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心肺脑复苏教案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心肺脑复苏基础生命支持教案

心肺脑复苏基础生命支持教案
2/6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急救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或模拟的,引导学生 认识到学习心肺脑复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些案例可以包括突发心脏 病、疯狂呼吸等急救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心肺脑复苏的基本知识,包括心肺脑的生理知识、心 息的原因和表现、心肺复苏的原理和操作流程等。可以使用图表、动画或 视觉模型等辅助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很好地理解和记忆。
3. 将病人平放在坚固的地面上,然后交叉放在胸骨下方,用力聚集胸骨,每 分钟 100-120 次,压缩深度为至少 5 厘米。
4. 进行人工呼吸。在完成 30 次胸外预设后,进行 2 次人工呼吸。将患者的头 后仰,捏住鼻子,用嘴对嘴或嘴对鼻进行呼吸,每次呼吸持续 1 次。
5. 持续进行间歇和人工呼吸。持续进行胸外间歇和人工呼吸,直到人员到达 或患者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践操作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 学进度和方式。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 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技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不 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思考的过程。根据您的描 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践操作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
5. 讨论与提问:在练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 考和解决问题。可以提出一些情景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 解决,加深他们对心肺脑复苏的理解和理解应用能力。
通过以上步骤的有机组合,学生将能够全面学习和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技能和知 识,提高应对急救情况的能力。同时,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也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心肺脑复苏 基础生命支持教案

心肺脑复苏 基础生命支持教案

心肺脑复苏基础生命支持教案教案名称:心肺脑复苏基础生命支持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心肺脑复苏的定义和重要性;2. 学习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3. 掌握基础生命支持的原则和实施方法;4. 培养应急情况下正确处理心肺脑复苏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心肺脑复苏的定义和重要性1. 什么是心肺脑复苏:心肺脑复苏是一种紧急救治措施,用于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时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

2. 心肺脑复苏的重要性:心肺脑复苏能够维持脑部供氧,防止脑死亡,提高患者生存率。

二、心肺脑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1. 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情况: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检查患者呼吸是否正常。

2. 拨打急救电话: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通知医护人员。

3.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3.1. 胸外按压:将患者平躺于坚硬平面上,双手交叉放置于胸骨下方,以身体重量施加压力,按压胸骨至少5厘米深,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

3.2. 人工呼吸:将患者头后仰,捏住鼻子,用口对口或口对鼻方式进行人工呼吸,每次呼吸持续1秒,观察胸廓抬起。

3.3. 持续循环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意识和呼吸。

三、基础生命支持的原则和实施方法1. 保护现场和自身安全:确保现场安全,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2. 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情况: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检查患者呼吸是否正常。

3. 拨打急救电话: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通知医护人员。

4. 实施心肺复苏:按照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进行操作,保持持续循环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 等待医护人员到达:继续实施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四、应急情况下正确处理心肺脑复苏的能力培养1. 模拟练习:进行实际模拟练习,让学员在真实场景中实践心肺复苏技巧。

2. 情景演练:设计不同的应急情景,让学员在模拟情景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3. 知识巩固:进行小组讨论,复习和巩固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教学视频;3. 假人模型或实际场景模拟器材;4. 急救手册和参考书籍。

心肺复苏教案全套模板范文

心肺复苏教案全套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原理及重要性。

- 掌握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要点。

- 理解心肺复苏术在不同阶段的应用和注意事项。

2. 技能目标:- 学会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术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 能够在模拟情况下独立完成心肺复苏术。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救死扶伤”的理念。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及原理2. 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 胸外按压- 人工呼吸- 评估与转诊3. 心肺复苏术在不同阶段的应用- 基础生命支持(BLS)- 高级生命支持(ACLS)4. 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评估环境安全- 确认伤者意识丧失- 判断呼吸和心跳- 按压位置和手法- 按压频率和深度- 人工呼吸的正确方法- 评估心肺复苏术的效果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演示法:教师现场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学生观摩学习。

3. 模拟训练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模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讨论法:针对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进行讨论。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橡胶人体模型:用于模拟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

