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
为什么说“中国版纸牌屋”《大明王朝1566》不是历史剧

为什么说“中国版纸牌屋”《大明王朝1566》不是历史剧本文导读:阅读了刘和平的原著《大明王朝1566》,对照了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我心悦诚服。
这位靠背诵《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而炼成“童子功”的著名作家,在一部极具现场感的史诗作品中,充分揭示了中国儒法社会的政治运行规律。
历史剧能如此释放赤裸裸、血淋淋的真相,在中国影视作品中横空出世、前所未有。
历史剧不是历史,历史更让人有所不忍。
嘉靖没有赦免海瑞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阴历)夜,正在紫禁城翊坤宫熟睡的大明皇帝朱厚熜,在一阵杂乱的声响中被惊醒。
他做梦也想不到,平时俯首帖耳、卑躬屈膝的一群宫女竟然把自己团团围住,她们七手八脚地掐住脖子、套上绳索,准备把这个为了炼丹而抽取宫女经血、动辄鞭挞责罚的暴君置于死地。
“壬寅宫变”在帝制时代空前绝后,几乎窒息而亡的嘉靖因为宫女“操作失误”(绳索打成死结,未能绞杀皇帝)而逃过一劫,被及时赶到的皇后救驾。
本来就生性多疑的朱厚熜完全失去了安全感,从此离开了自己的皇宫,躲进了西苑(今中南海)的殿宇和道观,直到1566年驾崩,再也未曾上朝。
这个被史学家称作“绝顶聪明”、“驭臣于股掌之间”的皇帝,其“道性”(不是“佛性”)丝毫无法消除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任何一句话,你不说出来便是那句话的主人,你说了出来,便是那句话的奴隶。
让内阁说去,让司礼监说去,让他们揣摩着自己的意愿去实施。
”——引自《大明王朝1566》深居简出的嘉靖帝每天都在与外面的世界“躲猫猫”,貌似洞察一切,而内心猥琐、阴暗。
家天下的绝对权威,并没有赋予他自信、平静与安宁,对一丝一毫的不敬与反驳,竟没有一丝一毫的承受力。
海瑞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春节前上疏(《治安疏》),痛斥这个“政治隐形”二十余年、荒淫无度到“家家皆净”的昏庸之君。
刘和平在剧本中加入了嘉靖生命最后一刻赦免海瑞、抑制藩王土地兼并的诏书,只是美好愿望而已,没有史实根据。
欲壑难平、唯我独尊、鱼肉苍生的专制者,所作出的任何妥协、让步、甚至善举,几乎都是偶然的,并没有制度保障。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温馨提示: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大明王朝1566》是明史研究专家黄仁宇先生所著的一本历史著作,全书共分为七章,详细地记录了明朝中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明朝社会。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明朝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中的简单介绍,但是在阅读了《大明王朝1566》之后,我对明朝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历史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教育作用。
下面就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想谈谈书中对于明朝政治的描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都非常独特。
在书中,黄仁宇深入剖析了明朝中期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官员、地方政府等方面。
明朝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就是集权性强,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所有官员都必须服从他的命令。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政治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例如官员腐败、皇权过于集中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其次,我想谈谈书中对于明朝经济的描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经济发展也非常迅速。
在书中,黄仁宇详细描述了明朝中期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明朝经济的一个特点就是国际贸易和海外贸易发展迅速,这使得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经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税收负担过重、商业贸易受到限制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经济的衰落。
最后,我想谈谈书中对于明朝文化的描述。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文化时期,文化艺术水平非常高。
在书中,黄仁宇详细描述了明朝中期的文化状况,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
明朝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教育,学校和科举制度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普及。
此外,明朝文化也非常开放和多元化,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都有所涌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文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思想保守、知识界封闭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明朝文化的衰落。
