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

合集下载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

《耕作学》期末复习资料一、绪论1、耕作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及其技术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2、耕作学的任务:(1)从宏观上研究作物的组成与布局,通过合理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调整,处理好农业内部的各种关系,使农、林、牧、副、渔各个产业协调发展(2)从微观上研究耕作制度各项技术体系的内在机制与技术,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作物生产力,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提高作物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护资源,培肥地力,保护生态平衡,使农物能全面持续增产。

3、中国耕作学的内容(1)建立合理耕作制基本原理根据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阐明在中国建立集约化、现代化、高产高效、可持续发展耕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作物的种植制度包括作物结构、布局、种植方式如复种、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农牧结合的种植制度等。

(3)养地制度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培肥、农田保护、土壤耕作等。

(4)耕作制度设计、优化和改革包括耕作制度演变及其规律,耕作制度区划、设计、优化、改革方向等。

第二章作物布局第一节作物布局的含义与原则一、作物布局的含义及在生产上的意义(一)作物布局的含义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作物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品种、种植面积比例等。

作物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和田地的分布。

(二)作物布局在生产上的意义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最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基础,决定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

3、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4、合理作物布局可充分利用资源,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

5、合理作物布局可较地发挥地区优势。

二、合理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根据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合理布局社会需求是作物布局的前提。

(二)根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合理布局作物生态适应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耕作学(已修改)

耕作学(已修改)

耕作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耕作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3.多熟种植:指一年内同一块土地上,两种或多种作物同时或相继种植,集约利用时间或空间的种植形式。

4.农业资源: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5.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比例及其在农田上的分布。

6.生态适应性: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外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程度。

7.种植方式:指一个地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于同一季节内或同一年内在同一耕地上所形成的规范化种植。

8.单作:指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9.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其共生期大于全生育期1/2的种植方式。

10.套作:指在前作物的生长的中后期,在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其共生期小于全生育1/2的种植方式。

11.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12.休闲:指耕地在可种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

13.轮作:用同一田地上的有序的轮作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茬口:作物在轮作过程中,给予后作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茬地的泛称。

15.连作:指在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的相同作物。

16.土壤耕作:利用农机具有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节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湿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基础措施。

17.基本土壤耕作措施: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18.表土耕作措施:是指在基本耕作措施的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的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耕作学期末笔记

耕作学期末笔记

简答内容不全名词解释1.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科学。

2.耕作制度:为了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全局持续增产所采用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农业生产体系。

3.合理的耕作制度:以农牧林相结合为前提,以土地用养结合为基础,以种植制度为中心,以实现作物全面持续高产、高效为目标的一套农业技术措施体系。

4.限制因素:如果某一因素的缺量不足,就会限制其他因素的作用效果,作物的产量受这一不足因素的影响,这个最少的因素叫做限制因素。

5.种植结构: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指种植业内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关系。

6.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的空间配置。

7.作物种植制度:指一个地区或者某个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结构及其空间对时间上的安排。

8.作物种植方式:在一块地上一年内或一季内安排作物种植的形式。

9.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内或一季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混作:在一块地上不分行的种植两种或者两种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

11.间作:在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间隔种植两种或者两种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

12.套作:是在前作物生育后期或者收获前期于行间播种或者栽植另一种作物。

13.复种:在同一块地上,一年内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

14.复种指数:全年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5.轮作:在同一块地上一定期限内有序的轮种不同的作物称为轮作。

16.连作: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称为连作。

17.茬口特性:指栽培完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和耕作栽培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18.土壤耕作:是指利用农机工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节土壤耕作层和表面状况,调整土壤中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措施。

19.耕层:又称熟土层,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是作物分布的主要层次,大约为15-25cm。

20.耕层构造:指耕层中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质与总隙之间以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之间的比例关系。

耕作学

耕作学

1.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2.生态型: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不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3.换茬: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称为换茬。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组成原生质的一切必要元素在内,都趋向于在生物圈内循环移动,各自以一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然后又返回环境。

这些大致成环形的线路。

5.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制的总称。

作物组成包括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等,配置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6.正对等效应:作物之间通过生物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有利的相互影响,称为正对应效应,亦称为正对等效应。

