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象形文字
纳西族象形文字的图形化

纳西象形文字的开发利用
方法:借鉴汉字和拉丁字母文字 开发利用及艺术设计的方法,并 学习国内外对字母文字和汉字图 形化艺术设计的经验,大胆尝试 应用。
502宿舍 谢谢观赏
时间:2014年5月13日
应用 举例
日本设计师浅叶克己
Asaba 1940 - )
ADC ACADEMY
等《 部有動麗上用大 該這發之
。给 (廣漫親市片量 包些售前
我
泛、和,假應,裝文,日
力
的服,由名用 是字包本
量奖)應裝在於輸於 由就裝麒
,、的用、日東入商 知是上麟
东 紫大。建本巴即業設名納的公
巴 绶奖还築出文可設計設西奇司
1 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哥巴文:是一种音节文字。
纳西族 象形文 字赏析
纳西族象形文字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纳西象形 文字在包
装设计中 的运用
1.纳西象形文字具有传递信息和视觉审美的双重 功能。而优秀的包装设计往往图文并茂,这就决 定象形文字应用于包装设计的可能性。 2.在包装设计中,纳西象形文字不但让消费者易 识别,且相对具有较强吸引力; 3.纳西象形文字用在包装设计上具有一定的装饰 性。 4.纳字有很多关于自然形象和原始美感的图案纹 样。能将包装信息再一次巧妙的传递给消费者。 5.纳西象形文字还可以作为—种符号,经过艺术 加工作为商品包装的标志,具有古朴典雅、赏心 悦目的艺术性。
》 奖、获、乎字轉計的計族異的
MAINICHI
、章 得美意的換與,師的文「
《 与 东 巴 交 流 》
等 。 出 版 书 籍 有
设 计 奖 、 日 本
东 京 艺 术 指 导 俱 乐
術 和 書 法 領 域 , 都
料 地 受 到 歡 迎 , 在
纳西族象形文字的图形化艺术设计

纳西族象形文字的图形化艺术设计〔关键词〕纳西族象形文字;图形化;艺术设计;研究;运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云南旅游经济的发展,纳西族象形文字(又称东巴文字)的开发和利用被提上了日程,人们因纳西象形文字的象形特征开始了对其图形化的艺术应用,各种用纳西象形文字装饰的工艺品进入游客的视野。
目前,对于纳西象形文字图形化的艺术运用还处在原始的、粗放的使用阶段,还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文字在目前的艺术设计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标志、包装以及CI等视觉传达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国外设计界对文字图形化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得出了丰硕的成果。
我国对于汉字的研究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汉字图案常被用来装饰各种形象的物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纳西象形文字有着得天独厚的艺术应用优势。
对纳西象形文字图形化艺术设计的研究,可借鉴汉字和拉丁字母文字开发利用及艺术设计的方法,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尝试,并学习国内外对字母文字和汉字图形化艺术设计的经验,使之在各个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这对于纳西象形文字的传承和开发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图1中两个纳西象形文字的意思分别是“侄子、外甥”和“侄女、外甥女”。
在原纳西图形文字中,这两个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
由于纳西象形文字是拿削尖的竹片书写出来的,所以整个文字显得坚硬而纤细。
在图2中,我们尝试运用计算机这一现代化的工具对这两个字进行艺术设计。
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文字形象本身给人传达的视觉信息,以识别性、思想性、艺术性作为字体图形化设计的基本准则,以丰满平滑的曲线和饱满的圆形取代并弥补竹片手绘字的不足,中间的一横画将其异化为一片柳叶状的造型,使整个字显得活泼、可爱,字体造型的艺术处理紧扣文字本身所代表的含义,使其不失原有的识别性。
在色彩的搭配上,均选用纳西民族喜好的颜色进行填充,给人艳而不俗、醒目而不刺眼的视觉冲击效果。
又如:图3中的两个纳西文字分别代表“孙子”和“孙女”的意思。
纳西

纳西族纳西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他们的文字是云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象形文字。
千多年前,纳西族信奉多神的原始巫教“东巴教”。
东巴文化就源于东巴教。
东巴文化包括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舞蹈等,这也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
因此,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与重视。
东巴文被誉为“东巴文化的瑰宝”是纳西族在传统宗教东巴教的经书中使用的一种图画文字,由东巴(乐巴教巫师)用竹尖笔或铜尖笔蘸上用松明烟和酒、胶水、胆汁调制成的墨汁,写在树皮制的厚棉纸上。
