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
人工林种类及造林树种的选择

01
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的特殊环境。如护坡林的树种要能耐干旱瘠薄(如柠条、杜梨等),沟底防冲林及护岸林的树种要能耐水湿(如柳树、柽柳、沙棘等),抗冲淘(旱柳、青杨、杞柳、沙棘等 )。
02
水土保持林对树种的要求:
历史上有树种选择不当造成大面积损失的教训;
中国面积大,条件复杂,树种资源丰富;
造林树种选择的意义
第二节 树种选择
生物学特性(指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遗传学特性)
如径柳属和匙叶草属植物有泌盐功能
生态学特性(指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
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
造林地的安排
立地条件要求严格的树种; 生态适应性较广的树种安
排在立地条件比较差的造林地。 对同一树种有不同
要求时,应分配给不同的造林地,
原则: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留给经济价值较高而且
03
04
名词解释
1
适地适树
2
简答题
3
选择造林树种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4
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5
如何确定适地适树的方案?
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 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任务:减少、阻拦及吸收地表径流,涵蓄水分,固定土壤免受各种侵蚀。 水土保持林对树种的要求: 根系发达,能笼络固持土壤;在表土疏松、侵蚀作用强烈的地方应采用根蘖性强(如刺槐、旱冬瓜)的树种或蔓生植物(如葛藤); 枝叶量大,枯落物多,且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如刺槐、胡枝子、沙棘、紫穗槐等),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农田防护林对树种的要求: 寿命相对较长,生长稳定,能长期具有防护效能; 树冠以窄冠型的为好(箭杆杨),根系不伸展过远或具有深根性,胁地影响较小的树种,如泡桐。 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充分利用造林地的好条件,生产大量木材和其它林产品。 常用树种:欧美杨、柳、水杉、池杉、桉树、刺槐、泡桐。
生态景观林林相改造树种的选择以及配置模式

生态景观林林相改造树种的选择以及配置模式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加剧,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景观林林相改造是实现城市绿化、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的有力手段。
本文将就“生态景观林林相改造树种的选择以及配置模式”作一探讨。
1. 林相改造的必要性林相是由各种植物组成、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立体植被系统。
城市生态景观林林相结构对于生态效益与生态景观的形态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城市生态景观林林相大多处于树种结构单一、植被结构单调、林下乔灌层次混乱的状态。
单一树种或者多数树种的林相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低下,容易造成人为干扰及生态失衡。
因此,对城市生态景观林林相的改造,既有必要,也是势在必行。
2. 树种的选择树种的选择是影响林相构建的关键因素和决定因素。
因此,选择适宜的树种是生态景观林林相改造的首要任务。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树种的生态特性。
生态特性包括适生性、适应力、根系特性、抗性等方面。
适宜树种应该是地方特色突出,适应性强,授粉方式多样等。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树种的美化效果。
树种美化效果包括四季观赏价值、花果特性、树形和叶形等。
最后,还需要考虑树种的栽种效果和放置位置。
应将其整体规划重新设计,考虑树种之间的格局和层次。
3. 树种配比比例树种配比比例是指将不同需要合理搭配的树种按一定比例的对数关系组成的林分。
比例合理,不同树种之间互相配合,相互促进,能够形成更加完整的生态系统,更好地发挥树种间的协同效应。
配比比例的设定应根据地域环境、生态效应、景观价值等方面考虑。
比如,在长江流域,常用的树种有杉木、柏木、杨木、枫树等,其在配比上应该考虑植被的整体效应、生态要求、种植利用和生态保护的需要等多种因素,若配比不当,会导致结果不符合预期。
4. 林分结构的设计林分结构是指在不同空间等级下,将树种按一定的距离、排列方式、树种密度等进行组合的一种形态,是实现生态林相目标和生态效益的具体实践。
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质
✓主干矮小、通直度差的树种,泡桐、槐树、苦楝等
性
✓木材性质好(物
✓家具用材、装潢用材、板材用材
理性质、化学性质、
力学性质等)
✓纤维用材、建筑用材、柱桩用材
我国几种主要速生丰产林树种产量标准
树种
栽培区类型 ①
年均生长量 (m3 / 亩② )
Ⅰ 杉木
Ⅱ
0.7 以上 0.6 以上
Ⅰ
马尾松
Ⅱ
0.7 以上 0.6 以上
本章授课内容
一、造林树种选择的意义 二、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 三、树种选择与林种 四、适地适树的基本内涵 五、适地适树的标准 六、适地适树的途径
一、造林树种选择的意义
栽什么树容易成活,生长快,利用率最高,效益最好, 不仅关系到造林的成败,而且也影响到新造幼林的速生丰 产和防护效益的发挥。因此,因地制宜地选好造林树种, 是造林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
