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4届高三物理复习能力提升--第14章-第3课时-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

合集下载

光电效应光电效应ppt光电效应课件

光电效应光电效应ppt光电效应课件

光电效应光电效应ppt光电效应课件光电效应知识背景:1887年,赫兹在证明麦克斯韦波动理论的实验中,首次发现了光电效应。

当时,赫兹注意到,用光特别是紫外光照射处在火花间隙下的电极,会使火花容易从电极间通过。

勒纳于1900年对这个效应也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光电效应应是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了入射光的能量而从表面逸出的现象。

上图即为实验装置图,入射光通过石英窗照射到金属表面(阴极)时,就有电子发射出来,当有电子到达阳极时,外电路就有电流。

若光电效应应仅此而已,则并没有什么惊奇之处。

事实上,从光电效应的实验中得到的部分结果,用经典的电磁理论却无法解释。

光电效应课件的一些重要的演示结果如下:(1)当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照强度不变时,随着电压的增大,电路内的电流也在增大,但是不会无限增大,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就是饱和电流。

当光照强度再增大时,饱和电流的值也会相应的增大。

(2)当外加正向电压V足够大时,从阴极发射的电子将全部到达阳极,光电流i达到饱和。

课件演示发现,在入射光频率v一定时,饱和电流i与光强I成正比。

(3)通常即使加上反向电压,回路中还是有电流,但当反向电压大于一临界值时,电流为零,此临界值称为截止电压-V。

课件演示发现:当入射光频率v一定时,同种金属阴极材料的截止电压-V相同,与光强无关。

(4)尽管对特定的金属阴极材料,截止电压-V与光强度I无关,但它与入射频率v成正比。

从课件演示可以看到每一种阴极材料,都分别有确定的截止频率v0,称为观点效应的红线。

入射光频率v必须大于此值,才能产生光电流,否则,不论光强多大,都无光电流。

v0随着阴极材料的不同而改变。

(4)解释上述问题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假设。

这个假设认为,当光照到阴极表面时,所发射的一个电子是从一个单一能量量子获得能量。

这种能量量子被称为光子,它的能量与电磁波的频率v有关,大小为ε=hv,h为普朗克常量。

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当光入射到阴极表面时,光子被电子吸收,电子获得了hv的能量。

高中物理-专题 光电效应(提高篇)(解析版)

高中物理-专题 光电效应(提高篇)(解析版)

2021年高考物理100考点最新模拟题千题精练(选修3-5)第六部分 原子物理专题6.3 光电效应与量子论(提高篇)一.选择题1. (2020年5月重庆调研测试)在某次光电效应实验中,得到了入射光频率v 与遏止电压U c 的关系如图所示。

该直线的斜率为k ,电子电荷量为e,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所用金属材料的逸出功可表示为bekB.普朗克常量可表示为keC.若换另外一种金属实验,则k 会发生变化D.若换另外-种金属实验,则b 不会发生变化【参考答案】A【名师解析】光电效应实验中,入射光频率 v 与遏止电压 U c 的关系是:0c mk eU E hv W ==-,0cW eU v h h=+,式中W 0为金属的逸出功,0W b h =, 而e k h =,联立求解得:0=ebW hb k=,选项A 正确;普朗克常量可表示为eh k=,选项B 错误;若换另外一种金属实验,斜率k 不变,选项C 错误;不同金属的逸出功不同,极限频率不同,选项D 错误。

2.(2020湖南长沙期末)如图所示是光电管的原理图,已知当有波长为λ0的光照到阴极K 上时,电路中有光电流,则( )A. 若仅增大光照强度,电路中光电流一定增大B. 若仅将电源极性反接,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C. 若仅换用波长为λ1(λ1>λ0)的光照射阴极K 时,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D. 若仅将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电路中光电流一定增大【参考答案】A【名师解析】图中光电管加的是正向电压,若仅增大光照强度,电路中光电流一定增大,故A正确。

