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海相1碎屑岩

合集下载

4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4第四章 海相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接受大量重力流沉积
深大洋环境
以远洋沉积为特征, 主要是从上覆水体中 缓慢沉降的细粒沉积 物
半深海相 沉积物也主要为泥质、浮游生物和碎屑三部分组成 水动力主要为洋流、风暴浪和等深流 无植物发育,生物以腹足类为主,生物扰动构造较发育 深海相
发育于大洋盆地,水深2000m以下,平均深度为4000m
底栖生物稀少。种类单调
沉积物也主要为软泥 ,陆源沉积物
海相学派的特点
1 强调海平面变化是控制层序成因和相分布 的内在机制,可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地层对比。 2 将构造运动、全球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 给、气候变化作为影响层序产生的四大控制 因素。 3 对成岩作用的影响考虑较少。
被动大陆边缘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Atlantic-type continental margin) 定义:即通常所说的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 大陆边缘。 特点:拉张裂离作用显著,断陷盆地发育,缺乏海沟俯冲带,无 强烈的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的大陆边缘。 生成源于岩石圈拉伸所导致的上地幔物质上涌,减薄了的地壳。 实例:非洲边缘(北部除外)、澳大利亚西部和印度半岛的南部边缘 等。北美东侧的大西洋沿岸是现代正在发育的被动大陆边缘 。 活动大陆边缘(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主动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Pacific type continental margin)。 定义: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强烈活 动的大陆边缘。 特点:有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实例:安第斯、苏门答腊、亚平宁半岛、克里特岛、爱琴海诸岛等。
1) 具陆棚坡折边缘的盆地特点
(1) 存在着明显地形分异的陆棚、陆坡和盆地地形。 (2) 具有明显分割陆棚沉积物与陆坡沉积物的陆棚坡折,两 侧存在突然的浅水到深水的过渡。 (3) 具有倾斜的斜坡沉积地层样式。当海平面下降到陆棚坡 折带以下时,形成峡谷以及斜坡扇和盆底扇。

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

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的转换过程
刘 根, 树 杨荣军 , 熙 孙 陈 吴 纯 , 玮 , 杨
( . 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 开发工程 国家重点实验室 , 1成 四川 成都 60 5 ; 10 9
2 中 国石 油 勘 7 0 2 ) 30 0
摘要 : 过 对 上 三 叠统 马 鞍 塘 组 及 其 生 物礁 的分 布 特 征 、 相 特 征 、 生 物 特 征 和 物 源 区等 的 研 究 , 为 上 三叠 统 海 相 碳 通 岩 古 认
The La e Tr a sc t a sto r m a i e c r o a e r c o t i s i r n ii n f o m r n a b n t o k t ca tc n t e we t r c a sn l si s i h s e n Sihu n Ba i
LuS ue Y n o g n , ih n ,u i, h nY n i h gn , agR nj WuX c u S nWe C e a g u
(.ttKyLbrtyo ia dGsRs vi Go g n xli tn C eg uU irt e n l y C eg u S ha 1S e e aoa r Ol n a e r r el yadEpoai ,hnd n e i o Tc oo ,hnd ,i un a o f eo o to v syf h g c 605 ,h a 2P t C i e ac i e eoem Epoai 109 C i ; . eo hn Rs r I t Pt l xl t n& D vl m n—o h e , nh uG nu7 (2 , i ) n r a e h mt ̄ o f r u r o e o et a ws L zo ,as 3 0 C n ep N ta  ̄ ha

简述沉积岩的构造类型

简述沉积岩的构造类型

简述沉积岩的构造类型沉积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它们是由沉积物在长时间内经过压实、固化等过程形成的。

沉积岩的构造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下面将按照沉积物来源、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按照沉积物来源分类1.碎屑岩碎屑岩是由岩石碎屑经过风化、运移、沉积等过程形成的。

碎屑岩的构造类型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砾岩等。

其中,砂岩是由砂粒经过压实、胶结等过程形成的,具有良好的储层性质;泥岩是由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等沉积物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密封性质;砾岩则是由砾石、卵石等大颗粒沉积物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储层和导水性质。

