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的餐饮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你们知道中西方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差异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1.出席时间中国人是多样化时间观念的人,西方人是单一时间观念的人。
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因此,在参加宴请时,这一差异显得较为突出,一般说来,时间多样化模式的中国人更倾向于‘迟到’。
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到达,主人似乎也早有思想准备,通常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安排些其他节目,如打牌,喝喝茶,聊聊天等,让一些‘先到’的客人们消磨时间。
对于这种‘迟到’现象主客双方都习以为常,并不将之视为对主人邀请的一种轻视或者不礼貌的行为。
在西方国家各种活动都按预定的时间开始,迟到是很不礼貌的,正式的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十分钟后不到者,将会被视为不合礼仪,是对主人及其他客人的不尊重。
2.入座的位置中国一般是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有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在西方,一般说来,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那个座位是女主人的,与之相对的是男主人的座位。
女主人右手边的座位是第一主宾席,一般是位先生,男主人右边的座位是第二主宾席,一般是主宾的夫人。
女主人左边的座位是第三主宾席,男主人的左边的座位是第四主宾席。
3.上菜顺序在中国第一道菜是汤,紧接着是主食辟如干饭,再则是餐酒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在西方国家里上菜顺序一般是菜和汤、水果、餐酒、主食最后是甜点和咖啡。
4.餐具在中国餐具较简单一般只有杯子、盘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几种,而西方分有刀叉匙杯盘等,刀又分为食用刀、鱼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为食用叉、鱼叉、龙虾叉。
茶杯,咖啡杯为瓷器并配有小碟,水杯、酒杯多为玻璃制品。
5.进餐礼仪中餐的进餐礼仪体现一个‘让’的精神宴会,开始时所有的人都会等待主人,只有当主人请大家用餐时,才表示宴会开始,而主人一般要先给主宾夹菜,请其先用。
中西餐饮礼仪的对比

中西餐饮礼仪的对比中西文化向来有着巨大的差异,那么中西餐饮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礼仪区别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中西餐饮礼仪的对比,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用餐氛围的差异由古至今,国人都非常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感情。
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崇尚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讲究面子排场,气氛之热烈常常令人叹为观止。
在用餐过程中,国人喜欢相互敬酒,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地喝。
主人还要劝客人进食,生怕客人吃不饱、吃不好,甚至会不断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盘子里夹菜,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主人的热情和诚意。
虽然从卫生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不足,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和合”、“团圆”的普遍心态,由此可以看出延承至今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格。
当然,大声喧哗的就餐方式已经为现代就餐礼仪所摒弃。
西方人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实行分餐制,每人各自点菜,各持一份,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不替他人取菜、不吸*、不劝酒;喝汤时不能发出响声,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不要*嘴唇或咂嘴;可以与左右客人轻声交谈,音量保持对方能听见的程度即可。
其实,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际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客人之间。
与*饮食方式的差异更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话都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总是缺少了和乐融融的气氛。
二、席位安排的差异中式餐饮一般采用圆桌共餐的形式,其席位一般是依餐厅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面门、朝阳,或依室内装饰所体现出的突出位置设定尊位。
通常服务员摆台时会以口布折叠成花、鸟等造型,尊位造型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
在民间吃饭,尊位可以是主人就座,但当有前辈、领导、长辈或认为是重要的客人时,尊位必须请最长者、最重要的客人就座,主人可以陪伴在最重要的客人左右。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精选文档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国文化,关联极其密切。
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自文明产生以后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
综观我国五千年文化史,虽然封建礼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不过人要吃饭总是天经地义,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发展。
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
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
这样促使中国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国手工业的发达,使得中国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
即不仅要获得良好的感观享受,还要获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
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饪技术发达、食谱广泛、饮食含义丰富。
[2]2、西方饮食文化的特征理性的西方人在饮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们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营养。