若将电源极性反接,其电压值小于截止电压时仍有电流,故B错误。

由题意,入射光的波长为λ0时,能发生光电效应,若换用波长为λ1(λ1>λ0)的光照射阴极K时,入射光的频率减小,仍然可能发生光电效应,电路中可能有光电流,故C错误。

若仅将电路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滑动,光电管两端电压增大,如果已经达到饱和光电流,则光电流不会增大,故D错误。

光电效应讲义

光电效应讲义

实验三 光电效应【实验目的】1. 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认识。

2. 验证爱因斯坦方程,测定普朗克常数。

3. 测定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实验原理】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上时,可以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光电效应是光的经典电磁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1905年爱因斯坦依照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提出了光子的概念。

他认为光是一种微粒 — 光子;频率为ν 的光子具有能量h ν,h 为普朗克常数,目前国际公认值为h =(6.6260755±0.0000040)×10-34J ·s 。

当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频率为ν 的光子时,便获得这光子的全部能量h ν,如果这能量大于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的约束所需要的逸出功W ,电子就会从金属中逸出.按照能量守恒原理有:W v m h m +=221ν (3.1)上式称为爱因斯坦方程,其中m 和v m 是光电子的质量和最大速度,221m v m 是光电子逸出表面后所具有的最大动能.它说明光子能量h ν小于W 时,电子不能逸出金属表面,因而没有光电效应产生;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最低频率ν0=W /h ,称为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又称红限)。

不同的金属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因而ν0也是不同的。

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实验,测量普朗克常数的实验原理如图3.1所示。

图中K 为图3.1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图光电管的阴极,A 为阳极,微安表用于测量微小的光电流,电压表用于测量光电管两极间的电压,E 为电源,R 提供的分压可以改变光电管两极间的电势差。

当单色光入射到光电管的阴极K 上时,如有光电子逸出,则当阳极A 加正电势,K 加负电势时,光电子就被加速;而当K 加正电势,A 加负电势时,光电子就被减速。

当A 、K 之间所加电压U 足够大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值I m ,当U ≤-U 0,并满足方程eU 0 =221m v m (3.2)时,光电流将为零,此时的U 0称为截止电压。

高中物理精品课件:光电效应

高中物理精品课件:光电效应
这表明光电子的能量(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
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
2.实验现象
4.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光电效应几乎是瞬时发生的,从光照射到产生光电
流的时间不超过10-9 s,无论入射光多弱,都会在照射到金属时立即产生光电子,
精确测量表明这个时间<10-9s,也就是说电子不需要积累能量的时间。
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
极。
⑵K在受到光照时能够发射光电子
⑶阳极A吸收阴极K发出的光电子,形成光电流,
光电流越大,说明光电效应越强。
阴极K与阳极A之间电压U的大小可以调整,电源
的正负极也可以对调。右图中所加的电压为正向电
压,即A极的电势高于K极的电势。光电子从阴极K
逸出后,在AK之间被电场加速。
2.实验现象
蓝紫光能发生光电效应,红黄光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小试牛刀
1、不带电的锌板和验电器用导线相连.若用甲灯照射锌板,验电器的
金属箔片不张开;若用乙灯照射锌板,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如图
所示,则与甲灯相比,乙灯发出的光(

A.频率更高
B.波长更大
A
C.光强更强
D.速度更大
【例题2】图甲是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图乙是光电流与加在阴极K和
阳极A上的电压的关系。根据乙图中的曲线,可知(
光电效应
一.什么是光电效应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
从金属表面逸出。
这种电子常称为光电子
思考:如果锌板本身不带电,被祡外
线照射后,锌板带什么电?
二.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光电管就是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一种光学元件,它的作用是把
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1.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选修3_52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课件

高考物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选修3_52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课件


