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

合集下载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人教版必修)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材分析】本节的第一部分内容继续强调某个物理量与它的变化量的关系,意在对该部分知识温故与拓展,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已经有了速度的初步概念,但这种概念比较肤浅,也不准确。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可以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极限的思想不需要主动启发学生去思考,在讲授中的潜移默化会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阅读“说一说”栏目的内容,让学生在趣味中体会“单位时间物体运动位移”的含义,能够更多的认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意义。

教科书最后的STS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速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以启示学生思考技术上的提高速度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过程与方法: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2.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速度概念的建立;速度的比值定义法的理解【教学难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基本流程】【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那几个物理概念?(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教师讲解:通常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总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用上述公式求得的速度,往往体现物体在某段时间运动快慢程度的平均效果,是一种比较粗略的描述。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区分速度的快慢,并能够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速度的快慢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引入1. 出示两个物体同时出发,但速度不同的运动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的差异。

2. 提出问题:如何用一个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3. 引导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二:速度的定义1. 定义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三:速度的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例运动图像,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时间。

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速度的计算实践练习。

教学活动四:速度的快慢描述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与速度进行关联,认识到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速度快慢描述的几个关键词,如快、慢、迅速、缓慢等。

教学活动五:运用速度描述运动1. 提供一些具体的运动情景,要求学生用速度的概念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2. 学生根据给定的速度信息,绘制运动图像,并通过速度的快慢描述给予运动一个形象的印象。

教学活动六:综合实践1. 给出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用速度进行描述。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猜测得出物体的速度,将速度与运动情况进行对应。

教学活动七:反思与总结1. 提出问题:速度越快,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2.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速度示例运动图像2. 计算速度的实践题目3. 描述运动快慢的运动图像题目4. 分析运动情况进行速度描述的实践题目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2. 学生的速度计算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docx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 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215教育版教材分析:本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三节内容,它与本章前2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高中学习的“位移”和初中学习的“路程”有本质区别,首先要强调高中的“速度”和初中学过的速度有本质区别,才有利于学生对速度矢量性的理解。

平均速度和瞬间速度的区别,引发学生对过程量和状态量的思考,为学生学习后面内容打下建模能力的基础。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龟兔赛跑的案例开始本节微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2.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速度最初的认识停留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上,并且知道了用比值法这一思想,对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因此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几个过程量和状态量,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引入做好铺垫。

对于“速率与速度”“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等概念的区别,应从实际生活中发掘实例,帮助学生区分这些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其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物理观念:利用童话故事的导入建立物理观念,形成有关速度知识体系的框架;2.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动快慢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科学思维:用对比的方法逐步推敲建立描述物体快慢的统一标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极限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材分析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览众山小
三维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4.初步了解极限的思想方法。

5.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6.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学法指导
速度是用比值定义的,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需要逐步理解。

理解速度的矢量性,这是高中“速度”概念与初中“速度”概念的一个关键区别。

瞬时速度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对此要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瞬时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快慢程度。

从极限的思想考虑,当时间取得足够小时,平均速度就等于瞬时速度了。

明确速度和速率的区别,能区分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关系。

学习本节要以观察,思考为手段,联系实际,通过讨论理清思路,步步深入掌握速度的概念。

高一物理第一章 C 运动快慢的描述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案

高一物理第一章 C 运动快慢的描述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一章C运动快慢的描绘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一、教学任务分析“运动快慢的描绘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是对初中已学速度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并为后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乃至整个力学的学习奠定根底。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位移、时间是是以及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为根底。

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刘翔雅典夺冠确实录像为情境,通过交流讨论,在介绍比值定义物理量方法的根底上,建立速度的概念,导出速度的表达式。

以刘翔在跨栏过程中运动的快慢不同为背景,根据频闪照片中,物体相邻两段位移所用的时间是是相等,但位移的大小不同,建立平均速度的概念,归纳得出平均速度的特点。

根据无限逼近的思想方法,通过DIS实验的探究与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瞬时速度的概念和特点。

