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合集下载

泥石流沟整治工作方案

泥石流沟整治工作方案

泥石流沟整治工作方案一、背景。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地形陡峭、植被破坏、降雨等因素导致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要对泥石流沟进行整治工作。

二、整治目标。

1. 减少泥石流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威胁;2. 恢复泥石流沟的自然生态环境;3. 提高泥石流防治能力。

三、整治内容。

1. 地形整治,对泥石流沟的地形进行调整,降低地形的陡峭度,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可能性。

2. 植被恢复,在泥石流沟的周围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增加植被的覆盖面积,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泥石流的发生。

3. 排水系统建设,在泥石流沟的上游设置排水系统,及时排除降雨引起的积水,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 护坡工程,对泥石流沟的陡峭坡进行护坡工程,增加坡面的稳定性,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5. 监测系统建设,建立泥石流沟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泥石流的情况,提高泥石流的预警能力。

四、整治步骤。

1. 调查研究,对泥石流沟的地形、植被、水文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泥石流沟的整治需求。

2. 方案设计,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泥石流沟整治的方案设计,确定整治的内容和步骤。

3. 施工实施,按照方案设计,对泥石流沟进行整治工作,包括地形整治、植被恢复、排水系统建设、护坡工程等。

4. 监测评估,在整治工作完成后,对泥石流沟进行监测评估,评估整治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五、整治效果。

经过整治工作,泥石流沟的地形得到了调整,陡峭度降低,植被得到了恢复,水文得到了控制,整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泥石流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威胁大大减少,泥石流沟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泥石流防治能力得到了提高。

六、经验总结。

1. 综合治理,泥石流沟整治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植被、水文等因素,制定综合治理方案。

2. 预防为主,泥石流沟整治工作要以预防为主,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 科学监测,泥石流沟整治工作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泥石流的情况,提高预警能力。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及其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简介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二、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泥石流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治理措施也应有所不同。

在以坡面侵蚀及沟谷侵蚀为主的泥石流地区、应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在崩塌、滑坡强烈活动的泥石流发生(形成)区,应以工程措施为主,兼用生物措施,而在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兼有的泥石流地区,则以综合治理效果最佳.(一)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的生物措施是包括恢复植被和合理耕牧.一般采用乔、灌、草等植物进行科学地配置营造,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泥石流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一般需要在泥石流沟的全流域实施,对宜林荒坡更需采取此种措施.但要正确地解决好农、林、牧、薪之间的矛盾,如果管理不善,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与泥石流工程防治措施相比较,生物防治措施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促进生态平稳,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具有生产效益,以及防治作用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生物措施初期效益一般不够显著,需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才可发挥明显作用,在一些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现象严重地段,单独依靠生物措施不能解决问题,还需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才能产生明显的防治效能,生物措施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各种措施,通常在同一流域内随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及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布置.(二)工程措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相应采取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治理工程,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等情况。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及原理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包括预防、监测和应急处置三个方面。

预防措施:
1. 保持山地植被覆盖:通过植被恢复和保护,可以减缓降雨对地表的侵蚀,稳定土壤,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 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如梯田、防护林网等,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3. 合理规划和设计建设工程:避免在高风险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建设等活动,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监测措施:
1. 安装泥石流监测设备:如静力位移计、位移传感器、降雨监测设备等,可以及时监测到泥石流的迹象,提前预警。

2. 建立泥石流监测系统:通过建立远程监测和数据传输系统,实时监测泥石流的情况,及时发布警报,保护周边居民。

应急处置措施:
1. 建立泥石流应急预案:制定泥石流防灾规划,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2. 提前疏散人员:在预警发出后,及时组织人员疏散至安全地带,减少人员伤亡。

3. 加强沟道清淤和堰塞湖疏导:及时清理沟道积淀物,疏通堰塞湖,减少泥石流的阻滞和堆积。

泥石流防治的原理是通过保护土壤和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通过监测泥石流的发生及时预警,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预防措施主要是从源头上控制泥石流的发生,通过保持植被覆盖和未破坏的地形地貌来稳定土壤。

