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荷》教案

合集下载

课文《荷花》的教案设计

课文《荷花》的教案设计

课文《荷花》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荷花》。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荷花的美丽和作者对荷花的喜爱。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荷花》。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荷花的美丽和作者对荷花的喜爱。

3.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

2. 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荷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荷花的美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荷花的认识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荷花》。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享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灵活运用生字词。

(2)学生展示自己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感受的作品。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荷花》。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荷花的资料,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和文化意义。

(2)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尝试用描绘事物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 朗读评价: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语音、语调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课文《荷花》教案设计

课文《荷花》教案设计

《荷花》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荷花》,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荷花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展示荷花的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人体美和自然美的感知能力。

(3)引导学生珍惜和感恩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3)了解荷花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荷花生长过程的描述。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荷花图片及相关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特征。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荷花的了解。

(3)简介课文《荷花》的作者和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分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关于荷花的句子。

5. 小结与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预习下一课。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指导。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024年《荷花》教学设计_6

2024年《荷花》教学设计_6

2024年《荷花》教学设计2024年《荷花》教学设计1(约3132字)一、教学目标1、理解“姿势、翩翩起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第四段。

3、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仔细观察、丰富想象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荷花的美丽。

难点:体会作者仔细观察,丰富想象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重读“姿势”──感悟“画”美1、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读了课文,分享了荷花的三种姿态。

这节课,我们一起从欣赏荷花的姿态进入荷花的世界吧。

2、重读姿势美。

师:谁来读读课文第三段?(生读第三段。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究竟有几种姿势呢?在课文的第二段,我们知道了荷花有的才展开,有的全展开,还有没展开的花骨朵。

我们把这些姿势加进去,读一读,请看大屏幕。

师出示句式:看看这一朵,____________,很美;看看那一朵,____________,也很美;再看看这个花骨朵,____________,真的很美!3、大自然创造美丽的画面。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生:看看这一朵,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很美,真像一幅活的画。

生:再看看另外一朵,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也很美,也真像一幅活的画。

生:再看看这个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真的很美!真的很像一幅活的画。

师:这姿势的意思就是?生:姿势的意思就是荷花的姿态。

生:姿势的意思就是荷花的样子。

生:姿势的意思就是荷花的形态。

师:姿势这么美的荷花成了一幅活的画,这一幅活的画是谁画出来的?生:我认为是荷花画出来的。

生:我觉得是画家画出来的。

生: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是叶圣陶爷爷画出来的。

生:我还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这么美的画,只有大自然才能画出来。

师:孩子们!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这么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的精神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不去赞颂她!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三段,再次欣赏这幅活的画,再次感受荷花的美。

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荷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荷花》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掌握生字新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荷花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新词,理解文章主题和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荷花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花?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进而引入课文《荷花》。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a. 学习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荷花的词语,并理解“清香”的意思。

b. 学习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荷叶的词语,并通过观察图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意思。

c. 学习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描写荷花的颜色的词语,并通过观察图片感受荷花的美丽。

d. 学习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朗读课文,理解“翩翩起舞”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荷花为什么“翩翩起舞”。

e. 学习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姿势”的意思,并想象一下荷花还会有哪些姿势。

4. 回顾全文,总结要点: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出课文中描写荷花的特点和词语,并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身边的大自然景象,或者画一画自己心中的大自然景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赏荷《雨荷》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赏荷《雨荷》
雨荷
资料宝袋
冰心(1900.10- 1999.02),原名谢婉 莹,福建长乐人 。中 国诗人,现代作家, 翻译家,儿童文学作 家,社会活动家,散 文家。笔名冰心取自 “一片冰心在玉壶”。
预习检查
1、指名朗读《雨荷》。 2、指名认读生字和词语。
字词乐园
徘 徊 荫 庇
字词乐园
近义词: 覆盖--- 掩盖 遮蔽--- 遮拦
心灵感悟
不同作家笔下的荷花有着不同灵动 的生命,它是明艳的花朵,它是跳跃的 生命,它是深深的哲理,让我们在欣赏 荷花中细细体味把!
随堂练习
1、辨字组词。 姊(姊妹 ) 妹(姐妹 )
幻(幻想 ) 幼(幼儿 )
随堂练习
2、按要求写句子。 有并蒂的。 有三蒂的,四蒂的。 (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不仅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 蒂的。
1、第3段中祖父的话有何用意? 表达出对孩子们的喜爱之情,从侧 面说明家乡的人们与莲的亲密关系。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2、第5段中的“不敢”“也无法”表 明什么? 表明作者为红莲在风雨中飘摇不 定而担心却又无可奈何。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3、第7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好处?
拟人的修辞手法。对荷叶加以高度 赞赏,为下文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和词语。
二、课文理解 4、因为风雨,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 变化? 烦闷—不适意—担心—放心。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5、“心中的雨点”和“无遮拦天空 下的荫庇”分别比喻什么? “心中的雨点”比喻在生活中可 能遇到的各种烦恼等。“无遮拦天空 的荫庇”比喻母亲无处不在、无时不 在的伟大的爱。
课文详解
二、课文理解 6、为什么说母亲是荷叶? 作者由荷叶为莲花遮挡风雨而想 到母亲为子女的成长无私地奉献,一 路遮风挡雨。她们甘于默默奉献的伟 大品质多么想象啊!因此作者认为母 亲就是荷叶。

