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修辞手法赏析题答题讲解
初中语文修辞类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初中语文修辞类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技能分析:这句话应用了甚么修辞法子?这样写在表达上有甚么益处?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浏览理解技能之修辞类。
修辞类
发问方式:这句话应用了甚么修辞法子?这样写在表达上有甚么益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自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概,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渐扩展,对点明宗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照:强调了……凸起了……
4. 设问:引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深深地收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田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怒吼,敦促人们赶紧付诸行为。
向往和渴求充溢了崇高友情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粹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么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怒吼,敦促人们赶紧付诸行为”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应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语文阅读赏析题解题技巧分析

语文阅读赏析题解题技巧分析赏析=表达效果=批注=妙处=好在哪里对应同一个知识点——语言鉴赏品味一、常见题型: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4.简要分析下列句子表达上的妙处。
5.第⑦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6.联系文章语境,谈谈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7.文章多处描写了蝈蝈的声音和样子,你最欣赏哪一处的描写?用“”在文中划出来,并试着针对该处做批注。
……二、对应考点:三、答题格式一篇文章的语言从小到大可分“字、句、段、篇”。
1.赏析字/词:本义+语境义+表达效果,表达情感。
2.赏析句子:句子可分为“修辞句”“描写句”“其他句”。
(1)其他句:表面+深层,与赏析字/词答题格式基本一致。
如果句式比较特殊,比如反问句,设问句,双重否定句,长短相间,整散结合等,可以按照句式特点答题。
(2)修辞句:明手法+释运用+答三表(表达方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3)描写句:点出描写手法+释运用+答三表(表达方式+表现内容+表达情感)3.赏析段落:段落较短,且在文章结构中处于较重要的位置。
如首段、过渡段、尾段。
故除赏析段落内容(方同赏析句子)外,还需回答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4.赏析全篇:(1)形象美。
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上,如小说、诗歌、散文等。
叙事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托物言志类散文中的事物形象,无不是作者精心描述的对象。
如杰克·伦敦小说《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淘金者,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的父亲,透露着对儿子的深情;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郑愁予诗歌《雨说》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这些作者精心描述的形象,或高大,或亲切,或感人……他们都可以是我们赏析的“美点”。
(2)结构美。
一篇好的作品,无不注重结构的紧凑与清晰。
记叙类文章往往有线索贯穿,结构按事件要素变化,或按表达方式转换。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答题技巧

中考修辞手法答题技巧一、学习修辞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①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②表示例举。
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③表示想象。
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2.怎样区分设问和反问设问和反问都是有疑而问,但是设问是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以加强语气。
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
(设问) 难道你就觉得只是树?(反问) 3.借喻和借代的不同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
借体与本体之间没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4.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
排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反复)二、常见的修辞手法具体答题思路1、比喻答题思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例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2、拟人答题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课内例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
初中语文修辞类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初中语文修辞类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技巧分析:这句话运用了什幺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幺好处?接下来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修辞类。
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幺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幺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
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幺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温馨提示:大家看过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之修辞类后,要知道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赏析修辞答题模板

赏析修辞答题模板一、比喻1. 答题模板-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本体]比作[喻体]。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表达效果]。
2. 题目解析- 例如:“月亮像个大圆盘挂在天空。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大圆盘”。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又大又圆的特点,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
二、拟人1. 答题模板- 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事物]当作人来写。
- 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情感/神态等],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作者情感]。
2. 题目解析- 例如:“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当作人来写。
- 赋予春天“害羞”的神态,“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初到时那种若隐若现、轻柔的特点,也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排比1. 答题模板- 该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几个结构相似的句子组成部分]构成排比。
- 增强语势,强调了[事物的某个特征/表达的某种情感],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
2. 题目解析- 例如:“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由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心灵是……)构成排比。
- 增强语势,强调了心灵的包容、宁静又丰富的特征,使文章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夸张1. 答题模板- 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了[夸大/缩小]的描写。
- 突出了[事物的某种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的某种情感]。
2. 题目解析-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对瀑布的高度进行了夸大的描写。
- 突出了瀑布落差极大、水流湍急的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观景色的惊叹与赞美之情。
中考 语文 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解析

