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希望》有感

合集下载

艾 青希望读后感

艾 青希望读后感

艾青希望读后感《艾青<希望>读后感》“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像光一样无形,像风一样不安定。

”初读艾青的《希望》,只觉得这诗句有些奇特,却并未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但当我细细品味,将自己沉浸于那一行行诗句中时,我仿佛看到了艾青眼中的希望,那种在黑暗中挣扎,却依然坚定地追寻着光明的希望。

诗中的希望,像是一个捉摸不定的精灵,时而在前方引领,时而又隐匿于黑暗。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那是一次爬山的旅程。

那是一座不算太高的山,但对于当时缺乏锻炼的我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开始,我满怀信心,脚步轻快,觉得自己很快就能登上山顶,领略那壮阔的风景。

山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仿佛在为我加油鼓劲。

然而,随着路程的推进,我的脚步渐渐沉重起来。

山路变得越来越陡峭,每走一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力气。

我的呼吸也变得急促,心跳声在耳边如鼓鸣般响亮。

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模糊了我的视线。

就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前方一个小女孩。

她看起来不过七八岁的年纪,却步伐坚定,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山顶的向往和期待。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艾青诗中的希望,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这个小女孩坚定的身影。

我咬咬牙,继续跟在她身后前进。

每走一步,我都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就一下。

终于,我们离山顶越来越近。

当我踏上最后一级台阶,站在山顶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

连绵的山峦在脚下延伸,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那一刻,我明白了希望的力量。

就像艾青在诗中所写的,希望“像云一样,在我们的头上”。

在我们追寻希望的道路上,或许会遇到困难,或许会感到疲惫,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希望,终会在我们的努力下成为现实。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困境,觉得希望渺茫。

但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坚定地走下去,就会发现,希望其实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艾 青希望读后感

艾 青希望读后感

艾青希望读后感《艾青<希望>读后感》初读艾青的《希望》,只觉文字质朴,未品出太多深意。

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细细咀嚼每一个字句,方才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独特魅力。

诗中写道:“梦的朋友,幻想的姊妹,原是自己的影子,却老走在你前面,像光一样无形,像风一样不安定。

”这几句诗,仿佛是在描述我们生活中那些难以捉摸的梦想和希望。

它们就像我们的影子,紧紧跟随着我们,却又总是在前方引领着我们,飘忽不定,让我们在追逐的道路上时而迷茫,时而坚定。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特别渴望学会弹钢琴。

每次路过琴行,看到那一架架乌黑发亮的钢琴,听到从里面传出的悠扬琴声,我的心就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怎么也挪不开脚步。

于是,我缠着父母给我买了一架钢琴,还报名参加了钢琴培训班。

刚开始的时候,我满怀热情,每天都会花上好几个小时坐在钢琴前,笨拙地弹奏着那些简单的音符。

我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像电视里的钢琴家那样,在华丽的舞台上,用灵动的手指弹奏出动人的旋律,台下的观众为我欢呼鼓掌。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的一击。

钢琴的学习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轻松,那些复杂的乐理知识和枯燥的指法练习让我感到无比的挫败。

每天长时间的练习,让我的手指酸痛不已,甚至磨出了水泡。

而且,由于我总是弹不好,父母的责备和老师的批评也如影随形。

有一次,我参加了一个小小的钢琴比赛。

本以为自己准备得很充分,可一上台,看到台下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我,我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手指也变得僵硬无比。

结果,我弹得一塌糊涂,不仅错音不断,节奏也完全乱了。

比赛结束后,我看着别人拿着奖杯和证书,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而我却只能默默地躲在角落里哭泣。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钢琴梦就像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瞬间破碎,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没有弹钢琴的天赋,是不是应该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梦想。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没有像往常一样责备我,而是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说:“孩子,梦想的道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希望读后感

希望读后感

希望读后感
《希望》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深度的散文诗,由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

这首诗以直抒胸臆为基本笔法,结合运用象征隐喻,通过繁富的意象,生动地呈现了主体的情感体验。

同时频繁使用“然而”等转折词语,造成宛曲周致的抒情语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心情,感受和思想矛盾。

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深深被鲁迅先生的情感所打动。

他以丰富的意象描绘出希望的多重面向,让我看到了希望的力量和美好。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他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困惑,以及他对于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希望是一种坚韧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不畏艰难险阻。

同时,希望也是一种痛苦的情感,它让我们意识到现实的残酷和无奈。

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情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对于希望的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鲁迅先生对于语言的巧妙运用。

他通过运用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让语言充满了张力和表现力。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中的内涵和意义。

总的来说,《希望》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深度的散文诗,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希望的意义和价值。

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像鲁迅先生一样,用希望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希望》观后感

