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以提高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而英国作为世界上医疗卫生体制较为完善的国家之一,其经验对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从英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历程、体制构建、医改经验等方面分析,探究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英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历程。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英国政府开始介入并提供对医疗卫生的支持和监管。
20世纪初,英国推出了第一份全国性的医疗卫生计划,建立了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并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医疗保障体系。
NHS实行国家资助和财政拨款,并提供全民医疗保障服务,这一体制的建立为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奠定了基础。
我们来看一下英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体制构建。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主要由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私人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机构组成。
NHS作为国家提供全民医疗保障的主体,其服务范围覆盖整个国家。
私人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机构则为那些能够负担得起的人提供更高级别的医疗服务。
这种体制构建充分发挥了国家和市场的作用,为不同层次和不同能力的人提供了医疗卫生保障。
我们来探讨一下英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医改经验。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一直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其中最突出的改革经验之一就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英国政府通过推行全民医疗保障、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管等举措,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
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相对应的是,英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医改经验可以为中国提供重要的启示,即要坚持全民医保的基本方向,积极建设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监管,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英国的医疗制度演变史

英国的医疗制度演变史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创了免费医疗制度的国家。
英国的医疗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
医疗制度的现代化起点是1948年,这年英国推出了国家医疗服务(NHS)。
英国的医疗制度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不断改进,从实践中累积了大量的经验。
中世纪的医疗在中世纪,医生的工作是被分成四个不同阶层。
在其中头一个阶层的是大夫,而这个阶层的巨大权力来源于他们被认为是对国王或者贵族治病的支持者。
在13世纪,商人和店主开始穿着固定的服装,但是医生却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医生还是穿着普通的宽松衣服。
打破这种现象的是14世纪的黑死病(1347-1351),这使得医生和治疗师们开始被迫去穿戴黑色长袍和带子,来区分他们于普通民众的身份。
同样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也吸引了大量的注意,为了更好地对待患者,全国各地的病房和医院开始了建设。
16世纪到19世纪在16世纪,各种城市的医院与药店紧密地联系起来。
在这个时期,医生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研究和实验的基础功能仍然存在问题。
到近代化开始(19世纪),医生们才开始构建更科学的基础设施,并提高了对疾病的认识和掌握。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医学稀缺并且被认为是奢侈品。
一剂简单的菜肴可能对病人有更多的效果。
在某些情况下,纯粹的排毒和寒冷水浴可能都更为有效。
所以,护理也被看作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没有合适的药物,患者只能依靠这些简单的技能。
20世纪初到了20世纪初,英国开始了大规模卫生改革,医疗制度在此时种开始向现代化与普及程度往返。
在1906年,医疗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诞生了,英国开始了最早的医疗改革,这种改革也是享誉全球的英国1948年国家医疗政策的前身。
这个首次试图向中产阶层提供医疗保险的医疗服务方案是奥斯曼三巨头之一的David Lloyd George的创意和经法案通过,标志着医疗现代化的开端。
但是,这段时期的法案仅仅通过了两个月,因为党内争议太多,医疗制度的提高也就止步于此。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近年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化,但由于历史、文化、政策等各种因素,与国际先进医疗卫生体系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而英国医疗卫生体制一直被世界所瞩目,其经验和做法对中国的医改也有一定的启示。
以下就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下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
第一,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可以为中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是由英国政府负责规划和财政保障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面向英国公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
其目标是为公民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相对公平的医疗保健服务。
这与中国正在实施的医改发展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医改的初衷也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普惠的医疗服务保障。
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织架构比较严谨,分为三个核心部分:英国卫生部、家庭医生服务和地方卫生局。
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与之协调,为公民提供妥善的医疗服务保障和管理。
家庭医生服务起着关键性作用,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石。
家庭医生服务系统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减少医疗服务不必要的浪费,为患者提供全面、协调且高效的医疗服务,是英国医疗卫生体制成功的关键所在。
中国也在逐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能力建设,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向家庭医生服务模式的转变。
第二,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关注公众健康,发挥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
英国成立了应对全民健康问题的英国国家保健署(NHS),并组织实施各种形式的公共卫生宣传及防疫、防控工作。
在英国,公众健康教育已成为日常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行动来改善公众的健康素质,预防疾病和提高生命质量。
在中国,也有不少官方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组织正在推广健康教育,但相对于英国,还需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尤其在当下人口老龄化、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高发的情况下,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健康素质,应成为中国医改的重要发展方向。
