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部分

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

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 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

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

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

计。 23、“雷德朋”系统

雷德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网布置成曲线;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成团,形成口袋形;相应配置公共建筑,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24、户室比

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 25、住宅街坊

是指在小城尺度的城市街坊中,一栋或者多栋住宅楼沿周边布置,对外形成公共街道,对内形成内院,集居住,商业多功能与一身的居住体。与其他模式的住宅相比,它更强调空间的围合以及功能的混合。 26、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7、停车率:即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区总户数的比率停车率=居民停车位数/居住总户数

28、住宅建筑毛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住宅建筑毛密度=住宅总套数/居住区用地总面积

29、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与住宅用地面积的比率(%)。

30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

物等的统称。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31、建筑密度: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筑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建筑密度=建筑首层面积/规划用地面积。

分析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 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又被成为分析科学。 2.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原子团或化合物所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 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或综合形态。 3.滴定分析法 要求: a. 反应必须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即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这是定 量计算的基础。 b. 反应必须定量的进行。 c. 必须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对于反应速率慢的反应,有时可加热或加入催化剂 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d. 必须有适当简便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4种滴定方法: (1)直接滴定法 满足上述要求的反应,都可以用直接滴定法,即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待测物质。 (2)返滴定法 当反应很慢,或者反应不能立即完成的时候,可先准确的加入过量的标准溶液,使其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3)置换滴定法 当反应不按一定反应式进行或伴有副反应时,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法。可先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这种成为…… (4)间接滴定法 不能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进行测定【P11】 4.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置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准确浓度的物质成为基准物质。 常用的基准物质有纯金属和纯化合物。 应符合下列要求: a.试剂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比如结晶水的含量) b.试剂的纯度足够高(质量分数99.9%以上) c.性质稳定,不易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亦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试剂参加滴定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进行,没有副反应。 5.滴定度: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 6.熔融法是指将试样与酸性或碱性固体熔剂混合,在高温下让其进行复分解反应,使欲测 组分转变为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不溶于水、酸或碱的无机试样一般可采用这种方法分解。根据熔剂的性质可分为酸溶法和碱熔法两种。 7.真值:某一物理量本身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真实数值。 8.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固定的原因造成的,具有重复性、单向性。理论上,系统误差的大小、正负是可以测定的,所以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 分类: (1)方法误差 (2)仪器和试剂误差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三基试题一(附答案)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三基试题一(附答案)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超声医学: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用于诊断人体疾病的一门影像学科。 2、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频率在20~20 000 Hz之间声振动源激起的疏密波,该疏密波传播至人的听觉器官(耳)时,可以引起声音的感觉。 3、超声波:声波按其频率分类:<20 Hz为次声波,低于人耳听觉低限;频率20~20 000Hz之间为可听声;>20 000 Hz为超声波,高于人耳听觉。诊断用超声波的频率在1~300 MHz之间,常用2~20 MHz。 4、频率(f):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每秒钟质点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5、波长(λ):声波在一个周期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毫米(mm)。超声波波长愈短,频率愈高,分辨率愈强。 6、声速(C):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秒(m/s)。人体软组织的平均声速为1 540 m/s,和水的声速相近。 7、声阻抗:即声阻抗率或声特性阻抗,可以理解为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受到的阻力,等于介质的密度与超声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设Z为声阻,ρ为密度,C为声速,则Z=ρ·C。两介质声阻相差之大小决定其界面处之反射系数。两介质声阻相差愈小,则界面处反射愈少,透入第二介质愈多;反之,声阻相差愈大,则界面处反射愈强,透入第二介质愈少。 8、反射、透射与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由于声阻抗Z不同(密度ρ、声速C不同),在二种介质之间形成一个声学界面,如果该界面尺寸大于超声波波长,则一部分超声波能量返回到第一介质此即反射。另有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进入第二介质并继续向前传播,称为透射。当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时,就会偏离入射声束的方向而传播,称折射。 9、散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果介质中含有大量杂乱的微小粒子,超声波激励这些小粒子成为新的波源,再向四周发射超声波。 10、衍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遇到的物体其直径小于1~2个波长时,则绕过物体继续向前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绕射(也称衍射)。 11、吸收与衰减:当声波穿过介质时,由于“内摩擦”或所谓“黏滞性”而使声能逐渐减小,声波的振幅逐渐减低,介质对声能的此种作用即为吸收。这种在介质中传播时出现的声波衰减称为吸收衰减。而声波在前向传播过程中因发生反射、折射及散射等现象使声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此种现象称为距离衰减。吸收与衰减的程度与超声的频率、介质的黏滞性、导热性、温度及传播的距离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2、换能器:能使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变的装置,又称探头。 13、正压电效应:某些特异性的材料,在外部拉力或压力的作用下引起材料内部原来重合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偏移,在材料表面出现符号相反的表面电荷,即由机械力的作用产生了电场,这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效应称为正压电效应。超声接收换能器用的就是正压电效应,将来自人体的反射(散射)超声波转化为电压。 14、逆压电效应:在压电材料表面沿着电轴方向加上电压,由于电场作用,引起材料内部正负电荷中心位移,这一极化位移使材料内部产生应力,从而导致宏观上的几何形变,这种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效应叫逆压电效应。超声波发射换能器采用了逆压电效应,将电压转变为声压,并向人体发射。 15、近场:指探头内平面型压电晶体发出的高频超声波在开始的一段距离内以平面波方式传播,束状的超声场不扩散称为近场。 16、远场:指在近场以远,声束开始扩散为之远场。

