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二篇)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法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亨菲尔德撰写的一本建筑学经典著作。
通过将建筑与现象学相结合,亨菲尔德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探索方法,展示了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体验。
本书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场所的建构、场所的感知、场所的动力、场所的历史和场所的命运。
在这些部分中,亨菲尔德解释了建筑如何从物质存在转变为场所,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感知和体验来赋予场所意义和价值。
在第一部分中,亨菲尔德讨论了建筑物与场所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在人们的意识中建构出来的概念。
通过结合建筑与场所,人们可以感受到建筑中的空间、时间和情感。
在第二部分中,亨菲尔德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和体验场所。
他认为场所的感知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不可分,建筑可以通过形式、材料和空间布局来引导人们的感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场所精神。
在第三部分中,亨菲尔德讨论了场所的动力,即建筑如何与人们的活动和情感相互影响。
他认为建筑应该适应人们的需求和行为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把人们限制在某种空间中。
通过与场所的互动,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和意义。
在第四部分中,亨菲尔德回顾了建筑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展示了建筑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的。
他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第五部分中,亨菲尔德探讨了场所的命运。
他认为建筑必须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适应变化,才能保持其意义和价值。
建筑的命运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和维护它,以及社会对建筑的认同和保护。
通过亨菲尔德的论述,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关乎人们的身心体验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建筑可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创造出独特的场所精神。
在我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第三部分的内容所吸引。
亨菲尔德通过描绘人们与场所的互动,展示了建筑如何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法国建筑学家和哲学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通过对建筑现象学的思考,探索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建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本书强调建筑的重要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结构,而是一个有着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场所。
建筑能够与人类的情感共鸣,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将建筑比作一个“第二的皮肤”,它不仅是一种居住的方式,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对建筑的重视,使我重新认识到建筑的重要性,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生活质量。
其次,本书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关系。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要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场所,就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情感。
建筑应该被人们接纳和认同,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和情感共鸣的载体。
只有通过与场所的互动,建筑才能赋予人类生活更多的意义。
这种对建筑与场所的关系的思考,使我对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建筑不应该只是一个物理结构,还应该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本书强调建筑的创造性和自由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创造的过程应该是自由的,建筑师应该有自己的创作灵感和风格。
他批评了现代建筑过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认为这种机械的设计方法会剥夺建筑的灵魂。
建筑的创造应该是个体化的过程,建筑师应该能够根据场所的特点和人类的需求,自由发挥创造力,打造独特的建筑作品。
这种对建筑创造性和自由性的强调,使我对建筑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建筑师不仅仅是一个把房子建起来的人,更是一个创造者和艺术家。
最后,本书强调建筑的和谐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的设计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同时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
建筑应该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使人们感受到平静和宁静。
他强调了建筑的生态学意义,认为建筑应该能够节约能源,减少环境的破坏。
这种对建筑和谐性的思考,使我对建筑的可持续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筑不仅要美观和实用,还要与环境和谐共生。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的塑造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的塑造陈建军;耿敬淦;邹源【摘要】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中的现象学是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相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场所意识,深入发掘环境的场所精神,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建筑现象学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观点,一种作为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场所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对人、建筑、场所之间关系有一种本质把握,在创作中树立基于发现的整体观念.