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探讨
生态涵养林区生产价值与湿地多功能联合效益权衡

生态涵养林区生产价值与湿地多功能联合效益权衡生态涵养林区是指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湿地多功能是指湿地在生态系统保护、水资源调节、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育、碳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综合功能。
一个生态涵养林区与湿地多功能的联合效益是当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时所产生的综合效益。
本文将从两方面出发,探讨生态涵养林区的生产价值与湿地多功能的联合效益权衡。
一、生态涵养林区的生产价值生态涵养林区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产价值。
首先,生态涵养林区提供了丰富的木材资源。
木材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纸浆等领域,满足了人们的日常需求。
其次,生态涵养林区提供了丰富的非木材林产品,如野生食用菌、药材、竹子等,对于促进地方农民增收和发展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生态涵养林区还提供了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的基础,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二、湿地多功能的综合效益湿地多功能作为一种自然资产,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湿地具有水资源调节功能。
湿地可以储水、净化水质、保持水源地的稳定性,对应对气候变化、防洪抗旱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湿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
湿地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湿地还具有气候调节、土壤保育和碳汇等多种功能,对于维护环境平衡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涵养林区与湿地多功能的联合效益权衡生态涵养林区和湿地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两者之间的联合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源优化和环境保护。
首先,生态涵养林区可以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湿地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通过在生态涵养林区中保护濒危物种、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可以有效提高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在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湿地也能为生态涵养林区提供水资源,维持林区的生态平衡,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
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与管理

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与管理随着经济与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也显著增加。
而水源涵养是指水文循环过程中的土壤保水、植被覆盖、山地水源地保护等作用,是保障城市及农村供水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与管理尤为重要。
一、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估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包括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地形、气候等因素。
其中,土地利用类型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类型是指用地功能的种类和分布。
不同类型的土地对水源涵养的功能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林地、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对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护作用非常显著,而城市、工业用地和农业耕地等则对水源涵养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评估土地利用类型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非常关键。
植被覆盖率是指用植被覆盖地表的面积比例。
不同种类植被对水源涵养功能的保护作用也不同。
例如,乔木和草本植物能够增加土壤吸水能力,减缓径流速度,保护水源地的水质,而灌丛、灌木、藤本植物的水源涵养功能相对较弱。
因此,评估植被覆盖率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同样非常重要。
地形的地貌、坡度、高程等因素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例如,山地地区土壤厚、植被茂盛、降雨分布较为均匀,因此水源涵养功能比较强;而平原地区土壤侵蚀较为严重,通常植被覆盖率较低,水源涵养功能也相对较弱。
气候条件也是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水源涵养功能较弱,水源地的持续供水能力也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水源涵养功能的管理评估水源涵养功能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对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保护和修复。
首先,土地利用类型应尽可能地向生态保护型转化。
政府可以通过撤档还林还草、生态补偿等措施,鼓励农民和企业自愿放弃破坏水源涵养功能土地利用模式,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保护水源。
同时,也可以通过法律、税收等手段规定或鼓励措施来维护水源涵养功能。
