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 6.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 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讲述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各地的自然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地自然特征,掌握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各地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农业生产建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农业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资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好课堂练习题和小组讨论题目。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地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地形、气候、水源等。
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这些自然特征如何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
如:某地区拟发展某种农业,请分析该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否适宜发展该农业。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6.1《自然特征与农业》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农业区的自然特征,掌握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农业生产条件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我国各地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掌握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难点: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的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生产情况。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主要农业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自然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主要介绍了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本节内容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如气候、地形、土壤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的发展。
教材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掌握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并能运用这些原则分析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农业概念较为模糊,对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掌握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学会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农业发展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2.难点:如何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农业发展建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例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实例,使学生了解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农业发展的实例资料,如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点。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进行教学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2.呈现(10分钟)呈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农业发展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布局的影响,掌握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农业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农业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地理观念。
此外,学生需要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掌握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培养学生从实际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理解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业发展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的分布规律和地理意义。
2.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地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和实例材料,制作PPT。
2.安排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主题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农业的分布规律吗?为什么不同地区农业发展有所不同?2.呈现(10分钟)展示PPT,呈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1 《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本节内容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将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相结合进行分析,尚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技术等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具体影响。
2.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案例资料,如水稻、苹果、茶叶等作物的种植条件。
2.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准备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各地农业生产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农业的多样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各地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从而引出本节内容——自然特征与农业。
2.呈现(15分钟)展示水稻、苹果、茶叶等作物的种植条件,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这些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八年级地理下册 6_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填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山脉:A ;B ;E ; 地形区 C ,有“ ” 之称; D ;L 和F 又常被称“ ” ,F 地 形其特点是 ;濒临海洋 G ;H 。 (2)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 L B 物以 有 、 、 、 、 ,粮食作 为主,经济作物 。
合作 探究 展示 达标
一、问题引导
自学探究
讲解,组织、引导 学生
讨论完 成学案 独立完
培养学生结合课本的 自学能力, 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 我,提高学生的口头
二、当堂训练
巡视 成
表达能力与抽象、概 括能力。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自然特征 1.位置、范围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总结 拓展 3.温带季风气候 4、“黑土地”和“黄土地”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农业发展的条件 2、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3、华北平原的春旱 评价学生,补充完 系统知识 善
C:降水偏少 ( )
4 .下列属于北方地区气候类型的是
A
B
C
D
5. 为缓解华北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大开采地下水 B 跨流域调水措施 C 兴建水库 ) C.台风
)
D 海水淡化技术的广泛应用
6 .华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地震 7.读图完成。 B.滑坡和泥石流
D.干旱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 2 0°C 以上,夏季 毫米,属于 季。 区。
,主要集中于
2、 阅读课本 P12 图 6.8, 探究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1)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 月)的气温变化 特点。 和降水
(2)华北平原春季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华北平原的人们该如何应对春旱?
(三)我的收获(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

自然特征与农业1. 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并进行评价。
2.运用地形图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4.举例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
2.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 教学用具教师:教学课件、导学案学生:1.各小组整理本课资料,为讲解做准备。
2.导学案的基础部分填写。
4. 教学过程【导入】创设情境:教师活动:①播放《北国风光》风景视频。
②组织学生在情境中板书本课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①学生们感受北方地区的风景壮阔。
在朗诵诗词《北国风光》中学生感受北国风光的壮美。
②第一小组书写本节课知识脉络。
(点评:由学生初读教材、先写板书是一个创新,能让学生对课本的阅读更仔细些。
)【活动】小组展示讲解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并进行评价教师活动: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倾听学生讲解,作必要纠正。
学生活动:第二小组为大家讲解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到白板上画出北方地区范围,画出区域、标注分界山脉、河流等。
如未完成可由组内同学补充。
教师活动: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学生活动:主要从位置对气温、降水和运输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进行评价。
拓展教师活动:出示中国政区地图拼图。
学生活动: 第三小组学生用白板拼哪些省级行政区在北方地区,如未完成可由其他学生补充。
(点评: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出比指图说出效果更好,对相对位置和界限的印象会更深刻。
)【活动】小组讲解北方地区地形学生活动:第四小组学生讲解、标注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互评,教师辅助点评。
(点评:学生互评,能使学生精力更集中,同时思考更深入。
)【活动】小组讲解北方地区气候教师活动: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图6.5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三个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6.1自然特征与农业》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发展情况。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际案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我国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情况对他们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的内容。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气候等,认识南方地区的主要农业部门及其分布,理解自然特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农业在不同自然特征下的布局和调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的农业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案例:收集南方地区的农业案例,用于案例分析。
3.教学道具:准备与南方地区自然特征相关的道具,如地形模型、气候图等。
4.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黄土地”和“黑土地”的区域差异。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3.了解华北平原的重要性以及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确我国北方地区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特征。
2.了解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地理科目的情感。
2.鼓励学生使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方式学习地理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黑土地”和“黄土地”的自然特征。
2.掌握北方地区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教学难点
1.理解导致华北平原春旱的原因。
2.能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各主要地形区及其自然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
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沁园春雪》。
这首词描述的是北国雪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笔下的“北国”吧。
二、新课讲授
(一)黑土地黄土地
1.北方地区的范围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北方地区的地形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面积广阔
西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3.北方地区的气候
温度带: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暖温带和中温带
气候:北方地区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夏季炎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400—8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干湿区:北方地区属于半湿润区
4.黑土地
东北平原地区在冷湿的环境下,植物不易分解,形成了肥沃的黑色土壤。
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地”
5.黄土地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
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华北平原由黄河和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而成
(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不足: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
2.北方地区主要的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
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3.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和解决措施
制约因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解决措施: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可以跨流域调水;时间上的不均匀可以修建水库;从长远看应该发展节水农业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三个重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知道了“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由来,并通过读图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