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一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运用特定的语言手段,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各种修辞手法,今天我们就来归纳一下初中语文课程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知识点。
1. 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明确的对比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句子结构。
通过比喻,我们可以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他是一只奔跑的猎豹",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速度非常快。
2. 拟人拟人是指用人的动作、情感等特点来描写非人的事物,给非人事物以人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通过拟人,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情感。
比如,"夜幕低垂,大地沉默了",用来形容夜晚的黑暗和宁静。
3. 夸张夸张是指为了突出某种感觉或者效果,故意把事物的特征或情况形容得异常强烈或者离奇。
通过夸张,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并且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他的胃口大得能吃下一头牛",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食量极大。
4. 反问反问是指作者在陈述某种观点的时候,故意问出一个结果明显的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通过反问,可以增加语言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吗?",通过这样的反问,可以使读者深思自己是否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
5. 排比排比是指在句子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词语来表达连续的意思,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通过排比,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并且加强表达的力度。
比如,"他是勇敢的、聪明的、善良的,是一个完美的人"。
6. 比照比照是指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观点或者意境。
通过比照,可以更好地形容事物和情感,并且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月亮如闪亮的银盘,高悬在夜空中",通过将月亮比喻为银盘,形容了月亮的亮度和夜晚的美丽。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修辞手法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总结修辞手法(1)比喻:比喻的构成(此构成为大众有特殊的):本体+喻体+比喻词。
值得注意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具备一定的相似点。
运用比喻的好处: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很大作用。
它不但可以使事物具体化、形象化,而且可以节省笔墨,使语言精练明快。
通常比喻分为3种:明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
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个比喻句称之为明喻。
例:太阳像个大火球。
太阳:本体;像:比喻词;大火球:喻体。
两者的相似点:热。
暗喻:构成:本体+比喻词+喻体。
不明显看出来。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景色:本体;简直:比喻词;山水画:喻体。
两者相似点:绿,都是景色。
借喻:只有喻体。
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必须注意:一、用来做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你说话的对象所熟悉的。
二、与被比喻的事物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的事物,不能用来做比。
三、比喻必须爱憎分明,富有感情色彩。
(2)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
拟人是把一些动植物和无生物给它一个人格化,使说话或作文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更鲜明。
例如:(5)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6)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忘记早晚。
——杨朔:《荔枝蜜》实例证明,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
如果运用得恰当,无疑是会增强表现效果的。
但是,也应注意几点;(一)同样的一个事物,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可能有几种拟人。
(二)拟人一般都是根据事物的本体的特征给以人格化的。
(3) 夸张,是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夸张除了能夸张说话人的语言气氛外,还能启发对方的想象力,从而突出要说的意思。
2021年中考总复习: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

初中阅读理解之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八种:1.比喻: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作用分析】:以虹的形状比喻石拱桥的桥洞,形象生动地写出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人们美的联想。
2.拟人:拟物为人,把事物人格化,将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行为的修辞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亲切感、形象性,使读者感到栩栩如生,往往有十分鲜明的情感色彩。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分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了春花艳丽、桃李争春的热闹景象,使读者感到亲切、形象。
3.夸张:运用丰富的想象,为了更突出、鲜明地勾画某一事物而对其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传神的扩大或缩小描述的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或在增强读者对作者主观感情、态度和理解上起积极作用。
【例句】: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作用分析】: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封冻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4.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作用】:便于把复杂的内容表达得比较集中、透彻、感情强烈,使气势贯通、流畅,使形式整齐,音节响亮。
