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答案

合集下载

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题库版)

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题库版)

哲学: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题库版)1、名词解释技术伦理正确答案: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指责,它是对技术正面(江南博哥)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2、名词解释技术的经济价值正确答案:技术在与经济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它的经济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3、问答题穆勒五法指哪五种方法?正确答案:①求同法;②求异法;③求同求异共用法;④剩余法;⑤共变法。

4、名词解释系统的动态性正确答案:自然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5、名词解释劳动密集型技术正确答案:指投入的活劳动中体力劳动所占比例较大、消费较多,而物化劳动消耗较少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应用的技术。

6、填空题直觉具有()、()和()三个基本特征正确答案:节约性;创造性;自信力7、问答题论述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正确答案: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科学精神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求真务实精神。

求真务实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个人的得失必须置于真理的追求之下,不唯书、不唯上、只求真,就是对这种精神的一个概括。

其二,省条理的怀疑精神。

任何科学研究都要求逻辑自治、要求提供经验证据,必然要有理性的怀疑。

有条理的怀疑是指提出的问题是有道理(逻辑上自治)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

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科学家必须勇于提出目前尚未提出或末解决的科学问题,得出他人没有得出的结论、见解或看法,认识结果要有新的经验内容。

8、问答题什么是科学理论,它有什么特征?正确答案:科学理论是经实践验证的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特征:(1)真理性:正确反映研究对象本身。

(2)普遍性:普遍适用性,揭示说明一个研究领域中的所有事实。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1、阐述古希腊四个自然哲学家关于万物本原的四种不同思想。

(教材P26)早期的自然哲学是从探索自然界的“本原”开始的。

希腊文“本原”的原意是“开始”,指构成万物的根源、元素、始基或共同基础。

至于本原是什么,数目有多少,古希腊哲学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例如,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万物产生于“气”,赫拉克利持和希巴索则认为是“火”,恩培多克勒以土加于上述三者,主张“四元素”为万物之始,阿那克萨哥拉认为各种性质不同、数目无限多、体积无限小的“种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初元素,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认为万物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

2、论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

(讲义P12)答:古代科技发展的特征有以下四种:a.先进性。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16世纪以前的一千多年时间里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表现为以四大发明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发明的领先以及农学,中医,天文,算术等学科的成熟。

B.实用性。

中国古代科学倾向于实际应用而不是古希腊科学的倾向于理性思辩。

主要表现在种种有形的技术发明,许多理论体系始终未能摆脱应用阶段。

C.稳缓性。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在稳缓前进而无大起大落。

D.大统一性。

与农业有关的学科构成中国大一统科技的中心部分,大型建筑技术,通讯技术,航海技术,炼丹技术等成为中国大一统科技的派生分支。

3、简述近代科学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科学发展的不同特征。

(讲义P20)(1)16-18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特征科学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材料,其途径是培根的经验归纳法;此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是一种分门别类的研究,采用的是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方法,将自然界看做一个既成事物而不是一个发展过程;机械力学的方法是此时期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整个自然科学都带上了机械论的色彩。

(2)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征A 19世纪自然科学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更高成都的发展。

时间上追溯了宇宙起源(星云假说);空间上确立了微小原子与庞大银河系的存在;深度上涉及到宇宙的未来与生命的本质,起源等。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
A. 物质的永恒运动
B. 辩证唯物主义
C. 事物的内在联系
D.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
答案:B
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批判了哪种自然科学观点?
A. 机械唯物主义
B. 唯心主义
C. 形而上学
D. 经验主义
答案:A
3.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哪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A. 物质和运动
B. 物质和能量
C. 运动和静止
D. 能量和质量
答案:A
二、简答题
1.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量变到质变”原理。

答:自然辩证法中的“量变到质变”原理指的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数量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这一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2. 阐述自然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含义。

答:“否定之否定”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它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非简单的消灭,而是在否定中包含着对旧事物的某些积极因素的吸收和发展,从而实现事物的前进和升华。

