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涵养林作用及造林技术
完善水源涵养林改造技术及水资源永续利用的思考

本文先简要分析水源涵养林种植方面的作用,进而围绕水源涵养林的改造技术展开了分析,根据技术分析了解营造水源涵养林种植的经营模式。
通过对于水源地区林业种植的创新技术方面的分析,希望可以为水源地区的涵养林种植提供有效的指导建议,并且保证水源的质量和生态的平衡,促进区域性的经济建设,为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提供新的思路。
一、水源涵养林种植优势第一,水源涵养林的种植,控制河流水源的水土流失的情况,可以调节洪水带来的水流量,而且也具有良好的林分结构和林下地被物层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还有水源涵养林通过对于降水方面的调节和吸收,让地表径流成为土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发挥出水源涵养的作用。
针对这种的涵养方法,需要流域里森林种植分布均匀,合理配置种植品种和距离。
具体的品种选择需要考虑树种类型和立地类型,选择生态效益最好的树种,可以发挥出保护自然的绝对优势。
第二,在坡面径流上的调节作用。
水源涵养林的种植,让坡面径流得到调节,削减河流在汛期时的径流量,缓冲河水的侵蚀。
在降雨量很大的情况下,土壤渗透能力减弱,很容易出现饱和状态,所以降雨后径流调节来缓解饱和坡面的径流的流量,利用森林树木土壤有着很好的吸水结构和腐烂造成的孔洞,可以快速渗透水量,而且内部蓄水能力很强,不会出现饱和状态。
即使是特大暴雨情况形成坡面径流,流速经过树木丛林时速度也会减慢,防止水流冲刷带来的灾难和土壤养分流失的情况出现。
而且在冬天情况,森林中冻结深度比较小,可以参加到坡面径流的调节中,有着很好的水土保留的功能。
特别应用在广西地区,夏天水流汛期比较大的情况,更需要树木在坡面调节径流,减少出现洪水的可能性。
第三,调节地下径流的作用。
水源涵养林的种植,可以增加枯水期时的径流量,因为我国气候变化,雨季和旱季有着明显的变化,所以河流也有着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处在南方的广西地区也一样在冬季后河流的流量减少,出现枯水期的情况。
所以种植水源涵养林,可以增加枯水期时的径流量,因为在森林的出现可以涵养地下存水空间,将丰水期时的降水渗透到地下的土壤层和岩石层中成为地下径流,地下径流因为处在地下,流入河流需要一些时间,所以缓慢地流淌让河流径流量分配均匀,保护水资源的活性。
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作用的具体体现

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层次主要是林冠和林下植被层(灌木和草本植物)、枯枝落叶层、根系土壤层,通过这三个层次对降水进行调节,并提高土壤的抗蚀抗冲性能。
根系土壤层01林冠和林下植被层①植被截留林冠和林下植被层就像一把伞,削减了雨滴势,也拦截了部分降水。
植物截留量可视为两部分组成,其一,降水过程中从枝叶表面蒸发的水量;其二,降水终止时枝叶上存留的水量,这部分最终也消耗于蒸发。
截留后,阻止了雨滴击溅表土,避免了土壤颗粒被击碎;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落到地面的降雨量,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量,也从而减少了土壤侵蚀量。
林冠越低,郁闭度越大,林下植被越茂密,这个作用就越强。
在中纬度条件下,一个基本郁闭的森林生态系统,大约可截留当年降水量的15%—30%。
其中乔木冠层对降水有较强的截持能力。
同时,林冠可减少太阳长波辐射,降低风速和气温,减小林地空气饱和水气压差等,从而降低士壤水分蒸发量。
02枯枝落叶层①截蓄降水当林冠和林下植被层的承雨能力达到饱和后,从树冠和植冠上落下的水滴对地面土壤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此时森林的枯落物所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就构成了第二道屏障。
森林每年产生的枯落物很多,其中数量最多、作用最大的是乔木树种的叶子,约占60%—80%。
与林冠层相比,枯枝落叶层覆盖在地面,防止雨滴击溅土壤的效果更为明显。
这些枯落物具有很大的孔隙度,可以吸收和渗透降水,具有很强的水源涵养性能,最大持水率均在136.56%以上,最大持水量在9.32t/hm2以上。
②改善土壤性质枯枝落叶层腐烂后,形成腐殖质和有机质,参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特别是还能组合粗粒土壤和增加粘重土壤的孔隙度,使前者持水量增加,使后者易于通气透水,促进雨水的迅速下渗,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
③阻延径流,防洪减灾当降水强度超过林冠截留和森林枯落物与土壤的临界持水能力时,就会产生坡面径流。
由于枯枝落叶层的存在,径流在其中的流动速度因受阻而减缓。
水源涵养林