3. 心肺复苏术操作视频:提供操作步骤和技巧的直观演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心肺复苏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应对心脏骤停和呼吸骤停的情况?(二)新课讲授1. 讲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教师演示心肺复苏术的操作过程,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三)模拟训练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橡胶人体模型。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术的模拟操作,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组讨论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巧。

最新心肺复苏教案

最新心肺复苏教案

最新心肺复苏教案一、引言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用于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跳和呼吸功能。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肺复苏教育和培训日益重要。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心肺复苏教案,旨在提供全面而准确的指导,以帮助教育和培训机构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教案概要最新的心肺复苏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心肺复苏的目的与原则、CPR的步骤、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技术要点、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内容。

三、心肺复苏的目的与原则1. 心肺复苏的目的:心肺复苏的目的是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以避免发生不可逆的脑损伤。

2. 心肺复苏的原则:包括早期识别、早期叫救、早期胸外按压、早期电击除颤(如适用)、早期高级生命支持等。

四、心肺复苏的步骤心肺复苏的步骤可简化为“ABC”:1. A(Airway):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

2. B(Breathing):检查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

3. C(Circulation):进行胸外按压以恢复血液循环。

五、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技术要点1. 胸外按压:- 位置:双手掌放在患者胸骨下缘,手指交叉并扣紧。

- 深度:成人约5厘米,儿童约1/3胸径,婴儿约1/3深度。

- 频率:每分钟100-120次。

- 动作:用力均匀、连续地按压胸骨。

2. 人工呼吸:- 方法:对成人和儿童应进行口对口呼吸,对婴儿则进行口对鼻呼吸。

- 频率:每分钟10-12次。

- 注意事项:每次呼吸时间约1秒,观察胸廓是否隆起。

六、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AED是一种自动诊断心脏情况并提供除颤的设备,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至关重要。

正确使用AED可大大提高急救的成功率,以下是使用AED的步骤:1. 打开AED并按照屏幕上的指示进行操作。

2. 将AED电极贴在患者胸部,并确保贴紧。

3. 按下除颤按钮,确保周围人员远离患者。

七、结语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能,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可以挽救生命。

原创心肺复苏教案一等奖

原创心肺复苏教案一等奖

原创心肺复苏教案一等奖一、引言心肺复苏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急救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挽救生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心肺复苏的认识也得到了提高。

为了推广心肺复苏技能,提高大众的急救意识和能力,本教案荣获一等奖,旨在介绍心肺复苏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

二、背景知识1. 心肺复苏的定义心肺复苏是指在心脏停止跳动或无效跳动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心脏跳动,保持血液循环,为患者争取时间,增加生存率。

2. 心肺复苏的目的•恢复心脏的有效跳动,维持血液循环;•保持供氧供血,防止脑组织缺氧;•延长患者的生命,为后续救治争取时间。

三、心肺复苏教学步骤1. 检查患者安全在开始心肺复苏之前,首先要确保患者和救助者的安全。

•将患者从危险环境中移开,如火源、电流等;•确保自己和患者的身体位置稳定,避免二次损伤。

2. 呼叫急救电话在发现患者心脏停止跳动后,需要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告知紧急情况并提供详细地址。

3. 检查意识和呼吸•轻拍患者的肩膀,喊叫患者的名字,观察其是否有反应;•如果患者没有意识反应,需要同时检查其呼吸情况。

4. 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如果患者没有意识和呼吸反应,需要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将患者放置在硬而平坦的地面上,仰头后仰,保证呼吸道通畅;•开始进行胸外按压,按压位置位于心脏下缘的胸骨中部。

5. 进行人工呼吸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需要进行2次人工呼吸。

•将患者的头后仰,捏住其鼻子,用自己的嘴对患者嘴进行呼气;•观察患者的胸廓抬升,确保有效通气。

6. 继续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到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并接手。

四、心肺复苏教学注意事项1. 动作规范在进行心肺复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动作规范:•胸外按压要用力、要快、要坚决,而且按压和松开时间要均匀;•人工呼吸要适度,避免过分用力导致胸腔压力过高。