【例句】: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作用分析】:具体描绘了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感受,渲染了在恶劣的环境下祥子的痛苦、无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内容关联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修辞方法。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语意的相反相成,也使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例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初中语文夸张修辞梳理

初中语文夸张修辞梳理夸张修辞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化,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涉及了夸张修辞的运用,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夸张修辞。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夸张修辞手法之一:夸张比喻。
比喻是一种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用来揭示被描述对象的特点或者表达情感的修辞手法。
夸张比喻则是在比喻的基础上加大了描绘的程度。
比如《小石潭记》中描述小石潭的“悬崖峭壁,环抱如城,纵横万状,湍急如箭”;还有《余光中全集》中的一句名言:“知识好比烈日,样样都要照到”。
另一个常见的夸张修辞手法是夸张对比。
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差异,强调其中一方的特点或者对比两种情感的强烈对比,以达到表达的效果。
例如《聪明的一休》中,一休的聪明被夸张地描绘为“一休自己捧着空碗到井边,让太阳光照在里面,变成亮堂堂的一碗白米饭,自己一边吃着,一边高兴地笑”。
此外,语文课本中也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述场景的繁华或者人物形象的奇特,以增加细节的生动性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骆驼的脸》中,作者描绘了骆驼的脸:“大而宽的鼻翼,让人肃然起敬;高高隆起的眼眶,让人产生憧憬;宽宽的嘴巴……”。
通过夸张修辞的手法,让读者对骆驼的脸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夸张修辞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还包括对人物形象进行夸张描写。
比如《呼兰河传》中,“卖水”,作为劳动者的形象被描绘为“夏天,冷冷的冰倒进水缸,随着鼻子喷气。
冷也好,舒服也好,都有意思”。
这种夸张的描写方式使得这个平凡的劳动变得生动有趣。
在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课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夸张修辞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比如《夏洛的网》中,通过夸张手法描写了一只小猪被育肥的过程,使得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小猪的胖:“一百磅!”、“真是头重脚轻,双腿承受不起,支撑不住,只能坐卧不安……”。
这种夸张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对小猪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举例知识点整理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艺术技巧,能够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趣,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各种修辞手法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技巧的关键。
本文将从字、词、句和篇章四个层面介绍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一、字的修辞手法1. 比喻: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增强描写的效果。
例子:她的笑容好像春风拂面,温暖而迷人。
2. 拟人:赋予非人或抽象事物以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例子:光芒在夜幕下若有若无地面露出微笑。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突出特点,增强感染力。
例子:她饭量极大,一顿饭能吃掉一头牛。
4. 排比:通过列举一系列相同或类似的词、短语或句子,加强修辞效果。
例子:他要求我们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地学习。
二、词的修辞手法1. 褒义反义词:通过使用具有褒义或反义的词语,对事物进行评价或对比。
例子:在她简陋的房间里,却有一种优雅的气息。
2. 借代: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达到简练明了的效果。
例子:他是一头“狼”,嗜血而冷酷。
3. 倍数修饰:用“倍”、“百”、“千”等词修饰表示数量,强调程度。
例子:孩子们欢声笑语,瞬间让这个小屋充满了百倍的幸福。
三、句的修辞手法1.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陈述或命令,增加表达的冲击力。
例子:你说说,谁能不心动呢?2. 省略:在表达中省去某些内容,使语句简练、生动。
例子:他步履轻盈,告别了繁华。
3. 排比句:通过用语和结构的排比,使句子更有节奏感和冲击力。
例子:时光飞快,日月如梭,转眼已到了放假的时候。
四、篇章修辞手法1. 对比:通过对比两个相对立的事物,突出其中的差异,增加文章的张力。
例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出了河山壮丽的景色。
2. 推理:通过列举事实和推理逻辑,引导读者得出某种结论。
例子:这首诗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因此可以推断作者是一个有才华且情感丰富的诗人。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掌握修辞手法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形象地表达某种含义。
比喻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例如:1.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使用了比喻手法来形容眼睛的明亮程度。
2. "他是一只脱颖而出的孔雀",利用比喻来表达一个人特别突出或出类拔萃。
二、夸张夸张是一种为了强调效果而将事物描述得过分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夸张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1. "他高兴得像获得了全世界的宝藏",通过夸张手法来强调一个人的极度高兴。
2. "她哭得像个泪如雨下的小河",通过夸张描述来表达一个人的悲痛之情。
三、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的修辞手法。
通过拟人,作者可以使作品更具生命力,增加情感共鸣。
例如:1. "风儿呼啸着在树林中奔跑",通过拟人手法,将风与奔跑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了风的力量。
2. "花儿低声细语,跳跃着迎接春天的到来",通过拟人手法,让花朵具备了说话、跳跃的行为,增添了春天的喜悦氛围。
四、比较比较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其中的差异或相似之处的修辞手法。
比较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事物的特点。
例如:1. "他如一只孔雀般自信,像一只猎豹般迅速",通过比较手法来形容一个人自信和行动敏捷。