总的来说,我认为《大明王朝1566》是一本非常好的历史著作,它深入地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明朝社会。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读完《大明王朝 1566》,心中感慨万千,这部历史巨著实在是太精彩了,让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
近一个月来,每晚都要读到凌晨一点才熄灯,实在是舍不得放下。
读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嘉靖、海瑞,他们都是孤独的人。
嘉靖作为最高权力的孤独者,极权统治长达 45 年,一人独治,可谓权谋至极。
他深知底下的人所作所为,严党把持朝政、贪墨公款,但他却按兵不动,因为他需要严嵩来填补国库亏空。
只有等到胡宗宪、戚继光平定倭乱,严党才会倒台。
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他的深谋远虑和帝王心术。
而海瑞则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他心怀百姓,对大明朝的腐败和不公痛心疾首。
他目睹了灾荒之年地方政府贪墨赈灾粮,导致无数百姓饿死在紫禁城郊区的惨状,于是决定上疏,将问题的症结直指皇上,希望能为百姓带来一线生机。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嘉靖的无为而治,修道设醮、大兴土木、视国库如私产等问题,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不顾江山社稷和民生疾苦。
海瑞的直言不讳让嘉靖雷霆大怒,本就病弱的他被气得口吐鲜血。
但嘉靖毕竟不是昏君,他临死前不仅赦免了海瑞,还嘱托裕王(继承者)重用此人。
这表明他对海瑞的惺惺相惜,也显示出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智慧和度量。
在嘉靖身边,还有一群特殊身份的人——太监。
以前,我对太监的印象就是娘娘腔的坏人。
但在这本书中,我对太监的偏见有了很大的改观。
太监们伴君如伴虎,要想在宫廷中生存下来,必须要有极高的情商和智慧。
吕芳,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不仅熟悉嘉靖的一切生活作息和日常起居,还能揣摩圣意,说出得体的话语,既不阿谀奉承,又能恰到好处地维护皇上的尊严和利益。
他的人生信条是“思变,思进,思退”,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权衡各方势力,尽可能地不给皇上添麻烦。
他的结局还算不错,最终得以去南京养老,并带着干儿子杨金水一同前往。
杨金水也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太监,他是忠义的代表。
为了不牵涉到他的干爹和皇上,他可以装疯卖傻多年,忍常人所不能忍。
《大明王朝1566》:在人心里,在史册里

《大明王朝1566》:在人心里,在史册里作者:王亚晶来源:《记者观察》2020年第03期第一次看《大明王朝1566》(以下简称《大明王朝》)是在2007年,那时候笔者正是上小学的年纪,还不知道何为历史,不知道谁是嘉靖,也不知道谁是海瑞,什么都看不懂,只记得父亲看得津津有味。
后来,这部剧就像是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也消失在了笔者的记忆里。
直到2017年,《大明王朝》第一次重播,笔者认真看了一遍才明白,这些年,我们的影视市场和观众到底错过了什么。
虽说《大明王朝》重播时的播放量依然惨淡,但还是重燃了很多人对历史剧的期待。
十年时间,只因题材爆冷、首播失利,《大明王朝》如同被囚禁一般,蒙尘十载,无人问津。
但时间终究给了它公正的评价:豆瓣上《大明王朝》获得9.7的评分,迄今为止仍是国产剧的最高峰,它前无古人,或许也会后无来者,它是奇迹。
在绝大多数观众眼中,历史剧是冷门的,所以被影视市场无情抛弃。
然而,如果把历史剧的定义扩大到仅仅是以古装题材为背景,那么它一直都受人追捧,只不过,在“历史”的背后,大多都是充满“未来”感的故事,从中,我们无法感知到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口中的“历史之温情”,而是无尽的矫情与滥情。
那么何为历史之温情?对于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说,大部分观众会认为历史还原度高就是对历史的最大尊重,然而这种想法最禁不起推敲。
因为即便是最资深的历史学家,也永远无法找到历史的真相。
文艺作品中的历史之温情,便是站在一个很高的境界,对浩荡的过往有所体察,对家国天下有所关怀,抽丝剥茧,呈现出历史独有的厚重感。
毫无疑问,《大明王朝》做到了,单看剧情,虽然其中不少情节和角色都出自虚构,但它所展现的厚重历史和复杂人性,折射出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根本脉络和普遍规律,使我们在现代社会依旧能清楚地听到来自五千年庞大巨人的脉搏声。
这便是真正的历史剧,我们虽然看的是电视剧,但从中也能看到现实;故事讲的是过去,却能让我们不由得想到现在乃至未来。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海瑞是剧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以清正廉洁、直言敢谏而著称。
他的一生都在为穷苦百姓发声,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努力。
然而,作为海瑞的亲人朋友,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海瑞的妻子三死其子,这是一个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尊重女性,珍惜家庭,不要让悲剧再次发生。
嘉靖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嘉靖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昏庸的措施,如严嵩专权、党争激烈、财政危机等。
他的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从嘉靖皇帝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的腐败和滥用的危害,也应该认识到,一个好的领导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
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严嵩,他是明朝的首辅大臣,也是一个贪污腐败的官员。
