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综述

合集下载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概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与免疫有关的出血性疾病,故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

其特点是循环血中血小板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出现多部位多脏器的自发性出血,大部分患者查到增多的血小板抗体或补体C3。

本病有急性型、慢性型与反复型三种类型,在小儿中以急性型多见,约占80%,大多能在半年内痊愈.约有10%-20%转为慢性型及反复发作型。

慢性型大约需要3年时间才能恢复.发病年龄以2—8岁最为常见,9岁以后很少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每年以春季的发病率为最高,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左右,其预后较成人为好。

主要死亡原因是颅内出血。

可在疾病早期4周内出现。

此外,感染和外伤引起的大出血也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

由于本病的主要症状是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常伴有鼻衄、齿衄等,故属于中医学中的血证范畴,与虚劳、肌衄、葡萄疫、鼻衄等病证相近.中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总有效率约8l。

7%,其特点是见效较慢,但副作用远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为小。

起效时往往先出现自觉症状改善,自发性出血现象好转,继而血小板计数逐渐上升,疗效较为巩固,反复较少。

疗程一般需要2个月到半年,难治病例需长期调治。

如遇大出血危重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疗效。

.(病因病理)一、病因1。

外感因素外感风热燥火疫毒等不正之气,内扰营血,灼伤血络,使血液渗出于血脉之外,留著于肌肤之间而出现紫癜。

2.内伤因素由于饮食、疲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虚损,尤以脾肾虚损为要,使气不摄血,脾不统血,精血不足,阴虚火旺,阴阳失衡。

阳络伤则血外溢而见肌衄、鼻衄、齿衄;阴络伤则血内溢而见便血、尿血。

二、病理.1.风热伤络外感四时不正之气,尤以风热邪毒入侵,酿成热毒,郁于皮肤,血络受损,血液外溢而形成紫癜。

2.血热妄行不论外感之热毒或内生之郁热,均可使血脉受到火热薰灼,热迫血行,血从肌肤腠理溢出脉外,少则成点,多则成片,瘀积于肌肤之间而成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PPT演示课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PPT演示课件

质量。
挑战和机遇并存
面临的挑战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和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与临床试验、基 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等。
存在的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和研究将迎来更多机遇。例如,利用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技术对疾病进行更精准的诊断和预后评估,开发针对特定人群的个性化治疗药物等。
分型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TPP可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栓性血 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类型。其中,ITP是 最常见的类型,TTP则是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疾病。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实 验室检查,综合判断。通常包括皮肤 黏膜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 胞发育成熟障碍等。
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最新研究成果介绍
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
针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新型治疗药物,如促血小板生成 素受体激动剂、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 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修复了患者体内缺陷基因,恢复了血小板正常功能。
转化医学的推动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 践的紧密结合,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将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THANKS
感谢观看
家属参与和沟通技巧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帮助患者度过难 关。

