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 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慨5篇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慨5篇《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慨1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
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
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
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
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
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
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
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
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
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
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
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
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感慨2这周我们读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请求帮助、用全身心的倾听以及倾听的力量。
当我看到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着,特别是针对于我们女性朋友们,往往把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却会忽视个人的需要。
在讲解里面的案例时,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篇要想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我们大家应该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书籍内容,网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站在制高点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
其造成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教会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
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
“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
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第二步是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无助于解决你真正想解决的问题。
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明确自己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是凡人,皆有七情六欲,在生气时会自然而然的批评、埋怨他人,这种发泄并不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
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打雷听声,听话听音,真诚的倾听他人的感受,进行反馈。
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这说明你已经开始准备做出改变了不是吗?祝愿你既能摆脱情感的束缚,又能不麻木可憎,成为生活的主人,遇见更美好的生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2生活中总有很多淬不及防的言语冲撞与你撞个满怀,他有时只会让彼此皱邹眉,有时会让你急火攻心,有时更会让彼此恶言相向,更严重的还会手脚并用……事情的发展全然不受控制,他撕裂着我们的心、肝、肺,直到你满身伤痕,叩问自己:发生了什么,让我们失心疯,让我们这样彼此伤害。
我想到了陈小春4岁的儿子,拿着大喇叭淡定的对陈小春说:“你是不是生气了?你能不生气了吗?”紧张的气氛瞬间就没了踪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5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范文5篇《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叮嘱做事情;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鲁思·贝本梅尔初读这段诗,它并未引起我的共鸣。
然而在读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之后,重新细读,它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反思自己的课堂和班级日常生活,作为一名教师,每天我会面对许多不同性格的孩子。
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对待他们产生的问题,并给他们善意的解决之道呢?当孩子犯了错时,我有没有急躁地去听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给他们时机改正呢?当我自以为是的评价学生,甚至武断地给孩子贴上“懒散”“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时,是否意识到这都是自己的主观暴力评价呢?都说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但有时这座桥不是畅通无阻的,有时它也会消失岔路需要我们去查找正确的方向。
有时我们会诉苦:自己对学生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可他们却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会抱着为他们好的心态,努力帮忙他们订正错误却遭到“无视”,甚至消极反抗。
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感动他们?我想有时候我们的好心用错了方式,我们的初心和目的是帮忙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但这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错误地使用了暴力的语言。
或许大家都认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但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其实“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藏的暴力”两类。
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大家比拟熟识,而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惊、紧急和苦痛的“隐藏的暴力”,常常会被大家无视。
其实这种暴力才是我们要重视的暴力。
但这种暴力比拟隐藏,有时往往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发觉,可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频率却特别高。
假如专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觉,我们的语言有的时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受伤,苦痛甚至变得消极。
当我们让孩子处于这种“隐藏的暴力”中时,他可能早就遍体鳞伤了又如何能要求他们协作教师欢乐地学习呢?虽然语言有时会是“隐藏的暴力”,但只要我们情愿它更可以成为“甜美的动力”。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通用23篇)

非暴力沟通〔通用23篇〕非暴力沟通〔通用23篇〕非暴力沟通篇1最近我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它就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有效沟通的大门。
读完这本书后,我第一次剥离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包括和先生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以及和孩子的关系。
我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开始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
我和先生单独相处的时候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