✓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选择途 径是前提和基础
✓整地 ✓遗传改良
✓在地树尽量适应的基 础上可行并达到预期效 果
复习思考题
1. 进行造林树种选择有什么意义? 2. 造林树种选择有哪些原则?最根本的原则是什么? 3. 造林树种选择与林种有什么关系?不同林种对树种选择 有什么要求? 4. 什么是适地适树?判断适地适树的标准是什么? 5. 适地适树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最根本的途径是什么?
五、适地适树的标准
对不同林种来说,适地适树的标准不尽相同,对于用材林来说, 包括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条。
定性标准 成活 成林 成材 抗逆性 林分稳定性
定量标准 立地指数 年平均材积生长量
六、适地适树的途径
途 径 造林实践
可行性
选择
✓选树适地 ✓选地适树
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的分析

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的分析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是影响园林绿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可以打造出美丽宜人的园林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本文将对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进行分析,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植物配置1.植物配置的原则植物配置是指在园林绿化中,按照一定的布局和设计原则,将不同种类的植物合理搭配,形成一定的景观效果。
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多样性原则:尽量选择多样性的植物进行配置,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以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变化性。
季节性原则:在植物配置中,应该考虑不同植物的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植物的生长周期,使园林四季有景,春夏有绿,秋冬有花。
生态性原则:在植物配置中,应该尽量选择符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植物,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健康,提高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美观性原则:植物配置应该以美观为目标,根据园林的整体风格和主题,选择适合的植物进行配置,打造出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效果。
植物配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巧妙的布局和组合,以下是一些植物配置的技巧:色彩搭配:选择具有搭配效果的植物进行配置,包括叶色、花色、果实等,形成色彩的对比和协调,增加园林景观的艺术感。
高矮错落:在植物配置中,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高矮形态,合理进行错落布局,形成丰富多样的层次感。
树荫效果:对于园林中的大型乔木,可以根据其树冠形状和树干高度,选择不同位置进行配置,以形成树荫效果,为园林增加舒适感和遮阳保湿效果。
整体协调:植物配置应该考虑园林的整体风格和特点,力求整体协调,避免出现杂乱无章的布局,影响园林的整体美观性。
二、树种选择1.树种选择的考虑因素树种选择是园林绿化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选对树种可以为园林增添生机、提升景观品质。
在进行树种选择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气候适应性: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考虑树种的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点,以确保树种的生长健康。
植树节的树木选种与配置原则分析

植树节的树木选种与配置原则分析植树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旨在倡导保护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在这个节日,选择适宜的树木进行植树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分析植树节的树木选种与配置原则,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树木的生长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在选择树种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
不同树种对温度、湿度、雨量等条件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比如,在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可以选择耐寒的树种,如杨树、白杨等;而在南方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可以选择耐热湿的树种,如榕树、相思树等。
因此,根据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非常重要。
二、根据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除了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也是选择树种的重要因素。
不同树种对土壤的要求各不相同。
有的树木喜欢酸性土壤,有的喜欢碱性土壤,有的适应沙质土壤,有的适应黏土等。
