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内侧韧带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学研究

合集下载

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解剖及MRI特征

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解剖及MRI特征

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解剖及MRI特征导读踝关节是人体主要的承重关节,是日常生活和体育竞技比赛中易损关节之一,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40%。

踝关节周围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起重要的作用,其损伤常并发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等,致踝关节周围正常解剖结构被破坏,关节失稳,如未经正确治疗,患者易并发关节松弛、继发软骨损伤、滑膜炎及创伤性骨关节炎等。

因而正确认识踝关节的形态结构及其周围韧带分布,掌握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解剖关系,是临床治疗踝关节损伤的基础,对患者的治疗、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学习交流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解剖学特点及其MRI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踝关节韧带损伤的临床诊治水平,尤其是对踝关节急慢性疼痛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踝关节一种高度适配的鞍状负重关节,由距骨、胫骨及腓骨下端构成,是躯体与地面接触的重要部位,踝关节周围有三组主要韧带维持关节稳定。

根据其解剖位置可分为三组: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内侧三角韧带和连接胫腓骨远端的下胫腓联合韧带。

一、踝关节周围韧带的解剖学特点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复合体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和距腓后韧带组成。

•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缘,向前下斜行止于距骨颈外侧面,厚2~2.5mm。

中立位时距腓前韧带与足的长轴平行,与小腿的长轴垂直。

主要作用是限制距骨前移。

•跟腓韧带 Calcaneofibular ligament :起自外踝尖,向后下斜行止于跟骨外侧面,位于腓骨长短肌腱的深方。

主要作用是限制跟骨内翻。

距腓后韧带 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起自外踝后部的外踝窝,水平向后止于距骨后外侧突,是3束中最强壮的1束。

主要作用是限制距骨后移。

踝关节内踝较外踝短,外侧副韧带较内侧薄弱,足内翻肌群较外翻肌群力量强,因此,当踝关节快速运动时,如果足部来不及协调位置,易造成内翻、内旋、跖屈位着地,使外侧副韧带遭受超过生理限度的强大张力,发生损伤。

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评价的效度研究

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评价的效度研究

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评价的效度研究高原;于佳祥【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评价的效度分析.方法选取24名慢性踝关节不稳受试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24名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运用足踝功能障碍指数量表和功能性动作筛查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测试,功能性动作筛查包括深蹲、跨栏架和直线弓箭步.结果实验组的功能性动作筛查分数、跨栏架分数、直线弓箭步分数、足踝功能障碍指数和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踝功能障碍指数与功能性动作筛查分数和直线弓箭步分数都呈现高度相关,且差异显著(r=0.807,p<0.01;r=0.896,p<0.01);功能性动作筛查分数与足踝功能障碍运动指数也高度相关,且具有显著性差异(r=0.818,p<0.01).结论功能性动作筛查能够有效地识别和评价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功能障碍,与深蹲和跨栏架测试相比,直线弓箭步测试能够更好地识别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功能缺陷.【期刊名称】《湖北体育科技》【年(卷),期】2018(037)003【总页数】4页(P226-229)【关键词】踝关节扭伤;慢性踝关节不稳;功能性动作筛查;直线弓箭步【作者】高原;于佳祥【作者单位】燕山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燕山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05踝关节扭伤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出现的损伤。

70%的踝关节扭伤患者经历踝关节持续疼痛、反复扭伤和功能障碍,其中有1/3的踝关节扭伤会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1](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

慢性踝关节不稳与机械性或功能性障碍有关。

Hertel J等研究发现,机械性损伤是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影响因素[2],当踝关节受损的机械感受器传出的躯体感觉信息丢失时,会导致姿势控制和功能性障碍[3],而感觉输入信息的变化则与关节运动学功能损伤密切相关[4]。