2. 有节奏地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需要有节奏地进行,以保持血流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心肺复苏应该以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的循环为一组;•每分钟胸外按压的频率应该在100-120次之间。

心肺复苏教案

心肺复苏教案
20
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规范
01 02
吹气量适度
吹气量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气时间 不宜过长,过长会引起急性胃扩张、胃胀气和呕吐。吹气过程要注意观 察患(伤)者气道是否通畅,胸廓是否被吹起。
频率适中
口对口吹气频率每分钟10~12次,以明显的胸廓起伏为准。
2024/1/25
02 若无反应,立即检查患者呼吸,观察胸廓是否有 起伏,倾听是否有呼吸声。
02 检查脉搏,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判断心跳是否 存在。
2024/1/25
13
呼救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若发现患者无意识、无呼吸或心 跳停止,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
120)。
清楚告知接线员患者的状况、所 在位置和联系电话。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期间,持续 进行心肺复苏操作,包括胸外按
10
03
现场评估与呼救
2024/1/25
11
现场安全评估
确认现场环境是否安全,如检查是否有火灾、电 01 击、有毒气体等危险因素。
若有危险,先排除危险因素,确保自身和患者的 02 安全。
在安全区域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03
2024/1/25
12
判断患者意识和呼吸
01 轻拍患者双肩,大声询问:“你怎么了?”观察 患者是否有反应。
压和人工呼吸。
2024/1/25
14
04
胸外按压技术要点
2024/1/25
15
正确按压部位和姿势
按压部位
在胸骨下半段,即两乳头连线与胸骨 交界处。
按压姿势
施救者双膝跪地,与患者肩部平齐, 一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只 手与之重叠,十指相扣并翘起,双肘 伸直,利用身体重力垂直向下按压。

心肺复苏护理操作教案

心肺复苏护理操作教案

心肺复苏护理操作教案一、课题心肺复苏护理操作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心肺复苏护理操作的流程和要点。

2. 技能目标能够熟练地进行心肺复苏护理操作的模拟演练。

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心脏骤停事件的应急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增强学生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果断处理问题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包括胸外按压的部位、深度、频率,以及人工呼吸的方法。

心肺复苏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按压与通气的比例等。

2. 教学难点如何确保胸外按压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按压技巧。

让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克服紧张情绪,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心肺复苏护理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如心脏骤停的原因、心肺复苏的原理等。

2. 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心肺复苏护理操作的全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正确的操作方法。

3. 练习法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在实践中掌握心肺复苏护理操作技能。

4. 案例分析法列举一些实际发生的心脏骤停案例,分析在这些案例中如果进行心肺复苏护理操作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结果,加深学生对心肺复苏重要性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5分钟)老师说:“同学们呀,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会突然发生很危险的情况,比如说有人突然心脏停跳了。

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有人突然倒在地上,没了心跳和呼吸,这时候如果没有人懂得怎么做心肺复苏,那这个人可能就会有生命危险哦。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超级重要的心肺复苏护理操作。

”2. 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老师开始讲:“那首先咱们得知道什么是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呢,就是当人的呼吸和心跳突然停止的时候,我们通过一些特定的方法来帮助他恢复呼吸和心跳的一种急救措施。

心脏骤停可能是因为很多原因,像心脏病突发啦,触电啦,溺水啦等等。

那心肺复苏的原理就是通过胸外按压来挤压心脏,让心脏能够重新泵血,再加上人工呼吸,给病人提供氧气。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

心肺复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2. 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3. 心肺复苏的技巧和要点4.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操作流程5. 急救器材的使用和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概念、步骤和技巧。

2. 演示法:示范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操作方法。

3.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设置心肺复苏操作演练区,准备相关急救器材。

2. 教学材料:心肺复苏教学PPT、教材、心肺复苏模拟人。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心肺复苏的概念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心肺复苏的基本步骤和技巧,演示操作流程。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心肺复苏在实际中的应用。

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进行心肺复苏知识小测试。

7. 课后作业:布置心肺复苏的操作练习,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模拟操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互动。

