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理论分析解析共32页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也是国际翻译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推荐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指出,翻译并不是从一种文化传输到另一种文化,而是将一种文化的概念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表达。
这种概念的表达是以语言的形式,而且是以语言功能为基础的。
根据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原文的概念,而不是简单地将原文的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在这种理论的框架下,翻译者必须考虑文化和语言功能,而不是仅仅考虑语法和词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翻译者需要考虑语境,以及原文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
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更新技术,它以一种“译者中心”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传输问题。
翻译者要考虑原文所表达的概念,并将其翻译成一种具有相同功能的语言。
因此,翻译者必须以灵活的方式思考并表达文本的信息,以便使读者理解文本的意义。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颖、有效的翻译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翻译理论,并为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更加灵活的框架,以便他们能够以有效的方式传达原文的概念。
因此,尤
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一直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尤金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理论ppt课件

6
2.1 Conception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即动 态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 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 功能上的对等。要求在意义上和风格上都贴近原 作。这相当于中国翻译论中的既“达意”又“传 神”,与我国的“神似”说不谋而合。简单粗暴 版的理解就是:别被禁锢在字字句句里,译得对 不对味儿才关键。
17
Example: 他饮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人生需要一种境 界: 自我安定。面对别人的成功与荣耀,我喝我的清 茶,我明白那掌声已有所属, 匆匆忙忙赶过去.不会 有成功等着你,还是自己再创业绩吧,跟着别人永远 只能摸着成功的尾巴。
清茶: (a)I’ll drink my green tea. × (b) I’ll indulge in my simple pleasure. 花酒: (a) a dinner party with singsong girls in attendance × (b) be winning and dining.
8
Example:
“If I slapped someone he’d see the way to Krakow.”
—Issac Bashevis Singer:Gimple the Fool
The sentence can be at least put into two versions (a)要是我给谁一巴掌,准会把他扇到克拉科去 (b)要是我掴谁一把掌,他就会给打到西天去
26
圣经翻译历史
第一本完整的英文版圣经从通俗版圣 经翻译过来的,由约翰 维克利夫 (John Wycliff)翻译的。之后,又出 现了廷兑尔(William Tyndale)版本, 只不过,廷兑尔是从希伯来语及希腊语 版本翻译过来的。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浅析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以读者反映论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即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从多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但因过于强调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导致该理论的局限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应;局限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一、“功能对等”的基本观点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奈达,在世界翻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奈达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其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基础。
在对“功能对等”的阐述中,奈达强调以读者反应作为译文判断的标准,“读者反应论”是“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
二、对等理论的演变发展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他同时强调,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地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了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文学翻译理论,它可以用于翻译文本中有意义的内容。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基础上:原文的语言、文化和文本结构在翻译中应得到保留。
根据这一理论,翻译者应该尽量使翻译产品与原文的意义和表达形式保持一致,同时考虑译文语言的特性。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理论,称为“功能对等”理论。
该理论认为,翻译应该是一种“功能对等”,也就是说,原文中的意义应该在译文中得到充分考虑,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字面翻译。
其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文中的信息和表达,而不是改变原文的意义。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翻译时,翻译者必须考虑原文所属的文化背景,并尊重译文所属的文化背景。
翻译者必须了解原文的文化,并以当地的文化语境来理解原文的意义,以此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给翻译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促使翻译者更加重视原文的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并尊
重译文所属的文化背景,从而使翻译更加准确、自然、流畅。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可以用于翻译文本中有意义的内容,为翻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高翻译质量,实现精准的翻译。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

浅析的“功能对等”理论一、概述“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追求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功能上的对等,而非字面上的直译。
换句话说,翻译的目的在于传达原文的含义、风格、文体等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译文的自然性和流畅性,追求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而非形式上的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损失,翻译者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损失,使译文尽可能地接近原文。
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实际功能,而非仅仅追求形式上的对等。
同时,该理论也鼓励翻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注重实际效果和读者体验的翻译理论,它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有助于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1. 介绍“功能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对等”理论,又称为“动态对等”或“功能等效”,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的翻译理论核心。
该理论主张在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以实现源语信息的同等功能为目标,而非追求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对应。
功能对等强调译文的读者应能像阅读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译文,即译文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反应。
在奈达看来,翻译的首要任务是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复制原文的词汇和结构。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交际功能,译文必须能够在译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在源语环境中相同的效果。
