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七章 俄国新闻传播史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18~19世纪中叶,俄国早期的现代报刊

由于俄国长期处于高度集权统治下,俄国没有从民间新闻纸转向官方报刊的发展过程,

而是形成了由官办到非官办的发展过程。

(1)1702年12月,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出版一份印刷报纸,于是便开始了俄国的现代

新闻史。1703年1月2日,该报以《莫斯科王国和邻国发生的值得知道和记载的军事和其

他事件新闻》为报名出版。1719年该报改名《圣彼得堡新闻》,简称《新闻报》。该报主要

读者是政府官员,始终是沙皇政府的官报。最初,报纸出版不定期,1815年起变成日报,

是为俄国最早的日报,1917年停刊。

(2)俄国最早的杂志是官办的,即1728年俄国科学院接管《新闻报》后出版的《新 18~19世纪中叶,俄国早期的现代报刊

19世纪中叶至1917年,在“放宽—收紧”政策中顽强发展的俄国新闻传播业 1917—1925年: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 苏联新闻传播业初期的发展(1925—1940) 1925—1991年: 二战时期的苏联新闻传播业(1941—1945) 苏联新闻传播业的发展 战后新闻事业恢复和发展时期(1946—1986) 苏联的新闻改革时期(1986—1991) 初期的变化

“8·19”事件后俄罗斯 传媒业的集中

联邦共和国的新闻传播业 传媒所有制的结构特点

俄罗斯联邦新闻传播业的现状

国新闻

传播史

闻报每月注释》。俄国人写的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是18世纪中叶主编该报的M.B.罗蒙诺索夫写的《论新闻业者的责任》。

(3)1756年,俄国的第一张非官方报纸《莫斯科新闻》由莫斯科大学创办,全国发行,每周发行两次,初期偏重于传播科学知识和介绍西方思想观念。

(4)18世纪中期,俄国出现了一系列讽刺杂志,但影响微小。18世纪末,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为维护统治,开始对民办报刊实行压制,传播民主主义思想的报刊全部被查封。1796年,正式建立书报检查制度。

(5)19世纪初,俄国一些政府部门开始出版自己的机关报。从1837年起,俄国的各省政府开始出版省政府的机关报,逐渐形成俄国的官报体系。这类报纸统称“省府公报”,内容主要是政府法令、简要的国内外消息以及地方志或民族志,刊期通常为每周2~3期。报纸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职能部门或行政机关内的官员,不是面向社会的,实际影响力有限。

(6)1756年,莫斯科大学模仿《新闻报》创办了《莫斯科新闻》,最初是一家小型报纸,后来发展成大型报纸,1859年成为日报。该报实为“公办”,受沙皇政府的控制相对间接,传播了一些科学知识和新思想。1791年,在该大学又出版了最早面向社会的杂志《莫斯科杂志》。

(7)1825年,俄国出现向西方学习、主张改革的青年贵族自由派“十二月党人”,他们出版了俄国最早的一批反对派政治刊物,其代表是雷列耶夫,1795—1826)主编的《北极星》。第二年沙皇颁布了更为严厉的书报检查“铁的法典”,并成立由三位大臣组成的最高书刊检查委员会。为防止革命蔓延到俄国,沙皇又特别成立了出版监督委员会,对出版物内容的检查极为苛刻和愚蠢,因而1848—1855年被称为俄国新闻史上“阴暗的七年”。

(8)鉴于严酷的书报检查制度,俄国的反对派的报刊,或者只能秘密出版;或者以谈论文学等的形式出现。用《伊索寓言》的方式说话,这是俄国沙皇时期新闻传播的特点之一。

二、19世纪中叶至1917年,在“放宽—收紧”政策中顽强发展的俄国新闻传播业

1.19世纪中叶放宽—收紧政策中发展着的新闻业

沙皇于1858年放宽了报刊不得讨论政治的限制,1865年4月颁布较为宽松的出版法。俄国的民营报刊得以出版。

(1)这一时期,较著名的报纸有《俄罗斯新闻》、《祖国之子报》、《呼声报》、《新时报》;较著名的杂志有《俄国言论》等。

(2)在彼得堡出版的《新时报》1876年转手于阿·谢·苏沃林后,成为俄国最大的商业性日报,苏沃林本人也成为沙皇时期俄国唯一拥有数家报刊的报业主。《新时报》的政治倾向经常发生变化,而商业利益是主要的。苏沃林也曾出版过温和的反对派日报《俄罗斯报》(1903—1905)。苏沃林可以说是那个时期俄国报人在政治与报业之间徘徊的典型代表。