中国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在一些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欢喝果汁,平时吃饭也很喜欢吃蔬菜沙拉,很少与炒菜沾上边,并且生吃蔬菜加上点沙拉酱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维生素。
二、中西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1、位置安排礼仪中西方都讲究宴请的座位安排。
中国的入座的礼仪是先请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请年长者就坐根据辈分依次入座,中国人比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为这个也象征的权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视的或者地位道高权重的会上上座,就像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一般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都会说:“来来,请上座。
”当我们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也不要弄出响声来更不要到处随便走来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礼仪也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这个场景我们也可以经常从电影里看到,西方绅士的男生和美丽的女士去约会就餐的时候,都会很绅士的拉开椅子让女士就座。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中西方文化对比下,餐桌礼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各不相同。
下面就来具体对比。
一、餐桌礼仪行为规范中西餐桌礼仪在行为规范上的差异比较显著。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食物主要是以碗和筷子进行摆放和取食,而西方文化通常使用刀叉等器具,因此,在使用餐器时,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就有所不同。
其中表现出的最大差异在于取食方式。
1、舀饭。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舀饭时要掂起碗和吃筷,一个筷子固定住饭碗,另一个筷子舀出饭来,而在西餐中很少这么做。
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刀叉来切割食物,然后从盘子中翻起食物,送到口中。
2、使用器具。
在中国文化中,筷子的使用是有一定技巧的。
例如说,泡馍要用手搓成小坨,夹起来时要用两只筷子“夹住”它。
而在西餐中,人们会使用刀叉、勺子等更为常用的餐馆工具,以帮助他们获取食物。
二、餐桌礼仪礼节习惯除了行为规范的差异之外,中西餐桌礼仪在礼节习惯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1、用餐时间。
在中国的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用餐时间是晚上。
晚餐往往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由于工作关系,中午也可能会参加商务宴会。
而在西方文化中,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都相对固定。
在工作日的中午,人们快餐或者简单解决饮食问题,而在晚餐时则会享受美食与美酒的盛宴。
2、口味趣味。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讲究自然、养生健康,饮食有着多种养生之道和口味选择。
例如说,中国人很重视养生和保健之道,经常将不同的膳食组合作为养生,如养生汤、保健粥等。
而在西餐中,口味以酸、辣、咸、甜四种感官味道为主要体验,许多喜欢吃各种辣椒、葡萄酒、海鲜食品。
总之,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体现在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上,也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本质差异性的影响所导致。
无论是中式餐桌礼仪还是西式餐桌礼仪,都是要讲求文明、规范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餐桌礼仪习俗,也是促进各种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饮食文化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文化特征之一,各种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等方面。
下面将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比较。
首先,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
在中国,餐桌礼仪强调尊重长者和上级,家长和长辈会首先开口,作为晚辈的人要等长辈开口后才可以进食。
同时,中国人认为将饭碗端起来吃是不礼貌的行为,应该将饭碗放在桌子上,而且要吃得慢且安静。
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欧洲,餐桌礼仪相对轻松,人们可以随意开口说话和吃饭,也没有严格的次序要求。
其次,中西方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菜肴的搭配,咸甜酸辣五味俱全,追求菜式的口味层次感。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更注重主食和肉类的搭配,例如,肉类会与马铃薯、面包或意大利面等主食搭配。
此外,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进食,将菜肴一道道拿起来品尝,而西方国家则使用刀叉进食,将菜肴切割后再送入口中。
再者,中西方在食材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注重蔬菜、豆腐和米饭等植物性食物的摄入,认为这些食物有助于保持身体的平衡。
而西方饮食文化偏向于肉类和乳制品的摄入,认为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质,有助于肌肉和骨骼的发育。
最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用餐时间上。
中国人习惯于分三餐,即早餐、午餐和晚餐,晚餐时间通常较晚,晚上8点左右。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用餐时间更加灵活,较早进餐,通常晚上6点左右吃晚餐。
总之,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体现在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食材选择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人对饮食的态度和文化认知的不同。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也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
中西方餐饮礼仪

中西方餐饮礼仪中西方餐饮礼仪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1. 座位安排: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年长者或地位较高的人通常坐在主位上,而西方则更注重平等和尊重,所有人都可以轮流坐在主位上。
2. 用餐方式:中式餐饮通常采用圆桌,大家围坐在一起享用食物。
而在西方的餐饮中,用餐者通常使用餐叉和刀子来切割食物,并且通常使用餐巾来保持整洁。
3. 食物品尝:中式餐饮注重品尝各种不同口味和风味的食物,而西方餐饮则更注重对食物的营养和健康的考虑。
