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泥石流救灾心得体会

泥石流救灾心得体会

泥石流救灾心得体会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泥石流救灾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内容:每一个参与救灾的人都是高尚的人,在他们身上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他们的事迹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向他们学习,下面是我整理的,欢迎大家参阅。

:20xx年8月7日22时,甘...每一个参与救灾的人都是高尚的人,在他们身上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他们的事迹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向他们学习,下面是我整理的,欢迎大家参阅。

:20xx年8月7日22时,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遭受强大的泥石流,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截止目前灾害涉及2个乡镇、13个行政村(重灾村6个),受灾人数达4496户、20227人,冲毁农田1417亩。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让我热泪盈眶,感动之后,一种无限的敬重和敬仰在心头升起,并促使人性和人的精神不断升华。

灾难发生后,蒋金喜顾不上照顾家人,冒雨和群众抢修堵塞的公路。

满身泥泞的蒋金喜浑身被雨淋透,连续奋战几个小时。

当公路修通之后,蒋金喜劝别人回去休息,自己却坚持到辖区的其他路段看看,同时再看看沿线的群众有没有受灾,"直到没有灾情,我才能安心地回家"。

"爱在飘雪"在博文最后表示,"有这样的党员是党的荣耀,有这样的干部是人民的幸福。

"武警舟曲中队副队长王伟、武警韩有等人在网络上被称为"铁汉"。

灾难发生时,王伟四名亲人被埋在废墟下,韩有探亲刚来两天的妻子被泥石流吞噬,他们顾不上去抢救自己的家人,强忍悲痛奋战在救灾第一线。

兰州军区某摩步旅在一处废墟上发现一名遇难者遗体,为了保护死者最后的尊严,官兵们用手刨出了遗体,一些战士的手指甲都被磨掉了。

不少网民说,这样的救援举动非常人性化,让因灾难而离去的人享有最后的尊严。

一个个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一桩桩惊心动魄的英雄故事激励着活着的每一个人。

浅谈泥石流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泥石流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漏斗 状 ,地 形 比较 开 阔 、周 围山体 破碎 、植 被 生长 不 良 ; 中游 流 通 区的地 形 多 为狭 窄陡深 的峡谷 ,谷 床 纵坡 降大 ; 下游 堆积 区的 地形 为开 阔平坦 的 山前平原 或河 谷阶 地 。 松散物 质 : 泥石 流常 发生于 地 质构造 复杂 、断裂褶 皱发 育 ,新 构 造活 动 强烈 ,地 震 烈度较 高 的地 区 。地表 岩石 破 碎 ,崩塌 、滑坡 等 不 良地 质现 象发 育 ,为 泥石 流 的形成 提 供 了 固体 物 质来源 。 水源 : 我 国泥石 流的 水源主 要是暴 雨 、长时 间的连 续 降 雨等 。暴 雨是 泥石 流形 成的动 力 因素 。
中 国科技 信 息 2 0 1 3年第 2 1 期 ‘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AN D T E C H N OL O G Y I NF OR MA T I ON N o v . 2 0 1 3
资 源及 环 境
浅谈泥石流 的成 因及 预防措 施
梁 ,阻断交 通 ,阻碍救 援队 伍 和工 程机 械进 入 灾 区 ,加 大
救援 难 度 ,严重 延缓 救 援进 度 。通 讯线 路 ,造 成灾 区通 讯 中断 ,影 响救 援工 作开 展 。
这是 一 种长 期 的有 助于 减缓 泥 石流 形成 、能达 到 一定
防 御 目的 的 治 理 性 手 段 。 主要 方法 是 封 山 育林 ,固结 表
地 方 ,及 时逃 生 。泥 石 流预 警 的实 际操 作并 不 复杂 ,就是
在山沟 中设 置观察哨,在雨季密切观察 ,一旦洪水形成,
就拉 响 警报 ,告 知居 民立 即疏散 和 撤离 。
松 散物 质 ,如泥 沙 、石 块等 ;其次 是 触发 因素 ,即持续 的 强 降 雨 ,导 致 山洪 突然 暴 发 ,洪水 携 带大 量 泥 沙和 石块 形

泥石流灾害防治

泥石流灾害防治

泥石流灾害防治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们的危害,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和实施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措施。

首先,了解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是防治工作的基础。

泥石流通常发生在陡峭山坡上,当大雨或融雪导致土壤饱和时,土壤会失去支撑力,形成泥石流。

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措施是防治泥石流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植被覆盖和梯田建设,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建设防洪设施也是重要的防治措施之一。

