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安徽省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行业也逐渐开始采用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平台,将传统的面对面会诊方式转变为线上远程会诊,极大地方便了医疗资源的分配和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
二、目标和需求分析1.目标:建设一套完善的远程医疗会诊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远程会诊、互动交流和病例共享。
2.需求:-实时视频通话功能:医生和患者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实时视频通话,进行会诊和交流。
-图像和病例共享功能:医生可以将病例图片、病历资料等进行共享,方便其他医生进行远程会诊。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会诊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界面友好易用:设计简洁直观的界面,便于医生和患者的操作。
-平台兼容性:适配多种终端设备,包括电脑、手机、平板等。
1.技术架构:- 前端开发:使用HTML、CSS和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开发适配不同终端的用户界面。
- 后端开发:采用Java等后端开发语言,实现平台的逻辑处理和数据交互等功能。
-数据库: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存储医生和患者的信息、病例数据等。
-服务器和网络架构:搭建稳定的服务器和网络环境,确保平台的高可用性和安全稳定性。
2.功能模块划分:-注册与登录模块:患者和医生可以注册账号并进行登录,以便使用平台的各项功能。
-会诊预约模块:患者可以通过平台预约医生进行会诊,提供预约时间、会诊目的等信息。
-实时视频模块:提供实时视频通话功能,支持医生和患者进行线上会诊和交流。
-图像和病例共享模块:医生可以将病例图片、病历资料等上传至平台进行共享,以便其他医生参考进行会诊。
-管理员后台模块:平台管理员可以对平台进行管理,包括账号管理、权限设置、数据备份等。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模块:确保会诊数据的安全性,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措施防止数据泄露。
四、实施计划1.需求分析和功能规划:梳理各类需求和功能,并根据优先级进行规划。
远程会诊实施计划方案

基层远程医疗会诊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群众看病难问题突出的问题,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中西部和农村地区的远程会诊,并提出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
为充分利用远程会诊提高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卫生部提出了中西部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
建立以省级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基层远程系统和以国家级医院为核心的高端远程会诊系统。
5家县级人民医院开展基层远程会诊。
二.建设原则及目标(一)建设原则顶层设计,统一标准:从全局出发,依照统一设计,推动基层与高端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立足当前,分步实施: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备、人员等资源,根据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需求,分轻重缓急,逐步推进、完善远程会诊系统建设。
技术成熟,互联互通:充分考虑远程会诊发展需要,采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采取开放架构设计,支持互联互通,易于扩展升级。
保障安全,注重实用:信息及系统安全是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远程会诊建设和应用,涉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病人,系统必须方便实用、安全可靠、易于维护。
(二)总体目标建设以人民医院为省级远程会诊中心的的基层远程医疗会诊平台,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视频会议、双向转诊、远程预约、远程专科诊断等功能,促进我省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有效加强我省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
未来实现与部级远程会诊平台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系统架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系统,采用B/S架构,大集中模式,具备可扩展性时机成熟时可在各地区建立地区级平台。
系统由一套软件、一个网站、一个数据中心构成,组网采用10MB/4MB光纤专线组成。
一套软件:按照卫生部技术方案要求设计具体建设方案,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采取招投标方式选择软件开发商进行平台开发。
远程会诊系统解决方案(3篇)

第1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远程会诊系统逐渐成为医疗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实现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实时交流,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本文将针对远程会诊系统的需求、架构、功能、安全及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远程会诊系统的需求分析1.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高端医疗服务。
2. 降低患者就医成本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减少患者异地就医的往返时间和经济成本,降低患者就医负担。
