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Mollusca)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2、掌握无齿蚌、乌贼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3、了解多板纲、腹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的主要特片及软体动物经济意义教学重点:门及代表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腹足类身体不对称的起源引言复习提问:真体腔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软体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类群,其结构进一步复杂,机能更趋于完善。
与环节动物的相似点在于:次生体腔、后肾管、螺旋式卵裂、个体发育中具有担轮幼虫等,但有很多进化性的特征。
软体动物包括乌贼(头足纲)、河蚌(瓣鳃纲)、田螺(腹足纲)和较不常见的角贝(掘足纲)、石鳖(双神经纲)等,是无脊椎动物中除节肢动物门以外最大的一门。
从外表上看,它们形态差别很大。
但是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身体没有环节,并可以划分为头、足和内脏团3部分。
还具有皮肤扩张的外套膜,并且通常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的贝壳。
体腔很退化。
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
第一节代表动物和主要特征一、代表动物——河蚌(无齿蚌)河蚌是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水底泥沙中,营埋栖生活,以微小生物及有机碎片为食,它行动迟缓,生活被动,与此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形态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外形(图:河蚌外形)河蚌没有明显的头部,整个身体被两侧对称的贝壳所包,身体两侧对称,左右侧扁,壳分前端和后端,前端盾圆,后端较尖,在壳的背方隆起来形成壳顶,以壳顶为中心,在壳的表面有许多呈同心环排列的生长线,壳顶附近的背缘上常有齿和齿槽构成铰合部,而河蚌铰合部无齿,故又称无齿蚌,铰合部外侧有具弹性的韧带,其作用与闭壳肌相反,依靠弹力使两壳张开。
壳的内面肌肉附着的肌痕(图),外套痕,(有些种类具外套窦)壳前方有3个肌痕(最大的为前闭壳肌,其后上缘为前缩足肌痕,后下缘为伸足肌痕),壳后端有2肌痕(椭圆形较大为后闭壳肌,其前上缘较小的为后缩足肌痕)。
(二)内部结构1.外套膜整个身体分为贝壳部分和软体部分,在贝壳和软体之间有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而成的,在外套膜内的软体部分称内脏团,在内脏团与外套膜之间有一空腔称外套腔,外套膜内面上皮具纤毛。
动物学 6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双神经纲,掘足纲)或消失(如瓣鳃纲) 双神经纲,掘足纲)或消失(如瓣鳃纲). 口腔有: 口腔有: 颚片:坚强,位于口腔前部; 颚片:坚强,位于口腔前部 颚片 齿舌:带状,位于口腔底部,由许多分离的角质 齿舌:带状,位于口腔底部, 齿舌 齿片固定在一个基膜上构成,依附在一对似软骨片 齿片固定在一个基膜上构成, 的组织上,这种组织有伸缩肌, 的组织上,这种组织有伸缩肌,依靠肌肉的伸缩能 使齿舌得以锉碎食物. 使齿舌得以锉碎食物. (2)足:运动器官,由于生活方式不同,有不同形 足 运动器官,由于生活方式不同, 如块状(如蜗牛),斧状(如河蚌), ),斧状 ),柱状 状,如块状(如蜗牛),斧状(如河蚌),柱状 (如角贝),长腕(如乌贼),有的种类足退化 如角贝),长腕(如乌贼),有的种类足退化 ),长腕 ), 如牡蛎). (如牡蛎). (3)内脏团:是背面的隆起部分,包括大部分内脏 内脏团: 内脏团 是背面的隆起部分,
覆瓦状排列的贝壳,足块状.全部为海产, 覆瓦状排列的贝壳,足块状.全部为海产,已知现 存种类约600多种及化石种类约 多种及化石种类约350种.,我国沿海 存种类约 多种及化石种类约 种, 常见各种石鳖. 常见各种石鳖. 3.无板纲(Aplacophora) 无板纲( 无板纲 ) 身体呈蠕虫状,体表无贝壳, 身体呈蠕虫状,体表无贝壳,体壁中有石灰质或角 质骨刺,腹中央有一腹沟, 质骨刺,腹中央有一腹沟,有的种类在腹沟中有一 个小形带纤毛的足.已知约250种,我国南海海域 个小形带纤毛的足.已知约 种 79m深处曾采得龙女簪(Proneomenia). 深处曾采得龙女簪( 深处曾采得龙女簪 ) 4.腹足纲(Gastropoda) 腹足纲( 腹足纲 ) 头部发达,足块状发达位于身体腹面; 头部发达,足块状发达位于身体腹面;通常有一个 螺旋形的贝壳,所以又称为螺类. 螺旋形的贝壳,所以又称为螺类.有的种类发育经 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 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本纲是软体动物中种类 最多的类群,分布广泛,已知现存种类约75000, 最多的类群,分布广泛,已知现存种类约 , 化石15000种.常见种类有各种蜗牛,田螺等. 化石 种 常见种类有各种蜗牛,田螺等.
