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透析液相色谱化学发光联用微透析技术应用于中药药动学研究张群林

合集下载

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米诺环素大鼠血液和脑内的药动学

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米诺环素大鼠血液和脑内的药动学

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米诺环素大鼠血液和脑内的药动学董文彬;程佳祎;陈爱瑛;郑高利【期刊名称】《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年(卷),期】2012(17)6【摘要】目的:研究米诺环素在大鼠血液和脑内的药动学。

方法:采用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米诺环素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大鼠尾静脉注射米诺环素,测定给药后10h内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液、海马CA1区中游离药物的浓度。

结果:米诺环素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2.08%,给药后迅速进入脑组织,在给药后3.83h左右浓度达到峰值,其后缓慢下降,脑组织的游离药物-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10h)可达血液的62.42%。

结论:微透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可以测定米诺环素的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并实现大鼠血液和脑组织中游离米诺环素浓度的动态监测。

结果表明米诺环素易于透过血脑屏障,且能长时间维持较高浓度,从而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总页数】5页(P654-658)【关键词】米诺环素;药动学;血浆蛋白结合率;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作者】董文彬;程佳祎;陈爱瑛;郑高利【作者单位】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4;R917【相关文献】1.基于UPLC-TOF/MS和脑内微透析技术的异嗪皮啶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内药动学研究 [J], 卢芳;范振群;张颖;周世慧;刘树民;唐波;杨婷婷2.微透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脑脊液中4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J], 韩进;万海同;别晓东;李金辉;张宇燕3.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 [J], 贺赛琳;岳云;张英民;郝建华;郭徽;盛志勇4.微透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脑内天麻素及天麻苷元含量 [J], 吕允凤5.微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脑微透析液中的乙酰胆碱和胆碱 [J], 贾兴元;吴安石;岳云;刘敬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将高效液相色谱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的强大结构测定功能组合起来,不仅实现对复杂混合物更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而且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样品分析更简便,为中药组分的分析及结构的鉴定提供了一个重要和全新的技术支撑。

该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及鉴定,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有应用价值。

论述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阐述了各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研究现状,旨在为中药研究者提高参考依据。

促进中药研究向现代化的发展。

标签: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中药;指纹图谱;药代动力学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技术分析手段,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在分离效能、灵敏度和专属性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展现出强大的定性、定量分析能力,从而在药物分析特别是中药分析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就近年来HPLC-MS联用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及结构的鉴定、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3个方面的应用作一论述。

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当用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样品时,样品中的杂质对主成分有较大的干扰,主峰不易分离,峰型也不好,准确性有影响但却找不到好的办法时,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可以排除其他杂质的干扰,即使主成分在色谱上没有完全分离开,但通过MS的特征离子质量色谱图也能给出它的色谱图来进行定性定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时其流动相主份相对于传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更少更简单,色谱柱更短更小(常用规格是2.1mm×50mm,1.8μm),出峰时间大大缩短,却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短时间内可完成对一个样品的分析,操作简单、重复性好。

更适合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还可以用相对简单的色谱条件对中药中多种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比如分析西青果中的诃子酸、诃黎勒酸、鞣云实精、原诃子酸等化合物,方法简便,分析时间短。

微透析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微透析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李莉
【期刊名称】《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1997(24)6
【摘要】微透析是一较新的组织间隙液采样技术 ,近几年来在体微透析技术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描述了微透析采样的原理及其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特点。

【总页数】4页(P347-350)
【作者】李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9.1
【相关文献】
1.微透析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大鼠皮肤葛根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J], 王丹;石力夫;胡晋红;张立超
2.微透析取样技术及其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J], 朱林;朱家壁
3.微透析-液相色谱-化学发光法测定大鼠脑组织中丹参酚类化合物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J], 张群林;张云静;吴亮;李俊;袁野
4.高通血液透析联合超纯水透析在尿毒症患者微炎症防治中的临床应用 [J], 秦学祥;张松美
5.微透析技术在中药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J], 李孟云; 杨建光; 陈桂芳; 何晓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

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

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及其应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液相色谱(LC)和电化学检测(EC)分别具有高分离能力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在分析化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

微透析(MD)技术则是一种样品前处理方法,可有效减少样品中的复杂干扰物质。

联用这三种技术可以在细胞内、生物体系和环境样品等复杂矩阵中快速选择性地检测目标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建立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的方法,并应用于环境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检测。