课文《荷花》教案精选

课文《荷花》教案精选

课文《荷花》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荷花》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修辞手法赏析以及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荷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赏析,如比喻、拟人等。

教学重点: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句子解析、荷花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荷花实物或图片、课文朗读音频。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荷花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荷花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生字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对重点词语进行解释。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 修辞手法赏析: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本课所学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写荷花的文字。

8.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与荷花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花》2. 生字词:荷叶、荷花、蜻蜓、清香、翩翩起舞等。

3.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 课文主要内容:荷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下你喜欢的花朵。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荷花的诗词、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课文《荷花》教学教案

课文《荷花》教学教案

课文《荷花》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荷花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荷花的美丽。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发言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的朗读与感悟。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课文相关图片或实物。

3. 课文原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美丽。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荷花的认识和感受。

2.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讲解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

3. 朗读课文让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课文中荷花的美丽和作者的情感。

4. 理解课文让学生分段阅读课文,讨论每段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考荷花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画一画他们心中的荷花,并分享给大家。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1. 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是否扎实。

2. 课文朗读和讨论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课文。

3.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需要调整。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荷花池,亲身体验荷花的美丽。

2. 让学生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共同欣赏孩子的作品。

3. 开展以荷花为主题的绘画、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课堂。

2. 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积极反馈,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2024年语文《荷花》教案

2024年语文《荷花》教案

2024年语文《荷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荷花》一文。

文章描述了作者夏日赏荷的所见所感,细致描绘了荷花的美丽景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课文,理解荷花的特点;学习生字词,积累词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会用词语描述荷花的美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词语描绘荷花的美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它有什么特点?”2. 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精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朗读,分析荷花的特点。

(2)学生讨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指导书写。

5. 随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用词语描绘荷花的美丽。

(2)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荷花的知识?”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课题:《荷花》2. 主要内容:荷花的美丽景象生字词学习作者的思想感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2)用词语描绘荷花的美丽。

2. 答案:(1)略(2)示例:荷花的美丽犹如一位仙子,碧绿的荷叶是她美丽的裙摆,粉嫩的花瓣是她娇羞的面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注重个体差异,关注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3. 拓展延伸:课后可让学生收集关于荷花的诗句、故事等,进一步了解荷花的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荷》教案
这是冰心的一篇散文,原作题目为《往事》。

《往事》是冰心早年的作品,各节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之爱的讴歌。

本文为其中的第7节。

作者由雨中荷叶护持荷花的美好景象,联想到母亲对儿女的呵护关爱,由衷地赞美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由风雨中勇敢慈怜的荷叶对红莲的遮蔽来比喻伟大的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护。

在冰心的作品中,讴歌母爱的主题占了一个极重要的位置。

她曾说:“尽我在世的光阴,来讴歌这神圣无边的爱。

”这篇散文是作者虔诚赞颂母爱的名篇之一。

作者旨在讴歌母爱,但却移情于景,把笔墨用在对白莲、红莲与荷叶的描写上。

只是在结尾处,作者才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深情地唱出母爱的颂歌。

〔结构分析〕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由眼前之景引入往事。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往事中关于荷的记忆。

第一层(第3自然段),祖父以三蒂莲喻我们三个姊妹。

第二层(第4~7自然段),写雨中之莲。

第三层(第8~9自然段),赞颂母爱,点题。

〔语意理解〕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介绍后用轻轻一笔,有如电影镜头的切换,将现实引入往事。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
红莲被祖父喻为姊妹花。

“花瑞”就是花的美好兆头,“应了花瑞”是说莲花三蒂并开时三姐妹出生了,三姐妹的出生正是莲花三蒂并开所预示的结果。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花苞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雨意正浓,天气阴沉。

红莲正开、绿叶在侧,寥寥数笔,便挥就了一幅细致生动的红莲图。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不适意”,心情不好,觉得不顺心,不称心。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欹”,倾斜。

红莲被雨水打得左右倾斜。

“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表明了作者为红莲在雨中的命运担心而又无可奈何,着急与无奈流露于笔端。

“被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说笑,———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在这样一个雷雨大作的天气里,妈妈慰藉女儿———荷叶遮住了红莲,这是一个含蓄的暗示。

作者由荷叶覆盖红莲这一自然现象,触发情思,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使人认识到母爱的慈祥,勇敢与无私。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
结尾点题,赞颂母爱。

作者把自己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

红莲之所以遭遇大雨而不倒,是因为关键时刻有荷叶扶持,绿荷为红莲遮风挡雨,作者由此联想到了人世间伟大的母爱。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总是母亲无私地为“我”解除各种烦恼,帮助“我”走出困境。

“心中的雨点”比喻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烦恼等。

“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庇”,比喻母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伟大的爱。

整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深沉的感激之情。

〔写作特点〕
1.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2.以莲喻人,构思严谨而巧妙。

藏区六年级下册十三课
《雨荷》教案
尖扎县第一民族寄校
二0一三年五月三十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