严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对。
然而,严嵩却能够在官场中屹立不倒,这也反映了明朝官场的黑暗和腐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发生。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官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剧中还描写了明朝的经济状况,明朝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贫困、商业发展受阻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明朝的经济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经济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剧中还反映了明朝的文化状况,明朝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明朝的文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文化专制、思想禁锢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思想的解放和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大明王朝1566》:“雄猜之帝”治国与“偏执之臣”反腐

《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是海瑞上疏,表现的就是他硬要把那位将自己
起来的嘉靖皇帝拉出来,履行他圣主贤君的职责。
海瑞始终清廉如一,史载到死了入殓的时候,连口棺材都买不起。
不过史载海瑞的棺材回老家的时候情景的确壮观,整条江的两岸都挤满了送别的民众,南京和浙江的许多店铺都纷纷关门停业。
这样一个为民作主的官,就算他如何不被世俗所容,如何不被官僚们喜欢,他终究是一个为了老百姓家国不分,将自己个人的幸福和乐趣完全抛弃的人,是老百姓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仁人君子。
海瑞所代表的清官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大特色。
赵炎才总结了清官的特征:价值理念上奉行国家理想与个人理想共存,思想品格上追求忠于君国与清廉不贪统一,行为特征表现为严格执法与秉公执法结合,而历史命运却是清官名实与政治兴衰背离。
对于这种清官文化,有学者认为应持一种谨慎的态度:“这种复古倒退的倾向,与当今民主、法制精神背道而驰,与现代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疏远、背离。
在今天过分宣扬‘清官’,将廉政的希望寄托于清官身上,而不是进行有效的法制建设,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举措,影视工作者对此不得不。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与《明朝那些事》不同,刘和平先生的《大明王朝 1566》更似一道精美的中式菜肴,令人回味无穷。
小说中人物的对话,皆值得反复品味,感受嘉靖年间顶尖人才的唇枪舌战。
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剧情。
尤其是严嵩、张居正、高拱三人一同被逐出内阁时的对话,严世蕃竟直呼张居正为“张神童”(这着实有些仗势欺人,毕竟他们同为内阁大臣),还将其比作孔融,言其“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张居正则巧妙回应:“那谁是曹操。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句话用来形容嘉靖皇帝再合适不过了。
他堪称帝王术的集大成者,行事随心所欲却又让人捉摸不透,凡事喜欢让手下人去揣测他的心思。
他一心痴迷修道,对百姓而言,这样的天子无疑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为了一己私欲,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致使国库亏空。
严嵩、严世蕃父子则是竭尽全力满足嘉靖的欲望,他们很清楚自己只是嘉靖的工具,只不过后来被皇帝发现自己吃得太多,这才遭到了清算。
海瑞也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个人物,他的《天下第一疏》言辞犀利,直指时弊。
当满朝文武都噤若寒蝉之时,他挺身而出。
其他大臣上疏时,往往不会直接指责嘉靖无道,而是会以内阁成员为突破口,而海瑞却直言不讳,将矛头直指占尽良田却无需交税的皇室成员和大臣们。
正因为如此,国库才会长期空虚,而皇帝又大兴土木耗费钱财。
此外,东南沿海有倭寇为患,北部边疆有蒙古侵犯,两京一十三省还经常遭受天灾,颗粒无收。
由于收不到达官贵人的大头税银,朝廷只能向老百姓加征赋税,导致民不聊生。
明朝还存在一个天然的弊病,即官员俸禄极低,以至于难以维持正常的生计。
清官难当,如海瑞一生清廉,家境贫寒,连门童都没有,家中仅有的两床棉被还是破旧不堪。
这种清苦,绝非一般人所能忍受。
若不进行税制改革,这一问题将无解。
朝廷的支出不断增加,而收入却持续下降,王朝迟早会被推翻。
这才是真正的权力游戏!(¯︶¯)感谢成老师的推荐,值得一看!。
大明王朝世系图

大明王朝世系图大明王朝世系图大明世系图统一南方,驱逐元廷元朝末年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民变红巾军起义,韩山童和刘福通带领红巾军抗击元朝,平民朱元璋在此时加入起义军郭子仪的部队,后来屡立战功受到郭子仪器重并且娶了郭子仪义女马氏为妻。
此时红巾军已韩林儿为皇帝建立宋抗击元朝,朱元璋在郭子仪死后领导其部队。
公元1356年朱元璋占领应天,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扩大势力,随后先是击败陈友谅,又打败张士诚和方国珍,于1368年在应天称帝建立大明朝。
随后使徐达,常遇春等人北上攻打元朝,元庭北遁大都被攻陷。
随后朱元璋使蓝玉等人继续北伐将元朝残余势力赶到漠北,占领东北及西北地区,又消灭了四川的明玉珍进攻云南等地逐渐统一西南地区。
公元1388蓝玉率大军又一次进行北伐,这次朱元璋旨在消灭北元残余势力,蓝玉率大军攻直捕鱼儿海地区俘获元廷八万余人,元朝皇帝逃走势力日衰,后来元朝皇帝又被杀害,大元朝灭亡。
后期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