【答案】 2E
【答案】
E νc
【解析】 (1) 由光电效应方程 Ek=hν-W0,结合图象可 知金属的逸出功 W0=E,极限频率为 νc,所以 hνc-W0=0,解 得 h=νEc.
(2) E′k=h×3νc-W0=2E.
对概率波的理解
1. 光波是概率波,明条纹是光子到达的几率较大,暗条纹 是光子到达的几率较小,这与经典波的振动叠加原理有所不同.
• D. 大量光子表现出波动性,此时光子仍具有粒子性
• 【解析】 实物粒子的波动性指实物粒子是概率波, 与经典的波不同,A错误;微观粒子落点位置不能确 定,与经典粒子有确定轨迹不同,B正确;单缝衍射 中,微观粒子通过狭缝,其位置的不确定量等于缝 宽,其动量也有一定的不确定量,C错误;波动性和 粒子性是微观粒子的固有特性,无论何时二者都同 时存在,D正确.
落在各点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即光子落在亮处的概 率不_____,而落在暗处的概率_____,这样的波称之
为概率波.


考点突破
光电效应的规律
• 1. 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截止频率或极限频率ν 0,入射光 的频率必须大于ν 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 2.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 率的增大而增大.
5. 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时不可把光当成宏观概念中的波, 也不可把光当成宏观概念中的粒子.
• 典题演示4 (2016·扬州一模)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发生光电效应,光电
子的最大初动能Ek与入射光频率ν 的关系如图所示.试求: • (1) 普朗克常量h(用图中字母表示).
• (2) 入射光的频率为3ν c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
• 3. 光电效应的发生是瞬时的,不超过10-9 s. • 4. 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饱和光电流越大,逸出的

高中物理第十四章章末复习提升课(十四)课件选修34高二选修34物理课件

高中物理第十四章章末复习提升课(十四)课件选修34高二选修34物理课件

12/12/2021
• 1.按波长由长到短(频率由低到高)的顺序:
• 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 (X射线)、γ射线等合起来,构成了范围非常广阔的电磁 波谱.
• 2.各种不同的电磁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 (1)共性: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电磁波,它们的行为 服从相同的规律,都遵守公式v=fλ,它们在真空中的 传播速度都是c=3.0×108 m/s,它们的传播都不需要介 质,各波段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区别.
【答案】 335 m/s
• 目前雷达发射的电磁波频率多在200 MHz至1 000 MHz的范围内.请回答下列关于雷达和电磁 波的有关问题.
• (1)雷达发射电磁波的波长范围是多少?
12/12/2021
• (2)能否根据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确定雷达和目 标间的距离? 【解析】 (1)由 c=λf 可得:
λ1=fc1=230.00××110086 m=1.5 m, λ2=fc2=130.00×0×101806 m=0.3 m.
故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的波长范围是 0.3 m~1.5 m (2)电磁波测距的原理就是通过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 时间间隔来确定距离,所以可根据 x=v2t确定雷达和目标 间的距离. 【答案】 (1)0.3 m~1.5 m (2)能
12/12/2021
1.利用雷达测定物体的距离: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 区分发射脉冲波形和反射脉冲波形,找出从发射电磁波 和接收到回来的电磁波的时间差,再利用 s=21vt,求出物 体的距离.
12/12/2021
• 2.利用雷达测定物体的速度:这类问题往往 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射脉冲与反射脉冲, 可以确定一段时间前后物体的两个位置或一段时 间的位移,从而测出物体的速度.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知识点总结一、光电效应1、光电效应如图17-2-1所示,用弧光灯照射锌板,与锌板相连的验电器就带正电,即锌板也带正电这说明锌板在光的照射下发射出了电子。

(1)定义: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发射出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2)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如图17-2-2所示)阴极K和阳极A是密封在真空玻璃管中的两个电极,K 在受到光照时能够发射光电子,电源加在K与A之间的电压大小可以调整,正负极也可以对调。

2、光电效应的规律(1)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首先在入射光的强度与频率不变的情况下,I-U的实验曲线如图17-2-3所示,曲线表明,当加速电压U增加到一定值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值I m。

