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曲类

合集下载

曲艺包括什么

曲艺包括什么

曲艺包括什么
曲艺种类:
1、评书类。

评书特点是只说不唱,由一个演员讲故事。

2、相声类。

相声是从中国民间说笑话发展成的,具有轻松、活泼、滑稽、风趣的特点,又能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演,增长群众的知识,满足群众文化娱乐的要求。

3、快板类。

快板包括快板书、对口快板,数来宝、山东快书、天津快板、竹板书等曲种。

4、鼓曲类。

鼓曲音乐性较强,以演唱曲词为主。

曲艺中三分之二的曲种都属这一类。

5、说唱书类。

大书就是中、长篇书。

表演时连说带唱,说说唱唱。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小品、话剧、电视剧、电影都不算曲艺,曲艺是以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并反映社会生活的,正如戏曲艺术的本质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当是以口语说
唱故事。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

曲艺种类介绍(9)——鼓曲(琴书类)说与唱结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结合是鼓曲类曲种的共同特点。

它的说带有音乐性,唱带有口语性,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自然而贴切。

器乐的伴奏在其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由于鼓曲类包含的曲种多而且复杂,所以又分为八种。

如下:鼓词类、弹词类、道情类、时调小曲类、牌子曲类、琴书类、走唱类、杂曲类等。

琴书类: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徐州琴书、安徽琴书、云南扬琴、贵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翼城琴书等;北京琴书北京琴书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省。

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

长期没有专业艺人,只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以为娱乐。

19世纪末叶逐渐有了专业艺人到北京、天津两地演唱。

20世纪30年代,演员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播唱时,只用一台扬琴伴奏,称为“单琴大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演员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加了四胡伴奏。

琴书泰斗关学曾(1922——2006)北京琴书的曲调接近平谷调,只是板式全用一板三眼。

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七国演义》、《回龙传》等10余部。

现在多以演唱短篇唱段为主。

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由于演员关学曾与琴师吴长宝长期合作,进行艺术革新,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与技巧,创造了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法,并在伴奏艺术上不断革新,形成生动活泼的艺术特点,并编唱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考神婆》、《一锅粥》等。

山东琴书山东琴书发源于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产生于清代乾隆初年。

原为农民自娱的庄家耍(即“玩局”。

清末呈现兴盛局面,名家辈出,流传地区日益广泛。

山东琴书最早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共有小曲200支,其中以[上合调]、[凤阳歌]、[叠断桥]、[汉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为常用,称为“老六门主曲”。

清代末年撂地演出以后,以演唱中篇书目为主。

由于很多曲牌拖腔过长,演出费力,格律严谨,艺人难于填词,遂在音乐上演变为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要曲调,穿插少量小曲的结构形式。

5第二章 曲艺音乐 第一节 概论

5第二章 曲艺音乐 第一节 概论
宗教方面: • 至东晋时期,佛教讲经活动处处可见。与此同时从东汉
流传至今的道教,传道诵经的形式对后来的民间说唱艺 术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化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 通高91年陕西
一百多年。
西安市灞桥 区新筑乡于
说 唱 艺 术 进 入 成 熟 期 , 标 志 有 二 : 家砖厂
• 各种牌子曲的曲牌数量多少不一,有些曲牌如 <银纽丝 >、<寄生草>、<剪剪花>、<叠断桥>、<满江红>等, 往往为各地牌子曲所共有。
(六)弹词类
• 弹词是明清以来颇为盛行的民间说唱,主要分布在江南 一带。
• 弹词盛行于我国南方。一般是由两个人弹唱,一人弹三 弦,一人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也有一个人自 弹自唱的。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演出形式完全相同, 讲究"说噱弹唱"。开书前所唱的"书帽儿"叫"开篇"。苏 州弹词在创腔上流派纷呈,各有特色。当前主要的流派 有蒋月泉的蒋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侯莉 君的候调、杨振雄的杨调等。
• 三说认为打鼓是为招揽观众,把大家聚集起来,即"打鼓说书",后 被讹传成"大鼓书"。总之,无论怎样解释,大鼓都是从中国民间土 生土长起来的,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全国二十几种大鼓,多按地 域起名。如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北板大鼓、 京东大鼓、奉调大鼓,以及平谷、唐山、南阳、上党、东北、安徽、 河洛、湖北、太原、广西、长沙、江西、胶东、淮南大鼓等。按乐 器分有铁片大鼓、木板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清音大鼓等。
• 宋代,把说唱艺术推向第一个繁荣期。 • 1、只说不唱的说话 • 2、说唱相间的鼓子词、陶真 • 3、以唱为主的唱赚、诸宫调 • 4、只唱不说的令曲小词--小唱、嘌唱等 • 内容包括历史遗闻、才子佳人、民间风情、宗教故事等 • 瓦舍、勾栏、路岐人