贴扎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干预效果综述

贴扎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干预效果综述

贴扎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干预效果综述作者:肖才坤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7年第31期摘要:踝关节功能性不稳通常是急性踝关节扭伤后产生的一系列踝关节神经-肌肉系统的失调,作为常采用的贴扎保守处理方法之效果并没有一致结果。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本体感觉、动态姿势控制、运动表现三方面分析踝关节贴扎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干预效果,发现存在争议,主要跟贴扎方式以及选取的评价指标有关,这就需要贴扎者发挥基于解剖学、生物力学、肌动学与运动知识的创意,从而为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乃至踝关节损伤患者的防治和康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踝关节贴扎本体感觉动态姿势控制功能表现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a)-0011-03踝关节是所有运动项目中最易受伤的部位之一,尤易发生在对抗性、室内及高频跳跃的项目如橄榄球、足球、排球、手球、篮球等[1]。

超过80%的踝关节损伤为扭伤,其中约85%左右的损伤为内翻引起的外侧韧带损伤[2]。

踝扭伤后再次受伤的风险大大增加[3],反复扭伤易形成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Instability,FAI)。

FAI是指踝关节无明显力学上的不稳,而表现为一种感觉上的失稳[4]。

一旦形成FAI则更易再次损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运动员的生活质量和运动成绩。

国内外关于FAI干预方法的研究很多,其中踝关节贴扎是其预防方式之一,闭锁式编篮贴扎是采用的主要方法[5],该贴扎方法可提高踝关节支撑力,限制其侧向过度活动。

目前针对FAI的贴扎干预研究在国内鲜有报道,本文就踝关节贴扎对FAI的干预效果进行综述,旨在为踝关节损伤患者的防治和康复提供参考。

1 贴扎对FAI者本体感觉的影响研究认为,踝首次损伤会破坏本体感觉[4],本体感觉又称深部感觉,是身体将其在空间所在位置的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并及时做出反应的能力,是来自身体内部的肌肉、肌腱、关节等处的刺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Sense of Movement)、关节位置觉(Sense of Joint Position)以及肌肉力觉(Force Sense)[6],在举手投足间,本体感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踝关节损伤研究

踝关节损伤研究

踝关节韧带损伤很常见 ,约占所有肌肉骨骼系统损伤的25 % ,在美国 ,每天大约有 23 000 例发生踝关节韧带损伤,对其治不及时或不恰当 ,常遗留疼痛、关节不稳 ,继而发生骨关节炎等 ,影响功能。

然而 ,尽管有如此高的发病率 ,目前对此损伤的重现仍然不够 ,且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论。

1. 应用解剖踝关节韧带组成包括3 个部分 , (1)外侧副韧带 ,其中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缘 ,向前内侧走行 ,止于距骨颈 ,宽 6~8mm ,长约 2cm。

韧带的朝向与踝关节的位置相关,在跖屈其平行于足的纵轴 ,在背伸则几乎垂直于胫腓骨 ,此韧带在背伸或自然位较松弛 ,而在跖屈或内翻、内旋位时韧带张力增加;距腓后韧带有 3 条 ,韧带中最宽大的一条呈三角形 ,起自外踝后面 ,向后内侧走行 ,止点较宽 ,附于距骨的外侧结节及附近部分;跟腓韧带为关节囊外组织 ,起自外踝尖端 ,向后内呈 30°走行 ,止于跟骨外侧面的一个小隆起 ,当足部内翻、跖屈位着地时 ,距腓前韧带遭受张力最大 ,因此损伤的机会最多。

为了手术重建时参考 ,Burks等测量了几个数据 ,发现从外踝尖到距腓前韧带的腓骨附着处为 10mm(当踝关节处于自然位时) ,跟腓韧带走行与腓骨纵轴成 133°夹角 ,其跟骨附着处到距下关节为 13mm ,距腓前韧带的距骨附着处到距下关节为 18mm。

(2)内侧副韧带(亦称三角韧带) ,分浅深二层 ,浅层起于内踝前丘部 ,远端大部分止于舟骨和载距突的上部、深部或三角部及跟舟跖侧韧带 ,小部分止于距骨 ,亦称跟胫韧带。

