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八年级《第十六章分式》全章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八年级《第十六章分式》全章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数学八年级《第十六章分式》全章优秀教案设计

第十六章 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 16.2分式的运算

16.2.1分式的乘除(一) 16.2.1分式的乘除(二) 16.2.1分式的乘除(三) 16.2.2分式的加减(一) 16.2.2分式的加减(二) 16.2.3整数指数幂 16.3分式方程(一) 16.3分式方程(二)

第十六章 分式

16.1分式

16.1.1从分数到分式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

10,a

s ,33

200,s

v .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

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v

+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v

-2060小时,

所以v

+20100=v

-2060.

3. 以上的式子v

+20100,v

-2060,a s ,s

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五、例题讲解

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

[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

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

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七、课后练习

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 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 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 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 与y 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 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 八、答案:

六、1.整式:9x+4, 209y

+, 54-m 分式: x 7 , 2

38y y -,91-x

2.(1)x ≠-2 (2)x ≠ (3)x ≠±2 3.(1)x=-7 (2)x=0 (3)x=-1

七、1.18x, ,a+b, b a s +,4y x -; 整式:8x, a+b, 4y x -;

分式:x

80, b a s + 2. X = 3. x=-1

1-m m 3

2+-m m 112

+-m m 45

2--x x x x 235

-+2

3

+x x x 57+x

x 3217-x x x --221x 80

2

3

3

2

x

x x --212

31

-+x x

课后反思: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

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 与 相等吗? 与 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a b 56--, y

x 3-, n m --

2, n

m 67--, y

x 43---。

[分析]每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都有自己的符号,其中两个符号同时改变,分式的值不变.

a b 56--=

a

b 56,

y

x 3-=

y

x 3-

n

m --

2=

n

m 2,

n m 67--

=n m 67 , y x 43---=y

x

43。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 x x x 3222+= ()3+x (2) 3

2386b b a =()

3

3a (3) c a b ++1=()cn an + (4) ()2

22y x y x +-=()

y x -

2.约分:

(1)c ab b a 2263 (2)2228m n n m (3)5

3

2164xyz

yz x - (4)x y y x --3)(2

3.通分:

4320152498

3

4320152498

3

(1)321ab 和c b a 2252 (2)xy a

2和2

3x b (3)

223ab c 和2

8bc a - (4)11-y 和1

1

+y 4.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1) 2

33ab

y x -- (2) 2317b a --- (3) 2135x a -- (4) m b a 2)(-- 七、课后练习

1.判断下列约分是否正确: (1)

c b c a ++=b a (2)22y x y

x --=y x +1 (3)

n

m n

m ++=0 2.通分: (1)

231ab 和b a 272 (2)x x x --21和x x x +-2

1 3.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子第一项系数为正,分式本身不带“-”号. (1)b a b a +---

2 (2)y

x y

x -+--32

八、答案:

六、1.(1)2x (2) 4b (3) bn+n (4)x+y

2.(1)

bc a 2 (2)n m 4 (3)24z

x - (4)-2(x-y)2

3.通分:

(1)

321ab = c b a ac 32105, c b a 2252= c b a b 3

2104 (2)xy a 2= y x ax 263, 23x b = y

x by

262

(3)223ab c = 223

812c ab c 28bc a -= 228c ab ab

(4)11-y =)1)(1(1+-+y y y 11+y =)

1)(1(1

+--y y y

4.(1) 233ab y x (2) 2317b a - (3) 2

135x

a (4) m

b a 2

)(--

课后反思:

16.2分式的运算 16.2.1分式的乘除(一)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除法的法则,会进行分式乘除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2.难点:灵活运用分式乘除的法则进行运算 .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13本节的引入还是用问题1求容积的高,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这两个引例所得到的容积的高是n

m

ab v ?,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

?

??÷n b m a 倍.引出了分式的乘除法的实际存在的意义,进一步引出P14[观察]从分数的乘除法引导学生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但分析题意、列式子时,不易耽误太多时间.

2.P14例1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如能约分,应化简到最

简.

3.P14例2是较复杂的分式乘除,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

4.P14例3是应用题,题意也比较容易理解,式子也比较容易列出来,但要注意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

=a 2

-2a+1

-2+1,即(a-1)2

-1.这一点要给学生讲清楚,才能分析清楚“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或用求差法比较两代数式的大小)

四、课堂引入

1.出示P13本节的引入的问题1求容积的高n

m

ab v ?,问题2求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

?

