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
电池管理系统BMS需求规格说明书

《GB/T 17626.(1-12,29)-2006 & IEC61000-4-(1-12,29)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GB/T 19596 有电池电子部件和电池控制单元组成的电子装置》;
工作电流(A)
休眠电流(mA)
-40~125
±2
≤8
≤2
≤1
从控单元BMU
工作电压自供电(v)
电池模块电压采集范围(v)
电池模块电压采集精度(mV)
电池采集通道数
温度采集通道数
DC9~55
0~5
≤±5
12/13
2
温度检测范围(℃)
温度采集精度(℃)
均衡电流(mA)
工作电流(mA)
休眠电流(uA)
-40~125
[约束条件2]
缺少整车台架、测功机等设备,整车性能试验需全部在实车上完成。
[约束条件3]
开发投入的资金约100万元,投入的研发人员为8名,产品的成本控制在2000元内。
备注:可另附页叙述。
销售部意见:
签名: 日期:年月日
技术部意见:
签名: 日期:年月日
技术责任者审核:
签名: 日期:年月日
总经理批准:
签名: 日期:年月日
顾客意见:
如果按照合同进行的约定开发,那么此规格书必须得到顾客的认可,其它不作要求。
签名: 日期:年月日
[面向的顾客]
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
[适用的法律/法规及遵循的标准]
《GB/T 27930-2011 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订《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的公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修订《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24.06.18•【文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4年第14号•【施行日期】2024.06.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子信息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4年第14号关于修订《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的公告为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行业发展变化、技术升级趋势和有关工作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对《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现予以公告。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1年本)》和《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1年本)》(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21年第37号)同时废止。
附件:1.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2. 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工业和信息化部2024年6月18日附件1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为加强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按照优化布局、规范秩序、保障安全、提升质量、鼓励创新、分类指导的原则,制定本规范条件。
本规范条件是鼓励和引导行业技术进步和规范发展的引导性文件,不具有行政审批的前置性和强制性。
一、产业布局和项目设立(一)锂离子电池企业及项目应符合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节能管理、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产业规划及布局要求,符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等要求,符合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规划环评要求,应具备相应的运输条件。
(二)在规划确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禁止建设工业企业的区域不得建设锂离子电池及配套项目。
GBT24347《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编制说明

GB/T 24347《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主要工作过程、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等)1.任务来源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高压部件的技术水平随之提升,高电压平台的应用越来越多,不同电压之间的转换变的更加频繁,为保证电压之间转换效率和转换质量,对DC/DC产品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GB/T 24347-2009自发布以来对DC/DC产品有了一定的规范,但该标准主要是以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用DC/DC为主进行要求,目前电动汽车应用较多的高压转低压产品难以使用该标准进行要求,该标准已不能完全适用于当前产品的发展需求,因此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标委提出制定GB/T 24347《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标准修订,以适应新的产业发展现状。
标准制定计划于2016年正式下达,计划编号20162459-T-339。
2.主要工作过程2.1前期研究与规划项目下达后分标委对该项目进行了充分调研,考虑到驱动系统对于DC/DC产品应用的更为广泛,因此在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标准研究工作组下开展了本项标准的研究工作,工作组包括了国内外主要整车、电机生产企业、DC/DC生产企业、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生产企业以及检测中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工作组在2018-2019年组织召开多次会议,同时召开了若干次小范围讨论会议,对标准文本进行起草讨论。
2.2工作组历次会议介绍2018年1月24日,在天津召开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标准研究工作组第八次会议,来着整车企业、电机生产企业、测试机构、高校在内的80余位专家出席了会议。
