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doc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亚欧大陆名词解释:太平洋西缘岛弧一海沟系、挪威峡湾、温带海洋性气候、北大西洋暖流、地中海气候问答题:1、第四纪冰川作用对亚欧大陆地理环境的影响亚欧大陆演化的基本特点2、比较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特征3、比较阿拉伯台地、德干高原、中印半岛中部高原的地形特征4、说明欧洲地中海对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作用。

5、亚欧大陆西部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什么?6、亚欧大陆东部有典型的季风气候,为什么?7、说明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的影响。

8、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9、比较印度半岛热带季风和中南半岛热带季风的差异性。

10v亚欧大陆河网的基本特征。

(部分代表性河流水文特征: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恒河)二、非洲名词解释:东非大裂谷、萨王纳问答题:1v非洲位置和轮廓特点及其地理意义2. 非洲自然环境的独特性3. 非洲热带雨林与马来群岛雨林的比较非洲萨王纳带的内部分异及其变化规律5. 非洲撒哈拉荒漠的自然特征三、南、北美洲名词解释:西印度群岛、北美五大湖、秘鲁寒流、潘帕斯问答题:1、南、北美洲地形特点的异同2、南、北美洲地形对气候有什么影响3、落基山和阿巴拉契亚山地在构造及地形上有何不同?4、密西西比河、五大湖各有什么水文特征?5、非洲和南美洲大部分都位于热带,为何非洲炎热干燥,而南美洲温暖湿润?6、从地形和气候条件分析亚马孙河为什么是世界最大水系?7、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为什么最大最典型?8、南美洲地理环境怎样体现了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结构?9、南美洲的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有何独特型?大洋洲名词解释:大堡礁、大自流盆地问答题:1v大洋洲范围和组成2、为什么说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具有古老性和独特型?3、澳大利亚动植物有哪些古老的特有种?为什么?4、澳大利亚自然环境为什么具有半环状结构?。

世界地理1

世界地理1

气候类型
读某地的降水和气温月份分配图,判断气候类型。
世界地形: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地形剖面图)
w
太平洋
安 第 斯 山 亚马孙 平原
刚果 东非 盆地 高原
E
大西洋
印度洋
墨西哥 高原
W
大西洋
撒哈拉 大沙漠
中南 半岛
E
太平洋
太平洋
W
安 第 斯 山
拉普拉 塔平原
南非 马达加 高原 斯加岛
大 分 水 岭
S
( 1 ) 图 中 A 沙 漠 形 成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① ② 。 (2)图中A是 沙漠,B是 平原,C是 高 原。 (3)南回归线以南B平原西部的气候类型为 。主 要成因是: 阻挡了 风,使这一地区受 影 响较小。
读沿东经89°线的地势剖面图,完成下列要求:
(1) 图中A是 盆地,B是 盆地,C是 (2) D为 高原南部的 江。 (3) E是 洋边缘的 湾。 (4) 盆地C的经济发展资源优势是 (5) D河地带 资源丰富。
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全国Ⅰ)
⑴Rl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____,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6分) ⑵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____。(3分)
⑶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6分)
⑷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 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9分) ⑸大量引Rl、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6分) ⑹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6分)
鄂毕河
额尔齐斯河
图12-4
图12-5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七大洲和四大洋
①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称为地表,即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的总面 积有5.1*10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49*108亿平方千米,约占总面 积的29%;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约占71%。因此,海陆面积之比大 约是7:3。
②地球表面陆地按照面积大小的不同,大体分为大陆和岛屿。面积 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小且散布的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 称为岛屿。大陆和岛屿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 陆(面积763×104km2)作为最小的大陆,把格陵兰岛(面积 217.5×104km2)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岛屿。
(2)非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以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在温带和亚热带均可 以分出西岸型、内陆型和东岸型不同的气候型,从而使气候带和气候结 构在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基础上,又叠加了非纬向地带性的差异。
(3)垂直地带性 有一定高度的山地或高原,其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垂直地带性的 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 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当然这是有一定 限度的,即所谓最大降水带,过此带后降水反倒减少。 沙漠化和荒漠化区别 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引起
5、全球气候的分布
(一)陆地低纬度气候
低伟度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的控制,全年高温,月平均
气温最低也在15℃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
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
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
第五章 1、主要种族
答:通常种族划分为三种,即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 ①黑种人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在非洲大陆上,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 洲。 ②黄种人分布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黄种人的数量是最多的,分 布的密度也是最大的。黄种人最重要的迁移是往美洲的迁移,迁移是沿 着白令海峡和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 ③白种人分布最广泛,欧洲和美洲是白种人的集中分布地区,但欧洲是 他们的源地。白种人的迁移是 “地理大发现”、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和 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半径约为 6378 千米,极半径约为 6357 千米,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二)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地轴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点叫南极。

