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V100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V100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V100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V1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G S 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G S M R a d i o D i g i t a l S i g n a l

R e p e a t e r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版本号:1.0.0

╳╳╳╳-╳╳-╳╳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IX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

4. 射频指标测量条件 (6)

4.1 常规测试条件 (6)

4.2 极限测试条件 (6)

4.3 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7)

5. GSM数字直放站分类 (7)

6. GSM数字直放站结构 (7)

6.1 GSM数字光纤直放站结构 (7)

6.1.1 分立式结构 (9)

6.1.2 一体化结构 (11)

6.2 GSM数字无线直放站结构 (14)

7. 频段配置 (16)

7.1 工作频段 (16)

7.2 中继传输频段 (16)

7.2.1 无线中继频段 (16)

7.2.2 光纤中继波长 (17)

8. 无线射频性能指标要求 (17)

8.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17)

8.1.1 定义 (17)

8.1.2 指标要求 (18)

8.2 自动电平控制(ALC) (18)

8.2.1 定义 (18)

8.2.2 指标要求 (18)

8.3 最大增益及误差 (19)

8.3.1 定义 (19)

8.3.2 指标要求 (19)

8.4 增益调节范围 (19)

8.4.1 定义 (19)

8.4.2 指标要求 (20)

8.5 增益调节步长 (20)

8.5.1 定义 (20)

8.5.2 指标要求 (20)

8.6 频率误差 (20)

8.6.1 定义 (20)

8.6.2 指标要求 (21)

8.7 矢量幅度误差 (21)

8.7.1 定义 (21)

8.7.2 指标要求 (21)

8.8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21)

8.8.1 定义 (21)

8.9 带内波动 (22)

8.9.1 定义 (22)

8.9.2 指标要求 (22)

8.10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22)

8.10.1 定义 (22)

8.10.2 指标要求 (22)

8.11 带外抑制 (23)

8.11.1 定义 (23)

8.11.2 指标要求 (23)

8.12 互调 (24)

8.12.1 输入互调 (24)

8.12.1.1定义 (24)

8.12.1.2 指标要求 (24)

8.12.2 下行反射互调 (25)

8.12.2.1 定义 (25)

8.12.2.2 指标要求 (25)

8.13 杂散发射 (26)

8.13.1 定义 (26)

8.13.2 指标要求 (26)

8.14 噪声系数 (34)

8.14.1 定义 (34)

8.15 收发隔离抑制比(仅适用于具有ICS 功能数字无线直放站) (35)

8.15.1 定义 (35)

8.15.2 指标要求 (35)

8.16 传输时延 (36)

8.16.1 单机及系统时延 (36)

8.16.1.1 定义 (36)

8.16.1.2 指标要求 (36)

8.16.2 时延校正补偿精度 (36)

8.16.2.1 定义 (36)

8.16.2.2 指标要求 (37)

8.16.3 时延调节范围 (37)

8.16.3.1 定义 (37)

8.16.3.2 指标要求 (37)

8.17 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37)

8.17.1 定义 (37)

8.17.2 指标要求 (37)

8.18 阻塞 (38)

8.18.1 定义 (38)

8.18.2 指标要求 (38)

8.19 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 (41)

8.19.1 定义 (41)

8.19.2 指标要求 (41)

8.20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42)

8.20.1 定义 (42)

8.20.2 指标要求 (42)

8.21 整机效率 (42)

8.21.1 定义 (42)

8.21.2 指标要求 (42)

8.22 载波自动跟踪功能 (43)

8.22.1定义 (43)

8.22.2指标要求 (43)

9 中继传输性能指标要求 (43)

9.1 光纤中继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适用于

数字光纤直放站) (43)

9.1.1 光输出功率 (43)

9.1.1.1 定义 (43)

9.1.1.2 指标要求 (43)

9.1.2 光路动态范围 (44)

9.1.2.1 定义 (44)

9.1.2.2 指标要求 (44)

10 网络性能指标要求(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45)

10.1 组网及承载能力 (45)

10.1.1 定义 (45)

10.1.2 指标要求 (45)

10.2 光旁路及光环路功能(仅适用于数字

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46)

10.2.1 定义 (46)

10.2.2 指标要求 (46)

10.3 网络信源调度能力(可选) (47)

10.3.1 定义 (47)

10.3.2 指标要求 (47)

10.4 时隙占用时长业务量统计功能(可选)

(48)

10.4.1 定义 (48)

10.4.2 指标要求 (48)

11 GSM数字直放站主要模块指标要求(可选) (49)

11.1 近/远端机数字射频变频模块部

分指标要求 (49)

11.2 功放模块指标要求 (52)

11.3 低噪放模块指标要求 (53)

11.4 双工器模块指标要求 (55)

12电源适应性要求 (56)

13 环境适应性要求 (56)

13.1 可闻噪声及震动要求 (57)

13.2 散热要求 (57)

13.3 环境要求 (57)

13.4 环境测试后的指标要求 (58)

13.5 特殊环境要求 (58)

13.6 防尘防水等级 (58)

14 安全要求 (58)

14.1 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要求 (59)

14.2 抗电强度要求 (60)

14.2.1 电源电路的抗电强度要求. 60

14.2.2 通信口的抗电强度要求 (60)

14.3 接触电流要求 (61)

14.3.1 电源电路的接触电流要求. 61

14.3.2 通信口的接触电流要求 (61)

14.4 设备电源安全保护功能要求 (62)

15电磁兼容要求 (62)

16 设备防雷指标要求 (62)

17 设计及工艺要求 (63)

17.1 结构及接口要求 (63)

17.1.1 设备铭牌要求 (63)

17.1.2 接口要求 (63)