7.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8.生物群落:是在一定地段或自然生境里各种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9.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物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个数量关系,就是十分之一定律。

10.土地当量比:为了获得与间、混、套作中各个作物同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11.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平衡控制、土壤耕作以及农田保护等。

12.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或人工选育而成的相同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13.耕层构造:指耕层内各个层次中矿物质、有机物与总空隙度之间及总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的比例关系。

浅谈《耕作学》课程学习心得

浅谈《耕作学》课程学习心得

浅谈《耕作学》课程学习心得我这学期学了《耕作学》这门课程,它以作物栽培和耕作两部分内容组成。

这门课程通过讲授现代生产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具体的生产中加以应用,阐述水稻高产栽培的科学道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这对于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对这门课的心得体会作一个小结:首先要明确本课程所讲内容是以种植业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作物——水稻为中心的作物生产的知识,是一门基础课程。

从事作物生产都需要掌握的,不掌握就无法进行生产活动。

其次本课程是在长期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水稻是世界各国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人民生活的主要口粮,同时也是增加我国外汇收入的重要作物。

因此必须加强对本课程的学习,才能有效地指导生产。

由于学生文化水平低,专业素质差等原因,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三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本课程是农学类专业的必修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通过学习和研究,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指导生产,是我们学习的根本目的。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出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而本课程又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前苏联学者的总结性论述中可以看到,教学、科研、生产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是“先有教学,后有科研,再有生产”。

由此可见,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四要注意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每次的作业或小论文都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应当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学习了本课程后,对生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热爱农业,并下定决心要为我国的农业事业做出贡献。

最后希望农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农业专业的学生们都能学好这门课程。

学习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学习了农业类专业的《耕作学》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我获益匪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更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耕作学电子课件

耕作学电子课件
1.3.1.目标
• 保证产量
– 高产、稳产,15-16亿人口消费(产量多了?) – 100Kg X 16亿人/1000kg/0.7 (口粮) – +75Kg X 16亿人/1000/0.33 (饲料粮) – =2.86亿吨+3.60亿吨=6.46亿吨(粮食总量)/

• 提高质量
– 多样、优质、安全(色、香、味、净、健、美, 水平高了?)
• 农田基本建设(工程)
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 提高农田整体环境
• 农田保护(拓展、预防)
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 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1.2.耕作制度的功能
• 微观技术功能
• 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
–硬技术、有结果
–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
户)
• 持续发展
– 环境、资源、经营、多样化(自然基础、社会基础)
耕作学 第一章 绪 论
1.3.2.途径:
• 精致农作
–集约化(投入)
• 土、水、肥料、机械、劳力利用率
–提高单产(核心)
• 个体光能利用率、群体结构
–提高复种(手段)
• 农田群落覆盖度、立体种养
–因地制宜(原则)
• 合理布局,资源全面综合利用
人口、农民、土地、水、耕地
2、淡化产量、优化结构
产量、品质、需求并重,通过结构优化满足社会 发展需求
3、适当发展、保护环境
速度、开发强度、投入、肥、药、膜、生物
4、用养结合、持续高产
协调、土壤、综合发展
5、科技教育、提高素质
农民、劳力、科研、教学、推广
6、有所不为,有所作为
非种植业、非农产业、非乡村发展,突出优势