什么是软体动物

什么是软体动物?软体动物(Mollusca)是动物界中的一个门,包括了蜗牛、蛞蝓、蚌类、蛤类、章鱼和鳃螺等。
软体动物的特点是它们的身体柔软,通常被一个称为软体的外壳所覆盖。
下面将详细介绍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1. 身体结构:软体动物的身体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头足、内脏和外壳。
头足部分包括头和足,头部通常具有感觉器官和口器,足部用于运动和捕食。
内脏是软体动物的主要器官,包括消化系统、呼吸器官、循环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外壳是软体动物身体的保护层,由一层称为软体的外层组成,可以分泌出钙质来增强硬度。
2. 外壳多样性:软体动物的外壳形态和结构非常多样。
有些软体动物的外壳坚硬而厚实,如蜗牛和螺类,它们的外壳可以提供保护和支持。
另一些软体动物的外壳较为柔软,如章鱼和乌贼,它们的外壳通常退化成内部的鳍板或骨架。
还有一些软体动物,如蛞蝓和裸鳃螺,它们几乎没有外壳。
3. 具有各种附属结构:软体动物的头足部分通常具有各种各样的附属结构,用于感知环境、取食和运动等。
例如,蜗牛和螺类的头部有一对触角,用于触觉和化学感知。
章鱼和乌贼的头部有多对触手,其中两对特化为触手,用于捕捉猎物。
4. 呼吸方式多样:软体动物的呼吸方式因物种而异。
大多数软体动物通过鳃来进行呼吸,鳃是通过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
然而,一些陆生软体动物,如蛞蝓和陆生蜗牛,通过皮肤直接吸收氧气。
此外,一些软体动物如章鱼和乌贼,通过体表的细小血管从水中吸取氧气。
5. 繁殖方式多样:软体动物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大多数软体动物通过性繁殖产生受精卵或胚胎。
有些软体动物是雌雄同体,即具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可以自我受精。
另外,一些软体动物还具有复杂的交配行为,如章鱼和乌贼。
6. 生态角色:软体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们在食物链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有的是植食者,有的是捕食者。
一些软体动物还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如蚌和蛤与浮游生物共生,章鱼和乌贼与鱼类共生。
动物学6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异物,就会刺激珍珠层的分泌,而形成珍珠。 5.体腔和循环系统 •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
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 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 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 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 式循环系统。 (1)结构: • 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包括心室:1个,壁厚,能 搏动,为循环动力。心耳:1个或成对,有瓣膜 防止血液倒流。 • 血管:动脉、静脉。 • 血窦:是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5
外套膜有发达的肌肉,足特化为腕(8、10或更 多条)和漏斗,闭管式循环系统,脑有中胚层形成 的软骨匣保护;原始种类有贝壳,多数种类贝壳被
12
外套膜包被或退化。全部海产,运动迅速,现存约
650种,化石种类9000多种。常见种类如乌贼、章
鱼等。
三.软体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1.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在系统发生中有共同的起源。