17.1.3 结构要求 (63)

17.1.4 实现框图 (64)

17.2 设计要求 (64)

17.2.1 器件选型 (64)

17.2.2 中频滤波要求 (64)

17.2.3 电路分腔要求 (64)

17.2.4 双路功放要求 (64)

17.2.5 散热要求 (65)

17.2.6 整机跌落要求 (65)

17.3 工艺要求 (65)

17.3.1 PCB设计工艺 (65)

PCB电子元器件SMT贴片覆盖率必须大于95%; (65)

17.3.2 焊接要求 (66)

17.3.3 装配工艺 (66)

17.3.4 功放工艺 (66)

18 直放站监控管理要求 (67)

19 编制历史 (67)

前言

本设备规范是为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建网需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为网络优化和选型提出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规定了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的无线性能指标要求、中继传输性能指标要求、网络性能指标、电源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要求、安全要求、电磁兼容要求、设备防雷指标要求、设计及工艺要求、监控管理要求等。

本设备规范适用于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GSM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所提供的各类数字无线直放站、数字光纤直放站及GRRU设备研发、生产和出厂验收的技术规定,其他同类产品也可遵照该规范的要求执行。

本标准是《中国移动GSM直放站规范》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

本标准的附录A为标准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技﹝2011﹞91号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采购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鹏、姜雪松。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的无线性能指标要求、中继传输性能指标要求、网络性能指标、电源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要求、安全要求、电磁兼容要求、设备防雷指标要求、设计及工艺要求、监控管理要求等内容,本设备规范供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内部使用,适用于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GSM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所提供的各类数字无线直放站、数字光纤直放站及GRRU 设备研发、生产和出厂验收的技术规定,其他同类产品也可遵照该规范的要求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

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4. 射频指标测量条件

4.1 常规测试条件

除特殊规定外,所有测试均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

—温度:+15℃~+35℃;

—相对湿度:45~75%;

4.2 极限测试条件

极限试验应在下列条件的任意组合的情况下测量:

—温度:

?低温:-40℃(室外机)、+5℃(室内机);

?高温:+55℃(室外机)、+40℃(室内机);

?湿度:95%(室外机)、85%(室内机);—供电电压:

?AC 220V:低压+176V;高压 +264V;

?DC -48V:低压-38.4V;高压 -57.6V。

4.3 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本规范所定义的所有射频指标,均已包含测试系统不确定度影响,所有指标测试判断均按照规范定义指标要求判断。

5. GSM数字直放站分类

—数字无线直放站(选频);

—数字光纤直放站(分为宽带和选频两类设备);—数字无线中继直放站,即分类为数字移频中继、数字微波中继、数字短波中继直放站;

在网络建设中,可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取数字直放站类型。

本技术规范针对GSM数字无线直放站和数字光纤直放站提出技术要求和测试要求。

6. GSM数字直放站结构

6.1 GSM数字光纤直放站结构

GSM数字光纤直放站由近端机和远端机组成。其中近端机中主要的功能模块有变频模块,数字处理模块,监控单元,GSM MODEM,电源模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冠唐设备管理系统 设计案 冠唐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一,工程背景3 1.1 企业概述3 1.2 传统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3 1.3 实施设备管理系统的目标4 1.4 需求要点5 二,系统设计原则8 三,总体设计9 3.1 技术基础9 3.1 系统安全10 3.2 管理权限划分11 四,功能模块设计12 4.1 设备信息12 4.2 设备台帐14 4.3 维修保养计划16 4.4 维修保养记录16 4.5 维修经验库17 4.6 设备申购17 4.7 设备调拨17 4.8 设备报废18 4.9 备品配件信息管理18 4.10 文档管理18 4.11 设备工作日报表19 4.12 每日工作提示20

4.13维修统计和趋势分析20 3.14信息导入接口21 五,系统部署22 5.1、网络要求22 5.2、硬件要求建议22 5.3、软件环境要求23 六,系统实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工程背景 1.1 传统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设备管理信息零散,缺乏长期,完整的信息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记录在纸质介质和分散在不同的Excel,Word 文档中,各个分公司的信息提交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工作量大,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无法保证; (2)缺少科学手段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评估; 设备管理工作的改进由于缺少历史数据的支持,更多的依靠个人经验判断,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建议; (3)设备维修保养计划管理难度较大 每个分公司均管理着大量的设备,每个设备的不同部件均有定期的检修和保养工作,由于信息量较大,计划的整理和安排消耗了相关人员大量时间,并且可能存在计划执行延误。同时,如达到最优的设备使用效

各种设备安装施工技术措施

1.静设备安装 2.2 设备验收 设备的开箱检验必须有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在场共同验收,根据装箱清单进行下列项目的检查,随机文件应齐全,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应正确,设备外形尺寸和管口方位与图纸相符。外观检查应无损伤、锈蚀,设备的随机配件和专用工具符合清单要求。设备开箱检验完毕,应及时填写“设备开箱检验记录”,并由有关检验人员签字,随同随机文件一起保管。 2.3 基础验收及处理 ●基础验收 在设备安装前,会同业主现场代表和监理工程师及土建承包商对基础进行验收。在基础上应明显地标识标高基础线和纵横中心线,重要设备的基础应有沉降观测点,基础外观不得有裂纹、蜂窝、空洞、露筋等缺陷,按有关图纸对基础的尺寸进行复测检查,其允许偏差应符合GB50231-98规范要求。 ●基础处理

