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冶炼

合集下载

有色金属冶炼专业

有色金属冶炼专业

有色金属冶炼专业
有色金属冶炼专业是一门关于冶炼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专业。

以下是该专业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知识点:
1. 有色金属:有色金属是指除了铁、锰、铬、钨、钛以外的其他金属和合金。

这些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建筑、汽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2. 冶炼原理:有色金属的冶炼原理主要包括还原、氧化、硫化、氯化等。

其中,还原是指通过加氢或控制燃烧来使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或合金;氧化是指通过氧化剂如硫酸、硝酸等将金属或合金氧化,生成相应的氧化物;硫化是指将金属或合金与硫反应,生成相应的硫化物;氯化是指将金属或合金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氯化物。

3. 冶炼方法:有色金属的冶炼方法包括火法冶炼和湿法冶炼。

火法冶炼是指将原料在高温下进行熔炼或烧结,再经过还原、氧化等步骤,最终得到金属或合金。

湿法冶炼是指将原料与化学溶剂反应,经过提取、分离、提纯等步骤,得到高纯度的金属或合金。

4. 应用领域:有色金属及其合金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建筑汽车等领域。

例如,铜及其合金用于制造电线、电子元件、船舶等;铝及其合金用于制造飞机、建筑结构等;镁及其合金用于制造汽车、飞机等。

5. 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色金属冶炼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未来,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将更加注重环保、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如发展绿色冶炼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方面。