• 血液:无色,少数显红色或青色。 (2)血液循环的方向: 大部分足、内脏血 血窦 集中于静脉 肾静脉 (排泄废物) 鳃血管(气体交换) 心耳 心室 6.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生 形成的。 排泄器官有2个.即(1)围心腔腺:由围心腔表皮分 化,有许多毛细血管充满血液,依靠血液渗出 排泄废物 入围心腔 肾脏 排出。(2)肾脏: 肾口 肾主体 膀胱 肾孔(在外套腔)。肾主 体有很多血管,通过渗透进入肾脏。 7.呼吸系统 • 水生种类:鳃呼吸。是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6
按
PCB
键
A
开关 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 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 类型,尽量选择平头 类的按键,以防按键 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
软体动物门名词解释

软体动物门名词解释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里的一个门,从物种多样性来看,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的第二大门,仅次于数量最多的节肢动物门,其已确认的物种数量大约有十万多种。
软体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适应力很强,能适应很多很多不同的环境,其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流、湖泊,从平原到山脉,陆地、淡水和咸水多种栖息地中都有大量的软体动物门的成员,例如蜗牛、河蚌、海螺、乌贼等物种。
而在海洋生物当中,比重占约20%几的软体动物更在所有动物中排名第一位。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的基本特征
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一类多样性很大的动物,是多细胞有机体的群体。
它们包括一些有鳃口和软壳的动物,如贝壳、螺和乌贼。
它们在现代时代的物种形态十分多样,可以被发现在海洋、淡水中和陆地上。
软体动物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体表由软的组织和柔软的组织构成,可以被分为前胸体、背节和尾部三个部分。
2.体上具有一个口,口内有一种特殊的器官——鳃。
鳃可以帮助动物吸收食物,并用于把呼吸气体排除出去。
3.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有一个硬壳,由一层厚厚的、附着在体表上的质地坚硬的壳片构成。
这样的壳片不仅可以保护动物免受外界因素的侵害,而且可以提供动物行动的支撑。
4.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具有可以伸缩的“腕”,并具有可以用来吸食物的腔体。
5.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具有一个用来控制平衡和运动的内耳,以及一个用来检测水流方向和强度的内肛。
6.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会产生黏液,用来减缓水流和防止被其他物体切割。
7.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有一种被称为“眨眼”的运动,可以用来瞬间移动体表的某一部分以便改变动物的显示方向。
8.许多软体动物门的动物都具有一种用来控制平衡和运动的结
构——触角,并且可以利用触角感受它们周围的环境。
软体动物门(Mollusca)(精)

异物,就会刺激珍珠层的分泌,而形成珍珠。 5.体腔和循环系统 • 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 排泄管的内腔。初生体腔则存在于各组织器官 的间隙,内有血液流动,形成血窦。 • 开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在循环过程中不是始终 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这种循环方式称为开管 式循环系统。 (1)结构: • 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包括心室:1个,壁厚,能 搏动,为循环动力。心耳:1个或成对,有瓣膜 防止血液倒流。 • 血管:动脉、静脉。 • 血窦:是初生体腔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间隙。