基础验收合格后,应铲麻面,麻点深度不小于10mm,垫铁处理基础表面铲平,其水平度为2mm/m,然后根据设备重量和底座情况合理布置垫铁,用水准仪测量垫铁标高满足设备图纸的要求,然后将基础上的碎石、泥土、积水等杂物清理掉。 2.4 设备就位 设备就位前,首先核对设备的管口方位、管口尺寸、管口相对位置,并标注管口号,在设备底座上标注设备中心方位,就位时应与设备基础方位中心线对齐,然后选择合理可靠的方法将设备吊装就位,装置区域内的设备先试压后安装,装置区域以外的设备先吊装后试压。静设备调整和测量的基准规定如下: ●设备支承的底面标高应以基础上标高基准线为基准。 ●设备中心线位置应以基础上中心线位置为基准。 ●立式设备的方位应以基础上距离设备最近的中心线为基准。 ●立式设备的铅垂度应以设备两端部的测点为基准。 ●卧式设备的水平度一般应以设备的中心划线为基准。 2.5 设备灌浆 ●对于初步找平、找正的设备的预留孔进行一次灌浆,灌浆用料用规定标号的 细石砼,当预留孔内的砼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后,进行设备的找正、找 平工作,并且用垫铁进行调整,严禁用松紧地脚螺栓的方法进行找正、找平 工作,满足规范要求后,均匀拧紧地脚螺栓,点焊垫铁,填写隐蔽工程记录, 进行二次灌浆。 ●二次灌浆工作在隐蔽工程检查合格,设备最终找正找平后24小时后进行,并 且在灌浆之前应对设备的找平、找正数据进行复测。二次灌浆工作必须连续 进行,不得分次浇灌,灌浆用料一般细碎石砼为宜,其标号应比基础混凝土 的标号高一级。 2.6 设备试压 耐压试验以清洁水<氯离子浓度不大于25PPm浓度>进行试验,对于在制造厂已作过耐压试验,且有完备的证明文件的设备,安装前可不做耐压试验,但对于有法兰连接的设备及列管式换热器等,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引起泄漏的,应在设计压力下用液压试验检测其严密性。压力试验完毕后,填写“设备压力试验记录”。经有关方面签字认可。 2.7 设备清理、封闭

设备管理系统架构

设备管理系统架构 设备管理系统架构成熟,采用分层结构和分块开发方式,灵活、稳定、实用,设备管理系统架构能满足企业客户设备管理需求以及需求变化,易于设备管理系统功能调试与升级,是真正随需而变的架构模式。设备管理系统整体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实现得益于先进的三维技术架构模式,将设备管理系统架构内容划分为即专业设备管理、设备知识管理和业务管理。 设备管理系统架构: 1.专业设备管理主要包含对各种动态、静态的设备、仪表、动力设备、能源、信息设备、办公设备、车辆等的管理。 2.设备知识管理主要包括设备档案管理、设备知识管理、统计报表以及设备运行绩效管理等内容。 3.业务管理包括对设备的日常管理、前期管理、计划管理、运行管理、故障管理、检修管理、条件管理、巡检点管理等等。 从技术层面上来分析设备管理系统构架,主要有六层结构,包括访问层,表现层,业务层,服务层,系统层和数据中心。 访问层:提供用户访问系统的接口和方式,B/S构架的设备管理系统

可以通过HTTP协议进行访问;C/S构架的设备管理系统由服务器承载相应的各种服务,不同的客户通过服务器使用、共享服务,以及用户的信息交互。表现层:表现层主要定义系统的具体展现方式,以实现系统的数据采集、录入、计划、运行、故障管理、检修等设备管理操作。为了使系统更加灵活,方便客户操作,乾元坤和在表现层定义了用户界面、界面处理两类组件,分别应用于输入、输出及验证各种设备信息数据,协调界面与商业逻辑。 表现层:即设备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层,提供和用户交互,将用户的行为输入转化为系统操作,进入后台逻辑。即当设备管理系统的用户在进行设备管理工作时,系统会进行一定的数据采集,分析并存储,实现基础数据的采集。 业务层:即设备管理系统的业务管理功能层,也是系统的业务逻辑层和主体应用层,定义了包括具体的系统操作逻辑、操作流程等。主要包括设备档案管理、设备采购管理、设备计划管理、设备发放调拨管理、设备运行管理、设备使用运行监控管理、设备清理维护、设备维修管理、报废等功能。系统业务层的职责就在于按照实际需求和流程,实现一系列的完整的设备管理。 服务层:主要负责定义和执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服务管理标准,实现对权限、搜索、分析、业务流转等功能深度挖掘。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方案

冠唐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成都冠唐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3) 1.1 企业概述 (3) 1.2 传统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3) 1.3 实施设备管理系统的目标 (4) 1.4 需求要点 (4) 二,系统设计原则 (7) 三,总体设计 (9) 3.1 技术基础 (9) 3.1 系统安全 (9) 3.2 管理权限划分 (10) 四,功能模块设计 (12) 4.1 设备信息 (12) 4.2 设备台帐 (14) 4.3 维修保养计划 (16) 4.4 维修保养记录 (16) 4.5 维修经验库 (17) 4.6 设备申购 (17) 4.7 设备调拨 (17) 4.8 设备报废 (17) 4.9 备品配件信息管理 (18) 4.10 文档管理 (18) 4.11 设备工作日报表 (19) 4.12 每日工作提示 (20) 4.13维修统计和趋势分析 (20) 3.14信息导入接口 (21) 五,系统部署 (23) 5.1、网络要求 (23) 5.2、硬件要求建议 (23) 5.3、软件环境要求 (23) 六,系统实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背景 1.1 传统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设备管理信息零散,缺乏长期,完整的信息管理; 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记录在纸质介质和分散在不同的Excel,Word文档中,各个分公司的信息提交后,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工作量大,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无法保证; (2)缺少科学手段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评估; 设备管理工作的改进由于缺少历史数据的支持,更多的依靠个人经验判断,无法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建议; (3)设备维修保养计划管理难度较大 每个分公司均管理着大量的设备,每个设备的不同部件均有定期的检修和保养工作,由于信息量较大,计划的整理和安排消耗了相关人员大量时间,并且可能存在计划执行延误。同时,如何达到最优的设备使用效率,合理安排维修保养人员的工作量也是传统管理模式中经常不能处理的问题。(4)信息缺乏综合分析,利用率低 设备的历史变更记录,历史维修记录,历史文档等各种动态信息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日常管理中,尽管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登记,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平台,这类动态信息的后期利用率低,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对设备管理工作改进的指导作用。