这是因为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射出的光电子全部到达阳极A,若单位时间内从阴极K上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为n,则饱和电流I m=ne式中e为电子电荷量,另一方面,当电压U减小到零,并开始反向时,光电流并没降为零,这就表明从阴极K逸出的光电子具有初动能,所以尽管有电场阻碍它运动,仍有部分光电子到达阳极A,但是当反向电压等于-U c时,就能阻止所有的光电子飞向阳极A,使光电流降为零,这个电压叫遏止电压,它使具有最大初速度的电子也不能到达阳极A,如果不考虑在测量遏止电压时回路中的接触电势差,那么我们就能根据遏止电压-U c来确定电子的最大速度v m和最大动能,即在用相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光去照射阴极K时,得到的I -U曲线如图17-2-4所示,它显示出对于不同强度的光,U c是相同的,这说明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光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是相同的。

此外,用不同频率的光去照射阴极K时,实验结果是:频率愈高,U c愈大,如图17-2-5,并且与U c成线性关系,如图17-2-6。

频率低于ν0的光,不论强度多大,都不能产生光电子,因此,ν0称为截止频率,对于不同的材料,截止频率不同。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①饱和电流I m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也就是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见图17-2-4)。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教案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教案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教案高中物理光电效应教案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光电效应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光电效应教案篇1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知道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

(3)了解康普顿效应,了解光子的动量2、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教学难点: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以及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一)引入新课回顾前面的学习,总结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多媒体投影,见课件。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是电磁波,光的偏振现象进一步说明光还是横波。

19世纪60年代,麦克斯韦又从理论上确定了光的电磁波本质。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正当人们以为光的波动理论似乎非常完美的时候,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对这一现象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光的又一本质性认识得到了发展。