深层粗大 (包括距胫前韧带、胫舟韧带、距胫后韧带) ,起于内踝后丘及前、后丘间沟 ,止于距骨、舟骨及跟舟跖侧韧带 ,能限制距骨侧向移位。

(3)胫腓下联合韧带 ,由 4 部分组成 ,其中胫腓下前韧带由胫骨下端的边缘向下外附着于外踝的前面及附近粗糙骨面上;胫腓下后韧带则与胫腓下前韧带位置相当 ,纤维斜行 ,其下部纤维距胫骨下关节面尚有相当距离 ,因此使接受距骨的窝加深 ,恰好容纳距骨的后外侧部分 ,起到稳定距骨的作用;骨间韧带为短而坚实的纤维 ,实际上是骨间膜的向下延长部 ,纤维斜行 ,由内上方向外下方 ,起到加强胫腓骨的连结作用;胫腓横行于胫骨后面的下缘与外踝内侧面的三角间隙内 ,是加强的滑膜延长部 ,呈强韧索状 ,能防胫腓骨沿距骨上面向前脱位。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和医治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和医治

踝关节内外侧韧带损伤的诊断和医治汪学松,邱贵兴,翁习生,高增鑫,翟吉良【关键词】踝关节踝关节前方有胫骨前肌肌腱和趾长、长屈肌腱,后方有壮大的跟腱,较少发生前后方向的不稳固和软组织损伤。

而踝关节内侧仅有三角韧带,外侧仅有外侧副韧带和腓骨长短肌肌腱,相对较薄弱,易发生损伤。

临床上常常碰到踝关节的内、外侧韧带的损伤,可是常常有医生不重视,致使延误医治,后期发生踝关节不稳及骨关节炎。

1 踝关节应用解剖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和距骨组成。

距骨位于由内、外、后三踝组成的踝穴内。

距骨体前宽后窄,其上面的鞍状关节面与胫骨下端的关节面相接。

双侧的关节面与内、外踝的关节面相接。

胫腓骨下端由顽强的骨间膜和胫腓下前后联合韧带和横韧带连接在一路。

踝关节前后较松弛,以利于踝关节的伸屈活动,但内外侧韧带较顽强,以维持踝关节的稳固。

内侧为三角韧带(也称跟胫韧带),分浅深两层,浅层止于载距突上部,深层呈三角形止于距骨颈及体部。

外侧副韧带可分为跟胫、距胫和距腓三束,较薄弱,易损伤。

外侧副韧带中的距腓前韧带起自外踝前面,止于距骨颈。

距腓后韧带为外侧副韧带中最宽大的一条,呈三角形,起自外踝后面,向后内侧,止于距骨滑囊后缘,止点宽大。

跟距韧带为关节囊外韧带,起自外踝尖端,向后内止于跟骨外侧面、腓骨结节后上方。

Ozeki[1]通过12例新鲜冰冻标本的研究说明,当踝关节跖屈°时,距腓前韧带达到最长,张力最大,现在易发生距腓前韧带断裂,而距腓后韧带和跟腓韧带那么别离在踝关节背伸18°、°达到最长,张力最大。

跟胫韧带,即内侧三角韧带,在背伸°时达到最长,张力最大。

2 相关的踝关节韧带损伤的运动机制背伸时,踝关节可增宽~ mm,以容纳较宽的距骨体前部,因此使下胫腓联合韧带紧张,距骨与内外踝的关节面贴紧,使踝关节稳固,因此背伸损伤易发生骨折。

跖屈时,距骨体较宽的部份滑出踝穴,较窄的部份进入关节内,踝穴变窄,同时,下胫腓联合韧带松弛,踝关节不稳,易发生韧带损伤。

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要点:1. 尽管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但其诊断和治疗仍颇具挑战。

2. 解剖复位下胫腓联合韧带对踝关节良好的功能预后非常重要。

3. 围手术期的三维 CT 检查和术中直视下踝关节下胫腓联合韧带修复可以提高韧带解剖复位的准确率。

4. 随着新的复位技术开展,下胫腓螺钉作为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标准治疗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5. 胫腓联合螺钉是否需要取出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但下胫腓联合螺钉的存在可以对胫腓联合复位不良进展自发的纠正。

