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互文修辞手法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互文古代汉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

【内容摘要】互文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格。
所谓互文就是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或短语),使这两个语句(或短语)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
使用互文的修辞,具有避免行文单调呆板的作用,也能适应某些文体(骈体文、诗词等)在表达方面的特殊要求。
【关键词】互文古代汉语修辞格《木兰诗》里有这样的两句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那就是说: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出征多年凯旋归来。
这样理解显然是不恰当的,怎么可能打仗死去的全是将军,而凯旋归来的又都是普通士兵(壮士)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里采用了一种叫做互文的修辞格。
所谓互文就是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形式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或短语),使这两个语句(或短语)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种修辞叫互文见义,简称互文。
使用互文的修辞,具有避免行文单调呆板的作用,也能适应某些文体(骈体文、诗词等)在表达方面的特殊要求。
互文在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
就拿我们前面提到的《木兰诗》中的那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来说吧。
按照前面所说的意思来理解可不行。
我们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将士们出征打仗多年,经历了千百次激烈残酷的战斗,有的光荣牺牲了,有的胜利归来。
这样来理解就合乎情理了。
有些互文出现在一个句子里,但其表义特点和那些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的形式是一样的。
例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绝句《出塞》: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的第一句就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我们是这样来理解它的:秦汉时的明月映照着秦汉时的边关。
在这里使用互文,适应了七言绝句这种诗体言简意赅的要求。
如果对这句诗不按照互文理解,而是按照字面意义去认识的话,那不就成为“秦朝时的明月映照着汉朝的边关”了,让人摸不着头脑。
互文性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2020年第!期(总第847期)丈敖冬‘科互文性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运用吴雨洁(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000)摘要:互文作为一种拓宽阅读面、活跃思维的阅读方法,与当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努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不谋而合的,小说作为一种互文本大量存在的文本形式,其文本的互文性教学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能有效呈现。
本文旨在通过互文性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教学条件分析、模式设想和注意事项这几个环节,对初中语文小说的互文性教学提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为缺乏文学理论支持的初中小说教学梳理一些有效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互文性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一、互文性的概念及在中国的发展互文性是伴随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诞生的文本理论,最初它的概念界定是:“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互文性理念被引入中国,之后互文性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吸收西方关于它的最新理念,另一方面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尽力中国化。
从文本与文本之间用典式的借鉴,到结合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广义、狭义互文性的分别出现,再到现、主、被入互文性理念中,本文的互文性理念特指涵盖内容相对广泛的广义互文。
二、互文性能够运用于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条件分析(一)互文性理念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互文性理念的断成与,是互文性成借鉴入初中的一个&在广义互文性中,它的概念出相似文本之间的仿与被仿、引用与被引用。
的互文性一盖到:与的文 、各方、、&分的种种,都新组合构成的互文本,互文&些与义文课中的力力的文是合的。
(二)小说本身的互文本。
是一互文本广泛在的文式,互文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式的互文,代表性的方面:,国之间的互文。
初中文选文中的和的例:年轻时就曾示是他很喜欢的一个&在之后,他又:“与其看雨果的书,宁看高尔基、的书,它更新,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互文”修辞手法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互文”修辞手法语文老师在讲授古诗文知识时,常常碰到所谓的“互文”修辞手法,因在现代文中很少触及,所以,在给学生讲解的过程中也显得有点费劲,学生听起来也感觉是一团雾水。
那么,什么叫互文呢?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对互文手法进行了一些总结。
互文,也叫互辞或互文见义,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语对它的解释为:“参互成文,含而见文”,指的是古代作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将本应在上下文中都出现的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二者各举一边以省文”。