2. 操作技能评估:通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心肺复苏技巧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了解其对心肺复苏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知识测试评估:通过课堂上的知识小测试,评估学生对心肺复苏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评估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授课班级及时间专业及班级日期周次节次教学内容授课题目:心肺脑复苏教学要点掌握:初期复苏的步骤熟悉:心脏骤停的诊断了解:心脏骤停的类型教学要求重点:初期复苏的步骤难点:院外急救的原则教学进度(步骤):一、小组讨论:遇见心脏骤停患者咋办?二、案例导入任务: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三、讨论心脏骤停的原因、诊断四、小结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法小组讨论问题引导案例分析讲解参考资料:《急危重症护理学》周秀华主编,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急危重症护理学》孙菁主编,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作业:1.心脏骤停的诊断?2.初期复苏的步骤?教案续页基本内容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项目一院外急救任务二心肺脑复苏子任务一心肺脑复苏【案例】20XX年8月19号中午12时,第29届奥运会正在举行中,在老山奥运场馆,一位来自南非的58岁男性自行车教练,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

担任老山奥运场馆医疗服务志愿者的解放军总医院304临床部医护人员,马上赶到现场实施急救,呼吸心跳恢复后,紧急送往解放军总医院奥运门急诊。

如果您就在现场承担医疗服务,面对这样的情景,你该怎么办?【任务描述】一、确保环境安全首先评估现场是否安全,该案例中的场地安全,可以疏散人群后马上实施抢救,但如果是触电的病人,则须先断电,煤气中毒的病人先脱离危险环境然后进行急救。

二、判断意识先在伤病员耳边大声呼唤“喂!您怎么啦?”再轻轻拍伤病员的肩部,如伤病员对呼唤、轻拍无反应,可判断其无意识。

婴儿则拍击足跟,婴儿不能哭泣,判断为意识丧失。

三、立即呼救当判断伤病员意识丧失,应该求助他人帮助,在原地高声呼救:“快来人!救命啊!我是救护人员,请这位先生(女士)快帮忙拨打急救电话!有会救护的请和我一起来救护。

”四、判断呼吸、检查循环体征检查呼吸,救护人员将伤病员气道打开,利用视、听、感案例引入5分钟小组讨论10分钟讲解20分钟觉在10秒钟时间内,判断伤病员有无呼吸。

侧头用耳听伤病员口鼻的呼吸声(一听),用眼看胸部或上腹部随呼吸而上下起伏(二看),用面颊感觉呼吸气流(三感觉)。

如果胸廓没有起伏,并且没有气体呼出,伤病员即不存在呼吸。

判断心跳(脉搏)应选大动脉测定脉搏有无搏动。

成人及儿童触摸颈动脉,婴儿触摸肱动脉,在5~10秒钟内判断伤员有无心跳。

颈动脉:用一手示指和中指置于颈前正中部(甲状软骨),手指从颈前正中滑向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稍加力度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

肱动脉:肱动脉位于上臂中点内侧,稍加力度检查是否有搏动。

检查颈动脉不可用力压迫,避免刺激颈动脉窦使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并且不可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以防阻断脑部血液供应。

五、救护体位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应将其翻转为仰卧位(心肺复苏体位),放在坚硬的平面上,救护人员需要在检查后,进行心肺复苏。

若伤病员没有意识但有呼吸和循环,为了防止呼吸道被舌后坠或粘液及呕吐物阻塞引起窒息,对伤病员应采用侧卧体位(复原卧位),分泌物容易从口中引流。

体位应稳定,并易于伤病员翻转其他体位,保持通畅气道,超过30分钟,翻转伤病员到另一侧。

判断心跳(脉搏)应选大动脉测定脉搏有无搏动。

成人及儿童触摸颈动脉,婴儿触摸肱动脉,在5~10秒钟内判断伤员有无心跳。

颈动脉:用一手示指和中指置于颈前正中部(甲状软骨),手指从颈前正中滑向甲状软骨和胸锁乳突肌之间的凹陷,稍加力度触摸到颈动脉的搏动。

肱动脉:肱动脉位于上臂中点内侧,稍加力度检查是否有搏动。

检查颈动脉不可用力压迫,避免刺激颈动脉窦使迷走神经兴奋,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停止,并且不可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以防阻断脑部血小组讨论20分钟液供应。