鼓曲类曲种

鼓曲类曲种

鼓曲类曲种河南坠子鼓词:梅花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沧州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潞安鼓书,襄垣鼓书,东北大鼓,温州鼓词,安徽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陕北说书等。

弹词: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弹词,四明南词,平胡调,长沙弹词,木鱼歌等。

时调小曲: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江西清音,赣州南北词,湖北小调,襄阳小曲,长阳南曲,湖南丝弦,祁阳小调,四川清音,盘子等。

道情:晋北说唱道情,江西道情,宜春道情,永新小鼓,湖北渔鼓,衡阳渔鼓,四川竹琴等。

牌子曲:单弦,岔曲,南音,聊城八角鼓,大调曲子,广西文场,西府曲子,安康曲子,兰州鼓子,青海平弦,越弦,打搅儿等。

琴书: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恩施扬琴,四川扬琴,贵州琴书,云南扬琴等。

走唱:十不闲莲花落,二人转,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雒〔luò〕花鼓等。

杂曲:无锡评曲,绍兴莲花落,锦歌,褒歌,芗歌,江西莲花落,南丰香钹,瑞昌船鼓,于都古文,三棒鼓,善书,潮州歌,粤曲,粤讴,龙舟歌,粤东渔歌,五句落板,零零落,荷叶,姚安莲花落,贤孝,倒浆水,台湾歌仔等。

少数民族曲种:好来宝(蒙古族),笑嗑亚热〔蒙古族〕,乌力格尔〔蒙古族〕,太平鼓〔满族〕,三老人〔朝鲜族〕,漫谈〔朝鲜族〕,才谈,鼓打铃〔朝鲜族〕,判捎里〔朝鲜族〕,依玛堪〔赫哲族〕,铃鼓〔瑶族〕,蜂鼓〔壮族〕,末伦〔壮族〕,琵琶歌〔侗族〕,嘎锦〔侗族〕,果哈〔苗族〕,嘎百福〔苗族〕,阿苏巴底〔彝族〕,四弦弹唱〔彝族〕,甲苏〔彝族〕,布依弹唱〔布依族〕,哈巴〔哈尼族〕,大本曲〔白族〕,赞哈〔傣族〕,喊半光〔傣族〕,折嘎〔藏族〕,喇嘛玛尼〔藏族〕,《格萨尔王传》说唱〔藏族〕,宴席曲〔回族〕,巴西古溜溜〔撒拉族〕,念说〔锡伯族〕,冬〔东〕不拉弹唱〔哈萨克族〕,苛夏克〔维吾尔族〕,维吾尔族说唱维吾尔族,达斯坦〔维吾尔族〕。

苏教版六(下)音乐知识点

苏教版六(下)音乐知识点

六(下)音乐知识点一、欣赏曲目1.中国鼓乐,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如土鼓、开封盘鼓、洛川蹩鼓、兰州太平鼓、安徽凤阳花鼓、佤族木鼓、绛州鼓乐等。