通过这种联用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样品前处理、分离和检测的效率和准确度,为环境污染监测提供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1.建立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的分析方法:优化微透析和液相色谱的条件,建立可靠的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方法;2.选择有机污染物作为模型物,并对其进行分离检测;3.对样品预处理过程进行优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4.应用该方法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比较其结果与传统单一方法的结果。

四、研究步骤1.建立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的分析方法:分别优化微透析和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方法,比较不同条件下的分析结果,确定最佳条件。

2.选择适当的有机污染物作为模型物,并进行分离、检测,确定其检测灵敏度、线性范围等性能指标。

3.进行样品预处理及提取,优化条件,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4.应用该方法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比较其结果与传统单一方法的结果。

五、预期结果1.成功建立微透析-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联用的分析方法,优化分析条件,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结果。

2.成功选择适当的有机污染物作为模型物,确定其性能指标,并对样品预处理进行优化,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3.成功应用该方法检测环境水样中的有机污染物,并与传统单一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证明该方法的优越性。

六、研究难点1.微透析技术的建立:微透析技术是样品前处理中的关键步骤,需要在保证减少干扰物的前提下,尽量不损失目标物。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10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评价结果的通知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10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评价结果的通知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10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结题评价结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10.08.13
•【字号】皖科金办[2010]4号
•【施行日期】2010.08.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10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
题评价结果的通知
(皖科金办〔2010〕4号)
各有关单位:
2010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评审工作业已结束,共有170个项目参加结题。

经专家评审,省基金办审核,共有168个项目通过结题。

其中“原子-分子冷碰撞的理论研究”等39个项目被评为A类(优),“高效产氢微生物的选育与厌氧生物反应器的研制”等91个项目被评为B类(良),“光电纳米结构功能纺织品的制备和界面结合机理的研究”等38个项目被评为C类(中)。

具体结果详见附件。

安徽工业大学的“液相生物芯片的宽光谱同步快速检测技术”项目和淮北师范大学的“RPW2基因抗病功能的鉴定及其抗病机制的研究”项目结题评价为D类(差),我办将根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中第四十一条之规定对其进行处理。

请各项目承担单位及时将评价结果通知主持人,认真分析本单位结题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加强在研项目管理工作,及时完成计划任务。

二○一○年八月十三日。

药物分析中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与微透析采样技术应用研究

药物分析中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与微透析采样技术应用研究

药物分析中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与微透析采样技术应用研究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疾病,药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药物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所以对药物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每样药物必不可少的就是药物分析,分析其中含量及其浓度。

化学发光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CL)是通过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辐射光的强弱得到物质含量的一种分析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操作简单等特点[1]。

而将化学发光分析发和流动注射结合形成化学发光-流动注射的分析方法,大大提高了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的精密度。

微透析现在已经广泛的运用到生化物质的分析中,比如实际的器官组织以及生物液等,经过研究,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现在也将其应用到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中,而且微透析能够和流动注射化学发光的分析发联合,形成微透析-流动注射-化学发光联用系统,能够实现在线分析,有效的测定药物在血液中的血药浓度,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药物分析;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微透析采样【中图分类号】R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342-021.引言1.1 化学发光的概述1.1.1化学发光的研究进程和基本原理从古至今,许多的发光反应被发现被研究,自然界中的萤火虫,还有一些海洋生物,都存在发光反应,随着研究的深入,在19世纪,有些研究人员发现某些有机化合物在被氧化时也会产生发光反应。

研究人员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提出了化学发光,并不断的将这一反应应用于物质的检测。

主要的机理为当某些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了反应的反应物、中间体及荧光物质,再通过吸收反应过程中的化学能,使其从基态变为激发态,而当该物质再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就会发出一定波长的光[2]。

所以在检测某物质时,便可以依据该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光的强度或这光的总量来分析该物质的含量。

1.1.2常见的化学发光体系常见的化学发光体系主要有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吖啶酯化合物化学发光体系、高锰酸钾化学发光体系和纳米粒子化学发光体系等。

中药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_张中堂

中药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_张中堂

收稿日期:2009-03-23; 修订日期:2009-07-29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070413113);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科研资助经费项目(No .XJ2005008)作者简介:张中堂(1984-),男(汉族),安徽六安人,现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学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用二萜生物碱的化学成分研究工作.*通讯作者简介:张群林(1973-),女(汉族),安徽无为人,现任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活性成分分析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药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进展张中堂1,张群林1*,张云静1,丁秀年2(1.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安徽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合肥 230022)摘要:综述了丹参有效成分的各种提取分离技术,其中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波辅助萃取法、加压液体萃取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和真空液相层析法等,并分别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为丹参药理学活性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 有效成分; 提取分离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03-0728-02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 v i a m iltiorrhiza Bge .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5神农本草经6,被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