因此,在选择树种时,需要考虑当地土壤的性质,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
如果土壤条件不理想,可以通过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质量,以适应树木的生长需要。
三、从生态角度考虑树木的配置在进行植树活动时,我们需要考虑树木的配置。
合理的树木配置可以提高绿化效果,增加景观效果,改善生态环境。
首先,我们可以选择不同高度和树冠形状的树种进行搭配,以增加绿化的层次感和美观度。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具有不同功能的树种进行配置,如防风、防尘、净化空气等。
最后,我们还可以根据树木的生长特点,选择不同密度和间距进行配置,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展。
四、注重树木的生态适应性和耐久性在选择树种时,需要考虑树木的生态适应性和耐久性。
一些树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耐旱、耐寒、耐湿等,可以适应各种生态环境,生长状况较好。
而一些树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比较脆弱,容易受到疾病和虫害的侵袭,需要额外的关注和保护。
因此,我们应该选择具有较强生态适应性和耐久性的树木进行种植,以保证植树活动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五、根据用途选择树种最后,根据植树的用途选择树种也是很重要的。
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的分析

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的分析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环境的整体美观度和舒适度。
在园林绿化的规划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植物和树种,使其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和观赏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植物配置和树种选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园林绿化中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问题。
一、植物配置1.地面植物配置地面植物是园林绿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它们直接影响到园林的整体景观效果。
在选择地面植物时,需要考虑它们的生长习性、观赏价值以及生态功能。
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选择合适的地面植物。
在潮湿的地区可以选择耐阴湿的植物,而在干燥的地区则需要选择耐旱的植物。
要根据植物的观赏价值进行选择,比如可以选择具有鲜艳花色和丰富层次感的植物,以提升园林的整体美观度。
地面植物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可以吸收废气、净化环境的植物,从而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攀援植物配置攀援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起到遮荫、美化环境、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在选择攀援植物时,需要考虑它们的生长形态、攀附方式以及观赏价值。
需要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攀援植物。
在选择攀援植物时,需要考虑它们的攀附方式,有的植物是需要借助支架来攀附的,有的植物可以自己攀附在墙壁或树木上。
攀援植物还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比如可以选择一些花色鲜艳、叶形美观的攀援植物,以提升园林的整体观赏效果。
需要选择生长速度适中的地被植物,太快生长的地被植物容易形成杂草丛生的景观,而生长速度太慢的地被植物又容易被其他植物遮挡,影响整体美观度。
需要选择适应性强的地被植物,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
地被植物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比如可以选择叶色艳丽、花期长的地被植物,使园林绿化更具观赏性。
二、树种选择需要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的乔木树种,比如在潮湿的地区可以选择耐阴湿的树种,而在干燥的地区则需要选择耐旱的树种。
浅谈新疆农田防护林设计及主要树种选择

浅谈新疆农田防护林设计及主要树种选择摘要:林带、林网的防护效果,主要取决于它的结构和位置。
因此在规划设计农田林网时,需要确定林带结构和配置的主要参数,包括:林带走向,林带间距,林带高度,宽度,林带结构类型,疏透度和透风系数等。
研究发现,林网占地比卒达4-6%较适宜,但南疆凤沙危害严重区域及果园应相应增加占比;主林带的防护距离在20-25H;林带宽度以6-18m为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及经济效益,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关键词:农田防护林;林带;林网;结构;树种防护林建设一次性投资较大,而树木生长周期较长,几年、十几年才能发挥经济效益。
林带对农作物的防护作用和增产效益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出来。
而林带的胁地作用也容易被人们关注,由此而产生了对防护林带建设的偏见。
因此宣传和普及林网化科学技术的同时,设计林带时,必须考虑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相结合。
尽量选择速生高大乔木作为主要树种,采用大苗栽植,尽早发挥林带防护效应,做到短期增产增效并减小林带胁地的影响。