(二)进行新课1、光电效应实验演示1:(课件辅助讲述)用弧光灯照射擦得很亮的锌板,(注意用导线与不带电的验电器相连),使验电器张角增大到约为30度时,再用与丝绸磨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锌板,则验电器的指针张角会变大。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表明锌板在射线照射下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概念: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光电效应实验如图所示,光线经石英窗照在阴极上,便有电子逸出————光电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通用)2014届高三物理复习能力提升--第14章-第3课时-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第3课时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考纲解读1.知道什么是光电效应,理解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2.会利用光电效应方程计算逸出功、极限频率、最大初动能等物理量.3.知道光的波粒二象性,知道物质波的概念.1.[黑体辐射和能量子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物体辐射电磁波的情况与温度无关,只与材料的种类及表面情况有关B.黑体能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不反射C.带电微粒辐射和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D.普朗克最先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答案BCD2.[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关于光电效应的规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入射光的波长大于该金属的极限波长,光电效应才能产生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跟入射光强度成正比C.发生光电效应的反应时间一般都大于10-7 s D.发生光电效应时,单位时间内从金属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答案 D解析由ε=hν=h cλ知,当入射光波长小于金属的极限波长时,发生光电效应,故A错.由E k=hν-W 知,最大初动能由入射光频率决定,与入射光强度无关,故B错.发生光电效应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9s,故C错.3.[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电效应反映了光的粒子性B.大量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粒子性,个别光子产生的效果往往显示出波动性(1)定义:普朗克认为,带电微粒辐射或者吸收能量时,只能辐射或吸收某个最小能量值的整数倍.即能量的辐射或者吸收只能是一份一份的.这个不可再分的最小能量值ε叫做能量子.(2)能量子的大小:ε=hν,其中ν是电磁波的频率,h称为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二、光电效应1.光电效应现象光电效应:在光的照射下金属中的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做光电子.2.光电效应规律(1)每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2)光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3)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4)光电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3.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1)光子说:空间传播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ε=hν,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其值为6.63×10-34J·s. (2)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其中hν为入射光的能量,E 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W是金属的逸出功.4.遏止电压与截止频率(1)遏止电压: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U c.(2)截止频率:能使某种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最小频率叫做该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又叫极限频率).不同的金属对应着不同的极限频率.(3)逸出功:电子从金属中逸出所需做功的最小值,叫做该金属的逸出功.三、光的波粒二象性与物质波1.光的波粒二象性(1)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2)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2.物质波(1)概率波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2)物质波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p,p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为普朗克常量.考点一对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例1 1905年是爱因斯坦的“奇迹”之年,这一年他先后发表了三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其中关于光量子的理论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极限频率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D.某单色光照射一金属时不发生光电效应,改用波长较短的光照射该金属可能发生光电效应解析根据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规律,只有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才能发生光电效应,故A、D正确.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为线性关系,但非正比关系,B错误;根据光电效应现象的实验规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C 错误.答案AD突破训练 1 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则( )A.从光照至金属表面上到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B.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小C.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小D.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答案 C解析光电效应瞬时(10-9s)发生,与光强无关,A错;能否发生光电效应,只取决于入射光的频率是否大于极限频率,与光强无关,D错;对于某种特定金属,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入射光频率越大,最大初动能越大,B错;光电子数目多少与入射光强度有关(可理解为一个光子能打出一个电子),光强减弱,逸出的电子数目减少,C对.