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林(forestforwaterresourcesconservation),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水土防护林种之一,是一种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森林普遍具有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主要的是具有涵养保护水源、调洪削峰、防止土壤侵蚀、净化水质和调节气候等生态服务功能。
水源涵养林-简介水源涵养林水源涵养林是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的一种防护林,简称水源林。
它泛指河川、水库、湖泊的上游集水区内大面积的原有林(包括原始森林和次生林)和人工林,是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可饮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
水源涵养林-功能作用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林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
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
但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上述两种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
在积雪地区,因森林土壤冻结深度较小,林内融雪期较长,在林内因融雪形成的坡面径流也减小。
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
结构良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90%以上。
滞洪和蓄洪功能水源涵养林水源林可减少径流泥沙含量,防止水库、湖泊淤积。
河川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
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
在合理布局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进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区。
降水时,由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的生物物理作用,对雨水截留、吸持渗人、蒸发,减小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从而起到了滞洪和减少洪峰流量的作用。
水源涵养林作用及造林技术

水源涵养林作用及造林技术一、作用调节坡面径流①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
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
但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上述两种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
在积雪地区,因森林土壤冻结深度较小,林内融雪期较长,在林内因融雪形成的坡面径流也减小。
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
调节地下径流②调节地下径流,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
中国受亚洲太平洋季风影响,雨季和旱季降水量十分悬殊,因而河川径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但在森林覆被率较高的流域,丰水期径流量占30~50%,枯水期径流量也可占到20%左右。
森林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的主要原因是把大量降水渗透到土壤层或岩层中并形成地下径流。
在一般情况下,坡面径流只要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即可进入河川,而地下径流则需要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缓缓进入河川,因此可使河川径流量在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系数。
减少含沙量③减少径流泥沙含量,防止水库、湖泊淤积。
河川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
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
在合理布局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进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区。
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林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
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
但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上述两种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
水源涵养林施工技术与管理

科 技信 息
工 程 技 术
水 源 涵 荠 赫旋 工 技 术 与管 理
深圳 市三 洲 田・ 铜锣 径 水库 管理处 曾正纲
( 摘 要】 水源涵养林的生 态经济地位我们不 用质疑 , 水源涵养林建成后 , 涵养水 源量效益 明显 , 可有效增加水库蓄水量 、 高水体 提 质量 、 延长水库寿命 , 打造宜人的城 市滨水环境 。本文所要进行探讨的即是关于水源涵养林施工技 术与管理。 [ 关键词 ] 水源涵养林 施工技 术 管理
种 植 穴规 格 见下 表 : 表 2 乔木 苗 木 及 种 植穴 规 格 控 制 表
乔 木 苗
高( m) 1 1 1 — . .— . .一 . .- . 3 — . ≥40 —. 2 . 1 1 20 O 2 25 30 . 40 2 5 5 2 5 0 .
林业对水源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

林业对水源保护的重要性及措施保护水源是一项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水源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林业在水源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林业对水源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措施。
一、林业对水源保护的重要性1. 保持水环境稳定:林业可以通过调节水分蒸发、改善土壤和保持水土的连续性来稳定水环境。
树木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中的湿度,形成降水。
林地可以截留降雨,减少水流迅速流失,促进水的渗透和入渗,降低洪水发生概率。
2. 保护水源地的生态功能:林地可以作为水源地的天然屏障,保护水源的生态功能。
林地能够过滤和吸附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水质,保证水源的优良品质。
同时,林地提供的阴凉和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水源中生物的繁衍和生长,维护水源生态系统的平衡。
3. 调节水源流域的水文循环:林地的植被可以通过蒸腾作用和降雨截留来影响水源流域的水文循环。
林业可以调节降雨峰值,缓解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危害。
此外,林地的根系能够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地下水位,维持水源流域的水量平衡。
4. 保护水源生物多样性:水源是众多生物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林地作为水源保护的关键环节,能够提供适宜的生境和食物资源,维护水源生物多样性的稳定。
保护林地意味着保护了水源地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林业对水源保护的措施1. 森林保护和恢复: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
加大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力度,减少林地损失。
通过合理的植树造林和森林抚育管理,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
2. 水土保持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包括建设林网、沟渠、林下梯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建立补偿机制,鼓励农民参与水土保持和森林种植行动。
3. 水源地划定和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地,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
完善水源地的保护方案,加强水源地的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污染源。
4. 生态补偿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水源保护的贡献者进行奖励和补偿。
水源涵养林营造和经营社会效益指标值描述