踝关节损伤在骨科日常门诊中较为常见。

接近 5-10% 的踝关节扭伤和 23% 的踝关节骨折可以累及胫腓骨远端的下胫腓联合韧带。

踝关节周围的骨性或韧带构造损伤可以使得踝关节失稳。

尽管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较高,但最近一项调查对目前临床上实行的胫腓联合损伤治疗策略提出了不同意见。

作者报道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到达胫腓联合的解剖复位,如手法复位,持骨钳复位,拉力螺钉或者克氏针复位等。

与此类似,移除胫腓联合螺钉的指征包括踝关节运动受限,螺钉存在断裂可能。

目前临床上使用下胫腓联合螺钉治疗胫腓联合损伤的主要问题在于:1.螺钉的使用数量;2.螺钉固定皮质骨的层数;3.螺钉置入的位置;4.术后开场负重锻炼的时间;5.撤除螺钉时麻醉方式的选择;6.撤除螺钉的时间。

有鉴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骨科医生在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时需要对胫腓骨远处关节面的组成构造有充分的了解,并熟悉下胫腓联合治疗过程可能存在的各种陷阱,本文就此内容进展详细的分析,并希望借此答复上述六个问题。

解剖胫腓骨远侧关节面由腓骨远端的凸面和胫骨远端的凹面组成,由胫腓韧带,关节内无软骨构造。

踝关节的构象对称重分布,预防继发性关节退变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腓骨局部在踝关节组成过程的轻度运动对维持踝关节构象非常重要。

踝关节正常的运动功能包括:旋转,平移及腓骨的边缘运动,上述运动与踝穴内梯形的距骨顶构造相适应。

在踝关节跖屈时,腓骨朝远侧移位,向前内侧横移并内旋;当踝关节背屈时,腓骨向近侧移位,向后外侧横移并外旋;外旋足部可以导致腓骨向内横移,向后移位并外旋。

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保健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保健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踝关节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保健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本文论述踝关节本体感觉的概念、构成、评定方法及踝关节损伤后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详述目前临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评定方法、测量指标及其信度与效度的研究。

此外,本文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目前对于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的各种研究方法及其各自效果。

经研究发现,对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评估可以有效估计踝关节损伤的程度,而且进行专门的踝关节本体感觉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踝关节损伤及再损伤的概率。

1 前言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三大关节之一,其稳定性和灵活性是人体完成站立、行走、下蹲、跑跳等动作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是运动中最易受伤的关节。

当踝扭伤时会造成踝关节的肿胀及炎症、韧带的松弛、腓骨肌群肌力减退和本体感受器的损伤,导致神经肌肉的控制减弱,会进一步导致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进而造成踝关节重复扭伤。

本体感觉在姿势平衡的维持中起主导作用,并且随平衡条件的不同,平衡三联( 即视觉、前庭觉及本体感觉) 中各感受器在平衡中的作用不断变化,存在着复杂的中枢调节机制。

踝关节的本体感觉最敏感,尤其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中有大量丰富的本体感受器,韧带损伤后多存在本体感觉障碍。

有研究显示,踝关节扭伤程度愈严重,其本体感觉愈差。

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评估对踝关节平衡功能的评价及踝关节损伤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体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其中运动觉包含对速度的感觉和力觉。

而有学者认为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关节本体感觉的测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阈值测量法、视觉模型法和关节角度重置法。

本体感觉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年龄、冷敷/热敷、疾病、损伤和运动、疲劳等。

现临对于踝关节损伤所进行的常规康复治疗为: 急性期行冷疗、紫外线、超短波、制动等处理,后期给予蜡疗、音频、超声波等促进其血液循环; 而往往忽视了本体感觉的恢复性训练。

2 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2.1 本体感觉的测定方法及评定量表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定量评价方法有三种测量模式: a) 采用对侧肢体的匹配测试方法; b) 采用同侧肢体复制的方法; c) 平衡测试。