人口分布云南省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纳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纳西族人口的95.5%。
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8,725人,占2.8%,西藏有1,223人,占0.4%;其余省市区均有散居,共有4,065人,占1.3%。
纳西族也是昆明市非土著民族中的第一大民族。
自治区域自治县:丽江纳西族自治县(2003年撤销)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乡: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安彝族纳西族乡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称谓与争议自称由于纳西语方言的差异,有:纳西、纳、纳日、纳罕、纳若等多种自称。
这些自称在发音上有轻微差别,但基本族称都是“纳”;而西、恒、罕、日都是“人”的意思。
1954年,中央民委派出云南民族识别调查小组根据名从其主原则,确定纳西族为统一族称。
他称汉文献中对纳西族的他称有:麽些、摩梭或摩些(“些”读为“su ō”)。
藏语称纳西族为:姜或卓。
争议滇川交界自称“纳”或“纳日”的族群,在四川没有经过民族识别,沿用了上层人士的说法,被确定为蒙古族,而在云南,纳人被识别为纳西族支系。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在1990年将纳人确定为摩梭人。
目前,放弃“纳西”,而以“纳”作为族称的呼声很高。
语言文字语言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纳西语界于羌语支与彝语支之间)。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态比甲骨文还要原始。
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字的载体东巴纸是古时东巴专用,用以书写东巴文字的纸张。
其工艺纯属手工作坊,只有出自此作坊的东巴文字,才是原汁原味、富于魅力的。
东巴纸由和圣文老师的祖先在300年前发明自制的,失传10多年后,又由和老师重新恢复了东巴纸的生产,并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了书画纸、装裱、高档名片、压花书签、压草封活面藏经纸等系列,它工艺精美的质地、防虫驻的特点,深受国内外用户好评。
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
不少节日,如纳西族----简介纳西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讲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
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分,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人就创制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一种音节文字哥巴文,这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
用这种文字写成的典籍称为>,中国藏有9000册左右,世界其它各国藏有1。
1万册左右。
1957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方案,此刻通用汉文。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纳西族----历史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纳西这一族名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
其先民在晋代史籍中称“摩沙夷”、“磨些”,意思是“牧牛人”。
他们先向南迁至岷江上游,又像西南方向迁到雅垄江流域,后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
关于东巴文的文章

关于东巴文的文章东巴文:纳西族的文化瑰宝在遥远的云南丽江,有一门古老的文字——东巴文。
这是一种独特的象形文字,被人们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它不仅是文字,更是纳西族文化的核心和精神的家园,是远古文明的“活化石”。
东巴文,纳西语称之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
东巴文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种文字已经伴随着纳西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东巴文有1400多个单字,词语丰富,能够表达细腻的情感,记录复杂的事件,甚至可以写诗作文。
东巴文的创造者——东巴,是纳西族中的智者。
他们学识渊博,能力出众,威望极高。
东巴不仅是文字的传承者,也是东巴文化的核心传播者和倡导者。
他们按照宗教内容和规程进行法事活动,笃信大自然,信奉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东巴教中有着深厚的体现。
自然力被抽象化为神,日、月、风、雨、雷电、木、石等自然现象都被看作是神的意志。
这些自然神不仅可以赐福,也能降祸。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像手足亲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