3.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帮助基层医生提高诊疗水平,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 促进医患沟通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实现医患之间的实时沟通,让患者感受到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5. 满足医生个人发展需求远程会诊系统可以帮助医生积累临床经验,提高个人诊疗水平,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二、远程会诊系统架构1. 网络架构远程会诊系统采用分布式网络架构,包括前端用户界面、后端服务层、数据库层和数据存储层。
2. 硬件架构远程会诊系统硬件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配置。
3. 软件架构远程会诊系统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视频会议模块、文件传输模块、电子病历模块、消息推送模块等。
三、远程会诊系统功能1. 视频会议功能远程会诊系统支持高清视频会议,实现医生与患者、医生与医生之间的实时交流。
2. 文件传输功能远程会诊系统支持电子病历、影像资料、检查报告等文件的传输和共享。
3. 电子病历功能远程会诊系统具备电子病历功能,可存储患者基本信息、诊疗记录、用药记录等。
4. 消息推送功能远程会诊系统支持消息推送,医生可实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提高诊疗效率。
5. 知识库功能远程会诊系统具备知识库功能,为医生提供病例库、文献库、药物库等参考资料。
6. 统计分析功能远程会诊系统具备统计分析功能,为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数据、患者满意度等统计信息。
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

一、项目概述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以及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
为充分利用远程会诊提高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按照《关于印发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卫办综函﹝2010)1045号)文件。
根据文件精神,我院将作为部属(管)综合医院与重庆市两家医院建立高端远程会诊系统。
同时作为联合省内14家医院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集团的牵头单位(合作主体医院),还将建设以我院为核心的远程会诊平台。
(一)项目背景随着人口持续增长以及环境的恶化,需要提供医疗服务的病患或亚健康人群数量越来越多。
在某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医疗资源匮乏的医疗机构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在大部分较边远及医疗资源有限的医疗机构中,医疗专家显得如此珍贵稀少。
很多患者不得不长途跋涉前往区域中心较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因此,医疗行业需要向一个新的愿景迈进,即让整个医疗行业的所有成员都能够无缝地连接交互的数据、信息、知识和流程,从而降低成本、提高医疗行业生产率和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远程医疗有助于在医疗行业成员之间建立起协作式的关系,提供安全的、价格低廉的、便于获取的医疗服务。
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医疗卫生系统对远程应用的需求与日剧增。
加快推进各项远程应用,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行业管理体系建立的应用举施;也是实现行业协同、增进知识经验共享,优化配置区域医疗资源、促进行业机构协调发展的基础性应用;还是整体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均等性”,推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总目标的,解决人民群众当前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手段;更是服务模式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健康管理型服务体系建立的主要承载平台。
在国家试点项目的推动与要求下,我院将结合自身特点建设统一的远程会诊平台,以承担国家的试点项目:以部属(管)综合医院与重庆市两家医院为核心的“高端远程会诊系统”;以及以我院为核心的集团医院远程会诊系统。
远程会诊系统方案

2.需求分析:深入调研,明确用户需求,为系统设计提供依据。
3.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结果,设计系统架构、功能和界面。
4.技术选型与开发: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进行系统开发。
5.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全面测试,确保功能完善、性能稳定。
6.部署与上线:将系统部署至生产环境,进行实际运行。
5.实现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服务协同性。
本方案旨在为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一套合法合规、高效便捷的远程会诊系统,推动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3.服务平台:提供远程会诊服务,实现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4.监管平台:对远程会诊服务进行监管,确保合法合规。
四、系统功能
1.患者信息管理:对患者基本信息、病历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存储,便于医生诊断。
2.医生信息管理:对医生资质、专业特长等信息进行管理,便于患者选择合适的医生。
3.会诊预约:患者可在线预约医生,选择会诊时间,系统自动匹配医生空闲时间。
4.实时会诊:通过音视频通讯技术,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实时沟通,提供诊断意见。
5.会诊记录管理:自动生成会诊记录,支持医生查阅、修改和打印。
6.资料共享:实现医疗机构间病历资料、检查报告的共享,提高医疗协同性。
7.监管与统计:对远程会诊服务进行实时监控,提供统计数据,确保合法合规。
六、合法合规性保障