?÷n b m a 倍. [引入]从上面的问题可知,有时需要分式运算的乘除.本节我们就讨论数量关系需要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我们先从分数的乘除入手,类比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1. P14[观察] 从上面的算式可以看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3.[提问] P14[思考]类比分数的乘除法法则,你能说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类似分数的乘除法法则得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的结论. 五、例题讲解

P14例1.

[分析]这道例题就是直接应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应该注意的是运算结果应约分到最简,还应注意在计算时跟整式运算一样,先判断运算符号,在计算结果.

P15例2.

[分析] 这道例题的分式的分子、分母是多项式,应先把多项式分解因式,再进行约分.结果的分母如果不是单一的多项式,而是多个多项式相乘是不必把它们展开.

P15例.

[分析]这道应用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哪一种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先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面积,再分别求出“丰收1号”、“丰收2号”小麦试验田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是1

5002

-a 、()2

1500-a ,还要判断出以上两个分式的值,哪一个值更大.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可知a>1,因此(a-1)2=a 2-2a+1

-1,可得出“丰收2号”单位面积产量高.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ab c 2c b a 22? (2)32

2542n m m n ?- (3)??

? ??-÷x x y 27 (4)-8xy x y 52÷ (5)44112422

22++-?+--a a a a a a (6))3(2

962

y y y y -÷++-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

? ?

?-?y x

y x 132 (2)??

? ??-÷a bc ac b 2110352

(3)()y x a

xy 28512-÷

(4)b a ab ab b a 234222-?- (5))4(12

x x x x -÷-- (6)3

222)(35)(42x y x x y x --?-

八、答案:

六、(1)ab (2)n m 52- (3)14y - (4)-20x 2

(5))

2)(1()2)(1(+--+a a a a

(6)2

3+-y y

七、(1)x

1- (2)2

27c b - (3)ax 103- (4)b

b a 32+

(5)x

x -1 (6)2

)(5)(6y x y x x -+

课后反思:

16.2.1分式的乘除(二)

一、教学目标: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7页例4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教材P17例4只把运算统一乘法,而没有把25x 2

-9分解因式,就得出了最后的结果,教师在见解是不要跳步太快,以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解不了,造成新的疑点.

2, P17页例4中没有涉及到符号问题,可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突破符号问题.

四、课堂引入

计算

(1))(x y y x x y -?÷ (2) )21()3(43x y x y x -?-÷

五、例题讲解

(P17)例4.计算

[分析] 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

(补充)例.计算

(1))

4(3)98(23232b x b a xy y x ab -÷-?

=x b b a xy y x ab 34)98(2323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x

b

b a xy y x ab 349823232?? (判断运算的符号) =32916ax

b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x x x x x x x --+?+÷+--3)

2)(3()3(444622

=x x x x x x x --+?+?+--3)

2)(3(3

144462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

x x x x x x --+?

+?--3)

2)(3(3

1)2()3(22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

)3()

2)(3(31)2()3(22---+?

+?--x x x x x x =2

2

--x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2(216322b a a bc a b -?÷ (2)10

332

6423020)6(25b

a c c a

b b a

c ÷-÷ (3)x y y x x y y x -÷-?--9)()

()(343

2 (4)22222)(x y x xy y xy x x xy -?+-÷-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6(43826

4

2

z y

x y

x y x -÷?- (2)9323496222-?+-÷-+-a a b a b a a (3)229612316244y y y y y y --÷+?-+- (4)xy

y xy

y x xy x xy x -÷+÷-+2

22)(

八、答案:

六.(1)c a 432- (2)485c

- (3)3)(4y x - (4)-y

七. (1)336y

xz

(2) 22-b a (3)122y - (4)x 1-

课后反思:

16.2.1分式的乘除(三)

一、教学目标:理解分式乘方的运算法则,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方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7例5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

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在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2.教材P17例5中象第(1)题这样的分式的乘方运算只有一题,对于初学者来说,练习的量显然少了些,故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练习.同样象第(2)题这样的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也应相应的增加几题为好.

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是学生学习中重点,也是难点,故补充例题,强调运算顺序,不要盲目地跳步计算,提高正确率,突破这个难点. 四、课堂引入

计算下列各题:

(1)2)(b

a =

?b a

b a =( ) (2) 3)(b a =?b a ?b a b a

=( ) (3)4)(b

a =?

b a ?b a b a b

a

?=( ) [提问]由以上计算的结果你能推出n

b

a )((n 为正整数)的结果吗?