中考语文修辞手法及运用阅读训练及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修辞手法及运用1.下列语句,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句是()A.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
B.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C. 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D. 蔡老师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答案】 D【解析】【分析】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A、B、C句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没有喻体。
D都是比喻。
故答案为D。
【点评】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题目。
十一月的一天,我们目睹了一个极其美丽的日落。
当我像平时一样(màn)步于一道小溪发缘处的草地之上,那高空(fēi)红的太阳,终于在一个凄苦的寒天之后、暮夕之前,突于天际骤放澄明。
这时但见远方天幕下的衰草残茎,山边的木叶橡丛,顿时沉浸在一片最柔美也最耀眼的绮照之中,而我们自己的身影也长长伸向草地的东方,宛如是那缕斜晕中仅有的点点微尘。
(梭罗《瓦尔登湖》)(1)给拼音写汉字或给加下划线字注音(màn)步 ________(fēi)红________ 凄苦________(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3)文中“澄明”的意思是________(4)文中划线的句子修辞是________【答案】(1)漫;绯;qī(2)发缘;发源(3)清澈明洁(4)比喻【解析】【分析】(1)字形题的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漫”与“绯”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七年级语文之赏析题全攻略之一——修辞手法

【阅读1级】赏析题全攻略之一——修辞手法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修辞手法?我们的目标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作用(效果)准确锁定题目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分析其作用赏析题必用公式:判断+ 解释+ 效果+人物形象/事物特征+中心情感P.S. “解释”一步要按文章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效果”即各种修辞的基本作用,简单表述即可小指南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对象+特征,表达了(什么人的)的(哪些)感情。
例1请赏析划线的句子。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解释: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效果:生动形象地事物特征:表现了冬天的济南的清亮、空灵中心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并非所有有“像”“好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哦。
①表示推测、揣度的。
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②表示例举。
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③表示想象。
如: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④表示同类事物相似。
如:他长得很像他爸爸。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特点/情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例2请赏析划线的句子。
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
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
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迟子建《龙眼与伞》判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解释:将雪花人格化效果:生动形象地事物特征:表现了大兴安岭春雪飞舞的轻盈之美中心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例3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初中语文修辞手法解析和对应例题+阅读中的运用

初中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2.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3.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a、扩大夸张。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4.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6.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7.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公式
使用的修辞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示例
• (2014 天津 )阅读《一棵树的智慧》回答1-4题。
一棵树的智慧
秦若水
①我喜欢这片黑槐林。它就在我们学校四百米跑道内的 操场绿地里。一棵连着一棵。排着有序的队列,像出 操的莘莘学子。我更喜欢把它们比做宁静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 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 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 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 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夹子,名日槐角,字连 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 确实与他人无关。
灵活运用,拿下阅读!谢谢!
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 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 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文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 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 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 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分)
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 到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 到了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 那些爱写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 文字排列成一行一行。
答:运用了拟人(比拟)、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葱行 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行为,更生动、优美,充满 了诗意。 排比句式的运用,加强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效果,把作 者对乡村常景的喜爱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① 比喻—— 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加语言色彩 ② 拟人—— 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 夸张—— 极力的表现,为突出某一事物或
强调某一感受 ④ 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 对偶—— 使语言简练公整 ⑥ 引用—— 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
• (2013成都卷)
燕子 席慕蓉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 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 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 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 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 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 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 燕子啊……”
• 划线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 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示例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 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 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人生活密切相关,表 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 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 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 (2013 天津卷)清秋书简
潘纤云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 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 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 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
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 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 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 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表达 效果(4分) 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 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 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答:连用了三个反问句,作者将“乌秋”认做 了故乡的”燕子”,增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 作者突然在南国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 时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答:使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虫声此起彼伏、优 美动听,表现了作者对秋之天籁的迷恋 和陶醉。
• (2014 湖北卷)
萧萧池塘暮
陈志宏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 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 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 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 塘、青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 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 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 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二段划线句子。 (4分)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 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 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 开着自己的花。
答: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方法,生动形 象的写出了槐花不争艳,不媚俗的特点表 达了作者对槐花的喜爱之情。
练习
(2014安徽卷) 远去的乡村 李汉荣
菜地里的葱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很好看。 到了夜晚,他们就把月光排列成一行一行,到 了早晨,他们就把露珠排列成一行一行;到了 冬天,他们就把雪排列成一行一行。那些爱写 田园诗的秀才看见了,就学着把文字排列成一 行一行。种地的父亲看见书上一行二行的,问 我:这写的是什么?为啥不连在一起写?多费 纸啊!我说:这是诗,诗就是一行一行的。父 亲说:原来,你们在纸上学我栽葱哩,一行一 行的。
阅读秘籍
抓修辞 赏析语言
• 题型:“……”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
•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八种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修辞方法
• 比喻 • 夸张 • 对偶 • 设问
拟人 排比 引用 反问
答题公式
使用的修辞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