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原理闪电PPT课件

合集下载

防雷电安全教育培训 课件(共18张PPT)

防雷电安全教育培训 课件(共18张PPT)
尽量避免使用固定电话、电脑、电视等电器设备,防止 雷电通过信号线、电源线等侵入室内造成危害。
远离金属管道、电线、电器设备等,避免雷电通过金属 导体传导到人体。
在室内不要赤脚行走,应该穿上鞋子,以减少人体与地 面的接触面积,降低被雷击中的风险。
室外活动安全避雷方法
在雷雨天气时,尽量避免在室外活动 ,特别是在空旷的场地、山顶、高楼 等地方。
防雷电安全教育培训
汇报人: 20XX-X-X
目录
• 雷电基本知识与危害 • 日常生活防雷措施 • 校园防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01
雷电基本知识与危害
雷电形成原理及类型
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当雷雨云中的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空气放电,形成雷电。
形成原理
雷电类型
根据不同的形成机制和气象条件,雷电可分为热雷电、锋雷电(包括热锋雷电和冷锋雷电)和地形 雷电等多种类型。
输标02入题
如果发现他人被雷电击中,应该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 展开现场急救。在急救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被雷击者 的体温和呼吸,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01
03
学习掌握基本的防雷知识和自救互救技巧,可以在关 键时刻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04
在雷电天气中,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正确的 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雷电带来的危害。
不要在树下、电线杆下、金属栏杆旁 等地方避雨,这些地方更容易吸引雷 电。
如果必须在室外活动,应该穿上绝缘 鞋或者站在绝缘垫上,避免直接与地 面接触。
如果在室外看到闪电或者听到雷声, 应该立即停止活动,蹲下身体并双脚 并拢,以减少被雷击中的风险。
交通工具内防雷策略
01
02
03
04
在雷雨天气时,尽量避免乘坐 敞篷车、摩托车等无遮挡的交

防雷电安全教育PPT课件

防雷电安全教育PPT课件
通过课堂讲解、演示、演 练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 对防雷电安全知识的理解 和掌握。
促进社区宣识的 需求较大,需要得到有效的宣传
普及。
社区宣传的作用
通过社区宣传普及防雷电安全知 识,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
应对能力。
宣传方式的多样性
利用社区公告栏、宣传册、讲座 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普及,确保
远离导电体
避免接触金属物体、电线 杆、路灯杆等导电体,远 离电力设施和电子设备。
降低身高
尽量降低自身高度,不要 站立在高的物体上,避免 成为雷电的目标。
室内防雷措施
关好门窗
不要使用电话和互联网
在雷雨天气时,应关好门窗,防止雷 电进入室内。
雷雨天气时,不要使用固定电话和上 网,避免雷电通过通信线路进入室内。
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提高公众安全意识的意义
03
通过防雷电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雷电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
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加强学校教育力度
学生安全意识薄弱
学生对于防雷电安全知识 了解不足,缺乏自我保护 能力。
学校教育的责任
学校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 重要场所,有责任加强防 雷电安全教育力度。
教育方式的改进
防雷帽
戴上一顶具有防雷性能的安全帽,以减少头部被雷击中的风险,保护头部安全。
其他防雷用具介绍
防雷手套
在接触金属物体之前,应戴上防雷手套 ,以避免因手部导电而引发电击事故。
VS
防雷带
在建筑物上安装防雷带,能够有效地将雷 电引入地下,避免建筑物内部设备遭受雷 电袭击。
THANKS
感谢观看
避免站在空旷地带或高处。
切断电源
在雷电天气中,应立即切断家用电 器和电子设备的电源,以避免雷电 通过电源线路侵入造成损坏或触电 事故。

雷电的基础知识及雷电的防护(精讲PPT培训课件

雷电的基础知识及雷电的防护(精讲PPT培训课件

雷电防护知识的宣传途径与方式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 媒体,发布雷电防护知识 和预警信息。
社区宣传
在社区、学校、企事业单 位等场所开展雷电防护知 识宣传活动,如讲座、展 览等。
网络宣传
利用互联网平台,如官方 网站、社交媒体等,发布 雷电防护知识和预警信息。
提高公众对雷电灾害的认知与防范意识
电场与电离
积雨云中的水滴和冰晶在运动过程中会摩擦产生静电,形成强大的电场。空气中的气体分 子在电场中被电离,形成正负离子。
放电现象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负电荷会向地面移动,形成下行先导。当先导与地面物体接 近时,地面物体上的正离子迅速向空中移动并与负离子发生碰撞,产生强烈的电流。
雷电的种类与特性
况。
仪器观测
利用各种气象仪器,如电场仪 、磁方向仪等,对雷电进行观
测和记录。
卫星观测
利用气象卫星对雷电进行观测 ,获取大范围雷电活动的信息