有色金属冶炼专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需要掌握丰富的化学、物理和工程知识。

有色金属行业冶炼技术创新方案

有色金属行业冶炼技术创新方案

有色金属行业冶炼技术创新方案第1章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概述 (4)1.1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历程 (4)1.2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分类及特点 (4)1.3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发展趋势 (4)第2章冶炼过程优化与控制 (5)2.1 冶炼过程参数优化 (5)2.1.1 参数优化的重要性 (5)2.1.2 参数优化方法 (5)2.1.3 参数优化应用实例 (5)2.2 冶炼过程自动控制技术 (5)2.2.1 自动控制技术概述 (5)2.2.2 控制策略与算法 (6)2.2.3 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实例 (6)2.3 冶炼过程仿真与模拟 (6)2.3.1 仿真与模拟的意义 (6)2.3.2 仿真与模拟方法 (6)2.3.3 仿真与模拟应用实例 (6)第3章熔炼技术创新 (6)3.1 直接熔炼技术 (6)3.1.1 概述 (6)3.1.2 技术创新点 (6)3.2 闪速熔炼技术 (6)3.2.1 概述 (7)3.2.2 技术创新点 (7)3.3 富氧熔炼技术 (7)3.3.1 概述 (7)3.3.2 技术创新点 (7)3.4 熔池熔炼技术 (7)3.4.1 概述 (7)3.4.2 技术创新点 (7)第4章精炼技术改进 (7)4.1 火法精炼技术 (7)4.1.1 优化熔炼工艺 (7)4.1.2 提高金属回收率 (8)4.2 湿法精炼技术 (8)4.2.1 优化浸出过程 (8)4.2.2 提高金属回收率 (8)4.3 熔盐精炼技术 (8)4.3.1 熔盐体系优化 (8)4.3.2 提高金属回收率 (8)4.4 精炼过程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 (9)4.4.2 提高资源利用率 (9)第5章有色金属回收与利用 (9)5.1 废旧有色金属回收技术 (9)5.1.1 物理回收技术 (9)5.1.2 化学回收技术 (9)5.1.3 生物回收技术 (9)5.2 有色金属再生利用技术 (9)5.2.1 直接再生利用 (9)5.2.2 间接再生利用 (9)5.2.3 再生资源深加工 (10)5.3 回收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0)5.3.1 污染防治措施 (10)5.3.2 资源综合利用 (10)5.3.3 环保法规与政策 (10)5.3.4 环保意识培养 (10)第6章新型冶炼设备研发 (10)6.1 冶炼设备设计原理 (10)6.2 高效节能冶炼设备 (10)6.3 智能化冶炼设备 (11)6.4 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 (11)第7章冶炼过程节能减排 (11)7.1 冶炼过程节能技术 (11)7.1.1 高效燃烧技术 (11)7.1.2 余热回收技术 (11)7.1.3 蓄热式加热技术 (11)7.1.4 优化冶炼工艺 (12)7.2 二氧化硫排放控制技术 (12)7.2.1 干法脱硫技术 (12)7.2.2 湿法脱硫技术 (12)7.2.3 烟气脱硫集成技术 (12)7.3 粉尘与废气处理技术 (12)7.3.1 袋式除尘技术 (12)7.3.2 电除尘技术 (12)7.3.3 湿式除尘技术 (12)7.4 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 (12)7.4.1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12)7.4.2 生物处理技术 (12)7.4.3 废水回用技术 (13)第8章冶炼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 (13)8.1 自动化控制系统 (13)8.1.1 概述 (13)8.1.2 控制策略 (13)8.1.3 硬件配置 (13)8.2 智能监测与诊断技术 (13)8.2.1 概述 (13)8.2.2 参数监测 (13)8.2.3 故障诊断 (13)8.3 数据分析与优化 (14)8.3.1 概述 (14)8.3.2 数据预处理 (14)8.3.3 数据分析 (14)8.3.4 优化算法 (14)8.4 冶炼过程智能制造 (14)8.4.1 概述 (14)8.4.2 数字化工厂 (14)8.4.3 网络化协同 (14)8.4.4 智能决策 (14)第9章有色金属冶炼新技术摸索 (14)9.1 等离子体冶炼技术 (14)9.1.1 概述 (14)9.1.2 技术原理 (15)9.1.3 技术优势 (15)9.2 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技术 (15)9.2.1 概述 (15)9.2.2 技术原理 (15)9.2.3 技术优势 (15)9.3 生物冶金技术 (15)9.3.1 概述 (15)9.3.2 技术原理 (15)9.3.3 技术优势 (16)9.4 新型环保冶炼技术 (16)9.4.1 概述 (16)9.4.2 技术原理 (16)9.4.3 技术优势 (16)第10章冶炼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16)10.1 冶炼技术创新策略 (16)10.1.1 高效节能冶炼技术研发 (16)10.1.2 环保型冶炼技术摸索 (16)10.1.3 智能化冶炼技术发展 (16)10.2 冶炼产业技术升级路径 (16)10.2.1 技术改造与升级 (17)10.2.2 创新技术应用与推广 (17)10.2.3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17)10.3 冶炼产业协同发展 (17)10.3.1 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17)10.3.2 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17)10.4 冶炼产业政策与标准建议 (17)10.4.1 政策支持 (17)10.4.2 技术标准制定 (17)10.4.3 环保与安全监管 (17)第1章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概述1.1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历程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可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当时的铜、锡、铅等金属的冶炼技术仅为初级阶段。

有色金属冶炼主要工艺设备及用途

有色金属冶炼主要工艺设备及用途

有色金属冶炼主要工艺设备及用途摘要:在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各种工艺设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了从原始矿石到高纯度金属产品的转化。

这些设备的使用和优化,直接关系到冶炼效率、产品质量和资源利用等方面。

本文主要分析有色金属冶炼主要工艺设备及用途。

关键词:有色金属;冶炼工艺设备;用途引言有色金属冶炼是将各种矿石、废料或合金中的有色金属(如铜、铝、锌、镍、铅等)提取和精炼,以获得高纯度的金属产品的过程。

在有色金属冶炼中,涉及多个工艺步骤和设备,每个步骤都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

1、有色金属冶炼的概念有色金属冶炼是指将非铁金属矿石、废料或合金等原料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从中提取和精炼出各种有色金属的工艺过程。

