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地理_第14讲
高中地理 第14讲 亚洲、非洲、大洋洲的分区 新人教版名师公开课市级获奖课件

19
(5)说出澳大利亚东岸污染扩散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 东岸污染由近岸向大洋扩散(向东、向南扩散);东部海区主要受由低纬(西北)向高纬(东南)的洋流 (暖流)影响。
2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 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
C
3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15
(2010年北京卷)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
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较丰富),夏季(1月)少雨,冬季(7月)多雨;夏季(1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冬季(7月)受西风控制。
16
(2)指出乙、丙两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乙区相比,说明丙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 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蔗糖生产和出口国,甘蔗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多雨的平原和河谷地 带,所产蔗糖的75%以上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答案: 乙、丙两区同为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带或小麦—牧羊带);丙区有河流(水资源较丰富), 平原范围广(地形较平坦)。
(2010年福建卷)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古马里是13世纪~1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 N国是非洲的人口大国,需要大量进口粮食。近年来,中国与N国积极合作,在该国推广高 产水稻种植。下表表示N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构成。
2024年中考地理世界地理常识解析

2024年中考地理世界地理常识解析1.亚洲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亚洲的北部被北极圈穿过,南部被赤道穿过,东西距离约9000千米,南北距离约4500千米。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2.非洲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
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
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3.北美洲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部。
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濒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与南美洲相分,西北部与欧洲隔着丹麦海峡相望。
北美洲的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4.南美洲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南部,东面是大西洋,西为太平洋。
北濒加勒比海,南界南极洲。
南美洲地形分东西两部分。
东部地形特点是平原与高原相间分布,主要高原有巴西高原、秘鲁高原、玻利维亚高原等。
平原有亚马逊平原、拉普拉塔平原等。
西部地形特点是山地与高原相结合,为科迪勒拉山系,内有世界上最长的安第斯山脉。
5.大洋洲大洋洲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南部的赤道南北广大海域中,在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并与南北美洲遥遥相对。
大陆部分总面积约897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
6.欧洲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滨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和黑海。
大陆东至极地乌拉尔山脉(66°10′E,67°N),南至地中海南端的斯诺伊角(36°E,33°N),西至大西洋的罗卡角(9°W,38°N),北至北冰洋的诺尔辰角(27°E,71°N)。
7.南极洲8.七大洲面积排名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课程教学大纲[Ⅰ] 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是教学的基本文件,是教师正确处理教材内容、科学编写教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和编选教材的重要依据。
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课时的分配、讲授次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可以灵活掌握,适当调整。
一、课程性质《世界地理》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综合性和人地相关性三大特点。
它以人地关系及其理论为主线,以全球化及其表现问题为背景,以世界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性原则,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时空分布和相互关系,认识、理解全球、各大洲、各大洋、各大地区和各国家的区域地理特征、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区域间相互联系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的、要求1、教学大纲的编写原则①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述本学科的规律,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②充分体现我国的教育方针,符合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加强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同时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③正确反映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在教学内容方面,在保证本门课程科学体系的前提下,注意同相关课程的联系和配合。
根据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时数,抓住基本内容,突出重点,合理安排,留有余地。