注意不要随意移动伤病员,以免造成伤害。

如不要用力拖动、拉起伤病员,不要搬动和摇动已确定有头或颈部外伤者等。

有颈部外伤者需翻身时,为防止颈髓损伤,另一个应保持伤病员头颈部与身体在同一轴线翻转,做好头颈部的固定。

(一)心肺复苏体位(仰卧位)操作方法1.救护人员位于伤病员一侧。

2.将伤病员的双上肢向头部方向伸直。

3.将伤病员远离救护人员一侧的小腿放在另一侧腿上,两腿交叉。

4.救护人员一只手托住伤病员的后头颈部,另一只手插入远离救护人员一侧伤病员的腋下或胯部。

5.将伤病员整体地翻转向救护人员侧。

6.伤病员翻为仰卧位,再将伤病员上肢置于身体两侧。

(二)救护人员体位救护人员在实施心肺复苏技术时,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选择位于伤病员一侧,将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于(或立于)伤病员的肩、胸部、有利于实施操作。

(三)其他体位头部外伤者,则是水平仰卧,头部稍稍抬高;如面色发红,则取头高脚低位;面色青紫,取头低脚高位。

六、人工循环救护人员判断伤病员已无脉搏搏动,或在危急中不能判明心跳是否停止,脉膊也摸不清,不要反复检查耽误时间,而要在现场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等人工循环及时救护。

(一)成人1.定位与操作小组讨论 20分钟(1)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胸骨下1/2处)。

(2)救护人员右手的中指定位于此处,救护人员另一手的掌根部贴于此处并平放,使掌根部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定位之手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掌心翘起,手指离开胸壁。

(3)救护人员的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

(4)按压深度4~5厘米。

(5)放松后,掌根不要离开胸壁。

(6)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

(7)按压与吹气之比30:2。

(二)儿童:年龄1~8岁定位与操作1.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胸骨下1/2处)。

2.救护人员一手的中指定位于此处,救护人员另一手的掌根部贴于此处并平放,使掌根部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

3.手臂伸长,垂直向下用力。

4.按压深度约胸廓前后径的1/3~1/2。

5.放松时,掌根不要离开胸壁。

6.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

7.按压与吹气之比30:2。

8.儿童也可用双手掌根按压,但力量要减小。

(三)婴儿:年龄小于1岁1.胸部正中,贴紧乳头连线下方水平。

2.救护人员用一手示中指置于婴儿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界处,中指、无名指与示指并拢置于胸骨。

3.将示指抬起,中指、无名指同时用力垂直向下按压。

4.按压深度约胸廓前后径的1/3~1/2。

5.放松时,手指不要离开胸壁,确保定位准确。

6.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

7.按压与吹气之比30:2。

七、打开气道,清除气道内异物伤病员呼吸心跳骤停后,全身肌肉松驰,口腔内的舌肌也松驰后坠而阻塞呼吸道。

采用开放气道的方法,可使阻塞呼吸道的舌根上提,使呼吸道畅通。

用最短的时间,先将伤病员的衣领、领带、围巾等解开,带上手套迅速清除伤病员口鼻内的污泥、土块、痰、呕吐物等异物,以利于呼吸道畅通。

再将气道打开。

(一)仰头举颏法1.救护人员用一手的小鱼际(手掌外侧缘)部位置于伤病员的前额,另一手指、中指置于下颏将下颌骨上提,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和地面垂直。

2.救护人员手指不要压颏下软组织,以免阻塞气道。

(二)托颌法1.救护人员将手放置在伤病员头部两侧。

2.握紧伤病员下颌角,用力向上托下颌。

3.如伤病员紧闭双唇,可用拇指把口唇分开。

4.如果需要行口对口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

此法适用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的伤病员。

成人头部后仰的程度为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垂直地面,儿童、婴儿头部后仰的程度为下颌角与耳垂连线与地面成60度角、30度角。

