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

中药化学名词解释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以及其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的学科。
它是中医药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通过对中药中各种天然化合物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药理研究以及合成改造等技术手段,以科学的方法揭示中药的化学基础和药效成分,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和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下面将对中药化学中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1. 中草药:指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三大类的药材。
2. 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杂环状结构,有碱性的天然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胺、喜马拉雅雪莲素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镇痛、抗菌、抗肿瘤等。
3. 醇类:指含有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如乙醇、山茱萸醇等。
醇类在中草药中常作为有效成分存在,并且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镇痛、抗炎、抗菌等。
4. 酚类:指含有苯环和一个或多个羟基(-OH)的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酚类有儿茶酚、三七酚等。
酚类化合物在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凝血、解热等。
5. 多糖类:指由多个糖基单元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植物多糖、真菌多糖等。
多糖类在中草药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
6. 黄酮类:是指有苷基化黄酮骨架基础结构的化合物,如黄酮、异黄酮等。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中,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中药化学在现代中药研究及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作用机制,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此外,中药化学还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手段,判断中药的真伪、鉴别掺加物以及规范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等都需要中药化学的支持。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中的药用物质及其化学成分。
中药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使用的草药、矿物以及部分动物产物,它们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治疗作用。
中药化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药药物活性成分的研究:研究中药中的活性物质,探索其药理作用和药效机制,以及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这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分子和药物靶点,进一步理解中药的药理学基础。
2.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通过物理、化学等方法,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分离出来,并进行结构鉴定。
这有助于了解中药的化学组成和药物活性成分,为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中药的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通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其质量和纯度,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
这有助于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4. 中药的研发与创新:通过对中药的理化性质、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开发新的中药制剂,改进传统制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药效。
总之,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中的药用物质及其化学成分,任务是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成分、分离与鉴定、质量评价与控制,以及新药研发与创新。
中药化学技术名词解释

中药化学技术名词解释:中药化学: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1.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称有效成分。
2.有效部位:在中药化学中,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称为有效部位。
3.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将有效成分从药材中溶解出来的方法。
4.相似相溶原则:极性成分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成分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5.浸渍法:将药材粗粉装入适宜容器中,加入适量溶剂(多用水和乙醇)浸泡提取的方法。
6.煎煮法:将药材饮片(或粗粉)置适当容器中,加水加热煮沸,将所需成分提出来的方法。
7.渗漉法:将药材粗粉用适当溶剂湿润膨胀后(多用乙醇),装入渗漉筒中从上边添加溶剂,从下口收集流出液的方法。
8.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冷凝管,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9.连续回流提取法: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在提取器上安装一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使溶剂蒸气冷凝后又回流到烧瓶中,进行反复提取的方法。