与黑色金属冶炼不同,有色金属冶炼主要涉及铜、铅、锌、镍、铝、锡、钨、铬、钴等非铁金属。

有色金属冶炼的目的是获得高纯度的金属材料,以满足各种工业和商品需求。

通过矿石选矿或废料回收等方式,将含有目标金属的原料分离出来。

对提炼得到的金属原料进行进一步处理,去除杂质和其他有害元素,以获得高纯度的金属。

将纯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物质相结合,制备出特定性能和用途的合金。

对精制的金属进行热处理、机械加工、表面处理等工艺,使其符合特定的使用要求。

有色金属冶炼是一种复杂的工艺过程,涉及多种物理、化学和冶金技术。

2、有色金属冶炼工艺概述2.1铜冶炼工艺铜冶炼工艺是将铜矿石等原料进行化学和物理处理,从中提取和精炼出纯度较高的铜金属。

从铜矿石中提取铜含量较高的矿石。

常见的提炼方法包括浮选、浸出和冶金熔炼等。

将铜矿石经过破碎、磨矿等处理后与气泡接触,利用铜矿石与气泡的亲水性和疏水性差异,使铜矿石浮出水面,从而实现铜的提取。

将矿石堆放在堆场上,通过喷淋硫酸等浸出剂进行浸出。

然后将含铜溶液进行萃取、电解等工艺,从中得到纯铜产物。

将矿石经过破碎和熔炼等处理步骤,将矿石中的铜熔融成为熔体,并对熔体进行洗净、转炉精炼等工艺,从中分离出纯铜。

通过火法熔炼或盐湖电解法对粗铜进行进一步纯化,去除杂质和其他有害元素,获得高纯度的电解铜。

有色金属冶炼的资源储备

有色金属冶炼的资源储备
有色金属冶炼的资源储备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6
• 有色金属冶炼概述 • 资源储备的重要性 • 有色金属的资源储备现状 • 提高资源储备效率的措施 • 未来展望
01
有色金属冶炼概述
有色金属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除铁、锰、铬之外,其他具有金 属特性的金属元素统称为有色金 属。
分类
根据物理和化学性质,有色金属 可以分为重金属、轻金属、稀有 金属和半金属等。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冶炼技术 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
量。
自主研发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自 主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冶炼技术和工艺。
节能减排
推广节能减排技术,降低能耗和 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立完善的资源储备体系
制定储备政策
01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有色金属资源储备政策,明确储备目标和方
资源短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 有色金属的需求不断增加,资
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
有色金属开采和冶炼过程中对 环境的影响较大,需要加强环 境保护措施。
技术创新
提高有色金属资源的利用率和 回收率,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 研发。
国际贸易风险
有色金属国际贸易市场存在价 格波动、贸易摩擦等风险,需 要加强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
战略资源保障
有色金属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足 够的资源可以确保国家在战争、自然 灾害等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物资支持 。
维护经济安全
保障产业链稳定
资源储备可以确保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避免因资源短缺导致生产中断。
拥有足够的资源储备可以防止外部势 力通过控制资源供应来威胁国家经济 安全。
促进经济发展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简介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行业简介

有色金属指的是除了铁、钢之外的所有其它的金属,主要包括铜、铝、镍、锌、锡等金属。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指利用有色金属矿石进行提炼和加工的产业。

该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现代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发展历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起源于人类对金属利用的需求。

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利用铜进行冶炼和加工,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发展。

而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进入了工业化生产阶段,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品种不断丰富,市场需求逐渐扩大,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二、主要产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主要产品包括铜、铝、镍、锌、锡等多种金属材料。

这些金属材料在建筑、交通运输、电力、电子、机械制造等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铝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有色金属之一,其轻质、耐腐蚀、导热等特点使其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等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行业现状目前,全球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

在我国,有色金属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有色金属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科技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提升,使得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推动行业向着清洁、高效的方向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涌现将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调整,也将会对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行业将需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加强国际合作,开拓新的市场。