考点二对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和E k-ν图象的考查1.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hν:光电子的能量W:逸出功,即从金属表面直接飞出的光电子克服正电荷引力所做的功.E k: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2.由E k-ν图象(如图1)可以得到的信息图1(1)极限频率:图线与ν轴交点的横坐标νc.(2)逸出功:图线与E k轴交点的纵坐标的值E=W.(3)普朗克常量:图线的斜率k=h.例2 如图2所示是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变化图线(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为4.27,与纵轴交点坐标为0.5).由图可知( )图2A.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4.27×1014 HzB.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5.5×1014 HzC.该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D.该金属的逸出功为0.5 eV解析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为截止频率,A正确,B错误;由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可知图线的斜率为普朗克常量,C正确;金属的逸出功为W=hνc=6.63×10-34×4.27×10141.6×10-19eV=1.77 eV,D错误.答案AC突破训练2 已知锌的逸出功为 3.34 eV,用某单色紫外线照射锌板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速度为106m/s,求该紫外线的波长λ(电子质量m e=9.11×10-31kg,普朗克常量h=6.63×10-34J·s,1 eV=1.60×10-19 J).答案 2.01×10-7 m解析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cλ=W+12m e v2所以λ=2.01×10-7 m.考点三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物质波的考查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体,其表现规律为:(1)个别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波动性.(2)频率越低波动性越显著,越容易看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显著,越不容易看到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贯穿本领越强.(3)光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波动性;在与物质发生作用时,往往表现为粒子性.例3 关于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不仅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运动的微粒都具有波粒二象性B.运动的微观粒子与光子一样,当它们通过一个小孔时,都没有特定的运动轨道C.波动性和粒子性,在宏观现象中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在微观高速运动的现象中是统一的D.实物的运动有特定的轨道,所以实物不具有波粒二象性解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微观世界具有的特殊规律,大量光子运动的规律表现出光的波动性,而单个光子的运动表现出光的粒子性.光的波长越长,波动性越明显,光的频率越高,粒子性越明显.而宏观物体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太小,实际很难观察到波动性,不是不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 D突破训练3 关于光的本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这是互相矛盾和对立的B.光的波动性类似于机械波,光的粒子性类似于质点C.大量光子才具有波动性,个别光子只具有粒子性D.由于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无法只用其中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答案 D解析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但不同于宏观的机械波和机械粒子,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光在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表现,是同一客体的两个不同的侧面、不同属性,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选项D正确.58.用光电管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例4 (2010·江苏单科·12C(1))研究光电效应的电路如图3所示.用频率相同、强度不同的光分别照射密封真空管的钠极板(阴极K),钠极板发射出的光电子被阳极A吸收,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下列光电流I与A、K之间的电压U AK的关系图象中,正确的是________.图3解析由于光的频率相同,所以对应的反向截止电压相同,选项A、B错误;发生光电效应时,在同样的加速电压下,光强度越大,逸出的光电子数目越多,形成的光电流越大,所以选项C正确,D错误.答案 C1.常见电路(如图4所示)图42.两条线索(1)通过频率分析:光子频率高→光子能量大→产生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2)通过光的强度分析:入射光强度大→光子数目多→产生的光电子多→光电流大.高考题组1.(2012·四川理综·18)a、b两种单色光组成的光束从介质进入空气时,其折射光束如图5所示.用a、b两束光( )A.先后照射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在缝后屏上都能出现干涉条纹,由此确定光是横波B.先后照射某金属,a光照射时恰能逸出光电子,则b光照射时图5也能逸出光电子C.从同一介质以相同方向射向空气,其界面为平面,若b光不能进入空气,则a光也不能进入空气D.从同一介质以相同方向射向空气,其界面为平面,a光的反射角比b光的反射角大答案 C解析光的干涉说明光是一种波,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选项A错误.由题图可知,光束a的折射角r a大于光束b的折射角r b.根据n=sin rsin i,知两束光的折射率n a>n b,频率νa>νb,因此a光照射金属时恰能逸出光电子,b光照射时则不能逸出光电子,选项B错误.根据临界角公式sin C=1n知两束光的临界角Ca<C b,因此入射角相同时b光发生全反射,a光也一定发生全反射,选项C正确.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所以两束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到界面上时,两束光的反射角相等,选项D错误.2.(2011·江苏单科·12C(1))下列描绘两种温度下黑体辐射强度与波长关系的图中,符合黑体辐射实验规律的是( )答案 A解析随着温度的升高,黑体辐射的强度与波长有这样的关系:一方面,各种波长的辐射强度都有增加,另一方面,辐射强度的极大值向波长较短的方向移动.由此规律可知应选A.3.(2010·天津理综·8)用同一光电管研究a、b两种单色光产生的光电效应,得到光电流I与光电管两极间所加电压U 的关系如图6所示.则这两种光( ) A.照射该光电管时a光使其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B.从同种玻璃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a光的临界角大图6C.