同一件事情,在我们俩这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俩都会觉得对方不可理瑜。
比方说我和孩子都已经睡觉了,先生进房间拿衣服去洗澡,他开柜门和关上柜门的声音有点响。
我认为先生这种行为一点都不谅解别人,是不懂尊重人的表现;而先生觉得我为这样的小事情斤斤计较,是无理取闹的行为。
于是乎,深夜里我们会这样一件小事情吵得不可开交。
《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当遇到事情与爱人沟通时,尽量客观性描绘事实,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递给对方,要防止对爱人进展道德评判或者与别人比较,这会让你的爱被蒙蔽。
例如在上个事例中,我换个方式表述后,结果截然不同:亲,你开橱门的声音,打搅我睡觉了,可以在关门的时候小声一点吗?结果是他轻声地关门,我安心地继续睡觉。
在生活中,我把不对伴侣的行为进展道德评判这个准那么施行以后,我们俩的吵架次数确实少了很多。
除了和先生的关系得到缓和,我和自己的关系也亲密了许多。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听爸妈的话、要听教师的话、要听领导的话,就是没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听自己的话。
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沮丧时,我们该怎么办?没有人教我们,当我们的心感觉愤怒时,我们又该怎么办?《非暴力沟通》书中倡导我们要去感受自己生命的美妙,学会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甚至在追逐自我时,允许自己可能犯下的一些低级的错误,允许自己一边骂着自己傻叉却仍然接纳这种不完美的自己。
我们也可以有各种情绪,可以喜悦、可以伤感、也可以合理地愤怒,但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真正需求。
承受自己的不完美,爱上自己的特别,把自己当成挚爱一样与自己和平相处。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锦集5篇)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读书心得(锦集5篇)《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篇1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呀。
分享读完书以后几点收获:1.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转变谈话与聆听的方式,通过“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步骤,使我们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既能倾听各自的心声,也能够理解彼此的需求,从而提出请求,最终达到谈话的目的。
2.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语言看似没有什么大碍,却时常会戳中对方的痛处,引起别人的痛苦。
3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可我们对他人的爱,其中包括道德评判(对他人的评论往往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多数人喜欢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评价别人,举个例子,老师今天布置了很难得作业,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实际上学生也就是评价者不愿意做作业而觉得老师太过分了,并不是“老师太过分了”),或者是强人所难(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做什么,如果不做的话,就会受到惩罚等)。
3.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步骤是观察,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学习区分观察和评论。
举个例子:有个人有时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这是我们的客观观察)他是一个懒惰的人(想一想,他真的是一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之为懒惰?)所以在说明自己观察后的看法时,可以加上“我觉得”,同时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要有所依据。
4.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步骤是表达感受。
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白评价≠感受,举个例子,全职主妇对自己先生的评价“我的先生像一堵墙”,这样一说先生可能会否定自我,从而影响夫妻的亲密关系。
如果太太能够这样表达“我感到很孤单,希望你能够抽空多陪我说说话”,这样不仅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能够得到积极的回应。
5.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步骤是表达请求,也就是自己希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请求越具体越好,如上面的例子,“我希望你每个星期六可以在家陪我说说话”,同时,为了明确是否达到了谈话的目的,可以请求对方的反馈,如果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
如果对方不给予反馈,反过来去询问对方的感受,心情,倾听对方的需求。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通用21篇)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通用21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1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作为教师,阅读就更不可或缺。
阅读,不仅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也让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对各式各样孩子们。
本学期,我们低数组全体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书中阐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进行沟通,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
但是如果稍微留意一下,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在面对孩子时,一些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孩子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会比体罚更加可怕。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
书中详细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首先是观察,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
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家校访谈,在约谈某位家长之前,我会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个孩子,做出详细的记录,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就可以客观的描述事实,比如说,在上课时,孩子有没有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敢不敢举手,举了几次手,回答对了没有。
在做作业时,孩子对了几个,错了几个,有没有改正?是没有理解,还是粗心算错。
这样,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沟通起来也更为顺畅。
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如果能客观的描述问题,孩子才乐于跟老师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解决。
第二是表达感受。
我们的需要与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有些时候,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则鼓励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我们会发现班上的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原因引发冲突,比如说,A同学不小心碰到了B同学,B 同学如果还手可能机会立刻引发一场冲突。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精选37篇)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精选37篇)《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1历时一周,将这本不深奥,不长,能够指导实践沟通的书看完了。