2. "她的笑声如清泉般悦耳,如夏日午后的蝉鸣般动听",通过比较来描绘一个人的笑声的美妙和动听。
五、排比排比是将同类词、短语、句子排列在一起,形成并列的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中的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中的修辞手法知识点归纳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初中语文学习中,修辞手法的掌握对于提高作文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归纳总结出常见的修辞手法知识点。
一、比喻比喻是通过运用两个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之间的对比来形象地表达某种情感或观点。
比如,“心如杂草般拔不尽”这个比喻,用杂草来比喻内心中纷乱的感觉。
通过比喻,可以使文章的意境更加深刻。
二、拟人拟人是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或行为,并使之具有形象化的描写。
比如,“树叶沙沙地叫”中的“叫”,通过拟人化的描写使得树叶具有了声音。
拟人化的描写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三、夸张夸张是对于某种事物或情感的描述进行放大或夸大处理,以达到表达强调的效果。
比如,“跑得飞快”、“吓得魂飞魄散”中的夸张手法,使得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四、反问反问是通过提问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疑问,并且不需要得到实际的回答。
比如,“难道你愿意接受失败吗?”中的反问,通过质问的方式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反问的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说服力。
五、排比排比是指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进行并列的表达,以增强句子的连贯性和修辞效果。
比如,“鱼儿在水里快乐地游着,鸟儿在空中欢快地飞翔,风儿在大地上轻轻吹拂”中的排比句,使得句子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六、比照比照是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感受。
比如,“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中的比照,通过对春水、春林、春风与你进行对比,突出了“你”的特别之处。
七、借代借代是一种运用隐喻的修辞手法,通过用代表事物的词语来表示实际没有出现的事物或观点。
比如,“饭桌上的勺子被大家分配得均匀”,这里的“勺子”借代了“食物”。
借代的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八、对仗对仗是指在句子结构中,一组语言单位(如词语、短句)在意义内容上相对应,语言形式上对称的现象。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详解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详解在语文学习中,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技巧。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感和感染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初中语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比喻手法比喻是通过将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生动地描述事物的手法。
比喻手法常常用于文学作品中,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
比如句子:“她的眼睛像湖水一样清澈。
”这个句子通过将眼睛跟湖水进行类比,使得眼睛的清澈形象更加鲜明且易于理解。
二、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性质和行为,以便打动读者或增强表达的效果。
这种手法常常用在情感描写或者对抽象概念的说明中,可以使表达更加直观、真实。
例如:“风儿轻轻地亲吻着大地。
”这个句子中,将风拟人化为亲吻者,以便表达出风的柔和的感觉和对大地的关爱之情。
三、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为了增强表达的印象,对事物进行过分或者明显的夸张处理。
夸张手法常常用于幽默作品、夸张的讽刺和强烈的感叹中。
比如:“他的背包重得连大象都能压弯腰。
”这个句子中,明显夸张了行李的重量,以便表达出行李的重。
四、排比手法排比手法是将几个相同或者相似的词语、短语、句子等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以达到加强表达、形成节奏感和声音美感的效果。
例如:“她激动、兴奋、开心地跳了起来。
”这个句子通过排比的方式,强调了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五、反问手法反问手法是在对方提问时,提出反方向的问题,常用于论辩、抒发情感等场合。
通过采用反问手法,可以让读者更多地思考以及对问题产生共鸣。
比如:“难道你不想成为更好的人吗?”这个句子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方不努力的不解和希望对方变好的愿望,以引发读者共鸣。
六、比拟手法比拟手法是通过明确地指出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说明事物的特点和含义。
比如:“她的歌声如同一只鸟儿,在阳光下自由翱翔。
”这个句子通过将歌声比拟为鸟儿的自由翱翔,既形象地描述了歌声的美好,又使得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歌声的自由韵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手法专题☆【修辞手法命题趋势】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来看,修辞方法类的试题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
其考查方式以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把它当作一种语言运用的实际演练。
所以,在复习中重点注意把修辞与句子理解、表达效果结合起来的题型。
☆【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一、比拟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是: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1)在群众的呼喝声中,老周夹着尾巴逃跑了。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二、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大或缩小。
作用是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1、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每到中午,杨老师总喜欢买回七八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呼呼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2、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例: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小周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三、排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是增强气势,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四、对偶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五、反复反复是指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六、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七、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是:增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八、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作用是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