三、论述题
1. 论述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它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促使科学家在研究中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其次,自然辩证法的矛盾论和对立统一原理,帮助科学家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最后,自然辩证法的量变质变原理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为科学家提供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有助于科学理论的深化和完善。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解析和论述题)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解析和论述题)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 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②恒星形成后光和热的来源,是其中心内氢聚变为氦的核反应。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完整word版)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1.、到 19 世纪 30 年月,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心主义自然观出生确立基础的重要科学发现包含()(1/1 分)A、牛顿力学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C、微积分创办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正确答案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D 、有机化学成就 E 、地质渐变论答案分析 :多项选择 2. 创办理论的思想方法主要方法有:(1/1 分)抽象思想与形象思想收敛思想与发散思想从感性到理性创新思想顿悟(直觉与灵感)察看与记忆正确答案 :抽象思想与形象思想收敛思想与发散思想创新思想顿悟(直觉与灵感)答案分析 :无多项选择 3. 贯串自然辩证法理论系统一直的矛盾是()(1/1 分)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②吸引与排挤的矛盾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⑤连续与中断的矛盾正确答案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答案分析 :多项选择 4. 技术方法拥有以下特色:(1/1 分)目的性与客观性的一致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一致多样性与专用性的一致社会性与综合性的一致功利性与折衷性的一致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一致正确答案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一致多样性与专用性的一致社会性与综合性的一致功利性与折衷性的一致答案分析 :无多项选择 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一样于一般的物质资源,拥有以下几个特色:(1/1 分)不行代替性不行加和性不行逆性非磨损性不行分性可共享性无穷增值性正确答案 :不行代替性不行加和性不行逆性非磨损性不行分性可共享性无穷增值性答案分析 :无多项选择 6. 以下切合新式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1/1 分)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使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获得充足发挥教育现代化不拥有优先性正确答案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使工业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获得充足发挥答案分析 :无多项选择 7. 、中国古代有有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1/1 分)A、天圆地方说B、盖天论C、壳层说D、浑天说E、宣夜说正确答案 :B、盖天论 D 、浑天说E、宣夜说答案分析 :多项选择 8. 国家创新系统包含:(1/1 分)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发展( R & D)系统知识流传系统知识应用系统体卫文教系统正确答案 :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流传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答案分析 :无多项选择 9. 、在 20 世纪,科学技术运转的社会特色是:(1/1 分)科学技术的职业化科学技术运转的不均衡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技术创新成为科学技术社会运转的根本动力正确答案 :科学技术的职业化科学技术运转的不均衡性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答案分析 :多项选择 10. 技术的价值主要有:(1/1 分)自然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内在价值正确答案 :自然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答案分析 :无单项选择 11. 、系统层次构造纵向层次间质的差别性主要来自于:(1/1 分)①纵向层次间的中断性,②横向层次内的相关性③纵向层次间的相关性④纵向因素分布的不平均性正确答案 :②横向层次内的相关性答案分析 :单项选择 12. 、科学事实属于:(1/1 分)① 客观事实;②经验事实③ 理论事实④ 设想事实。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卷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11月15日,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A.酒泉B.文昌C.西昌D.太原2、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

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任期一般不少于( ),到期轮换、压茬交接。

A、1年B、2年C、3年D、4年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A.古代中国人都持有一元论或多元论观点B.古代中国人和古希腊人都主张生物是进化的C.古代中国人善于运用直觉、顿悟的方式认识自然界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习近平科学技术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B.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内在平等D.在具体操作上,要进一步限制大力发展人才的举措。

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不包括A.科学在于把理性方法用于感性材料B.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C.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D.科学没有弊端6.《自然辩证法》一书是A.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著作B.恩格斯经过十年努力完成的著作C.恩格斯未完成的遗稿D.马克思撰写,恩格斯整理完成的著作。

7、马克思和恩格斯总是认为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科学在历史上是一种起革命作用的社会力量C.资本主义不可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D.尽管科学在不断的发展但是唯物主义不能改变自己的形式。

8.人工自然观特征不包括A.主体性B.能动性C.价值性D.毁灭性9直觉思维要素不包括A.直觉B.灵感C.顿悟D.想象10.在科学思维中能够创造新意象的思维形式是A.概念 B.判断 C.意象 D.想象二、多项选择题1、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贯彻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A. 对立统一规律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所有上述规律2.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是()A. 相互对立的B. 相互统一的C. 相互转化的D. A、B和C都正确3. 自然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是()A. 事物的数量变化引起质的变化B. 事物的质的变化引起数量的变化C. 事物的数量和质的变化相互影响D. A和B都正确4. 自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A. 上升性B. 循环性C. 曲折性D. 无限性5.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内部矛盾B. 外部矛盾C. 事物的联系D. 事物的运动答案:1.D 2.D 3.D 4.C 5.A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6.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具体事物的哲学方法。