5.实现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提高医疗服务协同性。
本方案旨在为医疗机构和患者提供一套合法合规、高效便捷的远程会诊系统,助力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第2篇
远程会诊系统方案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会诊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本方案旨在构建一套详细、全面、合法合规的远程会诊系统,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分配,满足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
医疗行业远程诊疗系统建设方案

医疗行业远程诊疗系统建设方案第1章项目背景与目标 (4)1.1 远程诊疗系统发展现状 (4)1.2 项目建设目标 (5)1.3 项目建设意义 (5)第2章系统需求分析 (5)2.1 功能需求 (5)2.1.1 患者信息管理 (5)2.1.2 医生信息管理 (6)2.1.3 在线咨询 (6)2.1.4 预约挂号 (6)2.1.5 电子病历 (6)2.1.6 药品信息管理 (6)2.1.7 检查检验预约 (6)2.1.8 收费管理 (6)2.2 非功能需求 (6)2.2.1 功能需求 (6)2.2.2 安全需求 (6)2.2.3 可用性需求 (6)2.2.4 可扩展性需求 (6)2.2.5 兼容性需求 (7)2.3 用户需求分析 (7)2.3.1 患者用户 (7)2.3.2 医生用户 (7)2.3.3 管理员用户 (7)2.4 业务流程分析 (7)2.4.1 患者就诊流程 (7)2.4.2 医生接诊流程 (7)2.4.3 药品管理流程 (7)2.4.4 收费管理流程 (7)第3章系统架构设计 (7)3.1 总体架构 (7)3.1.1 用户层:包括患者、医生、医疗机构和管理人员等,通过各类终端设备(如手机、电脑、平板等)接入系统。
(7)3.1.2 接入层:提供用户身份认证、权限控制、安全审计等功能,保证合法用户安全、便捷地访问系统。
(8)3.1.3 业务层:实现远程诊疗的核心业务功能,包括在线咨询、预约挂号、电子病历、远程会诊、视频诊断等。
(8)3.1.4 数据层:负责存储和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包括用户信息、病历资料、诊疗记录等。
(8)3.1.5 基础设施层:提供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
(8)3.2.1 前端技术:采用HTML5、CSS3、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实现用户界面友好、响应速度快、跨平台兼容。
(8)3.2.2 后端技术:采用Java、Python、.NET等后端开发语言,结合Spring、Django、等开发框架,实现业务逻辑处理、数据存储和接口调用。
远程医疗建设实施方案

远程医疗建设实施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医疗已成为当前医疗行业的热门话题。
远程医疗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医患之间的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影像等服务,为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医疗服务的均等化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建设远程医疗系统成为了医疗机构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旨在提出远程医疗建设的实施方案,以期为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建设目标。
远程医疗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建设远程医疗系统还能够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提高医疗效率,减少患者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最后,远程医疗系统的建设还能够促进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推动医疗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二、建设步骤。
1. 确定建设需求,首先,医疗机构需要明确自身的远程医疗建设需求,包括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影像等服务的需求情况,以及远程医疗系统的规模和功能要求。
2. 选型采购设备,根据建设需求,医疗机构需要进行远程医疗设备的选型和采购工作,确保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符合建设要求。
3. 网络建设和优化,远程医疗系统需要建立稳定、高速的网络环境,以保障远程医疗服务的顺畅进行。
同时,还需要对网络进行优化,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4. 人员培训和管理,医疗机构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远程医疗系统的操作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使用远程医疗设备和系统。
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远程医疗管理机制,保障远程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5. 运行维护和监控,建设完成后,医疗机构需要对远程医疗系统进行定期的运行维护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故障,保障远程医疗服务的正常进行。
三、建设保障。
1. 技术支持,医疗机构在建设远程医疗系统时,需要与设备厂商和技术服务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确保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能够得到及时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2. 法律规范,在建设远程医疗系统时,医疗机构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疗行业标准,保障远程医疗服务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远程会诊智慧医疗系统设计方案