(三)经线和纬线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叫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纬线是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赤道是最长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纬线逐渐缩短。

(四)经度和纬度经度是人们为了区分经线而给经线标注的度数。

本初子午线(0°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W”表示。

纬度是人们为了区分纬线而给纬线标注的度数。

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五)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三要素是指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方向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向法。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

二、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一)海陆分布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

(二)七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是地球上的七大洲。

其中亚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是地球上的四大洋。

其中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

(四)海陆变迁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等。

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一、地球的基本知识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它的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地球表面分为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重要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周期约为 24 小时;地球公转则形成了四季更替,周期约为 365 天。

二、各大洲的地理特征1、亚洲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亚洲气候类型丰富,季风气候显著。

亚洲的河流众多,如长江、黄河、湄公河等。

2、欧洲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山脉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欧洲气候温和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较为典型。

欧洲的河流流量稳定,航运价值高,如莱茵河、多瑙河等。

3、非洲非洲被称为“高原大陆”,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非洲气候炎热,以热带气候为主,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4、北美洲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脉,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

北美洲气候类型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

5、南美洲南美洲西部是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

南美洲气候温暖湿润,热带雨林气候面积广阔。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6、大洋洲大洋洲主要由澳大利亚大陆和众多岛屿组成。

澳大利亚大陆地形分为东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

大洋洲气候多样,以热带气候为主。

7、南极洲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洲,大部分地区被厚厚的冰层覆盖,有“冰雪高原”之称。

三、各大洋的地理特征1、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深、岛屿最多的大洋。

它的周围多火山、地震。

2、大西洋大西洋呈“S”形,航运发达。

3、印度洋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北部为季风洋流。

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自然地理期末复习第四章1.水循环的概念、环节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贮水库水体之间的水分不断地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运动过程。

整个水分循环过程包括了蒸发、降水、径流3个阶段和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5个环节。

2.水循环模式、意义(简答)水分循环的模式:海洋水分的内循环、海陆间的循环、陆地水分的内循环。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⑴首先使各水体的水分得到交换和更新。

⑵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

⑶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

⑷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等。

⑸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作用。

3.洋流的概念、分类、影响洋流概念:部分海洋水体顺一定方向大规模的规则运动称为洋流。

①按水温分类:可分为暖流(红色表示)和寒流(蓝色表示)。

②按成因分类:可分为风海流、地转流、补偿流、密度流等。

洋流影响:①对高低纬之间热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平衡,有重大的影响。

②影响流经沿岸地区的气候,如寒流影响区降水较少,气候变化剧烈,多成沙漠景观,暖流影响区降水较多,气候温和等。

③洋流影响流经地区的生物分布和渔业、污染物质的扩散和净化等。

4.平均海平面的综合指标意义其一在于它是洋盆容积与海洋水量的函数;其二在于海洋平面是地球表层系统中,大气与海洋水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界面与基面,陆地地貌发育的基面;其三在于它是地球形状的显示(大地水准面)。

5.海洋资源的概念、类型、综合利用以及产生的问题海洋资源: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

海洋资源利用类型⑴海水化学资源:如水、食盐、镁、重水、钾、溴、铀等;⑵海底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砂矿(贵金属、宝石、铁、锡砂等)煤、铜、锰结核、镍、钴等;⑶海洋动力资源:各种能源资源的利用及海洋运输;⑷海洋生物资源:鱼类、甲壳类、海参类、水母类等⑸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游憩、科学实验等场所开发。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共12页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资料共12页

1.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离散型、汇聚型、平错型)2.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3.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纬向地带性差异是由太阳热力因素造成的,即地球是一个运动中的椭球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缘故4.边缘海:是一边以大陆为界,另一边以半岛或岛屿为界,与大洋分隔开的海。

特点是与海洋水交换比较自由。

其中靠近大陆一侧较近海域受大陆影响大,沉积物丰富,水文状况随季节变化明显,而靠近大洋一侧的海域受大洋影响较大,水文状况相对比较稳定。

如我国的东海和南海。

5.风海流:风对海面的摩擦作用产生的洋流。

6.海洋:是指地球表面广阔而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

海洋的面积约3.6×108 km2,占地球总面积的71%。

包括大洋和海。

大洋是海洋的主体,且远离大陆。

海是靠近大陆、或受大陆包围,位于大洋边缘的水域,据其海陆相关位置,可分为边缘海、陆间海和内陆海7.非纬向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呈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的特性。