设备管理系统程序设计

《C#程序设计》大作业 题目:设备管理系统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s 学号: 121096143 姓名:朱晓敏 完成日期: 2012/11/6

目录 1 前言 (2) 2 需求分析 (2) 2.1要求 (2) 2.2任务 (2) 2.3运行环境 (2) 2.4开发工具 (2) 3 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3) 3.1系统流程图 (3) 3.2数据库设计 (4) 3.2.1建立数据字典 (4) 3.2.2数据库详细设计 (4) 4 编码与实现 (5) 4.1分析 (5) 4.2具体代码实现 (7) 4.3界面实现 (16) 5 课程设计总结 (24) 参考文献 (25) 评语及成绩 0

1 前言 设计一个设备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针对设备管理员。系统首先要求用户登录,用户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系统主界面包括设备查询功能及数据维护功能,设备查询功能是按一定的条件查询所需要的设备信息,数据维护主要是通过增加或删除来修改数据。 2 需求分析 2.1要求 (1)用Csharp语言实现程序设计; (2)采用.NET开发工具来设计主窗体和子窗体等; (3)画出系统模块的流程图; (4)完成数据库的设计; (5)界面友好(良好的人机互交),程序要有注释。 2.2任务 (1)设计一个登陆窗体和主窗体,7个子窗体来显示相关信息; (2)管理员必须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主窗体进行相关操作; (3)画出所有模块的流程图; (4)完成数据库的设计; (5)编写代码; (6)程序分析与调试。 2.3运行环境 (1)WINDOWS2000/XP系统 (2)Visual Studio 2005编译环境 2.4开发工具 C#: C#(C Sharp)是微软为NET Framework量身订做的程序语言,C#拥有C/C++的强大功能以及Visual Basic简易使用的特性,是第一个组件导向(Component-oriented)的程序语言,和C++与Java一样亦为对象导向(object-oriented)

施工技术规范方案最终版

广东铁塔公司2015年第一批新建及改造站点工程项目施工 技术标准和要求 一基站配套部分 二土建装修部分 三其他说明 一基站配套部分 1.施工要求 1.1施工准则 1.1.1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后施工图设计进行施工。 1.1.2施工单位接到任务书,应制订详细的施工方案、计划和进度,保证按时完成任务。1.1.3施工单位接到施工图后,应组织相关的施工人员、讲解本次施工的要点、要求和注意事项,使施工人员明确施工的性质、内容和任务。更好的,按期、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 1.1.4施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或部委颁发的法规、标准和规范。 1.1.5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部委颁发的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或工程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以及中国铁塔公司的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 1.1.6施工质量应以施工质量第一位宗旨,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施工监督,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做到施工工艺精良,各种测试项目齐全、记录清楚、文字端正、数据准确。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1.1.7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施工操作程序施工,做到文明施工、文明生产。施工中应做好防

火、防电、防雷、防化学气体、防事故等预防性的工作,做到施工人员的安全及设备材料的安全。 1.1.8施工完毕,各项测试指标合格,需对电路进行割接时、施工单位应制订出详细的割接方案、步骤和方法报建设单位和主管单位批准后进行割接并保证做到万无一失。 1.2施工工艺要求和测试要求 1.2.1设备安装 设备机架安装应按施工图平面设计位置安装。机架安装要求垂直、牢固、安装位置正确、方向一致,符合原邮电部及信息部通信设备安装抗震加固或设计文件抗震加固要求。新旧设备内的各种插件应按设计文件进行插接,不能插错,插接位置正确、牢固、不松动。 1.2.2槽道或走线梯的安装 槽道或走线梯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设计要求,与设计高度或原有槽道高度、水平一致,吊挂要垂直,安装位置正确,各种连接件、紧固件安装牢固符合抗震加固要求。 1.2.3音频线的布放 1.2.3.1 音频线的布放应按施工图设计指引的路由和方向布放,在水平和垂直的位置,电缆布放要平直不弯曲,绑扎要整齐、松紧要适度,转弯的地方要弯位适当、整齐、美观。 1.2.3.2 MDF架端的音频电缆制作。电缆在MDF架上排列应整齐,出线及预留长度应一致,卡接或绕接端子芯线应牢固,接触良好,不留尾巴。 1.2.4射频电缆布放及制作 1.2.4.1射频电缆应按施工图设计的路由布放,布放要顺直,转弯要符合相关规定。绑扎要松紧适度并符合设计要求。 1.2.4.2射频电缆余留长度应统一,同轴电缆各层的剥开尺寸应与电缆插头相应部分相适合。 1.2.4.3芯线焊接要端正、牢固,焊锡适量,焊点圆滑、不带尖、不成瘤形,组装同轴电缆

