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3大自然中的发现-导学案-湘科版(2017)

合集下载

3、大自然中的发现(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湘教版

3、大自然中的发现(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湘教版

3、大自然中的发现(教案)一年级科学上册湘教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大自然中的发现2. 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科学上册湘教版3. 授课时间:2022年9月20日,上午8:00-8:454. 教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常见事物和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1. 认识大自然中的常见事物和现象。

2.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四、教学难点1. 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的激发。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实物教具、实验材料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铅笔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

2. 新课讲解(15分钟):讲解大自然中的常见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

3. 小组活动(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大自然中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然后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实验探究(10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观察和理解大自然中的现象。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1. 观察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 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写出自己的想法。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评估学生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的认知程度。

3.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核心素养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提升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学习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珍贵和脆弱,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大自然中的发现 教案

湘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大自然中的发现 教案

主备人:教学设计第 6份备课10 月11 日星期 3 第 1 课时新授课型计划授课时间月日星期第节课题大自然中的发现准备放大镜、装材料的纸盒、学生自己考察带回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目标1.认识物品的特征。

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

2.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通过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学习目标1.能够学会借助放大镜来观察物体。

2.能给找到的物体分类。

重点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难点能给自己采集的物品分类。

教学流程(师生双边活动设计、含设计意图)复备(一)教学导入:我们可以怎样来观察物体?(看、闻、尝、摸等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观察我们从大自然中带回来的物品,看看有什么发现。

(板题:大自然中的发现)(二)新课学习活动一:观察我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结合搜集的岩石、叶片、小虫等,让学生说一说使用放大镜观察前后对同一物品观察的差异和收获。

3.学生按计划分组观察自己的物品。

4.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要求学生如实描述观察情况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活动二:给物品分类。

(1)请学生依据观察记录,给自己小组的大自然物品进行整理分类。

(2)在分类时要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分,从而确定分类标准。

(分类标准是基于观察到的特征)(3)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物品分类。

(4)汇报交流。

学生的分法教师要认真倾听,如果有没想到的教师利用科技指导。

活动三;考察交流会。

1.各组将观察、整理的物品的研究结果进行汇报,重点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提出的问题。

2.教师总结并评价。

教学流程(师生双边活动设计、含设计意图)复备(三)总结: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来自大自然的艺术:1.课件欣赏叶画、石画作品。

2.介绍简单的叶画制作方法。

3. 作业:搜集材料,制成美丽的叶画。

达介绍你的一件物品,说出你喜爱它的原因标检测板书设计1.大自然中的发现有生命的无生命的▏动物植物教后反思。

(2024)新版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7)大自然中的发现-PPT课件

(2024)新版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7)大自然中的发现-PPT课件
能够识别并区分至少 3 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品 。 知道放大镜的使用方法;知道放大镜为科学观察带来便 利。
能够准确描述至少 3 种不同物品的主要特征。 能根据外部特征对采集到的物品进行分类。
能利用多种感官及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观察采集的物 品,并描述观察到的细节。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感 兴趣的问题。
问题情境
我们从校园里采集的物品有什么特征?
科学探究 观察采集的物品
观察采集到的物品有什么特点?
叶子闻起来有点香Biblioteka 。用手摸起来毛茸茸的。用放大镜观察物品。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手握放大镜手柄,将镜片置于物品与眼睛之间。
移动放大镜或物品, 直到看到的物品大而清晰。
使用放大镜能观察到物品的细节特征。
拼贴时要巧妙利用花、 叶的形状和色彩。
反思
观察物品时,怎样才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将物品分类。
收集的物品怎么分类呢?
可以按照外部特征,如颜色来分类。 也可以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来分类。
展示采集的物品和小组的分类结果,提出问题。
相同的叶 子,怎么有的 红、有的绿? 蜗牛长大了, 壳也会长大吗? 这片叶子上怎 么有尖尖的……
拓展迁移 制作观察小报
这些漂亮的叶子,我们可以一起来 做叶子贴画。

一年级【科学(湘科版)】大自然中的发现-1教学设计

一年级【科学(湘科版)】大自然中的发现-1教学设计
你能说说怎么给这些物品分类吗?有的同学说,我们可以按种类来分。我们把这些石头分为一类,把土壤分为一类,把叶子分为一类,果子分为一类,把狗尾草分为一类,还有这些蜗牛可以分为一类。(一边解说一边分类)叶子类的还能不能继续分类呢?我们可以按照颜色,把叶子分为两类,绿色的分成一类,不是绿色的分为一类。石头我们也可以再次分类,表面光滑的这些分成一类,表面有棱角的分成一类。
PP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
我们自己采集来的物品除了能够进行研究,帮助我们发现大自然的秘密,还可以把它们做成标本和手工艺品。
PPT10
我们可以收集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石头,找个小盒子装起来,制作成专属于自己的标本盒。
PPT11
可以搜集表面光滑的一些石头,利用它天然的形状和颜色拼摆出一些有趣的图案。
PPT12-13
看,同学们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石头拼出了各种造型。有的同学拼出了大公鸡。
有的同学按照颜色给叶子分类。
好了我们还可以看看这些物品还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狗尾草是植物,这些果子、叶子也都是植物的一部分,所以它们还可以分在一起,是植物类。我们想一想,这些植物都是从小慢慢长大的,所以他们是有生命的。再看这些小蜗牛,它们是小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可以把有生命的分为一类。再看看这些石头和土壤。它们没有生命,我们可以把没有生命的分为一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我们采集的这些物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生命的,一类是没有生命的。
主要师生活动