总之,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不断推陈出新,其在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公共卫生、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经验,并深入剖析这些经验对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文章首先概述了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和主要特点,然后详细分析了近年来英国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英国改革经验的总结,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经验对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包括完善制度设计、加强政府主导、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多元参与等方面。
文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具体的改革建议,以期为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英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历史悠久,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革和发展。
其最初的形态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慈善医疗和公共卫生措施。
然而,真正的现代医疗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当时的社会变革和工业化进程使得公共卫生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开始介入医疗保障领域。
20世纪初,英国政府逐步建立了一套覆盖全民的免费医疗保障制度,这被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端。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确保了所有人都能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
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也不断完善。
政府加大了对医疗保障的投入,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英国还引入了国家卫生服务(NHS)制度,为全民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财政压力和医疗服务的质量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医疗服务的区域化管理等。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虽然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和服务质量的差异。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英国医疗卫生体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医疗体系之一,对中国医疗卫生改革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具有“全民医疗”的基本特征,它包括国民健康服务(NHS)和私人医疗服务两个主要部分。
首先,英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全民医疗”特点可以为中国提供重要的借鉴。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深入人心,它包括了大量的医疗机构和医生,针对所有人提供基本医疗和药物物流服务,涵盖了从预防保健到急救、住院治疗以及长期护理的全方位医疗服务。
这一公共医疗保障体系可以有效地保护贫困人口的健康,让他们能够收到相对优质的医疗服务,这为中国现阶段的医改提供重要的参考。
其次,英国医疗卫生体制的“门诊医生负责制”可以为中国的基层医疗体系提供启示。
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中,每个居民都被分配到一个固定的本地医生门诊,并且可以选择其他医生。
在中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弱,医疗资源缺乏和流动性大,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可以学习英国的门诊医生负责制,纵向整合目前零散的基层医疗资源,让基层医疗机构拥有更高的治疗效率和专业性。
最后,英国的“廉价药品政策”可为中国开展药品安全和流通监督提供重要借鉴。
英国政府实行“药物国民服务”计划,将大量医疗资源投入到医药研究和药品质量控制之中,针对不同药品,政府给予不同的补贴。
此外,英国还建立了药品价格审批机构和药品评价机构,对药品品质和价格进行严格的把控。
中国医改和药物安全方面一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可以从英国的立法、监管、评估等方面进行借鉴。
总之,英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医疗卫生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进行医改时,应该充分发挥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优化基层医疗体系建设,加强药品安全和流通监管,加快推动医疗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在保障基本医疗权益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准。
英国的国民医疗服务(NHS)是该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全面医疗保健服务,包括门诊就诊、住院治疗、药品配给等。
这种模式确保了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不论其社会地位或经济条件如何。
这为中国的医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即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医疗权益。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注重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
英国政府通过不断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方式,鼓励人们加强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从而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
中国可以从英国的健康教育经验中学习,积极推动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有效降低医疗费用的支出,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实施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英国通过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合理规划医疗机构的布局和医疗资源的分配,确保每个地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医疗服务。
英国倡导家庭医生制度,鼓励居民在家庭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初级保健和疾病预防,从而减轻了医院的就诊压力,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的支出。
中国可以在医改过程中,借鉴英国的医疗资源配置经验,建立合理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家庭医生制度,推动分级诊疗,减轻医院的就诊压力,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还注重医疗质量的提升和监管。
英国通过建立医疗质量评估机制、强化医疗服务的监管和审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这为中国医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即加强医疗服务的质量监管,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评估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保障居民的健康权益。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为中国医改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教训。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等因素,英国的一些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医疗服务水平较低。
中国可以从中学习,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和利用,确保各地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医疗服务。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

英国医疗卫生体制对中国医改的启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医疗卫生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一直在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期提高人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而英国作为世界上发达国家之一,其医疗卫生体制在国际上也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入手,探讨其给中国医改的启示。