会上首次提出了对GB/T 24347《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修订方案,确定了标准的主要修订点和标准修订框架,向工作组成员提交了首版标准修订草案,明确了下一步修订计划。
2018年5月21日,在天津召开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标准讨论会议,来自整车、DC/DC生产企业、燃料电池生产企业、电机生产企业、检测机构以及高校在内的17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上明确了标准的制定方向:根据DC/DC产品的不同种类进行区别规定,同时兼顾电动汽车其他标准的协调;确定了标准编制的进度安排;并分配了编写任务,明确删除了“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要求和试验”以及删除了对DC/DC功能等级的规定。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能源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近几年,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文件陆续出台,并提出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我国汽车行业未来重点发展领域和建设汽车强国的突破口。
2012年到2017年11月,新能源汽车年产销由1.3万增长至60.9万,保有量已超1%的临界点,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行业结束导入期,稳步进入成长期。
2016年7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同志在西安召开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座谈会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抓好新能源汽车五大安全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安全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技术攻关,以技术来保障安全。
二是要建立安全标准的规范体系,结合技术和产业化发展,要加快推进相关的标准制定。
三是要强化远程运行的监控体系,以建立体系、统一要求、落实责任为重点,来加快覆盖国家、地区、企业运行的一个监控平台。
四是要健全安全责任体系,要明确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要狠抓落实,做到全面覆盖、无缝连接。
五是要建立安全法规体系,围绕标准监管、处罚、问责等环节,要建立起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法规体系。
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动力电池最主要类型,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安全强制标准。
该标准基于GB/T 31485-201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和GB/T 31467.3-2015《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修订并升级为强制性标准。
标准制定计划已于2016年9月正式下达,计划编号20160967-Q-339。
2、主要工作过程根据有关部门对电动汽车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组织“电动汽车电池工作组”,系统开展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1、编制原则1)本标准编写符合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规定;2)本标准基于GB/T 31485和GB/T 31467.3,对电池单体、模组、电池包或系统的试验方法与安全要求进行系统梳理;基于对近几年国内外电动汽车安全事故的经验总结;基于对国内外电动汽车安全失效与防范机制进一步理解;3)针对修订内容,在工作组内进行多次意见征求,并在会上充分讨论;4)起草过程,充分考虑国内外现有相关标准的统一和协调。
华霆动力-电池系统BMS安全设计

备注
锂离子±10mV Max 镍氢 -20℃~60℃ -40℃~-20℃ & 60℃~125℃
±5V Max
锂离子 镍氢
400V以上 400V以下
GBT 《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
电池状态分析
电池状态分析通常是指电池的剩余电量 以及电池的劣化程度
• SOC(state of charge)
BMS测试验证
• BMS 功能应通过必要的测试验证,确保其在不 同工况、环境下均能有效工作。
• 绝缘性能测试 • 电气适应性能测试 • 环境适应性能测试 • 电磁兼容性能测试
• BMS 系统基本功能的设计与验证可参考GB/T 《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
02 BMS故障处理
BMS常见故障
• 电池的剩余电量指标,相当于传统汽车的 剩余油量
• SOH( state of health)
• 电池的性能指标
• SOE(state of energy)
• 电池剩余能量(%) • SOE = f(SOC, T, I)
• SOF(state of function)
• 电池组可以提供给电机等各种电气负载的 功率
BMS 采样、处理器及执行器相关故障检测、判定 及处理方式,建议结合功能安全需求进行综合设计, 以满足相关安全需求。
•电压采样故障 •温度采样故障 •电流采样故障 •MCU 故障 •供电故障 •存储故障 •执行器故障 •碰撞事件等
典型故障信号处理策略
应根据故障特点,细化故障处理策略,对故障进 行分级管理,不同级别的故障采用不同的对应策 略,尽量避免行驶过程中的直接高压下电
电池 信息管理
根据使用环境对电池的充放电过程进行监测和控制, 从而在保证电池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利用电池的 能量
一张图看懂GBT 28382—XXXX《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

一张图看懂GB/T 28382—XXXX《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标准简介2021年6月17日,GB/T28382《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标准正式公开征求意见。
该标准计划于2021年4月30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达,项目计划编号为20211159-T-339。
该标准更新了纯电动乘用车的相关技术要求;对于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基于安全要求不降低的原则并结合其低速化、小型化、轻量化的特点,增加了相应技术要求。