其味苦、性微寒,归心、肝二经。

具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

其现代药理作用主要包括舒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具有明显的钙拮抗剂作用;提高心室的顺应性,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对缺血心肌和再灌注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增加微循环流速和流量,消除局部静脉血液瘀滞,改善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所致的代谢障碍;具有抗体外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抗内外凝血系统功能、减少血小板、促进纤维蛋白原降解作用;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等[1]。

微透析取样技术在药动学方面的应用

微透析取样技术在药动学方面的应用

1 . 统 组 成 2系 态 下取血得到样本 , 两者的吸收和分布会有差异 , 然而微透析方法可 以 微透 析系统 的组成 主要分为 四个部 分 , 微注射泵 、 微透析探针 、 微 更 加直接 的取得药物作用靶 部位的细胞外 液游离药物 的样本 , 且用 同 收集 器以及连接 这些 部分的导管 。其中最主要 的部分是微透析探 针 。 位素法实时校正探针的 回收率 , 使实验数据更精确且可靠性更高 , 体现 微 透析探针有 多种类 型 , 同心 圆型的探针n是现在应 用最为广泛 的探 了微透析技术应用于脑 内药动学研究 的优越性 。 针 。这种探针是 一种顶端连有半 透膜的 同心 圆型套管 , 主要应 用于脑 另外 , 透析技术也 为药物在对血脑 屏障穿透性 的研 究方面提供 微 内微透析实验 。除了同心圆形探针外 还有柔性探 针 、 线性探 针 、 分流探 了更加有效的试验方法 。血脑屏障是保持 中枢神经系统 内微环境稳定 针等 , 每种探针所应用 的条件是不 同的 , 实验时需要根据实验的具体 的重要屏障 。也正是因为有血脑屏障 的存在 , 在 很多药物难 以进入脑 内, 要求来选择不 同类 型的探针进 行实验 。有 些时候 在考虑到实验成本或 使一些药物无法发挥其原有的效应 。利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和现代检测 技术联用 , 以准确 的测定药物转运至脑 内的含量 , 于研究药物对血 可 用 则实验需 要特殊类型 的探针时 , 可以实验室 自制微透析探针 , 也 辛亮 等人对 微透析探 针进行研究后 自制了同轴 型微 透析探针 , 并对 此探针 脑屏障穿透性 。马爱梅等 在研究 P 糖蛋 白对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通 一 进行 了性 能评 价 , 实验结 果显示 实验室 自制探针性能稳定 , 可用于体 内 过大 鼠血 脑屏障 的影 响时在大 鼠的大 脑皮质内放置微透 析探针 , 既是 微 透析研究 。微 透析系统建立成 功后 , 因为药 物在探针 内外存 在浓度 为 了收集透析液 , 检测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在脑 内的浓度 ; 又是为 了将 P 糖蛋白拮抗剂 ) 局部应用 于靶部位 。经过腹腔注射卡马西 差 , 系处 于不平衡 的状 态 , 体 透析液中的药物也只是靶器官细胞外液中 维拉帕米 (一 2m / ) k 5m / ) k 用 药 物的一部分 , 需要测定微透 析探针 的相对 回收率。而微透 析探针 平 (0 g g 和苯妥英 钠 (0 g g 收集 透析液后 , 高效液相 色谱进 故 结果显示 : 应用 维拉帕米后 , 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 在脑 内的浓 的相对 回收率受到很多 因素 的影响 , : 如 温度” 、H 待测物质 的相 行分析 , p 值u 、 在大 鼠的脑 细胞外液 中 , 马西平 和苯妥英钠 分别在 卡 对分子质 量 、 的半径 和长度u 、 探针 灌流液的组成和灌流速度 、 微透析 度都 有所上升 , 膜 的性 质 以及生 物体本 身一些因素 的影响等 。所 以还 需要对探针的 6 mi[1 4± .8 p / 】 9 mi[1 7± .1  ̄ / ] 3 ri[1 8 - 0 n(. O2 ) .ml 0 n(. 03 )x m1和 0 n( . 7 g , 8 g a 04 相对 回收率进行校正口 , 到较为准确 的实验结果 。 哪 以得 03 ) gm 16 mi[15 + .2  ̄ / 1 10 n(.1 O1 ) gm1内 药 .0  ̄ / l,0 n( . _ 2 ) g ,5 mi[O9 ± .9  ̄ / ] 40 ml 1 . 3技术特点 物浓度与未 添加维 拉帕米的脑细胞外液中卡马西平 6 ri[1 5 O2 ) 0 n(. ± .1 a 4 在药动学研究 中 , 的方 法往往 是以收集血液 、 传统 尿液等或则是采 p / ]9 mi[15  ̄ . ) gm] 苯 妥 英 钠 3 mi[O8 - .O  ̄ / ]  ̄ m1 0 n( . 02 I / 1 g , 2 2x 和 0 n(.0. 