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是世界上第一批建立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其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
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构建中,英国政府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制定了全面覆盖的医疗卫生政策,并积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
这为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医疗改革可以从英国的经验中学习,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国的医改之路。
英国的国民健康服务实行公费医疗制度,医疗服务对于所有居民都是免费的。
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英国人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不必为医疗费用而担忧。
这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思路,即政府应该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探索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多的医疗保障。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建立了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医院、社区卫生中心、家庭医生等,形成了服务覆盖全面的网络。
这种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模式,使得英国的医疗资源能够合理分配,为人民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可以借鉴英国的这一做法,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发挥好家庭医生和社区卫生中心的作用,构建起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为人民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英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强调预防保健,注重推进行政性、全民性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这种预防为主的医疗理念,使得英国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扩散,为人民提供了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欧美等典型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启示3000字(定稿)

欧美等典型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启示3000字(定稿)第一篇:欧美等典型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启示 3000字(定稿)欧美等典型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借鉴与启示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公民福利待遇和增进社会公平,针对各自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所存在的弊端和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它不但促进了欧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还推动了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
本文总结回顾了这些国家具体措施和方法,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救助;启示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正处于探索攻坚阶段,如何完善居民医保,如何规范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如何创建多元化的医疗保险形式和医疗支付方式,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是当前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改革实践时间较长,效果总体较好,值得我国借鉴。
一.欧洲典型国家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简析近年来,欧洲各国普遍出现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现象,在欧债危机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的背景下,无疑会加大政府的财政负担。
因此,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士等欧洲发达国家对其本国的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采取政府干预、控制成本、限制药品价格、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患者自付比例等具体措施。
在此,笔者简析欧洲典型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以以德国和英国为实例。
(一)德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并且始终坚持推行强制性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目前,德国的医疗保险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私人医疗保险和法定医疗保险。
私人医疗保险的对象是公共服务行业中享受政府医疗补贴的就业者(主要包括军人、政府公务员、司法人员等)以及月税前收入高于法定义务标准的雇员。
法定医疗保险的对象是月收入低于法定义务标准的雇员、失业人员、义务兵、退休人员、无固定收入的雇员及配偶子女、农民及大学生等社会群体。
其医保制度以社会健康保险为主、辅之以商业保险,据统计,德国整个健康保险制度为其99.8 %的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2 年通过了以 “国民保健服务” (National Health Ser2 vice) 为支柱的《贝弗里奇报告》。在此基础上 , 于 1944 年正式 提 出 “国 民 保 健 服 务”方 案 , 4 年 以 后 颁 布 了 《国家健康服务法》。法律规定 , 英国实行惠及乡村的全 民免费医疗制度 , 所有民办医院和市政医院都收归国有 , 健康保险范围进一步扩大到牙科和眼科 。中央政府实行 卫生规划 , 使医生在全国各地区均匀分布 , 地方政府则 负责规划医院和分配预算的经费 , 保险经费不是来源于 个人的保险费而是来自于税收 ,《国家健康服务法》和其 他 4 个法律一起构成了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也正因如 此 , 英国首相艾德礼于 1950 年自豪地宣称 , 英国在世界 上第一个建成了从 “摇篮到坟墓”的 “福利国家”。1964 年 , 英国又通过了《国家健康服务法》补充条款 : 任何 一个国民生病 , 都可以找自己喜爱的医生治疗 , 所有的 医生都实行免费医治 , 即便技术最为精湛 、最有名的医 生也不例外 。“国民保健费用 88 %由政府支付 , 其余部 分由医院承担 。患者只需交付挂号费等等”[3] (p. 17) 。
Key words : Great British ; medical security ; institution change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宣布为福利国家 。就医疗保障制 度而言 , 法律意义上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转型以后的产物 , 它为公民抵御疾病风险 、增进身 心健康 、防止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
Abstract : Medical security is the produ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t serves complementary medical care and health for all the people. So that they can take positive causes on preventing the casualty of illnesses , then our society wins a peaceful environment and develops harmoniously. In modern times , it becomes a key constitute of social security. As we know that Great British had built a complete and successful social security firstly. Its civilians benefited much from it .