一直觉得自己沟通能力挺强的,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一直在想我真的会沟通吗?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鲁思·贝本梅尔我想“沟通”是:能够诚实的表达自己,关切的倾听他人,这中间都不带有任何的批评与指责,只是陈述,双方不停地进行肯定与否定,最终达成一致的过程。
卢森堡博士的这本书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先从“诚实的表达自己”开始,通过具体的请求和情感表达来进行对话。
我想,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即便我母亲如今在我遇到事情时对我说“没关系,你很优秀。
”我依然感到沮丧、挫败、以及对母亲这句话的不信任,甚至变得越来越不想跟她说话。
一直觉得是她不理解我,而今天才明白,是因为我自己都没有坦诚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她提出具体如何做的请求,她又怎么知道怎么做才能让我满意呢?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体贴与倾听并不是真的体贴和真的在听。
沟通,从诚实的表达自己开始。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2暴力!这个听起来就很暴力的词!沟通!这个社会交际必备的技能!理解中的暴力就是动不动就动手打架、大声吼叫,甚至是战争等等,总之就是不和谐,很不文明,让人很不舒服的行为方式!而用这种方式去与人沟通,那无疑是非常不好的一种方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清楚她的不妥之处,但是,我们身边乃至于我们自身却经常如此,那些无情的语气话语即使不动手却伤人更深!唉,无比的感慨!多少次,自己也陷入这个冷暴力的漩涡当中!幸好,幸好我是一个相对理性的,给自己点个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己都能够快速脱离这个冷暴力的氛围,然后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真的非常庆幸读到这本书,非暴力沟通真的是爱的语言!只要在沟通的时候注意规避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多现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用心去感受爱的语言,那么,沟通的效果势必会比想象中好很多,幸福指数也会提高不少!一定要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体会和表达感受,去深刻感受爱的根源并请求帮助,那么你就将成为非暴力沟通的高手!书中总结12个关键字——懂观察,讲感受,谈需要,提请求!营造好沟通的氛围,学会使用爱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3这段时间有点疲惫,心中那个懒惰的小我时常在作怪;期末孩子的学习也让我焦虑,书读得也不走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幼师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幼师篇一《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最近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哎呀,我跟你说,感触那叫一个深!以前吧,我总觉得沟通不就是说话嘛,有啥难的。
可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
非暴力沟通强调的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这几个词听起来简单,可真要做到,不容易啊!比如说观察,咱平时可能就随口一说“你总是这样”“你从来都不”,这哪是观察呀,这简直就是乱扣帽子!得具体地说看到了啥,听到了啥,这才叫观察。
还有感受,我以前就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心里不舒服就憋着,或者一股脑儿地发火。
现在我明白了,得说清楚自己是伤心啦、生气啦还是别的啥感受。
就拿我和朋友的一次小争吵来说吧,我觉得她不理解我,当时我就火冒三丈,冲她大喊大叫。
要是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也许应该说:“亲爱的,我觉得很失落,因为我跟你说了我的想法,可你好像没听进去,我需要你的理解和支持。
”说不定这样,我们就不会吵得那么凶了。
不过,我也在想,这非暴力沟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万一情绪一上来,啥都忘了,那可咋办?也许这得不断地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吧。
你们说呢?是不是也觉得非暴力沟通很有挑战性?篇二《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我读《非暴力沟通》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就沟通这点事儿,能写出啥花样来?”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书里说的那些沟通方法,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搞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就胡乱指责别人。
就像我上次跟我妈吵架,我嫌她唠叨,不让我出去玩。
其实我真正的需要是自由和信任,可我当时哪能想到这些啊,就是一通乱发脾气。
还有啊,书中提到要倾听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这也太重要了!以前我跟别人聊天,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本没心思听人家说啥。
现在我知道了,倾听才是打开沟通大门的钥匙。
不过,我觉得吧,非暴力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随笔读《非暴力沟通》有感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非暴力沟通》。
也许当大家刚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
暴力?往往是人与人之间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强的名词,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和大家是同样的感觉,而且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而这样的一个名词却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
《非暴力沟通》中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
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
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现代社会老人倒了路人不敢扶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原因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冷漠、虚伪,其实是我们彼此的行为造成的。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新闻,说的是城管的工作人员劝摊贩遵守市场规定,结果双方大打出手,工作人员受伤。
这期间的问题就是沟通模式的异化造就了人际关系的紧张,人与人之间的无情正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无情啊。
如果双方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进行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就会妥善解决。
许多老师认为自己依法执教,不体罚学生,根本与暴力扯不上关系。
但实际并非如此。
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
教师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发生的概率也比较低。
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发生的频率也就更高。
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同事、哪怕是优秀教师的
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时候的确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隐蔽的暴力”虽然没有肢体上的冲突,但它同样会激怒受害者、迫使对方作出暴力反抗。
我们教师的工作天天与人打交道,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确实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敞开心扉,让孩子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让家长感受到我们对孩子的真诚用心,尽量少用或不用“强迫和惩罚”,让我们的阳光教育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