修订背景··························纯电动乘用车的技术进步1上一版标准GB/T28382—2012发布时,我国纯电动乘用车产业仍处于萌芽发展期;经过多年发展,纯电动乘用车产品在续驶里程、最高车速、设计水平等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原有标准条款不再适用于现有的技术发展现状,需要进行适应性修改。
修订背景··························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的发展2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广义上属于纯电动乘用车,具有低速化、小型化、轻量化等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0家左右规模以上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产能超过200万辆。
近年来,市场调研发现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产品不符合制动、车身强度、碰撞等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配套设施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配套设施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备案号:J×××-20**DB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20**民用建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配套建设设计规范Design specifications for civil building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facilities construction(征求意见稿)20**-**-发布 20**-**-**实施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前言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渝建发〔2012〕119号文件“关于下达2012年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制订、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要求,由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同乘工程咨询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编单位,共同编制本规范。
在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各类充电设施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市的地方特点,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完善,最后通过专家审查会定稿。
本规范共分7个章节,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充电设备;建筑;供配电系统;监控及通信系统;建筑设备等。
本规范由重庆市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和重庆同乘工程咨询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本规范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收集资料,总结经验,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市渝中区牛角沱上清寺路69号7楼,邮编:400015,电话:,;传真:,网址:),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主编单位: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重庆同乘工程咨询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参编单位: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审查专家:目录1 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编制《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要求》的意见稿,是为了保障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蓄电池发生事故,保护乘车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说明。
首先,要求全部厂商对所生产的锂离子蓄电池进行安全性能测试与评估。
这些测试和评估应该包括蓄电池的温度特性、电池充电与放电特性、电池容量损失特性、电池寿命等等。
通过这些测试和评估,可以评估电池的安全性能,并制订出相应的安全要求。
其次,在电动汽车生产中,厂家应该根据蓄电池的安全性能,对电动汽车的设计进行合理化。
合理化设计包括设置防护措施,例如设置电池防爆装置,增加电池温度控制装置等等。
这样,在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蓄电池发生意外。
此外,对于使用锂离子蓄电池的电动汽车,在驾驶员使用前,厂家应该向其提供使用和维护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蓄电池的安全知识、充电和放电的正确方法、温度和电量控制等。
通过合理的培训,驾驶员可以更好地了解蓄电池的使用和维护方法,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
此外,电动汽车厂商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售后服务体系。
这包括提供电池检测和维修服务,及时处理蓄电池问题,保障用户对电动汽车的正常使用。
同时,厂商应该建立蓄电池回收和处理机制,避免蓄电池对环境造成污染。
最后,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安全要求应该与国家标准相一致。
因为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迅速,需要统一的安全标准,以保证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
所以,本意见稿的编制应该参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确保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的安全要求符合国家要求。