4. 饮酒文化: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酒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西方,饮酒并不是必需的,甚至有些人并不喜欢喝酒。
5. 用餐礼仪:在中国,当主人敬酒或给客人夹菜时,接受者应该表示感谢并接受。
而在西方,客人通常会感谢主人但不必接受主人的敬酒或夹菜。
6. 餐具使用:在中式餐饮中,筷子是主要的餐具,而汤匙则用于喝汤。
在西方的餐饮中,餐叉和刀子是主要的餐具,汤匙则用于舀汤。
7. 餐桌气氛:中式餐饮的气氛通常较为热闹和欢快,而西方的餐桌气氛则更注重安静和优雅。
8. 餐前准备:在中式餐饮中,餐前准备通常包括摆放餐具、准备食材和调料等。
而在西方的餐饮中,餐前准备通常包括摆放餐具、餐巾和鲜花等,同时也会为每个人准备一杯水。
9. 用餐节奏:中式餐饮通常比较快节奏,讲究效率和速度。
而西方的用餐节奏则更加缓慢,注重品味和享受。
10. 敬酒文化: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当主人敬酒时,接受者应该先以茶或饮料回敬,以示尊重和谦虚。
而在西方,客人通常不必回敬主人的敬酒。
11. 餐后礼仪:在中国,用餐结束后,客人应该向主人表示感谢并告辞。
而在西方,客人通常会感谢主人并提供一些反馈和建议。
12. 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菜系种类繁多,口味各异,而西方则更注重食材的营养和健康。
总的来说,中西方餐饮礼仪存在很多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的餐饮礼仪并尊重对方的习俗是非常重要的。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中西饮食文化(一)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
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
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
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
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
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
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
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着特点: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
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
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
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
班级:土木C135 姓名:刘硕学号:136918
2014年12月21日
中国古今餐桌礼仪
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
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特别具体的英国礼仪寻找困难,可参考正规书籍
1、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
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2、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
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
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
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
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
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
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支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支手拿叉取菜。
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3、喝汤时不要啜,吃东西时要闭嘴咀嚼。
不要舔嘴唇或咂嘴发出声音。
如汤菜过热,可待稍凉后再吃,不要用嘴吹。
喝汤时,用汤勺从里向外舀,汤盘中的汤快喝完时,用左手将汤盘的外侧稍稍翘起,用汤勺舀净即可。
吃完汤菜时,将汤匙留在汤盘(碗)中,匙把指向自己。
4、吃鱼、肉等带刺或骨的菜肴时,不要直接外吐,可用餐巾捂嘴轻轻吐在叉上放入盘内。
如盘内剩余少量菜肴时,不要用叉子刮盘底,更不要用手指相助食用,应以小块面包或叉子相助食用。
吃面条时要用叉子先将面条卷起,然后送入口中。
5、面包一般掰成小块送入口中,不要拿着整块面包去咬。
抹黄油和果酱时也要先将面包掰成小块再抹。
6、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
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
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7、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
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
吃水果时,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8、用刀叉吃有骨头的肉吃有骨头的肉时,可以用手拿着吃。
若想吃得更优雅,还是用刀较好。
用叉子将整片肉固定(可将叉子朝上,用叉子背部压住肉),再用刀沿骨头插人,把肉切开。
最好是边切边吃。
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
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
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
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
9、吃面包可蘸调味汁吃到连调味汁都不剩,是对厨师的礼貌。
注意不要把面包盘子“舔”得很干净,而要用叉子叉住已撕成小片的面包,再蘸一点调味汁来吃,是雅观的作法。
客人们一般各自从菜肴盘里取适当份量在自己的盘里后再将菜盘传递给邻座。
男士应负责给旁座女士添进食物及斟酒。
如果觉得酒已经喝得差不多了,那么就别再逞强,让杯子满着状态,别人就不会再给你倒酒了。
喝酒之前记得先擦拭一下嘴唇,保持整顿饭杯子始终透明清洁。
需要用餐巾擦拭嘴
巴时,最好用两手握持餐巾为之。
如果主人邀请你再添加菜肴,礼貌地先拒绝一次,以免落得饿鬼败誉,最好等主人再次邀请时始可接过菜盘。
如果有一道菜一点都不对你的胃口,还是勉强吃一些,别使主人难堪。
是不是总要在自己的盘子里故意剩下一些食物,以表示吾非饿狼或酒足饭饱也?答案:未必,一般把盘子扫得光光的反而会使主人高兴,特别是对精心选择及准备菜肴的女主人的一种赞扬欣赏与感谢。
用餐礼仪有很多的,一般讲究的是什么“不适合”或“禁止”做的,例如:
- 别满嘴食物时说话
- 吃饭时闭上嘴巴,别弄出惹人厌的声音
- 汤很烫时不要用嘴巴去吹(使它变凉些)
- 别用刀去切色拉青菜,煎蛋或面条
- 土豆(或薯类)不要自己用刀或叉去“压制”土豆泥- 用一小块面包轻轻地把肉块或菜蔬推到叉子上食用,别- 万一嘴巴里不慎有鱼刺,千万别用手指去拔取,应从嘴角轻放在叉子上然后放在自己的盘子边上。
- 一般说来,用面包块沾取盘子里的酱汁来吃是很不礼貌的。
(虽然诱惑力极大!)
- 吃奶酪或起司时切忌像早餐抹果酱似地吃,要一块块地来
- 在餐桌上用牙签很不雅观,绝对要记得这个忌讳
- 女主人示意后嘉宾始可离开座位,餐巾不需要折叠,边起身边把餐巾放在自己盘子旁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