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窗子开花》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记叙文阅读训练指导:《窗子开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窗子开花李皓①只有在寒冷的冬天,窗子才会开出“美轮美奂”的花。

如今,冬季不再那么寒冷,窗玻璃也不断升级换代,还有了双层玻璃,窗上难得见到水蒸气凝结成的冰花了。

②小时候,我家是两扇木板门,门是关不严的,四边透风。

为了避免夜里冻脑袋,大人不得不让孩子戴着棉帽睡觉。

一觉醒来,窗上已布满冰花。

冰花阻隔了光线,屋内是昏暗的,而外面已是亮堂堂的清晨。

倘若不是母亲早早起来生火做饭,孩子们依然在梦中。

院门外有人在呼喊,是邻居来借农具。

我爬到窗前,哈出嘴里的热气,在冰花中间哈出一个圆圆的“小洞”——它似洞而非洞,只是玻璃上的冰凌化掉了,现出透明的玻璃。

我远远看清了院门外的人,对灶间的母亲大喊:“妈,是俺二大爷家三叔,你快去开门吧……”③三叔的造访,毁了我心爱的一片“森林”。

窗上的冰花多种多样,但我见到的多是有序排列的阔叶林。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年少的我,一直觉得身边有一个看不见的画家,或许就是神笔马良,他是神一样的存在,不动声色,无影无形。

冬夜夜深人静,我们蒙头大睡之时,“马良”走东家串西家,挥舞着他的神笔,一夜之间,画满了所有的窗玻璃。

一片叶子挨着一片叶子,叶子脉络清晰,叶子和叶子基本是相同的,简直就是复制的。

这些叶子挤满一个又一个窗口,然后在窗框处断开。

窗子像田畴,田里挤满了禾苗,窗框就是横平竖直的田埂。

刹那间,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郁郁葱葱的图画,在冬天四野凋敝的日子里,“马良”把希望画到了每户农家的窗上。

④小伙伴们在一起时,大家的心思已经不在冰花的样式上了,更热衷于伸出舌头去舔。

舌尖在玻璃上停顿的时间稍微一长,就会被冰花“粘”住了,便慌忙使劲儿往下拽,结果舌尖被粘掉小一块皮,疼得直掉眼泪。

不禁想,在这叶子与叶子之间,在这茂密的丛林里,大概是藏着什么神秘的小兽,在守株待兔地等着我们这些小孩子上钩呢。

⑤太阳越升越高,阳光直射到窗玻璃上,森林模糊了,树叶变成了水,顺着窗框流下来。

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

小试牛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
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答题格式: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本体)比 作 ……(喻体),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感情。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钢琴的旁边,……全程
真题演练
中考真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俩紧紧相拥,像风中的
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女俩比作风中的两片树叶,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母女俩在学琴路上的艰辛,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关爱之情。
2、拟人
拟人: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当作人来写,使其 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
3、排比
排比 :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
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 例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排比句的作用
答题格式: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特点,增
例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 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 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2、拟人
拟人: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当作人来写,使其 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
例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 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专题04 排比修辞(解析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模板之记叙文

专题04 排比修辞(解析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答题技巧模板之记叙文

专题04 排比修辞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句话也是排比句)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范例1】2020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题春夜奇遇汤素兰为给父亲扫墓,小林医生在清明节前一天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

父亲老林生前是乡村医生。

在家里开了一家小小的“林氏诊所”。

现在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院门外的墙上。

七八年的风吹雨淋,钢牌上有的地方生了铜锈,有点暗淡了。

小林每打开一道门、推开一扇窗,就好像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小时候,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或者出诊。

他记得。

西厢的房子,外间是药房,里间的门大多数时候还挂着锁,父亲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

有一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小林等父亲走远使偷偷地取出钥匙打开了里间的门。

在昏暗中,小林看见一只长得像小鹿一样的动物,脑袋和一只眼睛包着棉纱,扎着绷带。

小林打开门的时候,那个动物显然受了惊吓,发出一声响亮的叫声,一头撞翻小林,逃走了。

父亲去世几天后。

小林终于再次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父亲竟然在这间昏暗的房子里装了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这让小林大吃了一惊。

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

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往。

除了朝南的院门,父亲还在后院的西边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小门装了铜铃,铜铃上系着一根棕绳,棕绳一直拖到地上。

小林不明白原因,他曾问过父亲,父亲说:“万一有从后院来找我看病的呢?他一拉铃,我就能听到。

“拉铃不是得伸出手来吗?谁的个子会这么矮,矮到地上呢?”“以防万一吧。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专项训练: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专项训练: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反复、对偶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通常分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比喻的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比拟比拟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夸张有三种形式,即扩大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夸张,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初中语文课件-02 拟人修辞(课件)

初中语文课件-02 拟人修辞(课件)
【参考答案】 “掏空了身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整个村庄只剩一 个空壳的现状,突出了了村庄的寂寥、落寞和破败,暗示着村庄即将消失 ,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低沉与无奈的心情。
【易读学堂】
【范例2】2018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试题
好沉的一抔土
石英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 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 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 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 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 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 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 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 ,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 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 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 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 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 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 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 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 然最凝重。
【易读学堂】
【范例2】2018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试题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 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读(共32张PPT)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文解读(共32张PPT)

