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作品:《离骚》的赏析

合集下载

《离骚》深度赏析

《离骚》深度赏析

《离骚》赏析《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该篇诗作长达375句、近2500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早最长的抒情诗,堪称中国历史第一抒情长诗。

离的字意有:分开、分别,离别、离开;割取;相并、成排;陈列;经历;八卦之一,象征火;明;罹,遭受;缡,女子出嫁的佩巾;丽,依附;螭的古字,《广雅·释天》“山神谓之离”。

骚的字意有:动乱、骚扰,骚乱、躁动;忧愁;狐臭味;扫。

离骚一词,司马迁解释为离忧,王逸解释为别愁,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愁,近人又有解释为牢骚、劳商的,劳商即楚国流行歌曲名《劳商》。

从离骚的字词本身来说,上述解释都有道理,也都能成立。

但是,如果从屈原写作这首诗篇的时间、内容及其所欲达成的目的来分析,他是在遭受小人谗陷,被楚怀王冷淡、疏远之际撰写的(公元前313年左右),是要写给楚怀王听的,意思是“我经历着思想波动,不得重用,便回去干老本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屈原用“离骚”作为篇名,取意为“陈述自己躁动不安的心情”。

《离骚》全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大段落。

第一段落,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岂余心之可惩”,共130句,内容分为5小节。

小节1 、屈原在《离骚》开篇第一句就自述自己的出身高贵“帝高阳之苗裔兮”,这里的高阳指太昊、少昊。

我们知道,屈原出身楚国的少数民族巴族,巴族的祖先为太昊、少昊;与楚王、楚人、楚国贵族的祖先颛顼相比,少昊曾孺帝颛顼,事见《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

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因此,屈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说,楚王和楚国的贵族,你们不要瞧不起我,我的祖先比你们的祖先更高贵。

接下来,屈原再述自己出生在虎年虎月虎日的大吉日子(巴人崇尚虎),天赋聪慧、重视自身修养、志向高远,以及只争朝夕、变法图强、敢为天下先的政治抱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小节2 、讲述自己辅佐楚怀王进行立法改革,欲使楚国实现尧舜禹三代盛世。

但是,却遭到小人谗陷,楚王毁约,被疏远、排除在楚国政坛之外。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参差不齐的句子
形式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
》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
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
这一形象还体现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诗人清楚地知道,楚国的不幸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诗人对之极为愤恨,因而不遗余力地反复加以揭露和抨击,斥责他们“好蔽美而称恶”,竞进贪婪,嫉妒成性,朋比为奸,随波逐流,黑白颠倒。诗人还揭露了楚君的过失,说他反复无常,荒唐糊涂,宠信奸臣,疏远忠良,善恶不辨,致使诗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显示了诗人同黑暗势力的勇敢斗争精神。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首先,女嬃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嬃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首先,他上叩“天阍”,却遭到冷遇;接着,诗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这象征性地说明了争取楚王已经毫无希望了;于是屈原去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犹豫不决,又去找巫咸问策,巫咸则劝其暂留楚国待明君而行;在矛盾的建议中,诗人分析了国内政情,觉得不能久留于黑暗无望的楚国,决定离楚远行;但是,远行的想法又与屈原爱国的衷情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升天远行时,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形象地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
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体现了诗人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他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他始终是“上下而求索”。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洁的品格,他的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谣诼”X谤,遭受种种迫害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连他亲近的人都劝其随俗浮沉,不要“博謇好修”。可是,诗人却在诗中反复申明他决不能随波逐流的态度。在打击和迫害面前决不动摇,岿然如山,坚强不屈。诗中描写屈原三次求女嬃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真理,寻求志同道合者,这种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与热爱的精神,正是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深远的。

屈原离骚情感赏析_屈原九歌情感赏析

屈原离骚情感赏析_屈原九歌情感赏析

屈原离骚情感赏析_屈原九歌情感赏析屈原是楚国的诗人,而离骚和九歌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那么屈原的诗都是什么特点?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屈原离骚情感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屈原离骚情感赏析战国时期楚国的离骚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诗歌,它篇幅最长,字数两千多,句子达到三百多句,而且离骚所表现的意境和个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司马迁对离骚两字的解释为,遭受忧苦。