通过同一装置发生双缝干涉,a光的相邻条纹间距大D.通过同一玻璃三棱镜时,a光的偏折程度大答案BC解析 由题图知,E km a <E km b ,故选项A 错误;对同一光电管,由光电效应方程E km =hν-W 0,知νa <νb ,由sin C =1n 知,C a >C b ,故选项B 正确;由Δx =l d λ及λ=c ν知,频率越小,波长越长,间距越大,即Δx a >Δx b ,故选项C 正确;因νa <νb ,所以通过三棱镜时,b 的偏折程度大,故选项D 错误.4.(2010·浙江理综·16)在光电效应实验中,飞飞同学用同一光电管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得到了三条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甲光、乙光、丙光),如图7所示.则可判断出( )图7A .甲光的频率大于乙光的频率B .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C .乙光对应的截止频率大于丙光的截止频率D .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于丙光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答案 B解析由题图可知,甲、乙两光对应的反向截止电压均为U c2,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E km=hν-W0及-eU c2=0-E km可知甲、乙两光频率相同,且均小于丙光频率,选项A、C均错;甲光频率小,则甲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小于丙光对应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选项D错误;乙光频率小于丙光频率,故乙光的波长大于丙光的波长,选项B正确.模拟题组5.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有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如果光的频率不变,而减弱光的强度,则( )A.逸出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变B.逸出的光电子数减少,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C.逸出的光电子数不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减小D.光的强度减弱到某一数值,就没有光电子逸出了答案 A解析光的频率不变,表示光子能量不变,仍会有光电子从该金属表面逸出,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不变;而减弱光的强度,逸出的光电子数就会减少,选项A正确.6.如图8所示,用a、b两种不同频率的光分别照射同一金属板,发现当a光照射时验电器的指针偏转,b 光照射时指针未偏转,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图8A.增大a光的强度,验电器的指针偏角一定减小B.a光照射金属板时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带负电C.a光在真空中的波长小于b光在真空中的波长D.若a光是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1的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则b光可能是氢原子从n=5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产生的答案CD解析增大a光的强度,从金属板飞出的光电子增多,金属板带电荷量增大,验电器的指针偏角一定增大,选项A错误;a光照射金属板时,光电子从金属板飞出,金属板带正电,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带正电,选项B错误;经分析,a光在真空中的频率大于b光在真空中的频率,故a光在真空中的波长小于b光在真空中的波长,选项C正确;氢原子跃迁,因为|E4-E1|>|E5-E2|,故选项D正确.(限时:30分钟)►题组1 对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考查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B.光子与电子是同样的一种粒子C.光的波长越长,其波动性越显著;波长越短,其粒子性越显著D.γ射线具有显著的粒子性,而不具有波动性答案 C解析从光的波粒二象性可知:光是同时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只不过在有的情况下波动性显著,有的情况下粒子性显著.光的波长越长,越容易观察到其显示波动特征.光子是一种不带电的微观粒子,而电子是带负电的实物粒子,它们虽然都是微观粒子,但有本质区别,故上述选项中正确的是C.2.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放上照相底片,若减弱光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如果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对这个实验结果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曝光时间不长时,光的能量太小,底片上的条纹看不清楚,故出现不规则的点B.单个光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规律C.干涉条纹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D.只有大量光子的行为才表现出波动性答案BCD解析单个光子通过双缝后的落点无法预测,大量光子的落点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落在某些区域的可能性较大,这些区域正是波通过双缝后发生干涉时振幅加强的区域,因而把光波叫做概率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少数光子的行为表现为粒子性,大量光子的行为表现为波动性.所以正确选项为B、C、D.►题组2 对光电效应理解的考查3.利用光子说对光电效应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表面的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B.电子吸收光子后一定能从金属表面逸出,成为光电子C.金属表面的一个电子吸收若干个光子,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才能从金属表面逸出D.无论光子能量大小如何,电子吸收光子并积累了能量后,总能逸出成为光电子答案 A解析根据光子说,金属的一个电子一次只能吸收一个光子,若所吸收的光子频率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成为光电子,且光子的吸收是瞬时的,不需要时间的积累,若所吸收的光子能量小于逸出功(光子频率小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则电子不能逸出金属表面,不能成为光电子.4.入射光照射到某金属表面上发生光电效应,若入射光的强度减弱,而频率保持不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B.从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至发射出光电子之间的时间间隔将明显增加C.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减小D.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答案 D解析由光电效应方程E k=hν-W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光强没有关系,但入射光的强度减弱,单位时间内从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将减少,选项A、C错,D对;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B错.5.光电效应的实验结论是:对于某种金属( )A.