这种对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功能上的,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表达习惯,使译文在语义、风格、文体等方面与原文达到最大程度的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直译”与“意译”的对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观念。
它强调翻译应以实现交际功能为最高准则,而非简单地追求文字上的对应。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谈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本文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证明对等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的指导意义。
文章从广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结构和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广告互译中的翻译对等理论的应用问题,对商标翻译中不同的文化因素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如何跨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达到商标翻译的文化等效,更好地将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应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关键词: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商标翻译文化等效处理1.引言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在翻译界影响深远,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在中国翻译界的影响较大,也是我国翻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
当前,全球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不同的地域社会和历史经历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风俗习惯等,这些差异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障碍。
因此,文化因素在翻译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使翻译作品能够为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更为广泛的地域被流传,在翻译实践中就更应该注重翻译的等效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都力求在全世界市场范围内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商标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商品在广大消费者中的认可程度,影响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商标的翻译便成为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关键一步。
商标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到地域文化、语言规律和审美取向等诸多因素。
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成功地进入到某个国家的市场就必须注重产品商标的翻译质量。
本文通过对几个实例商标翻译的研究探析了文化等效翻译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
2.等效翻译理论尤金・奈达提出的“等效翻译理论”即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的理论。
因此,在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应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及其评价主题: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理论与应用评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学说,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原文与译文之间功能的对等,而非简单的词汇对应。
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翻译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功能对等论”主张翻译的目的是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功能对等,而非字面上的逐字翻译。
这意味着翻译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对应,更是语义和文化的对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奈达提出了三个核心原则:词汇对等、语法对等和语境对等。
词汇对等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中的每个词汇,并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词汇表达;语法对等则强调译者需掌握原文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语法结构;语境对等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原文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在语境上的对等。
为了验证奈达“功能对等论”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我们来看一个实践案例。
比如翻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时,如果我们单纯从词汇和语法角度翻译,可能会译为“I was born with certain talents which will surely be useful one day”。
然而,这种翻译并没有考虑到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导致译文与原文之间的意义有所偏差。
而如果我们在翻译中注重功能对等,将原文和译文看作是整体,那么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译为“Everybody has his day”。
这个译文不仅实现了词汇和语法的对等,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实现了功能的对等。
评价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我们首先要肯定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翻译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功能对等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对于一些文化特色浓厚的词汇和表达,往往很难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灵活处理。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是最受中国翻译研究者欢迎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之一。
本文介绍和评述了奈达翻译理论中的核心――“功能对等”理论, 并进一步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所遵从的原则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功能对等一、引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的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在西方翻译学理论体系中树起一面旗帜,一改过去翻译理论只注重原作在译文中的表现情况, 和译文与原文表现对等的翻译观念。
而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以来, 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引进的影响最大的理论。
它对一直受忽视的译文读者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尤其是他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打破了中国传统翻译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 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
这一理论给中国翻译界带来了新鲜空气,也给译论注入新的血液。
然而奈达的理论对我们的翻译究竟有何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呢? 本文将从该理论的起源,实质,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指导意义及相关争议等方面来对该理论进行介绍。
二、功能对等论的起源功能对等论在翻译史上是同等效果论的变体。
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
1790 年,他在《优秀的翻译》一文,为“优秀的翻译”下了一下定义:“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优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感受”。
这就是说优秀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的语言社会里和原作产生同等的效果。
而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术》一书中称之为“效果相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E. V. Rieu 则把这一项要求正式命名为“同等效果原则”。
在中国的译论史上也有不少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提到过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马建忠在1894 年提出的“善译”思想中,等效理论就初见端倪。