在保证林带作用的前提下选择和引种生态经济兼用树种,促进加工、养殖等多种经营,做到近期见效益,尽早收回投资,以短养长,要体现防护林既是农田的保卫者,也是生产者,具有经济效益。
1农田防护林设计原则1.1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新疆南北疆幅员辽阔,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各地区的灾害性质和程度各不相同。
同时各地的农业开发历史和习惯、农作物种类品种及农村社会经济状况也各不相同。
因此在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时,应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建设农田防护林的目的及具体需要有所侧重,而不能生搬硬套一个模式,这就是所谓的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
1.2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实现平原地区的林网化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规划区域建设初期就需要田、水、林、路、电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和配置,力求少占耕地,做到林随渠走,林随堤走,旱、捞、风沙、盐碱综合治理,农林牧全面考虑,做出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建成一个农、林、牧相结合的完善合理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使这个系统应具备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

地区主要是根据大气候、大地貌和大林种划分。 林区主要根据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具体的林种划分。 省级区在各个省范围内进行,根据自然条件和具体林种及 代表性树种划分。
中国林业区划结果(见书中47页表2-1) Ⅰ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 (7个林区) Ⅱ蒙新防护林地区(11个林区) Ⅲ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3个林区) Ⅳ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4个林区) Ⅴ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区 Ⅵ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2个林区) Ⅶ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18个林区) Ⅷ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5个林区)
选择应是达到适地适树的基本途径。
② 达到适地适树的方法
调查现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是达到适地适树的根本方法 按类型对比分析法:按不同立地类型调查林木的生长,对 比分析。
(4)适地适树方案的确定
对于一个经营单位,把最适生,最高产、经济价值最大的 列为主要造林树种,其他的树种列为次要造林树种。
立地条件好的地块分配给主要树种,立地条件差的地块分 配给次要的适应性强的树种。
用单位面积的材积生长量指标衡量是较合理的,但是应 用比较困难。
(3) 适地适树的途径和方法 ① 达到适地适树的途径
ⓐ选择:选树适地;选地适树 ⓑ改树适地:改变树种的特性适应立地条件,如:育种
手段。
ⓒ改地适树: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混交等措施改变
土壤特性。 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改树和改地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
当我们了解了土地的特性之后我们要: 1 为具体的造林地选择适宜的树种 2 为一个地区确定适合发展的林种 本章将讲授这两个问题
第二章 林种规划与树种选择
第一节 林业区划与林种规划 一、林种的划分
林种:根据森林发挥的功能不同可把森林划分 为不同的种类,简称林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特种用途林 发挥特种用途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 国防林 ● 科学实验林 ● 风景林 ● 种质资源林 ● 文化纪念林 ● 环境保护林
以上各个林种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个林种都具有
多种功能。 二、林业区划与林种规划
(一)、林业区划的概念
•林业区划:就是根据林业的特点,在研究有关自然、 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林业生产的特 点,按照地域分异的原则进行分区划片,分别研究其 范围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林业生产现状、 存在问题,探索其允许的或可能的林业生产规模、最 佳布局和对现状进行调整的必要措施。
林业发展方向的相似形和差异性。
• 林业规划则在区划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安排林业生产,重
点在时间安排上。
第二节 树种选择
1 树种选择的意义
是造林成败的关键。
2 树种选择的基础
(一)生物学特性
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如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遗传 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相联 系的各种特性的综合称为树种生物学特性。 (二)生态学特性
扩展到种源、品种、无性系。
(2)适地适树的标准
要求达到:成活、成林、成材、稳定(用材林) 成材的标准用数量指标要求(见下页):
林区 (50个) 省级区 (168个) 县级区划