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和洋流等都属于非地带性因素,由这些因素所导致的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的经向地带性或区域性分布,都是非地带性的具体表现。

8.洋流:亦称海流,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9..陆间海:是介于大陆之间的海,深度较大,有海峡与外海或大洋相通。

陆间海地区一般地壳活动活跃,海底地形复杂,多火山,地震。

如亚欧大陆与非洲大陆之间的地中海,南、北美洲大陆之间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等。

10.沙漠化:沙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是土地生物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和地表类似沙漠景观的出现”。

11.厄尔尼诺,拉尼娜厄尔尼诺是指一种东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异常变化的极端情况,使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异常的一种信号。

世界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自然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总1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一.亚欧大陆名词解释:太平洋西缘岛弧-海沟系海沟和岛弧分布在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多,尤以西太平洋最发育。

岛弧和海沟构成岛弧—海沟系,是地壳不稳定区域。

挪威峡湾在挪威语中,峡湾的意思是深入内陆的海湾。

挪威北海的海岸线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咬噬着内陆,形成了峡湾。

挪威峡湾的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常湿的气候。

分布在纬度40到60--65°之间的大陆西岸。

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多达2500mm以上。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内陆与东岸地区。

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南非及澳大利亚的问答题:1.第四纪冰川作用对亚欧大陆地理环境的影响。

亚欧大陆演化的基本特点影响1、对地貌的影响:冰川对于它所覆盖地区的地形起着很大的改造作用。

在距冰川中心较近的地区以侵蚀作用占优势,形成峡湾、槽谷、羊背石等冰蚀地貌,距冰川中心较远的地区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在那些地方散布着终碛丘、鼓丘、蛇形丘、冰碛阜等冰碛-冰水地貌。

北欧以冰蚀地貌为主,也有冰碛-冰水地貌,东欧和中欧基本上是冰碛-冰水地貌。

河流改变流向,河湖串联;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

2、海面升降3、海陆变迁4、海岸阶地5、对生物分布的影响6、对动植物的灭绝演变特点欧洲大陆的形成是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陆块结合、分离的漫长过程,伴随多次地壳构造运动,古陆块外围相继形成加里东、海西、乌拉尔、阿尔卑斯等褶皱带,逐步地奠定了大陆的构造基础。

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形成全球最大的陆块——亚欧大陆。

在地质构造上亚欧大陆原来并不是一个整体构造的陆块。

早在二叠纪乌拉尔洋的最终闭合使俄罗斯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镶接,其间形成南北走向的乌拉尔褶皱带,从此欧亚大陆连为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自然地理复习题一.亚欧大陆名词解释:太平洋西缘岛弧一海沟系海沟和岛弧分布在各大洋中,以太平洋最多,尤以西太平洋最发育。

岛弧和海沟构成岛弧一海沟系,是地壳不稳定区域。

挪威峡湾在挪威语中,峡湾的意思是深入陆的海湾。

挪威的海岸线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咬噬着陆,形成了峡湾。

挪威峡湾的规模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全年温和常湿的气候。

分布在纬度40到60-- 65°之间的大陆西岸。

这类气候全年在盛行西风影响下,气旋频繁过境,年降雨量500-700mm在地形有利地区多达2500mm以上。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最暖月又低于22C,年较差远小于同纬度的陆与东岸地区。

属于这一气候的有西北欧、加拿大太平洋沿岸、智利南部、南非及澳大利亚的东南一小部分。

北大西洋暖流又名北大西洋西风漂流。

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暖流,系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

源于纽芬兰浅滩外缘,在50° N 20°W附近分成三支:干支经挪威海进入北冰洋,南支沿比斯开湾、伊比利亚半岛外缘南下,北支向西北流到冰岛以南。

北大西洋暖流的流量随墨西哥湾暖流的强度变化而变化。

该暖流对西欧与北欧气候有明显增温增湿作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温带的一种气候类型。

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海最为典型的原因是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是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在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中海水温相比陆地低从而形成高压,加大了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势力,冬季地中海的水温又相对较高,形成低压,吸引西风,又使西风的势力大大加强.问答题:1.第四纪冰川作用对亚欧大陆地理环境的影响。

亚欧大陆演化的基本特点影响1、对地貌的影响:冰川对于它所覆盖地区的地形起着很大的改造作用。

在距冰川中心较近的地区以侵蚀作用占优势,形成峡湾、槽谷、羊背石等冰蚀地貌,距冰川中心较远的地区则以堆积作用为主,在那些地方散布着终磧丘、鼓丘、蛇形丘、冰磧阜等冰磧-冰水地貌。