因为他们离的时代比较近,所以相对来说这个解释还是比较正宗的。

离骚整体讲述了作者个人出生名字经历和曾经的抱负,将古代传说,人物对话,自然以及对美的追求,现实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诗歌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用词押韵上,它开创了诗歌的楚辞体,以兮押韵,字词表达华丽率性,这种文体诗歌对后人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句子结构,字数要求则比较没有限制,突破了之前旧文学传统的禁锢。

兮字的大量反复运用,也是离骚的一大个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思想,经历,转变,神话和现实巧妙结合。

这些也体现了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发了后代诗歌史上对诗歌以丰富澎湃的个人情感来大胆创作的新潮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过去,陈述现状。

内容包括了诗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经历,政治抱负,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郁不得志和对楚国昏庸政治的愤怒。

后一部分描述向往未来追求真理,表达自己对贤明政治的不懈追求还有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甚至还表示出以死殉国的决心。

屈原九歌情感赏析九歌是优秀诗人屈原的一首经典诗歌,这首诗想象力肆意狂放,用词华彩瑰丽,读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是战国时期诗歌的典型代表作。

屈原和李白堪称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双绝,和李白的豪放洒脱不同,屈原的诗歌里有时会多一些悲怆,多一些怜悯,多一些优柔的情思。

九歌就是这样。

诗歌讲述了一位多情惆怅的女鬼在山之巅默默等待的故事。

女鬼穿着漂亮精致的衣裳,上面点缀着朵朵鲜花,山间的微风吹来,衣袖飘飘,芳香迷人;女鬼还画着迷人的妆容,娇艳欲滴,像是刚被露水打过的花瓣一样。

离骚赏析——精选推荐

离骚赏析——精选推荐

离骚赏析离骚赏析 《离骚》是屈原⽤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于整个⽣命所熔铸⽽成的宏伟诗篇,下⾯⼩编为⼤家带来了关于屈原《离骚》的赏析,欢迎⼤家阅读! 1.屈原是⼀位爱国主义诗⼈。

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

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富强,以⾄统⼀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

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

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参见教材第33页资料的结尾那句话(从"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到完),⽽"离骚"这个词的解释就是"遭遇忧患"。

此诗的写作时间⼜正是在诗⼈因受到谗⾔第⼀次被放逐,诗⼈是被迫远离故⼟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彩的⽂学样式,是屈原、宋⽟等诗⼈创造出的⼀种诗歌形式。

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量使⽤的虚词"兮",可视为⼀种重要的标志。

4.屈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来的两次被流放。

第⼀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

原⾼中教材中所选的出⾃《九章》篇的《涉江》⼀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教案《离骚(节选)教案》。

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投汨罗江⽽亡的。

5.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离骚》则是⼀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热情奔放的语⾔、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法来塑造形象"(摘⾃《辞海·⽂学分册》)。

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艺术特⾊ 深深植根于现实盼积极浪漫主义 中国⽂学观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创作⽅法源远流长,现实主义导源于《诗经》,浪漫主义导源于《楚辞》。

《离骚》全文赏析

《离骚》全文赏析

《离骚》全文赏析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该篇诗以虚构
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苦痛的反思。

下面是对《离骚》的全文赏析。

《离骚》全文共423字,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九节)写作者出征边疆时的兴奋与豪情,展现了作
者的理想抱负和对天地之间的种种现象的思索。

第二部分(十至二十八节)以一个虚构的神话故事为背景,描绘
了屈原乘船到达夏之洲,并与拜封神明的仙人对话。

作者通过与仙人
的交谈,表达出对自己失意现状的抱怨,以及对天地之间种种不公以
及人们的冷漠的触动之情。

第三部分(二十九至三十三节)是作者的沉痛短章,他在其中表
达了自己割舍不下的故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种种苦痛和命运的反思。

