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军争篇

合集下载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全文)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全文)

孙子兵法之军争篇(全文)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凡是用兵的规律,将帅受领国君的命令,从组织人民群众编成军队,到开赴前线与敌对阵,这中间最困难的事情莫过于与敌人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了。

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最难的地方,又在于如何通过迂远曲折的途径达到近直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

所以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迟滞敌人,这样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

所以军争是有利的,也是有危险的。

全军带着所有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赶不上;放下辎重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因此,卷甲急进,日夜不息,以加倍的行程连续行军,走上50公里的路程去与敌争利,三军将领都可能被擒。

孙子兵法句子翻译

孙子兵法句子翻译

孙⼦兵法句⼦翻译第⼀篇1、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索其情:译: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的分析,对双⽅七种情况的⽐较,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

2、势者,因利⽽制权也。

译: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于⼰的条件,灵活应变,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3、多算胜,少算不胜,⽽况于⽆算乎!译: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疏漏、条件不⾜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条件呢?第⼆作战篇1、夫钝兵挫锐,屈⼒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翻译:如果兵锋折损,锐⽓受挫、兵⼒耗尽、财政枯竭,那么,其他诸侯国就会趁这个困顿局⾯举兵进攻,即使睿智⾼明的⼈也难以收拾好这个局⾯。

2、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兵打仗,只听说计谋不⾜但靠神速取胜的,没有听说有计谋却要拖延战争时⽇的。

3、故不尽知⽤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兵之利也。

因此,不能全⾯了解战争害处的⼈,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4、故兵贵胜,不贵久。

所以,⽤兵作战以胜任裕如,举兵必克为贵,不主张⼒不从⼼,僵持消耗。

第三篇故善⽤兵者,屈⼈之兵⽽⾮战也,拔⼈之城⽽⾮攻也,毁⼈之国⽽⾮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所以,善于⽤兵打战的⼈,使敌军屈服⽽不⽤进⾏交战,夺取敌⼈的城⾢⽽不⽤硬攻,灭亡敌⼈的国家⽽不需久战务求以全胜的谋略征战于天下。

这样,军队就致于疲惫受挫,⽽胜利可以完满地获得,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故⽈:知⼰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知⼰,⼀胜⼀负;不知彼不知⼰,每战必败。

所以说:了解敌⼈⼜了解⾃⼰,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了解⾃⼰,胜负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不了解⾃⼰,那就每战必败。

第四形篇兵法:⼀⽈度,⼆⽈量,三⽈数,四⽈称,五⽈胜。

地⽣度,度⽣量,量⽣数,数⽣称,称⽣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兵法预测战争的胜败,应当注意以下五种情况:⼀是度,即⼟地的⾯积,⼆是量,即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兵⼒的数量,四是称,即双⽅的军事综合实⼒,五是胜,即战争胜负的判断。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孙子兵法1. 原文;(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二)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三)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 不能行军;不用导者,不能得地利。

(四)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 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五) 《军政》曰: "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故夜战多(火)金鼓,昼战多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民〕之耳目也。

(人)〔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六)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七)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此用兵之法也。

2. 译文;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律是:从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经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与敌人对垒而处,没有比与敌争夺先机之利、掌握战争主动权更为困难的了。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解释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解释及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十三篇解释及翻译【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翻译〗【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

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7军争

孙子兵法7军争
。 , 对 于 敌 方 的 军 队 可 以 挫 ; 伤 其 士 气 对 于 敌 军 的 将 帅 , , 也 可 以 动 摇 他 的 决 心 使 。 , 其 丧 失 斗 志 一 般 情 况 下
军队的士气在战斗初始时最
, 为 饱 满 旺 盛 过 一 段 时 间 就 , 会 减 弱 到 最 后 就 会 完 全 衰 。 , 竭 所 以 善 于 用 兵 作 战 的 , 人 总 是 避 开 敌 军 初 始 阶 段 , 的 锐 气 等 到 敌 军 士 气 懈 怠 , 衰 竭 时 再 发 起 攻 击 这 是 从 、 士 气 上 制 伏 战 胜 敌 人 的 办 。 法 用 严 整 的 部 队 对 付 混 乱 , 、 的 部 队 用 沉 着 冷 静 的 部
, ; 人 佯 装 败 退 时 不 要 追 击 , 面 对 敌 人 的 精 锐 部 队 不 要 ; 贸 然 攻 打 面 对 敌 人 的 诱 兵 , ; 不 要 贪 取 敌 人 撤 退 回 国 , ; 不 要 阻 击 拦 截 包 围 敌 人 , ; 时 要 虚 留 缺 口 敌 人 陷 入 , 。 绝 境 时 不 要 过 分 逼 迫 这 。 些 都 是 用 兵 的 基 本 原 则
, 。 ” 见 故 为 之 旌 旗
夫金鼓
, 旌 旗 者 所 以 一 民 之 耳 目 也 。 , 民 既 专 一 则 勇 者 不 得 独 , , 进 怯 者 不 得 独 退 此 用 众 。 , 之 法 也 故 夜 战 多 金 鼓 昼 , 战 多 旌 旗 所 以 变 人 之 耳 目 。 , 也 三 军 可 夺 气 将 军 可 夺 。 , , 心 是 故 朝 气 锐 昼 气 惰 。 , 暮 气 归 善 用 兵 者 避 其 锐 , , 气 击 其 惰 归 此 治 气 者 也 。 , , 以 治 待 乱 以 静 待 哗 此 。 , 治 心 者 也 以 近 待 远 以 佚 , , 待 劳 以 饱 待 饥 此 治 力 者 。 , 也 无 邀 正 正 之 旗 勿 击 堂 , 。 堂 之 阵 此 治 变 者 也 故 用 , , 兵 之 法 高 陵 勿 向 背 丘 勿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翻译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翻译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翻译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典籍,被誉为军事智慧的宝典,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略、领导管理等领域。