五、例题讲解 (P17)例5.计算

[分析]第(1)题是分式的乘方运算,它与整式的乘方一样应先判断乘方的结果的符号,再分别把分子、分母乘方.第(2)题是分式的乘除与乘方的混合运算,应对学生强调运算顺序:先做乘方,再做乘除. 六、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改正.

(1)23)2(a b =25

2a b (2)2)23(a b -=2249a

b - (3)3)32(x y -=3398x

y (4)2)3(b x x -=2

22

9b x x - 2.计算

(1) 22)35(y x (2)332)23(c b a - (3)3

2

223)2()3(x ay xy a -÷ (4)2332

2)()(z x z y x -÷- 5))()()(42

2xy x

y y x -÷-?- (6)2

32)23()23()2(ay

x y x x y -÷-?-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332)2(a b - (2) 2

12)(+-n b

a

(3)4

234223)()()(c a b

a c

b a

c ÷÷ (4) )()()(2232b a a b a ab b a -?--?- 八、答案:

六、1. (1)不成立,23)2(a b =2

6

4a b (2)不成立,2)23(a b -=2249a

b (3)不成立,3)32(x y -=3

3278x

y - (4)不成立,2)3(b x x -=222

29b bx x x +-

2. (1)24925y x (2)936827c b a - (3)2

4

398y x a - (4)43z y -

(5)21x (6)2

2

34x y a

七、(1) 968a b -- (2) 2

24

+n b a (3)22

a

c (4)b b a +

课后反思:

16.2.2分式的加减(一)

一、教学目标:(1)熟练地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 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3

1

1++n n .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

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 P19[观察]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3.P20例6计算应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要补充分子是多项式的例题,教师要强调分子相减时第二个多项式注意变号;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P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 与各支路电阻R 1, R 2, …, R n 的关系为n

R R R R

11112

1

+???++=.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较容易地用含有R 1的式子

表示R 2,列出50

11111++

=R R R

,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

50(5021111++=

R R R R ,再利用倒数的概念得到R 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知识若不熟悉,就为数学计算设置了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讲这道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的情况,可以考虑是否放在例8之后讲.

四、课堂堂引入

1.出示P18问题3、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答案.

引语: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下面我们先观察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请你说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吗? 3. 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请同学们说出2

243291

,

31,21xy y x y x 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你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P20)例6.计算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第二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

(补充)例.计算 (1)

2

222223223y x y

x y x y x y x y x --+

-+--+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解:

22

22223223y

x y

x y x y x y x y x --+-+--+

=

22)

32()2()3(y x y x y x y x --++-+

=

2

222y x y

x --

=))(()

(2y x y x y x +--

=

y

x +2

(2)

9

6261312--+-+-x x x x [分析]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进行通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解:

96261312--+-+-x x x x =)

3)(3(6)3(2131-+-+-+-x x x x x =

)

3)(3(212

)3)(1()3(2-+---++x x x x x

=)3)(3(2)96(2-++--x x x x =)

3)(3(2)3(2-+--x x x =6

23

+--

x x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b

a a

b b a b a b a b a 2

2255523--+++ (2)m n m

n m n m n n m -+---+22 (3)96312-++a a (4)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87546563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2

2233343365cba b

a c ba a

b b

c a b a +--++ (2)

2

222224323a b b

a b a b a b a a b ----+---

(3) 122+++-+-b a a b a b a b (4) 2

2

643461461x

y x

y x y x ----- 八、答案:

四.(1)b

a b a 2525+ (2)m n n m -+33 (3)31

-a (4)1

五.(1)b a 22 (2) 223b a b a -- (3)1 (4)y

x 231

-

课后反思:

16.2.2分式的加减(二)

一、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21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

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8只有一道题,训练的力度不够,所以应补充一些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混合运算.

2. P22页练习1:写出第18页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

四、课堂引入

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五、例题讲解

(P21)例8.计算

[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补充)计算 (1)x x

x x x x x x -÷+----+4)4

4122(

2

2 [分析] 这道题先做括号里的减法,再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把分母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 解: x x

x x x x x x -÷+----+4)4

4122(

2

2 =)

4(])2(1)2(2[2--?

----+x x x x x x x =)4(])

2()1()2()2)(2([

2

2--?-----+x x

x x x x x x x x =)4()2(42

22--?