)非洲鼓乐,奇特神秘、奔放热烈。

(常见的非洲鼓是两头大中间小的“沙漏鼓”。

)2.《滚核桃》: 绛州鼓乐乐曲集中体现了绛州鼓乐中“花敲鼓”的精华,表演时运用了搓、擦、磕、挑、撩、敲、碰等“花敲鼓”的击奏法,变化多端,繁简有序,质朴而不失优美,好似核桃干熟之后,风吹自落,沿坡滚下,坠地有声,乒乓作响,听来情趣盎然,饶有风味,将核桃丰收时节农民们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3.《非洲鼓魂》:是一首来自于非洲的民间音乐。

自由、热情、轻松的韵律、空灵的吟唱中感受心灵的悸动。

鼓在非洲人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语言般的节奏,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它通过变化丰富的节奏,表现出人们的悲欢哀乐。

非洲音乐:鼓离不开舞,舞也离不开鼓。

4.蒙古族音乐,旋律优美、气息宽阔、感情深沉、草原气息浓厚。

蒙古民歌分长调、短调两种。

长调,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自由、尾音拖长、气息宽广;短调,曲调短小、节奏规整、结构匀称。

长调特色:兼有华彩性和抒情性;短调特色:叙事性和抒情性结合。

5.《牧歌》蒙古族民歌,(长调代表作)。

(辽阔开朗地)是瞿希贤改编的一首无伴奏合唱曲。

经过改编后的合唱曲抓住了原民歌中的抒情因素,以丰富的联想补充发展它,使主题更加深化,更富于诗情画意。

《牧歌》优美的旋律引起我们联想到了无比辽阔的草原景象和草原牧民新生活的和谐、幸福与安谧,令人回味无穷。

6.《在那东山顶上》藏族歌曲女声独唱,仓央嘉措词,张千一曲是著名作曲家张千一继《青藏高原》之后的又一力作,歌曲在旋律处理上充分体现了藏族民谣深长悠远的特点。

许多人初听此歌,即被歌声里那种雪域景象的诗情画意牢牢抓住,宽广和柔美皆备,高亢和细腻并显,明净中伴有一丝微凉,清澈得无以言表。

你还学过哪些藏族歌曲:《北京的金山上》、《放牦牛的小卓玛》、《卓玛》等。

【精彩分享】非遗赏析:京韵大鼓——中国北方鼓曲艺术成就最高的曲种

【精彩分享】非遗赏析:京韵大鼓——中国北方鼓曲艺术成就最高的曲种

【精彩分享】非遗赏析:京韵大鼓——中国北方鼓曲艺术成就最高的曲种“过山林狂风如吼冷嗖嗖堪可的大雨临了头”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艺术特点木板大鼓发展成京韵大鼓后,伴奏乐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并将河间方言改为北京的方言,运用北京音系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曲目;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并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

京韵大鼓有以下特点:雅俗共赏的形式,刚柔并济的风格,说唱结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写意传神的表演。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

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后推出双唱形式),自击鼓板;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可分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

基本腔调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长腔、悲腔等。

平腔适于叙事,高腔表现激昂的情绪,落腔则表现平缓轻松的情绪。

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

所以,唱词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为上下句的反复,并且比较讲究语气韵味,与唱腔衔接自然。

民族概论资料整理(整理后)

民族概论资料整理(整理后)

名词解释:京韵大鼓:属于鼓曲类曲种。

又名“京音大鼓”,是北方鼓词类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用北京语音演唱,流行北方。

最初由河北河间一带农村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起来,后流入天津、北京等城市,因当时艺人说唱带有方言土音,被城里人贬为“怯大鼓”,后大鼓艺人刘宝全把语音改为北京方言演唱,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