它由十三篇组成,每篇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

在以下文章中,我将为您翻译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标题,并简要介绍每篇的内容。

第一篇:计篇这篇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为开篇,强调战争的重要性。

它讲述了战争的基本原则,如军队的组织管理、情报的收集和利用等,为后续的篇章奠定了基础。

第二篇:作战篇这篇论述了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包括如何分析敌人弱点、选择作战地点、选择合适的时机等。

它强调了灵活性和变化性的重要性,提倡以智取胜,而非以力取胜。

第三篇:谋攻篇这篇主要讲述了如何发动进攻,并提出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借人之力,以成功于敌”等策略。

它强调了集中力量、选择合适的战场、以及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

第四篇:军争篇这篇论述了战争的性质和军队的性质。

它强调了军队的纪律性、组织性和统一性,提倡用合适的方法支配军队,以便在战争中取得优势。

第五篇:兵势篇这篇主要论述了兵力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如何利用兵力的关系来取胜。

它提出了“百战百胜”、“疾雷不及掩耳”的战略思想,引导读者充分利用时机和掌握主动权。

第六篇:虚实篇这篇讲述了如何使敌人迷惑和混乱。

它强调了以虚引实、以实应虚的战略,并提出了“声东击西”、“飞弛遗臭”等策略。

这些策略有助于引导敌人误判形势和实施错误的决策。

第七篇:军争篇这篇论述了军队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持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它强调了战争的成本和限制,并提出了“顺势而为”、“防患未然”的策略,以保持军队的强大力量。

第八篇:九变篇这篇论述了战争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它主张适应变化,并灵活应对不同的情况。

它提出了“变化无穷,水行之则动”、“变化深远,不测可知”的战略思想,为应对战争中的变化提供了指导。

第九篇:火攻篇这篇主要介绍了使用火攻战术来取得优势。

它强调了火的破坏力和威力,并提出了火攻的方法和策略。

孙子兵法军争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军争原文与解析

孙子兵法军争原文与解析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代表之一,也是军事方面的经典之作。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是《孙子兵法·军争篇》。

本文将深入解析这篇篇章,揭示其背后的深意和智慧。

一、原文内容《孙子兵法·军争篇》是孙武的伟大思想在兵法领域的体现。

以下是其主要原文内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天,二曰地,三曰将,四曰法,五曰德。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得而治也,不可得而使也。

凡用兵之法,将之与国同利,则可;将之与国同弊,则害;将之与国反,则官逐。

夫智者见智,愚者见愚;贤者见贤,晏者见晏。

远近视之,吾士无所用其间矣。

故使治者不敢不知也。

二、解析1.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这句话中,孙子明确指出兵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兵是国家的命脉,涉及到生死存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2.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天,二曰地,三曰将,四曰法,五曰德。

孙子强调了战争决策需要考虑的五个要素:天、地、将、法、德。

天指的是气候、时间等自然因素;地则包括地理环境、地势等;将指的是将领的能力和品质;法则涉及战争法度和制度;德是指军队的道德品质和士兵的忠诚度。

3.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孙子认为天的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很大,包括阴阳、寒暑和时间节制等。

4. 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孙子继续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包括地势的高低、距离的远近、地域的险易、地域的广狭以及生死存亡的考量。

5.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在这里,孙子明确指出将领需要具备智慧、诚信、仁爱、勇气和严明等五个品质。

6.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孙子认为法度的制定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包括纵横捭阖、依法行事和重点使用兵力等。

孙子兵法释义

孙子兵法释义

孙子兵法释义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所以学校要考虑五件事,要找他们的感觉: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让百姓认同它,你就可以和它一起死,你就可以和它一起活,你就不怕危险。