耕作学

耕作学

1.耕作学:又称农作制度,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的综合学科。

2.用地:利用土地种植农作物,生产农产品,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过程。

(目的)养地:培养和提高土壤肥力,为土地再生产创造条件。

(手段)3.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以土地为基础资源; 以植物生产为主体生物 ;以区域为空间范围; 以1年为时间周期 .4.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作物管理、核心、综合; 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种植顺序等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生产力基础、服务、综合; 包括土壤培肥与施肥、农田基本建设、水分供应与平衡、土壤耕作、农田保护等 ;5.耕作制度的功能微观技术功能1应用科学、技术科学、可观测性:硬技术、有结果;土地上多作物组合技术2麦、稻、棉…:农田多因素改良技术3土壤、肥料、水分、沟渠杂草…:农田(土地)种植业多年生产综合技术4水旱轮作、有机质增加、结构改良:具体生产过程、具体生产单位,提高效率和效益5作物生产、种植生产、农户生产、农场生产、增产增收;宏观功能(布局、规划、战略)1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无具体直接产品,综合效果2资源安排、使用规划:土地、资金、劳力,如何获取最佳总效益3生产单位经营规划:生产、销售、生产,结构、动态,如何发展、壮大4地区区域生产布局规划: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结构优化、生产—流通—消费一体规划,如何实现整体平衡、协调、互惠、全面发展6.地区区域农业发展战略规划:5年、10年发展计划、生产结构,什么是方向、支柱、增长点7.世界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从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8.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1工业化装备,改善条件、控制过程,高耗2现代科学技术,创造革新,提高效率,高速3现代经济管理,综合协调,增强活力,高效.9.中国农业的发展与面临问题(1)中国农业发展速度极快(2)中国农业整体水平仍较低(3)中国农业发展面临严重问题a人口多、资源少b产量高、效益低c环境差、结构单、灾害频d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商品率低e生产规模小、地块小f农业装备水平低、g地区差别大h农民待遇低;平原山区耕地比例:平原54%,山区丘陵46% 。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

耕作学复习资料耕作学是农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了农田的管理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

对于学习耕作学的同学来说,复习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耕作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耕作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复习耕作学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

耕作学主要研究农田的土壤管理、田间作业和种植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二、土壤管理耕作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壤管理。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改良和土壤肥力的调节等内容。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水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土壤管理方法和技术,并进行比较和总结。

三、田间作业田间作业是耕作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工具的使用。

例如,耕作的方法可以分为机械耕作和人工耕作两种,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田间作业措施。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的田间作业方法和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种植技术种植技术是耕作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和管理要点。

例如,水稻的种植技术包括水稻的品种选择、育苗和移栽、施肥和灌溉等方面的知识。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列举不同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五、耕作系统耕作系统是耕作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复习资料可以包括不同的耕作系统和其特点。

例如,传统的耕作系统包括旋耕、轮作和休耕等,而现代的耕作系统则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不同的耕作系统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

六、耕作学的发展趋势最后,复习资料可以包括耕作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耕作学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的出现,为耕作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技术手段。

在复习资料中,可以对耕作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耕作学名词解释: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区域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和配置的总称。

3、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4、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5、茬口:是指在连轮作中给与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时日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数目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指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为目的的土地利用。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适应特征。

13、种植制度:是指一地去火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4、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

15、边际效用: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16、土壤耕作:是指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湿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生物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8、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19、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0、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1、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余牧渔业相互适应余协调,牧渔业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互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2、多熟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于同一块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3、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的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4、养地制度:指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填空题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间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农户或地区 )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旱”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11、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1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13、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作物。

14、土壤培肥途径有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和无机结合。

15、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年内接茬播种。

16、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八种17、农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与关系。

18、耕作制度的分区指标是指地理位置、地貌、水分条件、热量条件、作物类型、熟制。

19、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气、土壤、生物、矿物等七大类。

20、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21、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2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

单选题1、下例那种作物属于多熟制:两年三熟2、下列哪些生态位正确:时间生态位、物理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

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化学生态位3、、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重点原则。

4、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4作物玉米5、下例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B )A 稻鱼模式B 高产玉米栽培模式C 稻萍鱼模式D玉米食用菌模式 E蔗田食用菌模式6、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增加光照叶面积、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叶日积。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增施肥料)7、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3个8、翻耕的缺点土壤水分损失9、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C )A、豆科B、茄科C、禾本科D、十字花科E、葫芦科10、农牧结合的关键是:饲料。

11、与种植制度有关的水分指标不包括:土壤贮水量12、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 600----1000mm13、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1.5—4.0.14、我国粮食作物面积最大的几个作物排序为(水稻、玉米、小麦、甘薯)15、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氮循环16、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增加土壤有机质17、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省:浙江18、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19、坡地耕作最宜:横坡耕作20、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化学生态位21、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橡胶22、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2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氮肥)。