其次,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
政府可以通过投资、补贴等措施促进植被的保护和修复。
水源涵养功能概念的生态和水文视角辨析

水源涵养功能概念的生态和水文视角辨析水源涵养功能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在自然环境中的形成和补给过程中对水量和水质的维持和调节作用。
从生态和水文视角来辨析水源涵养功能,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水源涵养的原理和作用。
生态视角:从生态视角来看,水源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水源地生态系统:水源地的植被、土壤和生物群落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调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地下水藏则通过根系吸取、滞留和释放等过程起到调节作用,保持水源地的水文平衡。
水源地的生物群落对水质的过滤和净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适度的水分供应可以保持土壤湿度、减缓水循环速率,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植物根系生长和氮、磷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水源涵养功能还可以维持湿地的湿润和水下植物的生长,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 保护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功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水源地的水文状况直接影响着生物的栖息和繁衍环境。
合理的水源涵养管理可以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促进野生动植物的繁衍和迁徙,保护水源地的生物多样性。
水文视角:从水文视角来看,水源涵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水循环过程:水源涵养功能通过调节水的吸收、储存和释放过程,对水循环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当降雨发生时,地表和植被通过蓄水、滞留和蒸腾作用吸收和蒸发大量的水分,减缓水分的径流速率,降低洪峰流量,提高洪水的缓释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对下游区域的冲击。
2. 补充地下水资源:水源涵养功能通过降雨渗入地下,充实地下水库,为地下水提供补给。
水源地的土壤和岩石层通过蓄水层和渗流层来调节地下水的补给和释放。
这种补给和调节作用是维持地下水的稳定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条件。
3. 维持水质净化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可以通过滞水和过滤作用对水质进行净化和净化。
当降雨发生时,植被和土壤可以滞留和过滤降雨中的污染物,阻止其进入水体,减少水体的污染。
探秘地球——湿地,宝贵的“地球之肾”

探秘地球——湿地,宝贵的“地球之肾”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是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向被称为“地球之肾”。
它强大的水源涵养和净化功能,对区域农业、工业生产有重要作用,东北黑土区的湿地更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水源保障。
同时,湿地单位面积碳储量位于陆地各类生态系统之首,是隐藏的“固碳小能手”和碳资源的“贮备库”。
因此,在当前谋求实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在东北黑土区开展湿地固碳研究尤为重要。
什么是湿地“湿地”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但要深究它的确切含义,也许很多人难以回答。
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直观看到的湿地都只是它的“冰山一角”。
关于湿地的准确定义,1971年2月制定、1982年3月修订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第一条明确规定:“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也就是说,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按照地理形态划分,包括沼泽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近海及海岸湿地(水深不超过6米)以及人工湿地(稻田、水库和鱼塘等)。
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自然综合体,湿地有“生命的摇篮”“物种基因库”之称。
据统计,全世界超过10亿人以湿地为生,全球40%的物种在湿地中繁衍生存。
湿地为何能“碳汇”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以此类推,湿地的碳汇就是指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随着根、茎、叶和果实的枯萎凋落,植物残体缓慢分解,使大量碳被“锁”在湿地中的过程。
在湿地类型中,沼泽湿地是最主要的湿地类型之一,它以泥炭形式储存了大量的碳。
同时,它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积累速率最快的生态系统之一。
泥炭湿地的厌氧条件,极大地限制了营养物质的转化和有机物的分解。
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及其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及其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针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及其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揭示了湿地公园在水资源调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碳储存和景观美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研究使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和实地调查,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验证。