④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实时适当地介绍课程所属学科范围内的最新研究动态,有选择地把国内外普遍接受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概念贯穿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而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
⑤贯彻“白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正确处理学术上的争论问题。
对不同学派的意见,可以选择一些被多数人接受的意见作为基础,同时也应介绍不同学派的观点。
2、教学目的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关心他人和关爱社会等意识。
世界自然地理详细知识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1.世界海陆分布大势海洋3.61亿平方千米71%陆地1.49亿平方千米29%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被海洋分割最大的陆地为亚欧大陆,最小的陆地为澳大利亚大陆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点附近是陆地;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但南极点附近是大陆无论怎样划分,地球上任何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2.大洲和大洋的有关概念大洲: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水体淹没的部分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半岛:陆地伸进海洋或湖泊的部分地峡:两端连接大块陆地,两侧濒临海洋的狭窄陆地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大洲:大陆及其附近岛屿的总称大洋:海洋:地球上最广阔而且连续的水域洋:海洋的中心部分海:海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边缘海:濒临大陆,以岛屿或半岛与大洋分开的海内陆海:四周被陆地包围,仅有海峡与大洋想通的海陆间海:介于两三个大陆之间的海3.大洲和大洋的分界线大洲界限: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里海、黑海、土耳其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非洲与亚洲: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非洲与欧洲: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欧洲与北美洲:丹麦海峡南美洲与南极洲:德雷克海峡大洋界限:太平洋与印度洋:马六甲海峡,通过塔斯马尼亚岛的147°E经线太平洋与大西洋:经过南美洲南段合恩角的67°W经线印度洋与大西洋:经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20°E经线大西洋与北冰洋:丹麦海峡—冰岛—法罗群岛—设德兰群岛一线4.地跨两州的国家:共9个地跨亚欧两州:欧洲国家——俄罗斯亚洲国家——土耳其、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地跨亚非两州:非洲国家埃及地跨亚洲和大洋洲:亚洲国家印度尼西亚地跨南北美洲:北美洲国家巴拿马地跨北美洲和大洋洲:北美洲国家美国(关岛和夏威夷属于大洋洲)5.岛屿类型:大陆岛:基岩岛:原为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陷落或海平面上升与大陆分离;面积较大,地势较高;台湾岛、海南岛冲积岛:由河流泥沙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崇明岛海洋岛:珊瑚岛:珊瑚虫的遗体堆积而成;面积不大,地势低平,有些呈环状;大堡礁火山岛:由海底的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海拔较高,地势险峻;夏威夷岛二、世界的大洲1.七大洲的地理特征①亚洲,位置:介于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和非洲之间;主要地形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国三大平原、恒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高山气候,极地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主要河湖:勒拿河、叶尼塞河、鄂毕河注入北冰洋,长江、黄河、珠江注入太平洋,恒河、印度河等注入印度洋,主要湖泊有里海,贝加尔湖等;居民:以黄色人种为主,西亚分布着阿拉伯人,属白色人种,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物产:东亚、东南亚、南亚的水稻、小麦、茶叶,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天然橡胶、油棕、椰子)、锡矿,西亚的石油,中亚和中国的棉花;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印度等。
世界自然地理详细知识

世界自然地理详细知识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各种自然现象、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世界自然地理则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地球上各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地貌形成、气候分布、植被类型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为您带来世界自然地理的详细知识。
1. 大洲与海洋地球上共有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每个大洲都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
亚洲地域广阔,包括高山、草原、沙漠和热带雨林等不同地貌类型。
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化的生物种类。
北美洲和南美洲被大西洋和太平洋环绕,拥有多样的气候和植被类型。
欧洲地理多样,包括阿尔卑斯山脉、北欧平原和地中海沿岸等。
大洋洲由许多岛屿组成,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几乎被冰雪覆盖。
地球上有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
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其面积超过了所有陆地的总和。
大西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航运通道之一,连接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印度洋是地球上最暖的大洋之一。
南极洲洋和北冰洋则有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生活着众多的海洋生物。
2. 地理特征地球上的地理特征非常丰富多样。
许多地区拥有独特的地貌形态,如高山、平原、河流、湖泊和沙漠等。
高山是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特征,其形成于地壳运动和板块碰撞产生的过程中。
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包含着世界上许多高峰,其中包括珠穆朗玛峰。
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之一。