名词解释答案

题目部分,(卷面共有47题,47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 一、名词解释(47小题,共47分) 1、()自由水 答案:包括毛细水和重力水。毛细水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还受到表面张力的支配,能沿着土的细孔隙从潜水面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重力水在重力或压力差作用下能在土中渗流,对于土颗粒和结构物都有浮力作用。 2、()土的液相 答案:土的液相是指存在于土孔隙中的水。它和亲水性的矿物颗粒表面有着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按照水与土相互作用程度的强弱,可将土中水分为结合水和自由水两类。 3、()土的气相 答案:指充填在土的孔隙中的气体,包括与大气连通和不连通的两类。与大气连通的气体对土的工程性质没有多大的影响,当土受到外力作用时,这种气体很快从孔隙中挤出;但是密闭的气体对土的工程性质有很大的影响,在压力作用下这种气体可被压缩或溶解于水中,而当压力减小时,气泡会恢复原状或重新游离出来。 4、()土的固相 答案:土的固相物质包括无机矿物颗粒和有机质,是构成土的骨架最基本的物质。 5、()次生矿物 答案:由原生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新矿物,如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次生二氧化硅、粘土矿物以及碳酸盐等。 6、()土的灵敏度 答案:保持原来含水量不变但天然结构被破坏的重塑土的强度比保持天然结构的原状土的强度低,其比值可作为结构性的指标,即灵敏度。 7、()结合水 答案:指处于土颗粒表面水膜中的水,受到表面引力的控制而不服从静水力学规律,其冰点低于零度。结合水又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8、()土的结构性 答案:土的结构性是指土的物质组成(主要指土粒,也包括孔隙)的空间相互排列,以及土粒间的联结特征的综合。它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重要的影响。土的结构,按其颗粒的排列方式有:单粒结构、聚粒结构、絮凝结构等。土的结构在形成过程中,以及形成之后,