(3)最早的通讯社是1866年在彼得堡创办的俄罗斯通讯社,该社曾在国内一些城市建立分社或办事处,出版《电讯通报》,但只断续存在到1878年。另外还有两个通讯社,即1872年建立的国际通讯社和1882年建立的北方通讯社。这三个通讯社均为民营,由于与德国沃尔弗通讯社(俄国属于该社报道的势力范围)竞争相当吃力,存在时间均不长。

(4)1860年,原来的反动文学日报《北方蜜蜂》主编易人,把报纸转变为大众报纸。有的新闻史著作把该报视为“俄国第一家黄色报纸,发行量当时居俄国首位”。1864年,俄国开始出现开本小型化的大众报纸;1866年,俄国第一家晚报《晚报》在彼得堡出版。

(5)流亡国外的俄国民主主义者亚·伊·赫尔岑和奥格辽夫先后在英国和瑞士出版《钟声》杂志,秘密运到国内,发行面很广。该刊抨击专制制度,开展对农奴制的讨论,共出版俄文版245期,每期发行2000~3000份。他们还出版了纪念十二月党人的不定期刊物《北极星》。该刊尖锐地提出了解放农奴和废除书报检查的要求。

(6)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俄国新闻传播业,呈现一种畸形的发展状态。具体表现在:

①新闻媒介本身作为企业在发展,但作为专职的传播新闻的媒介,政治上受到无所不在的书报检查的监视。

②在较为纯粹的商业或专业领域,俄国的新闻传播业还是在继续缓慢地发展,这时出现的较为重要的报纸有《新闻与交易所报》、《实业记者报》、《俄罗斯言论报》,以及官方的《财政与工商业通报》等。

(7)1894年俄国的官方通讯社——“俄国通讯社”在彼得堡建立;随后又在1902年成立了另一家官方的“商业通讯社”。1904年,为加强力量,又以商业通讯社为基础合并两社,建立官方的“圣彼得堡电报通讯社”。1914年该社改名“彼得格勒通讯社”。

2.20世纪初叶放宽-收紧政策中发展着的新闻传播业

(1)《火星报》

①1900年12月,列宁与国外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共同创办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秘密报纸《火星报》。

②通过报纸的发行系统,《火星报》通过报纸传播马克思主义,统一党的指导思想,达到最终重建党的目的。1903年1月3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彼得堡委员会出版了一期题为《出版不自由的二百年》的小报,号召废除书报检查,消灭专制制度。

③在《火星报》的组织下,党的组织机构得以恢复。《火星报》此后成为该党的中央机关报至1905年,列宁因党内意见分歧退出编辑部,该报由在党的领导机构中占多数的党内孟什维克派主持。

(2)有限的新闻出版自由

1905年,俄国不断发生个人罢工、军队起义等事件。经过斗争的反复,沙皇于俄历10月30日被迫作出有限的让步,承诺建立国家杜马(议会)、开放言论等。在这种气氛下,俄国新闻界获得了有限的政治方面的言论自由,各个反对派政党,都公开出版自己的报刊。

①1903年重建后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两派,即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在11月分别出版了公开的日报《新生活报》和《开端报》,两派的报纸被查封后又在12月共同出版公开日报《北方呼声报》。由于较为激进,沙皇政府很快又将它们查封。

②这次有限的新闻出版自由的时间短暂,随着1907年6月3日(公历16日)沙皇政府首脑斯托雷平发动沙皇认可的政变而草草收场。

(3)“斯托雷平反动时期”

①第二届杜马被解散后,俄国进入了黑帮派统治的“斯托雷平反动时期”。这个时期黑帮派的报纸《俄国报》,以及国家杜马右派的报纸《庶民报》成为强硬的政治性报纸,其他商业性的大报,也不同程度地依附于黑帮派。

②1912年“连纳惨案”后,沙皇的政治控制相对减弱,激进的政党得以在此公开出版报刊。影响较大的是社会民主共党布尔什维克派创办的《真理报》,以及孟什维克派创办的《光线报》。

(4)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沙皇统治的最后几年已经不能完全控制局势。各党派不断出版报刊,同时又不断被政府查封,这种拉锯战对各个政党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三、1917—1925年:苏维埃俄国新闻体制的形成

1.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的设想和初期众多报刊并存的局面

(1)1917年9月25日,列宁在《工人之路报》(改换名称的《真理报》)第11号发表了一篇文章《怎样保证立宪会议的成功——关于出版自由》。他认为目前俄国的大报纸都是资产阶级的,因为它们垄断着广告;而且它们不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意志上的。

(2)1917年11月17日,列宁起草了一份《关于出版自由的决议草案》,这份文件指出:“工农政府认为,出版自由就是使报刊摆脱资本的压迫,把造纸厂和印刷厂变成国家的