2.化学沉积岩化学沉积岩是由水中溶解的物质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

化学沉积岩的构造类型主要包括石灰岩、盐岩和硅化岩等。

其中,石灰岩是由钙质生物残骸和钙质沉积物形成的,具有良好的储层性质;盐岩是由海水中的盐类沉积物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密封性质;硅化岩则是由硅质生物残骸和硅质沉积物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储层和导水性质。

二、按照沉积环境分类1.海相沉积岩海相沉积岩是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主要包括海相碎屑岩和海相化学沉积岩两种类型。

海相沉积岩的构造类型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储层和导水性质。

2.陆相沉积岩陆相沉积岩是在陆地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岩,主要包括陆相碎屑岩和陆相化学沉积岩两种类型。

陆相沉积岩的构造类型受到陆地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储层和导水性质。

三、按照沉积作用分类1.压实岩压实岩是由沉积物在长时间内经过压实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煤等。

压实岩的构造类型受到压实作用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储层和导水性质。

2.胶结岩胶结岩是由沉积物在长时间内经过胶结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石灰岩等。

胶结岩的构造类型受到胶结作用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储层和导水性质。

综上所述,沉积岩的构造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每种类型都具有其独特的储层和导水性质。

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对沉积岩的构造类型进行准确的划分和评价,对于确定油气藏的分布和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碎屑岩

第三章碎屑岩
第三章 碎屑岩
第一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粗碎屑岩-砾岩、角砾岩
第三节 中-细碎屑岩-砂岩、粉砂岩
第四节 泥质岩
第一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一)、碎屑岩的物质成分
碎屑岩的物质成分主要由碎屑物质、化学物质和杂基三部分组成。
1.碎屑物质
碎屑岩中的碎屑物质,可占整个岩石组分的50%以上,是碎屑岩的特征组分。
0.125~0.0625
0.1~0.05
粗粉砂
粗粉砂
0.0625~0.0312
0.05~0.01
细粉砂
中粉砂
0.0312~0.0156
细粉砂
0.0165~0.0078
极细粉砂
0.0078~0.0039
<0.01


粘土(泥)
<0.0039
(2)球度
球度是指碎屑颗粒接近球体的程度。
球度的计算:
由公式可以看出,颗粒的三个轴越接近相等,
中等。
③构造
各种大型交错层理、波痕、生物扰动构造等。
④颜色
与长石的颜色有关——淡黄色、灰白色或红色
⑤成因
母岩富含长石——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类
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强烈的侵蚀、快速堆积
埋藏后的蚀变作用很弱
构造活动较强烈
2.岩屑质长石砂岩
R=10~50%,F=25~75%,F>R
(一)成因(Origin)
2.长石质岩屑砂岩
Q<75%, R:F<3:1 ,R>F
(二)成因(Origin)
1.岩屑砂岩的形成条件与长石砂岩基本类似,需要有
岩——同生砾岩
内碎屑砾岩、泥岩砾岩/泥砾岩
三、主要成因类型

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
30
➢4)岩屑凝灰岩主要
由熔岩碎屑组成, 较少见,有时易与 岩屑砂岩相混,需 视有无搬运磨 圆、有无玻屑存在 加以区分。
31
四、沉火山碎屑岩类
沉火山碎屑岩类是火山碎屑岩和正常沉积岩间的过渡 类型,火山碎屑物质占90%~50%,其他为正常沉积物 质,经压积和水化学物胶结成岩,常显层理,故有时也 称为层火山碎屑岩类。它与陆源火山碎屑沉积物的区别 是新鲜、棱角明显、无明显磨蚀边缘及风化边缘。正常 沉积物除陆源砂泥外,还可有化学及生物化学组分,以 及生物碎屑等。
35
二、不同方式形成的火山碎屑岩系及其特点
36
1.重力流型火山碎屑沉积 重力流型火山碎屑沉积按其沉积环境又可分为陆上和
水下两种沉积类型。 1)陆上的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或火山灰流、砂流沉积
❖成因:是熔结火山碎屑岩类的主要形成方式。高粘度、
富含挥发组分的酸性、中酸性熔浆以强烈爆发形式喷出火 山口并将熔岩柱炸碎呈火山灰等碎屑物质,大部分呈白热 状态的悬浮物混杂于火山气体之中形成“高密度的流体”, 在重力作用下,沿地面坡度向四围扩散,构成由熔岩碎屑 和气体所组成的特殊流体——火山碎屑(重力)流。其搬 运和沉积方式类似深海中的浊流沉积。
岩色深,为暗紫红、墨绿等色;中酸性者色则浅, 常为粉红、浅黄等色。
❖其次取决于次生变化,如绿泥石化则显绿色,蒙
脱石化则显灰白或浅红色。
21
第三节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命名
广义的火山碎屑岩类的分类和命名原则如下所述:
❖1)首先根据物质来源和生成方式,划分为火山碎屑
岩类型、向熔岩过渡类型和向沉积岩过渡类型三种 成因类型。
(0.l~0.0l㎜)和微(<0.0l㎜)四种凝灰岩。碎屑成分主要是 火山灰,按其物态及相对含量,分为单屑凝灰岩、双 屑凝灰岩(两种物态碎屑均在25%以上)和多屑凝灰 岩(三种物态碎屑均在20%以上)。