10.水蒸气蒸馏法: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与水一起蒸馏或通入水蒸气蒸馏,收集挥发性成分和水的混合馏出液体的方法。
11.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是一种集提取和分离于一体,又基本上不用有机溶剂的新技术。
12.酸碱溶剂法: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酸碱性的不同而进行分离的方法。
13.溶剂分配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组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
14.分级沉淀法:在混合物水溶液中加入与该溶液能互溶的溶剂,改变混合物组份溶液中某些成分的溶解度,使其从溶液中析出来的方法。
中药化学ppt课件

中药新药的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
总结词
通过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实验,验证中药新 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上市提供科学依 据。
详细描述
中药新药的药效学与安全性评价是新药研发 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体内外药效学 实验和毒理学实验,可以全面评估药物的疗 效和潜在风险,为药物上市前的审批提供科 学依据。同时,这些实验结果也是药物上市 后持续监测和再评价的重要参考。
药理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化学在药理和毒理学 研究中发挥关键作用,为 新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
中药化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中药化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活性成分的发现、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药的研发以及质量 控制等方面的难题。
对策
加强多学科交叉合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深入挖掘中药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 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标准制定
根据制剂的特点和临床需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为制剂的生产和质量 控制提供依据。
中药制剂的稳定性与有效期研究
稳定性研究
通过观察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变化,评估制剂的稳定 性,为确定有效期提供依据。
有效期研究
根据制剂的稳定性研究结果,结合实 际储存和使用条件,确定制剂的有效 期,保证制剂在有效期内安全有效。
中药化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化学简介 • 中药化学基础知识 • 中药化学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 中药化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 中药化学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CHAPTER 01
中药化学简介
中药化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中药化学是一门研究中药中化学 成分的学科,旨在揭示中药的药 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中药化学课程

中药化学课程【实用版】目录1.中药化学课程简介2.中药化学课程的内容3.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4.中药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正文【中药化学课程简介】中药化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结构、活性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学科,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化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和新药开发能力。
【中药化学课程的内容】中药化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提取、分离和鉴定等技术方法。
2.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与活性: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3.中药的化学分析:包括中药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色谱分析等方法。
4.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5.中药新药开发:介绍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过程,包括药物筛选、药理药效研究、药物制剂等。
【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中药化学课程需要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建议学生提前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
同时,要关注国内外中药化学的研究动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拓宽知识面。
【中药化学课程的重要性】中药化学课程在中医药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1.丰富中医药理论体系:中药化学课程从化学角度研究中药,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提高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研究中药化学成分,可以有效指导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中药资源的利用率。
3.促进新药开发:中药化学课程为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4.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中药化学课程有助于揭示中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中药国际化进程。
中药化学专论