远程会诊智慧医疗系统设计方案设计方案:远程会诊智慧医疗系统一、项目背景在传统的医疗系统中,会诊通常需要医生亲临现场进行诊断和交流,不仅浪费了医生和患者的时间,还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为了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远程会诊智慧医疗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远程会诊,使得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提供诊断和咨询服务,从而解决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问题。
二、系统功能1. 远程视频会诊功能:患者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进行视频呼叫,医生可以进行远程诊断和提供治疗建议。
2. 电子病历管理功能:医生可以在线查看患者的电子病历,包括病历资料、照片、实验室结果等,减少了纸质病历的使用和传输。
3. 报告解读功能:当患者进行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后,系统可以自动解读报告并提供相应的建议,降低了医生的工作量。
4. 医学知识库功能:系统收集医学文献和临床指南,提供给医生参考,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5. 快速咨询功能:患者可以通过系统向医生咨询问题,医生可以根据问题类型进行快速回复。
6. 随访提醒功能: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就诊情况进行随访提醒,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
三、系统架构1. 前端界面:患者和医生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访问系统,进行远程会诊和其他操作。
2. 服务端:负责接收和处理患者的请求,包括视频呼叫、病历查看等功能,还负责管理医生的信息和权限。
3. 数据库:存储患者的病历信息、医生的信息、医学文献等数据。
4. 云服务器:承载系统的运行和存储,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五、系统流程1. 患者注册:患者通过系统进行注册,并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和病历资料。
2. 医生认证:医生提交相关资质证明,通过系统认证后才能提供会诊服务。
3. 预约会诊:患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系统中预约会诊时间,并上传相应的病历资料。
4. 视频会诊:在预约时间,患者和医生通过系统进行视频会诊。
医生可以查看患者的病历信息,进行远程诊断和提供治疗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安徽省远程会诊系统 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目录
1概述1 1.1项目背景1 1.2项目建设目标1 1.2.1总体目标1 1.2.22011年目标2 1.3项目建设内容2 1.4项目建设工期4 1.5项目建设依据4 1.5.1国家与行业标准4 1.5.2技术标准与规范4
2项目建设原则5 3项目建设需求6 3.1系统业务需求6 3.1.1远程医疗业务需求分析6 3.1.1.1大型综合医院7 3.1.1.2基层医院7 3.1.1.3政府部门8 3.1.2远程医疗管理需求分析8
3.2系统数据需求9 3.3系统功能需求9 3.4系统性能需求10 3.5系统安全需求10 4项目建设总体规划11 4.1系统总体框架11 4.2系统业务框架12 4.3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方案12 4.3.1业务管理流程规范13 4.3.2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制度13 4.4数据采集方案设计13 4.5基础硬件设施设计15 4.5.1网络及硬件设计15 4.5.1.1网络架构设计15 4.5.1.2数据中心设计16 4.5.2安全保障体系规划16 4.5.2.1物理安全16 4.5.2.2网络安全17 4.5.2.3系统安全17 4.5.2.4数据安全18 4.5.3应用安全18 4.5.4安全管理制度18 4.6远程医疗系统软件功能设计19 4.6.1远程应用集成平台19 4.6.2远程医疗管理中心20 4.6.2.1申请管理20 4.6.2.2财务管理20 4.6.2.3专家管理20 4.6.2.4统计分析20 4.6.3基层远程医疗服务中心21 4.6.3.1远程会诊系统21 4.6.3.2远程诊断系统22 4.6.3.3远程预约及双向转诊28 4.6.4高端远程医疗服务中心31 4.6.4.1病理远程诊断31 4.6.4.2远程监护32 4.6.4.3远程手术指导33 4.6.5远程医疗培训中心(含远程数字资源共享)33 4.6.6远程医疗申请工作站34 4.6.7远程医疗服务工作站34 4.6.8远程医疗培训工作站35 4.7会诊场地装修36 4.7.1房间条件36 4.7.2室内装修36 4.7.3室内布局36 4.8安全建设方案37 4.8.1物理安全37 4.8.2网络安全37 4.8.3系统安全37 4.8.4数据安全38 4.8.5应用安全38 4.8.6安全管理制度39 5项目本期设计方案40 5.1本期系统架构40 5.2本期应用功能42 6本期项目实施进度43 6.1项目建设周期43 6.2进度计划安排43 7实施保障44 7.1项目领导小组44 7.2运行维护机构44 8本期项目经费45 9技术参数46 9.1 基层远程会诊系统软件46 1.远程会诊管理子系统46 2.病历资料采集子系统47 3.远程专科诊断子系统48 4.视频会议子系统48 5.远程教育子系统49 6.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子系统50 7.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子系统50 9.2基层远程会诊系统硬件51 1 概述 1.1 项目背景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以及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为充分利用远程会诊提高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按照《财政部、卫生部关于下达2010年医改补助资金的通知》(财社〔2010〕270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卫办综函〔2010〕1046号)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依据上述文件精神,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省“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与框架》,其中明确提出作为2011年安徽省卫生信息化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确定安徽省立医院和绩溪县、定远县、砀山县、临泉县、岳西县医院为安徽省基层远程会诊系统项目建设单位,建设以安徽省立医院医院为依托,连接绩溪县、定远县、砀山县、临泉县、岳西县医院的安徽省远程会诊系统。