多普勒雷达观测
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雷电产生 的回波,分析雷电的强度、位
置等信息。
雷电预警系统的原理与作用
原理
通过监测大气电场、电磁场等变 化,预测雷电的发生和移动趋势 。
紧急抢险救援
对于遭受雷电灾害的地区,应迅速组织抢险救援力量,开展 搜救、抢险和救援工作。
灾后处置与恢复重建
灾情评估与统计
对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和统计,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恢复重建规划与实施
根据灾情评估结果,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并组织实施,尽快恢复受灾地区正常 生产生活秩序。
05
雷电防护知识普及与教 育
将雷电防护知识纳入课程
在学校课程中加入雷电防护知识,让学生从小就 了解雷电的危害和防护方法。

雷电ppt课件

雷电ppt课件
雷电激发空气电离
探索利用雷电激发空气电离产生的臭氧,用于空气净化、消 毒等领域。
THANKS
感谢观看
室内防雷措施
关好门窗
在雷电天气时,应将室内门窗关好, 避免雷电通过门窗进入室内。
切断电源
避免使用电话和网络
在雷电天气时,应避免使用固定电话 和网络,以防雷电通过信号线进入室 内。
在雷电天气时,应将家中电源切断, 避免电器设备遭受雷击。
04
雷电的应用
人工引雷
人工引雷是利用雷电装置将雷电 引入大地,以研究雷电的物理特 性和防治雷电灾害的一种科学实
验方法。
人工引雷实验可以帮助科学家了 解雷电的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 为雷电防护和防治雷电灾害提供
科学依据。
人工引雷实验通常在特定的实验 场地进行,需要采取严格的安全 措施,确保实验人员和设备的安
全。
雷电灭菌
雷电产生的强烈电场和磁场可 以破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结 构,导致其死亡。
雷电灭菌是一种环保、高效的 消毒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医 疗、食品、农业等领域。
雷电的形成
总结词
雷电的形成与云层中的水滴、冰晶和气流有关。
详细描述
在云层中,水滴和冰晶会因为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发生电荷分离,形成正负电荷 。随着云层的运动,这些电荷会在云层内部形成电场。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 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雷电的分类
总结词
雷电可以根据其形态和发生方式分为多种类型。
雷电ppt课件
目录
• 雷电的概述 • 雷电的危害 • 雷电的预防 • 雷电的应用 • 雷电的未来发展
01
雷电的概述
雷电的定义
总结词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云层中的电荷放电引起。

《雷电及防雷装置》课件

《雷电及防雷装置》课件
如发现有严重雷电灾害事故或造 成重大损失,应及时向相关部门 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
援和恢复工作。
谢谢观看
提高防雷意识的方法
开展防雷宣传活动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开展防雷宣传活动,提 高公众对雷电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推广防雷科技产品
推广先进的防雷科技产品,提高防雷工作的 效率和安全性。
加强学校防雷教育
将防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从小培养孩子的 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建立防雷应急预案
建立完善的防雷应急预案,提高应对雷电灾 害的能力和效率。
定期检测接地电阻值,确保其符合规范要 求,并对接地系统进行维护保养。
04
防雷安全与教育
防雷安全知识
雷电的形成与放电机制
雷电的危害与后果
解释雷电的形成过程和放电机制,帮 助人们理解雷电的危害。
详细说明雷电对人类、建筑物、电子 设备和自然界等造成的危害和后果。
雷电的分类与分级
介绍不同类型和级别的雷电,以及它 们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03
防雷措施与实施
建筑物防雷
防雷系统设计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 质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结果, 确定防雷等级,设计合理的防
雷系统。
接闪器安装
在建筑物顶部安装接闪器,包 括避雷针、避雷带或避雷网, 以吸引雷电并引导电流入地。
引下线设置
在建筑物四角或每隔一定距离 设置引下线,将接闪器与接地 装置连接,确保电流顺畅入地 。
《雷电及防雷装置》PPT课件
目录
• 雷电的形成与特性 • 防雷装置的种类与作用 • 防雷措施与实施 • 防雷安全与教育 • 雷电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01
雷电的形成与特性
雷电的形成过程
大气电场形成