设备管理系统架构

设备管理系统架构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设备管理系统架构 设备管理系统架构成熟,采用分层结构和分块开发方式,灵活、稳定、实用,设备管理系统架构能满足企业客户设备管理需求以及需求变化,易于设备管理系统功能调试与升级,是真正随需而变的架构模式。设备管理系统整体业务流程信息化的实现得益于先进的三维技术架构模式,将设备管理系统架构内容划分为即专业设备管理、设备知识管理和业务管理。 设备管理系统架构: 1.专业设备管理主要包含对各种动态、静态的设备、仪表、动力设备、能源、信息设备、办公设备、车辆等的管理。 2.设备知识管理主要包括设备档案管理、设备知识管理、统计报表以及设备运行绩效管理等内容。 3.业务管理包括对设备的日常管理、前期管理、计划管理、运行管理、故障管理、检修管理、条件管理、巡检点管理等等。 从技术层面上来分析设备管理系统构架,主要有六层结构,包括访问层,表现层,业务层,服务层,系统层和数据中心。 访问层:提供用户访问系统的接口和方式,B/S构架的设备管理系统可以通过HTTP协议进行访问;C/S构架的设备管理系统由服务器承载相应的各种服务,不同的客户通过服务器使用、共享服务,以及用户的信息交互。表现层:表现层主要定义系统的具体展现方式,以实现系统的数据采集、录入、计划、运行、故障管理、检修等设备管理操作。为了使系统更加灵活,方便客户操作,乾元坤和在表现层定义了用户界面、界面

处理两类组件,分别应用于输入、输出及验证各种设备信息数据,协调界面与商业逻辑。 表现层:即设备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层,提供和用户交互,将用户的行为输入转化为系统操作,进入后台逻辑。即当设备管理系统的用户在进行设备管理工作时,系统会进行一定的数据采集,分析并存储,实现基础数据的采集。 业务层:即设备管理系统的业务管理功能层,也是系统的业务逻辑层和主体应用层,定义了包括具体的系统操作逻辑、操作流程等。主要包括设备档案管理、设备采购管理、设备计划管理、设备发放调拨管理、设备运行管理、设备使用运行监控管理、设备清理维护、设备维修管理、报废等功能。系统业务层的职责就在于按照实际需求和流程,实现一系列的完整的设备管理。 服务层:主要负责定义和执行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服务管理标准,实现对权限、搜索、分析、业务流转等功能深度挖掘。 系统层:基于J2EE技术设计设备管理软件运行的服务环境。 数据中心:对各种设备数据按照类型、环节、先后进行封装,通过各种封装技术和标准的数据传输接口,方便地实现对各种数据来源的插入、删除、修改、查找等操作。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设备管理系统介绍

目录 一、概述 (1) 二、网络结构图 (2) 三、软件模型图 (3) 四、主要功能介绍 (4) 1、系统设置 (5) 2、项目管理 (5) 3、设备入库 (6) 4、设备下发 (7) 5、设备接收 (7) 6、设备领用 (7) 7、设备登记 (9) 8、设备回收 (10) 9、设备报废 (11) 10、设备报修 (12) 11、设备维护 (13) 12、配置变更 (14) 13、设备查询 (14) 14、设备统计 (14) 15、耗材管理 (14) 16、设备监控 (14) 五、系统特色 (15) 1、信息全面 (15) 2、安全可靠 (15) 3、界面友好、易学易用 (15) 4、技术先进 (15) 六、硬件环境 (15)

七、软件环境 (15)

一、概述 随着银行电子化办公水平不断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不断推出,增强了银行的办公效率,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优质快捷的服务。同时,电子设备的迅速增加,必然为银行的技术保障部门如何进行设备管理、如何合理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依然沿用以前的手工记录来管理日益增长的电子设备,往往会造成工作量的繁重,容易产生疏漏,更难以宏观地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运行情况。为此我公司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设备管理系统。该系统是为银行技术保障部门设计和使用的。它详尽地记录了设备的使用情况,提供了从项目的规划,设备的采购,设备的入库,设备的登记领用,设备的回收,设备的维修和设备的报废等一整套完整的功能。设备管理员通过本系统既可以查询所管辖地区的未使用设备的情况,以便及时对不足的设备进行采购,还可以查询某网点对某设备的使用情况,以便在登记领用时,确定是否批准,或者实时监控是否有报修的设备,以便及时安排维修。

设备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源码)

目录 前言―――――――――――――――――――――――摘要―――――――――――――――――――――――第一章系统需求分析 第二章系统设计 2.1系统方案确定 2.2系统功能实现 第三章怎样开发一个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3.1 编程环境的选择

3.2 关系型数据库的实现 3.3 二者的结合(DBA) 第四章 Visual basic下的控件所实现的功能 4.1实现菜单选项 4.2 实现工具栏 4.3 帮助 第五章系统总体规划 5.1 系统功能 5.2 流程图 第六章系统具体实现 6.1 用户界面的实现 6.2 数据库的实现 第七章结束语 第八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九章程序源代码、各功能模块的程序流程图 --------------前言-------------- 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企事业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设备的信息,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本论文主要介绍的是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个设计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于各大领域,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固定管理系统亦是如此。以往设备员由于缺乏适当的软件而给其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本论文所介绍的便是一个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以方便在设备安排和设备管理信息上的工作任务。 该系统适用于普通设备的管理,在使用上力求操作容易,界面美观,另外,本系统具有较高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可能在以后需要的时候进行软件升级。 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严格遵循软件工程的要求,做到模块化分析、模块化设计和代码编写的模块化。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设备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设备管理信息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摘要--------------

