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劝学》中看荀子的教育管理思想

合集下载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

从劝学篇看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公元前512年-公元前439年)是西周末代黄帝后代,是战国七雄之一,博学多才,有“荀子智”之称,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潮。

荀子创造了风格独特的“荀子语”,著有《荀子》、《劝学篇》等,其中《劝学篇》充满着荀子文化的精神,荀子以其独特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首先,荀子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以智慧引导。

他指出,“仁者,其能为智乎。

”(《荀子劝学篇》)即在古代,“仁”指的是以知识和智慧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将学习知识纳入心灵,积淀成体系。

荀子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细心观察,并能充分和正确地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去除不良的思想。

其次,荀子强调坚持勤奋求学的态度,并以自我修养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他指出:“至于学,深谋远虑,切言慎行,省去诸多不良之意,陟山涧,以考论惑,如有损益,审而修之,可以致使一身之完毕”(《荀子劝学篇》)。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坚定的态度和一种艰苦的努力,学习者要深入思考,仔细观察,慎重考虑,根据益处与害处的判断,审慎修正,不断努力,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

最后,荀子认为,教育要从生活中获得,无论做什么,都应遵守礼节。

他说:“礼必先行,不合礼则不足以事物运行,故信道不可不尽,恶名尽可恶之”(《荀子劝学篇》)。

荀子指出,道德准则是唯一获得成功和安全的方法,任何行为都应站在道德的角度思考。

总之,道德是人们所关注的、也是人们必须拥有的,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

总之,从《劝学篇》中可以看出,荀子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特点,以智慧引导,坚持勤奋求学,以及遵守礼仪等,为当代的教育提供了启发和指导。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知识的积累,以智慧和实践去塑造一个更优秀的人。

他认为智慧和道德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他的教育思想给当代的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性意义。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7篇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7篇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7篇《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荀子《劝学》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荀子《劝学》的读后感一在今天,我在古诗积累本上学了一首文言文《劝学》,在这首诗中我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真谛,体会到了从前没有过的学习乐趣和收获。

在《劝学》中我知道了学习不可以停止,人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整日思索,不如学习片刻收获更大。

一些人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更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积细流,就不可能形成江海。

人的成功在于永不停止,永不放弃。

有些人很专一,看定了一件事一定要完成。

有些人总是不务正业,没有任何东西,这就是因为他(她)浮躁的缘故。

《劝学》让我体会到要不断的学习,一个题不会,要永不放弃,直到把这个题弄会为止。

有很多同学读完《劝学》后都不断感叹这首文言文。

我觉得同学们在学完这首文言文之后那种“大懒虫”要抓紧赶上那些好同学去,而好同学呢,则要更加努力的学习。

俗话说“学无止境”嘛。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荀子《劝学》的读后感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你知道这些名言出自哪里吗?这就是荀子的《劝学篇》。

它讲述了关于持之以恒就能成功的道理。

土堆积累多了,就能变成高山,那里就会风调雨顺。

水积累多了,就能变成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出生。

善良积累多了,就会变成美德,那么智慧自然就来了,你就会有圣人的思想。

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

不积累小水流,就不能够成为江海。

好的马一跳,也不能跳十步的距离。

劣等马走十天,其功劳在于坚持。

雕刻一半就放弃了的话,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

雕刻时不放弃的话,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先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教育教育实践方向和教育基础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精华部分,是政治、道德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

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郭沫若语)。

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批判了传统的“天命论”、“君授神权”,并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墨家注重实践法家反对鬼神等思想,发展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先秦哲学推上顶峰。

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更是第一个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