雷电知识讲座PPT课件

雷电知识讲座PPT课件

.
35
.
36
.
37
户外避雷十法
1、雷雨天气时不要停留在高楼平台上,在户外空 旷处不宜进入孤立的棚屋、岗亭等。
2、远离建筑物外露的水管、煤气管等金属物体及 电力设备。
3、不宜在大树下躲避雷雨,如万不得已,则须与 树干保持3米距离,下蹲并双腿靠拢。
4、如果在雷电交加时,头、颈、手处有蚂蚁爬走 感,头发竖起,说明将发生雷击,应赶紧趴在地 上,这样可以减少遭雷击的危险,并拿去身上佩 戴的金属饰品和发卡、项链等。
针尖为圆心,hr为半径画弧,交水平线于A、B两点,又分 别以A、B两点为圆心,hr为半径,从针尖向地面画弧。如 下图所示,则图中曲线就是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边界,保护 范围是一个对称的锥体。
Hr的取值 一类防雷建筑物为30米 二类防雷建筑物为45米 三类防雷建筑物为60米
.
29
.
30
避雷器
避雷器:能释放雷电或兼能释放电力系统 操作过电压能量,保护电工设备免受瞬时 过电压危害,又能截断续流,不致引起系 统接地短路的电器装置。避雷器通常接于 带电导线与地之间,与被保护设备并联。 当过电压值达到规定的动作电压时,避雷 器立即动作,流过电荷,限制过电压幅值, 保护设备绝缘;电压值正常后,避雷器又 迅速恢复原状,以保证系统正常供电。
.
19
避雷针用于高层建筑、烟囱或油罐上。下 引可用避雷线连接。避雷针由针体及安装 类别结构件组成。针类采用不锈钢;针体 须用铜包钢圆棒或钢管为基材
.
20
避雷带是指沿屋脊、山墙、通风管道以及 平屋顶的边沿等最可能受雷击的地方敷设 的导线。当屋顶面积很大时,采用避雷网。 它是为了保护建筑的表层不被击坏,避雷 网和避雷带宜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应优 先选用圆钢,其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 宽度不应小于12mm,厚度不应小于4mm。 避雷线适用于长距离高压供电线路的防雷 保护。架空避雷线和避雷网宜采用截面积 大于35mm2的镀锌钢绞线。

防雷电安全知识教育PPT课件

防雷电安全知识教育PPT课件

姓名:XXX
日期:20XX
电流大
时间短
雷电产生强大电流,瞬间引起物体燃烧
第二部分
雷电的危害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2008年统计资料表明,雷电造成的损失 已经上升到自然灾害的第三位。全球每年 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以及雷击 负效应造成的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 财产损失在50亿元到100亿元人民币。
外部防护: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地下泄散; 内部保护: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线、信号线引入的侵入波危害设备; 过电压保护:限制被保护设备上雷电过电压幅值。 三道防线相互配合,各尽其职,缺一不可。
个人防雷篇
“六字经”
① 学培养防范雷击灾害的意识 ② 察掌握天气变化的有关征兆,保证雷电发生前预判的准确性 ③ 救不幸发生雷击后应该迅速组织自救和互救 ④ 听关注天气变化,注意收听广播、电视以及气象部门发布的相关天气信息 ⑤ 断雷电时迅速关闭有关电源,比如手机等通信设备 ⑥ 保做好个人保护外,还应积极利用有关雷电灾害的相关保险
雷击放电于具有避雷设施的建筑物时,雷电波沿 着建筑物顶部接闪器(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或避 雷针)、引下线泄放到大地的过程中,会在引下线周 围形成强大的瞬变磁场,轻则造成电子设备受到干扰, 数据丢失,产生误动作或暂时瘫痪;严重时可引起元 器件击穿及电路板烧毁,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第三部分
现代防雷技术:三道防线
雷电电磁脉冲一万伏左右,
波型突峰型, 时间短而电压高,
德国保险公司灾害统计
2008年6月3日18时,茂名地区出现强雷雨天气。 18时32分,榭平岭变电站榭烯线受雷击跳闸(雷击点距 厂区约11公里),引起茂名石化总变北站1#主变、南 站1#主变发生晃电,造成12套装置跳车。 18时45分,2#裂解装置CB-301跳车,18时55分,2 #裂解装置2#裂解炉突然发生火灾。火灾发生后,茂 名石化和茂名市消防队出动20多台消防车,全力以赴扑 救。 19点50分,火势得到控制。 21点56分,火被彻底扑灭。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雷电原理1(课件)

雷电原理1(课件)