结果显示,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城市发展引言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拥有独特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损失。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湿地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保护和利用方式逐渐受到关注。
湿地公园不仅能提供自然景观和休闲空间,还能为城市提供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本研究旨在评估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并探讨其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湿地公园在水资源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碳储存和景观美化等方面的作用,旨在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一)多指标综合评估法多指标综合评估法是评价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水质、植被覆盖、土壤质量、物种丰富度等多个指标,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评估。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将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从而客观地评价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二)遥感与GIS技术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对湿地公园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遥感影像的获取与解译,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实现对湿地公园不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化评估,包括水资源调节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护程度、碳储存量等重要指标的获取与分析。
湿地防洪作用原理

湿地防洪作用原理引言:洪水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止洪水的危害,人们采用了各种手段和措施。
其中,湿地防洪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湿地防洪的作用原理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一、湿地的水源涵养作用湿地是由水体、植被和土壤组成的特殊地貌,其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
在降水过程中,湿地能够吸收并储存大量的雨水,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
当洪水来临时,湿地能够将其吸收并逐渐释放,从而减轻洪峰流量,达到防洪的效果。
二、湿地的水位调节作用湿地具有一定的水位调节能力,即在降水过程中,湿地能够吸收多余的水分,并在干旱时释放水分。
这种水位调节能力使得湿地能够在洪水来临时,降低洪水的水位,减少洪水的深度和范围。
同时,在干旱季节,湿地能够释放储存的水分,供给周边地区的用水需求,起到了水资源的平衡和调节作用。
三、湿地的水质净化作用湿地是一种天然的水质净化系统,其特殊的植被和土壤结构能够吸收、分解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质。
在洪水过程中,湿地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提高洪水过程中水体的水质。
这种水质净化作用不仅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还可以减少洪水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湿地的生物调节作用湿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这些生物资源不仅能够调节湿地内的生态平衡,还能够对洪水过程进行生物调节。
例如,湿地中的植物能够吸收和蓄存大量的水分,起到一种缓冲的作用。
同时,湿地中的鱼类、鸟类等生物也能够通过其行为和活动,影响水体的流动和水位的变化,从而减轻洪水的危害。
五、湿地的土壤保持作用湿地的土壤结构特殊,具有较高的抗侵蚀能力。
在洪水过程中,湿地能够阻止洪水的冲刷和侵蚀,保护土壤的完整性和肥力。
这种土壤保持作用不仅对湿地自身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还能够减少洪水对周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价

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价水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水和食物资源,还扮演着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角色。
因此,评价水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域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1. 水源涵养:水域生态系统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水面的蒸发作用可以使水体中的溶解物质沉淀,从而提供干净的水源。
2. 水质净化:水域生态系统通过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提高水质。
3. 水土保持: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湿地区域可以吸附和沉淀土壤中的泥沙颗粒,防止水土流失。
4. 海洋调节: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海洋有机体通过呼吸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5. 游憩和休闲:水域生态系统为人们提供了游泳、钓鱼、观鸟等休闲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评估水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认识和管理水资源,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1. 水源涵养的经济价值水源涵养对于保证城市和农业的用水是非常重要的。