因此,互文就是把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合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现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中常见的古典诗词中的例句加以说明。
一、互文的常见几种类型1、单句互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就是单句互文。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
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这种类型的诗句还有:“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出塞》)2、偶句互文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
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这个互文句描写了塞外苦寒的军旅生活。
如果仅从字面理解,意为“将军冷得连弓都拉不开,都护冷得连铁甲都难以穿上身”,其实,完整的意思应是“将军、都护角弓不得控,将军、都护铁衣冷难着”。
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中,诗里“惊”、“鸣”互文,正确的理解应为“(半夜里)明月升起,惊飞了树上的鸟鹊,惊醒了树上的眠蝉;轻拂的夜风中传来了鸟叫声和蝉鸣声。
互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论文.doc

要联系上下句,注意其相互拼合补充之处,才能使句子表达的思想完整。
郭锡良和倪宝元两位先生对互文特征的概括用语虽有所不同,但都从内涵上揭示了互文存在的两种基本格式,即“同义互文”和“互补互文”。
以下就两者的特点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1.同义互文所谓的“同义互文”是指上下文句(或同一文句中的对应词语)对举成文,其文字不同,但其意义相同或相近,它们之间相互参照、相互训释。
如:(1)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李斯《谏逐客书》)。
“充”和“实”都是“盈满”的意思,两者相互训释。
(2)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竭”与“尽”字不同而义相同,都是“竭尽”、“用尽”之意。
从以上例子可见,运用“同义互文”这种修辞方式能避免用字遣词的重复,使行文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而不板滞。
2.互补互文所谓“互补互文”是指上下文句(或同一文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相互贯穿、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并常构成对偶形式,联缀而成完整的一体。
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此句上下句相互补充,应译为:“(坟墓的)东西左右种植松、柏和梧桐。
”而不能割开误译为:“(坟墓的)东边西边种着松柏,左边右边种着梧桐。
”二、互文的运用从内涵分析,我们知道“同义互文”和“互补互文”是互文两种最基本的格式。
然而,互文在古诗文中的出现是多姿多彩的,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互文现象,准确地注解互文的内容,我们从外延上将中学语文古诗文里的互文进行归纳得出,它常常以单句(独句)、双句(对句)、多句(排比)的形式出现,以下略举数例加以简单阐述。
1.单句互文也叫独句互文,这类互文一般包含着两个结构,理解时要把句子结构中相关的内容调整后再译。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应理解为:“秦时汉时明月关”,即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2.双句互文也叫对句互文,理解时要照应前后两句,把相关的内容调整搭配理解后再翻译。
如: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初中语文语文论文谈谈互文

谈谈互文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小知识框里,简要地介绍了互文。
这种修辞法虽不是初中所要求的,但掌握了对理解文意有很大帮助。
为了使同学们进一步掌招互文的特点,正确理解互文的语意,再作如下介绍: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是指在有意思相对或相关的文句里,前后两句词语互相呼应,互相交错,意义土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使文句更加整齐和谐、更加精炼的一种修辞手法。
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对镜”.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当窗”,两个词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补充.就构成了互文。
用简明的话说,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互文大多由两个分勾组成,也有由一个句于或四个分句组成的。
掌握了互文的概念和特点,理解文意就不难了。
理解的方法、是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而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只从字面上去解释。
例如,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是两个相对的文旬。
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看;就会理解为“和我谈笑的都是博学之士.和我往来的没有无知的人”。
把两句联系起来看、原来“谈笑”和“往来”构成了互文。
它的基本意思是“谈笑往来有鸿儒,谈笑往来无自丁”,译成“和我谈笺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无知识的人”。
②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是四个相关的文句。
如果把分句割裂开来,就会误解为木兰每去一处只买一样东西,哪有这样机械呢?仔细一想,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
正确的理解是;(木兰)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法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简而言之,就是到处去买出征的器具。
作者把它分开来写,是为了诗句的整齐和音调的和谐。
③主人下马客在船。
这是在一个句子中的互文,用在相关的两个短语中。
它的正确意思是“主人和客人下厂马,上了船”;不能解释为“主人下了马,客人上了船”。
中学语文不可忽视的修辞手法 互文.