监测措施则是通过科学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的动态,发出预警信号,提前采取应急措施,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应急处置措施是在泥石流发生后采取的行动,包括疏散人员、清理沟道和疏导堰塞湖等,旨在减少灾害的影响。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林业措施:根据泥石流沟流域各部位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不同,合理种植不同的各种林木,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泥石流。

2、农业措施:禁止毁林开荒,实行25°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还林;固定耕地精耕细作,改变广种薄心的不良传统。

3、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让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通过排导设施顺畅地从要保护的城镇、建筑物、道路的上游宣泄到下游,不造成危害。

4、拦挡工程:在泥石流沟中修筑各种形式的拦挡坝,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拦截泥石流的石块、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筑工程冲剧、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5、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指对泥石流沟坡岸或易发生塌滑的边坡,以及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等其它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岸、坡及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等危害。

1 泥石流的防治】.t 形成区《汇水区)一般采用植树造林以加强水土保持,并修建坡面排水系统调节地壳通流以防治沟源侵蚀。

这样可以减少或消除泥石流固体物质的补给,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如我国四川省西昌地区曾发生过泥石流,严重威胁西昌市的安全。

几十年来,西昌地区大力倡导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就杜绝了泥石流的发生。

1.2 流通区一般修建节制与拦挡工程。

最常用的方法是沿沟修筑一系列低坝或石墙,以拦截泥石流,坝、墙身上应留有水孔用来排泄水流。

但为了防止规模巨大的泥石流破坏重要城市或重大工程,就需要修建高大的泥石流拦挡坝。

如前苏联为了保护阿拉术图市免遭泥石流的侵袭,于1971年在小阿拉木图河上,用定向爆破方法建造了一座高112.、宽500m的堆石坝,这座堆石坝在1973年7月抵御了巨大的泥石流的冲击,保住了阿拉木图市。

1.3 堆积区一般采用排导措施以保护附近的居民点、工矿点、农田、交通要道。

主要的排导工程为泄洪道和导流堤。

泄洪道能起到顺畅排泄泥石流的作用,使之在远离保护地区停积下来。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

泥石流及其综合治理措施什么是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山区或山洼地带。

泥石流是由山上的松散土层、岩石碎片和大量的水混合形成的。

当下雨或融雪时,水与松散土壤混合并沿斜坡流下,形成流动的泥浆流,这就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极为危险的自然灾害,常常伴随着风雨浓云,有时候甚至无法避免损失和伤亡。

影响泥石流的因素泥石流往往由以下几种因素引起:1.洪水:大雨,或短时间内的大雨,能导致河水迅速上涨并冲刷山谷和山脉之间的城市乡村。

这可能导致大量的泥石流。

2.斜坡:该地区的斜坡地貌是泥石流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当一个斜坡太陡峭时,它变得不稳定,可以导致泥石流的彻底破坏。

3.土地的类型:土地的类型,包括基岩和地下水,也会影响泥石流的出现。

例如,泥石流的产生往往与岩层较软的地质条件有关。

影响泥石流的因素很多,但是只要我们了解并采取预防性措施,我们可以将其最小化。

因此,泥石流的治理十分重要。

泥石流的治理泥石流的治理称为防治措施。

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可以分为三类:预警系统、防护措施和治理措施。

预警系统预警系统是预测泥石流并采取行动的关键。

早期的预警平台包括电话线,计算机和卫星。

今天,数字预警系统普遍使用,包括传感器和人员关闭,监控泥石流的迹象并采取应急措施。

预警系统的重要性显然体现在预测和保护泥石流的土地上。

防护措施防护措施,比如筑坡和垭口等可以起到阻止泥石流的作用。

这种措施可在时间和空间上减缓泥石流的速度,并提供更多机会使人们逃离威胁。

成坑型、成蓝型和防渗型是常用的防护措施。

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泥石流的灾害程度。

治理措施治理措施是泥石流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这些措施通常包括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泥石流治理技术以及完善应急体系。

