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探秘水世界 知识点
鲁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解读 第2单元 探秘水世界课件共57张

知识点 原子质量的计量
碳原子有多种,它们的质子数都是6,但中子数不同,有6、7、 8等,这里所说的一种碳原子是指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 原子,简称碳12,其质量的1/12约为1.66×10-27kg,近似等于1 个质子或1个中子的实际质量。
知识点 原子质量的计量
在各粒子之间的等量关系中,等式“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原 子序数(原子序数是指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数值上等于原子 的核电荷数)”是恒成立的,当它们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时,只有在原 子中成立(即该等号不适用于离子,因为原子在变成相应的离子时, 核外电子是有得失的);当它们与“相对原子质量-核内中子数”相 等时,是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通过变形而近似得来的。
这4个新元素的英文名称和元素符号,已在202X年11月 30日由负责管理元素符号的国际化学组织“国际纯洁与应 用化学联合会”(IUPAC)正式发布,加上之前的114号和116 号元素,元素周期表中的第7周期被全部填满。
第二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到实验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二)
实验全面解读
托盘天平的精确度是0.1 g,若要更准确称量一定质 量的物质,可使用分析天平,能精确称量到0.0001 g。
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
(1)混合物可以看作是由几种纯净物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是物理变化。由于混合物的组成一般 不固定,所以往往不能用化学式表示。
(2)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可以用化学 式表示。
知识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
新鲜、干净、清洁、混合等词语不是判断物质是否纯净的 根据。如干净的空气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是纯净物。
实验全面解读
(1)要量出一杯水的体积。方法: ①选择大小合适的量筒。即选用体积略大于一杯水体积的量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

探秘水世界知识点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一、运动的水分子1、水的三态变化:②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三态变化。
③用分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隔增大,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气态)。
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
2、分子的性质:①分子的体积、质量小。
②分子之间有间隔,存在相互作用。
③分子自身有能量,总在不断运动。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3、分子性质的应用:解释宏观现象误区: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间的间隔变大或变小造成的,而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小发生变化。
二、自然界中的水1、水的天然循环:过程: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地球上的水通过海水蒸发、土壤蒸发、植物蒸腾作用、冰雪升华等形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并在空气中凝结成云,遇冷后以雨雪的形式再降到地面以及江河湖海。
意义: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2、水的人工净化:(1)沉降(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从而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
[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杂质,加速沉降]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加快过滤的速率)二低:①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防止滤纸被润湿后破损)②漏斗内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从滤纸与漏斗间隙流下,过滤失败)三靠:①烧杯紧靠引流的玻璃棒(防止液体溅到漏斗外面)②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防止玻璃棒戳破滤纸)③漏斗末端管口长角紧靠烧杯内壁(防止液体溅出)(3)吸附(颜色、异味)活性炭:疏松多孔表面积很大,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4)蒸馏(溶解在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蒸馏水(5)消毒杀菌(氯气Cl2)3、物质的分类:①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知识点-2021-2022学年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一、爱护水资源1. 淡水资源有限,地球上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 m3,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2.53%。
2. 爱护水资源的措施爱护水资源有两方面,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治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①生活上:a.使用节水器具;b.一水多用,如用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
②农业上:改大水漫灌为滴灌、喷灌。
③工业上:循环使用。
(1)水体污染及防治措施一、水的净化1. 水的净化方法天然水→加絮凝剂沉淀→过滤→加活性炭→消毒杀菌→自来水【特别提醒】①自然界的水为混合物;②净化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蒸馏→吸附→过滤→沉淀;③上述净水过程中,杀菌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他属于物理变化。
3.硬水和软水1. 实验原理: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
2. 反应原理:[水很难解离,导电能力弱,常加入强电解质(如烧碱或硫酸)增加其导电能力]3. 实验装置:4. 实验现象:(1)两个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和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气泡速度较快。
(2)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通电,和电源负极相连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大约是和电源正极相连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的2倍。
5. 气体的检验:(1)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2)负极:点燃,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是氢气。
6. 实验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7. 实验拓展(1)验证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2)此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3)通过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我们可计算出产生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1:8。
四、化合价1. 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位置标出化合价,用“+n”或“-n”表示。
当n为1时,不能省略如+1Na,-1Cl。
2. 化合价规律①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探秘水世界

五、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
混合物
2.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过滤、 蒸发、 蒸馏、 结晶
六、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1.水污染的来源:(1)工业废水;(2)生活污水;
(3)农业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多识一点: 2.硬水和软水
(2)过滤 过滤是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的方法。 ①作用: 除去颗粒较小不溶性杂质。 ②注意事项: 一贴 滤纸要贴近漏斗内壁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 二低 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烧杯紧靠在玻璃棒上 三靠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 漏斗末端靠在烧杯内壁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3)吸附(物理变化) ①作用: 除去水中有色有味的物质。 ②方法: 加活性炭……
创设情景:
我们已经知道,水 在加热时变成水蒸气。 水的三态变化,只是 水分子间隔改变。而 “每个水分子由两个 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构成”,这一事实始 终没变。 那么,如果在水中插入电极,通以直流电,情形 是否有所不同呢?