工程施工要求和技术规范

第五章工程施工要求和技术规范 5.1施工要求 5.1.1施工准则 5.1.1.1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批准后施工图设计进行施工。 5.1.1.2施工单位接到任务书,应制订详细的施工方案、计划和进度,保证按时完 成任务。 5.1.1.3施工单位接到施工图后,应组织相关的施工人员、讲解本次施工的要点、 要求和注意事项,使施工人员明确施工的性质、内容和任务。更好的,按期、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 5.1.1.4施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或部委颁发的法规、标准和规范。 5.1.1.5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或部委颁发的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或工 程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以及省电信公司的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 5.1.1.6施工质量应以施工质量第一位宗旨,施工单位必须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和 施工监督,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做到施工工艺精良,各种测试项目齐全、记录清楚、文字端正、数据准确。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5.1.1.7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施工操作程序施工,做到文明施工、文明生产。施工 中应做好防火、防电、防雷、防化学气体、防事故等预防性的工作,做到施工人员的安全及设备材料的安全。 5.1.1.8施工完毕,各项测试指标合格,需对电路进行割接时、施工单位应制订出 详细的割接方案、步骤和方法报建设单位和主管单位批准后进行割接并保证做到万无一失。 5.1.2施工工艺要求和测试要求 5.1.2.1设备安装 设备机架安装应按施工图平面设计位置安装。机架安装要求垂直、牢固、安装位置正确、方向一致,符合原邮电部及信息部通信设备安装抗震加固或设计文件抗震加固要求。新旧设备内的各种插件应按设计文件进行插接,不能插错,插接位置正确、牢固、不松动。 5.1.2.2槽道或走线梯的安装 槽道或走线梯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设计要求,与设计高度或原有槽道高度、水平一致,吊挂要垂直,安装位置正确,各种连接件、紧固件安装牢固符合抗震加固要求。 5.1.2.3音频线的布放 5.1.2.3.1 音频线的布放应按施工图设计指引的路由和方向布放,在水平和垂直的位置,电缆布放要平直不弯曲,绑扎要整齐、松紧要适度,转弯的地方要弯位适当、整

资信管理系统技术架构说明书资料

资信管理系统技术方案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公司简介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系统概述 (3) 2.1背景 (3) 2.2设计目标 (3) 第三章资信管理系统网络实施环境 (5) 第四章资信管理系统软件平台 (8) 4.1功能简介 (8) 4.2软件平台架构 (8) 4.3模块功能 (9) 4.3.1资信管理 (9) 4.3.2系统管理 (10) 4.3.3积分管理 (10) 4.3.4 信用评级 (11) 第五章系统可扩展性 (13) 第六章系统硬件选型 (14) 第七章技术支持和服务 (16) 7.1用户技术培训 (16) 7.2现场安装调试 (16) 7.3提供完备的技术文件 (16) 7.4售后服务 (17)

第二章系统概述 2.1背景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铁路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旅客列车上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已经在欧洲以及北美地区变为现实,甚至在印度的铁路上也提供了相关服务。多媒体信息系统既能提高铁路客车硬件的更新换代及运行管理的智能化集中调度、改善客车的服务条件,而且为乘客提供方便的电子商务服务,极大地丰富了旅客的旅途生活和工作需要,使传统的铁路列车焕发出现代化的旺盛生机,对确保列车安全运行,提高铁路运营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更好地适应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和加速现代化宏伟策略具有重大意义,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多媒体数字化领域的先行者,宝丽星通运用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基于多年来地方铁路局在列车设备及运行业务需求等方面的全面支持,开发出了一系列业界领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信管理数字信息化产品,体现了国内列车数字化多媒体系统的一流水平和发展方向。综合各系列的成熟产品和长期实际运行可靠的技术,结合引入国际一流相关技术装备,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用化全国铁路客车多媒体数字信息系统方案。 宝丽通资信管理信息系统将流媒体服务器与信息显示终端通过无线局域网连接起来,将服务器上编排好的节目传递至信息显示终端,同时以字幕形式进行信息发布,这样旅客在旅途中不仅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视频节目,也能了解相关即时信息。系统采用当前最先进的高清晰度MPEG2/4等音视频编解码和无线局域网(802.11g)技术,使列车电视图像可以达到DVD水平。系统服务器采用专门的抗震系统保障多媒体信息系统7*24高可用运行。 2.2设计目标 高可伸缩性的统一应用管理平台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冠唐设备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成都冠唐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企业概述......................................................... 传统设备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实施设备管理系统的目标........................................... 需求要点......................................................... 二,系统设计原则...................................................... 三,总体设计.......................................................... 技术基础......................................................... 系统安全......................................................... 管理权限划分..................................................... 四,功能模块设计...................................................... 设备信息......................................................... 设备台帐......................................................... 维修保养计划..................................................... 维修保养记录..................................................... 维修经验库....................................................... 设备申购......................................................... 设备调拨......................................................... 设备报废......................................................... 备品配件信息管理................................................. 文档管理......................................................... 设备工作日报表................................................... 每日工作提示..................................................... 维修统计和趋势分析................................................ 信息导入接口...................................................... 五,系统部署.......................................................... 、网络要求........................................................

设备管理系统实施方案书

设备管理系统 方 案 书 2011-7-1

一、系统介绍 系统均采用最新.NET技术,三层结构进行设计,面向对象的分布式三层结构的应用系统相比与传统的两层结构的系统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方便企业灵活应用。 1客户层,提供用户数据的录入和显示功能,使得客户层程序非常简洁瘦小并使部署和升级变得非常方便。 2中间业务逻辑层,包含大量供客户层调用的业务逻辑规则,以帮助客户层完成业务操作。由于该层存在,当具体业务改变时,只需改变该层即可,大大降低了更改系统带来的分险,提高了系统维护和升级的效率。 3数据库服务层,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储服务。 4三层体系的系统能够使有限的数据库连接为更多的客户端服务,数据库连接非常昂贵,因此能够大大降低数据库的拥有成本。 5能够为每个业务功能进行授权访问,因此系统的安全性能得以大大提高。 6便于进行统一的事务管理,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 7三层体系能保证大大减少网络流量,提高系统执行效率。

