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韵学在校勘中的应用
浅谈音韵学在校勘中的应用

正标 点
季忠 平认 为 : 写 本 ‘日’ 应 是 ‘ ’ 之讹 , “ 字 日 字
《 文类 聚》 三 九 、 初 学 记 》 一 三 及 《 文 苑 》 艺 卷 《 卷 古 卷二一 引此 皆作 ‘ ’可证 。‘ ’ 属 上为 句, 日 , 日 当
一
项楚 说 : 当作 ‘ 假 分 , 为论 , 夜寒 蟾 出海 “ 真 若 午
门。 分 ’‘ ’‘ ’ “ 、 论 、 门 为韵 。 ” 今按 : 分 ”、 论”、 门” “ “ “ 同属文 部 。
( )于时司典耆考, 5 戴华抱 实, 尔而造 , 俨 日盛 乎 大 汉。 即 重 雍而 袭 熙 , 累增 其德 , 优裕 而兼 该 , 允
后, 可知 “ 乎大汉 ” 该 句 断 。而 这 四字 与下 文 正 盛 不 好构 成两 个 “ 六 ” 句 式 , 中 ‘ ’ ‘ ’ 字 , 四 的 其 熙 、该 二
项 楚 认为 : 当作 ‘ 复 易 , “ 易 即此 五 蕴 有 真 智 。 ’
‘ ’ 易 是韵脚 , 与下文 ‘ ’ ‘ ’ ‘ ’ 押 。 智 、 二 、地 相 ”
第3 2卷 第 1期 21 0 0年 1月
宁 夏大 学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 人
Jun l f i xaU i ri ( u aie & Sc l c ne dt n ora o n i n esy H m nt s N g v t i oi i csE io ) aSe i
文 、 理 、 教 及 考古 方 面 的 知识 。此外 , 据 校 勘 地 宗 根
项 楚说 : 当作 : 佛 不 是 , 亦 非 , 体 承 当绝 “ ‘ 心 觌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浅谈关于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随着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文献学研究的深入,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已经成为音乐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校勘学、目录学的定义、学科内容、方法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校勘学的定义校勘学,是指根据文献的演变、流传和整理,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学问,是一项重要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也是一项必要的后勤工作。
校勘学为历史学、文学、哲学、宗教学、音乐学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文献支援,帮助人们从多角度全面了解和认识历史、文化和社会状况。
而在音乐领域中,校勘学主要是指校勘音乐古籍和文献的过程。
音乐古籍是指音乐相关的古代书籍资料。
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可以从古代书籍、文献中找到有关音乐的内容;其次可以将音乐古籍按时间和种类进行分类,并进行整理和比较;最后就是通过对音乐古籍的比较、补充和校勘,逐渐改进音乐史学和音乐教育,并加深人们对音乐文化的了解。
二、目录学的定义目录学是指对图书文献进行分类、标引、编制目录、撰写附注和书目以及形成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科学。
通过目录学可以帮助读者查阅图书文献、查找相关资料,并为读者提供标准化服务,提高文献利用率和工作效率。
在音乐领域中,目录学主要是指对音乐文献进行分类、标引和编写音乐目录等方式进行研究和整理,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三、校勘学与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相辅相成,有许多共通之处。
在音乐文献的研究中,校勘学和目录学的学科内容是相互结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音乐文献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达到协同发力的效果。
校勘学和目录学的主要学科内容包括:1、校勘音乐古籍:校勘音乐古籍主要就是找出古籍中有关音乐的内容,包括音乐的历史、音乐理论、音乐表演等。
同时,还要进行音乐文献的比较、补充、整理和校勘,以便更好地了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历史。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

浅谈音韵学及其作用音韵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有人说音韵学是一门“绝学”,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门“绝学”,还是一门“神学”。