一、水的分解
1.水的电解实验
问题:水通电会发生什 么变化呢?
现象: 1.电极上产生无色的气体,正负 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2.正极上产生无色的气体能使带
小
测
验
利用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事实:
(1)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字,能观察到字迹逐渐消
失,却看不见水分子是如何跑掉的。
(2)湿衣服能够晾干,且夏天比冬天干的快。 (3)酒精温度计能指示的温度的高低。
三、水的天然循环 水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导致水的三态变化,通过水的 三态变化实现水的天然循环
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有完成了 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初中化学鲁教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PPT

一、水的三态变化
水从固态到气态的变化过程中,随着 温度的升高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分子 间的间隔变大,导致水蒸汽的体积变大
反之,水从气态到固态的变化过程中 ,随着温度的降低、水分子的运动速率减 慢、分子间的间隔变小,导致水蒸汽的体 积变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2.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3.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 的分子性质不同
四、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
二低: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口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末端紧靠三层滤纸
漏斗的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自来水生产过程
水污染的来源:
1.工业废水 2.生活污水 3.农业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二、水的天然循环
水的天然循环,属于物理变化
三、水的人工净化 (一)自然界的水资源
(二)水的人工净化方法
静置沉降
1.沉降 吸附沉降
除去不溶性杂质
2.过滤 一贴、两低、三靠 除去不溶性杂质 3.消毒杀菌 氯水、漂白粉 除去微生物
4.蒸馏
除去可溶性杂质
操作要点:
一贴、两低、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考点梳理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复习学案课时1 水 考点梳理考点一 运动的水分子 1.水的三态变化 (1)本质: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 和 ,属于 变化。
(2)原因:水分子的运动导致水的状态变化。
2.水的天然循环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 实现的,这个循环过程是由 提供能量。
大自然通过水分子的运动,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特别提醒】自然界的水大多属于混合物。
3.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常用净水方法 方法作用沉降 使天然水中较大的泥沙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来 过滤 分离水与泥沙(分离颗粒大小不同的混合物) 吸附 除去水中的颜色及异味蒸馏 除去可溶性杂质,可得到净化程度最高的水【特别提醒】净化水时,常会用到净水剂,其中明矾的作用是加速悬浮杂质的沉降,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及异味。
(2)自来水生产过程(自来水厂净化水流程图)(3)硬水、软水 ①概念:含有较多 的水叫硬水;不含或含较少钙、镁矿物质的水叫软水。
②检验: 。
③软化:a . (生活中常用),b . (实验室常用)。
考点二 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高频考点) (1)实验装置()实验原理:通过生成物的元素组成判断反应物的元素组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原理分析:水分子先分裂成 原子和 原子,然后 、 原子分别组合成 分子和 分子。
(4)实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 (填“大”或“小”,下同),与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 ,二者体积比大约为 。
(5)产生气体的检验:待两支玻璃管收集了一定体积的气体后,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现象: ,证明是氧气;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处,慢慢打开活塞,现象: ,证明是氢气。
(6)判断正负极的产物: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7)实验结论①水是由 和 组成的化合物。
鲁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探秘水世界第一节第1课时水的三态变化和水的天然循环分子课件

解析 水蒸气遇冷凝结为小液滴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的种类、体积、质量均不变,发生变化 的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
13.(2022四川遂宁中考,2,★☆☆)下列现象能用“分子在不 停地运动”解释的是 ( B )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落叶飞舞 D.冬天雪花飘飘
能力提升全练
10.(2023广西中考,7,★☆☆)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 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及 时采取安全措施。闻到臭味是因为 ( A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很小 D.分子的体积很小
解析 向液化石油气中添加具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 化石油气泄漏,就能闻到这种臭味,是因为乙硫醇分子在不断 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臭味。
知识点3 水的天然循环
9.(2024山东枣庄滕州期中)下列关于水的天然循环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 C ) A.太阳为水的天然循环提供能量 B.水的天然循环实现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C.水的天然循环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D.水的天然循环中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
解析 水的天然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水的天然 循环中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1)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滤纸条上滴有酚酞试液的部分由下 到上逐渐变红 ;此现象说明了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用微观知 识回答)。 (2)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U形管中所塞 的棉花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的错误操作可能是 该同学将浓氨水滴在了滤纸条上,将酚酞试液滴加在棉花上 (合理即可) 。
解析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后,水分子的体积不变,水分子间的 间隔变大。
知识点2 分子