总之,编制《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要求》的意见稿,是为了保障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其中包括对蓄电池进行安全性能测试与评估、合理化设计、驾驶员培训、售后服务以及与国家标准相一致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这些要求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电动汽车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的概率,保护乘车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T《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 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通过检测电池的外特性参数(如电压、电流、温度等),采用适当的算法,实现电池内部状态(如容量和SOC等)的估算和监控,这是电池系统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关键。
BMS在获取电池的状态后进行热管理、电池均衡管理、充放电管理、故障报警等,最终建立通信总线,与显示系统、整车控制器和充电机等实现数据交换,保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高效运行。
2011年9月,四部委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安全令”(即《关于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安全管理工作的函》),发布了加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强调“对投入示范运行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要全部安装车辆运行技术状态实时监控系统,特别是要加强对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工作状态的监控”。
电池管理系统在保障动力电池安全和提高电池寿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电动汽车快速增长的推动下,电动汽车对车载动力电池管理系统提出更高的系统级功能性需求以及安全要求,因此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标准势在必行。
标准制定计划于2016年底正式下达,计划编号20162463-T-339。
2、主要工作过程根据有关部门对电动汽车领域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组织“电动汽车电池工作组”,开展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标准的制定工作。
2015年12 月17日,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组在海口召开了工作组首次会议,进行标准立项说明。
2016年1月~5月,编制组在调研目前国内外现有标准和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完成了《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框架的初稿。
2016年5月25日,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组在深圳召开了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工作组成员单位对《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初稿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确立并统一了标准的制定原则和主体框架。
2016年6月,为了进一步把握目前国内电池管理系统行业的技术水平,向工作组成员单位开展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绝缘性能、参数检测精度、电磁兼容性能、故障导向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调研。
根据调研技术参数,进一步修改标准草案。
2016年10月10日,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组在宁德召开了工作组第三次会议,起草组介绍了标准修订思路,与会专家对标准的适用范围、术语定义、主要功能要求与测试方法进行研讨。
会后根据反馈意见对标准重新进行了梳理与修改。
2017年3月21日,邀请了国内主要整车厂和BMS供应商在天津召开BMS标准专题讨论会,会上经过讨论对多数性能指标达成一致意见,但电磁兼容、故障诊断、延时断电等方面提出新的修改意见,并进一步明确电气负荷和气候负荷的具体试验项目。
2017年4月5日,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组在昆明召开了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总结了标准编写的前期工作,并对《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标准的延时断电、SOC估算精度以及系统功耗要求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根据工作组成员单位积极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标准草案。
2017年5月18日~19日,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进行了标准交流研讨。
起草组重点介绍标准的立项目的、编制过程和基本框架以及技术内容,并对BMS电磁兼容性能、SOC估算、均衡等问题进行探讨。
2018年2月2日,邀请了国内主要整车厂和BMS供应商在北京市召开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技术条件讨论会,与会专家对标准条款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研讨,对SOC估算精度要求与试验方法、耐盐雾试验要求、快速脉冲群抗扰度要求与试验方法、SOP和均衡试验方法达成一致意见。
2018年3月12日,起草组与镍氢电池BMS的技术专家针对镍氢电池BMS的参数检测精度、绝缘电阻测试、电压采用精度测试、SOC估算精度等方面进行了交流研讨,会后要求相关单位提供必要的数据,以支撑标准草案的修订工作。
2018年4月12日,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标准化工作组在成都召开了工作组第五次会议,重点讨论了镍氢电池BMS状态参数测量精度与测试方法的特殊要求问题,会后通过修订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二、 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1、编制原则1)本标准编写符合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规定;2)本着“试验检测可操作性强,有据可依”的原则立足国内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技术现状,充分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以及相关企业标准、行业标准。