无论光强多强,只要光的频率小于极限频率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B.无论光的频率多低,只要光照时间足够长就能产生光电效应C.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强度越弱,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小D.超过极限频率的入射光频率越高,所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答案AD解析根据光电效应规律可知,选项A正确;根据光电效应方程hν=12mv2max+W知,频率ν越高,初动能就越大,选项D正确.6.对光电效应的理解正确的是( )A.金属钠的每个电子可以吸收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子,当它积累的动能足够大时,就能逸出金属B.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小于金属表面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而逸出时所需做的最小功,便不能发生光电效应C.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D.由于不同金属的逸出功是不相同的,因此使不同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低频率也不同答案BD解析按照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光子的能量由光的频率决定,与光强无关,入射光的频率越大,发生光电效应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但要使电子离开金属,须使电子具有足够的动能,而电子增加的动能只能来源于入射光的光子能量,且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不能吸收多个光子.电子从金属逸出时只有从金属表面向外逸出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所做的功最小.综上所述,选项B、D正确.►题组3 对光电效应方程应用的考查7.如图1是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知( )A.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EB.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hνcC.入射光的频率为2νc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图1D.入射光的频率为νc2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2答案ABC解析由题图并结合E k=hν-W得,E k=hν-E,故逸出功W=E,故选项A对;当E k=0时,ν=νc,故E=hνc,故选项B对;ν=2νc时,可得出E k=E,故选项C对;当入射光的频率为νc2时,不发生光电效应,故选项D错.8.下表给出了一些金属材料的逸出功.材料铯钙镁铍钛逸出功(10-19 J)3.4.35.96.26.6现用波长为400 nm的单色光照射上述材料,能产生光电效应的材料最多有几种(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光速c=3.0×108 m/s)( )A.2种B.3种C.4种D.5种答案 A解析要发生光电效应,则入射光的能量必须大于金属的逸出功,由题可算出波长为400 nm的光的能量为E=hν=h cλ=6.63×10-34×3.0×108400×10-9J=4.97×10-19 J,大于铯和钙的逸出功.所以A选项正确.9.如图2所示是光电管的原理图,已知当有波长为λ0的光照到阴极K上时,电路中有光电流,则()图2A.若换用波长为λ1(λ1>λ0)的光照射阴极K时,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B.若换用波长为λ2(λ2<λ0)的光照射阴极K时,电路中一定有光电流C.增加电路中电源电压,电路中光电流一定增大D.若将电源极性反接,电路中一定没有光电流产生答案 B解析用波长为λ0的光照射阴极K,电路中有光电流,说明入射光的频率ν=cλ0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换用波长为λ1的光照射阴极K,因为λ1>λ0,根据ν=c λ可知,波长为λ1的光的频率不一定大于金属的极限频率,因此不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现象,A错误;同理可以判断,B正确;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有关,在一定频率与强度的光照射下,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为:开始时,光电流随电压U的增加而增大,当U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值,这时即使再增大U,在单位时间内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光电子定向移动,光电流也就不会再增加,即饱和光电流是在一定频率与强度的光照射下的最大光电流,增大电源电压,若光电流达到饱和值,则光电流也不会增大,C错误;将电源极性反接,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大于光电管两极间电场力做的功,电路中仍有光电流产生,D错误.10.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电荷耦合器件(CCD)图象传感器.他们的发明利用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原理.如图3所示电路可研究光电效应规律.图中标有A和K的为光电管,其中K为阴极,A为阳极.理想电流计可检测通过光电管的电流,理想电压表用来指示光电管两端的电压.现接通电源,用光子能量为10.5 eV的光照射阴极K,电流计中有示数;若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缓慢向右滑动,电流计的读数逐渐减小,当滑至某一位置时电流计的读数恰好为零,读出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6.0 V;现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光电管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________,若增大入射光的强度,电流计的读数________(选填“为零”或“不为零”).图3答案 4.5 eV 为零解析根据当滑至某一位置时电流计的读数恰好为零,读出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6.0 V,由动能定理得eU=E k;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有E k=E-W,解得光电管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W=4.5 eV;若增大入射光的强度,电流计的读数仍为零.11.紫光在真空中的波长为4.5×10-7 m,问:(1)紫光光子的能量是多少?(2)用它照射极限频率为ν0=4.62×1014Hz的金属钾能否产生光电效应?若能产生,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多少?(h=6.63×10-34J·s)答案(1)4.42×10-19 J (2)能1.36×10-19 J解析(1)E=hν=h cλ=4.42×10-19 J(2)ν=cλ=6.67×1014 Hz,因为ν>ν0,所以能产生光电效应.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km=hν-W=h(ν-ν0)=1.36×10-19 J.12.如图4所示,当开关S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 eV 的一束光照射阴极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0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