碎屑岩各论1

碎屑岩各论1

各端元组分包括的内容: 各端元组分包括的内容: Q:石英; : F:各种长石; :各种长石; R:岩屑,主要是火山岩、浅变质岩和细粒沉 岩屑,主要是火山岩、 积岩岩屑; 积岩岩屑; M:杂基。 :杂基。
Q 石英砂岩 90 长石石英砂岩 75 岩屑石英砂岩
岩 长 石 砂 岩 屑 长 石 砂 岩
长 石 岩 屑 砂 岩 岩 屑 砂 岩
二、砾岩和角砾岩主要成因类型
砾岩和角砾岩的成因类型很多, 砾岩和角砾岩的成因类型很多 , 常见的 有 滨岸砾岩滨岸砾岩-近岸角砾岩 河成砾岩 冰川砾岩、 冰川砾岩、角砾岩 岩溶角砾岩 盐溶角砾岩

滨岸砾岩1. 滨岸砾岩-近岸角砾岩
滨岸砾岩主要形成于滨海地区, 滨岸砾岩主要形成于滨海地区 , 其次是 滨湖地区,它是由河流携带的砾石或沿岸岩 滨湖地区, 石崩塌下来的碎块经波浪和海流反复改造而 砾石成分单纯,多由石英岩质砾岩构成, 成。砾石成分单纯,多由石英岩质砾岩构成, 砾石的磨圆度高,分选性好。有时可见海相 砾石的磨圆度高, 分选性好。 化石。岩层厚度不大,可见交错层理, 化石。岩层厚度不大,可见交错层理,常与 石英砂岩共生,砾石长轴可顺岸排列。 石英砂岩共生,砾石长轴可顺岸排列。
从具体标志来说,应当选择砂岩中的石英、长石、 从具体标志来说,应当选择砂岩中的石英、长石、 岩屑和粘土基质四种组分作为分类依据。 岩屑和粘土基质四种组分作为分类依据。因为这些变 量容易鉴别,又有成因意义, 量容易鉴别,又有成因意义,它们彼此间的数量关系 可以反映砂岩的成因特征。 可以反映砂岩的成因特征。
岩溶角砾岩
中碎屑岩—砂岩 中碎屑岩 砂岩

主要由砂粒(粒径为2 mm)和填隙物组成的 主要由砂粒(粒径为2~0.1mm)和填隙物组成的 陆源碎屑岩,称砂岩。 陆源碎屑岩,称砂岩。砂岩在沉积岩中的分布仅次 于粘土岩而居第二位,约占沉积岩的1 左右。 于粘土岩而居第二位 , 约占沉积岩的 1 / 5 左右 。 它 是最主要的储集油气和水的岩石之一。因此, 是最主要的储集油气和水的岩石之一。因此,研究 砂岩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砂岩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地质学第六章4碎屑岩各论