2 ) gm1 0 , 取组织匀 浆的方法来研 究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即在给药后不 同时 6 mi[1 4 O2 ) gm 110 n(.2 01 ) gm] 0 n(. ± .3  ̄ / l,5 mi[O7 _ .5 I / 1 2 + x 的药物浓度相 比具 间点采取血样 或者活检组织制成 匀浆 , 测定 血浆或组织匀浆 中的药物 有统计学 差异 , 明维拉 帕米 的应用 可以提高卡马西 平和苯妥英钠通 说 浓度, 以血浆 药物浓度或则组 织匀浆药物浓 度对时间绘制 药物浓度一 过大 鼠的血脑屏障。因此 , 以推 断出 P 糖 蛋 白限制 了卡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师:崔华教授) “安徽医科大学引进人才” 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 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任教研室主任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CL)
• 化学发光[1]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很早就为人类所注意 • 1877年,Radziszewski[2] 证实在乙醇-KOH溶液中洛粉
b Blank+KA+IS
a Blank
25
结果
• 线性关系和检测限
线性范围:2.0 × 10-9-2.0 × 10-6g ·ml-1 线性方程:y = 0.8626 x + 5.553 (r = 0.9991, n = 7) 检测限 :1.0 × 10-9 g ·mL-1。
结果
• 精密度、准确度与提取回收率
HPLC Column
Computer Interface
Peristaltic Pump
1.5 mL·min-1 Rho 6G
DAD
Mixing Tee
Cerium (IV) 1.5 mL ·min-1
PMT
Cell
Waste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取血浆样品100 μL,精密加入内标溶液(0.2 mg ·mL-1 异鼠李素)5.0 μL,20%的磷酸溶液10 μL酸化,加甲醇200 μL,涡旋混合1.0 min,离心 (10000 r ·min-1)10 min后,取上清液10 μL进样。
❖ 生物样品中痕量黄酮的高通量、高灵敏分析技术是研究药动 学的基本前提
❖ 中药药动学研究所面临的生物样本具有药物含量低(样品中 的中药成分浓度常在ng / mL水平或以下)、药物浓度变化范 围大(需要测定的血药浓度范围为峰浓度 Cmax ―1/20 Cmax )、干扰组分多且不确定、样品不易重复获得等特点
二. 反应历程必须有利于形成激发态产物; 三. 这种激发态物质必须具有一定的发光量子效率,或者
能够将其能量转移给共存的某种荧光物质,产生光 辐射。
化学发光(CL)的基本类型
直接化学发光
A + B → C* + D C* → C + hυ
间接化学发光
A + B →C* + D C* + F → C + F*
草豆蔻中豆蔻明含量的测定
线性范围: 1.0 × 10-8 - 8.0 × 10-6 g/mL
OCH3 HO
检测限: 1.2 × 10-9 g/mL
OH O
Cardarmonin
R.S.D.: 1.15% (n = 11) at 8.0 × 10-7 g/mL
首次报道化
学发光法测定 豆蔻明
Phytochemical Analysis, 2005, 16(1-2): 440-445.
HPLC-1C100 L条件的 1050
1500
a
1400
b
优化 1000
1300
Relative CL Intensity (a.u.)
Relative CL Intensity (a.u.)
950
1200
900
1100
850
1000
1.色谱分800 离条件 2.发光反应兼容性
750
分离度70、0 峰形、
微透析液相色谱化学 发光联用微透析技术 应用于中药药动学研
究张群林
个人简历
• 1992.9-1996.6 • 1996.7-2000.8 • 2000.9-2005.6
• 2005.7 • 2005.7-现在 • 2006.8 • 2009.7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系 安徽省药物研究所中药新药研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
800
400
5
10
15
20
25
30
0
Time (min)
KA
b
IS
QU
5
10
15
20
25
30
Time (min)
图3 心达康胶囊(a)和沙棘颗粒(b)样品中 三种黄酮醇的CL检测色谱图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05, 28(11): 1117-1256.
首次报道能同时响应化合物 种类最多的CL检测器
F* → F + hυ
化学发光(CL)的定量原理
定量原理:
在化学发光分析中,被分析物相 对于发光试剂小得多,对于一级 动力学反应:dc/dt =Kc
定量依据: (1)在一定条件下,峰值光强度与被测物浓度成线性 (2)在一定条件下,曲线下面积为发光总强度(S),其与
被测物浓度成线性
A0 tIcltdtcl0 td d c tdtclc
荧光素酶和磷酸三腺甙(ATP)的化学发光分析,可 测定210-17 mol/L的ATP,即可检测出一个细菌中 的ATP含量
2.线性范围宽 至少二个数量级以上
3.仪器设备简单 不需要光源、单色器和背景校正
4.分析速度快