如《剑阁闻铃》。

它的唱腔属主曲体,有二板六腔。

用三弦、四胡做伴奏乐器,演唱者自司板、鼓,边说边唱。

刘宝全:清代末叶最为突出的大鼓艺人,他把怯大鼓的语音改为北京方言演唱,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形成“刘派”,高亢挺拔,刚柔并济,代表作《丑末寅初》。

岔曲:是单弦牌子曲的主要唱腔之一。

传说为乾隆年间宝莜槎根据当地流行的高腔脆白发展而成。

因创始人是筱槎,故由谐音为岔曲。

传统的岔曲为6句体结构,唱腔之间用过门隔开,分句明显,各自独立。

它的内容一般以抒情写景为主,歌词多咏赞体,如《风雨归舟》。

后来岔曲中加入的垛句被称为“大岔曲”,岔曲中间加入一个曲牌的称为“枣核儿”,加入5个曲牌的称“腰截”。

山东琴书:是琴书类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流行山东。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而得名,最早是“玩局”,多为男性艺人,后入城说书,吸收女艺人。

1934年著名艺人邓久如在天津定名为“山东琴书”。

它有南路、北路、中路三种流派。

音乐属于主插体,唱腔包括“凤阳歌”、“垛子板”、丰富多彩的民间小曲。

如《梁祝下山》。

靠山调:是天津时调的主要唱腔,特点是一板三眼,眼起板落,基本曲调4句,在其中通常插入一个叙述性较强、节奏较自由的数唱,形成“起、平、落”结构形式。

如《秋景》。

河南坠子:是道情类曲艺的曲种之一,流行河南等地,以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

其音乐原为民间的“三弦书”。

它形成了中路、东路、北路三种流派。

它属于主曲体曲种,唱腔由上下乐句变化组成,常见的有开唱段、平腔、含韵、快礼板。

如《凤仪亭》。

苏州评弹:是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的合称,属弹词类曲艺的曲种。

主要流行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中国曲艺的主要种类

中国曲艺的主要种类

中国曲艺的主要种类中国曲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它以说、唱、演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曲艺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拥有广泛的受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将介绍中国曲艺的主要种类及其特点和发展情况。

一、评书类评书是中国传统曲艺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之一,主要通过叙述故事情节来吸引听众。

评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武侠小说等多种题材。

评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此外,评书还注重语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让听众在欣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相声类相声是另一种重要的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主要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演方式为观众带来欢乐。

相声通常由两个演员共同完成,一个扮演逗哏的角色,另一个则扮演捧哏的角色。

两位演员通过互相配合、相互调侃,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使观众在笑声中得到放松和享受。

三、鼓曲类鼓曲是以乐器伴奏为基础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使用单弦、京韵大鼓等民族乐器进行演奏。

鼓曲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能够很好地表达情感和意境。

同时,鼓曲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现实生活等多个方面。

四、杂技与口技类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曲艺形式外,中国的杂技与口技也是非常独特的表演形式。

杂技主要是通过各种高难度的身体技巧展示人体的魅力和力量,而口技则是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鸟鸣、马嘶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五、发展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曲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如今,许多传统的曲艺形式已经得到了新的演绎和创新,融入了现代元素和科技手段,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例如,一些网络平台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曲艺与现代音乐、舞蹈等形式相结合,打造出全新的演出模式和体验方式。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主要曲艺形式,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曲艺表演。

例如,评话是以说为主、辅以唱和简单的伴奏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快板则是将民间俗语、俚语等加以整理、编排,形成一种节奏明快、语言风趣的表演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曲类
鼓曲音乐性较强,以演唱曲词为主。

曲艺中三分之二的曲种都属这一类。

概括一下,又可分成七种:
弹词
弹词盛行于我国南方。

一般是由两个人弹唱,一人弹三弦,一人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

也有一个人自弹自唱的。

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演出形式完全相同,讲究“说噱弹唱”。

开书前所唱的“书帽儿”叫“开篇”。

苏州弹词在创腔上流派纷呈,各有特色。

当前要紧的流派有蒋月泉的蒋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侯莉君的候调、杨振雄的杨调等。