中学语文不可忽视的修辞手法——互文近年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碰到“互文”这种修辞手法,这是一种古老的修辞现象。
如果不弄清互文的内涵和特点,以及互文与对偶的区别,就很难真正掌握和运用互文。
为此笔者从三方面对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作一些简要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互文”,它有何特点?“互文”是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手法,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所谓“互文”,指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将它拆开,分别放在两句中(多数情况是这样,有时也放在一句中,在理解时应前后拼合,才能正确理解语意。
其特点是上下文意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互文的语言形式多为两句式,也有其他句式,但极为少见。
在具体的使用中,互文能使文字简洁、含蓄、生动并加强语气;也能使语言表达具备形式美和音乐美,以达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二、在学习中会遇到哪些互文修辞现象?互文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古诗文中的运用;二是在成语中的运用;三是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在援例时主要以中学阶段学习的篇目为主,并辅之以少量课外的但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诗文。
1、互文在古诗中的运用。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辞》(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出师表》(4“旦视而暮抚。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6“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王勃《滕王阁序》(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8“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杜牧(《阿房宫赋》(9“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其中(1(2(3句为初中所学篇目,此三例的互文理解依次是:(1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好而喜,也不以外界景物和自己的境遇坏而悲。
互文在初中语文文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互文在初中语文文言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作者:向往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21年第35期【摘要】互文是初中文言文中较为传统的一个修辞手法,是古人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采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将本应在上下文中都出现的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各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据此,互文手法的翻译,可以相互叠加,补充省略的成分;对两事各举一边的互文,整合起来,概括翻译。
【关键词】互文;初中语文;运用一、互文在古诗文中的运用(一)互文的历史发展源流互文在古诗文中的运用非常普遍,刚开始源于民间,如《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到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互文发展更为成熟,运用更加普遍,例如《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艺术运用最为纯熟的,要数《木兰辞》了,可以说,互文在《木兰辞》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互文在古诗文中的运用——以《木兰辞》为例互文最早起于民间,后来经文人改造,成为诗词曲赋不可或缺的表达手法,并在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是说将军身经百战,最后都死了,当兵的十年后就回来了。
这里上半句省略了壮士,下半句省略了将军,上下文补充完整,正确解释应该是: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换句话说,将士们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有的战死了,有的十年后才凯旋。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上半句省略了西阁床,下半句省略了東阁门,这里也是代指屋子里的所有门窗和床,古代的床是一种坐具,相当于椅子,所以,正确解释应该是:打开屋子里所有的门窗,在每张椅子上都坐坐。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上半句省略了对镜,下半句省略了当窗,在古代,镜子一般都架在靠窗的位置,所以当窗的同时也正对着镜子,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
如果说成当着窗子梳理云鬓,对着镜子贴花黄,一个动作拆分成两个,多此一举。
互文性论文

互文性论文互文性论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互文性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背景解说作为对历史主义和新批评的一次反拨,互文性与前者一样,也是一种价值自由的批评实践。
这种批评实践并不隶属于某个特定的批评团体,而与20世纪欧洲好几场重要的知识运动相关,例如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
围绕它的阐释与讨论意见,大多出自法国思想家,主要有罗兰·巴特、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雅各·德里达、杰拉尔德·热奈特、迈克尔·瑞法特尔。
先驱者:渊源与影响说到互文性,法国批评家克里斯蒂娃首先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学批评。
她说,当时法国文学批评深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尤其是巴赫金的对话概念与狂欢理论。
令她最感兴趣的,则是巴赫金针对拉伯雷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
我们知道,巴赫金提倡一种文本的互动理解。
他把文本中的每一种表达,都看作是众多声音交叉、渗透与对话的结果。
所以克里斯蒂娃说:互文性概念虽不由巴赫金直接提出,却可在他的著作中推导出来。
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指出,独白式历史主义批评和文体学研究,仅仅把小说看成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或小说对于现实的同质性再现。
这种独白批评因而无法解释人物语言的异质性与多样性。
它不能说明小说中各种外文学文本(extra-literary texts)的存在,也不能充分展现小说语言的审美功能,即同一部小说中不同语言方式的共存交互作用,以及使用这种多元语言评价现实的不同方法的共存互动。
巴赫金把这两种共存互动称之为小说的“多声部”或“复调”现实,并用“文学狂欢化”来支持他的对话理论。
狂欢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形式。
它原指那种包括了庆典、仪式和游艺的民间狂欢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互文的修辞手法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时,常常会碰到一个让学生头疼的问题:“互文”的修辞手法。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多数情况下,互见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