评估水源涵养的经济价值可以从年均补给量、调节蓄水能力和保水能力等指标来考虑。
通过计算出水源涵养对于城市和农田水资源供给的贡献,可以评估出其经济价值。
2. 水质净化的经济价值水质净化可以减少水处理成本,同时还可以提供清洁的水源。
评估水质净化的经济价值可以从节省水处理费用和提高水源利用效率等方面考虑,同时还要考虑缺水引起的损失和影响。
3. 水土保持的经济价值水土保持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泥沙淤积,对于农业和水资源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评估水土保持的经济价值可以从减少水库淤积和提高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等方面考虑。
4. 海洋调节的经济价值海洋调节对于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防止洪水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帮助。
评估海洋调节的经济价值可以从减少灾害损失和提高气候适应能力等方面考虑。
铁岭莲花湖湿地生态保护对策探讨

Ⅱ级保 护 鸟类 9种 。另外 还 有 鱼类 2 0种 、 他 脊椎 其 动物 1 4种 、 栖 动物 1 、 底 0种 浮游 植 物硅 藻 门 1 、 2属 浮 游动 物 2 种 。 1
3 莲 花 湖 湿 地 生 态 环 境 问题
3 1 凡河 补给 水 的水 质影 响 。
凡 河是 辽 河铁 岭 段 1 一级 支 流之 一 , 源 于 2条 发 抚顺 清原 县境 内 , 流经 铁 岭 县 白旗 寨 乡 、 冠 山 乡 、 鸡 大 甸 子 镇 、 阵堡 乡 、 岭 经 济 开 发 区 、 河 镇 , 催 铁 凡 于 凡 河 镇 药 王 庙 村 汇人 辽 河 , 长 1 2k 流 域 面积 河 0 m,
铁 岭莲 花湖湿地 生态保 护对 策探讨
金 辉
( 岭 市环 境 信 息 中 心 , 宁 铁 岭 12 0 ) 铁 辽 10 0
摘 要: 岭莲花湖 湿地 对减 少铁岭 市城 市污水对辽 河的污 染、 铁 涵养水源 、 乌与生物 多样性保 护等具有 重要作 用 , 候 随着 铁 岭 市经 济的发展 和城 市建设的加 快 , 湿地 保护和恢 复的任务 非常 紧迫 。在 对该湿地 生境概 况的描述及 其生 态环境 问题 的分
中 图分 类 号 : 7 . X1 1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1 2 (0 00 — 0 10 1 7 — 0 12 1 )5 0 7 — 2
1 引 言
湿 地 与森林 、 海洋 并称 全 球 三大 生 态 系统 , 是 也 价值 最 高 的生 态 系统 。 地具有 涵养 水源 、 化水 质 、 湿 净 调 蓄洪水 、 制 土壤 侵蚀 、 充地 下水 、 化 环境 、 控 补 美 调 节气候 、 维持 碳循环 和保 护海岸 等极 为重 要 的生态 功 能 ,是生物 多样性 的重要 发 源 地 之 一 ,因此 被 誉 为 “ 地球 之 肾 ” 天然 水 库 ” “ “ 和 天然 物种 库 ”1 l。 由于历 史上 农 田过 度 开垦 及 近年 来 城市 化 进程 的加 快 , 岭莲 花 湖湿 地 面积 大量 削 减 , 铁 同时大 量 的 污水 排 人 , 曾一 度超 过 了湿 地 的 自净 能力 , 导致 植 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探讨
朱林
摘要:湿地是陆生以及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多功能的过渡性生态系统,能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湿地是“地球之肾”。
当前世界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水环境的恶化也比较严重,湿地作为比较独特的生态系统,对于促进水土保持,实现水源的涵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积极促进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实现。
本文根据天津地区的湿地,对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土壤除了能够为生物生存提供良好的环境,还能够利用土壤孔隙、土壤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实现水源涵养。
土壤水源涵养功能一般情况下只是土壤蓄水。
湿地土壤也有一定的水源涵养功能,能够调节水分分布,从而实现对供水、干旱等灾害的抵御,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促进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有助于促进湿地水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避免出现湿地退化的问题。
水源涵养功能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重要内容,水源涵养能够保证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1 影响湿地土壤蓄水能力的因素
土壤的蓄水能力其实是受到可蓄水土壤层的厚度以及其单位蓄水能力的影响。
单位土壤厚度的蓄水能力会受到土壤性质的制约,还有土壤孔隙、粒径、土壤结构、容重、水分以及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1],这些都会关系到土壤的持水性。
1.1 土壤的孔隙
水在土壤中的储存主要是通过土壤孔隙,土壤的孔隙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非毛管孔隙相比于毛管孔隙更加敏感,非毛管孔隙比较复杂,孔隙会受到生物、物理以及化学因素的影响,植被是影响非毛管孔隙生长、寿命等的决定性因素。
非毛管孔隙不仅能够形成根系,还能够为形成孔隙的动、微生物提供基础,落叶以及枯枝能够促进大孔隙的稳定发展。
植物根系的死亡以及生长都会产生大孔隙,会对植物以及环境产生影响。
森林土壤中植物根孔会随着深度的加大而逐渐降低。
湿地中的水分胁迫程度不高,湿地植物的地下根茎能够形成比较强大的根孔体系。
1.2 粒径、土壤结构
土壤颗粒以及结构之间有孔隙,颗粒是土壤构成的重要要素,主要分为3个级别,有沙粒、粉粒、粘粒[2],这是按直径由大到小进行划分的。
如果土壤的粗沙粒含量比较多,蓄水的孔隙较大,水分比较容易流失,对于水源的涵养是极为不利的。
粘粒较多,蓄水能力也比较弱。
土壤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土壤的孔隙以及非毛管孔隙度。
土壤结构主要是由土壤的有机质、粘粒、生物因素等影响的[3]。
土壤侵蚀会对土壤的粒径以及结构产生影响,使土壤的蓄水能力降低。
1.3 水分含量