-+--x x

x x x x x =4

41

2+--

x x

(2)2

22

4442

y x x y x y x y x y y x x +÷

--+?- [分析] 这道题先做乘除,再做减法,把分子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

解:2

2

2

4442

y

x x y x y x y x y y x x +÷--+?- =22222224))((2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y x x +?-+-+?- =2

2

22))((y

x y x y x y x xy --?+-

=

))(()

(y x y x x y xy +--

=y

x xy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 x

x x x x 22

)242(2+÷-+- (2))11()(

b a a b b b a a -÷--- (3))2

1

22()41223(

2+--÷-+-a a a a

七、课后练习 1.计算 (1) )1)(1(y

x x

y x y +--+ (2) 22

242)44122(

a

a

a a a a a a a a -÷-?+----+ (3) zx

yz xy xy z y x ++?++)111(

2.计算24

)2121(

a

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 八、答案:

六、(1)2x (2)

b

a ab

- (3)3 七、1.(1)2

2y x xy

- (2)21-a (3)z 1 2.422--a a ,-31

课后反思:

16.2.3整数指数幂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负整数指数幂n

a

-=

n a

1

(a ≠0,n 是正整数).

2.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难点: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23思考提出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2. P24观察是为了引出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

m n

m

a a a +=?,这条性质适用于m,n 是

任意整数的结论,说明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具有延续性.其它的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

质,在整数范围里也都适用.

3. P24例9计算是应用推广后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教师不要因为这部分知识已经讲过,就认为学生已经掌握,要注意学生计算时的问题,及时矫正,以达到学生掌握整数指数幂的运算的教学目的.

4. P25例10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是为了类比负数的引入后使减法转化为加法,而得到负指数幂的引入可以使除法转化为乘法这个结论,从而使分式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统一起来.

5.P25最后一段是介绍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用科学计算法表示小于1的数,运用了负整数指数幂的知识. 用科学计数法不仅可以表示小于1的正数,也可以表示一个负数.

6.P26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负整数指数幂来表示小于1的数,从而归纳出:对于一个小于1的数,如果小数点后至第一个非0数字前有几个0,用科学计数法表示这个数时,10的指数就是负几.

7.P26例11是一个介绍纳米的应用题,使学生做过这道题后对纳米有一个新的认识.更主要的是应用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四、课堂引入

1.回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n

m n

m

a a a +=?(m,n 是正整数);

(2)幂的乘方:mn n

m a

a =)((m,n 是正整数);

(3)积的乘方:n n n b a ab =)((n 是正整数);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n

m n

m

a

a a -=÷( a ≠0,m,n 是正整数,

m >n);

(5)商的乘方:n n

n b

a b a =)((n 是正整数);

2.回忆0指数幂的规定,即当a ≠0时,10

=a . 3.你还记得1纳米=10-9

米,即1纳米=

910

1

米吗? 4.计算当a ≠0时,5

3

a a ÷=53a a =233

a

a a ?=21a ,再假设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n m n m a a a -=÷(a ≠0,m,n 是正整数,m >n)中的m >n 这个条件去掉,那么

53a a ÷=53-a =2-a .于是得到2-a =

2

1

a (a ≠0),就规定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当n 是正整数时,n

a

-=

n

a 1

(a ≠0). 五、例题讲解

(P24)例9.计算

[分析] 是应用推广后的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与用正整数 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进行计算一样,但计算结果有负指数幂时,要写成分式形式.

(P25)例10. 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

[分析] 类比负数的引入后使减法转化为加法,而得到负指数幂的引入可以使除法转化为乘法这个结论,从而使分式的运算与整式的运算统一起来,然后再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正确.

(P26)例11.

[分析] 是一个介绍纳米的应用题,是应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小于1的数.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22

=

(2)(-2)2= (3)(-2) 0=

(4)20= (

5)2 -3

= (

6)(-2) -3

= 2.计算

(1) (x 3y -2)2

(2)x 2y -2

·(x -2

y)3

(3)(3x 2y -2) 2 ÷(x -2y)3

七、课后练习

1.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0 04, -0. 034, 0.000 000 45, 0. 003 009 2.计算

(1) (3×10-8

)×(4×103

) (2) (2×10-3)2

÷(10-3)3

八、答案:

六、1.(1)-4 (2)4 (3)1 (4)1(5)

81 (6)8

1

- 2.(1)46y x (2)4x y (3) 710

9y

x

七、1.(1) 4×10-5

(2) 3.4×10-2

(3)4.5×10-7

(4)3.009×10-3

2.(1) 1.2×10-5

(2)4×103

课后反思:

16.3分式方程(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 和产生增根的原因.

2.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 验一个数是不是原方程的增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 原方程的增根.

2.难点: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 原方程的增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31思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出解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产生增根的原因.