北欧以冰蚀地貌为主,也有冰磧-冰水地貌,东欧和中欧基本上是冰磧-冰水地貌。

河流改变流向,河湖串联;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

2、海面升降3、海陆变迁4、海岸阶地5、对生物分布的影响6、对动植物的灭绝演变特点欧洲大陆的形成是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通过不同地质时期与相邻陆块结合、分离的漫长过程,伴随多次地壳构造运动,古陆块外围相继形成加里东、海西、乌拉尔、阿尔卑斯等褶皱带,逐步地奠定了大陆的构造基础。

亚洲和欧洲陆地相连,形成全球最大的陆块---- 亚欧大陆。

在地质构造上亚欧大陆原来并不是一个整体构造的陆块。

早在二叠纪乌拉尔洋的最终闭合使俄罗斯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镶接,其间形成南北走向的乌拉尔褶皱带,从此欧亚大陆连为一体。

(演变特点这个的答案不确定)2.比较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地形特征西西贝利亚平原: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低平,切割微弱,沼泽广布。

北部沿海:海成阶状平原,有沙丘。

70°- 57 ° N:冰磧平原,波状起伏。

57 ° N以南:冰水-水流沉积平原,广阔平坦,沼泽化,河流切割较破碎。

最南部:侵蚀-堆积平原,丘地及丘陵。

东欧平原:又称“俄罗斯平原”,前寒武纪褶皱基底,地形波状起伏北半部冰川地貌发育,南半部侵蚀地貌为主,里海低地干燥侵蚀微弱3.比较阿拉伯台地、德干高原、中印半岛中部高原的地形特征阿拉伯台地:本台地是一个古老地块。

寒武纪以来,这里几乎没有受到褶皱变动,因此在古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都能保持平整,仅具有近于水平的单斜构造。

边缘部分多陡峭的断崖。

德干高原:本高原为印度半岛的主体,也是一古老地块,久经侵蚀,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600m西高止山构成高原西部边缘,海拔约有1000- 1500m 东高止山构成高原东部边缘,高度约有500—600m中印度半岛中部高原:高原海拔约1500m高原上岩溶地貌发育,同时由于它距第三纪褶皱带很近,多受断层作用影响高原被南北纵行河流切割为几部分,在湄公河以东与红河之间为老挝高原,平均高度1200m湄公河与萨尔温江之高原,由于接近新褶皱山地,在新地质年代有隆起,萨尔温江深蚀下切,造成深约1000m 的大纵谷。

4.说明欧洲地中海对地中海气候形成的作用。

由于地中海面积相当大,冬季时海面上的气温比周围陆面上的气温高,结果导致在本区低空形成一个局部性低压。

它一面对大西洋的极锋气旋具有摄引作用,同时也促使性质不同的气团在此相遇形成锋面(地中海锋),因此地中海地区的冬季以温和多雨为其特征。

同时,较高的地中海水温也使沿岸地区更加温和。

夏季则相反,地中海上的气温比周围大陆低,气压比较高,对亚速尔高压起加强作用。

这样就使地中海地区的夏天具有稳定的晴燥天气。

5.亚欧大陆西部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为什么?1.欧洲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它以温带气候为主。

而它以南欧为底边的略呈三角形的水平轮廓,缩小了寒冷的北冰洋影响的围,因而大大增加了温带气候所占面积的比重。

中纬度在行星风系上属于西风带,因此偏西风是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

同时,欧洲位于大陆西岸,面对大西洋,背靠亚欧大陆腹地,这就决定了大西洋在欧洲气候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欧洲气候的海洋性奠定了基础。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有显著影响且三角形的大陆水平轮廓大大加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使西北欧沿海地区成为世界同纬度冬季最温和的地区。

总之,欧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地形结构为欧洲气候的海洋性创造了前提条件,而洋流、水平轮廓等因素,又促进和加深了海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

因此,欧洲不但拥有世界各大洲中分布面积最大的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2.其形成与冬夏气压形势变化和风带的南北移动有关。

地中海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在大气环流系统中正好属于过渡地带。

它的北面是西风带,南面是信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北移,地中海地区在亚速尔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少雨。

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亚速尔高压退缩到大西洋上,地中海地区受西风的影响,气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气候温和6.亚欧大陆东部有典型的季风气候,为什么?纬度位置位于35—55°之间是是季风气候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最大的陆块,面临世界最大的海洋,这种海陆分布引起的热力差异以及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季风气候典型的重要原因7.说明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的影响。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有显著影响。