地形破坏的治理是防治泥石流的关键。

大喇叭和警报系统可以使民众及时避免危险。

## 综合治理措施取综合治理措施是防治泥石流的关键。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采取其他措施,例如植被绿化、水土保持等,都可以降低泥石流的发生率。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是指泥石流规模巨大、影响范围广泛,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的地质灾害。

治理这类地质灾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以下是常用的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一、防洪拦沙措施:对于泥石流发生源区,可以修建防洪堤坝,拦截洪水和泥石流水沙,减小泥石流规模,降低对下游区域的危害。

还可以设置拦沙堰、拦砾坝等工程设施,提高泥石流水沙的截留效果。

二、堤坝建设: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泥石流冲击力很大,容易冲毁房屋、桥梁等建筑物,因此需要修建高强度的防护堤坝,阻挡泥石流的冲击,减轻泥石流对下游区域的影响。

三、排涝设施建设:由于泥石流水沙淤积,易导致山区、河道内部积水。

为了保证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排水,需要修建排涝设施,提高排水能力,减少积水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植被恢复:植被是保持山体稳定、减少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因素。

对于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区域,需要采取植树造林、草皮覆盖等措施,加强植被恢复,提高防治能力。

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往往发生突然,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建立完善的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对泥石流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可以提前预防和减轻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损失。

六、宣传教育与人员转移:加强泥石流防治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护意识,增强应对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能力。

在泥石流即将发生或发生后,组织人员转移,避开泥石流危险区域,减少人员伤亡。

七、综合治理措施: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是复杂的自然灾害,不能仅凭单一措施进行防治,需要综合运用各项措施,形成合力。

通过拦洪拦沙、筑坝、排涝、恢复植被、监测预警、人员转移等综合措施的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治理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

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治理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力量等多方合作,以全面、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特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泥石流的防治措施1、修建房屋时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道太近,在沟道两侧修筑防护堤和营造防护林。

2、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

3、提前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坡、挡墙等工程。

4、修建水库、水塘和引水、排水渠道、隧洞工程,调蓄、引导泥石流流域的地表水,改善泥石流形成与发展的水动力条件。

5、在雨季到来之前,主动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6、保护生态环境,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假如发生泥石流往哪个方向逃跑1、当遇到泥石流时,应向泥石流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

2、滑坡的躲避当滑坡体下滑时,应垂直滑坡前进方向逃跑,在滑坡堆积区应向两侧高处跑,不能向滑坡正对面山上跑;滑体上的人应尽快跑出到安全地段。

3、崩塌和滚石的躲避;崩塌体积小,距离不远,崩塌往往伴避滚石造成灾害,躲避时也要往两侧逃跑。

当逃跑不及时,可以躺在地沟或陡坎下。

儿童泥石流安全教育泥石流发生的前兆(1)连续不断的小地震。

(2)河流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杂着较多杂草、树枝。

(3)深谷或沟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闷雷般的声音。

(4)沟谷深处忽然变得昏暗,并伴随着轻微的震动感。

逃生以下是泥石流逃生的相关知识:(1)在山谷中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

(2)在山区、半山区旅行时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如听到异常的响声,看到有石头、泥块频频飞落,向某一方向冲来,表示附近可能有泥石流袭来;如果响声越来越大,泥块、石头等已明显可见,就预示泥石流就要流到,要立即丢弃随身重物尽快逃生。

(3)逃生时要向泥石流卷来的两侧(横向)跑,例如泥石流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要向东西两个方向跑。

(4)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5)在山区扎营,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面,也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等。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简述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一、泥石流的基本概念和危害泥石流是指由于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所形成的一种以泥沙为主体的流态运动。

泥石流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每年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由于泥石流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造成了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威胁。

2.对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破坏: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会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摩擦力,容易导致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受损或被毁。

3.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泥石流会带走大量土壤和植被,导致土地资源丧失,同时也会污染水源等环境问题。