第七章沉积岩⏹第一节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及分类⏹第二节沉积岩的一般特征⏹第三节陆源碎屑岩总论⏹第四节陆源碎屑岩各论⏹第五节碳酸盐岩总论⏹第六节碳酸盐岩各论⏹第七节硅质岩、蒸发岩、煤及油页岩第四节陆源碎屑岩各论按粒度划分的碎屑岩的主要类型:砾岩>2mm的碎屑占50%砂岩 2-0.1mm的碎屑占50%粗砂岩2--0.5mm的碎屑占50%中砂岩0.5—0.25mm的碎屑占50%细砂岩0.25-0.1mm的碎屑占50%粉砂岩0.1—0.005mm的碎屑占50%泥岩<0.005mm的碎屑占50%内容一、砾岩和角砾岩(粗碎屑岩)二、砂岩与粉砂岩三、粘土岩概述1、概念 砾岩与角砾岩是指砾级碎屑(直径>2mm)的含量>50%的碎屑岩。

一、砾岩和角砾岩(粗碎屑岩) 砾岩可作为油、气、水的储集岩。

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根据砾石的圆度分类1、砾岩:圆状和次圆状砾石含量>50%;2、角砾岩:棱角状和次棱角状砾石含量>50%。

砾岩一般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而角砾岩除了沉积成因的以外,还可以由构造作用、火山作用、化学作用生成的。

在地质分布上,砾岩比角砾岩常见,而且可以呈巨厚层出现。

根据砾石大小的分类根据砾石的大小,可把砾岩分为四类:细砾岩:砾石直径为2~10mm;中砾岩:砾石直径为1~100mm;粗砾岩:砾石直径为100~1000mm;巨砾岩:砾石直径>l000mm。

根据砾岩在剖面中位置分类根据砾岩在地质剖面中的位置,即砾岩与相邻岩层(尤其是下伏岩层)的接触关系,可以把砾岩分为底砾岩和层间砾岩。

砾岩成分一般比较简单,稳定性高的坚硬砾石较多,磨圆度高,分选性好;基质含量少,主要是砂质―粉砂质成分。

l)底砾岩: 常常位于海侵层位的最底部,分布于侵蚀面之上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为海进的开始阶段产物。

这表示它们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

下部界面代表沉积间断面。

通常分布范围广。

2)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它岩层之间,它的存在并不代表有侵蚀间断,与下伏地层是连续沉积的。

碎屑岩沉积相-1沉积相的概念及其分类

④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介质的性质、运动方式、
能量大小、水介质的温度、深度等。
⑤沉积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盐度、Eh、PH值等
2、相facies
相最早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N.Steno, 1669)引 入地质文献,认为相是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 的全貌。
18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利斯利(A. Gressly)在阿 尔卑斯的研究中,首先采用“相”表示岩石单位,他 认为具有相同的岩石学特点和古生物学特点的岩石单 位,才能作为一个相。
1、何谓沉积相?何谓沉积环境?二者关系如何? 2、何谓岩相古地理,试解释其含义? 3、何谓相序基本法则(或称相变规律、或沃尔索法 则)?并说明它在相分析中的应用? 4、何谓相模式?它有那四方面的作用?它是如何建 立的?它与沉积环境、沉积相有何关系? 5、沉积相以自然地理环境为依据,划分出哪些相组 和相? 6、沉积相划分几级?
沉积环境—物质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
塞利(Selly, 1976)的定义是:“在物理上, 化学上和生物学上均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表 面”。
沉积环境示意图
沉积环境的特征包括下列方面:
①自然地理条件: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
漠等。
②气候条件:干、湿、冷、热等。
③大地构造条件:大地构造位置、构造运动强度等。
按环境命名的很多,如“海相”、“河 流相”、“湖泊相”等。
按沉积特征命名,如“交错层砂岩相”、 “笔石页岩相”等。
按沉积作用命名的有“浊积相”、“冲 积相”等。
3、相标志facies markers 相标志——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些标志。
沉积岩特征
岩性特征: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 构造、岩石类型及其组合
第十七章 碎屑岩沉积相

碎屑岩

碎屑岩岩石机械风化后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经搬运、沉积、压实、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碎屑岩。

基本简介碎屑岩是由于机械破碎的岩石残余物,经过搬运、沉积、压实、胶结,最后形成的新岩石。

又称陆源碎屑岩。

碎屑岩中碎屑含量达50%以上,除此之外,还含有基质与胶结物。

基质和胶结物胶结了碎屑,形成碎屑结构。

按碎屑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等。

碎屑岩按物质来源分类按物质来源可分为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两类。

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粒径又分为集块岩(>64毫米)、火山角砾岩( 64~2毫米)和凝灰岩(256毫米)、粗砾岩(256~64毫米)、中砾岩(64~4毫米)、细砾岩(4~2毫米)。