印刷部分常见名词解释

印刷部分常见名词解释 词语含义 出血印刷品设计制作和印刷过程中的一个特有名词,即制作时需要保留,但最终成品要被裁切掉的部分,称为出血 成品尺寸指最终印刷完毕(或者装订完毕),裁切后的尺寸大小,也称为净尺寸 主页如果一个出版物中许多页面都有相同的元素(如页眉和页脚等),要是逐一插入这些元素到每一页中将非常麻烦。使用主页可以将主页上的元素快速显示到其所应用的所有页面上 样式将字体、字号、行距、制表符和缩排等组合在一起,使它能最快且最容易地改变文本的格式 预检打印文档或将文档提交给客户之前,可以对此文档进行品质检查。预检是此过程的行业标准术语。预检程序会警告可能影响文档或书籍不能正确成像的问题,例如,缺失文件或字体。它还提供了有关文档或书籍的帮助信息,例如,使用的链接、显示字体的第一个页面和打印设置 分辨率分辨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图像扫描输入、编辑和分色输出都与分辨率有关。分辨率是衡量图像细节表现力的技术参数。 分辨率的种类很多,其含义也各不相同。本书分辨率主要是指图像分辨率。 图像分辨率表达了图像中存储的信息量。这种分辨率有多种衡量方法,典型的是以每英寸的像素数(PPI,Pixels Per Inch)来衡量。由于数字图像的像素是一系列“小点”,故PPI也被写成DPI(Dots Per Inch),这种写法被广泛采用 黑色底在排版软件中,设置底色为黑色,称为黑色底 黑色图背景为黑颜色的图 四色黑在设置颜色时,K=100,CMY也取大于0的数值时,称为四色黑。例如,C=30、M=50、Y=25、K=100 满铺在设定背景颜色时,背景颜色铺满整个页面 菲林也称为胶片。一套彩色的胶印版至少包括4张菲林片,分别代表C、M、Y、K四个颜色 过背由于印刷时墨量过大,纸张在堆放时容易发生相互蹭脏的情况 丝网印刷也称孔版印刷,是使用誊写版、镂空版、丝网版等印版的印刷方式,大多采用直接印刷。丝网印刷的成品,印刷油墨特别浓厚,有隆起的效果,用放大镜观察时,隐约可见有规律的网纹 网点网点是印刷工艺中表现图像阶调与颜色的最基本单元,印刷品中所有连续调和半色调图像都是通过网点来表现的 (续表) 词语含义 数码打样指以数字出版印刷系统为基础,在出版印刷生产过程中按照出版印刷生产标准与规范处理好页面图文信息,直接输出彩色样稿的新型打样技术 拼版拼版是在印刷前,将各单独的页面拼接成符合印刷机大小、符合装订要求的一个较大的印版 电分电分即电子分色。在传统意义上,利用电子分色机将图像分为C、M、Y、K独立的四色,通常称为电分 像素像素是组成点阵图像的基本元素,也是点阵图像构成的最小单位,像素越多,图像呈

第五部分名词解释

第五部分名词解释 一、财政拨款收入:指市级财政当年拨付资金。 二、年初结转和结余:指以前年度尚未完成、结转到本年按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的资金。 三、住房保障支出(类)住房改革支出(款)住房公积金(项):指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规定,由单位及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该政策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全国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中普遍实施,缴存比例最低不低于5%,最高不超过12%,缴存基数为职工本人上年工资,目前已实施约20年时间。行政单位缴存基数包括国家统一规定的公务员职务工资、级别工资、机关工人岗位工资和技术等级(职务)工资、年终一次性奖金、特殊岗位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规范后发放的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等;事业单位缴存基数包括国家统一规定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特殊岗位津贴等。 四、基本支出:指预算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 五、项目支出:指在基本支出之外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而持续发生的支出。 六、“三公”经费:是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其中,因公出国(境)

费反映单位公务出国(境)的国际旅费、国外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培训费、公杂费等支出;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反映单位公务用车车辆购置支出(含车辆购置税)及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用等支出;公务接待费反映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支出。 七、机关运行经费:为保障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运行用于购买货物和服务的各项资金,包括办公及印刷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福利费、日常维修费、专用材料及一般设备购置费、办公用房水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及其他费用。

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部分: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指天下、全国。“八荒”:都泛指天下。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第一部分名词解释+试题含答案

