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荣答案word版(整合版)
肖秀荣1000题刷题纸(马原专用)

77
78
79
80
一刷 选项 订正
二刷 选项 订正
二刷 选项 订正
二刷 选项 订正
题号
73 74
一刷 选项 订正
81 82 83
题号
77 78
一刷 选项 订正
86 87 88 89
题号
80 81
一刷 选项 订正
93 94 Biblioteka 5 96题号84 85
一刷 选项 订正
101 102 103 104
第六章 单选
一刷 选项 订正
第二章 单选
二刷 题号
选项 订正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一刷 选项 订正
二刷 选项 订正
题号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一刷 选项 订正
第四章 多选
二刷 题号
选项 订正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一刷 选项 订正
第五章 单选
二刷 题号
选项 订正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马原
题号
1 2 3 4 5 6
单选 一刷 选项 订正
第一章
《肖秀荣四套题》主观分析题归纳总结版(便于记忆)精选

肖秀荣2015考硏政治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卷(一)参考答案三、分析题34 【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发展中。
我国对于食盐中碘含量的规定标准的数次调整正是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思想。
全面强制加碘是为了消除广泛的碘缺乏症问题,随着条件的变化,在某些地区又出现了碘摄入过量的问题,说明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适度原则。
此外,由于饮食习惯等不同,虽然食盐中加碘依然是普遍做法,但在实际执行时应结合各地特殊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标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追求全国“一刀切”的统一标准。
2.解决“城中看海”的问题,就是要创造条件,促成矛盾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对“海绵体”的保护和建设,努力将汛期大雨带来的短时间多余降水保存下来,等到干旱少雨的时候再加以利用,从而达到一举两得、化包袱为财富的目的。
3.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城市建设理念的彻底转变,就是人们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体现。
35【答案要点】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肖秀荣2015终极预测4套卷(四)参考答案

肖秀荣2015终极预测4套卷(四)参考答案34.【答案要点】(1)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人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对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材料1中的公司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人口庞大、人员特点复杂的国家只进行了三个人的样本调查,在没有得到充足的感性认识的情况下,产品设计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2)一味照搬“全球经验”,没有结合中国实际,是某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
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认识指导实践。
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事情。
“全球经验”如何应用到中国实际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小不顾实际情况地生搬硬套。
35.【答案要点】(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因此,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是把提高质量和效益而不是把速度放在首位,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会使经济出现“新常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肖秀荣最后四套题(第一套题大题及答案)

34题(1)指出“拿出手机来就可以和美国朋友通话,这比《封神榜》最奇怪的事还要奇怪!”所涉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及方法论意义。
①答案:涉及的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封神榜》中的一些最奇怪的事情,当时只是抽象的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把握这一对范畴,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2)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②答案: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和绝对性。
但是,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是有限的和相对的。
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这种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爱迪生生活的时代,由于客观的和主观的制约,不可能有手机以及关于手机的知识,所以,“爱迪生见了手机一定会惊奇万分。
”35题(1)结合材料1、2和35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说明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最主要的成果以及如何理解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①答案:35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全面推进的过程、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2014肖秀荣考研政治终极预测4套卷_选择题答案及详解_增值服

.c
o
m
w
w
w
w
PD
F -X C h a n ge
PD
F -X C h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 -tr a c k
c u -tr a c k
.c
o
m
w
w
w
w
PD
F -X C h a n ge
PD
F -X C h a n ge
w
.d o
w
o
.d o
c u -tr a c k
c u -tr a c k
.c
o
m
w
w
w
w
PD
F -X C h a n ge
PD
F -X C h a n ge
O W !
N
y
bu
to
k
lic
C
m
C
lic
k
to
bu
y
N
.c
O W !
w
.d o
w
o
.d o
c u -tr a c k
c u -tr a c k
.c
o
m
w
w
w
w
PD
F -X C h a n ge
PD
F -X C h a n ge
O W !
N
y
bu
to
2012年政治真题解析肖秀荣教授DOC

2012年政治真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答案】A【考点点拨】意识的起源与本质【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的内容,考点是意识的起源与本质。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感知、思维以及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
思维有两种含义:一是与“感性认识”相对,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常指逻辑思维。
二是与“存在”相对,指意识、精神。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之外,还因为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而动物是没有思维能力的。
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因而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的反映。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
理性思维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各种能力之母。
选项A为正确答案。
选项B和选项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选项D是人和动物的共性,不选。
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其答案是约59%。
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A.肯定中包含否定B.量变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答案】B【考点点拨】量变质变规律【试题简析】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的内容,考点是量变质变规律。
2020肖秀荣当代四套卷精编