砂岩按砂粒大小可细分为巨粒砂岩(2~1毫米),粗粒砂岩(1~0.5毫米)、中粒砂岩(0.5~0.25毫米)、细粒砂岩(0.25~0.1毫米)、微粒砂岩( 0.1~0.0625毫米)。

粉砂岩按粒度可分为粗粉砂岩( 0.0625 ~0.0312毫米),细粉砂岩( 0.0312~0.0039毫米)。

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两部分组成。

碎屑物碎屑岩碎屑物质又可分为岩屑和矿物碎屑两类。

岩屑成分复杂,各类岩石都有。

矿物碎屑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和少量的重矿物。

胶结物主要是化学沉积形成的矿物,它们充填在碎屑之间起胶结作用,主要有硅质矿物、硫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磷酸盐矿物及硅酸盐矿物。

碎屑岩的孔隙是储存地下水及油、气的对象,研究碎屑岩对寻找地下水及油气矿床有实际意义。

矿物成分碎屑岩的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它们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不同。

一般说来,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储集物性好。

碎屑岩成分原因一长石的亲水性和亲油性比石英强,当被油或水润湿时,长石表面所形成的液体薄膜比石英表面厚,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液体薄膜不能移动。

这样,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孔隙的流动截面积,导致渗透率变小。

原因二长石和石英的抗风化能力不同。

石英抗风化能力强,颗粒表面光滑,油气容易通过;长石不耐风化,颗粒表面常有次生高岭土和绢云母,它们一方面对油气有吸附作用,另一方面吸水膨胀堵塞原来的孔隙和喉道。

第八章各论 海相 1 碎屑岩

1.滨岸带(滨海带)
位于高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深度一般在20m以内,是海陆
交互作用的地带;水动力条件、水化学状况以及海底地形地貌都 十分复杂。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段形成三角洲,以潮汐和波浪作
用为主的地段,则形成海滩、砂坝及障壁砂坝。
滨岸带是分隔大陆与开阔海的过渡地貌单元。是专指除了三角 洲之外的海滨带,也可以把它称为滨海,实际上也是一种过渡相。
该带沉积物较细,发育浊流和滑塌堆积时可形成粗粒沉积物。
第一节 概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4.深海带
深海带海水深度大于2000m。海底地势一般比较平坦,属大洋盆
地。 沉积物多为粘土或深海软泥。在大陆斜坡的坡角附近,常有海底
第一节 概 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现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史时期海洋所占地
表面积的比例更大。
海洋是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海洋沉积岩层的规模较大, 分布稳定。许多重要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都产于海相地层
中。
海洋的潮汐、波浪和海流引起的海水运动;潮汐主要在沿 岸区,波浪可以影响到浅海区。
应用沉积学—下篇 沉积各论
第一节 概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2.浅海带
正常浪基面到水深200m的区域。
浅海带的海底为陆棚区或大陆架。浅海带底部地形平坦,坡度一 般不超过40,缓慢向海方倾斜直至转折处。
浅海带位于浪基面之下,通常波浪和海流作用不强,沉积颗粒细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主要为粉砂和粘土质沉积。在有河流、潮流、风暴流和浊流等 活动的地区,可形成砂质沉积。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3.半深海带 水深200—2000m的区域,处于大陆斜坡区。 海底地形坡度较陡(40~70),起伏较大,常被峡谷所切割,形成峡
扇或者海沟的粗碎屑沉积发育。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海岸环境指最高涨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的地带,宽度不等,从几
米到十多公里。其特点是海水反复进退,光照充足,生物繁盛,海水 的物理化学特征复杂多变。因此,沉积物类型丰富多彩。
依据波浪和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弱以及岸线的发育情况,海 岸带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称为无障壁滨岸带。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1)沉积环境的划分