有人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只要你学好了音韵学,你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就有人会问: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呢?下面我将从这些方面来谈谈音韵学.一、音韵学。
要想学习音韵学,懂音韵学,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又叫声韵学。
它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
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它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等学科。
简单说来,音韵学就是一门口耳之学。
我们每天都要开口说话,其实这里面也就有音韵学了。
二、音韵学的作用.学好音韵学是很重要的,说它是一门“绝学”也不是乱讲的。
一个古代汉语专家,如果你不懂音韵学,那么你是徒有虚名。
一个考古家,不知道音韵学,那么你也是扯淡.甚至你想更好地学好现代汉语,你也要懂音韵学。
那么,音韵学到底有哪些作用?(一)、音韵学对于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及汉语史的作用.学习古代汉语,首先要运用许多工具书,其中不少是按照古音编排的.如果你没有学音韵学,你就看不懂什么《辞海》、《辞源》.所谓“句读之不知”,何来深入了解古代汉语中的字词的含义,何来知道古人到底是说什么啊?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

浅析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方法,通过介绍中国音乐文献学的背景和概述勘学、目录学的重要性,详细分析了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发展状况。
文章重点探讨了勘学方法和目录学方法在中国音乐文献学中的应用,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文章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总结了中国音乐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建议,为中国音乐文献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音乐文献学、勘学、目录学、方法、发展、应用、比较、案例分析、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建议。
1. 引言1.1 介绍中国音乐文献学的背景中国音乐文献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史籍、文籍、诗文等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音乐风格、音乐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音乐的演奏技巧、音律体系、音乐理论等内容,对于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中国音乐文献学也逐渐注重对音乐文献的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的勘校、整理、分类和目录化,可以更好地收集、保存和传承古代音乐文献,为研究者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和参考依据。
音乐文献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的传承和发展,为我国音乐学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音乐文献学在传统基础上融合了现代科技手段,致力于对古代音乐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和保护,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概述勘学和目录学的重要性勘学和目录学是中国音乐文献学中至关重要的两种方法。
勘学是指对文献原始资料的勘查和考证,通过对文献的实地考察、比照校勘,还原文献原貌,确保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目录学则是对音乐文献进行分类、整理、编目,并对文献的来源、版本、版本间关系等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使研究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文献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音韵学学习心得