二、预防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提高预警能力。

2.加强防护工程建设:在泥石流易发区域建设防护工程,如堤坝、挡土墙等,以减轻泥石流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3.加强植被保护:大规模的植被破坏是导致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可以有效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4.加强社会宣传:通过社会宣传、科普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于自然灾害防范和应对的意识和能力。

三、治理措施1.治理泥沙源头: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种草造林、修建拦沙坝等方式来治理泥沙源头,从根本上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2.治理沟道:通过清淤、加固沟道等方式来改善水流通畅性和稳定性,减少泥石流在运动过程中的破坏力。

3.治理泥石流堆积区:通过加固、清理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堆积区,减少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4.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危害性极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通过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防护工程建设、植被保护等方式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通过治理泥沙源头、沟道和堆积区等方式来治理泥石流;同时也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能力,提高对于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蚀,形成进行性沟道塑造和沟道侵蚀型泥石流。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碎屑流堆积体或自
然/人为堆积的岩土体处于松散欠压密、欠固结状态,在持续强降雨条件下会孕育形成此类 泥石流,实质上是一种新斜坡的冲沟塑造问题。表层滑塌起因于松散堆积体因排泄持续降
雨入渗的能力不足而造成地下水滞留和水位升高,导致斜坡体的稳定性降低。当地下水奎
勘察技术:
通过沟域地质调查测绘手段,辅以大量地质剖面测量和坑槽探工程来查明泥石流物源条件;
主要采用沟道典型断面测绘,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参数; 为查明拟布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则需布置一定的勘查工程,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1 资料收集
全面收集泥石流沟域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气象水文、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基础资料,特 别要注意收集当地的历年降雨量、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水量、泥石流沟洪水流量、水位等资料。
住房建在响水沟沟口。响水沟泥石流是在局地强降雨下引发的,但工程弃碴不合理、工棚选 址不当、防灾意识不强、减灾知识不足及应急响应措施缺乏,也是造成灾难的原因。类似的
案例有,2012年6月28日6时,金沙江白鹤滩水电工程工地矮子沟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住在
沟口的40位施工人员死亡。所幸的是,根据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安全撤离了同一条沟域内的当 地居民557人和水电武警施工人员38人。
02 泥石流的成因
1.沟谷演化型
沟谷演化型泥石流是指自然沟谷受地质 环境演化过程控制按一定时空规律出现的岩 土堆积体饱水、运移、侵蚀、冲刷和堆积作 用现象。沟谷泥石流可以划分出物源区、流 通区和堆积区三个部分。固体物源主要来自 于沟谷源头汇水区的松散堆积物以及流通区 两侧的崩滑堆积。基本特征是流域汇水面积 大,运动路径长,破坏能力强,呈现一定周 期性,且常常与崩塌滑坡相伴生。中国西南、 西北地区地质构造活动区多发沟谷型泥石流。