多数化学发光反应是快速反应,在瞬间或几秒即 可完成, 100 samples h-1
检测限:
HO O
OH
HO
HO
HO
O
8.4 × 10-10 g/mL
OH
R.S.D.:
Puerarin
O
1.86% (n = 11) at 5.0 × 10-8 g/mL
首次报道化学发 光法测定葛根素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2004, 36(3): 587–592
化学发光(CL)的发展历史
• 1901年,法国生物学家Dubois[4]引入了荧光素(Luciferin) 和荧光素酶(Luciferase) 的概念
• 1902年,Schmitz合成发光试剂鲁米诺(Luminol),它曾被 广泛用于血迹鉴定;1928年,Albrecht 观察到鲁米诺在碱 性介质中的化学发光行为[5]
5.易于自动化
适合与HPLC和HPCE等其它的分离技术联用,作 为其高灵敏度的检测器
化学发光(CL)的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释放出的化学能激发产物分子或体系共存的其它 分子,这些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产生光辐射的现象。
化学发光(CL)的必须条件
一. 化学反应必须释放出足够的能量可以使某种反应产物 或中间体到达激发态;
Chemiluminescence, Instruments and Applications. Vol 1. FL: CRC Press, 1985. [6] K. Gleu, Z. Petsch. Angew. Chem. 48 (1935) 57.
化学发光(CL)的发展历史
• 由于大多数化学发光非常微弱,且稍纵即逝,早期的化学 发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化学发光反应现象的观察和反应机 理的探讨上,其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1000 800 600 400 200 0.5
HPLC-CL条件的 优化
1.0 1.5 2.0 2.5 3.0 3.5
Flow Rate (ml/min)
HPLC-CL实验装置示意图
HPLC Pump
0.4 % aqueous phosphoric acid
Injection Valve
Methanol
碱(Lophine, 2,4,5-三苯基咪唑)被H2O2等氧化发出绿 光 • 十九世纪末期,德国科学家Wiedemann[3]首次解释了化 学发光的机制
化学发光现象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有机反应过程
[1] B. T. P. Whitehead, L. J. Kricka, et.al. Clin. Chem. 25 (1979) 1531. [2] B. Radziszewski, Chem. Ber. 10 (1877) 70. [3] E. Wiedemann, Ann. Phys. Chem. 34 (1888) 446.
• 1935年,Gleu和Petsch[6]报道了光泽精(Lucigenin)与H2O2反 应产生化学发光
这些发光试剂的合成,对于化学发光发展为分 析化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R. Dubois, Acad. Sci. 132 (1901) 431. [5] K. van Dyke, F. McCapra, I. Behesti, Bioluminescnece and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技术
发光新体系
规律和机理
液相色谱-化学 发光联用技术
(复方)制剂
指纹图谱
Chemiluminescence
Producing light with chemicals
葛根素注射液中葛根素含量的测定
线性范围:
1.3 × 10-9 - 8.0 × 10-7 g/mL
30 图2 槲皮素、山萘酚和 异鼠李素标准化合物的 DAD(a) 和CL(b)检测色 谱图
30
Relative CL Intensity (a.u.) Relative CL Intensity (a.u.)
2000 1600 1200
800 400
0
QU
a
2400
KA IS
2000 1600
1200
• 1945年出现了光电倍增管,1950年出现了商品化的化学发 光检测装置
•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兴 起,化学发光才被真正应用于分析化学并迅速得到了发展
目前,化学发光分析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当前 微量和痕量分析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
化学发光(CL)的优点
1.灵敏度极高
中药沙棘制剂中的三种黄酮含量的测定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是胡颓子科沙棘属的植物,主要 种植于中国的北方和西南地区。 它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很早以 前就被人们用于止咳、助消化、 促进血液循环和止痛。沙棘油还 可以治疗皮肤病和血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