它常常被人们喻为是欧洲的重要“热源”,它使欧洲西部的冬季气温远远高于同纬度的平均温。

三角形的大陆水平轮廓大大加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它使北大西洋暖流沿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海岸远远伸向东北,使远在北极圈以北的巴伦支海西南部终年不结冰,使西北欧沿海地区成为世界同纬度冬季最温和的地区8.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冬季风势强于夏季风,雨量集中在夏季。

冬季风盛行时,东亚地区的气候特征为低温、干燥、少雨;夏季风盛行时则为高温、湿润多雨南亚季风: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成因:主要是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但季风盛行时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征为温暖、干燥;夏季风盛行时为炎热湿润。

9.比较印度半岛热带季风和中南半岛热带季风的差异性。

印度半岛全年气候暖热,冬季较暖和,最冷月均温一般在18C以上。

夏季十分炎热,最热月均温一般在28C以上,尤其是陆达30〜34C,而且热季较长。

达6〜8个月之久。

气温年较差较小,。

年降水量相对其他热带季风地区较少,特别是陆,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甚至在600毫米以下只有西高止山和东北部山地西坡较多,可超过3000毫米以上。

如东北部乞拉朋齐年降水量竟多达10.824 毫米,成为世界“雨极”之一。

但季节分配不均,每年6月至10月为雨季,约占年降水量80%^上。

雨季来得迟,一般始于6月,且具有爆发性特点,如孟买5月降水量只有17.8毫米,至6月降水量就猛增到458毫米。

雨季退得慢,一般在10月。

每年11月至翌年5月为旱季,约占年降水量10%^下。

一年中形成十分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且旱季时间比雨季长,自然植被以热带季雨林和灌丛、热带草原、热带旱生植物和灌丛等为主,分布于印度半岛陆,占地面积广。

而热带雨林主要集中于西高止山和东部山地西坡,占地面积较狭小,体现了印度半岛大部地区气候以干燥性和半干燥性为主。

中南半岛气候特点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冬季气候较凉,特别是北部,最冷月均温在18C以下。

夏季较炎热,最热月均温在28〜30C之间。

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特别是北部,可超过15C ;年降水量大部地区相对较少,一般在1000 毫米以上,少数地区则较多,有的可达2000毫米以上,如阿拉干山脉的西坡。

季节分配不均,每年5月至9月为雨季,占年降水量50鸠上,11月至翌年4 月为旱季,约占年降水量20%以下。

但长山山脉东西两部有明显的不同:西部降水季节分配近似印度半岛,干湿两季较明显,而东部降水季节分配同菲律宾群岛相似,干湿两季不那么典型。

自然植被东部陆地区以热带季雨林和灌丛、热带草原为主,占地面积较大,沿海以热带雨林、热带常绿半落叶林和灌丛为主,占地面积较小,体现了中南半岛大部地区气候以半干燥和半湿润性的过渡性气候为主。

10.亚欧大陆河网的基本特征。

(部分代表性河流水文特征: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恒河)亚欧大陆河网的基本特征(1)水系结构呈辐射状:亚洲陆地辽阔,许多远离海洋,长河众多,湖群散布,主要受地貌结构制约,水系呈不匀称辐射状。

(2)流流域广大: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3)河网密度大:欧洲平原面积辽阔,气候比较湿润,因此发育了比较稠密的河网。

(4)水量丰富:河水流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于径流深的大小。

(5)通航里程长:欧洲由于平原面积广大,地势大部低平,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丰富,使得许多河流的通航里程都很长。

莱茵河的水文特征(1)莱茵河流域降水丰沛,河流常年水满。

(2)流速较缓慢、平均(3)流量春夏为汛期,季节变化明显,6-7月为高峰(4)水温随气温变化(5)大部分流域无冰期(6)河流含沙量少多瑙河的水文特征(1)多瑙远流长,水量丰富(2)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汛期发生在春末和夏季(3)水流平缓(4)河水不完全结冰(5)河流含沙量少(1)河网发达,水量丰富(2)含沙量少(3)补给来源主要伏尔加河的水文特征是春季的融雪,汛期出现在春季,春季径流在全年的比重愈往下游愈大。

(4)上游封冻期较长,中下游较短。

恒河的水文特征(1)水量丰富(2)穿过山地峡谷流入平原后,落差小,水势平稳(3)含沙量较多(4)大部分是夏季季风降水补给,因此汛期在夏季(5)无封冻期二.非洲名词解释: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纵贯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全长约7000km约等于赤道的六分之一,被称为“地球表面最大的伤疤”裂谷带一般宽几十千米到300千米,深达1000-2000m,形成一系列的谷地和湖泊,其中阿萨勒湖的湖面在海平面下156m为非洲陆地最低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