音韵学学习心得音韵学学习心得(优秀3篇)音韵学学习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音韵学学习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音韵学学习心得(优秀3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音韵学学习心得篇1音韵学,一门探索声音之规律的学科,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韵学主要研究汉语语音的变化和发展,通过对古代汉语的语音、韵脚、声母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学习音韵学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收获的过程。
刚开始学习音韵学时,我对于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感到非常陌生,难以理解。
但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逐渐掌握了音韵学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分析一些简单的音韵问题。
在学习音韵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对于汉语语音的认知和了解。
通过学习音韵学,我逐渐明白了汉语语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汉语语音的历史演变。
此外,我还学会了如何分析音韵问题,如何归纳总结音韵规律,这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学术方面的收获,学习音韵学也让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音韵学,我逐渐养成了聆听周围声音的习惯,学会了从声音中获取信息。
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学习音韵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通过学习音韵学,我不仅掌握了音韵学的基础知识,还提高了对于汉语语音的认知和理解,同时也让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浅。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音韵学将继续给我带来更多的收获和启示。
音韵学学习心得篇4音韵学学习心得音韵学是研究古汉语语音的学科,旨在探索古汉语语音系统及其发展变化。
音韵学对于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尤其是古汉语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音韵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收获的过程,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入门:感知音韵的魅力最初接触音韵学时,我对于这门学科充满了陌生和好奇。
通过学习,我逐渐认识到音韵学不仅仅是研究古汉语的发音,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
音韵学的基本常识及其现实应用

20215一、训诂(一)辨通假如果不了解古音,只从今音来看,许多字之间的通假关系往往看不出来,这样也就不能掌握古义,导致不懂或误解了。
对于古音的研究,前贤做了很多工作,如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章太炎的“娘日归泥说”;黄侃的“章组归端”;曾运乾的“喻四归定”等。
在韵部研究上,从顾炎武的十部说到曾运乾、王力先生的三十部,罗常培、周祖谟先生的三十一部等,均可作为考查标准和依据。
下面举例说明音韵常识如何应用于辨通假:《西门豹治邺》:“弟子趣之!”中的“趣”通“促”,“趣”(qu)与“促”(cu)今不同音,是因为c变成了q。
“清”母跟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拼合,其声母发生腭化,由原来的舌尖音c变为舌面音q。
(二)考语源由于语言习惯以及汉语音节有限,当某音表示某意成为固定模式后,人们在表达语义相关的词语时,往往会用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来表达。
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里说“声训是以音同或音近的字作为训诂,这是古人寻求语源的一种方法。
”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其间是以声音为线索、为联系的。
《同源字典》以音为纲,把同源的字罗列在一个音系的下面,从字与字语音上的联系寻求其意义上的联系。
如“少、小、叔、筱、謏、稍”:得声纽关系有双声、准双声。
严学群在《论汉语同族词内部曲折的变换模式》中提出“词核说”,他认为“词核”是汉语同族词的语源的共同语音形式。
文章指出:利用同一词核,变换辅音声母,元音和辅音韵尾派生许多新词。
现摘录两例如下:1.“合二字为一词,两声共一韵”的联绵词两字必同词核,不可分训。
逶[wjeg]迤[djeg];傀[khwəg]儡[lwəg]2.“合同义,反义词而成的连语”。
斑[pan]斓[lan];爽[saŋ]朗[laŋ]二、古籍校勘与典籍查阅(一)古籍校勘王国维运用音韵知识在文献校勘、历史考古工作中,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在《鬼万昆夷猃狁考》中,他用文献及出土文物相互考证,用音韵知识进行鉴别。