大鼓
大鼓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

一般用三弦伴奏,演员打鼓演唱。

也有的不用乐器伴奏,只打鼓演唱。

它是黄河流域的产物,盛行于清末,是从民歌小调进展变化来的。

北方大鼓最早的一种是犁铧大鼓(即山东大鼓、梨花大鼓),它的曲调唱腔是从鲁北农村中一种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进展成的,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健康的乡土气息。

什么原因起名叫“大鼓”呢?这有几种不同说法。

一说大鼓是从农民的秧歌进展来的,农民们有时敲着大鼓来引歌、送歌。

秧歌鼓本来是特别大的,后来参照和尚道土所用的扁鼓,把它改成小鼓了。

一说是,从前鼓词,擅演大部头书,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等,因此管大部头的鼓词就叫“大鼓书”,简称大鼓。

还有一说认为打鼓是为招揽观众,把大伙聚集起来,即“打鼓说书”,后被讹传成“大鼓书”。

总之,不管怎么样解释,大鼓基本上从民间土生土长起来的,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全国二十几种大鼓,多按地域起名。

如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北板大鼓、京东大鼓、奉调大鼓,以及平谷、唐山、南阳、上党、东北、安徽、河洛、湖北、太原、广西、长沙、江西、胶东、淮南大鼓等。

按乐器分有铁片大鼓、木板大鼓、梅花大鼓、梨花大鼓、清音大鼓等。

渔鼓和道情
京韵大鼓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共同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的只唱不说。

表演时,用右手手指敲击渔鼓。

渔鼓是用八节竹筒,在顶端蒙上羊皮或猪护心皮制成的。

传统节目中有特别大一部分宣扬道教的出世思想,因此又名“唱道情的”。

湖南、湖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区都有那个曲种。

独唱的较多,也有对唱的。

流行在华北地区的河南坠子也是由“道情”与河南民歌融合后,添上坠琴伴奏而进展起来的。

牌子曲
凡采集民歌小调或其他曲牌连缀起来演唱的,都属于牌子曲。

这种曲体基本上前边有曲头,后边有曲尾,中间加上许多曲牌,创作时按曲牌规格填词。

牌子曲在京、津两地也有叫单弦的。

河南的大调曲子,甘肃的兰州鼓子,青海的赋子腔,山东的八角鼓,以及四川清音、上海说唱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曲种音乐性较强,长于抒情和叙事。

琴书
琴书由于要紧伴奏乐器是扬琴而得名。

扬琴是波斯乐器,流入我国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能够说琴书是一种“洋为中用”的形式。

琴书一般是两个人演唱,演
唱兼伴奏,一人打扬琴,一人拉坠琴,也有加上古筝或配上软弓子小胡琴的,还有以三弦代替古筝的。

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大体相同。

常德丝弦、四川扬琴、北京琴书等也属此类。

杂曲
杂曲是从民间小调、劳动号子、货声等进展起来的各种小调小曲,如天津时调、湖北小曲、关中曲子、四川盘子、工鼓锣、小热昏、大广弦等、品种特别多。

最近几年,各地在音乐演唱上都进行了创作和加工,曲调优美动听。

有些地区曾把某些小曲引入音乐范畴。

走唱
走唱边舞边唱,音乐性和动作性都较强。

如二人转由一男一女扮作一旦一丑,尽管化妆,却仍以演唱者的身份表达故事,摹拟角色。

演唱时,一人耍扇子,一人耍手绢,边耍边舞边唱。

二人转最初是农民的“庄稼耍”,包头的擦粉戴花,穿花衣服拿扇子、手绢儿;扮丑的手持霸王鞭,在平地边扭边唱。

此类形式还有“单出头”“拉场戏”等。

湖北的三棒鼓,也属于这一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