财产,让每一个达到一定人数的公民团体都享有使用相当数量的纸张和相当数量的印刷劳动的同等权利。”

(3)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基本上是按照列宁的这个思想行动的,只封闭了属于大资产阶级的商业性报纸和直接对抗革命的反动政党的报纸,其他小型的商业性报纸和众多党派的报纸基本没有动。

(4)到1918年9月前,苏维埃俄国尚有商业性报纸226家、政党报纸235家。彼得格勒通讯社则与苏维埃的新闻局于1918年6月合并为俄罗斯电讯社,缩写简称“罗斯塔社”,作为国家的中央通讯社。《消息报》编辑部在十月革命后改组,由布尔什维克党人主持,仍然是苏维埃的报纸。

2.列宁无商品交换的军事共产主义试验,非布尔什维克报刊的反抗与消灭

(1)列宁于1918年3月写作《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他当时把社会的激励力量寄托于党和苏维埃的报刊。认为报纸保守商业秘密是资产阶级的做法,要把报纸通消息的作用减少。

(2)列宁决定取消报刊的订阅制,指出:“在报纸的分配方面,我们取消了订阅的办法。这是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随后几个月内连续发生自卫军的叛乱,全国总动员,这一设想很快以军事共产主义的形式得到实现。

(3)为了指导当时复杂的经济工作,苏俄人民委员会创办了《经济生活报》和《贫农报》,它们隶属的政府机关多次变化,但基本任务没有变化,即以指导城市经济工作、农村经济工作为主。

(4)原来与布尔什维克党共同执政的两个党,即孟什维克党和社会革命党被宣布为非法,从而它们的报刊也被查封。在危机的情况下,为了巩固政权,大量的资产阶级报刊在1918年白卫军叛乱时被封闭。到1919年底,除了布尔什维克的报刊外,其他报刊全部停

复旦大学广播电视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首先是广播电视学的八本参考书: 1、《新闻学概论》(第四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华夏出版社2000 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英)古德温、惠内尔编著,魏礼庆、王丽丽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电子媒介节目设计与运营:战略与实践(第六版)》(美)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著,谢新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视觉文化导论》(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然后是一些当做拓展补充的书以及自己整理的一些小资料~~ 1、《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陈昌凤清华大学出版社 4、《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新闻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6、《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7、《新闻理论应试精要》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 8、《新闻学概论》刘建明,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9、《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二版)郭镇之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0、最后就是自己整理的从1999年到2013年的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真题,以及2001年到2012年清华大学的新闻史论真题和传播学真题~~还有还有~~我按照新闻史、传播学、新闻理论三个板块给复旦大学2006年到2013年的基础真题分了类~~还有还有清华大学郭庆华老师的《新闻学概论》的课件,个人认为这本资料很实用~~还有还有因为广播电视的网上资料比较少,我自己费了好久在网上搜集的一点前辈的考研经验,是有关复习方法的,个人认为还是挺能受益的~~ 亲们,打扰了,以上是我手头有的复旦广播电视专业的考研资料~~ 本来打算今年考复旦大学的广播电视专业的,可是突发情况不能考研了,我复习有些时候了,参考书买了不少,现在自己留着也没用~~ 好啦~~啰嗦了这么多,希望有需要的亲们可以尽快联系我哦~~我的QQ是1966552468,祝好各位~~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索引 一、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什么事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2、唐代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 3、评述宋代邸报、小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与作用。 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二、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 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2、分别评述《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万国公报》、《申报》等著名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性质与特点 3、国人办报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4、评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三、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1、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 2、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原因、特征与意义 3、简要评述梁启超的报刊思想 4、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1、《中国日报》创办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2、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 3、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 4、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5、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6、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 7、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五、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1、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 2、什么是癸丑报灾?它说明了什么? 3、简述反袁宣传 4、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5、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 六、五四时期的新闻宣传 1、《新青年》是怎样创办的?它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 2、《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它的报道和评论有什么特色? 3、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刊物是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4、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那些方面?(即五四时期的报刊宣传特点) 七、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宣传 1、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_笔记_总结讲解