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本节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实例分析和DIS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分析、比较、推理和无限逼近等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归纳总结及处理实际问题的才能有所进步。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

理解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3〕知道速率与速度的区别。

〔4〕能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初步解决有关运动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典型事例的研究,感受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

〔2〕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根本方法。

〔3〕在学习瞬时速度的过程中认识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刘翔雅典夺冠的分析评价,激发学生为国拼搏争光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小组讨论,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调节人际交往才能。

〔3〕通过逐步深化的学习,感悟事物的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的建立及其两者的区别教学难点:用无限逼近方法得出瞬时速度的概念。

四、教学资源教学器材:多媒体一套,置有电磁铁的气垫导轨、J0416型大屏幕数字显示器、光电门、宽窄不一的遮光片一套〔自制〕,橡皮泥;瞬时速度测定的研究表格〔每人一张〕,计算器等。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教材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材分析
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

速度就是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率,即
dt v d v =。

中学阶段不能这样定义,本教材仍然定义为:“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即t
x v ∆∆=”。

但在引入的方法上区别于传统教材,不是生硬地说“某时刻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而是渗透变化率的思想,请老师们认真领会。

(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实质上这里讲的是“位置与位置的变化量”,由于开始只讲直线运动的情况,而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置用直线坐标表示,因此变成了“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这个问题上一节已经讲过,这里是重复,以便强化,为下面讲速度打下基础。

(2)速度
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使两物体运动时间相等,看谁的位移大;也可以使二者位移相等,看谁用的时间少。

更一般的方法,是比较二者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的大小,从而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先从学生比较好理解的平均速度入手,再使时间间隔Δt 逐渐缩短,从而过渡到瞬时速度。

这里正是渗透变化率的关键所在。

(4)速度和速率
这个问题学生不难接受。

在这里更一步强调速度的矢量性。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体育运动的速度类型,能够良好地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

2.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能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在正确的区间运动。

3.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协调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运动速度的概念,如何用具体的数据来计算运动速度,如何在运动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技巧。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的物理概念,如何在真实的运动过程中控制速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体育班常进行的运动,例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让学生回忆之前的运动中,哪些是快速运动,哪些是缓慢运动。

2.展示通过运动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并了解如何由数据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3.讲解在展示完运动视频后,对运动速度进行简单的讲解,并通过实际的计算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运动的速度。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然后通过实际的计算演示,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过程。

第二课时1.模拟通过模拟运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技巧,并在运动过程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控制方法。

例如:足球运动中,加速与减速的控制技巧。

2.实践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运动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物理概念的掌握。

例如:在跑步时,通过心率、呼吸、步频等因素,来控制自身的速度。

第三课时1.教学巩固通过运动速度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巩固,再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2.总结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动速度的概念和技巧。

四、教学反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后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是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它与上面两节内容一样,属于运动描述的基础知识。

教材在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表述中,用位移代替了初中的路程,因而使速度概念变成矢量,并且首次用比值法来进行定义。

同时平均速度是从整体角度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综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瞬时速度是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移)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在引出瞬时速度概念时,利用极限的思想进行思维,是学生学习极限思想方法的很好途径,为学生对瞬时速度的理解,做了很好的衔接。

速度、平均速度以及上节位移的概念都是矢量,都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对这些矢量的准确理解是解决后续问题的基础。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刘翔110m跨栏这个案例,开始本堂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

2、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

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实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给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学生了已有的认识,拓展饿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3、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以“刘翔2004雅典夺冠”拉开学习的序幕,然后层层深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实现知识构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一、速度
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

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

常用单位:km/h(或km·h-1)、cm/s(或cm·s-1)。

4.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

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

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8: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
均速度,是否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

所以选项A、B均错。

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

正确选项是C、D。

【例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

全过程的位移s=120m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m/s=2.4m/s
*注意: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过程的总位移与通过全路程所用的总时间
的比值得出。

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2.5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

可见,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