《希望》观后感

《希望》观后感《希望》观后感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希望》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希望》观后感1有许多大学生因不能考中重点大学,一时间想不开而去跳楼自杀;有许多赌徒因为赌博欠了钱还不起债而去自寻死路,但是他们何曾想到过,生命是最珍贵的东西,也是唯一就没有东西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的,一旦失去了生命,就再也无法挽回。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都是生命的使者,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岁月的章节,我们只能拥有一次生命,它在给我们幸福时光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悲哀的时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迎接我们的或许是阳光灿烂的白天,或许是沉沉的黑夜,但无论是什么,我们一睁开眼就会感到人世间的温暖。

虽然,我们带给这个陌生的世界的第一个声音是啼哭而不是音乐;虽然,我们是在母亲的痛苦中降临的,甚至是伴着母亲的泪水和鲜血,但是,父辈们是幸福的。

因为我们延续了他们的生命,我们是他们的骄傲,是他们事业的继承人。

所以,这说明,你活在世上,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也是为了父母,你充满了前辈的希望和嘱托。

在我们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就应该拥有自己伟大的理想。

为什么说我们是祖国的花儿?因为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了骨骼和血液之后,就从太阳和月亮的下面得到了温暖和光泽,我们在雨露的沐浴下,从芝麻似的小种子,生根、发芽、长出根、长出径……我们享受着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待遇,亲情和友情鼓励着我们,我们无法不去用自己的感激之情来点亮期望的目光,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发现我们的前方是高山还是沟壑。

《希望》观后感2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以“留守一份希望·共享一片蓝天”为主题的《新春第一课》。

通过影片记录的三个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的点滴,反映我们宜昌市留守儿童面临的实际困难,展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的典型事例,我被这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

留守儿童陈佳妮,她的爸爸妈妈长年在外地打工,几乎没有时间陪伴过她。

读《希望》有感

读《希望》有感

《希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希望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做玛丽的女孩,她生活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中,但她从未失去希望。

她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医生。

玛丽的故事让我明白,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我们保持希望,就一定能够找到出路。

希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实现梦想。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要轻易放弃,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此外,这篇文章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包括健康、家庭、朋友和机会。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谢生命中所有的美好和幸福。

总之,《希望》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文章,它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希望,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

《希望》的感悟

《希望》的感悟

《希望》的感悟这人生啊,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路,有时候平坦得能跑马,有时候又崎岖得让人想放弃。

但不管咋样,咱们心里头那份“希望”,就像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咱们一路向前。

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每到冬天,那寒风跟刀子似的,嗖嗖地往脖子里钻。

那时候,我就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饺子吃,还有压岁钱拿。

那时候的“希望”,简单又直接,就是能暖和点,吃好点,再有点零花钱买点零食。

那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纯粹,这么容易满足。

长大了,烦恼也跟着多了。

学业、工作、感情,哪一样都不省心。

有时候,真觉得压力山大,好像整个世界都压在了自己肩膀上。

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小时候那份简单的快乐,想起自己曾经也是怀揣着梦想和希望的。

于是,我就告诉自己,不能就这么放弃,得继续往前走。

“希望”,这玩意儿,说来也奇怪。

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你就是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就像是你走在黑漆漆的夜里,突然前方出现了一束光,虽然微弱,但足以让你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有时候,这束光可能来自家人的一句鼓励,朋友的一个拥抱,或者是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坚持和信念。

我有个朋友,前几年创业失败,欠了一屁股债。

那时候,他整个人都消沉了,天天借酒浇愁。

我们都以为他这回是彻底垮了。

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他又重新站了起来。

他说,那段时间他想了很多,也看开了很多。

他意识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起起落落。

但只要心中有希望,就总有翻身的机会。

于是,他又开始从头再来,现在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比以前更好了。

这事儿让我感触很深。

我觉得,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份希望。

这份希望,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能是对事业的追求,也可能是对爱情的渴望。

不管是什么,它都是咱们前行的动力,是咱们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的勇气。

当然,希望也不是万能的。

有时候,咱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并不一定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

但即便如此,咱们也不能失去希望。

因为希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让咱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

鲁迅《希望》读后感(2篇)

鲁迅《希望》读后感(2篇)

鲁迅《希望》读后感鲁迅他是位伟大的战士,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

《希望》一文是鲁迅惊异于青年之消沉而作,表达了其寂寞与痛苦的心声及绝望与希望的矛盾心理。

独特的构思,诗意的语言都说《希望》是鲁迅《野草》中写的最为深切动人的一篇抒情散文诗。

它不是像抒情诗人那样浓墨重彩的描写景物,然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也不是通过叙述某个故事、话剧,来抨击旧社会的黑暗,揭示某个道理,而是重点写作者内心的激情。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详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这段文字中作者把自己寄托希望的青年比作“身外的青春”,通过抽象的描写暗喻那些青年像月光、星星般闪亮,如猫头鹰、杜鹃般勇敢。