土壤的蓄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自然含水量影响,含水量低的土壤,其蓄水能力更强。
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会受到降水、气温因素的影响,如果气温升高,水分就会蒸发,有些冬季饱和的土壤在夏季有很强的蓄水能力。
在雨季,由于降水量比较大,土壤处于饱和的状态,蓄水能力就会比较差。
1.4 有机质
土壤中的有机质能够对其持水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土壤结构,湿地土壤中的有机质比较高。
有机质含量比较高时,增加有机质的含量能够促进任何土壤持水能力的提升,有机质
含量较低时,增加有机质含量会使沙质土壤的持水性提升。
湿地环境中,土壤中的有机质能够实现良好的积累,使湿地的蓄水能力达到提升。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是要受到有机质的数量以及分解平衡性影响的,湿地土壤的通气性是比较差的,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因此湿地中的有机质含量要比较高。
2 土壤涵养水源的机制
由于土壤的孔隙能够使水分在其中储存、保持以及运转,所以土壤能够涵养水源。
一开始,主要是依靠吸附力,水分才能够存在与土壤中,随着水分的增多,多余的水分会受到毛管力的影响形成毛管力,之外的水分受到重力作用变成重力水。
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增多,会是使水势减少,从而构成水分特征曲线[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土壤的持水性。
如果出现降水,土壤中的水分会留出一些,田地间的持水量能够存在与土壤中,但是重力水要流出来,从而形成径流,实现涵养水源。
孔隙方面来讲,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是存在与孔隙中,按照大小可以分为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
土壤中水分的储存主要有2种,吸持储存;滞留存储。
吸持储存是在毛管孔隙中出现的,由于毛管力的作用,水分存在与毛管孔隙中不能够融入到水的径流和变动中[5]。
滞留存储是存在于非毛管孔隙,在重力水的作用下暂时储存在其中,如果出现降水、径流停止后就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从土壤中留出,还有可能深入到比较深的土壤中。
这2种储水的方式有着不同的水文生态功能。
毛管孔隙中的持水量能够反应出其为植被提供水分的能力,而非毛管孔隙则是将土壤水源涵养以及减弱洪水的能力反应出来。
3 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发展
湿地中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虽然已经在很早之前就被人们所关注和认识,但是湿地土壤水源涵养的系统化研究还存在着不足。
在一些湿地土壤蓄水能力的研究中,蓄水空间与地表水库容是等同的,土壤中的蓄水能力经常被人们忽视,湿地的蓄水能力认识并不到位。
所以需要在湿地的蓄水能力研究中,应将土壤纳入其中,实现系统化的分析与研究,明确湿地土壤的蓄水能力,蓄水能力对于湿地水循环的调节、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以及湿地中特殊水文条件对于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现阶段,人们对土壤蓄水能力的研究主要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相比于森林生态系统,湿地土壤受水文条件的影响更加明显,湿地受到周期或者非周期性的水淹,土壤中的水分也会在长、短期中处于饱和情况[6],从而影响土壤的蓄水能力。
湿地的地下水位是比较浅的,地下水会影响到蓄水有效的土壤层厚度,因此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蓄水能力的研究其实并不适应湿地土壤蓄水能力的研究,因此需要针对性的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蓄水能力进行分析和研究,促进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实现。
当前,人们对湿地的认识逐渐提升,湿地的开发利用也逐渐加强,很多湿地开发成农田或工业用地,这使得土壤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壤的蓄水能力,但是目前土地利用对于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研究还不足,应积极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其影响机制以及恢复的措施,实现湿地的科学管理。
4 结束语
湿地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主要是通过土壤中的孔隙实现的,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其实就是土壤蓄水,吸收降水以及径流,是多个水文效应的综合体现。
湿地是城市之肺,能够涵养水源,当前天津地区已经开始引进新的水源,使湿地周边的环境得以恢复,改善湿地的土壤,充分发挥其自然生态功能,实现水源涵养的全面实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要,促进社会实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亚军,谢永宏,陈心胜,李峰.湿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2(01):109-115.
[2]马维伟,王辉,王修华,王元峰,赵赫然.甘南尕海不同湿地类型土壤物理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J].水土保持学报,2012(04):194-198,220.
[3]吕磊,文仕知,张新文,张满君,彭尔卿.生态公益林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11(04):22-26.
[4]熊远清,吴鹏飞,张洪芝,崔丽巍,何先进.若尔盖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水源涵养功能[J].生态学报,2011(19):5780-5788.
[5]万鹏,王庆安,李昭阳,张翔,佘红英.根据土壤蓄水能力探讨若尔盖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的水源涵养功能[J].四川环境,2011(05):121-123.
[6]白杨,初东,田良,冯宇,张哲.武汉城市圈的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4(02):23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