这种观念渗透于纳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婚丧嫁娶到生老病死,从立木动土到出门归家,都离不开东巴的参与和主持。
东巴文及其相关的东巴教是纳西族文化的瑰宝。
2003年,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并进行数码记录。
这些古籍现存有3万多册,分别收藏于丽江、昆明、南京、北京、台湾地区以及美、英、法、德、意大利等国家。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东巴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让这一古老的象形文字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了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一些机构和个人开始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东巴文化,例如开设东巴文化体验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这一独特的文化。
总的来说,东巴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它更是纳西族的文化灵魂。
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希望。
对于纳西族来说,保护和传承东巴文不仅是对自己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贡献。
东巴文字符号性质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魅力

古 老 的东 巴文 字 是 人 类 使 用 至 今 的 、 最 早 的符 号 造 型 之 一 , 的结合发展关系是基于感知形式上的某种接近性而确立的 。“ 能
是一种以抽象 的视 觉形式符号为表现手法 , 以象形 图形进行示 指 ”与 “ 所指”间是一种结构与含义 、形式与 内容的对应关系, 意的文字 符号 ,它脱胎于 图画 ,可以说具有 当代简 笔画的造 型 东巴文字的 “ 能指”与 “ 所指”紧密结合 ,通过字形的特殊性来 特征 。东巴文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符号 ,它起到承载 字义和 表达文字含义 , 当文字 的字形发生改变时 , 文字含义也随之发生
能够 简便而快速地表现动物特征 ,很 多文字就选择 了用简要描 个缺 口来表示 “ 日有缺”的含义;而东 巴文字 “ 晕” ,是在 表示
绘动 物头 部的图画来体 现该 文字意义。这些栩栩如生的东 巴文 太 阳的圆形周 围添 绘制 了一些云 的线条来表示 云挡住 了太 阳 ,
传统与创新 —— 3 5
—
—
3 4—— 传统与创新
东 巴文字符号性质
在现代艺术设计 中的魅力
文 /张 娴
东巴文字有着较高 的艺术价值 和独特 的审美意趣 , 是一种沿用至今的 “ 活着 的象形文字 ” 。将 东巴文字这 一历史悠久的 民族文化元素导入到现代的艺术设计之中 ,不仅能够彰显东巴文字非凡 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是现代设计文化与艺术审美的需要 。
东巴文字既可以称为语言符号 , 也可以称为艺术符号 , 是一 东 巴文字在文字发展的后期演变出了异体字 , 就是将字形与字义 种具 有图画性 质的文字符号, 具有独特的造型特征 , 它停滞于表 联 系起来进行表达 。 东 巴文字遵从 “ 观物取 象”的造字理念 , 是 意文字和 图画记事的发展 间期 , 在视觉传达 中可以同时起到信息 基于字形与字义间的某种感官上的相似性这一动机进行结合的, 传播和视 觉审 美的双重功能 ,具有较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 从符号学角度来理解 ,就是东 巴文字的符号 “ 能指 ”与 “ 所指”
纳西族文化讲解

•
•
• • • • • • •
纳西族文化
----第一小队
纳西 族 化Fra bibliotek文纳西族 食 品
纳西族文化
• • • • 语言文字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 东部中又分为三部分,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这种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象形文字,具有浓厚的图画文字 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用简单笔划把事,物,意的轮廓表达出来,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于有的极象一幅图画,它只是 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即使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 才能看着经文,口诵句子。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有成为研究纳西 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此外,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 明以后,汉语文在纳西族内开始流行,明末清初,纳西族普遍接受了汉族文化,汉文也逐渐为纳西族人民普遍使用。