一、新闻与宣传 1.两者的定义和差别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是在追求“不断发生的事情”中对事实的叙述。 新闻传播的归宿是“受者晓其事”。 宣传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在政治宣传中,观点的赞同者可能会积极地接受宣传,而观点相佐者,则会回避接受和抵制宣传。在商业宣传中,只有需要者才会响应宣传,其他人很少会主动接受宣传、喜欢宣传。 从表现方式看,新闻与宣传的差别是: 第一,新闻重信息,宣传重形式。 第二,新闻重新异,宣传重反复。 第三,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 第四,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机。 第五,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 第六,新闻重平衡,宣传重倾斜。 2.宣传的“最大-最大策略”。 在你我双方的关系中,增加我的利益,同时也会增加你的利益。 3.宣传伦理 戈培尔发动“波兰威胁”的宣传攻势时有一句名言:“宣传只有一个目标:征服群众。所有一切为这个目标服务的手段都是好的”。 4.新闻中的宣传,分析问题的参照系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梅里尔等列举了11种常用于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Merrill,Lee & Friedlander,1990)。这些宣传技巧的使用便形成了语义噪音,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的困难。它们是: (1)用单向和静态的方式表现人物和事件,使受众形成定向思维(creation of stereotypes); (2)把观点包装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 (3)有选择地使用引语,通过表面客观的手段达到主观的目的(speaking through sources) ; (4)使用情感动词和副词对直接或间接引语呈现否定或肯定的态度(biased attribution); (5)在信息方面有所选择,如记者有时使用某些事实而不用另外一些事实(information selection);(6)不顾受众的知情权,对某个新闻事件完全不报道或漏掉新闻事件的某些事实(news management);(7)采用不同的称号(use of labels),如,一个新闻事件中的“游击队员”(guerrillas )可能在其它地方就变成了“自由战士”(freedom fighters); (8)用笼统的词语进行概述(vague authority),比如使用“许多人”或“大多数人”(many people或most people)等词语; (9)根据要塑造的形象选择性地使用不同的语言、照片或音响资料(selective factuality); (10)以偏概全,用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 (11)借口无法查对,对事实不再进行追踪(the “not available” ploy),这种方法经常用在报道结尾。这样,新闻报道经过层层把关人的把关,并运用了记者和编辑的宣传手段之后才得以形成的产品,读者所读到的信息已经和原始的事件有了一定的差异。 5.新闻≠舆论另注意:公众舆论一词是错误用法 新闻是对客观发生的事实的叙述。舆论是社会中自然产生的、自在的意见形态。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 14.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1780年至19世纪50年代,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时期 1.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 (1)1757年,英国人与印度人在印度西部的普拉西展开了一次决战——普拉西战役,此后,胜利了的英国人开始在印度站住了脚,占领了印度东部恒河口一带的富饶土地(孟加拉地区),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进行殖民统治(首府加尔各答的威廉斯堡)。 (2)此前英国人已经控制了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商业城市孟买和东南海岸的商业城市马德拉斯。因此,印度最早的现代报刊,便是在这三个城市首先出现的。 (3)随着英国在印度进一步扩大殖民范围,1857—1859年全国性的印度土著士兵起义失败后,英军占领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此后英国不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而实行直接统治。现在南亚次大陆主要国家的现代新闻业,都是英国人直接引入的。 1780年至19世纪50年代,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时期 印度民族运动报刊在各地的出现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 民族运动的报刊向全国的发展 年代,印度新闻传播业的民 悄然发展的商业报刊 族斗争和党派斗争时期 通讯社和广播的出现 英国殖民当局对本地文报刊的箝制性新闻政策 英属印度各部分独立后的新闻传播业 独立后印度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征和变化 印度目前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格局 印度 新闻传 播史

2.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 (1)1766年,英国人博尔茨(William Bolts)在孟买出版了一份没有报名的报纸,其中包含一些抨击殖民当局的内容。该报存在时间不长,可算是印度新闻业的一个序曲。 (2)1780年1月29日,另一个英国人(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的印刷工人)希基在加尔各答创办了印度第一家较正规的报纸《希基氏孟加拉公报或加尔各答大众广知者报》。该报为英文周报,每期两页,主要报道政治和商业新闻。 (3)英文报纸出现,较早的如1784年作为英国孟加拉管区的官方机关报《加尔各答公报》、1785年创办的《孟加拉新闻》、1785年创办的《马德拉斯信使报》、1786年创办的《加尔各答纪事报》、1789年创办的《孟买先驱报》、1790年作为英国孟买管区机关报的《孟买信使报》、1791年创办的《孟买公报》等。 (4)1785年加尔各答出版的《东方杂志》,是印度第一家杂志。 (5)1802年作为英国锡兰管区的官方机关报《政府公报》(Goverment Gazette),是为现在斯里兰卡最早的现代报纸。 (6)1836年,英国人在缅甸毛淡棉创办《晨星报》和《毛淡棉纪事报》,是缅甸最早的现代报纸。1845年,在英属印度西部沿海城市卡拉奇,英国人纳皮尔爵士创办官方报纸《卡拉奇广知报》,是现在巴基斯坦最早的现代报纸。1850年英国在达卡创办的《达卡新闻》,是现在孟加拉国最早的现代报纸。 这些报刊全部为英文,以在印度的英国人为主要读者对象。 3.新闻政策 (1)第一家报纸《孟加拉公报》出版后不久,就由于触犯了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出版者希基一度被关进监狱。印度远离英国本土,英国中央政权对其鞭长莫及,殖民当局的新闻政策常常因总督个人观点的变化而变化。