• 血液:无色,少数显红色或青色。 (2)血液循环的方向: 大部分足、内脏血 血窦 集中于静脉 肾静脉 (排泄废物) 鳃血管(气体交换) 心耳 心室 6.排泄系统 基本上是后肾,即是由中胚层和外胚层共同发 生形成的。 排泄器官有2个.即(1)围心腔腺:由围心腔表皮 分化,有许多毛细血管充满血液,依靠血液渗 出排泄废物 入围心腔 肾脏 排出。(2)肾脏: 肾口 肾主体 膀胱 肾孔(在外套腔)。肾 主体有很多血管,通过渗透进入肾脏。 7.呼吸系统 • 水生种类:鳃呼吸。是由外套腔内面的上皮伸
•大多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trochophoro larve) 和面盘幼虫(veliger larva)时期。陆生种类、头 足类、一部分腹足类:为直接发育。淡水蚌类有特 殊的钩介幼虫(glochidum),可作暂时性寄生于 鱼鳃。 二.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已知约11.5万种,分布广泛。根据它们的贝壳、 足、神经、、鳃、等特征分为7个纲。 1.单板纲(Monoplacophora) 为原始贝类。目前已发现8种。特点:两侧对称, 腹部有足,有一个帽状贝壳,全部海产。新蝶贝 (Neopilina galathea Lemche)是其代表动物. 2.多板纲(Ployplacophora) 无明显头部,身体椭圆形,左右对称,背部8个
10软体动物门

主要特征 1.体左右对称。 2.头部发达,有一对发达的眼。 3.原始种类具外壳,一般为内壳或无。 4.足着生于头部,特化为腕和漏斗。 5.闭管式循环,直接发生。
(一)代表动物——乌贼
1.外形 头:5对腕,一对眼,眼下有嗅觉陷。
最大的特点:动物界中最早出 现大型消化腺。
蜗 牛 齿 舌 图
蜗牛(Cittarium pica) 齿舌(K.Sandved)
• 软体动物的消化腺有:肝脏、唾液腺、胰脏。
其中肝脏最发达,开口于胃或肠的前端。
三、体腔与循环系统:
• 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有围心腔、 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 初生体腔被结缔组织所填充,其空隙没有分布血管, 血液在空腔中流动,便形成了血窦。循环系统为开 放式循环系统 (血流阻力大,循环效率低) 。
贻贝 : 固着生活,附着于岩石上。
牡蛎:固着活,生活于浅海。
扇贝 :贝壳呈扇型,固着生活。
珍珠贝:
• 两壳不等,壳内 珍珠层极厚。是 世界上著名的生 产珍珠的贝类。
• 我国广东、海南 已人工养殖。
船蛆 :
• 钻蛀船只和港口的木 材建筑。
• 由于长期穴居,身体
细长,呈蛆状。贝壳 退化。
八、头足纲 (Cephalopoda):
3、内脏团 (visceral mass):
• 常位于足的背面。 • 大多数种类的内脏 团为左右对称,但 螺类扭曲成螺旋状, 失去了对称性。
4、外套膜 (mantle):
• 由内脏团背面的皮肤形成皱褶,向腹面延伸,常 包围整个内脏团。 • 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的空腔称外套腔 。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细胞组成,外层细胞的分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
软体动物
42
4 铰合构造
●由齿及齿窝组成,每一瓣上齿与齿窝相间排列
●齿在演化中分异为主齿和侧齿 铰合构造可以分为7种类型
软体动物
43
2020/12/1
4 铰合构造(自学)
后壳面——后壳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
软体动物
28
2020/12/1
(5)耳——以足丝附着的双壳类,在喙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翼 状伸出部分称为耳。可分为前耳和后耳;一般后耳大于前耳。
耳凹——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
2020/12/1