104 m3沿途带出大量泥沙,流经长度达
2km,最大扇面宽度约300m。尾矿坝溃 决的原因主要是违法违规生产,隐患排
查治理不到位,管理监督不力,安全整
改不落实以及漠视险情现象等。
02 泥石流的成因
6.冰湖坝溃决型
冰湖坝溃决型泥石流是形成于高寒山区的一种特殊泥石流类
型。现代冰川前进跃动、冰舌断裂、冰湖岸坡出现崩塌或滑坡、
02 泥石流的成因
3.滑坡坝溃决型
滑坡坝溃决型泥石流是指由 于地震、降雨或工程活动引发的崩
塌滑坡堵塞江河,因水位逐渐奎高、
松散岩土渗透变形或新的因素激发 导致滑坡堰塞湖溃决而形成的泥石 流。
02 泥石流的成因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四川茂县叠溪发生Ms7.5级地震。地震毁灭了叠溪古城,引发
侵蚀作用塑造、扩展了沟道。文家沟崩滑堆积体斜坡上新生冲沟的容积就是8次 泥石流活动冲出松散固体物的总体积。文家沟泥石流的成因模式是,强降雨过程 在滑坡堆积体上先期出现“渗流管涌、暂态奎水、溃决滑塌”的造沟作用模式,后 期出现“溯源侵蚀、冲刷刨蚀、侧蚀坍塌、混合奔流(搅拌机)”的扩沟作用模式。 2008年的“6.21”和2010年的“7.31”两次泥石流事件主要起因于前者,其他6 次事件主要起因于后者。
财产损失巨大。2010年6月2日,广西容县与岑溪
县接壤地区11小时过程降雨量大于300mm,约 300km2区域内暴发滑坡泥石流数百处,导致43人
死亡。其中,容县六王镇陈村滑坡泥石流造成一
户共11人死亡。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台风暴雨重创台湾中 南部,山洪泥石流造成689人死亡失踪。其中, 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因泥石流死亡失踪237儿“莫 拉克”台风移动速度仅有5-10km/h,9小时移动了 40km。台风使高雄、屏东的过程降雨量达 2900mm,日最大雨量1800mm。
高水位面达到水平时,堆积体内渗透动水压力达到最大,堆积体表层最易发生滑塌溃决。
02 泥石流的堆积体在后续的强降雨过程中发生的泥石流 多属此类。例如,2008-2010年期间,四川绵竹市清平乡文家沟发生的8次泥石
流事件都是在地震滑坡堆积体上因持续强降雨渗透变形滑塌与后续侵蚀产生的,
泥石流
目 录 01 泥石流的危害 02 泥石流的成因 03 泥石流的勘察 04 泥石流的监测 05 泥石流的防治
01 泥石流的危害
01 泥石流的危害
定义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携带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短暂性急水 流,其固体物质的含量有时超过水量,是介于挟砂水流和滑坡之间的 土石、水、气混合流或颗粒剪切流。 特点
03 泥石流的勘察
03 泥石流的勘察
任务:
查明泥石流的地质北京和形成条件,查明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的分布和特征并绘制专 门工程地质图,预测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和活动规律,做出确切的评价,正确
判定作为工程场地的适宜性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监测的建议。
目的:
查明泥石流物源分布范围、类型、物源量和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方式与条件; 查明泥石流沟道条件和特征,获取泥石流特征值参数; 查明泥石流拟布设治理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
突然爆发
来势凶猛
运动快速 历时短暂 严重影响着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01 泥石流的危害
01 泥石流的危害
近几十年来,我国平均每年由泥石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
死亡人数千人
2003年7月11日22时,四川甘孜州丹巴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51人 死亡,并将大金川河截断,灾情严重; 2010年8月7日22时,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导致
(2)在形成区着重调查水源类型,降雨产生的洪水汇流条件、山坡坡度;实地测量沟道两