泥石流往往伴随着洪水的形成,因此,建设堤坝和河道疏浚是减轻泥石流灾害影响的有效手段。

通过修建堤坝,可以阻挡泥石流的流动,减少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同时,及时清理河道的杂物和淤泥,可以增加河道的通水能力,减少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

另外,科技的进步也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

例如,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建设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预警,为人们提供逃生和救援的时间。

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进行精确的划定和评估,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依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泥石流的预测和预警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其次,一些地区的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防治工作。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泥石流防治工作的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此外,公众的意识和教育也是泥石流防治的重要环节。

通过加强公众的泥石流灾害知识普及和培训,可以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加强社区的组织和应急演练,可以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工程师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建设防洪设施、利用科技手段和加强公众教育,可以减少泥石流灾害对人们的危害,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措施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措施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措施滑坡泥石流是一种危险而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可能对因其受到破坏的社区造成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

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有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地质因素、地形因素、土壤特性、气侯变化、人类活动等。

首先,地质因素是重要的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

地下的结构性缺陷经常导致山体崩塌,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其次,地形因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地势陡峭,尤其是坡度大于30°的地形,容易发生山体滑坡,从而引发泥石流。

此外,土壤特性也会影响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某些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水的冲刷,从而导致滑坡。

此外,气侯变化对滑坡泥石流的成因也有影响。

由于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加,温暖潮湿的环境会加剧滑坡灾害的发生频率,从而导致滑坡泥石流灾害。

最后,人类活动也是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

其中包括开采地质矿产、采砂、开荒、砍伐森林、建设小型水库等人为活动,这些行为会破坏地貌,从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为了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风险评估,改善地质研究,建立灾害预报系统,增强人民的灾害意识,降低损失。

其次,应定期检查滑坡泥石流潜在危险区,并加强现场勘查,以及树立恰当的防护措施。

此外,政府应努力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福利,以减少他们不得不从事危险的活动,从而降低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

总之,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各有不同,离不开地质因素、地形因素、土壤特性、气侯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有效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风险评估,定期检查潜在危险区,改善社会福利等,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浅谈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与整治

浅谈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与整治

浅谈泥石流地质灾害成因与整治泥石流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可以损坏建筑、道路等,甚至会威胁到人的生命。

因此,本文就从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从中吸取教训,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标签:泥石流灾害成因措施1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分析在实际的自然地质灾害中,泥石流的危害比较大,具有很强的毁灭性,在逐渐形成过程中,要必需一下几个条件:一是坡度大,所处地形能够很好的蓄水蓄物;二是构成这个地形的土质比较松散;三是在短时间内会形成大量具有突发性的水。

1.1地质地形条件从地形方面来讲,地势陡峭、山高沟深、整体纵度较大,是流程形状。

从地貌方面来讲,在通常条件下,泥石流具体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以及堆积区,在上游地区一般的地形比较多为三面环山,同时其中一面的出口形状呈漏斗状,比较开阔,同时周围山海拔较高,坡地势陡峭、山体破碎,缺少相应的起到保护作用的植被,能够集中大量的水和堆积物;在中游地区,要多为很狭窄和很陡深的峡谷,在很大程度上谷床纵坡的降度很大,能够使泥石流能够发声迅猛的直泄;而在下游地区,多为开阔平坦的平原或者河谷,能够容纳泥石流,为泥石流的冲击提供比较宽阔的空间。

1.2松散物质来源在通产情况下,泥石流多发生在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断裂褶皱地形以及地震频发的地区。

同时,地表破碎的岩石,出现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现象为泥石流的最终形成提供了较为大量的固体物质来源。

另外,如果岩层结构很松散,过于软弱,比较容易被风化,整体的地表结构很容易受到破坏,也能够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诱发的条件。

还有就是人类的滥砍乱伐,破坏了地表的原始植被,破坏了生态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水土流失,开厂开礦的废渣废料也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很好的物质来源和材料。

1.3水源条件分析在泥石流自然灾害发生过程中,水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重要的诱发条件和动力来源。

在通常情况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包括暴雨、冰雪融水以及水库溃堤防水等。

泥石流心得体会

泥石流心得体会

泥石流心得体会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在我国,泥石流灾害频发,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抢险救灾行动,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泥石流的可怕和无情,也体会到了人类的坚韧和团结。

那次泥石流发生在一个小山村,由于连日暴雨,山体发生不稳定,最终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加入了救援队伍。

当我们来到灾区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无法置信。

整个村庄被泥石流冲毁得面目全非,房屋倒塌、山体滑坡,到处都是泥浆和石块。

居民们面对灾难的痛苦和绝望让我心痛不已,但我知道,此刻我们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我们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首先,我们要确保居民的安全。