本文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进行了对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阐述: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及其他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现象学原理;从现代建筑中的建筑现象学式的探索到诺伯格·舒尔茨和斯蒂文·霍尔等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在第二部分,本文试图从自然场所、人为场所、特性与空间这几个方面,通过探讨分析,阐述如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原理实现在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期刊名称】《四川建材》【年(卷),期】2012(038)004【总页数】3页(P73-75)【关键词】场所;场所精神;环境;建筑;现象学;人【作者】陈建军;耿敬淦;邹源【作者单位】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30 前言本文所借鉴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属于建筑哲学领域的研究,被认为是回归建筑本质的探求;而对场所的追求则成为建筑创作的目标。
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
“场所”与“场所精神”是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的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
“场所”是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是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有意义聚集的产物,是人们生活的居地。
建筑现象学对于建筑设计实践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Architectural phenomenology
演讲人:程丹
1
建筑现象学应用于建筑实践
从现象学到建筑现象学, 这本身已经是 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一个“ 形而下 ” 的过程。而与理论领域的建筑现象学 研究相比, 试图将现象学研究应用于指导 设计领域的具体操作, 则更加具有“ 形而 下” 的特征。
运用于实际设计的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于:
1、
现象学缺乏“具体实在”的数据可掌握
2、
•内容充满了“玄学"的色彩。
3、
•作为指导设计的原则纲领,仅停留在心理层次, 很难深刻的贯彻
建筑现象学的根基在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
98
象学,其对于认识世界的作用甚于对于具体操 作的指导作用。
在于建筑实际中所发挥的作用,建筑评论方
把握。
斯蒂芬·霍尔的建筑设计作品展示
98
伯克维兹住宅 材料选用灰色的木头能更好地与这一地区 相呼应。外廊与丰富的结构变化产生对称、 纵深、丰富的阴影。这些光影的变换、细 部的处理,都将霍尔这种对独特场所的气 氛与特性的追求。
2
台湾学者季铁男提出的 设计方法纲要
季铁男先生在建筑设计方面做出了宝贵的尝试, 他 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现象学应用于建筑设 计的可能方式, 从现象学出发, 给出了如下设计方 法纲要:
圣伊格内修礼堂
98
常生活,让建筑与城市进行更多的功能性关
联,让人们在连续的自然环境中体验生活, 也让都市生活归回到自然的生命节奏中,从 中人们获取真实的自然感知,从而产生自身 能量的汇聚,那么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哲学也
即将完成它的时代转译。
谢谢大家观看
Thanks For Watching
第七讲 建筑现象学

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图像画面。正是在他的书写与 我们的阅读中,西方建筑历史的图景被深化并被升华 了,建筑历史不再是诸种经济的或政治的力量的合乎 逻辑的争斗的产物,并以其争斗的结果,而决定其发展 的进程。建筑历史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它与人们的
---舒尔茨
PPT课件
12
三、建筑现象学的基本内容: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建筑
环境的各个层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环境 和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特别关注它们与人 们生活和存在的本质关系。概括起来,这 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环境的基本质量和属性;
2、人们的环境经历及其意义;
3、衡量建筑环境的社会和文化尺度;
PPT课件
10
2.将事物与意识一同考察
“对对象的理解就是对自我的理解,对 本质的直观就是对自己存在深度的测定”。 因此对现象的把握或者说审美体验就无法 将事物与意识分离开来,而应将二者一同考 察,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①人们在环境中的活动强度越大,所获 得体验经历越丰富,环境的意义和价值就有 可能被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
PPT课件
4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
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和哲学 基础是胡塞尔于20世纪初创立的现象学和20 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 的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 的研究。
现象学回避了是什么的哲学基本问题,而 是将意识放在哲学思考的中心并关注存在,追 问自己“为什么存在,应该如何存在,存在的 意义。”在每一清醒的“我思”中,从纯粹自 我出发,传统价值取向的“为他结构”被“为 我结构”取而代之。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就 是自己将自己显示出来让人看见。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它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通过一系列著作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
他通过“重返于物”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1 场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的讨论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人为场所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有三种:形象化、补充和象征。
“形象化”指把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构想成有形和可见的形象,从而成为人工产品。
“补充”就是修正、改造自然环境,对既有的情境加以补充,使它符合自己的构想。
“象征”则是把一个理解了的世界再现在另一个场所。
书中原文是这样说的:“象征化意味着一种经验的意义被“转换”成另一种媒介。
象征的目的在于将意义自目前的情境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文化客体”,可以成为更复杂的情境要素,或被转移到另一个场所。
”“栖居”意味着“人能与其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从字面来看,“居”是存在的根本特性,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庇护所,也是我们成长和生活发生的场所。