五、面临的问题然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有色金属冶炼

有色金属冶炼
矿石开采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如土壤污染、 植被破坏等。
金属提取的物理化学方法
物理提取
利用物理方法如重选、浮选等将金属从矿石中分离出 来。
化学提取
通过化学反应将金属从矿石中溶解出来,再进行提取 和纯化。
联合流程
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联合流程以提 高金属提取效率。
金属提取率的提高
技术创新
固体废弃物
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如炉渣、污泥等, 这些废弃物若未经合理处理,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
冶炼废弃物的处理与利用
废气处理
采用各种除尘、脱硫、脱硝等技术和设备对废气进行治理,减少 废气排放。
废水处理
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去除其中的有害物 质,使废水达到排放标准。
电积
将溶液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单质,沉积在电 极上。
氯碱工业
利用电解原理,生产氯气、氢气和烧碱等化工原 料。
不同冶炼工艺的比较与选择
适用范围
火法冶炼适用于提取高熔点金属,湿法冶 炼适用于提取低熔点金属。
环保要求
湿法冶炼对环境影响较小,火法冶炼对环 境影响较大。
能源消耗
火法冶炼能源消耗较大,湿法冶炼能源消 耗较小。
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保障战略
01
面对资源短缺问题,企业需制定资源保障战略,积极开拓国内
外市场,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
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02
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降低对
环境的影响。
国际合作与政策支持
03
加强国际合作,寻求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共同应对资源短缺
挑战。
提高冶炼效率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

VS
遵守和执行国内外相关环保法规和标准,加强企业环保管理和技术改造,降低污染物排放。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有色金属冶炼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环保和社会责任形象。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该技术适用于处理高品位的小型矿石,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
湿法冶炼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酸、碱、盐等化学试剂,需要注意安全和环保问题。
湿法冶炼技术主要包括浸出、净化、电解等工序。
01
02
03
04
电化学冶炼技术是通过电解反应从矿石中提取有色金属的方法。
电化学冶炼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电能,因此成本较高。
该技术适用于处理高品位的小型矿石,具有较高的金属回收率和较低的环境影响。
分类
定义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对于满足人类对金属的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是实现金属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对于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重要性
02
有色金属的提取技术
01
02
04
03
湿法冶炼技术是通过化学反应从矿石中提取有色金属的方法。
电化学冶炼技术主要包括电解、熔盐电解等工序。
01
生物冶金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从矿石中提取有色金属的方法。
02
该技术具有较低的环境影响和较高的金属回收率,是一种新兴的有色金属提取技术。
03
生物冶金技术需要解决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工业化应用等问题。
04
生物冶金技术主要包括浸出、生物吸附、生物转refore on this
a , yeah
re deeply\, to thataa
05

金属冶炼中的有色金属冶炼技术

金属冶炼中的有色金属冶炼技术
能源和环保领域
有色金属在能源和环保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镍、钴 等金属用于电池制造,铜、铝等金属用于环保设备的制造 。
有色金属冶炼的重要性
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有色金 属的需求不断增加,冶炼技术的 发展能够满足社会对有色金属的
需求。
推动产业升级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 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提高 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废水排放
有色金属冶炼产生的废水含有重 金属离子、酸碱物质和其他有害 物质,处理不当会对水体造成严
重污染。
固体废弃物
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石等 固体废弃物,如不妥善处理,易
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
环境保护措施与政策
环保法规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规,规范有色金属冶炼企业 的环保行为,严格限制污染物排放。
总结词
铝的冶炼技术主要包括电解法和热还原法。电解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电解熔 融的氧化铝和冰晶石,在阴极上析出铝。热还原法则是用碳作为还原剂,将铝土 矿中的氧化铝还原成铝。
详细描述
电解法是一种成熟的冶炼技术,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的成本。然而,这种 方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碳氟化合物,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热还原法虽然成本较高 ,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未来铝冶炼技术的发展方向。
循环经济
02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物减量化、资源化
,降低环境负荷。
智能化技术
03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环保监
管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提高环境治理效率。
04
有色金属冶炼的挑战与解 决方案
技术挑战
高温熔炼过程控制
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需要控制高温熔炼过程,以 确保金属的纯度和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邹振楚认为,中国铝型材工业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1952-1979年的奠基发展阶段,1980-1991年的调整发展阶段,1992年至今的高速发展阶段。