下面就荀子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做一点论述。

一、论教育作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

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

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

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

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2024年荀子《劝学》感悟

2024年荀子《劝学》感悟
第四段又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是说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是让我们学习要锲而不舍,努力,永远不放弃。
读了《劝学》,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报效祖国!
荀子《劝学》感悟 6
在今天下午我们读了《劝学》这一篇古文,读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一首诗让我深深的`知道了学习的方法,知识是无限的。
这本书讲了很多关于劝学的趣闻小故事,有汉代匡衡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有唐代苏珽灶下夜读的故事,有宋代范仲淹断齑画粥读书的故事,还有晋代的车胤和孙康囊萤映雪读书的故事。书中说晋代车胤因家贫没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就用白纱布袋把捉来的萤火虫吊在书本上方,借着微弱的光线进行读书;同朝的孙康因为家贫,雪夜里借着窗外映来的雪光进行读书。
你如果想学习成绩好,却又不想为之付出一滴汗水,整天只想着临时抱抱佛脚算了。这样你永远也不会成功。也有可能上天垂怜你,给你一次下的收获但那只是临时的`,如果你依然不努力,那么连那点胜利的满足也会里你而去。
坚持不懈的学习的确很累,而且不能马上就看到成果。但那并不代表你的努力是白费的,长此以往你会发现你的能力正在无形之中茁壮成长。也许有一天你会被自己“下笔如有神”的能力吓一跳,其实那些不是偶然,是必然。这些是你坚持不懈的收获。
方仲永和吕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方仲永天资聪明却缺乏后天的`教育。而吕蒙因为后天的努力奋斗,超越了人生,突破了自己。
读了这两篇文章我懂了:决定人一生的不仅仅只有天资学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奋和努力。先天得的,只能算是起点,而后天的奋斗却决定人生的超越。
荀子《劝学》感悟 12
读了荀子的《劝学》,我不仅被文中优美的语言和生动而深刻的比喻而深深吸引,更重新思索了“学”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就像文章开篇所谈到的:“学不可以已”,无数句古语在鞭策着我们去学习“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个漫长而终身需肩负的使命,又需要点点滴滴积累的.坚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与汗水的人,即使拥有方仲永一样的天资,也终将一事无成,而许多天资平平却在后天悬梁刺股、坚韧不拔地奋斗、学习的人,也获得了他们的努力应得的成就。

简析《劝学》中君子的“学习之道”

简析《劝学》中君子的“学习之道”

阅读指南“君子之道”是历代儒客文人的行为规范。

君子“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这些都很好地阐释了“君子之道”。

下面,笔者就简要分析一下《劝学》中君子的“学习之道”。

我们可以将学习看成是一条长河。

学习永无止境,点点滴滴的知识之水汇聚成溪流,最终流进大海,形成我们的知识宝库。

在《劝学》中,荀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为君子,在于其善于参悟学习之道。

他们有“学而不已”的精神,最终才能成为“博学”的人,进而达到“知明”的境界。

细读《劝学》,我们可以发现君子的学习之道。

首先是“善假于物”,即善于借助外物来学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只有善假于物,方能顺应规律,提升能力。

善假于物的人懂得从平凡的小事中发现关键的细节,善于借助外物来挖掘生活中可学习的内容,拓宽自己的视野,以此来掌握更多的知识,领悟更多的道理。

其次是“结于一”,即培养专注的品格。

君子就如技艺高超的工匠一样追求完美,乐于在重复中精益求精。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在求学的道路上,最忌讳的就是轻言放弃。

骐骥与驽马是不同品种的马,骐骥为好马,驽马为劣马,骐骥各方面的能力均比驽马强,但是驽马只要不停地奔跑,也是能追上骏马的,甚至有超越骏马的可能性。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们如果坚持不懈地学习,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轻言放弃,则很难品尝到成功的果实。

唯有坚持,才有水滴石穿的可能。

求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

君子能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用心血浇灌知识之花。

再次是“近其人”,即多向名师学习,遵循良师的指导,跟随他们的步伐探索不一样的世界,拓宽自己的视野,懂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学莫便乎近其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君子会亲近良师,以此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博采众长,习得各种本领,并将其融会贯通。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优选.)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荀子劝学篇》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重要意义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后天“善假于物”与“教使之然”。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恶,人要通过后天的学与伪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品性,彻底客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

二、教育目的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是培养由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他要求教育培养能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或者说是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这是对孔子“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继承。

荀子把人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人、俗儒、雅儒、大儒。

俗人“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

”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

雅儒不懂得法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也在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面前拙于对策,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

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而且能“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治理好国家。

三、教育内容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之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从大儒的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诵经”“读礼”的教育内容观。

具体说,应当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学习。

荀子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

荀子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

荀子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启示摘要荀子,战国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在继承了前期儒家学说的思想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且他倾其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在长时间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观。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且对当今的教育也具有积极意义,特别是他的德育思想对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荀子教育思想中学生思想品德前言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号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想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在先秦诸子的影响下,采集百家思想之精华,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其理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讲学和教育活动,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学习荀子的教育思想,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而且对当今教育改革具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荀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及演化荀子的教育观不是无源之水,其理论基础就是《荀子·性恶》中所所阐述的以“性恶论”为基础的人性论学说。

徐复观先生认为人性论是以人格为中心进行的探讨,教育则是以人格为中心进行的实践,因此,人性论可以说是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礼仪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亦即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贪图私利,如果顺着这种本性,人与人之间就要出现争夺,谦让也就丧失了。

论《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及启示

论《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及启示

论《劝学篇》中荀子的学习思想及启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西汉时因避讳汉宣帝刘询之名,改“荀”为“孙”(“荀”与“孙”古音相同),故又称孙卿。