1、直接引用,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2、间接引用,如: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九、反语例:清国留学生,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十、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十一、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作用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十二、顶真顶真也作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十三、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例:“烟笼寒水月笼沙”、“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十四、比喻比喻,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的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例: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是乙。
例: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例:(1)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十五、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特点鲜明的效果。
1、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2、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3、具体代抽象:例: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4、工具代本体:例: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借喻和借代的区别】1、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中,“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与“厚障壁”之间有“深、厚、隔开两事物”的相似性,所以是借喻;“南国烽烟正十年”一句中,“烽烟”是外敌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和“战争”具有相关性,所以是借代。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句可以改为“敌人像毒蛇猛兽一样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所以是借喻;“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不可以改成“一叶孤舟像帆一样从天地之间驶来”,所以是借代。
☆【象征与借喻、借代的区别】1、象征的含义象征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它是作者通过眼前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进行丰富的想象或联想,从而形成完整的概念或思想。
例如:十字架象征神圣、如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哀悼、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等。
2、与借喻、借代的区别象征,是用实物来象征虚的概念或情感。
前后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它需要人们的头脑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才能体现两者的关系。
比如乌鸦象征着厄运,那是人们想到乌鸦的形体,想到乌鸦的叫声,又或者想到乌鸦与厄运的偶然联系。
借喻和借代,都是物与物的对应,前后两者是对等的,而且两者有固定的关系。
实战演练:判断下列句子属于三者中的哪一种。
1、山上挂着一条白带子。
(借喻)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代)3、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借代)4、一个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象征)【课后练习】:1、下列句子使用修辞错误的一项是()A.(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排比)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陶渊明悠然遐思,李太白的潇洒飘逸,杜子美的济世情怀,岑嘉州的边塞放歌,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C.(比喻)大家都很喜欢老杨,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
D.(反问)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2、以“草萤有耀终非火”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那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木石无意焉有情 B.道是无晴却有晴 C.荷露虽团岂是珠 D.流水无情岂有情3、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B.午后也有蝉,但喧嚣了点。
像一群游吟诗人,不期然地相会在树荫下。
C.想拙政园这样历史悠久、设计精巧的园林,在苏州大约有二百多出。
D.他的眼睛宛若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4、对句子的修辞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间。
(3)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4)太阳一出,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A.比喻拟人对偶夸张B.拟人拟人对偶夸张C.比喻对偶排比比喻D.拟人对偶排比夸张5、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组()(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2)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3)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5)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A.设问反问对比借代夸张B.反问比喻借代比喻夸张C.排比借代比喻借代比喻D.设问反问引用比喻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