永乐盛世朱元璋时期皇位本来选定由嫡长子朱标继承,但是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病逝,朱元璋指定其子朱允炆为皇长孙,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承皇位,但是此时朱允炆面临各位藩王的威胁开始极力削藩。
建文帝的激烈削藩政策引起了不满,特别是燕王朱棣,朱棣随后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建文帝逃走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称帝,改元永乐。
朱棣明成祖时期军事上为了解决北患五征漠北打击鞑靼和瓦剌部使得北部边境暂时安宁,在此地设置朵颜三卫,并且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建立卫所制度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并且对库页岛进行管理,南边收复安南(今越南)设立交趾布政司实施管辖。
并且让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加强与各国之间的来往,郑和的船队曾到达非洲索马里地区。
永乐时期朱棣将大明朝带到了一个新高度,曾评价此时的明朝“远迈汉唐”。
仁宣之治朱棣死后由长子朱高炽即位,明仁宗在位期间实行与民养息的政策发展经济,整顿军备停止了大规模对外用兵,任用三杨废除了很多弊政平反了永乐时期的冤狱,使国力逐渐上升,但是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病逝,由其子朱瞻基即位,为明宣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庆新政
弘治中兴
1487年明宪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继位, 即明孝宗,年号弘治。明孝宗在位期间“更 新庶政,言路大开”
中兴明朝的弘治帝朱佑摚,使得自明英 宗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被誉为“中兴之令 主”。明孝宗先是将明宪宗时期留下的一批 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 将能臣委以重任。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 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 东厂也谨慎行事,用刑宽松。明孝宗力行节 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明孝宗的励精 图治,使得弘治时期成为明朝中期以来形势 最好的时期,明史也称明孝宗“恭俭有制, 勤政爱民”,被称为弘治中兴。
大明王朝
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明成祖朱棣像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明宣宗朱瞻基像
明英宗朱祁镇像
明代宗朱祁钰像 明宪宗朱见深像
明孝宗朱祐樘像
明武宗朱厚照像
明世宗朱厚熜像
明穆宗朱载垕像
明神宗朱翊钧像
明光宗朱常洛像
明熹宗朱由校像
明思宗朱由检像
南宋灭亡五十年后, 元朝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 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 朱元璋参加了当时的濠州 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 分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 战,1364年,朱元璋自 称吴王独霸一方,史称西 吴政权。1368年,朱元 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 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 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 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 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 攻占大都(北京),蒙元 统治者首领北逃,结束了 在中原98年的统治,中 国再次回归到由汉族建立 的王朝——明朝的统治之 下。
仁宗朱高炽上台以后,一反乃父的所作所
仁宣之治 为,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史称“恤民之政”。 明宣宗继位后,继续执行仁宗的休养生息政策。 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的清明政治,称为“仁宣之 治”。
朱棣去世后,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是为仁 宗,改元洪熙。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 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他赦免了 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 家属,洪熙一朝仅短短一年,朱高炽即行去世, 仁宗长子朱瞻基即位,建元宣德;明宣宗朱瞻 基御驾亲征,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安抚赵王, 稳定了国内形势。史载:“仁宣之治,吏称其 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 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 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谷应泰说:“明有 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类书《永乐大典》,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1405 年明成祖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1416年明成祖 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1420年宣告完工,隔 年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 期称为永乐盛世。