中药化学专论作为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中药化学是一门研究中药药物化学成分及其代谢、分析、合成、活性研究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从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入手,通过化学手段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合成等研究,为中草药临床应用提供了更为科学和精准的依据。
以下是关于中药化学的详细阐述。
一、中药化学的概述中草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成分是中草药理论的核心。
中药化学是一门涉及有机化学、药理学、中药学等多领域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对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结构研究及其化学合成等方面。
中药化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中草药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发掘中药有效成分提供了手段。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是中药化学的核心和难点,其中最常见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黄酮、多糖、挥发油等。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点,其方法包括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固相微萃取等。
提取后的中草药有效成分通过化学分析手段进行成分鉴定,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这些技术也成为了中药化学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手段。
三、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合成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化学合成是中药化学的关键性问题。
一方面,中药有效成分化学合成可以大规模生产,并为进一步改良中草药提供了可能。
同时,它也为了探索中药有效成分的市场发展和特定化合物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如相关药物生产中叶菜科药物鹃醇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是中药有效成分化学合成中的经典案例。
四、中药有效成分的活性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是中药化学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中药有效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涉及形态与构效关系的探讨。
如黄芩的活性成分黄芩素的化学结构与其抗氧化活性的评价等。
这一方面为中草药相关药物临床应用和毒副作用研究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对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和药理活性的探讨为中草药的临床应用和市场开拓提供了依据。
当今中药化学已经成为全球活跃分子药物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使用中药这种源于传统中华文化资源也许能够为全球人类在健康领域贡献更多的发现和里程碑式的成就。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知识点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化学分
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
以下
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通常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包括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多糖、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2. 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中药药物的化学性质包括溶解度、稳定性、光敏性、酸碱性等。
这些性质对中药的提取、制
剂开发和药物质量控制具有重要影响。
3. 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中药药物的化学分析方法包
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鉴别中
药药材的真伪、分析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以及评估药物的
质量。
4.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分
子靶点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
涉及多个方面,如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
5. 中药药物的药物研发: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起到重要
作用。
通过对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作用的研究,
可以进行药物设计和合成,开发出具有更好疗效和安全性
的中药新药。
6.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中起到关键作
用。
通过对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化学成分和化学性质的
分析,可以评估中药的质量,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检
测方法。
总之,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化学性质、
化学分析方法以及其在药理学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的学科,对中药的提取、制剂开发、药物质量控制和药物研发具有
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课件-PPT

(一)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 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来提取。
作用原理
浸润、渗透
溶解
扩散、置换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1.溶剂的选择 ➢溶剂选择要点:相似相溶原则 ➢常用溶剂分类: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 亲脂性有机溶剂 ➢溶剂极性由强到弱顺序: 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 醚>氯仿>苯>石油醚
• 菌类多糖多具有抗肿瘤活性,例香姑多糖、灵芝 多糖
• 动物多糖如肝素、透明质酸、甲壳素等。