二、系统管理主要功能 设备系统 1、设备台帐管理 2、设备维修管理 (1)、维护规范:建立设备具体的维护(保全)的规范(规程)。 (2)、日常工作:根据用户预先定义的维护规范和维修计划,及时提醒使用者每天的工作任务。 (3)、维修计划:可以提前制定下一阶段的维修计划,审核通过后,该计划的维修任务到时会通过日常工作自动提醒用户。 (4)、维修申请单:用于在故障或异常发生后,申请进行设备维修。例如可以填入发生时间,故障现象,故障部位等等信息,让维修人员能对故障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5)、维修派工单:维修主管对需要派工进行维护或维修的设备填写相应的派工单后,安排某一个或某几个维修人员对该设备进行维护或维修工作。 (6)、维修完工单:当维修完工后,填写本次维修的完工单,记录停机时间,维修时间,完工时间,维修项目,

设备集成系统施工方案

施工方案 一、施工组织实施程序 1、项目组织实施原则 我公司的宗旨是满足用户的需求,保证工程质量及项目的成功。 (1)定期项目审查会议 定期的项目审查会议贯穿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由项目管理员负责召集相关人员定期召开,目的包括: ·审查项目进程 ·解决存在问题 ·检查落实后续的工作 (2)项目分阶段性验收 由项目管理员将所有的阶段性验收排入项目计划之中,目的是为了保证项目的计划和项目质量,同时强化用户对系统的熟悉程度。 (3)全过程文档记录 由项目管理员和总体设计组确定在各个阶段要提交的所有文档,以及相应编写人员、文档模板、提交及认可方式。 2、施工设计要求 在项目施工设计阶段就考虑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如何对工程质量做出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的问题。我们认为,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施工设计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施工设计: 对施工现场详细勘测之后,同用户一起规划出施工图。施工设计的合理性对工程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2)、施工过程: 施工过程的工艺水平与工程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我公司将通过细化安装操作的各个环节来保证对施工质量的控制。我们一般将整个施工过程分成三个环节,即系统布线、设备安装和总体调试。

(3)、施工管理: 我公司为工程实施制订有详尽的流程,以便于对工程施工的管理。施工流程控制要求达到两个目的:保证工艺质量和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4)、质量控制: 我公司在以往的工程施工中建议由用户和我公司的技术人员组成质量监督小组,并编制质量控制日志,由当班的工程小组负责人填写,监督小组负责人签字。 3、项目总体实施管理 我公司对项目管理非常重视,因为项目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所以我公司建立了一套严格的项目管理的目标。它由四个方面构成,这四个方面同时也是我公司评价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依据。 (1)用户满意 这是我公司项目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如果这个目标没有达到,我公司认为这个项目就是失败的。 (2) 完成合同规定的所有任务 我公司与客户签订的供货及服务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我们会像客户那样尊重它;我们信守所作的承诺;不折不扣地完成合同规定的所有任务。如果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任何变化,我们会主动友好的与用户协商讨论,保障用户利益的前提下,双方达成一致,确保合同完成,让用户满意。 (3) 按时完成任务 我公司一贯重视合同执行期,我们会千方百计的确保合同按时完成。我们会制定备用方案,以防发生不测事件。 (4) 符合预算 考核项目预算是我公司自我监督的重要步骤,目的在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合理运用资源。 达到上述四个目标是我们项目实施管理的目的。 但是如果没有用户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公司希望客户能在以下几方面配合我们: ★制定专人组成用户方的项目小组。 ★任何在需求上的变化,如果将影响合同时间期限,双方需协商一致。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设备管理系统-百度文库

本文由导员0000贡献 doc文档 课程设计报告书实验设备管理系统
班学姓
级:号:名:
0909方 0909-1 20096409 王晶康亚男
指导教师:指导教师:
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二零一零年七月十五号
1
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1. 选择题目
题目:实验设备管理系统题目:实验设备管理系统 2. 内容摘要
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是典型的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要求能为学校实验摘要:室管理提供信息化动态化的管理,方便实验室设备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管理质量和使用效率。而且系统应符合设备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新设备的申请、购买确认、新设备信息录入、旧设备维修和报废及用户管理等。能满足日常工作的基本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有关要求。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给出系统的基本结构?设计特色?设计模型及实现途径,并且对系统的开发技术进行研究?本系统是一个为适应对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的迫切需求而设计开发的软件系统。
3. 索引关键词
关键词:结构体、文件、数组、函数
4.目录目录
目录……………………………………………………………目录题目要求………………………………………………………3 题目要求设计思想……………………………………………………3-4 设计思想系统完成及功能系统完成及功能……………………………………………… 4 界面设计……………………………………………………4-5 界面设计
2
核心算法及说明………………………………………….5-11 核心算法及说明结论…………………………………………………………11 结论考资料………………………………………………………12 考资料后记…………………………………………………………12 后记附录………………………………………………………12-13 附录
5. 正文
包括课程设计的要求,设计思想,系统完成的功能,及界面设计,核心算法及说明,和结论几部分,正文必须从页首开始。。
5.1 课程设计题目要求
实验设备信息包括:设备编号,设备种类(如:微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等),设备名称,设备价格,设备购入日期,是否报废,报废日期等。主要功能:主要功能: 1、能够完成对设备的录入和修改 2、对设备进行分类统计 3、设备的破损耗费和遗损处理 4、设备的查询要求:使用二进制文件方式存储数据,系统以菜单方式工作
5.2 设计思想