1952年国家批准建设101厂并于1956年投产,中国建立了自己的铝型材工业,有8台水压机,主要生产航空型材,经过几年的摸索和攻关。

生产了技术难度高的直升机旋翼和飞机变断面型材,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至今仍有不少人员活跃在全国各个挤压厂。

以后,国家又建设了112厂(现为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113厂(现为西北铝加工厂),他们先后于1970年和1969年投产,中国铝型材工业实力增强,布局更趋合理。

1974年起中国更加关注国外先进的铝型材工业,从日本引进油压机,1975年和1976年又先后对日本、英国和法国进行考察。

这个时期中国铝型材工业的特点是:企业是国有的,产品是军用的,工厂是综合性的,挤压机是水压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快速发展,由于建筑市场需求的拉动,一批国营铝型材企业相继投产,如北京铝材厂、天津铝合金厂、广东有色金属加工厂、成都铝材厂、营口铝材厂等。

一批合资和外资企业获准在中国办厂,加深圳华加日铝业有限公司、台山市金桥铝型材有限公司、深圳西林铝型材厂等。

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如广东兴发铝型材厂有限公司等。

这些企业主要装备和工艺都是引进的,因而使中国铝型材工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1989年,鉴于我国铝锭资源紧缺,国家限制铝门窗的消费,铝型材工业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为以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1991年到2002年,铝型材产量连续11年以24.2%的速度增长.2002年达到176万吨,居世界产量的第一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民营企业陆续建成投产,他们当中有广东坚美铝型材有限公司、南海亚洲铝厂有限公司、广东凤铝铝业有限公司、龙口市南山铝材总厂、长沙经阁(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等。

他们同80年代建成的广东兴发创新股份有限公司、台山市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等,是中国铝型材工业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和领军企业。

现在我国有650家左右的铝型材企业.2500台挤压机、600余条表面处理生产线,可以生产20000多种规格300多种颜色的型材,满足最严格的标准要求。

中国铝型材产量逐年递增,2002年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2001年我国原铝锭产量已超过俄罗斯和美国,成为世界原铝锭生产第一大国。

1997年至2001年的年均增速达12%,比其他原铝生产大国高得多(见表1)。

表1 世界五大原铝生产国产量单位:万吨───────────────────────────────────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997-2001年均递增(%)───────────────────────────────────美国 360.3 371.1 375.8 366.8 263.7 270.5 -7.0俄罗斯 290.6 300.6 313.8 342.4 330.2 334.7 3.2中国 217.9 246.3 261.8 282.7 342.7 451.1 556.3 12.0加拿大 232.7 237.4 238.3 237.4 258.3 270.9 2.6澳大利亚 149.4 161.6 170.2 176.4 178.5 183.6 4.6───────────────────────────────────2002年中国铝锭进口53万吨,出口75万吨,净出口22万吨。

这种可喜的变化,为我国铝型材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中国的铝加工业也同步高速发展,1991年至2000年的铝材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7.6%,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增速(见表2)。

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的铝材产量分别为234.1万吨、298.8万吨和363.0万吨。

表2 1991-2000年世界主要铝材生产国产量单位:万吨───────────────────────────────────国别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美国 519.3 551.6 640.1 652.5 700.3 693.5日本 256.5 245.2 236.9 257.9 264.2 270.7中国 50.5 65.7 77.3 85.5 174.2 162.0德国 131.9 137.0 128.4 140.7 149.7 148.3意大利 78.5 82.6 80.4 88.6 92.4 87.3法国 72.6 73.2 67.3 73.7 74.0 68.7──────────────────────────────────────────────────────────────────────国别 1997 1998 1999 2000 年均增长(%)───────────────────────────────────美国 734.6 673.1 274.4 706.6 3.5日本 278.6 254.8 257.2 266.9 0.4中国 176.1 147.2 176.6 217.2 17.6德国 180.9 181.7 186.4 201.0 4.8意大利 93.6 95.9 100.8 105.8 3.4法国 74.1 75.0 77.4 75.8 0.5───────────────────────────────────中国铝加工材产量分品种而言,增速最高的是箔材,其次是型材(见表3)。