都铎时代 , 随着 “圈地运动”盛行以及资本主义发 展 , 社会各阶层的日益分化 , 英国既产生了大批流浪者 和乞丐 , 也诞生了产业工人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
健康状况极其糟糕 。可是 , 此时的英国政府没有采取相 应的 、包括医疗在内的保障措施 , 而是制定更加严酷的 法律禁止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动 。1531 年 , 都铎政府责成 市长与法官调查和登记教区中没有工作能力的老人与穷 人 , 并向他们发放仅限于本教区有效的行乞执照 , 而对 于没有 行 乞 执 照 的 流 浪 者 或 乞 丐 仍 然 处 以 严 厉 惩 罚 。 1562 年的《技工法》更是规定 “12 —60 岁的失业乞丐被 罚做奴隶”[2] (p. 15) 。因此 , 可以这么说 , 这时英国的社会 保障法律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医疗保障制度 , 政府制定的 相关法案都是为了控制人口流动 , 促进工业发展 , 确保 社会稳定 。
第一 , 医院运行效率低下 。由于英国医疗在运行机 制 、管理模式以及经费来源等方面实行计划管理模式 , 医院属于国家 , 88 %的经费由政府提供 , 医护人员领取 国家固定工资 。这样就无法调动医院尤其是医生的积极 性 , 医院服务效率低下 、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现 象普遍存在 。据调查 , 英国门诊医生平均每天诊治患者 30 人左右 , 而日本为 55 人 。也正是由于医生的报酬与付 出没有直接联系 , 外科医生不愿多做手术 , 而全科医生 则常常以预约已满为由而拒绝给予患者治疗 , 或者动辄 就将患者转到上一级医院 。由于这些因素 , 导致医患双 方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据统计 , “1971 年英国登记等待住 院的患者有 60 万 , 1979 年达 80 多万 , 1989 年则增至 85 万”[3 ] (p. 17) 。
尽管当时的政府没有重视医疗保障 , 但这并不等于 说医疗保障就不是问题 , 就没有必要关注和建立 。事实 上 , 早在 17 —18 世纪 , 英国就已出现了私人医疗保险和 工人医疗互助制度 , 他们成立了 “友谊社”、“工人俱乐 部”以及 “共济会”等民间组织 , 来应对疾病风险的挑 战 。因为在当时的英国 , 不仅产业工人及其家属随时都 会因工伤 、疾病等因素的产生而发生生存危机 , 其他社 会群体也必须面对工业社会所产生的新的生存风险因素 , 疾病风险又成为最为关键的生存风险因素之一 。这样 , 这些民间组织的建立在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史上起到了极 其重要的作用 , 构成了英国建立医疗保障制度的前奏 。
真正将社会保障作为政府的责任 首 先 出 现 在 1572 年 。是年 , 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 , 把 “普通税”作为 济贫基金 。同时 , 为了促进就业又于 1576 年规定 , 有工 作能力的穷人前往 “矫正所”工作 , 随后又设立 “济贫 院”收 容 无 工 作 能 力 的 穷 人 以 及 生 活 不 能 自 立 的 人 。 1601 年 , 英国政府汇总并正式公布了《济贫法》, 以法律 的形式确认了政府在民众贫困以及失业方面的责任 , 同 时规定了教区救助 、征收济贫税等原则 , 从而奠定了现 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可是 , 总体上看 , 1601 年以前
二 、英国医疗保障制度建立
不管怎样 , 英国依然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包括乡村医 疗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 , 它代表了国家福利型 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进程及其特征 。