1957年虽然设计了以 拉丁字母为基础的纳西族拼音文字方案,但是汉文至今仍然为纳西族的通用文字。 纳西族的文学 纳西族民间文学体裁丰富,有深化、传说、故事、长诗、民歌、语言等等,广泛地在民间口头流传,其中一部分作品以象形文字记录于东 巴经上,被后人称为东巴文学,东巴文学也可以称为经书文学,与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关系。纳西族东巴文学确切创始年代尚不可 考,但是东巴文学与早期神话、歌谣到原始宗教东巴教的形式以至东巴象形文字才产生,都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东巴文学按照题材可以 分为创世神话、战争神话、爱情故事、生产劳动歌谣等内容。《创世纪》、《黑白之战》、《鲁般鲁饶》被称为东巴文学的三颗明珠。 明代丽江木土司开创了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现了大量的用汉文创作的诗歌,并涌现出“木氏六公”、马子云、牛焘等诗人,因 这些诗人的作品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至今广为流传。 纳西族的美术 纳西族的绘画、书法、雕刻及工艺美术都比较发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族、藏族和白族的影响。 古老的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巴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要要绘制各种各样的神灵、人物、动物等形象,并率众对其 膜拜和祭祀,这类服务于宗教的绘画就是东巴画。东巴画具有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其中 《神路图》是长十米左右的卷轴画,是东巴画艺术中的珍品。 纳西族丽江壁画在全国享有盛名,在纳西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丽江壁画主要分布在白沙、束河一带,制作于明代,现存55幅,主要遗 存于明清时期丽江寺庙中,内容有“孔雀明王法会图”、“观音普门品图”等宗教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多样,在表现形式上在一定程度 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突破了以往宗教题材的局限。丽江壁画是明代丽江领主经济繁荣,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艺术 结晶。 纳西族的雕刻艺术也是久负盛名的,在宫室庙堂之中甚至是普通百姓的住宅中都经常会有大量的雕刻出现:在门、窗、梁、柱、斗拱、牌 楼等处大多有木雕,这些木刻作品层次复杂,镂空雕刻,图案清秀、内容丰富,木刻在纳西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事这些雕刻的作者 也多为业余爱好的农民,在山区,牧羊人也喜欢将雕刻木版随身携带。 纳西族的民间手工艺也比较发达,著名的丽江铜锁源远流长,在明代,木土司曾经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徐霞客。丽江的铜器也素有制作精 致、耐久适用的美誉。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纳西族的风俗习惯纳西图库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图库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图库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也在分布。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这个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东巴象形文字和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东巴经。
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被中外学者誉为“纳西族古代的百科全书”。
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其中:“丽江马”闻名全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
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纳西歌曲主要有打跳歌,东巴吉日经,纳西净地,纳西酒歌等等。
纳西族礼俗,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或八个菜来款待。
纳西族婚俗,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
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
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
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
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送客。