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流浪者,总是在途上。
当他选择了一个场所,同时就选择了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场所是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当人体验到场所的意义时(具有归属感、方向感又发现自我),他的“世间存在”就被确定下来,也就定居了。
2 场所的特征——场所精神“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也就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
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凡是不先进入感官的就不能进入理 智。” 胡塞尔: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不存在空洞的 、没有指向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因而意识 与意识对象无法分开。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胡塞尔人为要面向 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 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 有知识悬置起来,已达 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 ,这是著名的“现象学 的悬置”。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一、空间与场所
2.场所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幸福地 用神性度量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诺伯格·舒尔茨引用这首诗的栖居精神, 表达“栖居”就是“存在”的意义。他认 为,人要栖居,就必须能够在环境中辨认方 向,并与环境认同.所以,“栖居”并不只是 “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 空间,是场所。
还原的目的就是为 了建立绝对没有前提的 知识 。这里掺进的是“ 人”的价值,把世界还 原到“人的世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 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 的现象学理论. 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意味 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 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 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 丰富多彩的世界, 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 最 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建筑现象学概述
建筑现象学是一种将现象学原理应用于建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它强调对建筑 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从哲学、心理学和文化等多个角度研究建筑的本 质和意义。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类 对于建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场所塑造的重要性
二、场所塑造:建筑设计中的关 键
场所的塑造是建筑设计的核心任务,它关乎一个空间如何被感知、使用和体验。 场所的定义不仅包括空间和物质形态,还包括人们的活动、情感和文化内涵。 一个成功的场所不仅需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激发人们的共鸣和创造力。
场所的情感表达是塑造场所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法,如空间的组织、 光线的控制和材料的运用等,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著名建筑师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世界杯球场,运用了开放的建筑设计,强调了自然与 建筑的融合,传达出一种庄重、自然和和谐的氛围。
一、发现与创造:建筑现象学的 方法
建筑现象学强调对场所和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认为建筑设计应基于对场所的深 入理解和洞察。发现与创造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通过对场所的历史、文化、 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发掘和分析,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和创新。
例如,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设计中善于发现场地的独特之处,如对光线的精 准把握和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他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多个令 人叹为观止的场所,如“光之教堂”等。
然而,对于场所塑造的深入研究 远不止于此。
参考内容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 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引言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领域,人们对于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重视。建筑现 象学作为一种研究建筑与人类存在之间关系的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方法。本次演示将探讨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建 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浅析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象学的观念:自然的思维态度和科学——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态度——自然观点中认识反思的矛盾——真正的认识批判的双重
任务——真正的认识批判作为认识的现象学——哲学的新维度;它相对于科学的独有方法。
现象学是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的哲学与方法,它与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传统截然不同。
他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哲学方法,主张认识事物要尊重现象本身,认为“现象”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或起源。
为了彻底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将有关这一事物的一切观念、信仰、理论加以“悬搁”,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而从直接直观到的经验出发寻求事物的本质。
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众多现象学潮流开始分化,其中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比较具有影响力的。