肖4分析题精缩和助记框架——当代部分原答:所谓今⽇之中国是“世界之中国”,就是指中国已经⾛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深刻、长远;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泛、深切、聚焦。
中国不仅加强了主场外交的⼒度,通过⾃主平台(如“⼀带⼀路”建设)进⾏价值和理念倡议,构建全球治理和区域发展中的中国理念;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特别重要的是,中国所提倡的制度体系,开始成为近些年中国特⾊⼤国外交的核⼼发⼒点。
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
"⽊易的题外话:当代⼤题有⼀个⾮常明确的命题规律,就是不管材料怎么出,问题怎么问,答案主要是两个⻆度: 1)褒中国; 2)贬⻄⽅。
这⾥的答案明显属于“褒中国”的分类,所以要重点背诵记忆哦,是当代⼤题适⽤性极强的答题话术。
问题2:如何理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中国为此提供怎样的应对⽅案?原答:百年未有之⼤変局的最⼤変化,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量对⽐。
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
国际社会正⾯临治理⾚字、信任⾚字、和平⾚字、精缩的答案(背⿊体): 所谓今⽇之中国是“世界之中国”,就是指: 影响(空): 中国已经⾛近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全⾯、深刻; 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泛、深切。
(三个词变两个词,放⼼不会扣分) 做了啥(实): 中国不仅加强了主场外交的⼒度, 通过⾃主平台(如“⼀带⼀路”建设),构建全球治理和区域发展中的中国理念; 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三点,删除的点⽆法直接体现对世界的贡献,其他每⼀点再可根据材料展开论述) 中国是“世界之中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
对于精缩答案的说明,教你理解⼀遍: 先是非常空泛地说:中国的国际影响 分两⽅面: 1、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全面、深刻; 2、世界对中国的|关注——⼴泛、深切。
2011肖秀荣最后四套题大题及答案

34.材料1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灾难不仅带来挑战,也历练国家能力;对于一个坚强的民族,灾难不仅意味风险,也砥砺民族精神。
——2010年12月8日《人民日报》社论:风雨见证伟大的精神材料2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恩格斯1893年10月10日给俄国有人尼﹒丹尼尔逊的复信材料3与希腊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屡经曲折磨难,但多难兴邦,我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所征服,而是愈挫愈奋,五千年来绵延不绝,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苏格拉底说过:“逆境是磨练人的高等学府。
”中国也有句古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各种坎坷和磨难,没有能够阻止我们前进的步伐,而是铸就了两个民族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和品格。
——温家宝2010年10月3日在希腊议会的演讲材料4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继续携手并进,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懈努力。
——胡锦涛2009年9月23日在第六十四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请回答:(1)指出材料1、2、3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并加以阐述。
(2)从哲学角度阐述在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实现合作、共赢和包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它在方法上的根本要求是什么?34.【答案要点】(1)材料1、2、3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的思想,蕴含着历史的辩证法。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包含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2)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34、(1)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去检验。
认识的发展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由于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也可以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死这样由相对到绝对不断发展和转化的过程)(2)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这些发展变化提供了哪些启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4、(1)结合材料1,分析人类与自然关系失衡的原因。
生态失衡除了社会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与人的思想观念及实践方式有关。
实践既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如果人类的实践不能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出现灾难性后果。
(2)结合材料2,说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及在实践中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
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有区别的,又是能够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统一的。
一般说来,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3)结合材料3,指出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统一表现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对立表现在天然自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类还需要改造自然以创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更好条件。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遵循自然规律。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
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实践观念和实践方式的一种转变。
34、(1)结合材料2中强调的始终要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分析材料1中我国制定两个百年目标所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并分析其内涵。
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主要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制定目标必须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把握事物的可能性,要注意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
(2)如何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就必须: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通过实践这一基本途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4、(1)运用哲学原理说明材料1所说的“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及材料2中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原因。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就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结合材料3,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与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未、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中特35、(1)结合材料1,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所以,我国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结合材料2、3、4,说明改革开放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直接动力。
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结合材料5、6,说明为什么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及如何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35、(1)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上述5个材料所反映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上述5个材料反映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核心是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协调起来,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造福人民的过程,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结合材料4、5,指出材料1所说“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的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加强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就能够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减少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3)如何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必须全面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35、(1)结合材料1,说明为什么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就需求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就产业结构而言,经济增长过分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就要素结构而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
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经济结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2)为什么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