侧的崩塌、滑坡、可能为泥石流形成提供松散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性质及方量,水土流失强 度及分布范围等;调查沟域土地利用现状,耕地、裸地、森林植被覆盖及其生长与破坏情况等。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4 泥石流物源的调查
(1)集中物源的调查
包括沟道两侧可能成为泥石流物源的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进行详细调查。包括主沟两侧的崩滑类 物源和支沟沟岸、沟源处的崩滑集中物源等,对这些集中物源的调查以地面调查测绘为主,必要时辅以 少量的坑槽探工程。 对已进入沟槽的崩塌、滑坡堆积物,应查明其暴雨条件下可能成为泥石流物源的松散堆积物储量,查 明其在沟道内的堆积特征,对沟槽的挤压或堵塞情况。 对尚未崩塌或滑动,目前还存留于沟槽两侧的崩塌或滑坡隐患应详细测绘其范围,查明其分布面积和 厚度、方量,评估其在坡脚冲刷、降雨入渗、余震等因素作用下可能补充到泥石流中的可能性,并着重 对其堵塞沟床可能性进行调查评价。
水电厂厂区办公大楼。截止9日下午16:
00,现场已经发现34具遇难者遗体,尚 失联人员4名!
01 泥石流的危害
02 泥石流的成因
02 泥石流的成因
中国的泥石流灾害可初步划分为
沟谷演化型 坡地液化型 滑坡坝溃决型 工程弃碴溃决型 尾矿坝溃决型 冰湖坝溃决型 堆积体滑塌侵蚀型
2000年4月9日20时05分,西藏波密县易贡藏布一带发生落差达2500m的巨型崩塌,崩塌 冲击剥蚀形成的“滑坡坝”堵塞了易贡藏布河。当年6月11日2时50分滑坡坝溃决时,奎塞河 水位的最大涨幅达41.77m。溃决形成的山洪泥石流摧毁了沿途建筑、山林茶场和318国道通 麦大桥,并造成下游100多人失踪。
冰湖规模适中有利于溃决,统计发现溃决冰湖的面积多在4.5
x 105m2左右; 冰滑坡的规模、滑程坡度与冲击力对冰湖溃决的形成及规模 具有重要作用。 西藏地区是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的多发地区。
02 泥石流的成因
7.堆积体滑塌侵蚀型
堆积体滑塌侵蚀型泥石流是指自然或人为新生的崩塌滑坡或松散岩土堆积体因急剧降 雨,斜坡表层因渗透饱水首先产生液化,形成塑流式滑坡或滑塌,继而沿滑坡洼地多次冲刷
的崩塌滑坡堵塞眠江形成多处滑坡堰塞湖(“海子”)。当年10月9日19时,强烈余震引发了松
平沟、白蜡寨等七处“海子”滑坡坝溃决形成山洪泥石流,造成下游6865人死亡失踪,1925 人受伤。据记载,溃决洪水在眠江校场的水位高达60m,到达都江堰时涌浪高度仍达12m,
洪水流量达10.2 x 103 m3/s。
试验方法确定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级配和重度。
03 泥石流的勘察 一、地质测绘与调查
3 泥石流形成条件的调查
(1)调查泥石流沟域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至分水岭,圈定泥石流沟谷的汇水面积,进
一步划定泥石流的形成区、物源区和流通堆积区。地形地貌调查应详细测绘沟谷形态、沟床的
纵横坡度、跌水、急弯、宽窄变化等沟道地形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及坡体稳定情况,沟床 的冲淤变化及泥石流的泥位、冲刷痕迹。
2009年7月23日2时57分,四川康定县大渡河长河坝水电工程施工场地响水沟发生特大泥石
流灾害,造成54人死亡失踪,4人受伤。引发泥石流的局地2小时过程降雨量为56.1 mm,接近 历史上最大降雨量72.3mm/d。泥石流固体物质主要是隧洞弃碴,块石边长约0.2 ×0.5 m。
2007年以来,长河坝水电工程施工在响水沟沟口地段堆置了大量弃碴,并将施工人员临时
2 典型断面调查
典型断面的布置主要为满足取得泥石流特征值的需要,查明不同沟段泥石流的流量、流速、堆积物容 重、固体颗粒级配、最高洪水位、最高泥位等特征参数,并为拟布设工程部位工程地质条件的勘查提供 基础。 典型断面调查在详细测量断面地形,查明其几何特征的基础上,应对典型断面泥石流特征参数进行详 细调查。其中特征值的调查采用实测与调查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沟槽两侧植被调查及冲刷痕迹结合 访问等确定各断面最高水位或泥位,根据沟槽形态和槽底堆积物颗粒特征等判断沟槽的糙率,采用取样
02 泥石流的成因
02 泥石流的成因
2.坡地液化型
坡地液化型(坡面型)泥石流主要是指区域台风暴雨或持续的局地暴雨在陡峻山地 丘陵区引发的斜坡岩土因快速饱水液化而突然向下流动倾泻的现象。 坡面泥石流的特点是: 规模小但多点成群成带出现; 一般在数百至数千平方千米区域内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