荀子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精通《诗》《礼》《易》《春秋》,其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被称为“后圣”。

荀子提出性恶论,重视学习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在《荀子》一书。

《荀子》共三十二篇,最著名的当属《劝学》篇。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游学于齐国,到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荀子到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下学宫”去求学。

稷下学宫是齐国一座古老的学校,田氏代齐的第三个君王齐桓公设立,在齐威王、齐宣王时达到鼎盛,历时长达130多年时间。

后来齐国为了招揽各国学者前来齐国讲学,在稷门旁开辟了大道,并给来稷下的学者以“列大夫”的头衔,让他们就国家治乱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供国君参考。

在齐宣王和湣王之世时,先秦各大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如法家的慎到(赵人)、道家的环渊(楚人)、阴阳家的邹衍(齐人),都到过稷下。

儒家的孟子(邹人)还见过齐宣王,向其宣传过他的“王道”。

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在稷下学宫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以宣扬自己的主张。

荀子劝学论的思想光辉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逐渐形成了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改变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劝学》中看荀子的教育管理思想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其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有所不同,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更具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收有三名学生,其中李斯和韩非子1是其入室弟子。

荀子最为突出的观点是人生来就是可恶的,提倡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想法相反。

在荀子的作品中时常能发现他性恶论的观点。

《劝学》作为《荀子》2一书的首篇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

世人对荀子的《劝学》给予很高的评价,因其优美的文字,简洁的表达,有力的例子,恰当的比喻。

文章开篇突出中心思想“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对读者表明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其后以“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揉使之然也”来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通篇文章,作者从两大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是怎么学,二是学什么。

学者文人为什么如此厉害,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何异能,而是他们懂得运用外界事物使自己能力变强。

如“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既然君子是因为“善假于物也”才成为“君子”的,那么我们如何去学呢?接下来荀子就讲述如何学。

首先环境因素。

荀子举出大量例子阐述环境对君子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君子应“居必择乡”,与文人雅士相处。

其次学习要谨慎。

树木长成深林了惹来砍伐,长的茂盛了招来从鸟投宿。

所以就算说明也会招来祸害,做事情也会受到侮辱,君子处世要保持谨慎。

再者,学习要专心致志、锲而不舍。

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若如“蟹六跪而二螯”般学习,则只能寄托他人,毫无成果。

至于学什么的问题,荀子在文章有所提及。

一是学《诗》、《书》、《礼经》等经典著作。

只有一步步学习积少成多才能“终乎为圣人”。

二是向老师学习。

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懂得《礼经》、《乐经》等经典的深意,能传授学生更深入更具体的内容。

荀子认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效仿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事理。

三是学习礼法。

荀子认为“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一定要是合乎礼仪之道的事情才能去做,这样才是君子所为。

只有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诵读群书并融会贯通,效仿良师多多实践,做到有德行、有操守,“夫是之为成人”。

1李斯和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荀子》由我国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荀况著作,为荀子本人的思想。

其思想集当时诸子百家的观点,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荀子《劝学》中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采用大量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劝告读者锲而不舍、专心一致地学习,表达出荀子的学习观和教育观。

从荀子的《劝学》我们可以分析出他的教育管理思想。

(一)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荀子要求教育在学习书本知识之余要结合实际,用身体感受外界事物,思考外界与书本中的差异。

荀子认为与其独自长时间的思考不如实践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一思想正好与我国当代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不谋而合。

教育要在生活中体验获取才能更好地感悟。

正如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3中提到“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社会即学校”。

尽管荀子的教育观并不全与陶先生相同,但生活、实践对教育的影响他们是肯定的,《劝学》第二段有所反映此观点,而陶行知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终》4一文中表达了实践的重要性。

此外荀子提倡人要善于学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里的物是指所有外界事物。

君子就是善于借助外界之物使之成为君子,借助书本学习知识,借助老师提高素质。

这里要求人的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二)教育内容的选择1、学习经典著作,从《诗》、《书》开始到《礼经》结束荀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尽管在部分观念上有所不同,但同样对礼乐教育有很重的要求。

学习的基本内容是流传下来经典名著,如《诗》、《书》、《尚书》、《春秋》等,且荀子对教育方式要求循序渐进,“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一步步积累“终乎为圣人”。

荀子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不能停滞,人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不断升华,最终变“善”。

这一观点源于他的“性恶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

如果不依靠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社会将会大乱。

而他对教育内容的作用也有所解释:“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

《尚书》是记录了政事,《诗经》是人们抒发的感受,《礼经》是各种条例的总纲。

学生学习不同的经典接受不同方面的知识。

荀子认为《礼经》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学的,故要以学习好其他经典为前提,才能学习《礼经》。