医学影像超声诊断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超声医学:是利用超声的物理特性用于诊断人体疾病的一门影像学科。 2、声波:是一种机械波,是由频率在20~20 000 Hz之间声振动源激起的疏密波,该疏密波传播至人的听觉器官(耳)时,可以引起声音的感觉。 3、超声波:声波按其频率分类:<20 Hz为次声波,低于人耳听觉低限;频率20~20 000Hz之间为可听声;>20 000 Hz为超声波,高于人耳听觉。诊断用超声波的频率在1~300 MHz之间,常用2~20 MHz。 4、频率(f):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每秒钟质点完成全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5、波长(λ):声波在一个周期内振动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毫米(mm)。超声波波长愈短,频率愈高,分辨率愈强。 6、声速(C):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单位时间内所传播的距离,单位是米/秒(m/s)。人体软组织的平均声速为1 540 m/s,和水的声速相近。 7、声阻抗:即声阻抗率或声特性阻抗,可以理解为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所受到的阻力,等于介质的密度与超声在该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设Z为声阻,ρ为密度,C为声速,则Z=ρ·C。两介质声阻相差之大小决定其界面处之反射系数。两介质声阻相差愈小,则界面处反射愈少,透入第二介质愈多;反之,声阻相差愈大,则界面处反射愈强,透入第二介质愈少。 8、反射、透射与折射:声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由于声阻抗Z不同(密度ρ、声速C不同),在二种介质之间形成一个声学界面,如果该界面尺寸大于超声波波长,则一部分超声波能量返回到第一介质此即反射。另有一部分能量穿过界面进入第二介质并继续向前传播,称为透射。当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时,就会偏离入射声束的方向而传播,称折射。 9、散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果介质中含有大量杂乱的微小粒子,超声波激励这些小粒子成为新的波源,再向四周发射超声波。 10、衍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遇到的物体其直径小于1~2个波长时,则绕过物体继续向前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绕射(也称衍射)。 11、吸收与衰减:当声波穿过介质时,由于“内摩擦”或所谓“黏滞性”而使声能逐渐减小,声波的振幅逐渐减低,介质对声能的此种作用即为吸收。这种在介质中传播时出现的声波衰减称为吸收衰减。而声波在前向传播过程中因发生反射、折射及散射等现象使声能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此种现象称为距离衰减。吸收与衰减的程度与超声的频率、介质的黏滞性、导热性、温度及传播的距离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12、换能器:能使电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变的装置,又称探头。 13、正压电效应:某些特异性的材料,在外部拉力或压力的作用下引起材料内部原来重合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偏移,在材料表面出现符号相反的表面电荷,即由机械力的作用产生了电场,这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效应称为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 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4章生命活动的调控 神经部分: 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中国现代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部分名词解释 北洋军阀: 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1926年7月,在国共两党合作倡导下,国民革命军进行了北伐战争,消灭了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打击了奉系势力。1928年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联合再次北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因战败退回东北,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至此,北洋军阀的统治结束。北洋军的一些余部被并入国民党军队。 “府院之争”: 以黎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在中国是否参战问题上,段在日本支持下要参战,黎在美国支持不参战。后黎免去了段的职务,并请强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 1917年7月中国清代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12天的事件。1917年因是否解散国会问题,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争端。黎元洪被迫召张勋入京调解。张勋便带领军队入京拥溥仪登极,恢复清末官制。消息传出,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要求讨伐张勋。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和日本政府的财政支援,讨伐张勋。段祺瑞重新执政。 二次革命: 是孙中山企图挽回辛亥革命的失败而发动的一次革命斗争,目的是要推翻袁世凯,重新恢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权。1913年初,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执政,派人于暗杀宋教仁。不久,宋案真相大白,孙中山动员起兵讨袁。袁世凯与五国银行团达成善后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李烈钧于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拉开了二次革命的序幕,江苏等地也相继独立,加入讨袁行列。袁世凯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很快把讨袁军打败“二次革命”失败了。 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树起护法大旗.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护法。但实权却掌握在西南军阀手中,使得军政府变成了军阀政府。孙中山看到了军阀的本质,深深懂得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新文化运动: 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