”①“在文言文中,尤其是在诗词或文学性较强的散文中,古人常常故意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别放在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地方,意在避免词语的呆板和单调,增强语势,用比较经济的文字表达比较复杂的内容。
翻译时只有前后互相拼合、互相补充,才能使意思完整。
这种现象叫做互文见义。
”②互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文里含有下文将要出现的词,下文里含有上文已经出现的词。
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上文里含有“对镜”,下文里含有“当窗”,两个词互相交错,意义上互相补充,就构成了互文。
用简明的话说,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
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在理解它时,要把上下文的意思联系起来考虑,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只从字面上去理解。
只有如此,才能正确、完整、全面地掌握这类句子的真正意思。
综观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的有几十处,概括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短语互文
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
例如:
1.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
2.朝晖夕阴。
(同上)
3.岸芷汀兰。
(同上)
例1“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可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例2“朝晖夕阴”联系下文“气象万千”来看,意思应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晖”。
“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
例3“岸芷汀兰”,指“岸边和小洲上的小草和小花”,而不是“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小花”。
(二)单句互文
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
例如:
4.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5.秦时明月汉时关。
(《出塞》)
例4我们应理解为:“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
如将此句解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不符合逻辑,大错特错了;例5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其中“秦”与“汉”互文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
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
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
这类用法非常普遍。
例如: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隆中对》)
9.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
1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同上)
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同上)
1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1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
例6“千里”和“万里”互相呼应,彼此隐含,指“千万里”;应理解为“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的景象。
”例7“受任”和“奉命”互补,“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互补,两句合起来是“在打了败仗、正是国家处与危难之中的时候奉命接受了重任。
”例8“西”和“南”互补,“和”与“抚”互补,“诸戎”和“夷越”互补,合起来应理解为“团结、安抚好周围的少数民族。
”就是搞好民族关系。
例9“宅里”与“堂前”相呼应,“寻常见”与“几度闻”相呼应,应理解为(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家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里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前只闻歌而不见
人。
例10“将军”和“壮士”互相隐含,即“战死”的有“将军”也有“壮士”,归来的有“壮士”也有“将军”。
如果翻译成“将军经过百战之后都战死了,回来的都是久经战场的壮士”,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逻辑上讲不通。
应该翻译成“将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而归”。
例11两句相互包含,它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例12“扑朔”与“迷离”互文见义。
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
并非像教材注释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③,如果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
例13“将军”和“都护”互文见义,自然无情,怎会偏偏只冻住“将军”的角弓,只让“都护”的盔甲冷得穿不上呢?显然,这句诗应理解成“天很冷,将士们的角弓都拉不开,盔甲也难以穿上。
”例14“湖光山色使鸟儿欢娱,使人心除去杂念。
”例15意思是不因“物”﹝的好坏﹞和“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
例16 “谈笑”和“往来”构成了互文,应译成“和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不学无术之人”。
(四)多句互文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1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
这是四个相关的句。
如果把文句割裂开来,就会误解为木兰每去一处只买一样东西,哪有这样机械呢?仔细一想,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
正确的理解是(木兰)到处去买出征的器具,表现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
作者把它分开来写,是为了诗句的整齐和音调的和谐。
需要指出的是,“互文”作为一种古汉语的修辞手法,在今天不一定要求学生去运用,但是,因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在现代汉语中“互文”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如神出鬼没、东奔西跑、莺歌燕舞、门当户对、摧枯拉朽、暴风骤雨等。
因此,掌握好互文的修辞手法,对于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甚至运用现代汉语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锡龙,唐作蕃,何九盈,蒋绍愚.《古代汉语修订本(下)》北京:商务印书馆,884页
[2]侯云龙:《文言文知识表解》.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50页
[3]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语文(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