2.P32的归纳明确地总结了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3. P33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而有的分式方程去分母后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就不是原方程的解,引出分析产生增根的原因,及P33的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

4. P34讨论提出P33的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5. 教材P38习题第2题是含有字母系数的分式方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点拨一下解题的思路与解数字系数的方程相似,只是在系数化1时,要考虑字母系数不为0,才能除以这个系数. 这种方程的解必须验根.

四、课堂引入

1.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且解方程16

3

242=--+x x 2.提出本章引言的问题:

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分析:设江水的流速为v 千米/时,根据“两次航行所用时间相同”这一等量关系,得到方程

v

v -=+2060

20100.

像这样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https://www.360docs.net/doc/4011410554.html, 五、例题讲解

(P34)例1.解方程

[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x-3),方程两边同乘x(x-3),把分式方程转化 为整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

这道题还有解法二:利用比例的性质“内项积等于外项积”,这样做也比较简便. (P34)例2.解方程

[分析]找对最简公分母(x-1)(x+2),方程两边同乘(x-1)(x+2)时,学生容易把整数1漏乘最简公分母(x-1)(x+2),整式方程的解必须验根. 六、随堂练习

解方程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品优秀实用完整打印版整册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 最新部编版人教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 优 秀 教 学 设 计 (全册完整版含教学反思)

前言: 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实用性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2课时) 第1课时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了解正数和负数的产生;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正负数表示的量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1.负数的意义. 2.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新课导入 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展示教材第2页图片,让学生体验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和感想. 二、推进新课 活动2:体验负数的引入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温度计: 安排三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研究手中的温度计上刻度的确切含义,一名同学手持温度计,一名同学说出其中三个刻度,一名同学在黑板上速记. 教师根据活动情况,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也可参与活动,逐步引入负数.强调: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活动3:分组活动,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各组派一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按老师的指令表演,看哪一组获胜. 1.老师说出指令:向前2步,向后3步,向前-2步,向后-3步,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表演. 2.各小组互相监督,派一名同学汇报完成的情况. 活动4:深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投影展示问题,讲解课本例题.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学生讨论后解决. 活动5:练习与小结 练习:教材第3页练习. 小结:这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活动6:作业 习题1.1第4,5,6,8题 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课时,引入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 第2课时正数、负数以及0的意义

[参考实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本节的学习起了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起始部分,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概念;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和解的不唯一性; 3.会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二)数学思考: 体会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和主元思想。 (三)问题解决: 初步学会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唯一性。获得求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思路方法。 (四)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里“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理解;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阅读教学法。 学法:阅读、比较、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姚明受伤事件引入。 师:火箭队最近取得了20连胜,姚明参加了前面的12场比赛,是球队的顶梁柱。 (1)连胜的第12场,火箭对公牛,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12分,其中罚球得了2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能用方程解决吗?列出来的方程是什么方程? (2)连胜的第1场,火箭对勇士,在这场比赛中,姚明得了36分,你知道姚明投中了几个两分球,罚进了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本场比赛姚明没投中三分球) 师:这个问题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吗?,你能列出方程吗? 设姚明投进了G个两分球,罚进了y个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3)在雄鹿队与火箭队的比赛中易建联全场总共得了19分,其中罚球得了3分。你知道他分别投进几个两分球、几个三分球吗? 设易建联投进了G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可列出方程______。 师:对于所列出来的三个方程,后面两个你觉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吗?那这两个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吗?你能给它们命一个名称吗? 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从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第二、三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

【配套K12】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优秀模板 导语:我们时常在数学的奇妙天地中去体味数学,学习数学,开垦数学。以下是品才整理的,欢迎阅读参考。 一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

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梯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梯形一腰中点且平行底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3.能够应用梯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引导分析、类比探索,讨论式 三、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梯形中位线性质及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三角形的中位线?它与三角形中线有什么区别?三角形中位线又有什么性质(叙述定理). 2.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1、推论2(学生叙述,教师画草图,如图所示,结合图形复习). (由线段EF引入梯形中位线定义) 【引入新课】 梯形中位线定义:连结梯形两腰中点的线段叫梯形的中位线. 现在我们来研究梯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EF是 的中位线,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EF与BC有什么关系?( ) (2)如果 那么DF与FC,AD与GC是否相等?为什么?(3)EF与AD、BG有何关系? 教师用彩色粉笔描出梯形ABGD,则EF为梯形ABGD的中位线. 由此得出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现在我们来证明这个定理(结合上面提出的问题,让学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利用工具,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你有什么办法? 如果前面活动中的纸片换成木板、钢板等没法折的角,又该怎么办呢? 设计目的:能聚拢学生的思维为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具体过程如下: 播放奥巴马访问我国的录像资料------引出雨伞-----观察它的 截面图,使学生认清其中的边角关系-----引出角平分线;并且运用 几何画板对伞的开合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伞面形成的角 与主杆的关系-----让学生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并利用以前所学的知 识寻找理论上的依据,说明这个仪器的制作原理。 设计目的:用生活中的实例感知。以最近大事作引入点,以最常见的事物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认识到数学 的价值。其中设计制作角平分仪,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成就感以 及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很轻松的完成活动二。 (活动二)通过上述探究,能否总结出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一般方法.自己动手做做看.然后与同伴交流操作心得. 分小组完成这项活动,教师可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讨论结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已知角的平分线的方法:

已知:∠AOB. 求作:∠AOB的平分线. 作法: (1)以O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M、N. (2)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1/2MN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 ∠AOB内部交于点C. (3)作射线OC,射线OC即为所求. 设计目的:使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画法,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议一议: 1.在上面作法的第二步中,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行吗? 2.第二步中所作的两弧交点一定在∠AOB的内部吗? 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加深对角的平分线的作法的理解,培养数学严密性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讨论结果总结: 1.去掉“大于MN的长”这个条件,所作的两弧可能没有交点,所以就找不到角的平分线. 2.若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的长为半径画两弧,两弧的交点可能在∠AOB 的内部,也可能在∠AOB的外部,而我们要找的是∠AOB内部的交点,?否则两弧交点与顶点连线得到的射线就不是 ∠AOB的平分线了. 3.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它不是线段,也不是直线,?所以第二步中的两个限制缺一不可. 4.这种作法的可行性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来证明. (活动三)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一)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 (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 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 【设计意图】 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 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 = +y 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 【设计意图】 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 = +y x与y 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问题4:你能否通过增加一个条件,使同学们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希望大家能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条件。 【设计意图】 ①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通过该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 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团队精神; ③通过此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操作形式】 ①学生先思考,再分组合作,小组汇报;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引导,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③教师备用: 10101010 ,,, 6223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 ???? ???? ==-== ???? 。 巩固概念 请在下列方程中选出两个方程,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 2 23,4,2,3,10 x y x y x y x y z -====++=。 问题5: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增加的一个条件就一定使长方形确定下来了

最新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excellent lesson plans large collection)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excellent lesson plans large collection) Topic: equation of two variables I. teaching objectives: 1.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the solution of the two variables one equation and the two variables equation; 2., learn to find out the solution of a certain two yuan equation, and test whether a pair of values is the solution of the two yuan equation once; 3. learn to express an unknown number in the equation of two variables in a form of another unknown; 4., in the process of solving the problem, we should infiltrate the thought and method of analogy and permeate the moral education Two, 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Emphasis: the meaning of the equation of two variabl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solution of the two variables equation Difficulty: the deformation of a two dollar one equation into a form of another unknown by means of an algebraic expression of an unknown. The essence of it is to solve an equation containing the letter coefficients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018-12-05 篇一: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如:1、知识巩固型 2、实际应用型 3、方法多变型 4、知识拓展型等。 【对难点的处理】对于难点的处理,因为新教材“强调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学时我们应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或用“已知”去解决“未知”的思想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交流,充分的探索。同时淡化形式,突出实质(不出现代数和的定义,只是让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导语:数学中的一些美丽定理具有这样的特性:它们极易从事实中归纳出来,但证明却隐藏的极深。以下是品才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范文一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这是因为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是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的难点是: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辩论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以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的错误.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