获得性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和治疗综述

获得性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和治疗综述
展 及存在 问题 。 ‘
关键词: 血栓 性血 小板减 少性 紫癜 ; D M S3 抗体 ; A A T 1; 治疗 中图分 类 号 : 54. R 5 ̄ 6 文献 标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0 60 7 (0 20 — 170 10 — 992 1 )4 0 0— 2
血栓 性血 小板减 少性 紫 癜 ( rm oct o bct ei pr t o bt rm oy pn u— h ih o e pr,r ) 一 种 罕见 的血 栓 性 疾 病 , ua P 是 T 特点 为播 散 性 微 血 管血 栓 形 成 导 致 的 血 小 板 减 少 和 微 血 管 病 性 溶 血 性 贫 血 。 12 94年 Mocoi 首次 描述 了 1 P表 现 为贫血 、 小板 减少 、 shwt z T, r 血 发热 、 轻偏 瘫 和血 尿症 五联症 。尸检 显 示 , 多器 官末 梢循 环 存在 以血小板 许 为主 的泛发血 栓 口 1 。 T P患 者 血 浆 中发 现 超 大 分 子 量 血 管 性 血 友 病 因 子 (o r vn Wier df t ,wF多 聚 体 , 认识 1口 病理 生 理学 的一个 重 Uba c rV ) n ao 是 ]P 要转 折点 。 由于血浆 中存 在 与血 小板 有 很强 黏 附力 的 超大 V wF 多聚体 , 患者微血管 中通常观察到血小板和 V 1 卯 wF丰富的血 栓目 19 。 90年代研 究显 示 , 的 P患 者血 浆 中 V 复发 兀l wF裂解酶 严 重 缺乏 , 鉴定证 实为 拥有 血小 板敏 感 蛋 白 1 复序 列 的解聚 素 经 重 金 属蛋 白酶 ( in gi adm tl rt s wt t o bsod s a s t r n e lpo ae i rm opn i d ie n ao e hh n 1rpasA A T )家 族 的 第 1 eet,D M S 3个 成 员 A A T 1 。 严 重 D M S3 A A T 1 乏是 由 A A T 1 基 因突 变 ( 天 性 T P [ 抗 D M S3缺 D M S3 先 T )1 3 和 A A T1 D M S3自身抗体 ( 自身免 疫性 T P 引起 。 T) 在许 多特 发性 T P T 患 者可 检测 到抗体 介 导 的 A A T 1 重缺 乏 ;相 反 ,在 与妊 D M S3严 娠、 感染 、 自身免 疫 疾病 和 噻氯 吡 啶 和氯 吡格 雷等 药 应用 相关 的 继 发 性 r’ 发 生 率 非 常 低 。 不 过 有 些 特 发 性 。 患 者 I P中 1 IP r A A T 1 水 平轻微 缺乏 或者 正 常㈣。 D M S3 1 特发 性 1 P的流 行病 学和 临床 经 过 T r 特发性 1 P发病率估计为 4 ,oO 0/ , T . 10o 0 黑人稍高; 比 5 年 男女 例为 1 , : 与其他免疫性疾病 的比率相似。 2 特发性 自身抗体介导的 T P短期 预后倾 向于病情 逐 渐减 轻 ; 病 复发 的 危险 性较 继 发 r 但疾 啊 P高 。1 P患 者既 往 总死 亡 率 超 过 9% ,但 应 用血 浆 置换 后 T r 0 ( 急 性发作 首选 治疗 )下 降至 8 3%。俄 克拉 荷 马州 11登 ae r -0 『 I P 记特发性 哪 患者死亡率低( 1 s9 , 2%v3%)可能与存在 自身抗体 的患者 对 血浆 置换 高 反应 性 及病 情 不严 重 患 者相 关 死亡 率 低有 关 。急 性期 A A T 1 严重 缺 乏和抗 A A T 1 D M S3 D M S 3自身 抗体 的 患 者,0 T 4 %1 P可复发 。A A S 3 D MT 1 活性< O 1%的患者首次发作后 75 .年的复发累计危险性估计为 4%,是 A A T 1 1 D M S3活性> 0 1% 患者 的 1 倍 (% o疾病 缓 解后 A A T 1 0 4 D M S3持续 缺乏 和存 在抗 A A T1 D M S 3自身抗体也与疾病复发危险性相关【 q 。 2 抗 A A T 1 抗体 的特 性 D M S3 抗 A A T1 D M S 3自身抗体 的研究集 中于免疫球蛋 白的亚结 构 、 异性和 作用 机制 。 期研 究 将抗 A A T 1 特 早 D M S3自身抗 体分 为 2 : 类 抑制性 和 非抑 制性 抗体 。抑 制 性抗 体 占 5 0 作 用机 制 09 %, 是 抑制 A A T 1 介 导 的 V D M S3 wF裂解 ; 抑 制性 抗 体在 9~ 0% 非 7 10 患者检测到[ wF核心结合位点位于 A A T 1 间隔决定域 , 1 1 。V D M S3 由 T r7- s59和 Ag5 一 l 6 基 酸 残 基 组 成 ,是 多 数 y52 A h7 r67 Gy 6氨 6 T P患者 自身抗 体作 用 的靶位 [ r 5 1 。非抑 制 性抗 体 的作用 是 调理 和 增加 A A T 1 清除率 , 未被 完全 证 实[ D M S3 但 1 】 。 A A S3自身 抗体 通常 为 I D MT 1 g G型 [ 6 别 是 IG 和 kG 1 ,特 g1 4 亚型, 但是在 少数 患者 发现 I g A和威 IM亚 型 。 大多数 患 g 绝 I Ⅵ, 者抗 A A S 3g 直接 抗 间隔 决定 域 , D MT I1 G型 也发 现 部分 抗 体拮 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课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pt课件
• Zhang J, et al. (2019).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omiplostim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Haematol. 6(3):e143-e153.
症状
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 出血、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出血 、脑出血等)等。
病因和病理机制
病因
可能的原因有自身免疫反应、药物、 感染等。
病理机制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存在针对 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 过多和血小板生成受抑,进而引发出 血。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抗 体检测等)进行诊断。
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03
避免在患者面前表现出不良情绪,以免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05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最 新研究进展 CHAPTER
新药研发和治疗新技术
新型血小板生成素
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血小板生成素,可 以更有效地促进血小板生成,减轻紫癜症状。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已成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热门治疗方法。研究 发现了新的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能够有效地控制疾 病进展。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感染
感染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 的诱发因素之一。患者应积极预 防感冒、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
触感染源等。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可能会加重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的症状。患者应注意休息,保 持充足的睡眠,避免剧烈运动等。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详解