4.实验课上化学老师将50 mL的水与50 mL的酒精倒入100 mL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总结 鲁教版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单元总结二、专题综合讲解1.分子和原子分子 原子概念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构成 由原子构成 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 根本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相同处 ①都很小;②都在不断运动;③微粒之间都有间隔;④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⑤都能直接构成物质联系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结合成分子地球上淡水资源并不充足,一些国家和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因此要节约用水,同时对水净化,水的净化方法一般有吸附、过滤、杀菌、蒸馏等方法,不同的净化方法除去水中的杂质不同,综合运用几种净水方法,净化效果会更好。
3.溶液的配制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⑴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量”指质量,如果已知或所求的是其他量,如体积等,必须换算成质量。
⑵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计算时注意:①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②质量、密度、体积之间的换算⑶溶液的稀释和浓缩的计算,注意抓住在稀释和浓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在变化前后的关系。
⑷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步骤:①计算;②称量和量取;③溶解;④装瓶。
水 水分子的运动 水的组成 水的构成→水分子 构成→原子 基本性质:质量、体积小;不停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定义 结构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天然循环 质子 中子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是物理变化 原子核 核外电子 水的人工净化→沉淀、吸附、过滤、蒸馏、除菌 电解水 氢气燃烧 电解水实验:产生气体检验方法 结论:证明水的组成、化学变化的实质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通电氢气+氧气(分解反应)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溶液 (常伴随能量变化) 组成:溶质和溶剂 性质:均一、稳定 溶液组成的表示→溶质质量分数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运动的水分子一、水的三态变化:1、三态变化的实质:水的三态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的运动导致了水的状态变化。
水分子获得能量时,运动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了气态(或由固态变为了液态);失去能量时,运动减慢,分子间的间隔减小,水由气态又变回了液态(或由液态变为固态)2、现象解释:能量—运动—间隔—状态二、分子:1、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性质:(1)分子的体积、质量小(2)分子在不断的运动(3)分子间存在间隔(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5)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子二、水的天然循环太阳为水提供能量,水通过三态变化,实现自身的天然循环。
既实现了水的自身净化,又完成了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三、水的净化方法(重点、难点)1、水的净化方法过程:①沉降(除去水中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明矾:絮凝剂,促进悬浮物质的沉降)②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③吸附(除去水中的有色或有气味的物质)、(活性炭:表面疏松多孔)④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净化程度最高---得到的是蒸馏水)、⑤消毒杀菌。
(氯气)2、分离物质的方法:①过滤: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②蒸发: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③蒸馏: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四、硬水和软水:(1)硬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多的水软水: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较少的水2)判断方法:加入肥皂水搅拌,产生泡沫多的为软水,反之为硬水。
(3)转化方法:煮沸、蒸馏等(4)硬水的危害: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还会使衣物变硬。
锅炉长期用硬水,易形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严重者可引起爆炸。
长期饮用硬水有害身体健康。
三、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第二节 水分子的变化一、水的分解—电解水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2、实验现象:通电后,两电极上都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极所产生的气体与负极所产生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1:2。
纯净物 混合物宏观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多种物质组成 微观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是纯净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是混合物 性质 具有固定的组成、固定的性质 一般无固定组成、无固定的性质 举例 水、二氧化碳,冰水混合物等 矿泉水、钢材,纯净的空气等水分子 氧原子 氢原子 氧分子 氢分子 分解 结合 3、气体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正极产生的气体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负极产生的气体,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且罩在火焰上方的干而冷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证明负极生成的气体是氢气。
4、实验结论: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化学反应为:2H 2O 通电2H 2↑+O 2↑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5、反应的微观过程:由电解水微观过程可知:①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②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即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③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④化学反应前后,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种类;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
6、注意事项:①、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
②、现象要点:“正氧负氢”—争养父亲;“氢二氧一”—V氢气:V氧气=2:1。
描述体积比时要注意比例顺序。
③、在实验中,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略大于2:1。
主要原因是:a.由于氢气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同,在相同条件下,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比氢气大;b.在电解水过程中会有副反应发生,消耗了氧气,使氧气的体积比理论值低。
二、水的合成—氢气燃烧1、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H2+O2点燃2H2O2、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