名词解释第二次作业1

名词解释第二次作业 10商英1班曹婉10020103 1.Romanticism At the turn of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romanticism appeared in England as a new trend in literature. It rose and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French Revolution. Romanticism prevailed in england during the period 1798---1832.generally speaking,the romanticists expressed the ideology and sentiment of these classes and social strata who were discontent with,and opposed to,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but owing to difference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they split into two schools. Some romantic writers reflected the thinking of classes ruined by the bourgeoisie, and by way of protest against capitalist development turned to the feudal past. These were the elder generation of romanticists, sometimes called escapist romanticists, including Wordsworth, Coleridge and Southey. Others expressed the aspirations of the classes created by capitalism and held out an ideal, though a vague one, of a future society free from oppression and exploitation. These wer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romanticists and sometimes called active romanticists represented by Byron, Shelley and Keats. So the general feature of the works of the romanticists is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bourgeois society. Their writings are filled with strong-willed heroes, formidable events, tragic situations, powerful conflicting passions, and exotic pictures. Sometimes they resort to symbolic methods. With the active romanticists, symbolic pictures represent a vague idea of some future society, while with the escapist romanticists; these often take on a mystic color. Romantic prose of the time was represented by Lamb, Hazlitt, De Q uincey and Hunt. The only great novelist in this period was Walter Scott. 2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In the period of tense class struggle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th century flourished in the forties and in the early fifties.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great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 of the English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 The English critical realists of the 19th century not only gave a satirical portrayal of the bourgeoisie and all the ruling classes, but also showed profound sympathy for the common people. The major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19th century critical realists lies in their perfection of the novel.Humour and satire were used in the English realistic novels of the 19th century. Through the sketches of various negative characters given birth to by the capitalist system, critical realism reveals the corrupting influence of the rule of cash o upon human nature. Here lies the root of the democratic and humanistic character of the critical realism of the 19th century Charles Dickens was the greatest representative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With striking force and truthfulness, he creates pictures of bourgeois civilization, describing the misery and sufferings of the common people.David Copperfield was his favourite among all his books. Thackeray, like Dickens, was a representative of critical realism in 19th century England. One of his masterpieces is Vanity Fair.

英国部分名词解释

英国部分名词解释 1.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英联邦07年考 It is a free association of independent countries that were once colonies of Britain. Member nations are joined together economically and have certain trading arrangements. The Commonwealth has no special powers. At present there are 50 members counties within the commonwealth 2.Alfred the Great Alfred was a strong king of Wessex. He defeated the Danes and reached a friendly agreement with them. He founded a strong fleet and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he British navy". He reorganized the Saxon army, making it more efficient. He also translated books and established schools. He formulated a legal system. All this earned him the title "Alfred the Great". 3.William the Conqueror 威廉征服 William was Duke of Normandy. He landed his army in Oct.1066 and defeated king Harold. Then he was crowned king of England on Christmas Day the same year. He established a strong Norman government and the feudal system in England. 4. Heptarchy 七王国 During the Anglo-Saxon's time ,Britain was divided into many kingdoms, These seven principal kingdoms of Kent, Essex, Sussex, Wessex, East Anglia, Mercia and Northumbria. They were given the name of Heptarchy. 5. Witan 贤人会议 Witan was the council or meeting of the wisemen.It was created by the Anglo-Saxons to advise the king .It's the basis of the Privy Council which still exists today. 6. Domesday Book William sent officials to compile a property record known as Domesday Book, which completed in 1086. It was the result of a general survey of England made in 1085. It stated the extent, value, the population, state of cultivation, and ownership of the land. 7. the Great Charter The Great Charter has been also known as Magna Carta which king John was forced to sign in 1215. It has 63 clauses. Though it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the foundation of English liberties, a guarantee of the freedom of the church, its spirit was the limitation of the king’s powers.