然后,诗人以辞别之辞作结,并表达了对读者的惋惜与告别之情。

屈原的《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诗意表达,堪称中国古代
文诗的瑰宝。

这首诗以自由奔放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字纵横捭阖,描
绘了作者处境的困顿和悲愤,同时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达到了
洞察人生哲理的效果。

整篇诗的内容深刻而丰富,语言优美而华丽。

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屈原深沉的才情和痛苦的心境,同时也感受到了
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艺术的魅力。

总之,《离骚》是一部兼具文学价值和人文思考的杰作,它通过
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冷漠的反思,引发了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不仅仅是
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座承载着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文学丰碑。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高考必考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离骚》赏析《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

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屈原《离骚》讲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

Q:结合作品论述《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主要体现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奸逆猖獗与朝政腐败,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第一,屈原深沉执着的爱国情感开篇屈原描写自己的身世,可以看出他对于自己的祖先还有宗族十分热爱,对此屈原充满了自信和自豪感。

他既是“恐皇舆之败绩”,为楚国的,又是“夫唯灵修之故也”,为楚君的,同时也是“哀民生之多艰”,有对普通人痛苦的同情。

即是君、国、民三位一体的。

尤其是他“将尽忠楚国和楚王当成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个出身高贵,高洁品行又少年得志的屈原深深地爱着楚国这片土地,即使在很久以后,他因为受到楚王排斥,小人陷害而放逐之时,都没有想过要离开。

良禽择木而栖,他却只愿意呆在这个既让他爱也让他痛苦的地方。

所以到最后,屈原选择死亡让自己永远留在故土。

第二,存君兴国的美政思想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

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等,他也赞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等,也许屈原是将这些贤臣作为奋斗目标。

因为永远将出国的兴与衰放在第一位,他对自己,对楚王,或者还对人民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从此,他积极地辅助楚王,倡导美政思想。

第三,放言无忌的批判精神因为屈原的美政思想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这些奸佞小人为了自己的私利,不顾人民,不管楚国的未来,离间屈原与楚王,而楚王却忠奸不分,听信小人谗言开始疏远屈原,最终将他放逐在外。

当屈原回顾到这些,想到自己的理想遭到破坏,祖国的命运岌岌可危,便抑止不住满腔愤怒的感情,向腐朽反动势力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痛斥贵族群小“竞进以贪婪”,“兴心而嫉妒”。

屈原《离骚》鉴赏

屈原《离骚》鉴赏

屈原《离骚》鉴赏《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

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

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

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惟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且还愿意奋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驱:“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他的目的不止在于挽救楚国的危亡,还想让楚国强大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统一中国,这是当时人民的愿望,也是有远见的人物的共同理想。

屈原在《离骚》里,时常提到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就是想让楚怀王以他们为榜样。

当时的儒家是提出这些人物来加以理想化,希望统治者要像这些理想人物一样来统一中国的。

屈原这种思想是当时爱国思想的一种最高的表现,他不仅想使他的祖国成为强国,而且要让他的祖国来完成当时伟大的历史使命。

《离骚》还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憎恶黑暗、嫉恶如仇的的精神。

诗人的理想在楚国腐朽统治集团的阻力下不能实现,他愤怒地斥责了楚国统治集团;还这样描述了他自己的情操和耿介之志: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段翻译:
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

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

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给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

这也是我心中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

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

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放荡。

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向。

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

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

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

雄鹰和凡鸟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方枘圆凿自然不能结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

忍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强加的罪过又将耻辱品尝。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啊,古圣先贤都认为应该是这样。

第二段翻译:
真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徘徊傍徨。

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好在我虽然迷途却并没有失去方向。

赶着马车来到长满兰草的水边啊,奔驰后休息在长着椒树的山岗。

为君分忧反受指责啊,我退隐山林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裁剪荷叶做出我的上装啊,连缀花瓣做出我的下装。

不了解我的心意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本心确实善良。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将我长长的佩带延长。

清香和污臭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没有毁伤。

忽然回过头来放眼远眺啊,看到了辽阔大地的四面八方。

我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浑身上下散发着阵阵清香。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啊而且习以为常。

肢解我的身体我也不会变心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为受挫而改变的么?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

诗中通过这样的抒写,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主人公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