1.2 项目建设目标
1.2.1 总体目标 安徽省远程会诊项目拟构建依托省级区域医疗卫生平台,以安徽省省属三甲医院为主体的远程会诊系统,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专科诊断、远程监护、 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视频会议、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双向转诊、远程预约等功能,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服务均等化,有效加强安徽省边远地区基层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题。 未来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安徽省省级远程会诊平台,连接部级远程会诊平台,形成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会诊平台。
1.2.2 2011年目标 依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及安徽省“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与框架》,2011年建设依托省级区域医疗卫生平台,以安徽省立医院为依托,连接绩溪县、定远县、砀山县、临泉县、岳西县5家县级医院的基层远程会诊系统,部署相应的病历资料采集、视频实时传输、会诊资料管理等软硬件设备,开展远程医学工作,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监护、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远程诊断、远程教育、视频会议和医学科技资料远程查询等功能,开展影像、心电的远程诊断,并依托公共通信网络建立满足远程医学基础业务的远程医学专用网络。
1.3 项目建设内容
安徽省远程医疗标准规范建设 制订安徽省远程医疗相关标准规范、运营管理规章制度,提出有关远程会诊各方权利义务分担、医疗责任认定、患者隐私保护、长效运行机制建立等方面的制度规范。从规范和制度纬度保证安徽省远程医疗系统的顺畅运营和相关远程医疗业务的顺利开展。 远程医疗数据中心建设 本期项目数据中心设在安徽省立医院,未来与安徽省远程医疗平台连接。 基于公网的专用网络建设 建设基于公网的专用网络,其中安徽省省立医院网络接入带宽不低于独享10M(建议使用数字专线),需要至少2个公网固定IP地址;5家县级医院建设基于公网的独享4M专用网络(建议使用数字专线),需要1个公网固定IP地址,同时建议与归属的省级医院选择同一网络运营商,并要求该运营商提供QoS,保证网络稳定性(减少抖动和丢包)。 远程会诊软件系统建设 在数据中心部署相应的远程医疗软件系统,支撑安徽省省立医院与5家县级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视频会议、双向转诊、远程预约及影像、心电的远程诊断业务的开展。 远程医疗管理中心建设 由安徽省卫生厅牵头,组建安徽省远程医疗系统管理中心,负责远程医疗系统的日常运营,保障远程医疗业务顺利开展;同时负责远程培训内容、远程数字资源共享内容的选定。 专家库建设 由安徽省卫生厅牵头,在安徽省范围内选定相关专业专家(现阶段以安徽省立医院专家为主),建立安徽省远程医疗专家库,为基层医院提供远程会诊服务。 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建设 现阶段,在安徽省省立医院选择合适的场地,按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进行装修,建成远程服务中心,并部署相应的远程会诊服务工作站,完成对省内5家县医院的远程医疗业务支持。未来,可以以省立医院模式为蓝本,在接入远程医疗系统的安徽省内其他省属三级甲等医院建立远程服务中心。 基层医院远程医疗中心建设 在选定的5家县医院选择合适的场地,按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进行装修,建成基层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与安徽省立医院之间开展相关远程医疗业务。 与安徽省/市级区域医疗卫生平台集成建设 安徽省/市级医疗卫生平台试点部署完成后,安徽省远程医疗系统通过集成方式与其进行连接,使远程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相关信息可以进入安徽省/市级医疗卫生平台共享,使得患者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信息更加全面;同时在安徽省/市级医疗卫生平台内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也可以在远程医疗过程中作为患者重要资料,帮助专家进行会诊。 适时开展与部署医院的高端远程会诊建设 待条件成熟后,可适时开展安徽省属三级甲等医院与卫生部部所属医院的高端远程会诊业务,在基层远程会诊内容上增加病理会诊和远程手术指导。
1.4 项目建设工期 依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的 通知》及《安徽省“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与框架》,本项目应在2011年7月前完成基层远程医疗系统试点建设。 基层远程医疗系统试点完成后,视效果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安徽省其他省属三级甲等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其他希望开展远程医疗的基层医院远程医疗中心的建设,并把其纳入到安徽省远程医疗系统服务范围。
1.5 项目建设依据
1.5.1 国家与行业标准 卫生部《关于加强远程医疗会诊管理的通知》; 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 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肿瘤病理远程会诊及质控网络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 卫生部《2010年远程医疗项目技术方案框架》; 安徽省卫生厅《安徽省“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与框架》;
1.5.2 技术标准与规范
IHE医用信息系统集成标准 DICOM3.0(医学影像专用接口) HL7(医疗信息接口通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