天,阴阳,寒热,时间系统。

土地,近的和远的,危险的和容易的,宽的和窄的,死的和活的。

志、智、信、仁、勇、严。

法,乐制,官道,主用也。

这五件事都要听,知者胜,不知者无敌。

所以学校指望计划,却问其感受,说:谁是大师?谁会有能力?什么是天地?法律是什么?谁更强?谁实践?奖励和惩罚是什么?我由此知道结果。

听我之计,用之必胜,守之;不听我的计划,用了就亏了。

走吧。

听有益,补之则势。

势,因利而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翻译〗【作战篇】孙子曰:“若用兵之法,如驰车千尺,变车千尺,带十万钱食千里,则内外之费,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礼,日常之费数千,则得十万师。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其役不再登记,其粮不三年;对国家来说,因为敌人有粮食可用,军粮可以充足。

一个国家师资差,那就亏大了;若失远,民穷。

近师者贵卖,贵卖则民财尽,竭其所能,则渴望山中之役。

灵活富裕,让中原在家空。

人的成本,十比七;公费,破车,破马,箭。

戟盖橹、牛、车,十至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

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
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

“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
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

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

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

卷甲急进,白天黑夜不休息地急行军,奔跑百里去争利,则三军的将领有可能会被俘获。

健壮的士兵能够先到战场,疲惫的士兵必然落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马如期到达;强行军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主将必然受挫,而军士一般仅有一半如期到达;强行军三十里去争利,一般只有三分之二的人马如期到达。

这样,部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战备物资储备就无以生存。

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
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

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

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

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

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

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

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军政》说:“在战场上用语言来指挥,听不清或听不见,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来指挥,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用旌旗。

金鼓、旌旗,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行动的。

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将士不会单独前进,胆怯的也不会独自退却。

这就是指挥大军作战的方
法。

所以,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

这些是用来扰乱敌方的视听的。

对于敌方三军,可以挫伤其锐气,可使丧失其士气,对于敌方的将帅,可以动摇他的决心,可使其丧失斗志。

所以,敌人早朝初至,其气必盛;陈兵至中午,则人力困倦而气亦怠惰;待至日暮,人心思归,其气益衰。

善于用兵的人,敌之气锐则避之,趁其士气衰竭时才发起猛攻。

这就是正确运用士气的原则。

用治理严整的我军来对付军政混乱的敌军,用我镇定平稳的军心来对付军心躁动的敌人。

这是掌握并运用军心的方法。

以我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之敌;以我从容稳定对仓促疲劳之敌;以我饱食之师对饥饿之敌。

这是懂得并利用治己之力以困敌人之力。

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部伍统一的军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是懂得战场上的随机应变。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
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注释
合军聚众:合,集合,这里引申为组织编制。

合军聚众,把人们聚集起来,组成军队。

交和而舍:和,通“合”,我国古代的军门称为合门。

交和而舍,指两军处于对峙状态。

军争:军,军事,这里指打战。

军争,在作战中,争取夺得胜利的有利条件。

以迂为直:指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为近便的道路。

以患为利:指把有害的事情变为有利的事情。

后人发,先人至:比敌军后出动,比敌军先到达战地。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尽。

举军,指全部携带武器辎重的军队。

举军而争利,率领全部武器辎重的军队去争夺先机之利,就会因行动迟缓而不能按时到达。

委军争利,而辎重捐:委,委弃,选择。

委军,指丢弃笨重装备和辎重的军队。

委军争利,则辎重捐,整句意为率领委军去争夺先机之利,那就会把作战必须的重装备和辎重都丢掉。

擒三将军:三将军,指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将领。

擒,被擒。

擒三将军,三军将领都被擒。

其法十一而至:法,方法。

十一,十分之一。

其法十一而至,用这种方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按时到达目的地。

无委积:委积,储备物资。

无委积,指没有储备物资。

豫交:豫,通“与”。

豫交,与之结交。

乡导:乡,通“向”。

徐如林:用兵舒缓是像树林那样轻轻晃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率先了解和运用迂直之计的人会取得胜利。

言不相闻:作战时,以语言指挥,声音听不清楚。

一人之耳目:一,统一、一致。

人,指士卒。

一人之耳目,指进而统一士卒们的行动。

变人之耳目:变,这里作“适应”“便利”解。

变人之耳目,适应士卒的耳目。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三军之众可以使它丧失掉锐气,也可以使将帅们失掉坚强的决心和意志。

无邀正正之旗:不要邀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敌军。

勿击堂堂之阵:不要去攻击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军。

治变:变,这里指的机变。

治变,掌握机变的方法。

高陵勿向:不要去攻击占据了高地的敌军。

背丘勿逆:不要去攻击背靠着丘陵的敌军。

佯北勿从:不要去攻击假装打了败仗的敌军。

饵兵勿食:饵,钓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