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可采用讲练结合法.对于例题的学习,应围绕问题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学习,为后而后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讲解,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本节课可以师生共同小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的乘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运算能力. 3.通过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 §14.1.1变量巩海波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2:提出问题 问题(1)加油站加油片断 1.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 没变化的量是. 引出定义 变量、常量。 2.试用含Q的式子表示W . 问题(2) 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票205张,晚场售出310张. 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 问题(3) 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 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 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 律。(实验中用钩码代替重物,每个 钩码的质量为50克) 小组内共同探讨,交流: ⑴重物质量每增加50g,弹簧伸长多少? 重物质量每增加1g,弹簧伸长多少? 若重物质量为300g,此时的弹簧长度是 多少? ⑵若用m表示重物质量,L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你能用含m的式子表示L吗? 独立思考: ⑴你能指出上述变化过程中的常量和变量吗? ⑵重物质量能否无限增加? 问题(4) 用2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宽,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试举出6组长、宽的值,计算相应长方形的面积的值,然后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 ⑴能用含x的式子表示S吗? ⑵当x取定一个值时,面积S能随之确定 吗?是否是唯一的? ⑶这个变化过程中,x能任意取值吗?教师展示问题(1)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 师生结合问题,给出定义。 教师展示问题(2) 学生完成相关问题 教师展示问题(3) 师生共同明确实验目的,做好实验分 工,进行通力合作实验。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特殊到一般进 行探究。 教师展示问题(4)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 学生完成填表 来自学生身边的事例, 尤其是常量与变量在 这个情境中能较好的 让学生直观感知。 变量与常量是本节课 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引 导学生去发现变化的 量与没变化的量。 学生完成此问题较易。 弹簧称在学生生活中 可见,但不多。教师给 予图片展示或实物展 示。 学生对弹簧的伸缩原 理有一定理解。通过由 特殊到一般的探究,最 后学生可以写出关系 式。 在明确的活动目标指 引下,组织学生经历数 学思考的过程,进行有 效的数学活动。 通过教师动画演示和 学生探究,使学生更好 的认知变化规律。

最新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三篇

最新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三篇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数学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值的概念,能用具体数值代替代数式中的字母,求出代数式的值;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某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的值是40;当n=20时,代数式的值是50?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40和50,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1?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按代数式指明的运算,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

代数式的值?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当教师引导学生说出: 代数式的值是由代数式里字母的取值的确定而确定的之后,可用图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然后,教师指出:只要代数式里的字母给定一个确定的值,代数式就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 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 (2 7-4+3 0) =7 (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例2 根据下面a,b的值,求代数式a2- 的值? (1)a=4,b=12,(2)a=1 ,b=1? 解:(1)当a=4,b=12时, a2- =42- =16-3=13; (2)当a=1 ,b=1时, a2- = - = ? 注意(1)如果字母取值是分数,作乘方运算时要加括号; (2)注意书写格式, 当时的字样不要丢; (3)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a不能为零,在代数式2n+10中,n是代数班的个数,n不能取分数最后,请学生总结出求代数值的步骤:①代入数值②计算结果

最新精选初中数学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精选初中数学教案优秀范文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相邻两个数字的差总是一个常数,数列①先左到右相差 0.2,数列②从左到右相差-2. 二. 新课探究,推导公式 1. 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以下几点: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所以上面的2、3都是等差数列,他们的公差分别为 0.20 , -2. 在学生对等差数列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我将给出练习题,以巩固知识的学习. [练习一]判断下列各组数列中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如果是,写出首项a1和公差d,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1.3,5,7, d=2 2.9,6,3,0,-3, d=-3 3. 0,0,0,0,0,0, .; d=0 4. 1,2,3,2,3,4, ; 5. 1,0,1,0,1,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采用边引导边提问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如果等差数列{an}首项是a1,公差是d,那么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猜想: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n=a1+(n-1)d a2-a1=d a3-a2=d a4-a3 =d an a(n-1) =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a1=(n-1)d 即 an=a1+(n-1)d (Ⅰ) 当n=1时,(Ⅰ)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 N﹡,上面的公式(Ⅰ)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三.应用举例 例1求等差数列,12,8,4,0, 的第10项;20项;第30项; 例2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 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四.反馈练习 1.P293练习A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上述题目,教师提问).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五.归纳小结提炼精华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d会知三求一 六.课后作业运用巩固 必做题:课本P284 习题A组第3,4 ,5题

初中数学教案集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义与命题的知识在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但作为单独的章节进行学习,还是首次,在设计上体现了对数学本原的思考,关注的是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本节课以及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整个数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是由实验几何向推理几何过渡的重要章节。而作为本章节的第一课时,为学生在本章节中更好的开展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对学生来说也是第一次,在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程度。另外,上课学校是一所知名学校,学生在学习上,应该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努力应该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定义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掌握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将一些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定义的产生过程,感受定义的必要性。同时对命题的含义有初步的体验。体验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营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 2.教学难点:命题的结构认识和改写。 四、教法与教具选择 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2.教具选择:多媒体、其他教具。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程序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 情境“硬广告”的问题 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交流 使学生感受到为了 进行有效的交流必 须引入定义。 新课 定义 1.定义的含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 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 语的定义。 定义的核心功能是能清楚地规定 名称和术语的意义。 2.对定义的强化巩固 (1)举出几个数学中的定义; (2)举出其他学科名称的定义。 3.如何定义 观察下列多项式的特征.给以名称,并 作出定义: x2–2x–1 2x2+3x+1 x2–2xy+2y2 4a2–4ab+b2 4.定义的价值 例题:校园中,并不令人在意的教室墙 角,却让我产生了兴趣。 问题1: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墙角的线 AO与BO 问题2:如何判断(验证)垂直? 强调定义 的功能。 学生自由发言, 组织学生评价, 捕捉学生反馈 的信息,适时地 引导学生感受 数学定义的严 密性和简洁性 等。 师生交流,老师 引导,强调“次、 项”。 与学生交流,教 师归纳。 教给学生获取知识 的方法和途径,让学 生的学习可持续发 展。 从定义出发来判断, 解决问题.既体现定 义的价值,有可作为 定义到命题的情境 过渡。 从定义出发思考问 题的解决。 引例: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述形式上,哪 些对事情作了判断?哪些没有对事情 作出判断? (1)鸟是动物。学生自主完成。 突出语句的判断功 能。 针对学生在命题理A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4)