每种经典都有自己的特色:《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乐舞,《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

2、学习师长的知识《诗》、《书》、《礼》、《乐》有条理,很经典,却总归不够全面的,而“学莫便乎近其人”,向良师学习是最便捷的方法。

良师知识全面,对知识有独特的看法,有崇高的理想,而且通达事理,向良师学习穷究圣人的智慧,终能成长。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既不效仿良师,又不好好学习礼法,只是读杂书,终生也只是一名平庸的书生而已。

3内容选自《陶行知教育名著大学生读本》,原载《生活教育》第1卷第1期1934年2月16日4内容选自《乡教丛讯》第2卷第1期1928年1月15日另一方面荀子十分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他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3、学习礼法顺应当时统治者对礼的重视,荀子同样认为人要受礼的约束社会才能和谐;作为儒家学派的一份子,儒家提出在仁、礼、义下教化人,荀子接受此观点,在此基础上强调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在人性上,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

性,即动物的本能。

它实际上是各种欲望,荀子认为若顺从性的要求,人就会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择手段,导致道德沦陷,天下大乱。

伪,即后天的教育。

在知识、道德的教育下使人从恶变为善。

因此荀子提出人不断学习,并用礼法约束人恶的行为。

他指出圣人天生也是恶的,但他知道性的恶,所以创制礼义道德,“化性起伪”,用伪取代性,使之成为圣人。

在荀子的《王制》一文中提到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懂得礼仪。

“论力气,人不如牛;论速度,人不如马,然而人却驯化了牛马为己所用,这是为什么?因为人能组成社会,团结一致,而牛马等兽类不能。

人为什么能组成社会?因为人有道德(义),有了道德,就能组成牢固的社会,使人的力量大增,人类繁荣发展,幸福生活。

道德的作用就是维持社会内部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这也是荀子要求教育要涉及第三个方面的内容的原因。

(三)“君子贵其全”的教育目标何为“全”?在《劝学》中我们知道,“全”即完全,完美。

“全”即能够全面彻底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百发失一”不是全,“千里跬步不至”不是全。

为何荀子在教育上追求“全”。

这又要结合荀子对人性的观点。

荀子认为只有君子“全之尽之”才能做到在权利欲望前不动邪念,在人多势众中不会屈服,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信念,如此才能达到《王制》中所提的和谐社会。

如何才能做到完美无缺的德行?这就要“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通俗来说,就是诵读全书并能将它们融会贯通,思考并探讨问题,向良师学习,去除自身不好的习惯,做符合礼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如此坚持不懈终能达到完美的人。

与实践相联系,荀子“全”的思想与当代教育提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少许相似,他们同样要求学生博学,吸取多方面的知识,也要求学生在思想道德良好。

有所区别的是他们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不同,他们要求的程度不同,他们服务的对象不同。

(四)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劝学》文章中心是:“学不可以已”。

作者不说学习要坚持不懈,而说学习不能停,这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

此文的中心思想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终身学习”荀子在文章通过正反例来说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再好的马一跳也不过几米,而劣马坚持行走终能去到千里之外;不用心去做,坏木头也不会断,而有恒心,坚硬的石头也能雕刻。

人也一样,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的成就;没有一直学习,就不能成为完美的人。

荀子的终身学习理念告诉世人只有坚持不怠地吸收知识,才能成为圣人。

在述说其教育理念的同时,荀子要求学生在“不已”地学习时还有专心一志。

他指出:“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三心两意者难以成就自我。

荀子教育管理思想中的优越性及其局限(一)荀子的教育管理的优越性从《劝学》中荀子表现出的教育管理思想优点。

首先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突出了教育对人性改变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了教育在社会的地位。

其次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而且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学生学习有很大启发,并且对当代教育也带来一定的启示。

再者,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具有先进性,荀子所提倡的礼法和教育内容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对维护当时社会秩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荀子的教育管理的局限性尽管荀子的思想存在不少优点,但其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受到当时封建主义社会的性质影响,荀子的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是当时的统治阶级。

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君王输送人才,维护社会安稳,而非从人出发,为发展人类、教育下一代而教育。

其次从《劝学》一文看出,荀子要求下的教育对象范围小:“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若非有一定的知识底蕴老师则不会传道于他。

最后荀子性恶论的观点带有片面性,不科学,导致了荀子对教育管理上的观点也不科学。

不管荀子在教育管理上的观点是否如上所述,但因文章以《劝学》一文为主要分析对象,加上少许有关荀子进行辅助,文章作者观点的片面性不可避免,科学性有待考证。

若各位读者阅读此文有所看法的欢迎批评指正。

有错别字的哦!小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