3)针对修订内容,在工作组内进行多次意见征求,并在会上充分讨论。
2、主要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用蓄电池管理系统的术语与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等。
本标准适用于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管理系统,镍氢动力蓄电池及其他类型动力蓄电池的管理系统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如下:(1)术语有关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的定义主要参考GB/T 19569—2017 《电动汽车术语》标准,参照电池荷电状态(SOC)的定义描述方法,首次给出电池功率状态(SOP)定义。
(2)使用条件根据整车企业的通用需求和电池系统使用情况,为了更好地规范电池管理系统环境方面的性能测试,标准规定了电池管理系统正常工作的使用条件。
此外,整车企业也可根据实际应用中电池管理系统具体安装位置进一步提出特殊性的要求。
工作温度:-20℃~60℃贮存温度:-40℃~85℃工作湿度:5%~95%供电电源:9~16V/16~32V(3)基本功能要求明确电池管理系统必备的功能需求,包括数据监测、故障诊断与记录、自检、与整车和非车载充电机的通讯、安全防护、SOC估算。
与整车实现技术方案密切相关的功能,如绝缘电阻值检测、高压互锁、SOP估算和均衡功能均规定为可选功能。
(4)状态参数测量精度基于主要生产厂商技术调研数据以及多次工作组会议的深入讨论,考虑不同系统的测量范围的差异,标准规定总电压、总电流、单体(电芯组)电压的测量精度必须满足满量程误差以及最大误差的较小值。
根据现有镍氢动力蓄电池企业提出的反馈意见,考虑镍氢电池电压不均衡以及过充的耐受能力优于锂离子电池,因此标准中适当放宽了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的总电流、单体(电芯组)电压、温度测量精度的要求。
但是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反馈意见以及支撑数据较少,需在全行业范围进一步征求意见。
(5)SOC估算精度准确的SOC估算可以合理利用电池,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实际应用中 SOC估算误差包括计量累计误差和状态初始误差,而对于SOC估算的全面评测与实际补偿方案密切相关,因此本标准仅规定了与电池管理系统硬件设计相关的累计误差的性能要求与测试方法。
对于状态初始误差的修正速度,仅在附录B中提供推荐的测试方法。
针对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SOC估算精度,考虑了部分企业的反馈意见,在标准中适当放宽了要求,详细说明如下:纯电动汽车、外部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SOC估算的累计误差应不大于5%。
不可外接充电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SOC估算的累积误差,锂离子电池系统应不大于15%、镍氢电池系统应不大于20%。
对于GB/T19596—2017《电动汽车术语》标准中定义的纯电动汽车(3.1.1.1)和外部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3.1.1.2.2),SOC估算误差会影响直接其续航里程,因此SOC估算需要具有较高的精度要求。
依据相关企业反馈意见,镍氢电池系统SOC使用范围为40-80%,通过试验数据和实例证明(参见图1和图2),镍氢电池在SOC估算发生20%偏离的情况下,对充放电循环特性没有影响,并且考虑镍氢电池比锂离子电池具有更好的耐过充电性能。
所以,适当放宽了非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SOC估算精度的要求,同时也降低了对于镍氢电池SOC估算累计误差的精度要求。
图 1 镍氢电池充放电循环曲线图 2 镍氢电池过充电试验(6)绝缘性能为了保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系统安全,提升了电池管理系统绝缘性能的要求。
绝缘电阻分为工作情况和不工作情况,在不工作时要求系统自身的绝缘电阻不小于10MΩ,与GB/T 28046.2通用标准的要求一致。
电池管理系统工作时,由于绝缘检测电路的接入会降低整个系统的绝缘电阻,标准规定电池管理系统绝缘电阻符合GB/T 18384.3电动汽车安全标准的要求。
(7)环境适应性通过与电动汽车整车企业的反复讨论,逐渐明确了电动汽车整车对电池管理系统的要求,标准中重点完善了对于电池管理系统电气环境、气候环境、机械环境以及电磁环境的性能要求以及测试方法。
三、 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1)状态参数测量精度试验考虑到测试的可重复性与可实施性,标准规定参数精度试验可以采用配置电池系统或者通过电池模拟系统进行。
基于本标准规定的电池管理系统通用工作条件,因此各状态参数测量精度均规定在-20℃、25℃和60℃三个温度环境下进行测试。
其中,由于状态参数测量精度需要同时满足满量程精度以及最小测量误差的两方面的要求,因此,规定总电压和总电流需要分别在0%、50%、100%满量程上进行试验。
单体(电芯组)电压测量精度分别根据电池特性的不同,选定三个电压值进行试验。
考虑电池管理系统应该具有系统全应用范围内的温度测量能力,因此温度测量精度规定必须在5个典型温度点(-40℃、0℃、25℃、40℃、125℃)进行试验。
充分考虑应用中系统绝缘正常、绝缘降低多级报警临界值以及绝缘破坏多种情况,标准规定分别40%、60%、80%、100%电压满量程下,接入5种(80Ω/V、100Ω/V、300Ω/V、500Ω/V和2kΩ/V)不同标准绝缘电阻阵列,进行绝缘电阻测量精度试验。
(2)SOC估算精度试验SOC累计误差精度测试需要选择电池管理系统适用的最小单元系统进行试验,考虑目前主流的SOC估算方法为安时积分累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修正,将SOC测试分为SOC累计误差测试和SOC误差修正速度测试。
其中安时累积作为BMS基本功能,标准中列为规范性附录,提出精度要求,SOC范围设定在30% ~ 80%之间。
SOC误差修正速度因算法不同存在差异,列为推荐性附录,对精度不做要求,分别在低端SOC(≤30%),中间SOC (30%-80%),高端SOC(≥80%)三段区间进行测试。
测试工况选取了行业内使用较广的美国城市运行工况DST和FUDS。
考虑不同温度下SOC误差不同,要求在0℃,25℃和40℃三个温度进行测试,其中低温考虑测试工况中存在制动时的充电过程,为保证电池安全性,选在0℃以上;高温40℃为不强制要求,由检测机构在参考制造商技术规范的基础上选做。
(3)绝缘性能试验绝缘电阻和绝缘性能基本试验方法主要参考汽车领域通用标准GB/T 28046.2,但是考虑电动汽车存在高压系统,并且根据最新发布的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标准GB/T 18384和具有相同电压等级的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标准GB/T 18487,适当提高了试验电压等级,以保障整个电池系统的运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