复习导入
二新授

拓展提高
PPT1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我是来自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实验学校的张老师,让我们继续学习探访大自然单元。
PPT2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留了个小任务,希望你在家长的陪同下考察大自然,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并且仔细观察带回来的大自然的物品。这节课,我们要来说一说,你采集到了哪些大自然的物品?你都观察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和想法?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一年级上册学案(附目录)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一年级上册学案(附目录)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一年级上册学案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让我们从观察开始2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3给物体分类4让我们发现更多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1初识大自然2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3大自然中的发现第三单元认识天气1多样的天气2天气的影响第四单元常见的材料1生活中的材料2纸3塑料第五单元常见的工具1剪子和刀具2其他常见工具第一单元走进科学1让我们从观察开始【学习目标】1.认识各个感觉器官,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

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1.认识各个感觉器官,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

2.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学习过程】1.我们观察时常用的感官有哪些?2.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西瓜后,请你说说观察后的发现。

3.挑选西瓜有哪些小秘招?4.在生活中,眼、耳、鼻、舌、手还帮我们发现什么?5.如何来保护眼睛?对于其他感官,我们要如何保护?2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学习目标】1.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学习重难点】1.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

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学习过程】1.看一看,桌上的积木有哪些不同的地方?2.想一想,怎么比较两根木棍的长度?3.请你比较一下,桌上两个玩具球有哪些地方不同?哪些地方相同?4.比较一下,你和同桌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的地方?5.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3给物体分类【学习目标】1.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说课稿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自然中的发现》是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对动植物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他们对于动植物的分类、生长和变化过程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探究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2.教学难点:动植物分类的方法和生长变化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探究动植物的特点和分类:教师展示各种动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类,总结动植物的特点。

3.探究动植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教师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种子发芽、植物生长等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生长和变化的原因。

4.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望。

5.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注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需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大自然中的发现导学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大自然中的发现导学案-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湘科版》

《大自然中的发现》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规律;
2. 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二、导学内容:
1. 大自然中的四季变化;
2. 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
3. 大自然中的地质构造;
4. 大自然中的气候现象。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请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2. 进修:分组讨论大自然中的四季变化,生物多样性,地质构造和气候现象,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3. 实践:组织学生到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所见所闻。

4. 总结:回到教室,每组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 拓展:鼓励学生通过书籍、视频等多种途径了解更多关于大自然的知识,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导学反馈:
1. 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 你觉得大自然中最奇奥的现象是什么?
- 你在实地考察中有什么新的发现?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和总结,分享给全班同砚。

五、课后延伸:
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大自然中奇异发现的文章,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 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探索活动,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3. 鼓励学生珍爱环境,珍惜大自然资源,做一个有爱心的地球公民。

六、导学案评判:
本导学案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希望学生在进修过程中能够不息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奥,成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优秀公民。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PPT课件1湘科版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PPT课件1湘科版
21
Page

• •
我捉了一只蝗虫,把它带回了家,观察了起 来。只见蝗虫有一双翅膀和六条腿。它的后腿又 长又强壮,看起来很有力,可它的两条前腿却很 短很小。我再一次把蝗虫放在地上,并用放大镜 来观察,它的后腿先朝地上一蹬,接着就是一跳 ,它跳的高度大约有40厘米。这么说来,是蝗虫 强健的后腿使它跳得这么高,我断定是这样的。 后来我又问了大人,上网查阅了资料,结果都证 明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 通过对蝗虫的观察,我又联想到我们所折的 纸青蛙,它的后腿同样又大又长,我们一按纸青 蛙,它就能跳出去很远。 大自然的奥秘无穷无尽,更有待我们去探究 。
• 根据蜜蜂的“天然罗盘 ”所具有
的气象导航、 地磁导航和重力场 导航能力的研究,仿效设计出一种 能提高分辨率的电子模型,这种模 型可以用于照相、电视、识别机等 方面。
鲁班 因锯齿草割破手(启示) (发明)锯子 因凉亭,联想到荷叶(启示) (发明)伞
许多动物都有脚,但壁虎的脚却 与众不同。 壁虎的脚上是有吸盘的,轻轻一 吸墙壁,壁虎就能在墙上任意行走了。 壁虎在捕食的时候,靠这双脚就可以 轻松捕获食物了。 我们从壁虎的脚上得到启示,可 以解决很多难题。根据壁虎脚上的吸 盘,给鞋底装上一个,就能向壁虎一 样走在墙上,这就是“吸盘鞋”。有 了“吸盘鞋”,在救火时,消防员穿 上这种鞋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将救火工 具送上楼,迅速灭掉火。进行攀岩比 赛时,选手可以穿上“吸盘鞋”戴上 “吸盘手套”,就能牢牢扒住岩石, 即给选手们减少了难度,又保证了安 全 ,真是两全其美。 粉刷墙壁时,粉刷工穿上“吸盘 鞋”,再刷起来就省事多了。 大自然就像人类的老师,给我们 以启发,等待我们去发明创造。

同学们,多少人用他们独具的慧眼, 观察生活,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成功啊!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的事物 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没有 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留心观察树上 的苹果总是掉在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 定律;瓦特发现壶盖被开水顶起来,引 发思考,创造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 在洗澡时从洗澡盆中发现了浮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中的发现
【学习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特征。

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STSE
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学习重难点】
1.认识物品的特征。

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学习过程】
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
2.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3.使用放大镜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4.你想怎么给你采集到的物品分类?
5.你用放大镜观察到了物品哪些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