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合集下载

冷球蛋白阳性58例临床特征及血清学检测指标分析论文

冷球蛋白阳性58例临床特征及血清学检测指标分析论文

and
lab
characteristic
of
cryoglobulinaemia.Methods
Peking University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rom
patients with positive cryoglobulin
to
People’S
Hospital
April
as
in
patients with autoimmune disease.For patients with HBV/HCV infection,extra—hepatic presentations were
rare
except
renal
involvement.Hyperviseosity
syndrome
in 1
was
presented
case,respectively;however,none lesions
were
of
these for
patients patients
had
elevated
factor(RF)level.Renal
to
the
most
common
reason
with primary
DOI:10.3760/cma.j.issn.1671-7368.2016.04.011
【摘要】
目的探究冷球蛋白阳性患者的疾病诊断、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明确冷球蛋白测定在
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4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58例冷球蛋 白阳性患者的I|缶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58例冷球蛋白阳性患者中,自身免疫病34例,原发性冷球 蛋白血症12例,感染8例,血液病4例。肾脏受累是冷球蛋白血症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42例, 72.4%)。所有患者中,自身免疫病患者临床表现分布最广,所有症状及系统受累表现均有发生;8例 HBV、HCV感染患者中7例肾脏受累,其他症状及器官受累少见;4例血液病患者中有3例紫癜,2例 肾脏受累,2例关节痛,1例乏力,1例血栓形成,1例出现高黏滞综合征,均无类风湿因子升高。原发 性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多因肾脏受累就诊,患者(5/11)可有抗核抗体(ANA)阳性。结论冷球蛋白血 症疾病谱广,临床常见肾脏受累,自身免疫病患者多系统受累更为明显,乙肝、丙肝患者除。肾损害外肝 外表现少见,血液病患者需警惕高黏滞综合征发生,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ANA阳性率高,应注意自身 免疫性疾病的筛查及随访。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免疫功能检查参考值及临床意义2010-09-24 15:32:56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转载1.免疫球蛋白G(IgG)【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免疫球蛋白G(IgG)【单位】克/升(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脐带血7.6~17.0克/升,新生儿7.0~14.8克/升,1~6个月3.0~10.O克/升,6个月~2岁5.0~12.O克/升,6~12岁7.0~15.0克/升,12~16岁7.5~15.5克/升,成人7.6~16.6克/升。

【临床意义】(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G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2.免疫球蛋白A(IgA)【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0~120毫克/升,1~6个月30~820毫克/升,6个月~2岁140~1 080毫克/升,2~6岁230~1 900毫克/升,6~12岁290~2 700毫克/升,12~16岁500~3 000毫克/升,成人710~3 350毫克/升。

【临床意义】(1)增高:常见于免疫球蛋白A(IgA)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降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免疫球蛋白M(IgM)【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新生儿50~200毫克/升,1~6个月150~700毫克/升,6个月~2岁250~1 300毫克/升,2~6岁350~1 500毫克/升,6~12岁400~1 800毫克/升,12~16岁500~1 800毫克/升,成人700~2 000毫克/升。

病例讨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

病例讨论: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

3、肾脏病理形态学表现:
光镜:MPGN、非典型MN和EnPGN为最常见的病理 类型(北大医院研究结果)。典型的肾脏组织学特征 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冷球蛋白组成的“栓子”, 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内皮下见大量沉积 物,HE染色嗜伊红,PAS阳性,Masson三色染色 红色,刚果红染色阴性,约30%可伴中小动脉坏死 性血管炎。 免疫荧光:可发现cap、GBM颗粒状沉积物和管腔内 的C3、IgG和IgM团块状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在免 疫学上与循环中的冷球蛋白相似。 电子显微镜:可见毛细血管壁或管腔内大块沉积物和 晶状结构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血浆置换(每周3 次,共2-3 周),可能使冷球蛋白 血症肾损害的病人临床表现减轻,血肌酐下降,但 对神经病变无明显疗效。
治疗(参考临床诊疗指南2012)
5、重症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的治疗:
当冷球蛋白血症病人伴有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皮肤、神经或 内脏血管炎发作性病变时, 可采用大剂量静脉甲基强的松龙 冲击(500mg/d-1000mg/d,共3 天)联合血浆置换治疗, 随后予口服强的松和细胞毒制剂短期维持治疗。但可能存在 HCV 复制加重或某些低恶性度非霍奇金淋巴瘤病情加重。
4、皮肤紫癜活检: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还可见冷球蛋白沉积。
治疗
原则:
1.无症状的冷球蛋白血症无需治疗。 2.继发性冷球蛋白血症主要治疗原发病。 3.仅有关节症状者,用NSAIDs类药物治疗。 4.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病情较重、有内 脏损害者。 5.病情严重者可血浆置换。
治疗(参考临床诊疗指南2012)
四、冷球蛋白血症的诊断
临床上出现皮肤紫癜及荨麻疹,或有关节 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及周围性神经炎等 表现,可基本确定冷球蛋白血症的存在。 通过测定血中冷球蛋白增高,作出冷球蛋 白血症的诊断。