水源涵养林是指通过植树造林和经营管理等措施,保护水源地并提高水源涵养功能的林地。
水源涵养林营造和经营对于维护水源地生态平衡、改善水质和保障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水源涵养林的社会效益,并介绍相关的指标值,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水源涵养林的概念和重要性1.1 水源涵养林的定义水源涵养林是指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通过大规模营造和管理森林,减少土壤侵蚀,改善水质,保障水资源安全的林地经营模式。
1.2 水源涵养林的重要性水源涵养林对于保护水源地生态平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降雨径流细胞、提高水质和保障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和经营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水源涵养林的社会效益2.1 生态环境效益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经营可以有效保护山地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水质,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
2.2 社会经济效益水源涵养林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山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2.3 水资源效益水源涵养林营造和经营可以保障水资源的安全供应,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山洪灾害的防治能力,降低水利工程的投资,节约水资源,延长水资源利用寿命,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2.4 生态保护效益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经营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改善地区的微气候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增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三、水源涵养林的社会效益指标值描述3.1 生态环境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值包括土壤保持率、水源涵养功能指数、植被覆盖率等。
其中,土壤保持率是反映水源涵养林对土壤侵蚀的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水源涵养功能指数是评价水源涵养林植被对水资源保护作用的指标,植被覆盖率是反映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状况的重要指标。
3.2 社会经济效益指标社会经济效益指标值包括农户人均纯收入、农民就业率、旅游综合收入等。
水源涵养林作业设计