有关新闻传播考研真题的那些事儿

有关新闻传播考研真题的那些事儿 考取复旦新闻学院对现在的我来说,是飞越鸡肋的最佳选择。永远都面临选择,是咽下鸡肋还是饿着肚子去等待美味鸡汤。我了解我自己,我受不了鸡肋,在国内二流的本科虽然可以保证成绩优异,但四年的鸡肋平台已经触碰到了我的底线。所以,安心考研之前,我不顾周围人的反对,毅然绝然把鸡肋们都丢了――放弃保研、放弃工作机会、放弃考公务员,等等。他们说,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你真傻。 \ 以上就是我考研之前的心态总结,也就是why,为什么我要考复旦新院。不想花费太大篇幅来描述我的心情起落,因为我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只会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借鉴到考取复旦新院传播学的策略,所以,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直接进入正题,以下是我的整体复习思路,如何在半年内把复旦新院拿下。 传播学专业课 1、研究真题:重中之重 相信我,复旦新院出题的重复性很高。于是,真题就是所有考生都知道的重点。暑假刚开始看第一遍专业课的时候,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抓不住重点,似懂非懂。看过真题之后,再反馈到书上的知识点,很快就能发现参考书目中常考的重点章节。 这点也许你已经明白,也已经在论坛上找到了一些零碎的真题。你现在已经知道该做什么,也就是what,问题是how?我下面的分析是大多数死读书的没有想到过的。 研究真题,其实就是抓重点,以不变应万变。那真题中重复的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考前能够尽最大努力抓住的“不变”是什么?都是原题吗? 其实是考点。研究真题,也就是研究真题的出题思路,也就是抓住真题的考点,也就是抓住考试的重点。抓住真题的考点,比抓住真题更灵活。虽然参考书目每本各不相同,但常考的考点都可以大致分为两部分,死考点和活考点。死考点也就是变动不大,就算变换出题方式,答题的大致思路也不会改变多少的考点。比如黄瑚那本新闻史的内容,相对而言就都是死考点,是我们最应该把握住的。同一个考点,会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的方式来反复考察。例如邹韬奋,名词解释考过邹韬奋(1991)、《大众生活》(2007)、简答题2002年和2009年都考过他主编的“六刊一报”、论述题1993年考过他主编的《生活》周刊的历史与特色,2001年考过邹韬奋的办报活动。那是不是把这几个考点都准备好背牢了就OK?归纳类似死考点的出题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同样的考点六七年会原封不动重复出现,相关的考点有可能几年内会变换着出现,考查过历史人物,换着考察他的办报活动,或者报刊。那么进一步,这一考点还能举一反三,比如《生活》周刊考过论述题了,很可能就会再考名词解释和简答,邹韬奋的办报活动考过论述了,很可能再考成简答――05年考过论述梁启超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我考前自己准备了很详细的答案,果然,10年考察了简答题。再进一步,这一考点能否再发散思维?《生活》周刊被封后,邹韬奋好友杜重远挺身而出,创办了《新生》周刊。而“《新生》周刊”1996年考过名词解释,“新生事件”1997年考过名词解释……再继续发散,等等。总结上述思路,考点与考点之间,题型与题型之间都不是孤立的,灵活并且有联系的掌握真题,把握其出题思路,才算把真题的考点研究透了,才算真正抓住了重点。 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一门,150分的卷子,09年死考点能占据到90分,10年也有80几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 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 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 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 1)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 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 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 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 一、逻辑元点 1、“新闻”:中国新闻史 新闻的定义: (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 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 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 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 1、本体范式 (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 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 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2、革命范式 (1)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 (2)历程 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1955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章节题库(第七讲 新闻法)【圣才出品】

第七讲新闻法 一、概念题 1.新闻法规[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新闻法规是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颁布的规定、规则,是国家实施管理的主要依据。它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体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有三种形式:①以立法形式正式颁布的《新闻法》;②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③有些国家并没有单独成文的《新闻法》,而把新闻法规的有关条文写入《宪法》、《民法》、《刑法》以及其他的专用法律条款中。 2.新闻纪律[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研] 答:新闻纪律是新闻媒介的控制者(政党、组织、财团等)为维护所属新闻媒介的性质、工作秩序,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而制定的工作制度和行为准则。主要内容包括:履行自己的职责,执行有关的决议和命令,遵守特定的规章制度,保守规定范围内的秘密等。宣传纪律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强制性,对所辖从业人员有着普遍的组织约束力;②阶级性,具体体现新闻媒介所从属的阶级的利益、意志和追求;③随动性,即随着传播目的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增删和调整。 3.新闻法治[人大2009年研] 答:新闻法治是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产物,同时又是促进民主与自由、实行正当新闻自由的强