平原是较为平坦的地貌,分布广泛。
其中,亚马逊盆地是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北美大平原是北美洲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河流是地球上的重要水系统,对于形成土壤、滋养植物和维持生态平衡非常重要。
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流经亚洲和非洲多个国家,对地区的农业和灌溉非常重要。
亚马逊河是排水量最大的河流,流经南美洲多个国家。
湖泊是由河流或地下水形成的淡水水域。
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之一是北美大湖,包括苏必利尔湖、休伦湖等。
2024年地理中考复习专题:第14讲 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课件62张)(人教版)

探 究
循环的根本原因是( C )
A. 粮食产量下降
情
境 C. 人口增长过快
B. 自然灾害频发 D. 滥伐森林
创
设
图1
总目录第索1引4讲 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
1 主题探究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
依
标
广泛采用改良的小麦和水稻品种,加强农业基
境 创 设
1.黑种人的故乡 西经20°
返回首页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总目第录1索4引讲 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
知识点1 撒哈拉以南非洲
返回首页
1.黑种人的故乡——(2)地形
依
标
扣 本
低
主 题 探 究
情
高
境
创
设
★地形:地形以 高原为主,被称为 “ 高原”大陆
★地势: 东,南高 。西北低
★主要地形区: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 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马达加斯加岛, 索马里半岛
主
题 _澳__大__利__亚__西___部__、__北__部___和__东_____
探
究 _部__,__呈__半__环___状__。__
情 境 创 设
返回首页
总目录第索1引4讲 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
2 主题探究 澳大利亚牧羊带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材料二: 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分布图、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
依 标 扣 本
主 题 探 究
情 境 创 设
2.快速发展的经济
返回首页
产品初级, 价格低廉
价格昂贵 科技含量高
总目第录1索4引讲 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
《世界的海陆分布》2024-2025七年级上册同步精品课件(2024湘教版)

地球上的海洋是广阔而连续的。
—四大洋— 探究:探究四大洋的分布
➢ 阅读地图,在下图找到四大洋,并观察四个大洋的位置特征,说出中国周围的大洋。
北冰洋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四大洋—
探究:探究四大洋的特征
面积大小排行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平均深度排行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四大洋—
重点探究:七大洲的位置
小组合作:4人为一个小组,阅读七大洲位置图,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北、南美洲位于西半球,北美洲位于 北半球,南美洲主要位于南半球;
(2)亚洲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3)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主要位于东半球; (4)非洲主要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重点探究:七大洲的位置
小组合作:4人为一个小组,阅读七大洲位置图,结合课本内容,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赤道
南美洲
非洲
亚洲 大洋洲
—七大洲—
探究: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 找出亚洲和欧洲、南北美洲、亚洲和非洲、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又什么不同?
大洲之间往往以山脉、河流、湖泊、运 河、海峡等地理事物为分界线.
乌 拉 尔 山
亚说明海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哪些有利影响。
食物来源
海洋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包括各种海鲜、经济鱼类、藻类等, 还为化工材料、药物等提供了原料;
能源矿产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天然气、石油等)和潮汐等清洁能源;
交通运输 气候调节
海洋运输是目前最有效率的运输方式之一,航运是全球的主要方式之一;
亚欧大陆,也称做“欧亚大陆”,是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的合称,是世界上 最大的一块大陆,占陆地面积的1/3以上。
最新-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 湘教版 精品

2.例证主要地方性分异现象及原因
学以致用
4.下图中,A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经 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B图为经北京附近沿 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 题。
(1)甲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分异 B.海陆位置影响,属干湿度地带分异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分异 D.受地形影响,属地方性分异
学以致用
1.读大陆自然带分布模拟图,完成(1)~(3) 题。
(1)自然带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 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 )
A.由赤道到两极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 异规律
B.非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C.从沿海向内陆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异规律
D.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2)A山脉自然带带谱与下列图示自然带吻合 的是( )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垂 直分异规律
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 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经 度地带分异规律