二、 苷类化合物
(一)苷类的含义
苷类又称甙类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 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联接而 成的化合物。
苷元:非糖的部分,常见的有黄 R 酮,蒽醌等。 X 苷原子: C 、O、N、S
苷键: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化学键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2. 提取方法 ➢ 煎煮法 ➢ 浸渍法 ➢ 渗漉法 ➢ 回流提取法 ➢ 连续回流提取法
比较: 1)溶剂用量 回 流法>连续回流法 2)提取时间:连 续回流法>回流法 3)提取效率: 连续回流法>回流法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二)水蒸气蒸馏法
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 溶于水的成分。常用于挥发油的提取。
➢ 有效部位:具有生物活性的混合成分。 ➢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注:有效成分、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一、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1. 糖类 2. 苷类 3. 醌类 4. 香豆素类 5. 黄酮类 6. 萜类和挥发油
7. 生物碱 8. 甾体类化合物 9. 三萜类化合物 10. 鞣质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括邻菲醌和对菲醌两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部位: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3、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各类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合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合成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物碱复合途径2、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溶剂的选择:相似相溶,最大限度提取所需化学成分,沸点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作用原理:溶剂穿透入药材粉末的细胞膜,溶解溶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渗出细胞膜。
溶剂:亲脂性、亲水性、水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酸水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挥发性成分(3)超临界流体萃取法(4)其他方法:升华法、组织破碎提取法、压榨法、超声波提取、微波提取3、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溶剂法:酸碱溶剂法(酸碱性的不同)溶剂分配法(分配系数不同):分离极性大的—正丁醇-水极性中等的—乙酸乙酯-水极性小的—氯仿(乙醚)-水沉淀法(可逆):专属试剂沉淀法、分级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液体沸点不同):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分子蒸馏膜分离法(高分子膜)(外加压力或化学位差)升华法:小分子生物碱、香豆素结晶法:化合物由非晶形经过结晶操作形成有晶形的过程称为结晶。
选择适宜的结晶溶剂:对被溶解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不同应有显著差别,与被结晶的成分不产生化学反应,沸点适中。
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b 活性炭为非极性吸附剂(2)凝胶过滤色谱(分子筛原理):葡聚糖凝胶SephadexG亲水性、羟丙基葡聚糖凝胶亲水性亲脂性(3)离子交换色谱(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凝胶。
解离度大难洗脱。
主要用于分离纯化蛋白质、多糖、生物碱和其他水溶性成分。
(4)大孔树脂色谱(物理吸附):被分离物质极性越大,RF值越大。
极性小的溶剂洗脱能力强。
在水中吸附性强。
(5)分配色谱(分配系数):正相: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分离极性及中等极性的物质),固定相为氰基与氨基固定相,流动相:氯仿-甲醇反相: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物质)固定相:十八烷基硅烷(ODS)、C8键合相,流动相:甲醇-水、乙睛-水4、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1)物理常数的测定:熔点(溶距0.5-1.0℃)、沸点(沸程不超过5℃)、比旋度、折光率、比重(2)分子式的确定(3)化合物的结构骨架与官能团的确定5、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氢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质子数):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
双照射技术NOE:核增益效应碳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碳分布、核间关系、弛豫时间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①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 H COSY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确定质子化学位移和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连接顺序② H检测的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HMQ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反映 H核和与其直接相连的 C的关联关系,以确定C-H偶合关系HMB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碳链骨架的连接信息、有关季碳的结构信息及因杂原子存在而被切断的偶合系统之间的结构信息(4)MS: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电子轰击(EI-MS)、化学电离(CI-MS)、场解吸(FD-MS)、快原子轰击(FAB-MS)、电喷雾电离(ESI-MS)、液体二次离子(LSI-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MS)、串联(MS-MS)(5)旋光光谱(ORD)和圆二色光谱(CD):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旋光光谱①平坦谱线:没有发色团的光学活性物质,其旋光谱是平坦的,没有峰和谷。