二,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精品推荐-doc】

音韵学的功用汉语音韵学和汉语史、汉语方言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历史、古代文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汉语音韵学的功用。
一、汉语音韵学是建立汉语史的前提要研究汉语语音,指出汉语语音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用,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不建立汉语语音史。
要建立汉语语音史,首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
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面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音史的建立,而要知道汉语各个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音韵学的研究。
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就是在汉语音韵学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突出的特点是比较详细地展示出了汉语各个历史阶段的声、韵系统及拟音,指出了汉语语音发展的某些规律。
二、音韵学是进行方言研究的必备知识汉语方言学是研究汉语各地方性口语的一门科学。
要对方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不牵涉到方言的历史,只有从历史的角度找出方言特点的根据,才能弄清方音的来龙去脉,才能对方音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因此,要从事方音研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韵知识。
例如“幕”字,北京话读作[mu ],而广东梅县话则读作[m k ],北京人和梅县人对“幕”字的读音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只要有点音韵学知识就会知道,原来北京话和梅县话都源自隋唐古音。
在隋唐时,“幕”属于入声“铎”韵,带有塞音韵尾[k],拟音为[mɑk]。
北京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u ],这是因为到元代时大部分北方话的入声韵尾发生了脱落,随着韵尾的脱落,其韵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梅县人所以会把“幕”读成[m k ],是因为入声韵尾脱落的这一现象在梅县话中至今也没有发生,由于塞音韵尾的稳定作用,其韵腹的变化很小。
如何运用古典文献学方法分析文献内容

如何运用古典文献学方法分析文献内容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中,古典文献学方法是我们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深入挖掘文献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揭示其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运用古典文献学方法来分析文献内容。
首先,版本学是古典文献学中的一个关键领域。
在分析文献时,了解文献的版本情况至关重要。
不同的版本可能存在文字差异、章节顺序的不同,甚至内容的增删。
我们要通过对各种版本的比较和研究,找出最接近原始面貌的版本,或者确定不同版本之间的传承关系。
比如,对于《红楼梦》这部经典著作,就有多个版本流传,通过对甲戌本、庚辰本等不同版本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演变过程。
校勘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
校勘的目的是纠正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这包括文字的讹误、脱漏、衍文等。
校勘时,需要广泛收集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同时参考相关的其他文献和资料,运用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方法,尽可能恢复文献的原貌。
例如,在研究古代史书时,由于传抄和刻印的原因,可能会出现人名、地名、时间等方面的错误,通过校勘可以提高文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录学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文献的整体情况。
通过查阅目录学著作,我们可以了解某一时期或某一领域的文献种类、数量、作者以及流传情况。
这有助于我们确定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快速找到所需的文献。