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详解

疾病名: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英文名:pregnancy complicating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缩写:别名: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代码:ICD :O99.1概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 合征,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 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更新率加速。

临床上分为急性 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 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

本病不影响生育, 因 此合并妊娠者不少见,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流行病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约占 74%。

病因:急性型多发生于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 抗病毒抗体,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明显增高。

慢性型发病前多无明显前驱感染史,目前认为发病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 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80%~90%病例有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 、PAIgM 、 PA-C3。

慢性型发生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并且容易复发,表明雌激素增加对血小 板有吞噬和破坏作用。

发病机制:急性 ITP 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是由于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 面,使血小板成分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并与由此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导致血小 板破坏,血小板寿命缩短。

严重者血小板寿命仅数小时。

急性 ITP 患者血小板表 面相关的免疫球蛋白(PAIg)常增高,这种增高多呈一过性。

当血小板数开始回升 时,PAIg 迅速下降。

另外,病毒可直接损伤血小板,使血小板破坏增加。

ITP 患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研究表明,ITP 尤其好发于伴有 DR 抗原者, HLADR 4 (LB 4)则与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这些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欠佳, 而对脾脏切除有较好的疗效。

有些学者认为, ITP 是某些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

造血系统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造血系统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造血系统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定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l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毒感染不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病毒感染后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类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到损伤而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所清除。

2.在病毒感染后,体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附着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易被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和破坏,使血小板的寿命缩短,导致血小板减少。

3.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含量多增高,且急性型比慢性型抗体量增加更为明显。

4.PAIgG的含量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关系:即PAlgG愈高,血小板数愈低。

三、临床表现1.多见于1-5岁小儿,男女发病数无差异,春季发病数较高。

2.急性型患儿于发病前l-3周常有急性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偶亦见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接种结核菌素之后发生。

3.大多数患儿发疹前无任何症状,部分可有发热。

4.患儿以自发性皮肤和黏膜出血为突出表现,多为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为瘀斑和紫癜,少见皮肤出血斑和血肿。