【知识解读】1、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O.0899g/L,其质量约是同体积的空气质量的2/29,是最轻的气体。
2、氢气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纯净的氢气能在空气中安静燃烧,但是氢气与空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
所以在点燃氢气之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验纯”的方法:如图所示,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使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
若听 到轻微的“噗”声,说明氢气已纯净。
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表明氢气不纯。
②、还原性:氢气夺取某些金属氧化物(如CuO 、Fe2O3等)中的氧元素,把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氢气是二十一世纪最理想的能源:①氢气燃烧释放的热量多;②燃烧产物是水不会污染环境;③可以用水为原料制取氢气,原料易得且可以循环利用。
三、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第三节 原子的构成一、原子的构成 质子(带正电)原子核(带正电,占体积小,质量大) 原子(不带电) 中子(不带电)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概念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特点 多变一 一变多 形式 A+B →AB AB → A+B核外电子(带负电,占体积大,质量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关于原子的结构①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②原子核中,一定有质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有中子;一种氢原子,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同种元素的原子有很多种,它们的质子数相同,但是中子数不同。
如氢原子有三种,分别叫氕p iē、氘dāo、chuān其结构如图:氚③原子中,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
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
④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⑤一个质子的质量≈一个中子的质量二、原子结构示意图(热点)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且分层排布,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②1-20号元素每个电子层上最多容纳的电子个数为2、8、8。
原子的核外电子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当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时(只有一个电子层时,电子数为2个),原子很难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称为稳定结构。
①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金属元素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②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个的原子(大多数非金属元素原子),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稳定结构。
③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都是属于8电子的稳定结构(He最外层电子数为2)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能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离子(重点)1、定义: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2、分类阳离子:带正电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离子阴离子:带负电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3、离子的形成如图4.离子符号的意义4、离子符号的书写:离子所带的电荷标在元素符号(原子团符号)的右上方,且电荷数在前,电性在后。
如果离子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时,电荷数1省略不写。
如,阳离子:Na +、Mg 2+、Al 3+、NH 4+;阴离子:Cl -、SO 42-等。
5、原子团:在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SO 42- CO 32- NO 3- OH - MnO 4- MnO 42- ClO 3- PO 43- HCO 3- NH 4+6、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7、分子、原子、离子联系:四、 分子:液态、气态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无氧酸,有机物物质的构成: 原子: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离子: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碱、盐五、相对原子质量(符号:Ar ,单位:无、或为1)1.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第四节 元素一、元素与元素符号: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发现的化学元素有一百余种。
2、分类: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固态非金属元素:“石”字旁元素非金属元素:液态非金属元素:“氵”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气”字头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氙氡3、地壳中元素排行: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4、元素符号的书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5、元素符号的意义:(1)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H—表示氢元素,Fe—表示铁元素②如果该元素的单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则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由该元素组成的单质:Fe—表示单质铁,但是H就不能表示氢气,因为氢气不是由原子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的。
(2)微观意义:表示该元素的原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Fe—表示一个铁原子6、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也有个数,说构成。
7、识记常见元素符号。
二、元素周期表简介(热点)1.元素周期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并发明了元素周期表。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
每一个横行叫一个周期(最外层电子数由1-8);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最外层电子数目相等)3.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4.在元素周期表中,一种元素占一格,其内容如图所示:三、单质与化合物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1、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定义中不能少“纯净物”。
例如:“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单质”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
2、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3、物质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