电气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第一章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的具体条款需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和开发公司对项目质量的要求做适当调整) 一、基本技术要求 1、本工程必须实现的技术功能:_住宅的基本功能 2、本工程执行的技术规范、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及验收规程DBJ15-201-9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4--92、 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JG J73-91、 钢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 50221-95 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03—98、 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技术规程SJG 06-1997、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207-94、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范DBJ15-19-97、_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0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90、GB50168-92、GB50169-92、 GB50170-92、GB50171-92、GB50182-93、GB50182-93、GB50254-96、 GB50256-96、GB50257-96、GB50257-96、GB50258-96、GB50259-96、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J300-310-88、 施工应主要根据以上规范及其他有关规范。 3、本工程技术要求:严格按有关规范组织施工,解决住宅施工通病,杜绝渗漏。 二、施工技术操作细则 第一部分土建及室外工程 第一条屋面工程 1.1.屋面施工做法:

1.1.1.上人平屋面构造做法:(露台) (1)10mm厚铺地缸砖面层,用干水泥擦缝,设分格缝≤2m×2m,留10mm宽缝,填1∶3水泥砂浆 (2)撒素水泥面(洒适量清水) (3)4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筋?4@150双向,设分格缝≤2m×2m,(钢筋必须断开),缝宽20mm,缝内嵌PVC防水油膏 (4)25厚发泡聚苯乙烯板保温层(容重:30kg/m3) (5)体积比1:3:8(水泥:砂:陶粒)陶粒混凝土找坡2%(累计)并压平,最薄处20厚 (6)4厚APP防水卷材(热粘),接缝处用抹刀热抹平 (7)2厚JS防水涂料在山墙四周、屋面管道周围涂刷加强层,宽度至少250,卷起高度至少250 (8)C20细石混凝土找坡1%并压平(最薄处20厚) (9)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1.1. 2.非上人平屋面构造保温做法:(主楼屋面) (1)4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筋?4@150双向,设分格缝≤2m×2m(钢筋必须断开),缝宽20mm,缝内嵌PVC防水油膏 (2)25厚发泡聚苯乙烯板保温层(容重:18kg/m3) (3)体积比1:3:8(水泥:砂:陶粒)陶粒混凝土找坡2%(累计)并压平,最薄处20厚 (4)4厚APP防水卷材(满贴热粘),接缝处用抹刀热抹平 (5)2厚JS防水涂料在山墙四周、屋面管道周围涂刷加强层,宽度至少250,卷起至少250 (6)C20细石混凝土找坡1%并压平(最薄处20厚) (7)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1.1.3.非上人平屋面构造不保温做法:(核心筒塔楼屋面) (1)15厚1:2水泥砂浆粉面抹光 (2)40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筋?4@150双向,设分格缝≤2m×2m(钢筋必须断开),缝宽20mm,缝内嵌PVC防水油膏 (3)4厚APP防水卷材(满贴热粘),接缝处用抹刀热抹平 (4)2厚JS防水涂料在山墙四周、屋面管道周围涂刷加强层,宽度至少250,卷起至少250 (5)C20细石混凝土找坡2%并压平(最薄处20厚) (6)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1.1.4.种植土屋面:(汽车库顶板) (1)250-400厚种植土 (2)聚脂无纺布滤水层(120G/M2),四周上翻100高,端部通长用粘结剂 50 高 (3)80厚粒径15-20陶粒排水层

设备管理系统实施技术方案

ERP-PM深化应用平台建设实施标书 技术投标书 2010年 5月

第一章 XXX系统概况 1.1项目概况 本次项目工作涉及试点单位是: 组织机构及人员:员工人数约300人,下属业务管是经理办公室、生产科、管道科、财务科、安全科、经营计划科、人事科、党群科8个科室,维抢修中心7个基层单位。 ERP-PM深化应用平台建设实施项目是系统深化应用年一项重要工作。作为股份公司统建的ERP系统在管道公司实施以后,在管理信息系统层面,形成了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群,为进一步提升ERP系统在管道公司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支持管道公司实行设备标准化管理,本次对EAM系统深化应用重点主要包括;建立完善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提高系统易用性,构建ERP-PM的PORTAL界面;构建系统消息工作平台,实现工作找人;实现业务管理流程在线审批;新增站场完整性RCM、RBI、SIL内容等一系列工作。 1.1.1 软硬件环境 ERP-PM深化应用平台系统以企业级PC服务器为硬件平台,Windows 2003 Server为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推荐原则上选择使用DB2,整套系统将运行于BGTC内部的企业网络中。基于其数据的重要性考虑,在进行硬件的选型和软件的配置时,我们将充分地考虑数据的备份,提出相应的备份策略。 1.1.2网络机构 为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单独设立一台接在具有千兆速率主干网上的服务

器提供与ERP-PM深化应用平台有直接关系的服务支持。 ERP-PM深化应用平台系统采用WEB体系结构,B/S模式,便于数据的有效传送,减少对通信资源的占用;并且包括应用程序的使用及报表的查看,不需要安装任何程序代码(包括不安装Plug-in等),使得对用户端不需要进行任何IT的维护。如下图为ERP-PM深化应用平台的组件体系结构: ERP-PM深化应用平台采用的纯WEB体系结构 在服务器端,数据库层、应用层、表示层,每一层均与其它层独立,且均可分布于多个物理的服务器上(通常集中于一台服务器中,本项目推荐集中在一台服务器硬件中使用),随着对服务器性能要求的提高,可在水平上和垂直上作不受限制的扩展。 1.2服务需求 1.2.1ERP-PM深化应用平台数据维护 负责XXX总部及所属分公司ERP-PM模块数据维护。 ●根据实际需要定义不同层次的用户访问权限,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规范数据的操作规则。 ●根据定义判别数据的准确性及可用性,并做出相应提示或根据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