软体动物
29
2 外部构造
(6)足丝凹口——右壳前耳下方的凹缺(深一些?) • 足丝凹曲——左壳前耳下方的凹缺(浅一些)
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
软体动物
48
2020/12/1
1 定向—前、后的判断标志
(1)一般喙指向前方; (2)壳前后不对称者,后部比前部长; (3)放射饰及同心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 ; (4)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5)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足丝凹口或凹
曲位于前方。 (6)外套湾位于后部; (7)单个闭肌痕一般位于中偏后部。两个肌痕大
头足纲(Cephalopoda)
软体动物
59
2020/12/1
一 一般特征及分类
根据壳在身体中的位置,触手的多少等
外壳亚纲
头 足 纲
内壳亚纲
软体动物
鹦鹉螺超目 菊石超目 杆石超目 八腕超目 十腕超目
60
箭石目 乌贼目
2020/12/1
二 外壳类外部构造
(一)壳形
• 壳形多种多样,为多房室壳体, 有直形、弓形、环形和旋卷形, 少数为其他形状。
1 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 发育最完善的一纲,包括鹦鹉螺、 杆石、菊石、箭石和现代的章鱼、 乌贼等。
2 全为海生的肉食性动物,善于在 水底爬行或水中游泳。
3 具有头,在前方而显著,头部中 央有口,两侧具发达的眼。
软体动物
57
2020/12/1
4、具有触腕,触腕一部分环列于 口的周围,用以捕食;另一部分则 在腹侧构成排水漏斗。一般认为触 腕起源于足,因而名为头足类。
软体动物
37
2020/12/1
软体动物
38
2020/12/1
3 韧带痕
• 位于壳喙之下,壳内或壳外,由韧带所留下的平面、 凹面或凹坑。
(1)外韧带—位于壳外,由三种类型:
• 两韧式—新月面+盾纹面 • 前韧式—新月面 • 后韧式—盾纹面
软体动物
39
2020/12/1
3 韧带痕
• 位于壳喙之下,壳内或壳外,由韧带所留下的平面、 凹面或凹坑。
软体动物
10
2020/12/1
第一节 概述—软体动物的一般特征
1 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数量多、分布广,已知现生及 化石共约12万种,占动物总数11%。
2 适应能力强,陆上和海洋均有分布,如蜗牛、田螺、 乌贼等。
3 身体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外套膜 包裹内脏团并能分泌钙质硬壳。
4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以外套膜(微血管)呼 吸。
软体动物
54
2020/12/1
双壳纲生态
软体动物
55
2020/12/1
2 地史分布
• 始现于∈, • O为辐射分化期, • S-D进一步分化新类别、并出现淡水类型。 • Mz 迅速发展,取代了腕足类。 • Rec.达全盛
软体动物
56
2020/12/1
第三节 头足纲(Cephalopoda)
一 一般特征及分类
5 根据硬壳与软体的特征,分为十个纲:
软体动物
11
2020/12/1
第一节 概述
分为十个纲:
• 单板纲 腹足纲 • 多板纲 双壳纲 • 无板纲 头足纲 • 掘足纲 竹节石纲 • 喙壳纲 软舌螺纲
2020/12/1
软体动物
12
腹足纲--(1)基本特点
此类动物因足生长在腹 部而得名。
腹足纲动物的头部两侧 对称
少见。 • 壳顶所在一侧为背,开口一侧为腹。另有前缘和后缘之分
软体动物
26
2020/12/1
(4)基面——喙与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叫基面。 • 新月面——喙前基面常呈心形,称新月面 • 盾纹面——喙后基面常呈长矛状,称盾纹面
• 后壳面——后壳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
2020/12/1
软体动物
27
(4)基面——喙与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叫基面。 新月面——喙前基面常呈心形,称新月面 盾纹面——喙后基面常呈长矛状,称盾纹面
此外还有:前沟、后 沟、缺口、裂带等构 造。
软体动物
18
2020/12/1
腹足纲--(4)壳饰