微生物学第1-4章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简答及问答题 绪论 一、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其中,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 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细菌:细菌是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2. 细胞质:是被细胞膜包围着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3. 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4. 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5. 芽孢: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体。 6. 菌落:菌落即单个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7.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革兰氏阳性原核微生物。 二、简答问答题 1.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渗透压等外力的损伤;(2)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3)阻拦大分子有害物质进入细胞;(4)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2. G+和G-细菌的细胞壁有什么区别? G+细菌细胞壁厚度大,化学组分简单,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构成;而G-细菌细胞壁较薄,层次较多,成分复杂,肽聚糖层很薄,含有类脂和脂多糖,机械强度较差。 3.什么是L-型细菌?有什么特点? 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细菌。 特点有: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2)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3)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4)对青霉素及溶菌酶不敏感。 4.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及机制。 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酒精脱色、番红复染。 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

名词解释题库及答案

1.《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全篇按《风》、《雅》、《颂》三类编辑。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影响深远。 2.《楚辞》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增入《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3.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4.《红楼梦》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对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的腐朽等社会现实及道德观念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5.《呐喊》 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1923年8月首次出版。收1918年4月至1922年10月期间的作品共14篇。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作品。《呐喊》显示了鲁迅对传统文学和外来文艺的有机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形象,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了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它的出版,改变了文学革命初期仅有理论建树而创作不丰的局面,

现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A、思潮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 前者指《文化评论》地胡秋原,后者指《现代》地苏汶. 1931年至932年左联和“自由人”与第三种人展开了论争.胡秋原在批判“民族主义”文学地《阿猫阿狗文艺论》中强调“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地,民主地”,“将艺术堕落到一种政治地留声机,那是艺术地叛徒”.后来,他又在《勿侵略文艺》等文中直接或间批评左翼文坛.左联地《文艺新闻》对其进行批评.苏汶自称是第三种人声援胡秋原,发表了《“第三种人”地路》等文.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文章与他们展开论争,论争地中心是文艺地阶级性,文艺与政治地关系. .革命文学论争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创造社、太阳社在倡导革命文学中,夸大文学地宣传作用而忽视其艺术特征,并对鲁迅,茅盾等作家进行批判否定.从而发生了关于革命文学地论争.这是左翼文学内部地思想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文学地影响,纠正了倡导者们地 某些理论错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地学习,提高了作家当时地思想觉悟. .“左联” “中国在翼作家联盟”地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地革命文学组织.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丁玲,周扬等.创办《前哨》、《文学导报》、《北斗》等刊物.其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地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做出了积极贡献.1936年宣布自动解散. .民族主义文学 国民党地一个文学派别.由潘公展,朱应鹏等国民党组织,军官,文人组成.出版《前锋周报》、《前锋月刊》,在宣言中鼓吹“文艺地中心意识”,声称“文艺地最高主义就是,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新文艺地危机”,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地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并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并创作“杀人放火”地“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两个口号论争 1935年,周扬等人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开展国防文学运动.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地不明了性,并纠正一些不正确地意见,1936年4月鲁迅等人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地大众文学”口号,主张“国防文学”地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地两个口号地论争.鲁迅在有关文章中正确阐述了两个口号地含义,提出了两个口号可以并存地指导思想.鲁迅地意见体现了党地建立最广泛地抗日统一战线地指导思想.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在建立统一战线问题上,经过这场论争,达到了新地团结. .文协 这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地简称,一九三八年三月成立于汉口.由郭沫若、茅盾、丁玲等任理事.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地日常工作.“文协”是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地组织.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地口号.提倡文艺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抗日斗争相结合.文协地会刊《抗战文艺》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在抗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与抗战无关论 1938年12月由梁实秋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地《编者地话》中提出来地.提出文艺作品不必把抗战硬凑上去,使文艺作品成为一种空洞地“抗战八股”.此外还有沈从文,反对作家“在官从政”,认为宣传抗日地作品,是一种赶热闹地宣传品,是作家从政具体地表现.这些观点发表后,遭到一些作家地反对.郭沫若,巴人都纷纷发表文章指出: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