我们帮助他们撤离至安全地带,同时向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资和医疗救助。

与此同时,我们组织了抢修道路和电力设施的工作,以便更好地进行救援。

然而,救援工作并不轻松。

泥石流带来的泥浆和残骸使得进入灾区变得十分困难。

在清除路障和废墟时,我们时常遇到危险和不可预测的情况。

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齐心协力,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与此同时,我也目睹了许多感人的瞬间。

有一次,在清理废墟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受困在废墟下的小女孩。

她被埋了大约两个小时了,已经无法呼吸,状况非常危急。

我们立刻组织起来,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不顾一切地清理废墟。

终于,在几个小时的紧张救援后,我们将小女孩救了出来,并及时将其送往医院。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我,使我明白了人命的可贵和救援工作的重要性。

在整个救援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

无论是救援队员,还是当地居民,我们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相互帮助,共同抗击灾难。

大家无私奉献,付出了许多,但却没有丝毫的抱怨和退缩。

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不仅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还使我们获得了更多的力量去面对泥石流带来的破坏和伤害。

通过这次泥石流抢险救灾行动,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泥石流的可怕和无情。

泥石流来势汹汹,不仅瞬间就能夺去人们的生命,还毁坏了无数的家园。

然而,我也看到了人类的坚韧和团结,在灾难面前,人们能够相互帮助,坚持不懈地抢救任何一丝生命。

四川泥石流心得体会作文

四川泥石流心得体会作文

四川泥石流心得体会作文四川是我国一个多灾区,常年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困扰,其中泥石流是最常见的一种灾害。

因为四川地处山区,地形复杂,加之气候变化引发的降雨量大增,很容易造成山体滑坡,从而引发泥石流灾害。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亲眼目睹过四川泥石流的恐怖场面。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体会和感受。

一直以来,我都住在四川的山区,每年的夏天和秋天,都是我的心理“闹钟”。

因为在这几个月里,四川的泥石流几乎是家常便饭。

我至今记得那年的一个晴天,当我躺在家里的床上听到远处传来的雷声时,我知道泥石流又要来临了。

于是我赶紧跑到窗户前面,看到了一幕令人胆寒的景象——一条巨大的黑色“巨龙”,从山上奔流而下,席卷一切的一片狼藉。

这次泥石流导致数十人失踪,许多房屋被完全毁坏,道路被冲毁,导致人们无法通行。

看到这一切,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我不禁开始思考,为什么四川会频繁发生泥石流?我细心观察了一下当地的环境,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四川地处地震多发区,地壳活动频繁,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将这一因素与四川多山的地形结合起来,泥石流就变得更加容易发生了。

其次,四川的气候多变,降雨量大,尤其在夏季和秋季更是如此。

大量的降雨会使得山体中的土壤饱水饱和,从而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再次,四川的土地资源丰富,当地居民主要以农业为生。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用于种植,农民常常选择在山脚下或山坡上开垦土地。

这种开垦行为不仅会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还使得泥石流的威力更加强大。

泥石流给四川及其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人类的脆弱。

看着泥石流夺走了无数的生命和财产,我为之感到无比的悲痛。

这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告诫自己要保护好生命和身边的人。

此外,在这些灾害中,我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芒。

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普通百姓,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去救助受灾群众,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这片受灾的土地。

在这些年里,四川泥石流带给我很多的惊险和痛苦,但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伟大。

做好泥石流灾害总结反思

做好泥石流灾害总结反思

做好泥石流灾害总结反思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在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发生,是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具有突然性、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常常造成巨大损失。

在泥石流灾害中,总结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可能需要考虑的因素:
1. 风险管理:在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前,应该采取一些风险管理措施,例如建立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监测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减少灾害损失,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2. 地质勘探:在泥石流灾害发生之前,需要进行地质勘探,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预测和防范灾害。

3. 基础设施建设:在泥石流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修建拦砂坝、排水系统等,以减轻泥石流灾害的影响。

4. 灾害救援:在泥石流灾害发生时,需要及时开展救援工作,包括搜寻被困人员、救援被困群众、清理灾害现场等。

同时,需要加强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以提高灾害应对效率。

5. 科学研究成果应用:科学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泥石流灾害的防范和救援工作。

例如,应用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防范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总结反思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以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心得体会
1、概述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及山前地区的一种含有大量泥砂和石块的暂时性急水流。

泥石流常常具有突然暴发、来势凶猛、运动快速、历时短暂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近年来,我国泥石流有渐趋加重的趋势。

鉴于泥石流的严重危害性,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是有必要的。

2、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地形条件
(1)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大,流域的形状便于水流的汇集。

(2)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出口的瓢状或©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Χ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3)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

(4)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质有堆积的场所。

2.2地质条件
(1)构造: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皱褶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一般对泥石流的形成有利。