屠戮功臣
锦衣卫
朱元璋最早的特务机构是军队中的“检校”,有四个 头目。胡维庸案后,又设立锦衣卫,置锦衣卫指挥使和镇 抚司,除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 狱,处理皇帝交办的专案,有专门的法庭和秘密监狱,法 司不能问。锦衣卫的刑法极为残酷。
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感到朝廷将会向他动手,
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在建文元年七 月自北平起兵造反,号称清君侧,指惠 帝身边的齐泰和黄子澄为奸臣,需要铲 除,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瞬即控 制北平附近地区,兵力增至数万人。由 于明太祖晚年诛杀了不少良将,导致惠 帝手下缺乏将才可用,朝廷只好派65岁 老将耿炳文率兵北上讨伐,号称三十万 人。建文三年年底,有内臣自京师告密, 朱棣知南京空虚可图,决计改变战略, 于四年正月率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 平安师,五月克泗州、扬州。朱允炆败 局已定,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割地求 和,燕王不许。四年六月,江防都督陈 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 逼南京。谷王朱炆与李景隆开金川门降 燕,南京城陷,宫中火起,朱允炆不知 所踪。
登基后恢复了太祖时期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 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1434)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居云南昆阳州(云南晋 宁)。 明太祖统一云南后,郑和被阉入宫, 靖难之役中,从燕王起兵有功, 朱棣赐他姓郑,提拔为内官监太监。 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明成祖特地派遣郑和 下西洋,对亚非各国进行贸易和访问。 从1405年(永乐三年)到1433年(宣 德八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成为闻名世界的一件盛事。
嘉靖,家家皆净
四月即位,次年改年号为嘉靖。 即位之初,革除先朝蠹政,朝政为之 一新。但不久与杨廷和等朝臣在议兴 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礼议之争。他 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 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他还重视 内阁作用,注意裁抑宦官权力。但与 此同时,他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 大事营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 二十一年更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 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不问朝 政,首辅严嵩专国20年,吞没军饷, 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 东南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破坏。在长 城以北,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不断 寇边,二十九年甚至兵临北京城下, 大肆掠夺,而严嵩不管不问,任其烧杀 抢掠。在嘉靖年间,南倭北虏始终是 明王朝的莫大祸患。 在用人上 ,世 宗“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功 臣、直臣多遭杀害、贬黜。户部主事 海瑞上《治安疏》,世宗怒不可遏, 下瑞诏狱。葬永陵。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 功臣。但是明太祖性格多疑, 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 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 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 作歹。明太祖借此兴胡惟庸 和蓝玉案大狱,几乎将功臣 全部诛杀。1380年明太祖以 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 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 丞涂节等人。1390年有人告 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 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 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 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此后,明太祖又借大将军蓝 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 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 人,史称蓝玉案。加上空印 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
十六年闹世