水源涵养林作业设计一、项目背景及意义水源涵养林是指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增加绿色植被覆盖,改善水源涵养功能,提高水资源的供应稳定性和水质保持能力的林地。
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提前了解和参与到水源涵养林的建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作业目标1.了解水源涵养林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原则和方法;3.掌握一些常见的水源涵养林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要求;4.学习团队协作和实地考察的能力。
三、作业内容及方法1.理论学习:邀请专业人员给学生做水源涵养林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水源涵养林的作用和意义,并讲解相关概念、原则和方法。
2.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水源涵养林实地考察,观察植被种类、生长环境、水环境等,并记录观察数据和感受。
3.团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方案,包括选址、植物种类、造林密度等。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综合实践能力。
4.总结报告:要求每个小组根据实地考察和建设方案的设计,撰写一份水源涵养林的总结报告,包括水源涵养林的作用、建设原则、植物种类选择、注意事项等。
5.教学展示:在学校组织水源涵养林的教学展示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展示和呈现,让更多的人了解水源涵养林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努力。
四、作业评价方法1.书面评价:对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和总结报告进行书面评价,评价标准包括方案的创新性、可行性、符合水源涵养林的要求等。
2.口头评价:通过小组展示和呈现的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评价,评价标准包括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
五、作业时间安排1.第一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了解水源涵养林的概念和作用。
2.第二周: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观察数据和感受。
3.第三周:学生分组进行设计方案的制定。
4.第四周:小组撰写总结报告并进行展示。
六、作业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安排1.第一周:邀请专业人员给学生做水源涵养林的讲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源涵养林作用及造林技术
一、作用
调节坡面径流
①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
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
但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上述两种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
在积雪地区,因森林土壤冻结深度较小,林内融雪期较长,在林内因融雪形成的坡面径流也减小。
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
调节地下径流
②调节地下径流,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
中国受亚洲太平洋季风影响,雨季和旱季降水量十分悬殊,因而河川径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但在森林覆被率较高的流域,丰水期径流量占30~50%,枯水期径流量也可占到20%左右。
森林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的主要原因是把大量降水渗透到土壤层或岩层中并形成地下径流。
在一般情况下,坡面径流只要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即可进入河川,而地下径流则需要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缓缓进入河川,因此可使河川径流量在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系数。
减少含沙量
③减少径流泥沙含量,防止水库、湖泊淤积。
河川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
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
在合理布局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进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区。
水土保持功能
水源林可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
一般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时,即使土壤未达饱和状态,也会因降雨来不及渗透而产生超渗坡面径流;而当土壤达到饱和状态后,其渗透速度降低,即使降雨强度不大,也会形成坡面径流,称过饱和坡面径流。
但森林土壤则因具有良好的结构和植物腐根造成的孔洞,渗透快、蓄水量大,一般不会产生上述两种径流;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其流速也比无林地大大降低。
在积雪地区,因森林土壤冻结深度较小,林
内融雪期较长,在林内因融雪形成的坡面径流也减小。
森林对坡面径流的良好调节作用,可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和洪峰起伏量减小,从而减免洪水灾害。
结构良好的森林植被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90%以上。
滞洪和蓄洪功能
河川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相关。
水源林一方面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和过滤等作用;另一方面其庞大的根系层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
在合理布局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进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区。
降水时,由于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和森林土壤的生物物理作用,对雨水截留、吸持渗人、蒸发,减小了地表径流量和径流速度,增加了土壤拦蓄量,将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径流,从而起到了滞洪和减少洪峰流量的作用。
枯水期的水源调节功能
中国受亚洲太平洋季风影响,雨季和旱季降水量十分悬殊,因而河川径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但在森林覆被率较高的流域,丰水期径流量占30~50%,枯水期径流量也可占到20%左右。
森林能涵养水源主要表现在对水的截留、吸收和下渗,在时空上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减少无效水,增加有效水。
水源涵养林的土壤吸收林内降水并加以贮存,对河川水量补给起积极的调节作用。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使得河川在枯水期也不断有补给水源,增加了干旱季节河流的流量,使河水流量保持相对稳定。
森林凋落物的腐烂分解,改善了林地土壤的透水通气状况。
因而,森林土壤具有较强的水分渗透力。
有林地的地下径流一般比裸露地的大。
改善和净化水质
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主要是非点源污染,即在降水径流的淋洗和冲刷下,泥沙与其所携带的有害物质随径流迁移到水库、湖泊或江河,导致水质浑浊恶化。
水源涵养林能有效地防止水资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污染,减少进入水体的泥沙。
降水通过林冠沿树干流下时,林冠下的枯枝落叶层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过滤、净化,所以最后由河溪流出的水的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
调节气候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同时吸收有害气体及滞尘,起到清洁空气的作用。
森林植物释放的氧气量比其他植物高9~14倍,占全球总量的54%,同时通过光合作用贮存了大量的碳源,故森林在地球大气平衡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林木通过抗御大风可以减风消灾。
另一方面森
林对降水也有一定的影响。
多数研究者认为森林有增水的效果。
森林增水是由于造林后改变了下垫面状况,从而使近地面的小气候变化而引起的。
保护野生动物
由于水源涵养林给生物种群创造了生活和繁衍的条件,使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得以生存,所以水源涵养林本身也是动物的良好栖息地。
二、营造技术
包括树种选择、林地配置、经营管理等内容。
①树种选择和混交
在适地适树原则指导下,水源涵养林的造林树种应具备根量多、根域广、林冠层郁闭度高(复层林比单层林好)、林内枯枝落叶丰富等特点。
因此,最好营造针阔混交林,其中除主要树种外,要考虑合适的伴生树种和灌木,以形成混交复层林结构。
同时选择一定比例深根性树种,加强土壤固持能力。
在立地条件差的地方、可考虑以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的豆科树种作先锋树种;在条件好的地方,则要用速生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
②林地配置与整地方法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取不同的配置方法。
在降水量多、洪水为害大的河流上游,宜在整个水源地区全面营造水源林。
在因融雪造成洪水灾害的水源地区,水源林只宜在分水岭和山坡上部配置,使山坡下半部处于裸露状态,这样春天下半部的雪首先融化流走,上半部林内积雪再融化就不致造成洪灾。
为了增加整个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一般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脚和沟谷中造林,因为这些部位的森林能把汇集到沟谷中的水分重新蒸腾到大气中去,减少径流量。
总之,水源涵养林要因时、因地、因害设置。
水源林的造林整地方法与其他林种无重大区别。
在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降雨量大,要在造林整地时采用竹节沟整地造林;西北黄土区降雨量少,一般用反坡梯田(见梯田)整地造林;华北石山区采用水平条整地造林。
在有条件的水源地区,也可采用封山育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等方式。
③经营管理
水源林在幼林阶段要特别注意封禁,保护好林内死地被物层,以促进养分循环和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利于微生物、土壤动物(如蚯蚓)的繁殖,尽快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
当水源林达到成熟年龄后,要严禁大面积皆伐,一般应进行弱度择伐。
重要水源区要禁止任何方式的采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