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
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二、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1、汉武帝集权:西汉的中、外朝制度; 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1)措施: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实行二府三司制,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2. 商朝:实行内服与外服制度。
3.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
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汉朝中央: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形成“中朝”,削弱相权。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3. 宋朝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史前史与原始社会史前史是指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史前史是人类历史时期的最早阶段,它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从史前史的学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在这个时期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和文化特征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的阶段,他们使用简单的石器和木制工具,居住在山洞或者树枝搭建的简单房屋里。
人类在这个时期主要以采集食物、狩猎和渔猎为生,还没开始耕种作物。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的一个时期,人类在这个时期开始学会种植粮食。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人们学会了种植粮食,开始了定居生活。
青铜时代是农业社会向农业城市社会转变的时期,青铜器的制造与使用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中国的夏代文明、商代文明和西周文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的。
第二单元: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史是指古代人类所经历的发展史。
通过学习古代史,可以了解人类在古代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
在中国,古代史大体上可以分为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西夏时期、元明清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人民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时期。
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封建国家,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高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国家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国家不断变动,社会发展不断滋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
秦朝的统一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成熟,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汉朝取得了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全国各地的政治体制,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框架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开启了“家天下”的局面,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称为外服。
3、西周:分封制:周武王将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对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
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国内是大宗。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早期政治制度中,统治者通过祭祀等活动借助神权来巩固自己的王权。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如宗法制,强调血缘亲疏关系。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较大的权力。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统一。
(二)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2、郡县制的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文明的起源- 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农业革命- 古代文明的地理分布特点2. 主要古代文明-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法老制度,金字塔-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种姓制度,佛教的起源- 古代中国文明:黄河与长江流域,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3. 文明的交流与冲突- 古代文明之间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 战争与征服:亚述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希腊文明- 城邦制度:雅典的民主,斯巴达的军事化-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希腊艺术与科学:雕塑,戏剧,历史学2. 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政治制度,法律体系- 罗马建筑与工程:罗马斗兽场,水道桥-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三、封建社会与中世纪欧洲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封建社会的结构:领主与农奴- 封建法律与习俗2. 中世纪的城市与商业-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商业革命与行会制度3. 中世纪的文化与思想- 教会的权威与影响- 文艺复兴的萌芽四、亚洲的封建国家1. 中国的封建王朝- 唐宋变革:科举制度,经济发展- 元明清的统一与边疆开拓2. 日本与朝鲜的封建社会- 日本的武士阶级与幕府统治- 朝鲜的两班制度与对外关系五、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1. 伊斯兰教的起源与传播- 穆罕默德的生平与伊斯兰教的基本原则 -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文化成就2. 伊斯兰文明的科学与文化- 伊斯兰艺术:建筑,书法- 科学与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六、总结- 古代文明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对历史发展的重要性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简化的框架,实际的教学大纲可能会更加详细,并包含更多的子主题和具体的历史事件。
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添加或删除某些部分。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和子标题来组织这些内容,并使用列表和项目符号来进一步细化每个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1)中央: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②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2)地方:侯、伯。
(3)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①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1)积极作用:①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②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决策机构外朝:执行机构尚书台:中枢机构(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4)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1. 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 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2. 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新石器时代的特征和演化- 农业革命和定居生活的兴起- 城市文明的诞生3. 文明的诞生和发展- 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地理分布- 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文明与文化的关系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1. 夏、商、周的兴衰- 夏朝的建立和特征- 商朝的建立和特征- 周朝的建立和特征2.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春秋时期的政治变革- 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革3. 秦统一六国和秦汉文化的兴盛-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六国- 秦汉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秦汉文化的影响和传承第三单元:封建社会的开展和繁盛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变革2. 隋唐时期的政治统一和繁荣- 隋朝的统一和政治制度- 唐朝的兴盛和繁荣- 隋唐时期的文化和科技3. 宋朝的政治变革和社会经济发展- 宋朝的政治变革和特点- 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 宋朝的文化和科技成就第四单元: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起和繁荣1.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文化2. 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文明的崛起- 封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 城市文明的兴起和特征- 城市与农村的关系3.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特点-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影响第五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1. 儒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 道家思想的兴起和影响- 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 佛教思想的传入和影响- 佛教思想的传入和发展- 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第六单元:欧洲文化的变革与扩展1.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特点- 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和观念- 文艺复兴运动的艺术和学术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及其扩展2. 科学革命的发展和影响- 科学革命的背景和进展- 科学革命的重要成就和发现- 科学革命对欧洲文化的影响3. 新航路的开拓和殖民地的建立- 新航路的开拓和发现- 殖民地的建立和殖民地经济- 欧洲的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第七单元:古代的繁荣与变革1. 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繁盛- 罗马帝国的建立和统一- 罗马帝国的繁荣和边界的扩张- 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分裂2.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 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 古希腊的文化艺术成就- 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贡献3. 波斯和印度的繁荣与变革- 波斯帝国的建立和繁荣- 印度的古代王国和繁荣- 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和宗教以上是____年高考历史必修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总结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封建社会的开展和繁盛、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起和繁荣、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欧洲文化的变革与扩展、古代的繁荣与变革等。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2、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颁布秦律、统一法令2、统一货币、度量衡3、统一文字4、修建驰道、灵渠5、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五、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2、内阁的创立。
七、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1、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2、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八、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革命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十、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十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十二、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②特点:传子(家天下)
2、分封制
①含义:封邦建国②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③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④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⑤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⑥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⑦前期作用:加强统治、开发边区、扩大疆域、政权严密
⑧后期影响:诸侯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宗法制
①含义: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与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后世影响:重视家庭、强调血缘关系、尊卑有序,倡导内部凝聚力
⑦体现:传统节假日(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祭祖、家谱
4、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②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统一原因:
①长期分裂和混战,人民渴望统一
②商鞅变法后,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2、中央集权措施:
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
②建立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务(虚设),三者分工明确,相互配合,保证皇帝大权独揽
③推行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郡的长官为郡守,县的长官为县令或县长
3、中央集权制度作用
①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②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
4、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1)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②都是地方行政制度
(2)不同点:①分封制的诸侯世袭,郡县制的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②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郡县制以地域划分
③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④分封制的性质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性质是官僚政治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爆发七国之乱②汉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③唐:节度使,政治、经济、军事权利过大,造成藩镇割据,爆发安史之乱
④宋:政治上重文轻武、经济上控制地方财政、军事上杯酒释兵权
⑤元:行省制度
a.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作用: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君主专制的演进
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中外朝制③魏晋南北朝:设三省制④唐: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与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⑤宋: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与财权
⑥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权势越来越大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①汉:察举制(标准:孝、廉)②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标准:门第)
③隋:科举制(标准:才学)
a.方式:礼部主持的至上而下的选拔考试
b.过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
c.作用: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
①明太祖废丞相
a.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b.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
c.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②设内阁
a.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b.过程: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授予阁臣票拟权;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
c.性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d.影响: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清
①清初:内阁、六部(仿明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皇权受到限制)
②康熙设南书房(皇权得到扩大)
③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
a.最初目的:用兵西北
b.军机大臣职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c.特点:简(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保密性强)
d.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②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