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

HCV感染相关冷球蛋白血症

一般MC与HCV感染密切相关。 影响HCV感染者产生冷球蛋白血症的因素 地理位置(欧洲南部60%的HCV感染者存在冷球蛋
白血症),
病程(冷球蛋白血症是HCV感染的后期表现。其感 染HCV的病程是不伴冷球蛋白血症的2倍)、
肝病严重程度(MC者进展至肝硬化的风险是不伴 冷球蛋白血症的4.87倍
冷球蛋白的检测方法
18%
HCV-Ab或HCV-RNA
92%
HBsAb
32%
HBsAg
1%
临床表现 尿检异常:肾病范围的蛋白尿(约20%)
镜下血尿 肉眼血尿 20%~3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 甚至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约半数的患者会出现较严重的高血压
病理改变Ⅰ型膜增生性病变最常见,
光镜:为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内见冷球蛋白组成的“栓子”,常伴单核细胞 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内皮下见大量沉积物,可占据整个肾小球毛细血管 袢,HE染色时为嗜伊红性,PAS呈阳性,Masson三色染色为红色,非嗜 银,刚果红染色阴性[24].约30%可伴中小动脉病变,包括坏死性血管炎, 内皮下沉积物等;
HCV相关的MC的形成经历三个重要的阶段: (1)慢性HCV感染; (2)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 (3)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
慢性HCV感染通过多种病毒蛋白与B淋巴细胞表面 抗体结合持续刺激,导致B淋巴细胞的克隆增殖, 产生IgM-RF是形成MC的关键。
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的临床特征
▶皮肤紫癜 乏力 关节痛 周围神经病变 肝脏损害 雷诺现象 干燥综合征 肾脏损害 非何杰金B细胞淋巴瘤 非侵蚀性关节炎
(1)小剂量的Riba,200mg/d或200-400mg*3/周
(2)每周监测血Hb水平
(3)大剂量EPO皮下注射,20000或40000IU/周

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CG)是指血清中的一种病理性蛋白质,该蛋白在4℃不溶解,在30℃易于聚合,而在37℃时又溶解。

冷球蛋白分为3 型:I 型为单克隆冷球蛋白,由IgM、IgG、IgA 或本-周蛋白组成,占25%;Ⅱ型,混合冷球蛋白,由单克隆Ig与自身IgG组成,分为Ig M-IgG、IgG-IgG 、IgA-IgG,占25%;Ⅲ型,混合多克隆冷球蛋白,Ig M-IgG、IgM-IgG-IgA ,占50%。

冷球蛋白血症可存在于许多临床疾病中,其病理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混合型冷球蛋白可固定补体,易引起炎症,其作用类似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炎症。

冷球蛋白阳性可见于15%~35%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周围血管损害以及肢端青紫患者,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通常单克隆型冷球蛋白引起大血管损害,而混合型多引起皮肤和肾脏等小血管损害,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紫癜、坏死、溃疡、寒冷性荨麻疹、雷诺现象、关节痛、感觉麻木、肌力减退等,肾脏可有肾小球损害的表现,深部血管受累可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腹痛等。

检测冷球蛋白的方法有二:一种是定性方法,即红细胞比积管法,一种是定量法,为分光光度计法。

参考值:阴性(红细胞比积管法);<80 mg/L(分光光度计法)。

临床意义
Ⅰ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Ⅱ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Ⅲ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麻风、黑热病等。

冷球蛋白的检测

冷球蛋白的检测

冷球蛋白的检测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在4℃时自发沉淀,加温至37℃时又可溶解,故常利用这种可逆性冷沉淀的特性对其进行测定。