课题:ニ元—次方程 —、教学目标: 1.理解ニ元—次方程及ニ元—次方程地解地概念; 2.学会求出某ニ元—次方程地凢個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ニ元—次方程地解; 3.学会把ニ元—次方程仲地—個未知数用另—個未知数地—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仲,渗透类比地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ニ、教学重點、难點: 重點:ニ元—次方程地意义及ニ元—次方程地解地概念. 难點:把—個ニ元—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個未知数地代数式表示另—個未知数地形式,其实质是解—個含有字母系数地方程. 弎、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元—次方程地比较,加强学生地类比地思想方法; 通过“合做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地需要而产生发展地观點. 泗、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亼可领取生活补助, 的到方程:80а+150ь=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а+150ь=902 880与—元—次方程有异同? 的出ニ元—次方程地概念:含有两個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地项地次数都是1次地方程叫做ニ元—次方程. 做—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尐明去看望奶奶,买ア5 κɡ苹果和3 κɡ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地单价.设苹果地单价ⅹ元/κɡ , 梨地单价у元/κɡ; ②在高速公路上,—辆轿车行驶2时地路程比—辆卡车行驶3时地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地速度是а千米/尐时,卡车地速度是ь千米/尐时,可的方程: . (2)课本Р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孑是ニ元—次方程方程. 合做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亼间——记求是仲学“学雷锋、关爱老亼”志愿者活动. 问题:參加活动地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仲劳动组每组3亼,文艺组每组6亼. 团支书拟安排8個劳动组,2個文艺组,单从亼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ⅹ=8,у=2代入ニ元—次方程3ⅹ+6у=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学生检验的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的出ニ元—次方程地解地概念:使ニ元—次方程两边地值相等地—对未知数地值叫做ニ元—次方程地—個解. 并提出注意ニ元—次方程解地书写方法.

初中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 导语:数学是美的,数学是文化中的文化,数学是科学的精髓,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数学是亮丽风景,数学是异草奇葩。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初中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初中数学公开课优秀教案一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两圆的位置关系和两圆相交、相切的性质.它们是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圆的重要概念性知识,也是今后研究圆与圆问题的基础知识. 难点:两圆位置关系的判定与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的性质的运用.由于两圆位置关系有5种类型,特别是相离有外离和内含,相切有外切和内切,学生容易遗漏;而在相交圆的性质应用中,学生容易把“相交两圆的公共弦垂直平分两圆的连心线.”看成是真命题.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相交两圆的性质. (1)把课堂活动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主动获得知识;

(2)要重视圆的对称美的教学,组织学生欣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在教学中,以分类思想为指导,以数形结合为方法,贯串整个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1.掌握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的定义、性质及判定方法;两圆连心线的性质; 2.通过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 3.通过演示两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两圆的五种位置与两圆的半径、圆心距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两圆位置关系及判定. (一)复习、引出问题 1.复习: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各是怎样定义的? (教师主导,学生回忆、回答)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直线和圆相离、相切、相交.各种位置关系是通过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定义的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集合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初中数学一次函数复习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次函数(复习课) 教学的实质是以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或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为载体,通过一系列探究互动过程,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和方程的思想方法,达到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识的创新.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一次函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的内容.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研究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渗透数形结合、函数模型等重要思想方法,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重要知识储备,我们常常利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通过“复习—探究—归纳—巩固—反馈”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因此,本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复习课,在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着重探究其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举贴近学生生活的国庆小长假租共享汽车出游的实例,结合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复习课,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知识点;通过开展小组讨论等活动,探究发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本节课的设计上,尽量把一次函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在例题的选取上,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和函数模型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