踝关节扭伤的原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踝关节扭伤的原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运动人体科学踝关节扭伤的原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文/武文平摘要: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在大众健身,学生体育运动,运动员比赛训练等中发生率都极高,损伤后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日常生活活动、学习、工作及训练。

本文重在总结引起踝关节扭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为人们科学健康的运动提供参,减少伤病的发生。

关键词:踝关节扭伤;原因;预防踝关节扭伤被认为是人体中最频繁发生运动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这是由于踝关节处于人体特殊的承重位置,参与行走、负重、防震及体育运动。

踝关节扭伤若不及时进行处理治疗,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

通过对损伤原因的分析,提出对损伤预防的措施,来指导人们运动减少损伤的发生。

一、踝关节扭伤的原因从解剖学方面来看,踝关节为滑车关节,足跖屈时足可做一定的内外翻,其韧带内强外弱,所以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要比内侧损伤常见,其发生通常于踝关节跖屈位时骤然的内翻运动,使得踝关节外侧副軔带承受的拉伸力量超出其负荷而发生损伤。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主要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及距腓后韧带三条不连续的韧带组成,而距腓前韧带损伤最为常见。

运动踝关节扭伤的主要项目按发生率高低排列分别为篮球、足球、排球、田径等项目。

(一)踝关节力量不足,本体感觉差踝关节的特殊位置、解剖结构、及功能决定了踝是最易发生损伤部位,所以踝的稳定性很重要,经常发生踝扭伤的人群的重要因素就是踝稳定性差,踝周的肌肉肌腱力量差,韧带松弛,在运动中不能维持踝很好的稳定性,当人体下落的时候,作用力是一定的,而踝关节力量小就说明承受能力小,就容易受伤。

研究表明,踝关节处存在很多的本体感受器,本体感觉差与踝关节运动损伤发生成正比。

(二)运动之前准备活动不充分在大众健身运动和学生体育运动中很多人不注重预备活动,直接开始进行运动,这样身体肌肉得到兴奋就很容易出现损伤。

准备活动的主要生理机制是通过预先进行的肌肉活动在神经中枢的相应部位留下痕迹,这一痕迹效应使正式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调节功能得到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得到克服,生化反应加快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踝关节内侧韧带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学研究
发表时间:2013-01-24T14:59:24.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7期供稿作者:吴小川刘翔李海富
[导读] 在人体,人们虽然对各关节、软骨及韧带中的机械感受器做过一定的研究,但对象主要是膝、髋等大关节。

吴小川刘翔李海富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医院外一科广东中山 528400)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和研究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中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分布,为急性踝关节扭伤及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征本体感觉缺失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形态学资料。

方法:对8具新鲜冷冻尸体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标本进行取材,并运用氯化金特殊染色、组织切片等方法对韧带内神经感受器进行图像分析。

结果:在大多数韧带中可以观察到三种“经典类型”(鲁菲尼小体、帕西尼小体、高尔基腱器官)的机械感受器,但它们与“经典”的形态有所区别。

结论:踝关节内侧韧带中存在三种“经典类型”的机械感受器,但它们从形态与“经典类型”有所区别,其本体感觉功能可能更加复杂。

【关键词】踝关节三角韧带机械感受器形态学本体感觉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低温冷冻保存的新鲜踝关节标本8具,其中男4具,女4具,年龄在20-58岁之间,无明显关节外伤、退变及神经系统疾病史。

常温下解冻12小时后取材。

2 实验试剂与器械
2.1 主要试剂
0.9%氯化钠注射液;各梯度酒精;10%福尔马林溶液;蒸馏水;生理盐水、苏木素、氨水、伊红等;柠檬汁; 25%、88%甲酸;氯化金溶液;甘油;石蜡;
2.2 主要器械
手术器械;无菌标本瓶;恒温箱;冰箱;电烤箱;暗室;游标卡尺;显微镜;切片机;滤纸;烧杯;量筒;移液器;数码相机及照相设备;
3 取材方法及切片
将氯化金染色组的踝关节标本在常温下解冻12小时后,自内踝处逐层切开显露三角韧带,切下三角韧带并保留韧带的滑膜组织。