从海德格尔的存有论的观点来看,可以比较建筑物(building)与存有(being)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建筑和人、大地及存在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关系,这是海德格尔基本的立场。
用海德格尔的观点看来,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有一种很特殊的功能,即人能够让万物、让现象的本质彰显出来,而且在万物之中只有人有这种功能。
这是海德格尔早期的观点。
海德格尔在晚期更进一步,他说人的特殊性和本性是在于让万物本身回到其应有的本位,人有这种功能。
[]
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探寻了人们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先于科学解释之前的世界经验的基本层次。
他认为知觉具有使人们得以接近和近入这个层次的特殊功能,因此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去具体实在地观察和描述世界是如何将自己展现在知觉面前的。
庞帝提示人们要回到“被感知的生活世界的现象”。
在现象学的认识里,身体是个体性或思想的具现,建筑则是时代精神的具现,相类于身体的探讨,建筑的探讨也可以对现象学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在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建筑的领域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的贡献比较突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兴起了明确以现象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的建筑研究,舒尔茨的《存在、空间和建筑》一书是这一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
1980年,舒尔茨的著作《场所精神》,可以说是建筑现象学理论的代表作。
舒尔茨认为“场所是关于环境的一个具体的表述。
我们经常说行为和事件发生(take place,直译为占据场所)。
事实上,离开了地点性,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没有意义的。
场所是存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那么,场所一词到底如何解释呢?很显然,它不仅意味着抽象的地点(location)。
它是由具有材质、形状、质感和色彩的具体的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
这些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的特性”,而这正是场所的本质。
总之,场所是具有特性和氛围的,因而场所是定性的、“整体”的现象。
约简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将改变它的具体本质。
”[]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在本
质上是不同的,它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舒尔茨是从场所的结构和场所的精神两方面进行的论述。
场所精神表达了场所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特性。
它既具有建筑外部实体的空间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精神上的意义。
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
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相关的人群保持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场所的特性和意义。
场所精神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通过人和场所的互动,人们通过在生活空间中的体验,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场所的内在的特征,从而受到场所的本质的感召——使人们在世界中居住下来,并从中深刻而广泛地经历到自身和世界的意义。
在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理论中,场所的结构和场所的精神两者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场所的发展而变化。
场所的精神也随着场所结构积极的变化而以新的形式体现出来。
正如刘先觉先生在对于现象学总结中提到的“建筑现象学的基本目的和任务是帮助人们完整理解人与建筑环境之间的各种复杂联系及其意义,彻底认清当今世界环境中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从根本上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在建筑现象学中,现象学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
凯文·林奇在他的著作《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中强有力的论述了对于都市所呈现出来的景观风貌,应当强调城市设
计,认为视觉的感受相对处于比较次要的位置,使人们居住在一个井然有序、色彩调和、自明性强的都市环境中。
将城市解剖为通道、边缘、地域、节点、地标等五大部分。
通过论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更加深入的分析了城市的空间架构和城市空间的意义。
这些场所构成要素的解析对于建立具有场所感的区域是很有帮助的。
1.通道(path)
通道是指街道、人行道、运输道路、运河、铁道而言。
往往具有方向自明性与连续性的特质。
2.区域(districts)
凯文·林奇认为区域是指大块土地,观察者可以随意的出入其间,而且该土地具有若干共同性,因为地域自明性强的区域,让人很容易的去分辨都市中各区域的性质。
3.边缘(edge)
边缘是指线状之连续区域,对于介于区域之间,人们可以在边缘地带,观察其它地域之景观,亦可藉此寻找方向。
4.节点(node)
就凯文·林奇所言,都市的节点可能是广场、交通转换之处,集中在一起,散发出特色,当然,节点应该是容易让人注目、吸引人前往而聚集的一个地方或是交通汇集之处,如圆环等。
5.地标(landmark)
地标物在一个都市之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可能是一个都市
的象征物,对于都市的自明性有所助益,它也可以是生活上的一部份,聚集、等候的空间,如巴黎的铁塔、纽约的自由女神像等皆为相当好的实例。
[]
芬兰建筑师尤哈尼·帕拉斯马和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在现象学实践领域是比较著名的两位。
从他们的言论中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观点也受到了现象学哲学的影响。
“在孩提时代曾经非常熟悉的壁炉的细节和屋顶的形状现在已
经看不到了,但我仍然能感觉当我从寒冷的外面进入屋内,听到雨水在屋顶上的拍击声或者在火的旁边温暖我冰冻的四肢时灵魂中
的欢悦。
”
“我己经不能想起一幅清晰的景象—我祖父的起居室里的厚木桌,但我仍然可以想象出我自己在它旁边的座位和体验这个乡村生活的焦点—它是对我们这个大家庭和偶尔到来的客人的一种约束力。
”[]帕拉斯马认为:“任何不属于传统一部分的东西都是剽窃。
”帕拉斯马更关心对实践和历史的总体感,而不是事实上的历史及其产物。
对帕拉斯马而言,如果没有对建筑的体验本能,没有对建筑中的材料、光线、阴影、色彩、尺度和比例的知觉,那就谈不上建筑。
霍尔《寻找锚固点》中指出:“建筑思维是一种在真实现象中进行思考的活动,这种活动开始时是由某种想法引起的,而想法来自于场所。
”[]
综上,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取得了
在建筑现象学理论的进步,建筑,人,环境,场所等概念和之间关系内容的拓展,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出发点与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