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错落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2)岩性: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易遭受破坏,碎屑物质来源丰富。

2.3水文气象条件
(1)水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搬运介质的基本动力。

泥石流的形成与短时间内突然的大量流水密切相关。

突然大量来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③冲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2)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产生滑坡、崩塌等,增加了物质来源。

2.4其他条件
如人为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积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开挖隧道时破坏地下的地质平衡条件时等,也会形成泥石流。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
(1)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

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3、泥石流的危害
由于泥石流中泥、沙、石块等土粒物质含量高,流体浓稠,粘性强,因而致使泥石流具有结构性、惯性强、搬运力大、破坏力强和分选性差等特征。

根据泥石流规模、性质、地形条件和受害对象不同,泥石流危害表现为多种形式,主要有:①淤埋。

在泥石流活动区内的平缓地带,泥石流停止运动,大量泥沙淤埋各种目标。

泥石流规模愈大,淤埋愈严重。

②冲刷。

泥石流发生和流通区域内,大量坡面土体和沟床泥沙被带走,山坡土层被冲刷减薄甚至被剥光,成为难以利用的荒坡;河床被冲刷,岸坡垮塌,使沿岸设施、交通和水利工程等遭破坏。

③撞击。

快速运动的泥石流,尤其是其中的巨石具有很大的动能,能撞毁桥梁、堤坝、房屋、车辆、电杆等与之遭遇的固定设施和活动目标。

④堵塞。

泥石流堵塞自身流·或汇入的主河,形成堵塞坝,上游水λ增高,使沿河两岸各种目标遭淹û;一旦堵塞坝溃决,又形成大规模泥石流或洪水,对下游造成危害。

⑤漫流改道。

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堵塞其流·,造成漫流改道,冲毁或淹û下游各种设施。

⑥磨蚀。

泥石流含有大量泥沙,在运动中对各种保护目标及其防治工程的表面造成严重的磨蚀。

⑦弯道超高与爬高。

高重度泥石流运动的直进性很强,在弯道处流动或遇阻时其超高或爬高的能力大,有时甚至能爬脊越岸淤埋各种目标。

⑧挤压主河道。

泥石流冲出的大量泥砂使堆积扇不断扩大,形成通航河道的险滩,有碍通航,并将主河逼向对岸,使对岸遭受严重冲刷,造成山坡失稳,危害各种目标,而且由于流·改变,使沿岸各种设施遭受危害。

4、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4.1防治原则
泥石流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其形成原因是自然界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素比较复杂,根治极为困难。

因此对泥石流的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强制弱,重点治理;沟谷的上、中、下游全面规划,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工程方案应中小结合,以小为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4.2预防措施
禁止在流域内进行滥砍滥伐,保护植被。

严禁在坡度大于25°的地区进行垦荒种地。

在山坡上修建工程时,要保持边坡的稳定,并且对施工的弃土、弃渣采取水保措施,不能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崩滑等固体物质来源。

4.3生物措施
在城区后山流域的水源区,采用封山护林育草,涵养水源,以减少暴雨径流,保持水土。

在泥石流形成区,通过营造不同类型的森林,保护、发展灌木林和草本植被,提高地表覆盖率,辅以冲沟沟头防护,沟内建生物谷坊群,坡地改梯地,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水平埝地,打地边埂,修集水沟、排水沟等农业土壤改良措施,建立较为完善的山地农业工程与泥石流生物防御体系,既保障农业生产,又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高防治区的经济效益(发展用材林、薪炭林、经济林等)。

通过有计划、有措施的组织活动,变泥石流防治工作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进行长期治理。

4.4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有退耕还林、等高耕作、滑坡体上水田变旱地、开发利用泥石流堆积扇等。

城区后山区域主要是在防治区内现有耕地中,对大量的坡耕地逐步进行改造,即陡坡退耕还林,缓坡地等高耕作。

4.5Σ险度区划和预测预报措施
泥石流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开展泥石流Σ险度区划和预测预报,在泥石流易发山区划分出
Σ险区与安全区,避开在Σ险区建设;建立泥石流预警站(点),开展监测和预警工作;Σ险地段设置警示牌,提醒过往行人、车辆注意安全;建立反应快速、机动灵活、保障有力的救灾抢险系统,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及时开展紧急救援。

4.6软件工程措施
泥石流防治软件工程是一类直接或间接为泥石流防治各项措施得以顺利贯彻实施的辅助措施,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许多相关部门,常常关系到整个泥石流防治工程,特别是生物防治工程能否推行下去的症结所在。

泥石流防治软件工程管理得当,能够积极有效地促使泥石流防治各项工程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