比如,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是一部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它对中国古代的大量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分析文献内容时,训诂学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训诂就是对古代文献中的字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由于语言的演变,古代文献中的很多字词在含义和用法上与现代有所不同。
通过训诂,我们能够准确理解文献中的词句,避免误解。
例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的“坦荡荡”和“长戚戚”,就需要通过训诂来明确其确切含义。
音韵学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文献的读音和韵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著明月玛”句下。“事事”,分明不只一事,指蹑 履、戴簪、著衣、施趟、穿裙五件事而言。如论次序,先 下床著鞋,然后梳头,换衣,戴耳瑙,最后著裙,较为合 理。每事四五遍,或是心烦意乱,一遍两遍不能妥帖, 或言其极意装束,一遍两遍不能满意。余氏从内容指 出这里存在错简的可能性,可惜的是不能下定论。直 到一九八四年,郭锡良从古韵出发对这段诗的押韵考 察,找到了更为确凿的证据,并将错简校改为:
鸡呜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 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著我绣秩裙,事事四五通。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州 同时他又指出,“妆”、“光”、“趟”是阳部字, “通”、“双”是东部字,“根”、“丹”是元部字。他说: “按原次第,一至四句和最后两句,韵脚孤单不相押。 校改后二、四、六句押阳部韵,七八句押元部韵,十、十 二押东部韵;或句句为韵,或隔句为韵,整齐不紊,这 同全诗的押韵规则是一致的,足证这段诗原貌应该 如此。” (19)契生于卵,禹生于石。 王念孙按:“石”、“射”为韵。旧本禹生于石,在 “契生于卵”之上……则失其韵矣口5|。
(14)《说文》:锈,饴和馓者也,从食,芳声。 段玉裁按:各本篆作“锡”,云易声。今正。按 锡从易声,故音阳,亦音唐。在十部。《释名》日: “锝、洋也。”李轨《周礼》音唐是也。其陆氏《音 义》:《周礼》辞盈反,《毛诗》夕清反,因之《唐韵》徐 盈切。此十部音转入于十一部,如行庚觥等字之入 庚韵。郭璞《三仓解诂》曰:“杨音盈,协韵。”晋灼 《汉书音义》反杨恽为由婴,其理正同耳。浅人乃易 其谐声之偏旁,《玉篇》《广韵》皆误从易,然《玉篇》 日:“锡,徒当切。”《广韵》十一唐日:“糖,饴也。”十 四清日:“锡,饴也,”皆可使学者知“锡”、“糖”一 字,不当从易。至于《集韵》始以锡入唐韵,锡入清 韵,画分二字,使人真赝不分,其误更甚,犹赖《类 篇》正之。锡古音如洋,语之转如唐,故《方言》日: “锡谓之储。”郭云:“江东皆言储,音如唐。”旧7J 段氏娴熟的运用音韵解决了锡为之误,这个实 例,可作为执音韵校勘的模范。然而可惜的是当下 流行的《说文》仍从其旧,讹误不改。
三明通假
古籍中通假现象极为普遍,不明通假难明字义。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提出:“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 触类不限形体。”【勰。虽然是训诂名理,推广到此处一 样适用。韵文中有的文字因不明通假,颇为晦涩难 懂,若以音索之,求得本字则涣然冰释。
(15)侯衙空手去,定是搦你勒OⅢ1 王瑛按:“搦”则疑与“捉”通。“搦”“捉”二字
第32卷第1期 2010年1月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01.32 No.1 Jan.2010
浅谈音韵学在校勘中的应用
马智忠,李寅生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今按:“牧”误作“收”显然系形近致讹。“牧” 职部,“得”职部,因韵校改是也。
(13)报国愿清戎落静,烟消万里更崇墉 (庸)。‘251
蒋冀骋按:“崇”当读为“登”。“崇”属崇纽, “登”属端纽,据古音照三归端说,则“崇”古音隶 “定”纽,与“登”为旁纽双声。“登”之误为“崇”,殆 方音所致,今赣方言有不少地方仍读“照三”为 “端”,可以佐证。“登庸”升用也。语出《尚书·尧 典》:“畴咨若时,登庸。”“烟消万里更登庸”者,言以 军功而加官晋爵也ⅢJ。
一正标点
对韵文、散文或其他文体的涉韵部分进行标点, 除了从文气、语义诸方面审视外,还要重视从音韵的 角度加以检核,特别注意韵脚处应该点段。
(1)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21 项楚认为:“当作‘易复易,即此五蕴有真智。’ ‘易’是韵脚,与下文‘智’、‘二’、‘地’相押。”旧J (2)佛不是心,亦非觌体,承当绝所依。H1
二订讹误
古籍中出现错讹,采用本校、对校、他校的方式 往往可以发现比较明显的错误。如果在无可比勘的 情况下运用理校不失为一法,然理校最高明也最危 险。因此,校勘韵文时凭借音理知识进行理校却是 稳妥之法。检核韵脚字是否入韵,乖刺之处就可能 存在讹误。