图D是M.A.Uman发表于他在1986年出版的《All About Lightning》一书中。图E是1990年6月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和美 国国家航天局联合发表的一份防雷技术报告中刊登的。
积雨云中的电结构
共同的结论是: 1 从内部看,积雨云中大气体电荷分布很复 杂,但可以看成为三个电荷集中区,最高的集 中区是正电荷,中间区为负电荷,最低区为正 电荷; 2 在云下方的地面上观测,好象云是带负电, 因中间区的电量最多,对云下空间产生的大气 电场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在雷暴来临时,人们 观测到大气电场突然转向,由正变负,即由地 面指向高空。
二、雷雨云形成的物理过程
1 雷雨云的带电与晴天大气电场有紧密关系。 2 产生闪电的云,俗称雷雨云。云的种类很多,有几 种与雷电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是气象学中的积雨云。 3 气象上将云分为三族十属二十九类,常见的各种云 的状况如下表:
积状云如何发展成积雨云?
积雨云包括:
1 热力对流形成的积雨云,又称热雷云,对应气团雷 暴; 2 锋面对流(动力对流)形成的积雨云,又称锋面雷 云,对应锋面雷暴。 充足的水汽; 强烈的上升运动; 大气层结不稳定。
问题
1 为什麽晴天大气有电场? 2 当人们在室外时,人在从头到脚 这样的高度差内,承受到晴天大气 电场的电位差一般是200V,那麽人 为什麽没有感觉到触电呢?
描述大气电场的方法
物理上用两个量: 电场强度E(矢量)和电位V(标量)。 关系:E=一▽V。 结论: E的方向由高电位指向低电位; 电力线(E)处处与等位面相垂直; 当等位面按相等的电位差来画时,从等位面的间 距和疏密情况,就可以知道电场强度的分布,密集时, 电场强度大,稀疏时,电场强度小。
(二)温差起电学说
实验和理论证明,冰有热电效 应,物理机制如图所示。 1. 冰块两端有温差时,离子浓度 热端大于冷端 2 . 离子从热端向冷端扩散; 3. 扩散速度和质量有关,H+离 子快,OH-离子慢; 4 . 静电场出现,方向由冷端指向 热端; 5 . 静电场的作用阻止氢离子继续 扩散,最后达到静态平衡,使 得冷端带一定的正电,热端带 负电,变为一个电偶极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9
地闪电场变化
B变化:预击穿 I变化:云内放电 L变化:先导 R变化:回击 C变化:连续电流 J变化: 回击后 M变化:C过程中 K变化:云内流光 F变化:放电后期
.
30
思考题
• 1、闪电的定义。 • 2、闪电的分类。 • 2.1 云闪指不与大地和地物接触的闪电,它包括
( );( );( )。 • 2.2 下列关于正地闪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正地闪在夏季雷暴中很常见 • B.正地闪过程转移的电荷量比负地闪要少的多 • C.大部分正地闪通常只有单次回击 • D.正地闪回击后,连续电流过程不明显
• 一次闪电包括一次或几次大电流脉冲过程,被称为“闪击 (stroke)”,而其中最强的快变化部分叫“回击 (return stroke)”。闪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为几十毫秒, 对地闪电在人眼中所呈现的闪烁,便是由几次闪击所造成 的。
.
18
一次完整的地闪发展过程示意图
•预击穿过程P •梯级先导L •连接过程 •首次回击R •连续电流过程C •直窜(箭式)先导 • 继后回击 •回击后
的峰值电流分布与首次回击类似,但大小差不多
为首次回击的一半。 ,回击通道的电流核心为
1cm 左右,通道温度在瞬间达到30000度,由此
产生的高压使通道迅速扩张,并产生冲击波,最
终变成雷声。
每个地闪平均有4个回击
.
26
直窜先导
• 直窜先导:一个直 窜先导快速地跟 随着回击并重新 电离传导通道。
• 暂态电离通道。 • 平均传播速度:
2×106m/S
.
27
继后回击
• 继后回击:直 窜先导到达地 面后第二个回 击发生。
• RLC oscillation。
.
28
连续电流过程
• 大部分的闪电包含至少一个短或长连续电流过程。 • 其次约50%的闪电包含一次长连续电流过程,
这类闪电向地面输送的电荷约为不包含长连续电流 闪电的两倍。单次闪击正地闪之后的连续电流过程 输送到地面的电荷所占的比例较负地闪中的连续电 流要大的多。 • 含有长连续电流分量的闪电对地面物体的危害为没 有连续电流闪电的几倍,因而被称作“热闪电”, 它常引起森林火灾、金属构筑物的过热损伤或高架 输电线的损坏等。
.
31
思考题
• 2.3 下列关于正地闪和负地闪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正地闪比负地闪发生的概率要低 • B.正地闪产生的电流明显大于负地闪 • C.正地闪比负地闪输送的电荷量少 • D.正地闪的平均持续时间比单次负闪击地闪持续时间要
.
17
三、负地闪放电过程
• 负地闪放电过程定义为将云内的负电荷输送到地面的放电 过程。
• 一次始于云中的负地闪放电过程通常将几十库仑的负极性 云电荷带到地面。
• 按照国际惯例,一次完整的闪电过程定义为一次 “闪电 (flash或 lightning flash)”,其持续时间为几百毫秒到1秒钟 不等。
.
13
球状闪电
.
14
闪电的一些统计资料
• 1、云地闪电约占总闪电的六分之一。
• 2、负地闪电约占总云地闪电的90%以上。
• 3、 正地闪产生的电流明显大于负地闪,正地 闪的平均持续时间比单次负闪击地闪持续时间 要长,大部分正地闪通常只有单次回击 。
• 4 、一次地闪过程的持续时间典型值为0. 2 s。
云空闪电
正地闪 地闪
负地闪
高层大气放电
根据闪电形状: 线状、枝状、片状、球状、蛛状等
.
4
(闪电发生位置)闪电分类
.
5
云内闪电
.
6
云际闪电
.
7
枝状闪电
.
8
片状闪电
.
9
线状闪电
.
10
株状闪电
.
11
蛛状闪电
.
12
地闪类型:
按先导所转移电荷的 极性和运动方向可分
为四类: • 下行负地闪 • 下行正地闪 • 上行负闪电 • 上行正闪电