这是作者美好的幻想与希望。

绝望与希望的跌宕文中作者无法抑制自己的衰老,纵然内心寂寞痛苦,但仍想“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他弃医从文,用自己的文章言论唤醒国民,为祖国的复兴和民族的解放战斗。

但自己的青春已经逝去,又寄希望于青年们,“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青年们却意志消沉,“那就只好由我来肉搏这空虚的暗夜了”。

作者在绝望与希望的感情的天枰上,时高时低,一起一伏,扣人心弦。

其实在那个时候,鲁迅目睹了旧时代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始,最终都以惨烈的失败告终,看到一次次希望灰飞烟灭,以致陷入了绝望,那种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感情起伏何尝不是种煎熬呢?这篇文章细致地描绘了作者从积极奋进到消极厌世再到重新奋起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对人生困境的彻悟之中引领着青年们摆脱消沉情绪。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绝望与希望都是不真实的,往往绝望中蕴含着希望,希望里隐逸着绝望。

上帝为我们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一扇窗。

这就告诉我们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真正的强者不是永远不跌倒,而是在跌倒之后能迅速站起来。

当现实的残酷如冰冷的水般无情地拍打着你伤痕累累的心,当生活的困难如无数条铁链般桎梏着你的双脚,寸步难行,你是否会感到深深的绝望呢?千万不要气馁,要知道希望就隐逸在绝望中,拨开云雾见月明,也许希望就在朦胧处对你招手呢!我们不去考虑将来将会如何,但我们知道,坚持不一定会得到,放弃了就永远也不可能得到了。

鲁迅散文希望读后感3篇

鲁迅散文希望读后感3篇

鲁迅散文希望读后感3篇鲁迅散文希望读后感1“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 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在散文诗《希望》中所引用的来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1847年7月17日致友人弗里杰什-凯雷尼信中的话。

意思是:“绝望即是虚妄”,这一点正与“希望就是虚妄”相同。

理性一点理解,在《希望》中鲁迅先生是想说,他曾经对世事有着非常大的希望,然而经历过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如今发现那些希望最终成了虚妄。

当鲁迅处于绝望的迷茫之中,本以为最终的一切不过都是要以进入“坟”而终结,但却又发现这绝望原来也不过是虚妄……这样看来,绝望与希望皆为虚妄,倒不如选择怀抱希望,只是鲁迅先生面对身体和灵魂均已渐渐衰老的自己,选择了把希望寄托在了“身外的青春”——青年人的身上。

“我的心分外的寂寞”这是鲁迅先生在《希望》开头的句子。

寂寞来源于何处?鲁迅说他的手在颤抖着,灵魂的手也在颤抖着,头发也已经斑白,时光的流逝,青春早已不在,这是他寂寞的来源之一;其二,作者的心很平安,已经激不起一点愤怒或者希望,包括憎恨。

如果说这是许多年以后鲁迅对自己现状的描述,那么许多年前,他也是充满希望,血腥和斗志的。

然而也正是这些斗志之后,“血腥的歌声”过后,留下的是一片空虚,然而我为了抗拒这空虚的袭来,不得不拿起自欺的“希望之盾,但是如果“希望”只是“自欺”,“希望的盾”压根就不能抗拒“空虚的暗夜”,那不是失望又是什么?鲁迅用一个反问句告诉读者,他知道青春已经逝去,但是他觉得自己“身外的青春”还在,这里即时指年轻的青年人们。

但是,这些青春,鲁迅所看到的青年人的所作所为,和自己想象和希望的相去甚远,所以他说:“虽然是悲凉飘渺的青春罢,然而终究是青春”,这其实是鲁迅先生为青年人感到悲哀和内心深深的痛苦的写照,现在的青年人,已经忘记了希望,忘记了血腥,忘记了斗志......接下来,鲁迅先生引用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又说裴多菲爱国,为国而死,又说“然而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其实鲁迅是想说,现在的青年人,他们拥有青春,给了你希望,让你拥有“身外的希望”,但是,他们却像娼妓一样,在毁灭自己的青春,在毁灭希望,在抛弃你的希望......鲁迅《希望》文中,两次引用“绝望之为希望,正与希望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希望》有感
这首以色列国歌《希望之歌》,十分悲凉哀婉,令人想起了犹太民族几千年的苦难史,不过,最后的高潮部分还是像歌名一样,可以听出一些希望。