5.皮疹分布不均,通常以四肢为多,在易于碰撞的部位更多见。

常伴有鼻衄或齿龈出血,胃肠道大出血少见,偶见肉眼血尿。

青春期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

少数患者可有结膜下和视网膜出血。

6.颅内出血少见,如一旦发生,则预后不良。

7.出血严重者可致贫血,肝脾偶见轻度肿大,淋巴结不肿大。

8.大约80%-90%的患儿于发病后l-6个月内痊愈,10%-20%的患儿呈慢性病程。

9.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外周血象血小板计数<100×109/L,出血轻重与血小板数多少有关,血小板<50×l09/L时可见自发性出血,<20×109/L时出血明显,<10×109/L时出血严重。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分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分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计数减少及皮肤和(或)黏膜紫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文将就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一、临床表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皮肤和(或)黏膜紫癜。

紫癜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血管壁的破裂出血所致。

紫癜多表现为皮肤、口腔黏膜、鼻腔、胃肠黏膜等处的紫点、紫斑或紫癜,可根据病情轻重而异,严重者甚至出现弥散性出血。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二、诊断方法1. 详细病史询问:包括疾病的起病、持续时间和性质、既往有无自身免疫病史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确诊需要排除其他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因素。

2. 体格检查:皮肤和(或)黏膜紫癜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应包括全身皮肤和黏膜的观察。

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如皮肤紫癜、鼻衄、口腔出血、牙龈出血等。

3. 血常规检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之一是血小板减少。

进行血常规检查可观察到血小板计数减少,但需排除其他血液病因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

4.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骨髓穿刺可观察到骨髓中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以及排除其他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病因。

5. 自身抗体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自身抗体检测可以协助诊断。

反应皿或胶乳凝集试验可以检测血清中抗血小板抗体水平的变化。

6. 免疫学检测:包括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亚群的测定等,可以协助确定免疫功能的异常情况,进一步指导治疗。

7. 影像学检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出现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可以评估颅内出血情况。

8. 治疗经验: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讲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讲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讲义-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们先对紫癜性疾病有个大概了解:紫癜性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管性紫癜和血小板性紫癜,血管性是由血管壁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性紫癜则是由血小板疾病所致,是因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的疾病。

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有:1、血小板生成减少,比如再障、白血病等,2、血小板破坏、消耗过多如脾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等;3、血小板分布异常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大多数患者血液中可以检出抗血小板抗体,因此又称为免疫性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长期以来,认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不明,因而称之为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来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有识别自身血小板抗原的自身抗体,才发现ITP是一种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出血性疾病,所以实际上应该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更为适合),是因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是临床所见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一般儿童发病多为急性型,成人ITP多为慢性型。

其特点是: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血小板减少及寿命缩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感染:细菌或病毒与急性型ITP的发病关系非常密切,但非直接关系,免疫因素可能是参与ITP发病的重要原因,急性ITP患者常有上感病史以及慢性ITP常因感染而导致病情加重提示ITP发病与感染密切相关。

2、免疫因素:多数患者血浆中可检测到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将ITP患者血浆输给健康受试者可造成后者一过性血小板减少,所以我们考虑自身抗体形成后致敏的血小板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过度吞噬破坏可能是ITP发病的主要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综述
一、什么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著不同。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病因不清,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

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1、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

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

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

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

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2、慢性型多为20-5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

起病隐袭。

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

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

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

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

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检查
1、血象。

急性型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20×109/L以下。

出血严重时可伴贫血,白细胞可增高。

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9/L,常见巨大畸型的血小板。

2、骨髓象。

考试大网站整理
急性型,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为幼稚型,细胞边缘光滑,无突起、胞浆少、颗粒大。

慢性型,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但胞浆中颗粒较少,嗜碱性较强。

3、免疫学检查。

4、其他。

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血块收缩不佳,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减弱,51Cr 或111In标记血小板测定,其寿命缩短。

五、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急性型及重症者应住院治疗。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急、慢性型出血较重者,应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脾切除:脾切除是有效疗法之一。

(四)、免疫抑制剂。

考试大网站整理
(五)、免疫球蛋白。

(六)、达那唑。

(七)、输注血小板。

(八)、血浆置换。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