制性规范。把新闻活动纳入一定的法理体系,即纳入法的正义与公平,构成新闻法治的理念。新闻活动的法律规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制定专门的新闻法(又称成文法),另一种是在宪法、刑法、民法、保密法、著作权法、判例法等法律中含有适用于新闻出版的法律条款(又称条文法),对媒介行为进行必要的保障和限制。新闻活动的法治,既是新闻自由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控制的主要手段。 4.隐私权[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清华大学2007、2005年研;南开大学2006年研] 答: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的主要含义包括: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②隐私的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③侵害隐私权的方式通常包括侵扰自然人的生活安宁,探听自然人的私生活秘密,或在知悉他人隐私后,向他人披露、公开,或者未经许可进行使用。隐私权的主要内容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 5.表达权[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从一般意义上看,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在任何国家,受众作为公民的表达权既有保障也有限制,任何表达自由必须在法定范围内。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配套题库(含考研真题)(英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三章英国新闻传播史 一、名词解释 1.路透社(REUTERS)[南京师大2018年研;四川大学2017、2016、2015年研;南京大学2016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清华大学2005年研;中传2004年研] 答: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也是英国创办最早的通讯社。1851年由朱利叶斯·路透创办于伦敦。路透社的主要业务分为两大类: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信息。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2007年5月,路透社被加拿大汤姆森集团以87亿英镑并购,现在名为“汤姆森-路透社”。 2.英国广播公司[南京师大2019年研;人大2016年研;厦门大学2016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研;中传2013年研] 答:英国广播公司是英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是英国的一家政府资助但却独立运作的媒体,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英国广播公司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①独家垄断时期:1922年10月,马可尼公司联合西方电气公司等另外五家无线电企业组建了民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同年11月1日开始营业,14日在伦敦开始日常广播。1927年元旦,英王颁布“皇家约章”,将其改组为公营的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授予它在全国进行无线电广播的特权。 ②“双头垄断”时期:1955年9月22日,独立广播公司伦敦电视台首次播放节目。它的

建立,标志着英国出现第一家靠广告收入和出售节目而维持经营的商业性广播电视公司。③竞争时代:进入70年代后,新传播技术的应用使得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发展迅速。新型的卫星电视台,通过卫星技术向国内外传送新闻和娱乐节目。 3.星法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中传2008年研] 相关试题:星法院法令[湖南师大2020年研;华南理工2020年研] 答:星法院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出版法庭,1570年,伊丽莎白女王将参议院的司法委员会独立为皇家出版法庭,该法庭完全为封建王朝压制言论服务。1586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出版法庭命令”,即著名的“星法院法令”,在颁布后的54年间,星法院成为英国出版自由的最大桎梏。后来克伦威尔专政、查理二世复辟时期都将此法作为出版管理的基础。该法令的执行,在伦敦由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在地方由教会和地方长官负责。1641年,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下,“星法院”和皇家特许出版公司才被正式取消,这是英国报业第一次获得出版自由。 4.约翰·弥尔顿[清华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中央民大2007年研] 答: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47)是英国伟大的诗人、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其出版自由思想从18世纪起受到重视,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1644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是世界上第一本提倡出版自由,反对封建传统书刊检查制度的著作。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发表《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指出君主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有权废黜甚至处死滥用职权的暴君。1660年5月,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弥尔顿一度入狱,晚年他双目失明,仍然口述了三部光辉诗篇:《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力士参孙》(1671)。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总复习名词解释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敦煌进奏院状 即现在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官报,是199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两份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 宋代小报 “小报”始见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是当时对非官方纸的习惯性称呼,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小报”本身并没有言论,只是通过他所选刊的文件和消息来表示他的倾向,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读者范围很广,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它是中国民办新闻事业的开端,也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开端。 黄皮京报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早期报房出的报纸,一般没有报头,也没有封面。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了封面,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被称为黄皮京报,普遍有了报头。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三大部分。它是臣民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主要信息来源。其读者在清代的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是朝野的官绅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时务文体 一种“报章文体”,指维新派报刊开创的一种新的、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通俗浅近的报刊政论文体,具有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的特点。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所以称为“时务文体”。后来,又因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成熟,所以又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黄远生的“四能”说 1914年,他在回顾自己的新闻生涯时认为,新闻记者应该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所谓“能想”,就是“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所谓“能奔走”,就是“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所谓“能听”,就是“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所谓“能写”,就是“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教案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新闻传播史 英文名称: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 总学时:学分: 适用对象:新闻学专业本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中国新闻传播的形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和趋向,考察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状貌同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近代中国的新闻事业,各时期的新闻制度、新闻思想及重要人物。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二)课程教案目标和基本要求 教案目的:通过这门课的学习,熟悉中国新闻史的基本脉络和鲜为人知的新闻人故事;掌握中国新闻传播各时代的特征和演变规律;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新闻观和时代观;培养必备的新闻理论素质和宏观思维,从新闻史学的视角对新闻业务、新闻理论进行证实、证伪的初步尝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辩证多元的思维方式,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对新闻实践的深度思考。