记叙文解读方法
四、线索:
形式: 1.常见常说: 人物(行为、思想、见闻)、事件(中心事件,如《散步》)、 事物(人、事围绕物展开,如《羚羊木雕》)
2.常见不常说: 时间推移、空间变化、作者情感和思想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层次清晰
记叙文解读方法
四、线索:
形式: 1.常见常说: 人物(行为、思想、见闻)、事件(中心事件,如《散步》)、 事物(人、事围绕物展开,如《羚羊木雕》)
陆游《游山西村》
7.反复:重复出现。连续或间隔 作用:强调、突出
记叙文解读方法
六、修辞手法
8.设问:自问自答。
突出
分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9.反问:加强语气。
分类:肯定反问表否定;否定反问表肯定。
10.借代:一物替代另一物的出现。
被借代的叫“本体”,借代的叫“喻体”。 本体不出现。
例:(1)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2)布衣—百姓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三、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了解: 4.补叙:又称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或一小段对 面前的人或事作补充交代。
5.分叙:叙述两件或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 生的事,也叫平叙法。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三、记叙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解题方法:(针对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 1.阅读本段、明确内容; 2.分析本段与文章主体内容; 3.比较插入后的效果,对比插入前后的关系。
➢ 暗喻:(1)这是花的海洋。(2) 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 借喻:“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
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我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记叙文解读方法

专题02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学案)

专题02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学案)

专题02记叙文阅读之修辞手法一、上次课后巩固作业复习1.知识点回顾2.作业讲解二、互动探索预习作业:阅读《祖父和我》并找出文章当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祖父和我萧红①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②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③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

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

④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⑤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⑥据说这花园,从前是一个果园。

祖母喜欢吃果子就种了果园。

祖母又喜欢养羊,羊就把果树给啃了。

果树于是都死了。

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⑦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

⑧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

祖父带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㉖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在小学的时候,同学们就已经了解过几种修辞手法了,想想看都有哪几种呢?接下来我们将会复习初中经常会用到的六种修辞手法。

好好理解,学会辨别!并且在学会了辨别之后,要尝试去理解修辞手法用在文章当中都有什么作用。

【知识梳理1】修辞方法的分类1.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要注意的是,用“像”“仿佛”不一定就是比喻。

在运用比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同类事物之间不能打比方。

备战中考语文专题:15记叙文阅读课件

备战中考语文专题:15记叙文阅读课件
● 8.重点考查对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理解辨别;恰 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常见题型有: 判断识别相关语句属于何种表达方式;根据语境要求和表达方式,补写出 恰当内容;分析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效果。
● 9.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种半开放题型,近几年 中考中经常出现,学生在读懂原文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然后将 自己的观点结合文本进行阐释,主要考查学生把握文体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拨: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思考.
● 归 纳 1 : 理 解 文 中 重 要 词 语 的 含 义 。 (“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8)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
● 归 纳 2 : 理 解 文 中 重 要 句 子 的 含 意 。 土地因为盐分过高,一片灰白色。
● (9)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 明生动的形象。
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地说,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 的形象性,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 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1)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达生动活泼。 ●(3)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2)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 答案:(1)王老师邀“我”到他家包饺子,肯定、鼓励“我”; 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归纳6:分析记叙的顺序。 文章主要回忆了 父亲改造自留地,辛苦劳作的事情,突出表现了 父亲的辛苦和坚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一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性别 年级 初三 学科 语文 授课教师 上课时间 第(5)次课 共(17)次课 课时:3课时

教学课题 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点:修辞手法 考试重点: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题型分析+解题技巧+例题讲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修辞手法的判断 难点: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基础知识之多音字运用与识记 【知识点】(另带复印件)40个

一、记叙文的修辞手法 【概念阐释】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常考的共有九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知识细化】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①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的一种比喻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如、如同、犹如”等) 例句: 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却没有比喻词的一种比喻 例句:清晨,花瓣上的露珠变成了粒粒珍珠。 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关注。 1.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句: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2.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句: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 3.本体和喻体是解释关系。例句: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③借喻:只有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的一种比喻 例句:调皮的小花猫在稿纸上踩出几朵小梅花。 ④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的比喻 例句: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作用:①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②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句:“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3)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也称“换名”)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分类: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冻死骨(借代贫苦的大众)与朱门(借代有钱人(或权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析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例析2: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用“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花)代替“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①从形式看,使句式整齐,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②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6)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作用:①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②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7)设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开头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9)反复:为了强调某事物或感情,使同一词语或句子再次出现(可连续,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①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 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常考题型】 划线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答题技巧】 公式:修辞方法+作用 【典型例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14佛山)范宇[来源 (1)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2)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得清晰可及。 (3)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4)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5)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6)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7)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8)“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9)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10)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11)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12)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13)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14)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15)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有删改) 16.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1)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战例题】 天外财富 ⑴雨,从天外飘来。 ⑵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发现路边树下站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正淋着雨水。 ⑶“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⑷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用小手拉着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⑸“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嗯,哪儿都行”她随口而答。 ⑹“去做什么?”“找一个人,不,不找了,已经找到了。”女孩声音满含欣慰。 ⑺“他在哪儿?”“就是你。”她扬头告诉我。 ⑻“找我吗?”我笑笑,觉得小姑娘很有意思。 ⑼“我得了一笔财富,”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它送给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⑽“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我试探着问。 ⑾“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给你。”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⑿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你要给我多少?一块钱还是两块钱?”“不,是十万!” ⒀“十万?你带在身上?” ⒁“对,带在身上。”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到我手里。这是一张画满谁猜得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⒂我大笑起来:“哈哈,这是天外财富!谢谢你,我收下了。”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⒃“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⒄“我读到一篇小说——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给他。第二天,她就去了。” ⒅“找到了吗?”“第二天没下雨。” ⒆“后来呢?”“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树洞里。” ⒇“这真悲惨。”“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21)“所以,你就试了?”我问。“对,而且我没失望!”我看了她一眼,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 (22)雨还在下着,从雨丝里透过清香的空气。 (23)“你没想过会失望?”我问。“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 。 (24)“只是我没有财富。”女孩歉意地说。 (25)“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 (26)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27)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