24、我国经济作物面积最大的排序为: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25、我国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区 1226、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是:适应原则、协调原则、经济原则。

(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的是:重点原则)27、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不包括(增施肥料)28、不属于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玉米29、农牧结合的关键是:饲料多选题1、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土壤、矿物。

2、作物的水平结构包括:作物密度、种植行数、间距、带宽。

3、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4、耕作学的性质:( AD )5、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基础科学 D、应用科学 E、人文科学6、下列哪些作物不属于C4植物:小麦,水稻,大豆,棉花。

7、忌连作作物主要包括:马铃薯、烟草、番茄、8、烟草的主要产区在山东、贵州9、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有机肥料、化肥、降水、灌溉10、按照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BC )A\ 富氮作物 B、豆科作物 C、高碳耗氮作物 D、禾本科作物1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棉花,花生,油菜12、我国商品粮食基地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黄淮平原。

13、我国的主要农业问题包括(1√)人多耕地少(2√)农村经济落后(3√)地区差异大14、轮作换茬的作用:调养地力,减少病虫害,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土壤化学性质15、土壤表土耕作包括:耙地、中耕、镇压、起垄、作畦。

16、季节休闲包括:冬闲,夏闲,秋闲17、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1)主粮型(3)农牧型(5)混合型18、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喜凉作物、喜温作物、亚热带作物、热带作物。

19、单作也称纯种、清种、平作解答题1、少免耕的优点有哪些?答:少免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2)免耕不动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的作用。

(3)通过秸秆覆盖,表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增加,再加上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他的矿化。

另一方面,耕层下部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农耕时间少。

在前作收货后,免耕或少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又减轻农忙的紧张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这在南方多熟区尤为重要。

农耕时间的减少,也有利于复种面积的扩大与复种指数的提高。

(5)节约成本,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消耗,但增加除草剂的消耗。

2、简述连作应用的必要性(1)社会需求决定连作(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3、争取复种季节起额利用的技术有哪些?答:⑴改直播为育苗移栽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移栽技术也运用到棉花、油菜、烟草、甘薯、谷子、高粱上,甚至已实验用到麻类、豆类、小麦、马铃薯等作物上,大有形成移栽农业之势。

为了增加苗期积温利用,采取了保温育苗技术,如温室育苗育秧,农膜育秧、地膜育秧、两段育秧等技术。

为减少移栽的返青期而广泛运用营养钵,营养袋,营养块育秧技术.(2)、套作技术的运用套作是解决复种生长季矛盾的又一重要方法。

即在前作收获前20—40天鱼行间、株间或预留行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如中稻、晚稻田套种绿肥、早稻田套种大豆或套种黄麻。

如中稻、晚稻田套种绿肥,早稻田套种大豆或套种黄麻,麦田套种棉花、玉米、花生、烤烟等。

(3)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A 后作物及时播种,减少农耕期。

B 前作物及时收获。

C、促进早熟技术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喷乙烯利,可以提早成熟7天左右。

(4) 作物晚播技术播种季节较紧的季节,如长江中下游麦收后,需要晚播棉,晚作物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作物的密度。

因晚播的营养生长期比较短,蜘蛛比较矮小,分蘖或分枝少,密植有利于主茎发育和提早成熟。

4、简述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答:(1)增产从自然资源来说,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把他们转化为更多的作物产品。

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力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力。

(2)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减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3)稳产保收。

合理的间、混、套作能狗利用合理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4)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间、混、套作运用得当,安排的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等作物以及果林之间的矛盾。

5、谈谈贵州省怎样开发冬季农业(1)充分利用短间隙期插种蔬菜、饲料、绿肥等短生育期作物。

(2)充分利用较长冬闲期,复种一季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利用率。

(3)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反季节蔬菜栽培,不断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增加农民收入。

(4)利用各种设施条件,进行高价值经济作物(中药材、花卉、食用菌),提高农业比较收益。

A.地膜覆盖农业B.小拱棚育苗,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育苗。

C、塑料大棚。

在热量条件好、经济条件差的地区栽培经济作物效果较好。

D.日光温室。

在热量条件差、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用于栽培经济作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