表3 中国铝材各品种的产量单位:万吨───────────────────────────────────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总量 50.0 65.7 77.3 85.5 174.2 162.0其中:板带 19.9 20.3 19.2 17.6 33.9 35.7箔 1.5 2.0 2.2 2.7 9.1 13.4型 16.4 19.3 22.7 25.3 91.4 82.8管 1.3 1.1 1.15 1.10 4.0 2.9──────────────────────────────────────────────────────────────────────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年均递增(%)───────────────────────────────────总量 176.1 147.1 176.6 217.1 234.1 298.8 363.0 17.6其中:板带 43.0 26.8 29.5 34.2 52.2 60.9 10.4箔 14.5 15.7 12.2 17.5 25.0 28.0 30.5型 89.0 38.7 46.2 57.7 106.7 176.0 24.3管 3.0 1.5 1.4 1.3 1.8 4.4 8.0───────────────────────────────────表4 我国近年来铝型材的进出口量单位:万吨───────────────────────────────────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进口量 9.4 6.3 7.8 6.6出口量 6.4 6.9 10.3 15.5净出口量 -3.0 0.6 2.5 8.9───────────────────────────────────第三,2001年中国已成为铝型材净出口国,2002年铝型材产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我国仍是铝加工材总量的净进口国,特别是高精板带进口量居高不下。

但铝型材是例外,进入21世纪后,铝型材净出口量连年大幅递增。

2001年净出口6000吨,2002年达2.5万吨,2003年达8.9万吨。

2002年比2001年增长300%,2003年比2002年增长260%。

这是我国铝型材工业大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铝型材生产总体装备水平和实力达到当代国际水平我国铝型材生产总体装备水平和实力已完全达到当代国际水平。

作为型材生产的主体设备,2001年“西南铝”的8000吨水压机改成油压机,可挤压外接圆500mm、最长达26.5m的型材;同年山东丛林集团投产了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万吨双动油压机,它是世界同类设备中最大的,标志我国挤压机设计制造能力已达到世界水平,它可挤压外接圆600mm,最长达60m的型材。

此外,丛林集团还从日本宇部兴产公司引进了一台8000吨单动油压机,吉林麦达斯按德国西马克公司的图纸由国内制造的一台7500吨油压机,天津柯鲁斯集团从意大利引进的一台5500吨油压机,尤其是2002年西北铝加工厂从德国引进的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4500吨反向挤压机,填补了国内空白。

另外,辽阳“忠旺”在建12500吨的油压机生产线,广东“兴发”、广东“凤铝”、台山“金桥”、长沙“经阁”等公司都有建设大吨位挤压机的安排。

这将大大扩大这些企业的规模,加强中国铝型材出口的能力和竞争力。

铝型材表面处理曾经制约了我国铝型材的应用和出口能力。

但通过引进和消化,中国已能生产300多种颜色的铝型材,拥有世界上铝型材表面处理的各种技术。

中国的铝型材表面处理生产线发展很快,据不完全统计,到2002年底已有609条,其中进口或关键部份引进的175条(详见表5)。

表5 中国现有表面处理生产线───────────────────────────────────阳极氧化粉末喷涂电泳涂漆氟碳喷涂木纹处理其他合计───────────────────────────────────总条数 379 88 91 22 13 16 609其中进口 59 58 31 12 10 5 175───────────────────────────────────这些表面处理生产线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广东“坚美”2000年从日本引进的产能3万吨的亚洲最大的立式电泳线,浙江“栋梁”从意大利引进的彩色电泳线,广西“南南”引进的卧式喷涂的“粉中粉”技术,广东“兴发”2002年从意大利引进的立式氟碳及高速换色的彩色粉末喷涂线,广东“凤铝”引进的产能4万吨的电泳线,广东“银鹰”引进的立式二次喷涂“粉中粉”技术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了中国铝型材生产的品种多样性及出口竞争力。

2000年实施的铝合金建筑型材国家标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组建了自己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并拥有多项专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