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最初 , “友谊社”、“工人俱乐 部”以及 “共济会”等民间组织已经逐渐发展成地区自 愿性包括健康在内的民间自愿健康保险机构 。它是由一 些熟练工人组成团体建立起来的一种非盈利性社团组织 , 参加者缴纳一笔保险金 , 社团自己管理 , 成员生病时支 付一定数量的救济金 , 有的社团还与医生签订合同 。自 愿健康保险实行到 1908 年 , 帮助产业工人解决了很多实 际困难 , 这样 , 医疗保障逐渐为英国政府所重视 。于是 , 政府派财政 大 臣 到 德 国 学 习 该 国 医 疗 保 险 经 验 , 并 于 1911 年颁布法律 , 首次正式提出了 “全民义务健康保险 法案”[3] (pp. 18 - 20) 。规定因疾病 、生育不能工作者 , 给予现 金补贴和医疗照顾 。这样 , 政府民间自愿健康保险渐渐 为社会医疗保障所取代 , 政府开始关注民众的健康保障 问题 。在 1911 年法律中 , 政府承诺国家在国民健康保障 中的责任 , 规定医疗保险金实行三三制 、按周计算原则 : “国家出资 2 便士 、雇主出资 3 便士 、职工个人交纳 4 便 士 (其中女职员交纳 3 便士) ”[1] (p. 93) , 16 —70 岁的体力劳 动者以及年收入低于 160 英镑的患病男职员可以获得每 周 10 先令的补助 , 患病女职员可获得 7. 5 先令 、患病 残疾认可获得 5 先令的补助 , 而女工产前也可以获得每 周 30 先令的补助 。这是英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开始 , 国家 负担原则也构成了后来其他国家所承认 。
[ 收稿日期 ] 2005 - 01 - 20
— 110 —
的英国社会保障制度仅仅包括失业 、老年人以及幼儿的 赡养和 救 济 等 , 并 没 有 包 括 医 疗 保 障 。此 后 , 无 论 是 1696 年 英 国 政 府 颁 布 的 《习 艺 所 法》, 还 是 1782 年 的 《济贫法修正案》、1796 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斯品汉姆兰 法》以及 1834 年的《新济贫法》等等 , 也只是提高了济 贫税 , 扩大了济贫范围 , 使低收入家庭也能够获得最低 限度的生活保障 , 政府并没有注意到医疗保障 。可以这 么说 , 19 世纪以前的英国尽管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 主义的原始积累 , 但医疗保障制度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 而且 “以穷人养活其穷人”、“穷人懒惰”以及 “惩罚穷 人”的制度理念一直贯穿于各种社会保障法案之中 。
[ 关键词 ] 英国 ; 医疗保障 ; 制度变迁 [ 中图分类号 ] K14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 - 3541 (2005) 04 - 0110 - 04
British Medical Security changes and Our Enlightenments
2005 年第 4 期 (总第 192 期)
北方论丛 THE NORTHERN FORUM
No14 , 2疗保障制度变迁及其启示
高连克1 , 杨淑琴2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所 , 北京 100037 ; 2. 吉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 长春 130012)
[ 摘 要 ] 现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是工业社会转型的产物 。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 , 医疗保障是由国 家为全体社会成员的疾病医疗 、健康关怀提供必要的保障 , 使国民能够积极应对疾病风险 , 防止因病致贫 和因病返贫 ,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因此 , 它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始终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
GAO Lian - ke1 , YANG Shu - qin2 (1.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100037 ; 2.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