将取下的韧带立即放入盛有少量蒸馏水的无菌器皿中适当浸洗后,用改良的氯化金染色法[1]染色。

行酒精逐级脱水、二甲苯透明和石蜡包埋。

最后制备出4μm厚韧带横断面的连续切片,在光镜下观察神经纤维末梢机械感受器形态。

4 图像分析
内踝三角韧带切片在光镜下观察并鉴别各型机械感受器的形态。

观察及分类原则参照Wyke 和 Freeman[2]关于猫膝关节内机械感受器的形态及功能的四型分类法(见表1)。

表1 神经纤维末梢机械感受器的特征及分类(Freeman & Wyke , 1967)
结果
按照Freeman 和Wyke关于机械感受器的分类原则,我们也在人类踝关节内侧韧带内找到了相应的三种种感受器,它们分别是:Ruffini小体(Ⅰ型),Pacini小体(Ⅱ型)和Golgi腱器官(Ⅲ型)。

Ruffini小体(Ⅰ型):由较细神经纤维发出树枝状神经纤维末梢并终止于较薄被囊包裹的纺锤状小体,每簇通常有2~5个小体,平均大小60×25um。

这些Ruffini与 “经典”的Ⅰ型感受器的形态有所区别。

Pacini小体(Ⅱ型):较厚被囊包裹的圆锥状或扫把状小体,它们可单个存在,也可由神经纤维将数目最多可达10个以上的小体连接而成,平均大小为150×40um。

在小体横断面上可清楚看到纤维轴外有超过十层以上的深染的扁平细胞层呈同心圆状环绕(所以又被称为环层小体)。

Golgi腱器官(Ⅲ型):有较薄被囊的纺锤状小体,体积在四种小体中最大,大小平均300×70um。

小体整体上呈蓝紫色,其内的线状神经类物质无规则的缠绕在一起,染色明显较深。

讨论
在人体,人们虽然对各关节、软骨及韧带中的机械感受器做过一定的研究,但对象主要是膝、髋等大关节。

而关于踝关节,特别是其内侧韧带中的感受器的研究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实验结果使我们不难发现,人类踝关节内侧韧带中几乎所有类型的感受器的体积都比Freeman 和Wyke所描述的要小得多(大约小一到三倍),而且感受器的外形及组成结构与经典的感受器也有不小的区别。

例如,人内踝韧带中的Ruffini小体一般呈纺锤状,这不同于以前普遍认可的小体多呈球状的观点。

扫把状及葡萄状外形的Pacini小体也未在以前的文献中报道过。

这些形态学方面的多样性也暗示着这些感受器功能的复杂性。

因为它们的数量相对稀少以及条件所限,在本实验阶段暂未作深入研究。

我们认为出现这些感受器形态及分类方面的差异,除技术方面的原因外,很可能是由于实验对象不同所造成的。

如前所述,Freeman 和Wyke等学者一直以来都是以动物尤其是猫作为研究对象,虽也是哺乳动物,但毕竟与人类有不小的差别。

最后,感受器的形态结构应与其功能相一致,所以机械感受器的本体感觉作用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的客观现状也反向限制了对其形态
的观察和分析。

因此,后续的研究则应是将感受器的形态学与神经电生理特性更好的结合,两方面相互促进。

结论
踝关节外侧韧带中存在全部四种“经典类型”的机械感受器,但它们从形态到分布特点与“经典类型”有所区别,其本体感觉功能可能更加复杂。

参考文献
[1] O’Connor BL, Gonzales J. Mechanoreceptors of the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of the cat knee joint. J Aunt 1979:129:719-29.
[2] Freeman MAR, Wyke B. The innervation of the knee joint: an anatomical and histological study in the cat. J Anat l967b:101:505-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