八、人工呼吸讲解10分钟救护人员经检查后,判断伤病员呼吸停止,应在现场立即给予口对口(口对鼻、口对口鼻),口对呼吸面罩等人工呼吸救护措施。

(一)口对口吹气1.保持气道开放,救护人员用放在伤病员前额手的拇指和示指捏紧伤病员的鼻翼,以防气体从鼻孔逸出。

2.救护人员吸一口气,用双唇包严伤病员口唇四周,再缓慢持续将气体吹入,吹气时间持续1秒钟,同时,观察伤病员胸部隆起。

3.吹气完毕,救护人员松开捏鼻翼的手,侧头吸入新鲜空气并观察胸部有无下降,听、感觉伤病员呼吸情况,准备进行下次吹气。

4.连续进行两次吹气,确认气道通畅,再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5.成人每5~6秒钟吹气一次,每分钟10~12次(儿童每分钟12~20次),每次吹气均要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隆起,每次吹气时间超过1秒钟。

(二)口对鼻吹气1.口不能张开、口部严重受伤或难以使口密封时而采用。

2.保持气道开放,救护人员用举颏的手将伤病员的双唇紧闭。

3.救护人员吸气,双唇包严伤病员鼻孔并吹气,观察伤病员胸部隆起。

4.完成吹气,救护人员唇移开伤病员鼻孔,松开封闭口唇的手。

5.连续进行两次吹气,确认气道通畅,再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6.成人每分钟10~12次,每次吹气均要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隆起。

7.基本方法与口对口吹气法相同。

(三)口对口鼻吹气1.婴儿可行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

2.保持气道开放,救护人员双唇包严婴儿口鼻,每分钟吹气12~20次,约3~5秒钟吹气一次。

3.均匀缓缓吹气入肺,观察胸部有隆起即可。

(四)口对呼吸面罩吹气1.透明的有或无单向活瓣的面罩用于口对面罩呼吸,活瓣可直接将救护人员吹出的气体送入伤病员肺内,同时将伤病员呼出的气体排出;有些型号的呼吸面罩备有供氧插头,可以供氧。

2.救护人员位于伤病员头部一侧。

3.将面罩置于伤病员面部,以鼻梁为导向放好面罩。

4.用手固定面罩边缘,并加压于边缘以使其密封,其余手指放在下颌角处。

5.将头部后仰,推举下颌。

6.救护人员口对面罩通气孔缓慢吹气。

7.每分钟吹气次数、量、时间与口对口吹气相同。

九、心肺复苏有效表现如救护人员实施CPR救护方法正确,又有以下征兆时,表明CPR有效。

1.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红润。

2.恢复可以探知的脉搏搏动、自主呼吸。

3.瞳孔由大变小、对光反射恢复。

4.伤病员眼球能活动,手脚抽动,呻吟。

十、将病人安置成复原体式1.救护人员位于伤病员一侧。

2.救护人员将靠近自身的伤病员手臂肘关节屈曲置于头部侧方,伤病员另一只手臂弯曲置于胸前3.把伤病员远离救护人员一侧的膝关节弯曲。

4.救护人员用一只手扶住伤病员肩部,另一只手扶住伤病员的膝部,轻轻将伤病员侧卧。

5.将伤病员上方的手置于面颊下方,防止面部朝下,打开气道。

6.将伤病员弯曲的腿置于伸直腿的前方。

十一、心肺复苏的终止条件现场的CPR应坚持连续进行,在CPR进行期间,需要检查呼吸、循环体征的情况下,也不能停止超过10秒钟。

如有以下各项可考虑停止——1.患者自主呼吸及脉搏恢复。

2.有他人或专业急救人员到场接替。

3.有医生到场确定伤病员死亡。

4.救护人员筋疲力尽不能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支持知识】一、引起心跳骤停的原因心脏突然停止跳动,造成了有效排血的停止,称为心博骤停。

发生心跳骤停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心脏病:发生在严重心律失常的基础上,尤其是冠心病的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心肌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