比旋光度向短波处升高的谱线是正性谱线,向短波处降低的是负性谱线。
②Cotton谱线:化学物分子手性中心邻近有发色团,在发色团吸收波长区域附近,旋光度发生显著变化,产生峰和谷的现象称为Cotton效应。
波长短波方向为谷,长波方向为峰——正性效应。
圆二色谱:旋光性化合物对组成平面偏振光的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的摩尔吸光系数是不同的现象——圆二色性(6)X射线衍射法(XRD):测定化合物分子结构(键长、键角、构象、绝对构型)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一)糖类化合物1、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2、糖的分类:单糖:不能再被简单地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是糖类物质的最小单位。
多为无色晶体,有旋光性,味甜,易溶于水,难溶于无水乙醇,不溶于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低聚糖(寡糖):有2-9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糖,能被水解成相应数目的单糖。
易溶于水,难溶或几乎不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
多糖:由1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通过苷键聚合而成,分子量较大。
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为均多糖,由两种以上单糖组成的为杂多糖。
(水不溶:纤维素、半纤维素、甲壳素,水溶:菊糖、粘液质、果胶、树胶)植物多糖:纤维素、淀粉、粘液质、果聚糖(菊糖)、树胶菌类多糖:猪苓、茯苓、灵芝、香菇动物多糖:肝素、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甲壳素3、结构类型:Fischer式(C1-OH与原C5或C4-OH):相对构型—顺式为α,反式为β绝对构型--向右为D型,向左为L型 Haworth式(C1-OH与C5或C4上取代基之间的关系):相对构型--同侧为β,异侧为α绝对构型--向上为D型,向下为L型(二)苷类化合物glycosides1、苷(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元(配基)—苷中的非糖部分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2、苷的分类1)按苷键原子分类: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溶解度小,难溶于水,难水解)氧苷: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醇苷—苷元通过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而成的苷。
如红景天苷、毛茛苷酚苷—苷元中的酚羟基与糖脱水而成的苷。
如天麻苷酯苷--苷元以-COOH和糖缩合而成的苷(缩醛和酯的性质,易被稀酸稀碱水解)如山慈菇苷氰苷--是指一类α羟腈的苷。
如野樱苷、杏仁苷吲哚苷--吲哚醇中羟基与糖缩合,如靛苷氮苷:糖上的端基碳与苷元上氮原子连接而成—巴豆苷碳苷:糖基的端基碳原子直接与苷元碳原子相连接而成的苷(碳苷分子中,糖总是连接着有间二酚或间三酚结构的芳香环)—芦荟苷、牡荆素硫苷:糖的半缩醛羟基与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黑芥子苷(硫苷被芥子酶解生成异硫氰酸酯类芥子油、硫酸根和葡萄糖)△苦杏仁苷(原生苷、单糖链苷、双糖苷、氧苷、氰苷)在人体内会缓慢分解生成不稳定的a-羟基苯乙腈,进而分解成为具有苦杏仁味的苯甲醛和氢氰酸。
小剂量口服时,由于释放少量氢氰酸,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而镇咳,大剂量时因氢氰酸能使延髓生命中枢先兴奋而后麻痹,并能抑制酶的活性而阻断生物氧化链,从而引起中毒,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2)按苷元的化学结构: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香豆素苷3)苷在植物体内的存在状况分:原生苷—原存在于植物体内的苷(杏仁苷)次生苷—原生苷水解失去一部分糖后生成的苷(野樱苷)4)根据糖的名称分:葡萄糖苷、去氧糖苷、木糖苷5)连接单糖基的数目分: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6)按照糖连接的糖链数:单糖链苷、双糖链苷7)按照理化性质或生理活性分类:皂苷、强心苷等3、苷类的性状:多数固体(糖基少完好晶型、糖基多吸湿性无定形粉末)、无色、无味,个别有色、有味4、旋光性:多为左旋,水解后生成糖呈右旋(水解前后旋光度的对比-检识苷类存在)5、苷类的溶解性:苷-亲水性(随糖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大),苷元-亲脂性6、苷键的裂解:酸水解、酶水解、碱水解、氧化开环(1)酸催化水解:试剂――稀酸(盐酸、硫酸、乙酸、甲酸)、溶剂――水或稀醇机理:苷键原子首先发生质子化。
然后苷键断裂生成苷元和糖的阳碳离子中间体,在水中溶剂化,再脱去氢离子而形成糖分子。
水解易难的规律:aN-苷>O-苷>S-苷>C-苷b呋喃糖苷>吡喃糖苷c酮糖(呋喃结构)>醛糖 d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e 2、3-去氧糖苷 > 2-去氧糖苷 > 3-去氧糖苷> 2-羟基糖苷> 2-氨基糖苷f 芳香族苷>脂肪族苷避免苷元脱水-难水解、对酸不稳定:①两相酸水解法(在反应混合溶液中加入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苷元一旦生成即刻进入有机相,避免与酸长时间接触,获得真正的苷元)②改变水解条件(2)碱催化水解:(β-消除反应)具酯性质苷可发生碱水解:酯苷、酚苷、烯醇苷、β吸电子取代的苷(羰基、羧基)。
这些苷键有酯的性质,遇碱可以发生水解,β-位有吸电子基使α-氢活化,碱液中易与苷键起消除反应使苷键裂解。
脂肪族苷元和糖形成的苷对碱稳定。
(3)酶催化水解:专属性很强:特定酶只水解糖的特定构型的苷键条件温和:①保护糖和苷元结构②保留部分苷键得次级苷常用的酶:麦芽糖酶α─选择性地水解α-葡萄糖苷键苦杏仁苷酶β─水解一般的β-葡萄糖苷键和六碳醛糖苷转化糖酶─水解β-果糖苷键纤维素酶──水解β-葡萄糖苷键芥子苷酶──水解芥子苷(4)乙酰解反应:特点:开裂一部分苷键,保留另一部分苷键试剂:乙酸酐与不同酸的混合液用途:确定糖与糖之间的连接位置易难顺序:1→6﹥ 1→4﹥ 1→3 ﹥ 1→2(5)氧化开裂法:最常用Smith降解法(邻二醇结构)反应过程:①试剂 NaIO4 --- (邻二羟基)→二元醛+甲酸②试剂 NaBH4 --- (二元醛) →二元醇③室温下稀酸水解——苷元+多元醇+羟基乙醛(碳苷:醛基苷元)(三)苷类的提取与分离1、苷类的提取:提取中需考虑的几个问题:a 破坏酶①加温、沸水煮(>80℃)②加乙醇(>60℃)或加甲乙醇提取③加碳酸钙或硫酸铵处理④烘干药材(< 60℃)b 避免酸、碱接触(碳酸钙、碳酸钠中和酸,尽量在中性条件下提取)c 溶剂的选择①多用乙醇、甲醇、醋酸乙酯②沸水不宜用于含淀粉多者,有时用含有机酸缓冲剂控制pH以防水解③亲脂性强者用氯仿等亲脂性溶剂2、苷类的分离:溶剂法、大孔树脂法色谱法:吸附色谱吸附剂:常用氧化铝和硅胶洗脱剂:氯仿—甲醇、氯仿—甲醇—水铅盐处理法:利用铅盐在水或稀醇中能够沉淀出多种类型植物成分的性质,达到除去杂质,提纯苷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