纳西族禁忌,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西象形文字
——关于东巴异写字的研究
【摘要】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是指与常用的字形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
东巴象形方案是处于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过渡阶段的纳西族文字,作为不太成熟文字中的异写字,不一定是从繁到简,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讲求的是视角效果。
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文字分正面和侧面,便如表现房子和人的文字大都是正面,表现飞禽的大都是侧面。
也有从物象的整体或局部表现的文字,例如表现动物形状的文字,有时画出动物的整体,有时又以局部特征加以书写。
【关键词】东巴;象形文字;异写字
中国深处群山环抱中活着的村民。
在他们中间,传承着不可思议的图形文字,这就是世界上至今还在使用的唯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字。
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纳西族独有的文化,,东巴文化得以传承,其象征就是这类似图画的东巴文字。
实际上关于东巴文字的起源,至今也没有定论。
自古以来,纳西族就对自然怀着敬畏之心,主持祭祀的宗教人士称之为东巴,记录
着典章多使用的文字就是东巴文字,一共大约有1400多字,将眼中所见的形状直接画出来表现出来的文字,最早的东巴文字的记录是在1400年前的七世纪左右,至少那个时候东巴文字就已经诞生了,历史悠久的东巴文字历经中国历代王朝的政策,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几乎奄奄一息的文化,诞生今天并没有消失。
文化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如果失去了,民族也就消失了。
东巴教门用象形文字写经书,而不把口诵的全文写下来,每段只寥寥几字,要读几句,文字符号只是帮助记忆,省略甚多且字符多同音假意,不尽为本义,东巴教徒虽滔滔朗诵,但不解字义,故不识经书者,虽专心听讲解,往往不得要领。
文字取源于画图记事,可能甚早,而作为语言符号,以一事作一象,表达一个意思,成为文字,则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条件,在形成阶级社会以后,人们关系频繁,需要文字工具。
既有文字,专业者使用,已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条件。
因为阶级统治已较强,分别剧烈,专业者常要文字工具,其中有宗教教徒写经书,传授甚久。
文字是纳西象形文字至今仍在纳西人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滇西北丽江一带的纳西族人地区流行着东巴教,是一种巫教。
祈神欀鬼,教门的经书,是用象形文字写的,居民因疾病、消灾、求福,请东巴教徒做道场,是常有之事。
但以纳西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文只有东巴能看懂、有资格学,而浩瀚的古东巴经文便由代代的东巴口耳相传,“东巴”是纳西族的“祭司”。
东巴文书写通常以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往往几个东巴文字就能描绘勾勒出一部史诗般的历史事件,所以其实能通释单个儿的东巴文字,也并不一定能读懂东巴文字的记载或史料。
但是象形文字的另一大好处,就是通过表意的图画,能获取到更多文字表述之外的信息,这些表意性极强的图形文字,以其直白、概括、古朴、又形象生动的方式,讲述着上古先民对宇宙人生的冥想,对天地间万事万物起源的探索与注释。
另外,通过文字比较,从中亦能窥见许多上古时期,不同族群的文明讯息。
譬如“晒”字,东巴文字是图画一个人在太阳底下,表示“晒”这个行为或体表感受;而现今的汉字则是“日与西”的结合,表示太阳底下蒸发卤水获取盐的一个场景,看来后者的“晒”字由来因与食盐的农业氏族相关。
足见发明两个“晒”字的文字系统,各出自不同族系,并兴于不同文明。
纳西文字有两种字体,一种是象形文字,亦及文字,又一种是标音文字,亦及看字发音,以简单的笔画写成文字,有固定音读,这两种文字都为东巴教用以写经书,流传至今。
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是指与常用的字形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
东巴象形方案是处于从图画文字向象形文字过渡阶段的纳西族文字,作为不太成熟文字中的异写字,不一定是从繁到简,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讲求的是视角效果。
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文字分正面和侧面,便如表现房子和人的文字大都是正面,表现飞禽的大都是侧面。
也有从物象的整体或局部表现的文字,例如表现动物形状的文字,有时画出动物的整体,有时又以局部特征加以书写。
实际上,同一个文字往往有几种变化的写法。
既有正面,又有侧面;有时整体,有时局部。
很多东巴象形文字在书写运用过程中,处于比较随意的状况,一篇经文可以同时使用不同的字体,允许有繁简不同的变化。
因此东巴象形文中的异写字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异写字的数量没有限制。
少则两种,表明其比较固定,有较强的文字性质,例如“看”字,核心是眼睛。