第七章

• 雷暴云闪电
.
1
• 一、闪电 • 二、雷 • 三、负地闪放电过程
.
2
一、闪 电
• 1、闪电的定义:

闪电指积雨云中不同符号荷电中心之
间的放电过程,或云中荷电中心与大地和
地物之间的放电过程,或云中荷电中心与
云外大气不同符号大气体电荷中心之间的
放电过程。
.
3
2、闪电分类
闪电发生位置:
云内闪电 云闪 云际闪电
• I2=10.1KA
• I3=15.8KA
.
24
首次回击
• 回击:在由梯级先 导形成的电离通道 中流过的大电流脉 冲,并中和了更多 的云中电荷。
• 宽频谱。
.
25
关于回击

回击上行的速度约为5×107m/S,并随高度
而衰减。一般认为首次回击的峰值电流平均值为
20-40kA, 200kA的发生几率为1%。继后回击
.
19
.
20
预击穿过程
• 电荷:云中大 电场在地面感 应出符号相反 的电荷。
• 动力原因。
.
21
梯级先导过程
• 击穿/梯级先导的 发展:梯级先导 是一系列小电流 脉冲(约50m长), 随着它的向下传 输电离一个空气 柱。
• 平均传播速度: 3×105m/S
• Fractal。
.
22
连接过程
• 连接:向下 发展的梯级 先导与从地 面产生的向 上的连接先 导连接后, 形成一个完 整的电离通 道。
• 5、一次负地闪过程输送到大地的地闪电荷平 均值约为20C。
.
15
二、雷
1、雷的定义: 伴随闪电而产生的声辐射。
闪电能量是在瞬间释放的,因而具有极其强大的闪电功率,从而构成一次爆炸 过程,于是闪电产生冲击波,并在传播过程中迅速衰减为声波,形成所谓雷 。
雷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人耳可以听到的声能量,称为可闻雷, 可闻雷又可分为炸雷和闷雷。 二是次声,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雷声, 通常在几十赫兹以下。
.
16
2、雷的描述
(1) 云地闪电通常产生最响的雷。 (2) 在超过十英里左右的距离外偶尔才能闻雷。 (3) 用看到闪电与听到第一次雷声之间的时间 间隔可以估计闪击距离。 (4) 大气湍流能减小雷的可闻度。 (5) 紧接强烈雷鸣之后,常有倾盆大雨。 (6) 雷声的强度似乎一地不同于另一地。 (7) 当隆隆声持续时,23
闪击距离
• 在雷电防护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参量 • 闪击距离指连接先导从被雷击物体上激
发出来的瞬间被雷击物体和下行先导之 间的距离。(指先导向下运动的顶端与 闪击目标间的距离,就是与目标物直接 相连的距离,通常这一点已确定。) • hr=10*I0.65 (hr击距)
• I1=5.4K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