学习目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丰富专业历史知识,为今后学习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要求: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使学生着重学习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记取历史上新闻媒介的经验教训。 丰富专业历史知识。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个学期。难点是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缺乏了解,造成对新闻传播历史的生疏。因此,本门课的重点是系统地结合近代史讲解新闻传播史。让学生在理解社会史的过程中理解新闻传播史历史,并树立新闻传播史是社会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 (四)课程教案方法与手段 教案方式:课堂讲授为主,适时以面授辅导、网络教案、电子信箱、电话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方式: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正确认识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脉络,对中国新闻传播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除此之外,阅读《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近现代史》论著,扩大本门课程的知识的外延,在学习中就会融会贯通。 (五)教案时数分配表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案时数分配表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七章 韩国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 韩国新闻传播史 1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在692年,新罗国出现“寄别报”,这是一种类似新闻书信的手抄件。韩国有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雕版印刷品原件。1392年,朝鲜国官方出版过朝鲜历史上最早的古代官报《朝报》(类似中国的邸报)。 一、朝鲜国现代新闻业的萌芽 由于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威胁逼迫,朝鲜被迫打开国门,从“隐士之国”走向文明开化。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大韩国签订“合邦条约”,大韩国灭亡,被并入日本。1945年日本在二战中战败,朝鲜半岛形成南部的大韩民国和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的现代新闻业是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背景下诞生的,同时,日本灭绝民族文化的殖民统治,使得朝鲜民族现代新闻业的继续发展遭受到灭顶之灾。 朝鲜国现代新闻业的萌芽 日本统治时期顽强斗争的朝鲜民族新闻业 李承晚时期(1948—1960年) 控制和反控制中成长的大韩民国新闻传播业 朴正熙时期(1961—1979年) 全斗焕时期(1979—1987年) 1987年《6.29宣言》:韩国新闻政策的转折点 韩国新闻政策的演变脉络 报纸 韩国新闻传播业的格局 广播电视 通讯社 公民新闻网 韩国新 闻传 播史

(1)《朝鲜申报》 在朝鲜最早出现的现代报纸是一群日本商人于1881年12月在釜山创办的《朝鲜申报》,印刷设备是从日本引进的。但这张日文报纸主要服务于日商的信息需求。 (2)《汉城旬报》 第一家朝鲜人创办的现代报纸是《汉城旬报》。1883年10月31日,李氏王朝统理衙门下属的博文局创办《汉城旬报》,其性质与中国清末官报类似,它是由王朝官方出版的现代性质的报纸。 它主要翻译来自外国报纸的消息,编辑谨慎,言论平和,是一份官员必订、供知识分子阅读的报纸。1884年12月4日,在甲申政变中,《汉城旬报》的设施被烧毁。 (3)《汉城周报》 1886年1月25日,博文局再创办《汉城周报》,该报有14名编辑,汉文与彦文混用。这是朝鲜报纸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起点。该报每期18页,内容以时政新闻为主。 国内新闻仍然带有类似中国邸报的性质;国外新闻多抄自上海的报纸,是现代报纸的模式。该报接受广告,可以订阅,但是价格很高。1888年,《汉城周报》由于经济困难而停办。 (4)《独立新闻》 1896年4月7日,朝鲜旅美博士徐载弼了创办了朝鲜最早的民办报纸《独立新闻》。该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传媒的社会责任。该报为周三刊,每期4版。读者包括市民、知识界和王朝内的外国人。 1899年12月,徐被朝廷中人排挤出国,报纸停刊。为了纪念这份报纸,1957年,韩国新闻界将该报的创刊日4月7日确定为“新闻日”。 (5)《每日新闻》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舆论 2.公民新闻 3.宣传者 4.客观性报道 5.新闻框架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 2.如何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3.简述新闻专业主义。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新闻法制和新闻法治的关系。 2.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主体带来了怎么样的变化?对新闻职业带来什么影响?3.试述新闻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舆论 答: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在舆论的定义中,最关键要讨论的是,舆论的本体是“意见”还是“态度”。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群众的言论。舆论就是普通大众的言论或意见。目前学界对于“舆论”的定义主要有:“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相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 2.公民新闻 答:公民新闻,是指积极地让受众参与报道重要公民事件的新闻实践。公民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是对社会责任理论呼吁满足组成“大共同体”的各种不同团体的需要的直接反应。公民新闻是一种交互式新闻的形式,打破了现有的专业媒体组织垄断新闻内容的格局,使新闻生产的权力由媒体为中心向受众中心转变;同时,它通过多渠道的新闻信息报道满足日益多元化发展趋势下公民的知情权需求。“公民新闻”还使传统媒体的信源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议程设置功能受到影响。 3.宣传者 答:宣传者是构成宣传过程的主体性因素,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例如报社、电台、电视台)。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而且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主要是指宣传者在受众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和宣传效益成正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传播学考研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重点总结