取患者外周血,分离出血清置4℃冰箱中,一般在24~72h出现沉淀,若1周仍不出现沉淀者方可判断为阴性。

如形成沉淀,再置37℃温育使其复溶,也可将冷沉淀物离心洗涤后做定性与定量分析。

进行冷球蛋白研究和检测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①部分单克隆冷球蛋白可在低于10℃时发生沉淀,故标本采集时必须将注射器和容器预温,离心及整个操作过程中也都要注意保温;
②部分冷球蛋白在冷的条件下可迅速沉淀,但有一些则需数天,因此,这些血清需在4℃下放置1周;
③大部分正常人血清也含有多克隆冷球蛋白,但通常在是80μg/m l以下;④冷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蛋白复合物和肝素沉淀蛋白等也具有冷沉淀特性,实验时应加以区别。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02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相关疫苗 以预防常见感染疾病,提高抵
抗力。
03
及时就医
一旦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应及 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避免
病情加重。
06
冷球蛋白血症的研究进展
当前研究的焦点
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
深入研究冷球蛋白血症的发病机制,包括冷球蛋白的产生、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等,以揭示疾病发生 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免疫学检查
自身抗体检测
部分冷球蛋白血症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助于判断疾病 的病因和病情活动程度。
补体检测
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补体水平常常降低,尤其是C3、C4等补体成分。补体的检测对于评估疾病活动度和免疫功 能紊乱具有重要意义。
04
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
05
冷球蛋白血症的管理与预 防
疾病管理
定期随访
对于冷球蛋白血症患者,定期随 访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监测 疾病的进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并评估治疗效果。
症状管理
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症状,如关 节疼痛、皮肤紫癜等,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进行症状管理,提高 患者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的调整
饮食调整
建议患者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取富含维生素 和矿物质的食物,以增强身体免疫力。
精确诊断方法探索
针对冷球蛋白血症的早期诊断,探索更精确、快速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疾病的早期发现率。
未来研究方向
基因与环境因素研究
进一步探讨冷球蛋白血症与遗传基因、 环境因素的关系,以寻找疾病的高危因 素和预防措施。
VS
个体化治疗方案研究
针对不同病情、不同个体差异的冷球蛋白 血症患者,研究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冷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

冷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

冷球蛋白血症诊断标准
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由冷球蛋白缺乏引起的遗传性血液疾病,其最明显的症状是血液凝结时间延长以及出血倾向性增加。

受影响的人最常见的特征是出血倾向增加,包括特别容易出鼻血、胃肠出血、咯血等。

此外,冷球蛋白血症还可能与其他疾病发生关联,如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症和生殖细胞凋亡等。

冷球蛋白血症的诊断标准包括血液透析检查和血液凝固试验。

血液凝固试验检测的冷球蛋白含量会衡量病人的冷球蛋白水平,可以检测到患者有无冷球蛋白缺乏。

血液透析检查能够检查病人的保留型冷球蛋白水平。

如果冷球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则可以确诊冷球蛋白血症。

治疗冷球蛋白血症的途径十分有限,通常采用补充性治疗。

补充治疗通常指病人接受每月一次口服血液凝固因子(服用替米沙坦),以满足需要并达到期望的疗效。

此外,还有一些神经科手术能够缓解患者的出血倾向。

冷球蛋白血症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病,其中可能存在无法逆转的风险。

因此,尽早诊断和及早治疗是治疗冷球蛋白血症的关键。

建议患有此病的人应及时测试冷球蛋白水平并遵医嘱接受治疗,以保护其血液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冷球蛋白(cryoglobulin,CG)是指血清中的一种病理性蛋白质,该蛋白在4℃不溶解,在30℃易于聚合,而在37℃时又溶解。

冷球蛋白分为3 型:I 型为单克隆冷球蛋白,由IgM、IgG、IgA 或本-周蛋白组成,占25%;Ⅱ型,混合冷球蛋白,由单克隆Ig与自身IgG组成,分为Ig M-IgG、IgG-IgG 、IgA-IgG,占25%;Ⅲ型,混合多克隆冷球蛋白,Ig M-IgG、IgM-IgG-IgA ,占50%。

冷球蛋白血症可存在于许多临床疾病中,其病理作用尚不完全清楚。

混合型冷球蛋白可固定补体,易引起炎症,其作用类似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炎症。

冷球蛋白阳性可见于15%~35%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周围血管损害以及肢端青紫患者,部分患者可无症状。

通常单克隆型冷球蛋白引起大血管损害,而混合型多引起皮肤和肾脏等小血管损害,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紫癜、坏死、溃疡、寒冷性荨麻疹、雷诺现象、关节痛、感觉麻木、肌力减退等,肾脏可有肾小球损害的表现,深部血管受累可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腹痛等。

检测冷球蛋白的方法有二:一种是定性方法,即红细胞比积管法,一种是定量法,为分光光度计法。

参考值:阴性(红细胞比积管法);<80 mg/L(分光光度计法)。

临床意义
Ⅰ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Ⅱ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Ⅲ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急性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麻风、黑热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