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 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自然带 ⑤热量收入较高,干燥指数偏低,应为热 带草原带。第(2)题,自然带①~④均属于 湿润自然带,热量上差别极大,反映了自 然带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③⑥⑦⑧之间 的热量条件基本没有差别,水分条件差别 极大,反映了自然带的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1)如果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则同一自然带 分布的海拔高度(包括雪线的海拔高度),向 阳坡高于背阴坡。
图①③位于北半球。南坡是向阳坡,温度高, 自然带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图①的基带是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 度山地;图③的基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则 该山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山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雀王朝时期 (前322—前185)
外族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古 印 度 文 明
笈多王朝时期 (320— 540)
印度还是世界上的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印度现为世界第四
军事大国,生产的武器占第三世界武器生产总量的31%,是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唯 一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拥有核力量。
一、印度
国 徽 国旗
1
2
中 学 地 理 知 识 回 顾
3
4
位置与范围
国土面积约297×104 km2,居世界第七位; 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
5
地形
6
地形与气候
7
气候
8
思考题
9
河流
10
矿产资源
11
自 然 资 源
煤、铁、锰、铝土和云母等矿产资源丰富, 且分布集中。
13
(一)发展中的大国
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基本特征是:
(1)以建立和发展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在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的选择与使用
上较多地借用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具体做法。 (2)采用渐进主义和议会式的方式推行各项经济方针和政策。
(3)推行混合经济模式,包括建立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并行的所有制结构;优先发
第三节 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亚洲共有48个国家,其中日本属工业化发达国家,韩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少 数国家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其他大多数国家仍处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上。由于自然 条件、自然资源、发展历史、政治制度、人口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亚洲发展 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经济水平、发展潜力及其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基础设施——水、电、通讯、道路和港口等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仍不能满足
经济发展的需要。
19
4.科技条件: 印度的原子能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电子技术和海洋工程等高技术在世界均 居重要地位,但是一些传统产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束缚其经济发展。
5.社会文化条件: 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劳动力和科技人员;至今仍保存着森严的 种姓制度;印度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尖锐复杂的 矛盾,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 棉纺工业 麻纺工业 电子工业
分布 德干高原 东北部
孟买 加尔各答 班加罗尔
区位因素 煤、铁、锰丰富, 矿区邻近
靠近最主要的棉产区 和对外贸易港口 地处黄麻产地和港口 科技发达,环境优美
对比日本和印度的工业分布
工业分布在沿海港口附近 临海型
工业分布在原料产地附近 资源型
2. 农业
2.人口劳动力条件: 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属成年型,15岁以下、15~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 口的35%、60%和5%,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密度高且分布不均衡、劳动力素质分化明显。
18
3.政治经济条件: 政治上——印度实行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局 基本稳定。长期实行公务员制度,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有关法规并善于理政的国家公 务员,但 封建官僚主义仍有深厚的影响。 资金方面——资金短缺是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措施: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和银行金融系统,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10亿 卢比 的IT发展风险基金
东北部的稻谷、黄麻、茶叶区 西北部小麦、杂豆、油菜区 半岛杂粮、棉花、花生区 西南稻谷、热带作物区
33
3. 工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能源短缺 印度能源消费正在以每年6﹪~7%的速度增长,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 1.5﹪~2%。能源产量的增加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原油70%靠进口,2000年 的石油进口费用高达160亿美元,成为一大财政负担。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政府把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到能源、原材料工业部门,因而基础设施建设相 对滞后,成为工农业发展的瓶颈。 资金和技术对国外的依赖性较强 积极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这一方面建立起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但另一方 面也使印度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依赖外国资金和技术的基础之上。 截至2001年底,印度的外债总额达1 004亿美元。虽然印度也向外输出一般 性工业技术,但如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电子等先进技术仍依 赖于国外。