()A. 正确B. 错误7.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A. 正确B. 错误8. 自然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的数量变化引起质的变化,而质的变化不会引起数量的变化。

()A. 正确B. 错误9. 自然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外部矛盾。

()A. 正确B. 错误10. 自然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A. 正确B. 错误答案:6.B 7.B 8.B 9.B 10.A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自然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答案: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规律,它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矛盾的普遍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3)矛盾的统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4)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观:什么是生态自然观,它和我们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生态自然观是继天然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自然观。

早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是朦胧的,在古代人看来,“自然”创造了世界万物,是不可违背的,由此产生了原始的自然崇拜,自然中心主义应运而生.这种观念决定了人类只能服从自然。

进人中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非常有限,还不具备对自然进行根本性改造和变革的能力,还难以驾驭自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比较小,对天然自然的改变范围也是局部性的,对生态的破坏可以通过自然自身的再生变化和调整得到恢复,因此人与自然保持基本的和谐关系.到了近代,黑格尔最先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人化自然”的观点,认为人把自己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完整性.因此,人把环境人化了,人化的环境就是人化的自然.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成为近现代人的基本价值理念.此时的自然观被称之为“人工自然”这种观念的变化反映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历史进程.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人类不再敬畏自然.不再顺应自然而生活,而是大规模地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掠夺和攫取.因此,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加深。

20世纪中期,全球性生态危机凸现.此后的近半个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危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的观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所谓生态自然,即把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及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一切活动最终都必须服从整体的自然规律.这种观点一方面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缺陷,恢复人的自然地位,把人看成自然界的一部分,表现人向自然的回归;另一方面又把自然界纳入人及社会的发展中,把自然界看成人及社会的自然基础或无机身体.因此,保护自然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的命运休戚与共,人类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认识自然、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它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首先,生态自然观是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观念和哲学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生态自然观的必然要求和实践形式,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活动具有极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次,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从提出到逐步推行实施,也正在从实践的角度丰富和完善着生态自然观的思想内容。

然后,生态自然观孕育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了生态自然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总之,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不可分割。

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在理论上殊途同归。

1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对生态系统特征的解释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有一定时空范围、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并且整体、开放、动态平衡的系统。

正是基于生态系统以上的特点,生态自然观理论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一员,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统一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因子,人类与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更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他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2 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用实际行动来打破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环境效益,为了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而付出惨重的环境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

可持续发展概念中提出,不是不追求经济增长,而是要以何种形式、何种程度实现经济增长,按照什么样的原则去实行,才能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社会的发展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这样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正确规范两个基本关系:一是“人与人”的关系,要求人类应以高度民主的科学认识与道德责任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指人类与自然之间应相互适应和协同进化。

在此基础上,可以把发展、公平、合作、协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结合具体事例试述科技创新的社会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存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的认知自由度和物质自由度迅速提高,进而对低自由度状态时的伦理道德观形成冲击,提出了变革既有伦理道德观的需求;第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有可能使科学技术探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大,进而使人类社会及其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遭受严重伤害的风险陡增。

这迫使人们必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价值评估和伦理道德规约。

纵观科技伦理道德发展的历史,影响科学技术道德伦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人文文化的缺乏。

人文文化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们研究由自己的意志所创造和构成的东西,其产品主要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它倡导的是人本主义的价值观:以人为出发点,强调人和人的价值,其终极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中心,强调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关怀的人文精神是人文文化的精华。

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也显示了人的巨大力量,人们赞美科技,崇尚科技,相信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未来。

这一方面使人类更关注获得关于自然界的有效知识;另一方面,又使人文文化被忽视,人们不注重解决人生意义与价值判断的问题,把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生、社会等问题割裂开来,科学技术张扬,人文精神陨落,以至于造成科技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自下而上环境的日益恶化同步共存的局面。