正如以色列现在已经十分强大,犹太民族悲惨的历史不会再重演,希望他们与巴勒斯坦实现永久的和平。

这首以色列国歌《希望之歌》,十分悲凉哀婉,不像很雄壮《马赛曲》,也不像轻快的像流行乐的爱尔兰国歌(也很好听),倒和听起来像哀乐的日本国歌有异曲同工之处。

想起犹太民族几千年的苦难史,真的很悲凉,不过,最后的高潮部分还是像歌名一样,可以听出一些希望。

词作者是一位犹太拉比,曲作者为犹太人纳夫塔里·赫尔茨·伊姆贝尔。

歌名为《希望之歌》采用犹太民族传统曲调谱成。

这首歌原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颂歌,在1897年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上首唱。

以色列建国后将其确定为国歌。

对很多西方人来说是压抑悲哀的调子。

无论如何, 标题("希望")表明, 歌曲的情感实际上是振奋人心的。

以色列是一个神奇而令人敬佩的国家。

这个国家国土面积只有2.2万平方公里,只比北京市大一点。

地理条件又极为贫瘠,因为它虽然处在石油遍地的中东,却是中东地区屈指可数的贫油国,完全无法像阿拉伯国家那样靠石油赚钱。

偏巧它又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本来面积就小,沙漠又极多。

以色列为了履行它保护世界犹太人的义务,又积极从世界各地吸纳犹太移民,导致国家内人口密度很高。

以色列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遭到周围几乎所有国家的扼杀、敌视与封锁,国际环境甚至比自然环境还恶劣!
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是中东地区唯一的发达工业国,是中东的欧洲!这个小国的科技水平相当高,可以和德法等欧洲强国相提并论,我国的军事工业的发展就和这个国家的合作分不开的。

以色列有大片荒漠,又缺水,但独出心裁地创造出高科技的滴灌技术,解决了农业问题,还出口全世界。

现在国内都可以吃到以色列出产的水果。

这也是一个奇迹。

当然,以色列的奇迹还有很多。

比如它是世界上唯一复活了本民族古代语言的国家。

而以色列又是如何才做到这一切的呢?首先从歌曲不难看出来以色列是一个心存渴望的国家,有了渴望也就会有野心。

当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有了信念,我想无论如何它是强大的。

强大的民族必有信仰,信仰凝结着民族历史精华。

犹太教是犹太人的民族基石、信仰和生活方式。

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着社会道德和文化。

这就和做人一样,每个人都应该有信念,有理想。

要想开创不一样的人生,必须从选定目标开始。

只有越早明确你的理想,越早明确你的方向,才能越少走弯路。

理想是一盏夜明灯,能让你在黑暗的境地中看到希望之火。

我想以色列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中坚持到最后,能走过一次又一的屠杀吧也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念有理想吧!
但是有了理想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

有了理想我们更应该去付诸行动,去努力把她实现。

以色列又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犹太人是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以色列建国后,把教育兴国作为基本国策。

他们相信教育是在为未来投资,是任何人无法从你孩子那里剥夺掉的东西。

以色列教育预算仅次于国防预算,约为10%,即使战争年代也至少占7%。

这仅是教育开支的2/3,此外还有社会、企业、海外等资助。

有着130年历史的犹太人学院是全球最庞大的非盈利教育机构,在60多个国家有800多个院校,从事职业培训和大学预科教育。

以色列全国200万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4000美元,其预算、设施和人才等均居世界前列。

据统计,以色列年人均读书64本,远高于其他国家,韩国仅为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

以色列教育立法完善细致,免费义务教育从幼儿园至高中,不分文理,此外还有各种后续培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

高中毕业生的毕业成绩占大学入学分数的一半,入学考试占到另一半。

高考每两个月一次,只考3小时。

高中毕业后学生要先服兵役,服完兵役后,年轻人往往先花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全球旅游,开扩眼界,思考人生。

他们往往先打工一年挣旅费,即便是富家子弟也不愿意要家长的资助。

旅游回来后,他们会再次工作筹措学费,大学学费靠贷款、助学金或打工。

大学生经历过军队洗礼甚至生死考验,相比之下更为成熟、自觉。

相对来说我想我们更应该来考虑我们的大学生是如何的,我们的大学教育又是如何的。

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只负责给自己批量生产的商品发个叫做“毕业证”的产品合格证,至于产品是不是真的合格他们就无暇顾及了,我们的大学生成为了这样的大学的流水生产线上出来的产品。

听《希望》真的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个苦难的民族,在多年的战乱动荡中,在长期的漂泊迁徙中,在饥饿和苦难、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他们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在逆境中砥砺发奋,顽强发展,不仅没有倒下,竟奇迹般地在科技、军事、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这个仅有1000多万人口的民族,涌现出了一大批伟大人物: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海涅、马克思、拉斐尔、季诺维耶夫、卓别林、洛克菲勒、索罗斯……这个民族和这些伟人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一个建国以来一直战火不断、四面楚歌的国家,如此重视教育,如此重视儿童教育,这样的国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景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