陆源碎屑无障壁海岸一般以发育海滩为特征。 根据海岸地貌、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陆 源碎屑无障壁海岸分为海岸沙丘、后滨带、前滨带和 临滨带 。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在向岸方向,越近岸边,水体越浅,水体质点运动的轨迹变为不 对称的椭圆,并在同一波浪周期中,水体质点向岸运动的速度大于 向海运动的速度,而且越向海岸,这种速度的不对称性愈加明显, 波浪变形也就越加强烈。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海岸带波浪底部水体运动及沉积物移动状况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海岸带的不同环境和不同深度,波浪的特征及其对沉积物搬运、 沉积作用的影响亦不相同。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 — —大陆架
大陆坡
海洋环境分带示意图 (据P.H.Heckel,1972)
大陆基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第一节 概 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可形成生物礁。依据生活方 式可把海洋生物分为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三大类。
海相沉积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粘土岩三大类。 其中碳酸盐岩的分布最为广泛; 碎屑岩的成分一般比大陆环境下形成的碎屑岩单纯,多为单 成分砾岩和石英砂岩类; 粘土岩的主要成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水云母。
滨岸 环境
无障壁海岸 有障壁海岸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无障壁滨岸: 通常发育壁,坡度较大,大洋波浪可直接到达滨海区。 波浪是这类海岸带的主要水动力条件,水动力条件很强的海岸也
1.滨岸带(滨海带) 位于高潮线到正常浪基面之间,深度一般在20m以内,是海陆
交互作用的地带;水动力条件、水化学状况以及海底地形地貌都 十分复杂。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段形成三角洲,以潮汐和波浪作 用为主的地段,则形成海滩、砂坝及障壁砂坝。
滨岸带是分隔大陆与开阔海的过渡地貌单元。是专指除了三角 洲之外的海滨带,也可以把它称为滨海,实际上也是一种过渡相。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1)沉积环境的划分
无障壁砂质海岸的地貌单元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滨岸环境是水动力作用强烈而复杂的地区。波浪、潮汐及其所派 生的沿岸流强烈地冲刷、改造着海岸和沉积物,而波浪则是控制海 岸水动力学特征和海岸发育状况的主导因素。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2.浅海带 正常浪基面到水深200m的区域。 浅海带的海底为陆棚区或大陆架。浅海带底部地形平坦,坡度一
般不超过40,缓慢向海方倾斜直至转折处。 浅海带位于浪基面之下,通常波浪和海流作用不强,沉积颗粒细
海洋因风的吹程大,故其波浪的波长较大,一般为40~80m左右。 波浪作用随水深而急剧减小,大致在1/2波长的深度波浪作用已接 近于零,因此海洋浪基面大致在20~40m左右。
第二节 陆源碎屑滨岸(滨海)环境沉积及其相模式 1、无障壁海岸环境及其相模式
2) 水动力状态
在水深<1/2波长的浅水区,深水波变为浅水波,波浪触及海底, 水体质点运动的圆形轨迹变为椭圆形,向下越接近海底,椭圆半径 越小,而且椭圆的垂直半径越小于水平半径,直至海底垂直半径趋 近于零,水体质点只发生往复运动。
应用沉积学
主讲:杜振川
研究生课程
应用沉积学—下篇 沉积各论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现代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史时期海洋所占地 表面积的比例更大。
海洋是沉积作用的重要场所,海洋沉积岩层的规模较大, 分布稳定。许多重要沉积矿产和油气资源都产于海相地层 中。
海洋的潮汐、波浪和海流引起的海水运动;潮汐主要在沿 岸区,波浪可以影响到浅海区。
应用沉积学—下篇 沉积各论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第一节 概 述 一、海洋环境一般特征
含盐是海水的重要特征之一,正常海水的含盐度为3.5%, 海水的含盐度不仅对海洋生物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沉积物的 性质也有很大影响。
海水的pH值一般介于7.2—8.4之间,呈弱碱性,而大陆 湖盆的水体一般呈弱酸性。
第八章 海相沉积体系
谷和海山相间的海底地貌特征。 该带沉积物较细,发育浊流和滑塌堆积时可形成粗粒沉积物。
第一节 概 述 二、海洋环境分带 根据海水的深度、海底地形和生物群的分布,可将海域分 为滨岸带、浅海带、半深海带和深海带。
4.深海带 深海带海水深度大于2000m。海底地势一般比较平坦,属大洋盆
地。 沉积物多为粘土或深海软泥。在大陆斜坡的坡角附近,常有海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