二是人类认识方法上的局限性。

人类的认识方法是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充实和完善起来的方法论体系。

这种认识方法在各个历史阶段上都存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近代科学发展400年来,人类建立了庞大的分析型学科体系,较准确地研究了自然界。

但是我们知道,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整体系统,在这样一个整体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种分析方法把自然界的整体分成了一个个部分、一个个方面去研究,使我们有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而顾此失彼。

比如肥料化学只研究如何使农作物近期内多产,而没有注意到化肥的长期使用对耕地的作用;农药化学只研究什么样的农药能最有效地杀死害虫,而没有注意这样的农药对土壤、江河、动植物以及人的危害作用。

又如,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只注重如何使医药、农业、畜牧业等获得长足发展,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生物工程中可能向环境中施放许多有新的遗传特性的细菌、微生物等等。

这些活的生物不容易回收,相反,它们能够生长、繁殖和突变,世世代代污染环境。

同时,这种片面的思维认识方法的无限扩张,也使人类逐渐忘记了自身属于自然界这个整体,以致把人类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在道德价值选择上,以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者、征服者自居,结果招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

三是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制约。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由知识、方法、活动、产品等不同层面和环节构成的整体。

它是人的一种社团活动,因而它从始至终都受到人类社会多种因素的制约。

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科学的体制化和研究者的职业化,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人的社会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制约;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宽、研究手段的日益复杂,使得科学技术活动已不再是按照个人爱好从事自由探索的事业,而是成为一种全社会支持的事业。

不过对各国政府和企业来说,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益及其社会功能才是他们追求的首要目标。

科技道德的问题往往被排挤到一边。

这一现象可以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得到充分显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各国在科研经费分配时往往偏爱立见成效的理化、工程学、微电子学和生物学等“硬”科学,而不能产生这种效应的学科却常常被人忽视,甚至不予承认。

其结果是,我们的新技术所产生的种种成果不管有多么惊人,都无法使我们避免陷入“失去我们生活意义感”的危机之中。

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不良影响使科技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产生不公平的现象,从而影响到科技道德的健康发展。

在当今的高科技时代,科技道德的确是极为复杂而又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其实,就像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伊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生活是由许多事情组成的,其中包括每天的日常劳动、工作道德、我们额上的汗水和双手的老茧;包括为创造、改造、参与做有益于人类的事情的自豪感;包括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谅解、大自然和物质世界的一致和对每件存在着的事物的尊重等方面。

丧失这一切而投身于科学,只期待它廉价地确保我们安全和幸福,这是一种疯狂、鲁莽、轻率、愚笨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力量虽是巨大的,但它只是我们解决众多问题的重要一环,并不能包治百病,而且科学技术需要人类的理性引导,因为它本身并没有选择的天然本能,需要与伦理道德等其他学科的力量和社会的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巨大威力。

因此,采取措施加强科技发展中的道德伦理约束是必要的。

一要增强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伦理责任。

二要用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代替分析的、机械的思维方式三要加强政府理性控制,健全科技立法。

在科技道德伦理方面,离不开政府理性控制和科技立法。

结合具体的科学或技术分析其正负面效应及产生原因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

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它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

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和手段。

科学活动是一种认识性或精神性活动,属于意识形式范畴;技术是一种生产性、实践性活动,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技巧等。

总之,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无例外地,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即积极地推动作用和消极地抑制作用。

科学史表明,科学和技术最初并不是紧密结合的,许多科学成果的实用目的在当时甚至在很长时间都不能显示出来,许多技术也不是在科学的指导下发生的,而是一种经验和技巧,带有偶然性。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是一个历史过程。

科学所发现的规律可以为技术所用,可以启发技术,成为技术的理论依据,使技术可以排除盲目性,成功的几率也就大些。

这一过程同时启发了科学的自觉化,因为科学原理汇入技术活动中,就极大启发和指导了技术活动,也实现着改造客体、服务人类的功能,使科学的价值从认识领域间接地跨入实践领域,开始了自觉化的过程。

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贡献日益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比如,现如今在化学研究领域上,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逐渐替代各种棉麻丝毛纺织品等;化肥和农药的生产使农业上蔬菜、粮食产量大增;加工制造出色香味具佳的食品,他们大都是化学合成方法或者化学分离的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出来的;现代建筑上所用的水凝、石灰、油漆和玻璃等都是化工上加工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