地区主要是根据大气候、大地貌和大林种划分。 林区主要根据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具体的林种划分。 省级区在各个省范围内进行,根据自然条件和具体林种及 代表性树种划分。
中国林业区划结果(见书中47页表2-1) Ⅰ东北用材、防护林地区 (7个林区) Ⅱ蒙新防护林地区(11个林区) Ⅲ黄土高原防护林地区(3个林区) Ⅳ华北防护、用材林地区(4个林区) Ⅴ青藏高原寒漠非宜林区 Ⅵ西南高山峡谷防护、用材林地区(2个林区) Ⅶ南方用材、经济林地区(18个林区) Ⅷ华南热带林保护地区(5个林区)
综合效益(饲料、编制材料、生态)
能源林的树种选择要求更高,要进行严格的品种选择。 (5)环境保护林和风景林树种选择
根据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园林绿化的要求,以及树种的特 性和主要功能综合考虑。
5、适地适树 (1)适地适树概念: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
性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 随着发展的需要适地适树的树已不是停留在树种的水平,可
(二)、林业区划的意义
1、协调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2、有助于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组织林业生产。
(三)、林业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1、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条件的一致性。 2、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 3、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的要求和林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四)、中国林业区划概况
1985年我国提出的林业区划方案:是目前的最新区划 (共分4级) 地区 (8个)
Ⅰ
Ⅱ Ⅴ
Ⅵ
ⅢⅣ Ⅶ
Ⅷ
(五)、林种规划 • 林业区划在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指
明了各个区划单位应该发展的林种。因此,实际在完成区划 之后也做了林种规划。
• 林业区划的林种规划是一个“主线”,允许各区结合这
个主线发展其它的林种。
(六)林业区划和林业规划的关系 • 区划是对事物进行空间上的差异性划分。 • 规划是对事物进行时间上的计划安排。 • 林业区划指出了各区之间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
树种生态学特性是指树种对外界环境要求的特性。是树 种生物学特性的一个方面。
(三)林学特性 通常把树种生物学特性中与林业生产密切相关的部分称为
林学特性,如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态特性。
3 树种选择的原则
(1) 满足国民经济的需求 (经济学原则)
(2) 适地适树
(3) 选择乡土树种
(生态学原则)
(4) 树种选择要多样化
(3)防护林树种的选择
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 1 抗风力强 2 生长迅速、树形高大、枝叶繁茂 3 寿命较长、生长稳定 4 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水土保持林(适应性、生长迅速、根系 发达、树冠浓密)
固沙林(耐旱性强、抗风蚀沙埋能力 强、耐瘠薄)
(4)薪碳林树种选择
1 生长快、生物量大 2 热值较高 3 具有较强的萌生能力 4 适应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
2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的森林 ● 大径级用材林(如单板类人造板用材林) ● 矿柱林 ● 纤维林 用材林培育要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稳定、 高效、定向
3 薪炭林 以生产燃料为主的森林。 ● 薪碳林 ● 能源林
4 经济林 以生产木材以外的其它林产品为主的森林。
● 生产果品 ● 木本粮油 ● 饮料 ● 调料 ● 香料 ● 化工原料 ● 药材
当我们了解了土地的特性之后我们要: 1 为具体的造林地选择适宜的树种 2 为一个地区确定适合发展的林种 本章将讲授这两个问题
第二章 林种规划与树种选择
第一节 林业区划与林种规划 一、林种的划分
林种:根据森林发挥的功能不同可把森林划分 为不同的种类,简称林种。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 将森林划分为五大类:
防护林;用材林; 薪炭林; 经济林; 特用林
1 防护林(protective forest):以发挥森林的防护效益 为主的森林。 农田防护林(shelter wood) 牧场防护林(rangeland wood) 护岸林(sea coast forest) 防风固沙林(wind and sand break forest) 水土保持林(water conservation forest) 水源涵养林(water source forest)
3 各林种的树种选择
用材林:速生性、丰产性、优质性(干形与材 质等)
经济林:早实、丰产、优质
防护林:农田防护林(抗逆、生长迅速、根系、 价值)
树冠)
水土保持林(适应性、生长、根系、
固沙萌蘖、适应性 (固氮 的) 、综合效益(饲料、编制材料、生态 防护等)
环保林和风景林(见书中58、59页)
四旁植树 (路旁、水旁、村旁、宅旁)
4 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
(1) 用材林树种的选择
1 速生性:生长速度快。 2 丰产性:单位面积产量高。 3 优质性:干形和材质好。 4 稳定性:抵抗病虫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强。
(2)经济林树种的选择
1 早食性:结实早 2 丰产性:产量高。 3 优质性:产品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