25
能源工业。能源短缺一直是印度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能 源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煤炭是印度的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占57%,燃煤发电在总发电量 中占58.8%。煤炭资源归国家所有,现有两大国营煤炭公司从事煤炭的生产和经营, 一是印度煤炭公司,二是辛格雷尼煤矿公司,产量分别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90%和 7%。煤炭工业主要分布在比哈尔、中央和西孟加拉3邦,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80% 以上。 石油在能源消费中占30%。国内储量和产量很小,孟买沿海和东部高地地区开 发的油田生产能力已达开采极限,维持现有产量已非常困难。 电力工业中以火电为主,水电只占26%。火电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产煤区,尤 其是达莫德尔河谷地,水电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各邦。另外在孟买、德里、艾哈 迈达巴德、恰内等地建有6座核电站。
印度 1996-2001年电子产品出口额
8600
单 位 : 百 万 美 元
900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6200
4000
3860
1760
1996-1997 1997-1998 1998-1999 1999-2000 2000-2001 2001-2002
蓝色革命
发展渔业生产
30
部门结构:
印度农业以种植业占绝对优势,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稻谷是最重 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在世界上居第二位,出口量居世界 第三位;小麦为印度另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30%,在世 界上亦居第二位。在畜牧业中,养牛业最为重要,印度是世界上养牛最多的国家。
24
钢铁工业。资源条件十分优越,铁、锰、铬矿储量大,质量好,且相互毗邻, 距煤产区较近。目前,印度是世界第十大钢铁生产国,印度钢铁局(Steel Authority of India,SAIL)是印度最大的钢铁企业,在世界上排名第11位,由位 于比莱、波卡罗、杜尔加布尔、劳尔克拉和伯恩布尔五大钢铁厂组成,在杜尔加布 尔、塞勒姆、钱德拉布尔、珀德拉沃蒂还有合金钢厂和铁合金厂。 焦达讷格布尔高原及北侧的达莫德尔河谷地是印度钢铁工业的主要分布区。
印 度 经 济 图
22
纺织工业。棉纺织和麻纺织分别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一位,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10%,占印度出口总额的30%。棉纺织主要分布在以德干高原为主体的棉花产区, 特别是孟买和艾哈迈达巴德两市;麻纺织集中分布在加尔各答附近南北长约90 业。独立后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其增长速度是亚洲的2倍,世界的5倍。 现已成为印度仅次于机械和纺织服装的第三大工业部门,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12.5%,占制造业产值的16.2%;其出口额占印度出口总额的13%。其中石油化学 工业和有机化学工业增长最快,获投入最多。 印度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占34%)、古吉拉特邦(占26%) 和安得拉邦(占7%)。
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实行宽严结合的利用外资政策和 进口替代为主的对外贸易政策。
16
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主要特性: (1)经济增长率较高。 (2)人均收入水平低。 (3)二元结构明显。 (4)生活质量较低。 (5)贫困和社会不公平现象十分严重。
17
(二)经济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 (1)地形。低缓平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其余 为海拔不足1 000 m的高原和丘陵。 (2)土壤。以冲积土和热带黑土为主。此外,印度还有红壤、森林土、荒漠土等 土壤分布。 (3)气候。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十分充足,降水充沛,季节 分配不均,易发生洪涝、干旱灾害。 (4)水文。河流水量丰富,但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5)矿产资源。最重要的有煤、铁、锰、云母、铝土、铀、钍和稀土矿,其中云 母储量居世界首位,其他几种也居世界前列,除自给外有的还可大量出口。依赖进 口的矿产品有锡、锑、镍、钼、钴、钒、铂等,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有石油、铜、铅、 锌、钨、石棉和磷灰岩等。
35
表6.3.1
近年来印度IT产业的发展状况 1995/1996 1996/1997 24 100 39 100 1997/1998 35 100 65 300
单位:百万卢比 1998/1999 49 500 109 400 1999/2000 72 000 171 500
国内产值 软 出口值 件 小 计 国内产值 硬 出口值 件 小 计 国内产值
(三)工农业发展和问题 1. 工业
独立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了优先发展,1950—1965年,工业的年平均增 长速度为8%,1966—1989年为5%,1990—1999年为6.7%,重工业比重上升至 50%以上。目前,已经建立了拥有40多个工业部门的工业体系,其中机械、纺织、 化工、能源、钢铁等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工业布局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机械工业。能生产各类机械设备,包括汽车、拖拉机、船舶和原子能、航空航 天装备以及轻、重武器等,机械产品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 商品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纺织机械、汽车零配件与拖拉机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机械工业主要分布在孟买、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三大中心,此外,兰契的重型 21 机械、维沙卡帕特南的造船和恰内(原马德拉斯)的汽车制造等也占有突出地位。
29
发展模式
三大革命——“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 重要手段——农业合作社。包括农业信用、销售、耕种、牛奶、渔业、农产 品加工、消费以及住宅合作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