多达10余种,这类异写字的具像感觉极强,表现出其文字的图画性质,例如“马”字,可以画出10余种不同的形状,它的显著标识是头部。
异写字的特征或轮廓大致相同,“看”的特征是眼睛,“马”的
轮廓是头部。
基本特征或轮廓的存在是辨认文字的基础,不至于引起混淆。
其次,异写字的繁简程度不一。
有的异写字繁简程度相关甚大,例如表现狮子的形象字,简单的是强调“显著特征”的头部,几笔写完;繁写的则是具有写实绘画特征的全身像,书写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绘画经验。
有的区别仅仅是一点一画或是线条的曲直,例如“蕨菜”字,初长出来是一根独苗,长大的带有两点嫩芽,再长高则叶子卷曲。
“风”字,一种是三根横线,另一种是三根波浪线。
也有的以是否标注读音作为懂写字的区别,例如,“深山”字,一种是在半圆圈上附三棵青草,另一种是在此形体旁或里面注上读音。
第三,同一篇经文可以用多种异写字书写。
经文的书写讲究美观,不仅单字要写得流畅形象、符合规范,页面上字形的布局也要繁简相宜、位置团协调。
看上去要给人一种平面布局的美感,就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异写字起到了用繁简调节项面的构图的作用。
把具有以上特征的东巴象形文异写字置于深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分析,可以挖寻到产生类似异写字的土壤:
1、局住地区的不同。
文字既不是一时发明,也不是一地创制。
先民们居住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生活环境的印象,象形字中表现热带飞禽动物的异写字很多,例如大象、孔雀,说明纳西古人曾经生活在热带地区,后来迁徙到丽江(不排除丽江发生气候变化的可能)。
尽管是同一事物,不同地方观察到的形状也互不相同。
“森林”的异写字形,从生长于低海拔地区的“松林片区”到生长于海拔2000-3000米的“松栗混杂片区”,然后有生长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杉、松、栗、竹混杂片区”表现了不同海拔地区的植物情况。
又如“蝌蚪”从雏形到拉近成熟,有多种表现不同生长期的异写字。
古纳西古人从不同地点和时间观察事物得到不同的视觉形状,创造出了众多的异写字。
2、东巴经书讲究书写的美感。
书写格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每页经书横向书写,一般从上到下分为三行,第一行有若干格子,分格起到标点断句的作用。
段落以线条隔开,用格中的数个象形字表现一句话或一段话。
有的用5个字符表示10个音节,有的用8个字符表示40个音节,用数个象形字组成一个表达单位,文字研究都称之为“语段文字”。
每一格子中所分布的文字就像汉文字幅。
字与字的间隔距离和笔划长短都影响着字幅的构图与美观度。
东巴经的书写讲究文字布局。
把文字的繁简结构纳入有机的页面安排之中,使之产生图画的优美构图效果。
这种书写格式给异写字留下了广阔的运用空间。
3、东巴字书写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东巴(祭司)是不脱产的宗教活动者,传承地点多在火塘边或放牧牧畜的高山上,想起来拿起木棍可以在地上勾勒数笔,有兴致可以坐下来圈圈点点。
时间充裕可以细匠描,时间不够可以简写。
木棍是天然的笔,地面是现成的纸。
在大自然里“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无处不是学习的场所。
东巴(祭司)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给异写字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描绘出同一事物的不同形状,创制了众多的异写字。
4、高山河流的阻隔,造成相对隔绝的社会状态。
纳西族分居在高山河谷地带,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使用的文字带有地域的特性。
鸣音乡的经书中繁体字较少,鲁甸乡的经书中繁体字较多。
究其原因,鲁甸乡与藏民族接触的机会多,受到藏族宗教唐卡画技的强烈影响,故表现在画幛的细描和经收的书写上,两个地区封面的装饰性画法的区别更为明显。
历史上,两乡之间有数座高山相隔,走路尚需要六七天时间。
由此限制了两地东巴互相交流,形成了各自的书写风格,使之保存下了很多异写字。
5、一个称职东巴(祭司)的标准。
一个有威望的东巴必须能读、能写、能
画、能跳,而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写能画,画主要是指绘制用于祭祀的木牌画。
木牌长约1尺5寸,宽约7寸,把神鬼、供品和动物画在木牌上,故称为木牌画。
这些木牌画插在祭场上,置于千百个参祭者的视线之中,如画工不精,会受到其他东巴(祭司)和参祭者的非议和嘲笑,故画者不敢有所怠慢。
再者,面对鬼神世界,作为人神的中介更不敢精心大意,唯恐得罪了鬼神。
每一次仪式,对东巴(祭司)的画技是一次严格的考察,所以促使东巴们用写实的方式精心绘木牌。
木牌画是运用细描方式,表现人物或事物的整体形象,这种整体形象往往被移植到经书的页面上。
可以说,书写经书和描画木牌是相辅相成的。
这一基本要求保存和促进了异写字的流传。
参考文献:
【1】方国瑜编撰何志武参订《纳西象形文字语》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3版第4次印刷
【2】周斌著《巴文异体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一版【3】TBS纪录片《丽江旧市街-诞生东巴象形文字的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