(6)荣官赤赫赫,灭族黄鬟囚。【13J 张锡厚校记:囚,原作人,出韵,据文义改。郭在 贻按:此二旬为对偶句,原文人当是一个重文符号, 《校辑》擅改为囚,大谬。又此句戴密微校作“黄竣 俊”,未知其可。王瑛按:郭说甚确,“赤赫赫”即“赫 赤”之倒文并重叠后一个字,犹今语“红通通”也。 下文亦当同为形容词之ABB式,戴校恐未确。此诗 押侯韵,字书中与“鬟”鬓形近而属侯韵者有“” 字,《集韵》释作鬟乱¨4|。 (7)本巡连索人,樽主告平人。¨纠 郭在贻按:本首韵脚字为梗摄,人为臻摄,出韵。 人字当为重文符号,此二句应为“本巡连索索,樽主 告平平”。平为梗摄,正好叶韵【1引。 (8)桓山之鸟,四子同巢。将飞将散,悲鸣切 切。惟彼禽鸟,犹有号眺。况我同生,载忧载劳。【17’ 吴金华等指出:一切切’属于误释,应当是q|7丁 忉’。从音韵角度看,‘巢、眺、劳’在晋时同属宵部 韵,而‘切’字为人声屑韵字,于韵不合;‘忉’在《广 韵》注为q陇心貌’,与诗意相合。”¨8J (9)兰薄有篚,玉泉产玫。壹叠含风,灼灼猗 人。如金之哄,如琼之津。擢翘秋阳,凌波暴鳞。¨引 吴金华、季忠平按:古写本的“玫”字应释作 “玟”。诗中“人”、“津”和“鳞”属平声真韵,而“玫” 为平声灰韵字,于韵不合。“玟”为平声真韵字,意 为美石,这里写作“玫”,应该是“玟”的行书体Ⅲ]。 (10)远惟自天。抑亦由人。道苟无亏,衅故曷 因。遑遑遗黎,死痛生勒。抚运怀口,天地不仁。L2u 季忠平认为:“此诗中‘人、因、仁’均属真部韵, 唯有‘勒’字为人声德部韵,‘勒’当是‘勤’之形讹。 ‘勤’为平声欣韵字,《广韵》注‘劳也’,是‘勤’有劳 苦之义,《论语·微子》‘四体不勤’正用其义。‘生 勤’与‘死痛’并称,是说其生之劳苦死之伤痛。作 一12一
于时司典耆考,戴华抱实,俨尔而造日:盛乎大汉,既重
收稿日期:2009一ll—15 作者简介:马智忠(1976一),陕西西安人1—
万方数据
雍而袭熙;累增其德,允比裕而兼该。天人之叙已光。【ll】 从以上5例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遇到与韵相关 的部分务必从音理上核查,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 点断。此类的实证,鲁国尧在《从曲律、曲韵查核诸 家对白朴曲点校的失误》[12】一文罗列甚多,且按断 高明,自可作为模范来学习,限于篇幅,拙文不涉。
万方数据
勒于此文义无取旧J。 (11)神兵开山拔剑。横行振第威雄。 曾良按:“威雄”原卷写“威风”,当校改。“风”
与“从”、“东”、“功”押韵。【2副 (12)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 高注:牧,不养也。“牧”与“得”为韵。俗书收
字与牧字相似,故误为收文Ⅲ】。各本“牧”误作 “收”,注文又误作不养也,既失其义又失其韵矣。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0)01—001l—04
校勘作为整理古籍的重要环节,所涉知识颇广, 诸如文学、史学和哲学自不待言,有时还要熟知天 文、地理、宗教及考古方面的知识。此外,根据校勘 对象还需要相应的专门知识,比如古籍中有相当比 例的韵文,像诗词、曲赋、骈铭、戏剧,校勘这类古籍 时,除通用的一些方法外,适当地运用音韵学知识, 从音理角度予以检查,往往能左右逢源。此外,尚有 一些古籍,文体并非韵文,但点校中遇到的问题,在 音韵这一利器的支持下同样能取得良好效果。可惜 因不明音理,韵文的整理存在很多错误,诚如鲁国尧 所说:“整理过的古籍,讹误不少,尤其是诗、词、曲、 赋,整理者往往昧于音韵之学,致成较多错误,殊甚 惋惜。自诗经、楚辞以降,历代韵文的校勘、注释、考 辨无不与该古籍述作时的语音密切相关,音韵学是 古籍整理的有效武器,此乃颠扑不破之理,惜乎晓此 理者甚砂。”…鲁氏之言切中肯綮,我们试从以下六 个方面说明音韵在校勘中的重要作用(为行文方 便,凡涉时贤概不称先生)。
项楚说:“当作:‘佛不是,心亦非,觌体承当绝 所依。’这是一段韵文,‘非’是韵脚,与上下文‘违’、 ‘归’、‘依’、‘知’相押。”【5】
今按:“违”、“归”、“依”、“非”属微韵。 (3)吃粥了也未,赵州无忌讳,更令洗钵盂。太 煞没巴鼻,悟去由来不丈夫。这僧那,免受涂 糊……[6】 项楚认为:“这是一段韵文,‘那’下逗号删,其 余标点亦应相应改变:‘吃粥了也未?赵州无忌讳。 更令洗钵盂,太煞没巴鼻。悟去由来不丈夫,这僧那 免受涂糊。”¨刊 (4)真假分,若为论午夜,寒蟾出海门。【8’ 项楚说:“当作‘真假分,若为论,午夜寒蟾出海 门。“分’、‘论’、‘门’为韵。”一1 今按:“分”、“论”、“门”同属文部。 (5)于时司典耆考,戴华抱实,俨尔而造,日盛 乎大汉。即重雍而袭熙,累增其德,允优裕而兼该, 天人之叙已光。Ll叫 季忠平认为:“写本‘日’字应是‘日’字之讹, 《艺文类聚》卷三九、《初学记》卷一三及《古文苑》 卷二一引此皆作‘日’,可证。‘日’当属上为句, ‘日’字之前的文字均为序文。解决了这一问题之 后,可知“盛乎大汉”不该句断。而这四字与下文正 好构成两个“四六”的句式,其中‘熙’、‘该’二字, 根据今人的研究,两汉时同属古韵之部……则这段 文字应该校点为:
均人声,韵亦相近,《广韵·觉韵》:“捉,捉搦。”以同 义语素构成的联合式双音词释单音词。“捉”可以 用如介词“把”,本书(指《敦煌写本王梵志诗汇 校》)106首“天地捉秤量”可证。此句句“搦”字用 法亦同,“搦你勒”意即把你勒索瑚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