壳饰分为横向壳饰 (和缝合线垂直) 和纵向壳饰(和缝 合线平行)。
壳饰有纹、线、肋 、刺、网等
软体动物
19
2020/12/1
腹足纲--(5)定向
顶部向上,旋轴 直立
壳口向着鉴定者 壳口在旋轴的右
2020/12/1
软体动物
53
五 双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
• 1 生态
• 生活环境: 生活领域广,赤道至两极均有,潮间带至 5800m深的海底,由咸化海到淡水湖都有分布,但 以海生为主。
• 生活方式: 复杂多样,基本生活方式有以下几种: • 正常底栖—壳直立,海底爬行、两壳对称 • 足丝固着—常有耳、翼 • 潜穴生活—常有外套湾、壳体较长 • 壳体固着—两壳不对称、壳厚 • 钻孔生活—壳体较长、较薄
4 铰合构造(自学)
(3)古异齿型——介于栉齿型和异齿型之间的一些形式的总 称,它包括了许多齿型各异的类别(图3、4、10)。
• 假异齿型——齿较长,都由喙下延伸出来。 • 裂齿型——类似于射齿型,但齿数少,粗大,主齿分裂。 • 射齿型——向喙部放射
2020/12/1
软体动物
46
4 铰合构造(自学)
5 身体两侧对称,并具比较发达的 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感觉器官。 有四个鳃或两个鳃,前者具外壳, 后者的壳体则被外套膜包裹而形成 内壳或无壳。根据壳的位置,头足 纲可分为外壳亚纲和内壳亚纲。
6 外壳亚纲为多房室壳,一般几厘 米-10余厘米,大的可达几十米。 壳体直-旋转。
软体动物
58
2020/12/1
• 外套湾——外套线后 部的一凹弯。由水管 系统的伸缩造成。
2020/12/1
软体动物
35
三 内部构造
2 肌痕——闭合两壳用的闭肌在壳内面留下的印痕 • 单柱型——1个闭壳肌痕(位于中部偏后位置) • 双柱型——2个闭壳肌痕,等大的称为等柱型,前
小后大的称为异柱型
2020/12/1
软体动物
36
单柱型、双柱型的双壳类中,哪一类运动、活动能 力强?
2020/12/1
软体动物
30
软体动物
31
2020/12/1
3 壳饰
双壳类壳饰分为同心饰、放射饰和网状壳饰三类。 按其强度及粗细,壳饰有线、脊、褶等。 (1)同心饰 ——有同心线、同心脊、同心褶或同心 层; (2)放射饰——有放射线、放射脊、放射褶等; (3)网状壳饰——有些种类同时具有上述两类壳饰, 相交成网状壳饰; (4)此外有的具剌、瘤、节等。
软体动物
32
2020/12/1
软体动物
33
2020/12/1
三 内部构造
1 外套线——外套膜近外缘部分附着于壳内面所留下的 痕迹。与腹缘平行 。
• 外套湾——外套线后部的一凹弯。是具有水管系统 的双壳类特有构造(?)。
软体动物
34
2020/12/1
三 内部构造
1 外套线——外套膜近 外缘部分附着于壳内 面所留下的痕迹。与 腹缘平行 。
(4)厚齿型:具短而粗强的巨大主齿,一瓣一个,另一瓣两个。 (5)弱齿型:齿很微弱,仅有齿状突起。 (6)贫齿型:齿全部消失或仅有一弱齿。 (7)等齿型:大小相当的齿,但数量较少。
软体动物
47
2020/12/1
四 壳的定向与度量
1 定向
• 背、腹——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 前、后——生活时的运动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 • 左、右——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
小不同者,一般前小后大。
软体动物
4动物
50
2020/12/1
定向—左、右壳?
软体动物
51
2020/12/1
定向—左、右壳?
软体动物
52
2020/12/1
2 度量
• 壳长——前后两端的最大的水平距离 • 壳高——壳顶至腹缘并垂直于壳长的最大距离 • 壳厚——垂直于双壳接合面的最大距离
软体动物
24
2020/12/1
双壳类外部形态
软体动物
25
2020/12/1
2 外部构造
(1)喙 ——壳体最早形成的壳尖为喙 。 • 前转——多数指向前方 • 正转——指向上方 • 后转——指向后方 (2)壳顶区——包括喙在内的壳体最大弯曲区。 (3)后壳顶脊——自喙向后腹方伸展的一条隆脊。 前壳顶脊较
缝合线:螺环和螺环之 间的接触线
软体动物
16
2020/12/1
腹足纲--(3)基本构造
在螺环的中央垂直切面 上,螺环外廓如有棱, 称其为肩
螺环在旋转时,如其内 壁相互接触,形成实心 的部分,称轴;如不接 触则成一孔,称为脐孔
软体动物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