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 第三章外国新闻传播业的产生 一、古代新闻传播 1、古代新闻传播的三个阶段 ⑴新闻传播业的四个特点:①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 ②有采集新闻与传播新闻的手段 ③拥有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才 ④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闻传播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⑵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的前新闻传播业时期,即外国新闻传播业史的古代新闻传播时期。 ⑶古代新闻的三个阶段:原始新闻传播、手写新闻传播、印刷新闻传播。 2、原始新闻传播 原始新闻传播是指人类早期使用各种原始的、简单的生理手段来进行传播的活动。包括口头传播、标记传播、声光传播、图式传播。 ⑴口头传播:语言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之一。语言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古希腊马拉松报捷菲迪皮茨) ⑵标记传播:借用一定的物品或记号来传播信息的传播活动。 (结绳记事、实物借代、珠贝传令) ⑶声光传播:借助声音或者光波为信号传递信息,传播距离远,排列组合变化较多,可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敲击响器、吹奏号角、点燃烽火、挥动旗幡。褒姒烽火戏诸侯) ⑷图式传播: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画来表达意思,传递信息。 图式传播孕育着文字,是原始新闻传播的高级形态。 3、手写新闻传播 ⑴手写新闻传播的出现: 文字出现于奴隶社会初期。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文字与书写工具出现之后,人类传播就增加了新的传播方式:手写新闻传播。 (古埃及纸草文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用骨棒、芦杆在泥板上刻字为楔形文字;古印度人书写在石、陶、象牙、树叶上,为印章文字。欧亚羊皮纸,蔡伦造纸术) ⑵两种手抄新闻 ①官方公报 《每日纪闻》:古罗马时代,公元前59年尤里乌斯.凯撒当选执政官后,将元老院议事记录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涂有石膏的木板上,并手抄多份,在罗马帝国的军队和重要城市公示。后来屋大维将布告牌发展为手抄官报。 内容:帝国政治新闻、战争消息、元老院议事、司法案件、名人言论、宗教记事。 目的:凯撒通过将上层会议内容公之于众来争取舆论支持,扩大自己的影响。 ②新闻信 新闻信指传递新闻、交流信息的书信。欧洲古代的新闻信分为公信和私信。公信为官方的新闻信,多传递政情、国事。私信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新闻信是西方古代历史上流传最久的新闻传播形式,是手抄报纸产生的基础。 (新闻信发行者自备船只和奴隶,亲自到政府议事厅抄录官报内容,上船口述,由奴隶抄录,每到一处再分送各个订户。)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报录比

2017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报录比 ——注意事项、独家资料 本文目录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二、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四、辅导名师解析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真题 五、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规划指导 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内部资料—— 七、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真题答题方法示范 正文部分 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信息解读 清华新闻与传播考研——院校简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 多年来,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直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学院领导及师资力量 柳斌杰任清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中有方汉奇先生得意弟子、中国新闻传播史学会副会长、前北大新闻传播系主任陈昌凤博士。尹鸿,李彬。 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复习参考书

名师总结:北大行管所考知识点绝大部分都能从参考书中找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也能依据对知识的灵活运用间接找到,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考研专业课复习时看书的基本要求。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考研就是个应付考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做学术的过程,不是看的学术名著越多越好,而是把指定的参考书看懂吃透,该理解的理解,该记住的记住!这样,专业课300分你就可以放心的拿到250分左右了! 三、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独家专业课通关一本通 《2017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专业课一本通》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权威辅导名师领衔,有历年清华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状元及专业课高分学长学姐参与精心汇编,荟萃提取了每本参考书重要考点、出题老师讲义、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