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 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 明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 事频生,先后发生鞑靼达延汗(明 史称鞑靼小王子)进犯、宁夏安化 王朱寘鐇谋反、山东刘六刘七民变、 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 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宁王为 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 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 败的宁王。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 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 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崩。
永乐八年 永乐十二年 永乐十六年 永乐二十年 永乐二十一年 永乐二十二年
六扫漠北
明平番得胜图
万国来朝
永乐元年安南称臣 永乐三年日本称臣 永乐六年浡泥称臣 永乐六年锡兰称臣 永乐八年鞑靼称臣 永乐十三年瓦刺称臣 永乐十五年苏禄称臣
。 。 。 。 朝鲜、日本、安南、硫球以及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 浡泥国。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有吕宋、苏禄、合猫裹、美洛居、婆 罗、古麻剌朗、冯嘉施兰、真腊、碟里、日罗夏治、旧港、满剌 加、苏门答剌、须文达那、三佛齐、柔佛、文朗马神、地闷、西 洋琐里、琐里、览邦淡巴、百花、彭亨、那孤儿、黎伐、南渤利、 阿鲁、古里、柯枝、小葛兰、大葛兰、锡兰山、榜葛剌、沼纳朴 儿、祖法儿、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阿丹、剌撒、麻林、忽 鲁谟斯、溜山比剌、孙剌南巫里、加异勒、甘巴里、急兰丹、沙 里湾泥、底里、千里达、失剌比、古里班卒、剌泥夏剌比、奇剌 泥、窟察泥、舍剌齐、彭加那、八可意、乌沙剌踢、坎巴、阿哇、 白葛达、黑葛达等国分别朝贡。
土木之变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 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 生事。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 军南下伐明。王振耸使明英宗 领兵二十万御驾亲征。大军离 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 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 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 返回。回师至土木堡(今日河 北省张家口怀来县),被瓦剌 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 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明英宗 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 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 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永乐盛世
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时期武功昌盛,明成祖先是 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明成祖六次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 一地区的稳定。明成祖一改明太祖闭关自守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宦官 郑和下西洋,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其规模空前,最远到达 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成化乱世
1464年明英宗去世后,朱见深即位, 即明宪宗,年号成化。明宪宗为于谦冤昭 雪,恢复代宗帝号,平反夺门一案,人多 称快。但明宪宗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 大臣,终日沉溺于亦妻亦母的万贵妃,宠 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以 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 聊生。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 这使得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明孝 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庄的始置者。该 举措事实上鼓励豪强门阀兼并土地,危害 不浅。
于谦守京师
十月初一,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 京师。东路军二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 云;中路军五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 关;西路军十万人由也先自将,进攻紫荆 关。初九日,瓦剌军陷紫荆关,右副都御 史孙祥战死,京师戒严。十一日直逼北京 城下;被俘的太上皇朱祁镇这时被带到德 胜门外土关。于谦统率各路明军奋勇抗击, 五天内屡次大破瓦剌军,有“铁元帅”之 称的也先胞弟孛将罗通 汲水灌城,令墙壁结冰,经七天战斗,瓦 剌军的攻势均被击退。进攻不利,部队厌 战心理高涨,又闻明朝援军不断赶到,也 先恐怕退路被截,乃在十月十五日夜里下 令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大破瓦剌 军,附近百姓也纷纷组织起来袭击瓦剌军 残部,夺回了为瓦剌所掳的许多百姓和财 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完全退出塞 外,京师之围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